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回答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史诗级巨著。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陕北黄土高原上普通人命运的故事,更是一部折射出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初期剧烈变革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情感世界发生的深刻变化的宏大画卷。要评价这部作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 作品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深度:

《平凡的世界》描绘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1975年至1985年)的十年间,陕北农村和县城里普通人的生活。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从封闭走向开放,社会思潮涌动,旧的体制和观念受到冲击,新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时代烙印深刻: 小说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贫困与落后,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乡镇企业的兴起,教育的普及,以及知识青年返城、城市改革等等,都构成了小说重要的时代背景。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他们的命运与时代紧密相连,他们的选择和奋斗,就是那个时代无数普通人的缩影。
历史洪流的亲历者: 路遥以一种饱含深情又客观冷静的笔触,记录了这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如何影响到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读者可以从书中感受到变革带来的阵痛,也可以看到人们在新的时代面前的迷茫、探索与希望。它不是居高临下的宏大叙事,而是从最接地气的视角,让我们体会历史的厚重。

二、 人物塑造的丰满与典型性:

《平凡的世界》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其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路遥塑造的人物并非脸谱化的英雄或反派,而是充满血肉的普通人,他们有优点也有缺点,有理想也有困境,有喜悦也有悲伤。

孙少安: 作为哥哥,孙少安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他脚踏实地,敢于尝试,从一个贫困的农民,通过开砖窑致富,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他身上体现了中国农民的淳朴、坚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展现了他在艰难创业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与挣扎。他的爱情,与田晓霞的“门不当户不对”,最终的遗憾,也充满了现实的残酷。
孙少平: 作为弟弟,孙少平更具知识分子的气质,他对世界充满好奇,对生活有精神追求。他不甘于被土地束缚,通过读书、打工,探索外部世界,最终成为一名煤矿工人。他身上体现了对知识的渴望,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斗志。他与田晓霞的爱情,是全书中最动人的爱情之一,纯粹、深刻,但也注定是悲剧。
田晓霞: 作为干部子弟,田晓霞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思想开放前卫,她勇敢、热情、追求真理,是那个时代新女性的代表。她与孙少平的爱情,是精神的契合,是灵魂的共鸣,是超越阶层和环境的纯洁感情。她的牺牲,更是令人扼腕叹息,也为小说增添了浓厚的悲剧色彩。
其他人物: 除孙家兄弟外,还有贤惠隐忍的母亲孙玉厚,憨厚朴实的父亲孙玉厚,纯真善良的妹妹孙兰香,精明市侩的田福军,还有贺秀莲、金波、顾养民、王世才等等,他们共同构成了陕北大地上的一个完整而生动的社会群像。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挣扎,自己的情感,都让人过目难忘。

三、 思想主题的深刻与普世性:

《平凡的世界》的主题是多层次的,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普世价值。

“平凡的世界”的伟大: 小说歌颂了普通人在平凡生活中的奋斗和坚守。路遥认为,即使是像孙少安、孙少平这样普通人,他们的生活也同样充满着意义和价值。他们不追求惊天动地的事业,但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生活,创造价值,这就是最伟大的平凡。
理想与现实的较量: 小说深刻探讨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张力。孙少平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更广阔世界的向往,与现实生活中的贫困和局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不断挣扎、探索,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爱情的坚守与幻灭: 书中多对恋人的情感纠葛,如孙少安与田晓霞、孙少平与田晓霞、孙少平与郝红梅、田福军与张玉梅等,都展现了爱情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与坚守。特别是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是纯粹精神之爱的典范,其悲剧性的结局更是让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命运的抗争与接受: 作品并没有将人物塑造成无所不能的英雄,而是让他们在命运的洪流中挣扎、抗争,也最终学会接受。孙少安的创业艰辛,孙少平在煤矿事故中的生死考验,都体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四、 艺术特色与语言风格:

史诗般的宏大叙事: 小说篇幅巨大,时间跨度长,涉及的人物众多,结构宏大,堪称一部中国版的“战争与和平”。它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展现了社会变迁的全景图。
深沉而朴实的语言: 路遥的语言风格朴实、真挚、饱含深情。他善于运用陕北民歌的韵味,以及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写,营造出浓厚的黄土高原风情。他的语言充满了力量,能够直击人心。
现实主义的基石: 小说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挖掘和批判,但又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理想主义的光辉。它既有对苦难的真实描绘,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哲理的渗透: 在记叙人物命运的同时,路遥也融入了许多对人生、社会、哲学问题的思考。这些哲思并非生硬灌输,而是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人物的对话和内心活动中,引发读者的深思。

