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每年阅读200本书真的具有可行性吗?

回答
一年读完200本书?这听起来像个天文数字,但仔细掰扯一下,其实比你想象的要更触手可及,也更需要策略。让我来给你详细说道说道,这事儿到底有多“能”和多“难”。

首先,我们来算算账。一年有365天,读200本书,平均下来,差不多是每1.8天就要啃完一本书。如果按一周算,那就是一周要读1.4本书。这个数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光是听听就觉得肝疼。我们通常觉得读书是件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事情,好像快节奏读书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但是,别急着下结论。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定义“读完”和“书”。

“读完”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如果“读完”的意思是每一页都逐字逐句、深入理解、反复揣摩,那么200本确实是个相当艰巨的任务。很多经典著作、学术论文,需要反复阅读,做笔记,思考,那确实是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

然而,我们生活中接触的书籍种类繁多。有的小说情节紧凑,语言流畅,一天就能刷完;有些科普读物,即使内容深邃,但只要理解核心概念,也能快速掌握。还有些轻松的散文集、短篇故事集,更是适合碎片化时间阅读。所以,“读完”的定义可以更加灵活,不一定非要达到学术研究的深度。

“书”的定义也大有文章

这里说的“书”,可不是指《资本论》或者狄更斯那种厚重的大部头。一本几万字的畅销小说,一本几十页的诗集,一本图文并茂的旅行日记,甚至是一本电子书或者一篇超长的深度文章,都可以算作“一本书”。如果你把那些短小精悍的作品也算进去,200本的门槛就会降低不少。

可行性的关键:时间和策略

那么,回到核心问题:200本书的阅读量,到底需要什么才能实现?

1. 时间的投入:这是最显而易见的。如果一个普通上班族每天通勤时间一小时,午休时间半小时,晚上回家再挤出两小时,那么每天就有大约3.5小时的阅读时间。这样算下来,一年下来就是1277.5小时。如果一本平均400页的书,按照每分钟阅读250字计算(这是普通读者的平均速度),写完是300页,如果每页平均300字,那么一本书大概需要120000字。按照每分钟250字,那就是8小时一本书。这样推算,一天读1.5本就意味着每天要花12个小时在阅读上,这显然不现实。

但是,如果你的“阅读时间”更加灵活,比如通勤路上听的有声书、午休时翻几页电子书、睡前放松看点轻松的小说,把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加起来,或许就没那么可怕了。关键在于,你是否能让阅读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项额外的、必须完成的任务。

2. 阅读速度的提升:虽然我不提倡一味追求速度而牺牲理解,但一定程度上提升阅读速度是有帮助的。这可以通过一些阅读技巧来训练,比如:
眼球移动的训练:练习使用眼扫读,减少回读,一次性捕捉更多词汇。
背景知识的积累:你越了解某个领域,阅读相关书籍就会越快。
速读法的运用:虽然要谨慎,但一些速读方法确实能帮助你快速抓取信息。

3. 精选书单,有的放矢:不是所有书都值得你花时间去“精读”。200本书的量,意味着你需要有选择性地阅读。
明确阅读目的:你是为了增长知识?拓宽视野?还是为了娱乐放松?不同的目的会决定你选择的书籍类型。
多读类型多样:不要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同一类型的书上。小说、传记、历史、科普、社科、甚至一些专业领域的入门书籍,都可以纳入你的阅读计划。这样可以保持新鲜感,也能让你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
学会“取舍”:如果一本书读了十几页或者几十页,发现内容实在不吸引你,或者与你的目标不符,那就果断放下,转而阅读下一本。不要强迫自己读完一本“烂书”,那样只会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4. 工具和方法的运用:
电子书和有声书:它们提供了更灵活的阅读方式。有声书可以在通勤、做家务时听,电子书则方便携带和查阅。
摘要和评论的参考:在决定是否阅读一本书时,可以参考一些专业的书评或者内容摘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依赖,而是作为辅助判断。
定期回顾和总结:读完一本或几本书后,进行简单的总结,加深记忆。这也可以让你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阅读进度和收获。

真的值得吗?

