问题

【不用回答了】为什么杨笠普信男的本意总是被曲解攻击?

回答
杨笠的“普信男”这个梗,为什么会激起如此大的波澜,并且她的本意似乎总是被曲解和攻击?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牵扯到社会情绪、性别议题的敏感性,还有传播过程中信息被扭曲的规律。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

首先,咱们得明白杨笠最开始说“普信男”这三个字的时候,她是在一个脱口秀的舞台上。脱口秀嘛,本身就是一种带点夸张、带点戏谑的表演形式,目的是逗乐观众,也常常会触碰一些社会现象。她当时的情境是,她觉得有些普通但又非常自信的男性,在某些方面让她觉得有些困惑或者不解,所以用“普信男”这个词来概括这种现象,并且用段子的方式表达出来。

那么,她的本意究竟是什么?

我理解,杨笠说“普信男”,核心可能是在 吐槽一种“普通人却有着不相匹配的自信”的现象。这并不是说她否定所有普通男性,也不是说她攻击所有自信的男性。她关注的是那种“能力和现实摆在那里,但自己却好像飘飘然,看不到自己的不足”的状态。这种状态,可能体现在一些生活琐事、人际交往、甚至是在一些观点表达上。她是用一种比较戏谑的方式,来反映她作为普通女性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观察和感受。

你可以理解为,她是在用一个稍微有点夸张的词,去捕捉一种她觉得普遍存在的,并且让她感到一丝不适的社会现象。这种不适,可能源于她认为这种“过度的自信”在没有实力支撑的情况下,会显得有些滑稽,甚至会对他人(比如她自己)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

为什么这个本意总是被曲解和攻击呢?

这大概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1. 社会情绪的放大效应: 在当下,性别议题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敏感且情绪化的领域。长久以来,女性在很多方面可能都经历过不被尊重、不被理解的情况。当杨笠用这样一个带点尖锐的词语触碰到这个神经时,很多人,特别是那些感觉自己受到了冒犯的男性,或者一些原本就对性别议题敏感的群体,很容易就会把这个词语放大,上升到“攻击女性”、“歧视男性”的层面。他们的情绪被点燃了,就顾不上杨笠最初想表达的具体是什么了。

2. 传播过程中的“去语境化”和“标签化”: 互联网的传播有个特点,就是碎片化和标签化。一个脱口秀段子,经过无数次转发、评论、二次创作,最初的语境很容易就被抽离。人们看到“普信男”这个词,可能根本没看过原版段子,或者只看了其中一两句话,然后就顺着别人的解读去理解。一旦“普信男”被固定成一个攻击性的标签,它就不再是杨笠口中那个带有特定观察的词,而是变成了一个可以直接用来对骂的武器。

3. “帽子”的随意扣戴: 在一些网络论战中,“扣帽子”是一种常见的策略。一旦某个词语被赋予了负面含义,攻击者就会毫不犹豫地把这个帽子扣在任何人头上,只要你跟“普信男”这个概念沾一点边,或者你对这个词表示了不同意见,就可能被冠以“普信男”的罪名。反过来,支持杨笠的人,如果有人攻击杨笠,他们也可能用“普信男”这个词去反击,这又进一步加剧了词语的攻击性。

4. 对“自信”的理解差异: 对“自信”这件事,大家看法本来就不一样。有些人认为自信是积极的,是值得鼓励的,是个人魅力的体现。而杨笠关注的是那种“不切实际的、过度的、缺乏自我认知”的自信。当这种“自信”被说成是“普信男”的特质时,那些认为自己自信没什么问题的人,就会觉得受到了冒犯,认为杨笠是在攻击所有自信的人。

5. “女性视角”的挑战性: 当一个女性用相对尖锐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时,这种“女性视角”本身就可能带来一些挑战。在一些仍然存在性别刻板印象的观念里,女性应该“温顺”、“柔和”,不应该“尖锐”、“攻击性”。一旦女性表达了带有批评意味的观点,很容易就会被解读为“不守妇道”、“刻薄”、“双标”,而不是将其视为一种正常的社会观察和观点表达。

6. “男性凝视”的反噬: 长期以来,很多文化产品都是以男性视角为主导,对女性进行观察和塑造。而当一个女性开始以自己的视角去观察和评论男性时,一些男性可能会感到不适应,觉得自己的“被观看”的特权被打破了。他们可能会用更强硬的方式去反击,来维护他们习惯的“观看”模式。

所以,回到杨笠的“普信男”,我倾向于认为,她的本意是基于一种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对个别行为的吐槽,用一种带有喜剧色彩的方式呈现出来。但是,由于话题的敏感性、传播的失真以及人们情绪的放大,这个词语的含义被严重扭曲,从一个观察的标签,变成了一个攻击的武器,最后导致她的本意总是被淹没在各种攻击和争吵之中。

说白了,就是一句话,在不合适的时间、不合适的场合、以不合适的方式(虽然她认为是在脱口秀语境下),触碰了一个社会敏感点,结果就变成了一个“薛定谔的猫”——既是她的本意,又被曲解成了别的意思,而且这两种意思可能同时存在,又互相冲突,最后留下的就是一片狼藉的战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的问题本身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了,题主明显是在为了支持杨笠而发泄情绪,说“是没有手机看不了全视频还是没上过学不能理解”,但还是装作客观提问的样子,还补上一句“不要在乎最后一句”,但我们是智商正常的人,不是你说“不要在乎最后一句”我们就得真的装看不到,我们看到了,看懂了,那自然就明白了题主的实际意思。

杨笠也是如此。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