五、 争议与局限性:

尽管《平凡的世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赞誉,但它也并非没有争议和局限性。

关于理想主义的解读: 一些评论家认为,小说中过于强调奋斗的意义和对理想的追求,可能带有一点“浪漫主义”的色彩,忽略了现实中许多无法逾越的阶层和社会结构性因素。
女性角色的塑造: 虽然田晓霞是书中闪耀的女性形象,但其他一些女性角色,如贺秀莲,有时被认为是传统男性视角下的“贤妻良母”的符号化塑造。
时代的局限性: 小说创作于特定时代,因此在某些观念和视角上,也可能带有当时的局限性。

总而言之,《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以其史诗般的宏大叙事,丰满鲜活的人物塑造,深刻的思想主题,以及真挚动人的语言,赢得了亿万读者的喜爱和尊重。 它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更重要的是,它触及了人性的普遍价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的坚持,对爱情的忠贞,以及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平凡的世界里,普通人的生活也同样可以充满光辉和意义。它是一部关于奋斗、关于爱、关于成长的教科书,也是一部能够给予我们力量和启迪的永恒经典。读《平凡的世界》,不仅仅是阅读一个故事,更是与一个时代对话,与无数个曾经奋斗过的灵魂产生共鸣。它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跨越时代,持续地打动人心,激励人们去热爱生活,去追寻梦想,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年我在西安上大学的时候,我们院长曾邀请过一位他的朋友——也是当年路遥小说改变的电影《人生》的导演吴天明到我们学校来做讲座。吴天明在讲座中说道,当年《人生》这部电影拍出来之后,在国内一片叫好,获得了《大众电影》百花奖。于是,西影厂感到信心十足,准备把这部电影拿到国际电影节上去参赛。

然而,结果很令人失望,国外的评委对这部电影的评价远不如国内高。最后,吴天明导演实在忍不住了,就去问电影节的评委为什么对这部电影的评价这么低。结果,那个评委说“我非常不理解主人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为什么他可以为了一个户口,做出那样的事情?”

显然,欧美国家的评委并不理解“户口”是什么,更不了解什么是知青、什么是城乡二元体制……因为这些不了解,《人生》的情节也就没有了那么大的冲击力,更谈不上什么深度的思考。

《人生》的遭遇,也恰恰是路遥遭遇的一个缩影。

当代陕西文坛有三位并称的作家,分别是陈忠实、贾平凹和路遥——巧的是,他们三位也都获过茅盾文学奖。有所不同的是,陈忠实与贾平凹虽然风格迥异,但二人作品的文学价值是公认的。而路遥虽然也前面二位并称,但大家对路遥的文学成就褒贬不一。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如果说路遥的作品有什么问题的话,那么他的问题或许就在于太贴近现实了。

我这里所谓的“贴近”,并不是说情节就一定在现实中很合理,而是说路遥的作品有着鲜明且清晰地现实指向,并且有着比较强的时代特征。这对于路遥来说有利有弊,其利在于路遥可以很好地呼唤起时代共鸣,还可以以此掩盖其文笔欠缺的问题,其弊则在于作品的生命力没有那么长。这其实也是我之前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文学的真正生命力并不来自于批判现实——因为如果你只停留于批判或者反映现实,当你所批判的现实消失的时候,你的作品的价值也就随之而消失了。即便要批判现实,也是要提取现实中的精神,而不是仅仅停留于批判某些现象上。作为路遥的同乡,陈忠实的《白鹿原》并不是现实向的作品,然而其深度与价值却并没有因不批判现实而消失。贾平凹的《废都》虽然取材于现实,但其指向的则是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精神困境。这些都有其超越性。

在文学编辑圈子里,《平凡的世界》也算是一桩著名的公案。当年,路遥写完《平凡的世界》后给国内多家著名的文学期刊投稿,但编辑们普遍都认为这部小说文笔较差、整体水平一般。最后,终于有一家杂志表示愿意刊登《平凡的世界》,但前提也是要路遥对《平凡的世界》进行大规模的修改。而跟《平凡的世界》命运截然不同的是,当陈忠实把《白鹿原》拿给《当代》杂志编辑的时候,收稿的编辑在火车上看到稿子的前几页时就决定了一定要刊登出来,并打电话给陈忠实说《当代》已经确定要刊登,绝对不要再把稿子投给其他杂志。在这个角度上说,至少在文学评论界,主流评论者对《平凡的世界》的文学价值的认可度并没有那么高。