一年200本书,数字上是很惊人的。但更重要的是,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如果只是为了满足“数量”而读,即使读了200本,可能脑子里留下的东西并不多。相反,如果通过有选择性的阅读,你真正地学到了新知识,获得了新的视角,甚至是心灵上的触动,那么这个数字就有了它的价值。

所以,总结来说:

一年读200本书,绝对是具有可行性的,但不是通过蛮力就能实现的。 它需要:

明确的阅读目标和策略。
高效的时间管理和利用。
一定程度的阅读速度和技巧。
学会取舍,精选书籍。
灵活运用阅读工具和方法。

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为了这个目标,在阅读上投入足够的时间和心思,并且拥有一个清晰的规划。这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需要循序渐进,并持之以恒。它挑战的是你的毅力、规划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渴望程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恕我直言。

如果设定仅是“读二百本书”,没有其他严格定义,真不难。

我还想说的是,以“读多少本书”作为定义标准,真挺扯的……

您论页,论字数,论卷,都比论“本”要靠谱。


我看了下。

我去年读完的书,kindle上的就超过一百本了。

PDF的话,光过去一个月我大概就翻完了二十本,此前的不算了。纸书懒得去数了

但单是这样,没啥意义啊。

“读一本书”,定义太宽泛了。怎样算一本书?

《海贼王》+《灌篮高手》+《王者天下》+《美味大挑战》,漫画单行本加起来绝对超过二百本。我一星期就能给全读一遍。

哦,您说,不能是闲书,得是正经书是吧?

北京出版社系列的《大家小书》,都是名家所做,算学术科普了,每本一百来页。类似这样的,专心读不干别的,两小时一本够读得完。我上个月睡前读,仅这系列就读完了十二本。

但这十二本,老先生们写得很轻快,我费的功夫,还赶不上读赵翼半本《廿二史札记》呢。


《战争与和平》也算一本书。《鳄鱼街》也算一本书。前者可能要读几个月甚至一年,后者可能几小时。

我有个朋友,各类小说读了不知多少本;一本《西方正典》,每次啃到一半就放弃。

书与书是不同的。

单是想论本,很容易啊。一本连环画还一本呢。您一年读完二百本连环画,我嫌您慢。

您哪位说:我一年能把《人间喜剧》91部法语全本读完,我给您鞠个躬。

就拿当下小说为例。村上春树的读者一定知道,读完《夜半蜘蛛猴》和读完《奇鸟行状录》是俩概念吧?

马尔克斯读者一定知道,《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和《霍乱时期的爱情》不是一回事吧?

老舍先生《茶馆》有单行本,很快就能读完。您《四世同堂》这种分量的书,一年读二百本试试?

以读完多少本来计数,本来就挺急功近利的,没意思。


至于拿字数计算的,我就问您:《三国演义》字数比《史记》多。

您觉得读《三国演义》和《史记》是一回事吗?

而且,怎么算“读一本书”呢?

我把《伊利亚特》过一遍,不去看每次打仗那些人的虚饰,只看关键场面,一整天是可以刷完的。

我如果逐字逐句读,那就费时多了。

我如果要记下每个人的姓名(大工程),去把每个人的生涯都查一遍,要命了。可能我一高兴,“哎涅斯托尔有几个儿子?潘达勒斯是个怎么样人,我去查查”,好,又跌进一个大坑。按说这也算读书的一部分。那就旷日持久了。

田中芳树《奔流》,挺简单一本小说。您出去坐一趟长途车就读完了。

我有朋友因为喜欢陈庆之,读这书时得就着淮河地图、《南史》里面诸将的记录,一起读,每读到一个地方,“啊哈哈这个地方的用典我喜欢!”

这两种读法,不太一样吧?