但是,尽管主流不认可,但这并不妨碍《平凡的世界》在普通的读者中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一来,普通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更看重的是故事本身而非相对专业的文笔、结构这些东西——他们看网文时也同样如此——而《平凡的世界》在故事上的确很符合非专业读者的爽点。另一方面,在过去40多年中,快速的城市化造就了一大批从农村到城市生活的人,他们虽然没有主人公的奇遇,但大体经历却与主人公有着比较深的共鸣,这也使得《平凡的世界》不再是一部小说,而是类似于人生指南的作品。只不过,新一代的城市人肯定已不能与《平凡的世界》产生共鸣,他们所需要的是另外的东西。

这个转变,也让我想到了当年我上高中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一个刚刚大学毕业,到我们县城高中教书的人。她出身于农村,个子高,人也漂亮。她说自己非常喜欢读路遥的作品,甚至经常在课堂上给我们朗读路遥的小说。我至今也还记得她在课堂上读完了全本的《在困难的日子里》、《人生》等小说,也记得她读小说时情绪随着情节而产生的波动。对于她们来说,路遥在某种程度上甚是可以说是无可替代的。

总之,在文学史上《平凡的世界》终将归于平凡,但在文学史之外,总会有读者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虽然以后这个群体会越来越小,但他们并不会完全消失,而《平凡的世界》的价值更多地则是体现在这里。

user avatar

从文学的角度看,《平凡的世界》作为一部小说,在古往今来的伟大作品中,就是三卷废纸。

小说这个文体,最伟大者有《红楼梦》《金瓶梅》《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追忆逝水年华》《尤利西斯》《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等无法超越的煌煌巨著。如果上述作品是最高的山峰,那么相较而言,路遥的这部小说,差不多就是水坑里的石子。天上地下,没有任何真正的可比性。

纵观世界文坛,单论小说领域,仅看现实主义——内有笑笑生,吴敬梓,曹雪芹,鲁迅,茅盾,老舍,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外有奥斯汀,狄更斯,萨克雷,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果戈里,托尔斯泰,契诃夫。路遥在上述行列中,根本排不上位置。事实上,哪怕在陈忠实,贾平凹,残雪,金宇澄,王安忆,莫言,阎连科,余华等同行的面前,路遥也根本排不上位置。

作为一部小说,《平凡的世界》是笨拙,冗长,粗糙,沉闷,失真的,不值得也没资格在文学史上拥有任何的地位。一部文学作品,首先必须拥有文学价值,其次才能谈论其他价值。《平凡的世界》没有多少文学价值,因此去谈论其“见证时代”的文献作用和“鼓舞人心”的励志功能是毫无意义的。《平凡的世界》在行文上,有巴尔扎克式的笨拙却无巴尔扎克式的洞见,有托尔斯泰式的野心却无托尔斯泰式的才情。有些人说它见证时代和鼓舞人心,无异于说它是一手文献和心灵鸡汤,看似赞美夸奖,实乃自证其水平低下。

这本书的畅销,是因为其故事和情节,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一两三代人的经历,心声,幻想,等等,而这一两三代人逝去之后,这本书的价值也就会随之逝去。有些书,比如《红楼梦》,尽管是源自于并且书写了一个老早就消逝了的过去世界,却能在任何时代和任何地区都赢得不同背景读者的一致共同认可。比如路遥本人,生长于乡村,却喜读《红楼梦》,将之供奉在窗台上头,日夜观摩以自我鞭策。可惜的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别说走出国门,就连大城市里头新长大的中产家庭00后小朋友们读起来都觉得太隔阂。

在这个意义上,路遥的成功,跟郭敬明的成功,在性质上是一样的。路遥是黄土地版的郭敬明,郭敬明是市场化和都市化了的路遥。王先生的书迎合了老一代人和村镇穷青年的心声,郭老板的书消费了新一代人和都市小中产的幻想。不过,王先生遵守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模式,至少在名义上如此,因此王先生看起来更体面一点。在事实上,老一代人向上爬,新一代人暴发户,自然而然——在这一点上,文学反映了现实:王先生的“奋斗”自然地导向了郭老板的“堕落”。