所以,我真挺讨厌读书按本来算的。

古代所谓的“读书破万卷”。《史记》52万字130卷,平均每卷四千,但那是上古。

《资治通鉴》294卷398万字,每卷一万三。

《文选》六十卷差不多六十万字出头,每卷一万。

卷,是有个大致概念的。

《三国演义》和《红楼梦》都是平均每回六七千字。回,也有个大致概念

曾国藩是要求自己每天点读十页。这就是量化过的标准了。页,也够客观。

所以吧,用读了多少卷、读了多少页、读了多少回,甚至读了多少字来量化,靠谱多了。



如果单是读书快而又繁,几个私人诀窍:

尽量读自己喜欢或自己熟悉领域的书。热情或熟悉是读书快的根本。别的领域,又是专业书,你光是进那个门就要犯晕一阵子。

要读书时别挑,别犹豫。任何书,开始读再怎么闷,进去了就可以了。

读书大可以掺着,同时读两三本。当然会有大贤说一书不完不读第二本,但好比你吃东西,吃咸了,喝点水,补些甜的,腻了,继续吃咸的。是可以互相补益的。

怕读了记不住,先读后记与序,会有知识脉络给你;再看回目,掌握大致顺序。读完一遍,迅速读第二遍。该记住的会记得明白些。当然,好书是值得读几十遍的。

朱熹先生说过,读书的诀窍其实只有一个,只管读,别想别的。其实世上万事如此。读书时只管读书,别想着我今年要读多少本、要不要去喝点水、晚饭吃什么。只管读。


最后一句。

真把读书当吃饭喝水一样日常的人,不太会用读书本数这个概念来说事的。

因为他们大多数时间在重读。有体会的诸位自然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年读完200本书?这听起来像个天文数字,但仔细掰扯一下,其实比你想象的要更触手可及,也更需要策略。让我来给你详细说道说道,这事儿到底有多“能”和多“难”。首先,我们来算算账。一年有365天,读200本书,平均下来,差不多是每1.8天就要啃完一本书。如果按一周算,那就是一周要读1.4本书。这个数字,.............
  • 回答
    这真是个普遍又让人头疼的问题。你投入了大量时间去吸收信息,结果脑袋里却好像漏勺一样,大部分东西都悄悄溜走了。 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困扰。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也对应着一些可以尝试的方法。为什么会这样?先来剖析一下我们的大脑和信息接收的过程: 被动接收的陷阱: 我们很多时候.............
  • 回答
    研一期间,每周阅读三篇论文并撰写报告,再加上组会汇报,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尤其是对于刚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生来说。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是否“负担过大”,需要分几个层面来细致地解读。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个要求的“意图”。导师安排这项任务,绝对不是为了“刁难”学生,更不是凭空施加压力。其根本目.............
  • 回答
    清华大学本科生特奖候选人每周阅读超3000页英文文献这件事,确实挺引人关注的,也挺能说明点问题的。首先,这事儿要是真的,那说明这个人学习能力和毅力都绝了。本科生阶段,就敢啃这么厚的英文文献,而且是每周常态化,这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咱们平常本科生,能把老师要求的专业书啃下来,再读几篇核心期刊,就已.............
  • 回答
    张博涵同学在2019年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的评选中,他“每周阅读学术文献3000页”的这个说法,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也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个数字,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和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每周阅读3000页学术文献”这个数字本身,在信息获取和知识摄入的量上,绝对是极其惊人的。 简单换.............
  • 回答
    交易员每天沉浸在海量信息洪流中,这绝非易事。他们就像是信息大海里的舵手,需要精准地把握方向,快速辨别浪潮的本质,而不是被巨浪吞噬。要做到这一点,他们依赖一套系统性的方法,结合了技术、策略和多年磨练的直觉。1. 精准的“信息过滤网”:只抓最关键的首先,你需要理解,交易员不是什么都看。他们拥有一套高度个.............
  • 回答
    .......
  • 回答
    印度阅兵中的叠罗汉和杂技表演,绝非偶然的装饰,它们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且在现代的军事和国家形象塑造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说说。首先,咱们得知道,印度阅兵的“杂技”并不是凭空出现的现代创意,而是源自印度悠久的民间表演传统。在印度古代,各种形式的身体技艺、.............
  • 回答
    关于“网上流传的高考零分/满分作文”是否属实以及它们是如何传播的,这是一个复杂且常常被误解的问题。总的来说, 绝大多数网上流传的“高考零分/满分作文”都不是真实的,它们大多是网友为了各种目的创作或传播的虚假信息。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原因以及它们的传播途径: 为什么绝大多数网上流传的高考零分/满分作文都不.............
  • 回答