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既源出于时代,又超越于时代。《平凡的世界》既源出于时代,又局限于时代。有些人说,这本书打动了某些人——正好证明,这本书是高度地局限于特定时代,特定地区,特定人群的。打动了一代人却未打动另一代人,打动了一群人却未打动另一群人,正是二流作品之特点。当然,最好的书亦无法触及到全体人;但是,较好的书一般能触及到较广阔较多元的人群,并且总能够持续地触及到崭新的不同的人群。

请记住,在中文长篇小说的历史上,我们有《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海上花列传》《围城》这些书。更甚者,在全球长篇小说的世界中,我们有狄更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乔伊斯,普鲁斯特等大师。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不能在历史的真空下评价,必须放到文学史中去评价。《平凡的世界》在文学史中,就是一个没有继承任何前辈作家优秀资源(除了柳青的小说)的,严重营养不良的,未挑战也没超越前辈作品的不入流之作。

不及百年,此书即会被遗忘。

另外:本想一一回应诸多的评论,可是评论太多回复不过来,现作罢。

送诸位一链接:「你行你上」存在什么逻辑漏洞?

user avatar

2路遥辛苦培养弟弟,最后弟弟却这样子对待,实在是大反转。42岁,路遥就去世了,留下了10000的债,病床前,居然只有一个好朋友“航宇”陪着他。

但是,他的妻子林达已经把自己和女儿的户口迁到了北京,只开到医院看了路遥一眼,冷冷地说一句,“病重了,一定要到延安去治,他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妻离子散,就连最好的兄弟,也背离他而去。弟弟王天乐在他生前,没有来探望他。

路遥心生怨气,觉得弟弟就是觉得自己没有利用价值了,所以还很看不起他。而且,他很烦路遥天天打着他王天乐“著名记者”名号借钱。

虽然路遥7岁被过继给大伯,但是却一心想着自己的爹娘,媳妇,和女儿。

去世前3个月,林达从北京赶来,签了离婚协议。

去世前2个月,路遥想起来还是痛苦不堪,“我那老婆,怎么就跑了呀!”

他一心不想离婚,也是因为他不想给女儿大的影响。

“我一离婚,全国都知道了!孩子该有多难呀!”西安电影制作副厂长来劝他离婚的时候,他的眼泪哗啦哗啦地流下来。

为了孩子开心,他曾经跑过整整一座城,给女儿买来60块钱的蛋糕。

在病床前,即将不久于人世,他念念不忘,“等我出院了……让我妈给我做东西吃,一个月就能吃胖了。”

去世前三四天,路遥对来医院的人看他的人说:“我这十几年,吃的是猪狗食,干的是牛马活。”

去世前一两天,路遥仍然在给自己打气,相信自己还有希望:“生活太残酷了,我一定要站起来……”

临去世的那一刻,路遥痛苦地在病床上缩成一团,嘴里却是呼喊着:“爸爸妈妈还是离不得……”

路遥身前身后名,一生手记很多。可是,弟弟却在他去世以后,自己打破放着草稿的箱子,直接把路遥的心血给拿走!

路遥走了,却长在人间,苦难铸就的精神在我们心中永存!

SOHO董事长潘石屹,因为这本书从一个去海南的打工仔变成了一个身家300亿的创业者。

他看了7遍《平凡的世界》,所有情节记得清清楚楚。

为了纪念路遥,他还专门找到了延安校长。花出10万块钱给路遥修墓。

马云说,对他影响最大的作者是路遥。

董卿在《故事里的中国》中含泪说:路遥用生命最后的6年时间,舍身献上的《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也是一部荡气回肠的生命交响曲。

一直到今天,30多年过去了,《平凡的世界》依然是各大高校借阅量最大的图书。

为什么?

因为有太多太多的人,在孙少安、孙少平的身,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路遥给了无数平凡的人希望,让平凡人找到了自己的光。

为了写好这本书,他翻《人民日报》十来年,指纹都被磨没了,最后用巴掌来翻。

100万字的小说,曾经无数次扔下笔,发誓说,再也不写了!文学这条路太苦了!

可是,最后还是耐着性子,写完了,领“矛盾文学奖”的时候,他打叫一声“日他妈的文学”!可算是解气了!

92年,路遥去世,但是直到现在,他的书还是每年都在爆炸性地出货,1800万人都是他的追随者。

他的作品只会却来却深入人心,给无数看过的人希望和鼓舞,找到人生的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