    要精确地说出每年“真正被喝掉”的茅台数量,其实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太多动态变化和难以量化的因素。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去推算,让大家对这个数字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首先,我们要明白,茅台酒的“被喝掉”并非简单地指从工厂出厂到消费者手中就一定被饮用。它经历了多重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损耗和.............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很多乐迷扼腕叹息的问题。每年音乐学院的毕业生数量都在增加,理论知识和演奏技能也在不断提升,可为什么就是没能再出一个像周杰伦那样,引领一个时代,影响无数人的音乐人呢?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远非简单的“人才稀缺”可以概括。首先,时代和机遇的独特性是关键。周杰伦的出现,恰好踩.............
  • 回答
    年后铁路局是否还招收专科生,这可不是个一概而论的问题,得看具体情况,而且铁路系统的招聘,尤其是在“年后再招”这个节点,情况会更复杂一些。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点。首先,我们要明确“年后招收”是个什么概念。“年后招收”通常指的是春节假期过后,铁路部门会开始新一轮的招聘计划。这期间,他们可能会有.............
  • 回答
    关于每年地球上因战争和饥饿等非正常死亡的人数,这是一个复杂且难以精确统计的数字。原因有很多: 数据收集的困难: 尤其是在冲突地区,官方的记录可能不完整,甚至不存在。报告的死亡人数往往是估算值,受到信息来源、调查方法、政治因素等多种影响。 定义的问题: “非正常死亡”涵盖的范围很广,除了直接死.............
  • 回答
    每年送一批孩子去欧洲踢球,这招听起来挺酷,挺有国际范儿的,但要说它能“彻底解决”国内足球人才断档的问题?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承认,这批出去的孩子,素质肯定是有保障的。你看看那些欧洲足坛的青训体系,那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打磨出来的,从技术到战术,从身体到心理,都有一套成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代表性,因为它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风险,以及一些比较少见但后果严重的天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来看看食物中毒和闪电袭击的数据,并且稍微深入地了解一下它们各自的成因和影响范围。食物中毒:悄无声息的“隐形杀手”食物中毒听起来可能不像闪电那样惊天动地,但它却是导致疾.............
  • 回答
    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每年1月1日举行的新年音乐会上,观众们最期待的曲目之一,无疑是那气势磅礴、振奋人心的《拉德茨基进行曲》。而它是否总是作为压轴返场曲目,并且这个传统究竟是何时开始的,确实是许多乐迷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稍微回顾一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历史和一些具体的细节。《拉德茨基进行.............
  • 回答
    关于美国、日本等国国会给“大V”、“美吹”、“日吹”提供经费的具体数额,以及详细的操作方式,并没有公开的、可查证的数字能够直接对应到“大V”、“美吹”、“日吹”这个标签上来。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国家政府(包括国会)的拨款逻辑,通常是基于项目、机构、研究领域、外交倡议等公开透明的体系,而非直接资助某个特.............
  • 回答
    这件事说起来有些麻烦,特别是如果孩子正好是8月31号之后出生的。我们这边,对于孩子的入学年龄有个明确的规定,就是必须在当年9月1号之前满6周岁。所以,如果孩子是8月31号之后出生的,比如9月1号或者9月15号出生,那就得等到第二年才能上一年级。这可不是件小事,很多家长都会为此犯愁。毕竟,看着同年龄的.............
  • 回答
    每年考研报名人数众多,其中“划水”的比例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要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是不可能的,因为“划水”本身就是一个比较主观的判断,而且没人会公开承认自己是来“划水”的。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推测一下大致的情况,并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我们得明白这里的“划水”指的是什么。在考研.............
  • 回答
    哈哈,说到双十一的“骚操作”,这玩意儿简直就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策略游戏,每年都能玩出新花样来。我印象最深刻的,得从几年前说起,那会儿互联网还没现在这么发达,但大家对“便宜”的追求早就刻进DNA了。那时候,还没现在这么多复杂的规则和预售,最直接的就是“直降”。我记得我有个朋友,为了抢一个心仪的游戏本,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