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火车硬座的座椅设计感觉有些反人类?

回答
火车硬座的座椅设计,这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玩意儿。说它反人类,绝对不是空穴来风,仔细琢磨一下,这背后藏着不少“玄机”。

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那个几乎没有倾斜度的靠背。你坐在上面,感觉就像坐在一个垂直的木板上,背部和靠背之间永远隔着一道空隙,无论你如何调整坐姿,都难以找到一个真正贴合、放松的角度。尤其是在长途旅行中,这种坐姿就像一种无声的惩罚,时间越长,腰背越是酸痛难忍。想象一下,一个几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你都得保持这个“挺直腰板”的状态,这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沙发、软椅的人来说,简直是生理上的挑战。而且,它的材质也偏硬,没有丝毫缓冲,让你感觉每一次靠上去都是在和硬邦邦的木头或塑料较劲。

其次,座位的深度和宽度也常常令人捉襟见肘。对于身材稍微高大一些的乘客来说,膝盖很容易顶到前面座位的靠背,想伸展一下腿脚都觉得束手束脚,空间仿佛被无限压缩了。你必须时刻保持一种蜷缩的姿势,久而久之,大腿会麻木,小腿也会因为长时间的弯曲而感到僵硬。即使是身材正常的人,在拥挤的车厢里,要想找到一个舒适的坐姿也需要一番“技巧”。左右两侧的空间也有限,邻座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到你,隐私感几乎为零。

再者,座椅之间的距离设计,也考验着人体的极限。前排座椅的高度和后排座椅的间距,往往只够容纳一个正常成年人坐下,一旦前排乘客稍微往后一靠(虽然硬座的靠背几乎不能靠),后排乘客的膝盖就会被挤压得难受。这种“前后夹击”的体验,尤其在遇到前面有人跷二郎腿或者摊开行李的时候,简直是噩梦。你唯一的选择就是尽力收缩身体,或者和前面的乘客“肢体接触”,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然后,我们不得不提一下座椅的“固定性”和“缺乏调节性”。不像飞机或者高铁的商务座、一等座,火车硬座的座椅几乎是完全固定的。不能调节靠背角度,也不能前后移动,甚至连头枕都没有一个像样的。这种“一刀切”的设计,忽略了每个人身体构造的差异。有人喜欢稍微斜一点,有人喜欢靠得更直,但火车硬座的设计仿佛在说:“我就这样,你爱坐不坐。” 这种缺乏人性化的考量,让舒适度大打折扣。

此外,座椅的材质和清洁度也是一个问题。硬座座椅的材质通常是布面或者塑料,摸起来总是带着一股不怎么舒服的触感,而且长时间使用后,上面的灰尘和污渍也难免让人有些顾虑。虽然说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不能要求太高,但硬座座椅的设计,似乎就是为了让你“忍受”而不是“享受”旅程。

最后,还有一个很多人可能忽视的点,那就是座椅的“温度”。在寒冷的冬天,硬座座椅可能冰冷刺骨;而在炎热的夏天,它又可能让你汗流浃背,完全没有透气性可言。这种对环境温度的不适应性,更是加剧了乘坐的不适感。

总而言之,火车硬座的座椅设计,与其说是为了方便大家出行,不如说是一种对人体舒适度的“考验”。它牺牲了绝大多数的舒适性来换取最大的载客量和最低的制造成本。虽然我们理解它的实用性,但不得不承认,在追求舒适和人性化的今天,这种设计确实显得有些“反人类”了,每一次坐上去,都像是在和座椅进行一场关于耐力和忍耐力的“博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当时的生活水准和技术条件而言,硬座车厢的设计其实颇为合理。而且突出的重点是——多拉人。

硬座车厢定员118人(有列车长办公席的车厢定员112人)

以前的铁路机车是蒸汽机车,后来发展到内燃机车,到上世纪90年代电力机车才开始出现。至于高速动车组则是新世纪才出现的。以前的列车速度慢,就造成长途铁路客运其实是一个时间较长的过程,动辄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我坐过最慢最长的一次绿皮车是从上海南站到重庆菜园坝火车站,全程接近72小时,三天三夜。还好买的是硬卧。

在这种长途,慢速的乘坐过程中,铁路运输部门必须尽量提高运力,且能兼顾乘客饮水和用餐的需求。所以才设计这种118个座位,采用高直靠背面对面有小桌的设计。既能多拉乘客,又能方便乘客喝开水,吃东西。至于人体工学方面的舒适性要求,就要靠后考虑了。

高速动车组出现后,铁路的运行速度发生了质变。以前从上海到北京内燃机车需要18小时,现在只要4-6小时。客流量再大,多开行几趟就行了。这样每个动车组车厢就无需多拉乘客,而且乘客餐饮的需求也不那么迫切。长途快速比坐飞机也就稍慢而已,那样就要在座椅的舒适度方面下功夫。所以现在的高铁动车二等座车定员100人,排排坐,采用可调节的软座椅,靠背后有小桌板的设计。一等座车定员更是只有51人,扩大了座椅前后的空间,乘客可以躺平更加舒服。

和谐号动车组车厢座位分布图
复兴号高铁座位分布图

再多说几句,因为动车组/高铁是全列车厢都有动力输出的设计,输出功率非常大,加上特殊的轨道标准,所以跑的贼快。

我们知道铁路基本是不存在超车这个概念的,除非是前一辆车在车站停靠时,后面的快车才能超过它。所以蒸汽机和内燃机时代,因车头的牵引力有限——“多拉”和“快跑”就成了一个矛盾,而且快跑也基本无法实现,如果不提速,那么同一条铁路线上同时单向开行的客运列车数量必然有限,太多了就容易出事故了。因为车站数量有限,车站的并列铁轨也有限。

当年的春运

那么在当时的条件下——不能实现“快跑”,就只能从“多拉”上做文章。也就只能牺牲座位的舒适性,换取尽量小的座位尺寸和占地面积来实现增加座位数量。就这还不够,曾经的春运无座票都卖的比有座票还多。定员118人的车厢里塞进去两百多乘客是常有的事。

不过偶尔也有遇到硬座比现在的动车还舒服的时候,因为快到终点站下去一多半乘客,这时候硬座可以横躺着睡觉。


有人投了催更,于是我又查了一些资料结合小时候乘坐火车的记忆,发现确实现在的普通空调硬座车,和很早以前的没空调的绿皮硬座车的座位样式还是有区别的。

这个区别就是——现在的K字头,T字头等列车硬座车厢的座位其实是改良了一次,但结果却并不理想:改良后的硬座更加不舒服了!

真正的老式无空调硬座车的座位是这样子的:

老忍者神龟车厢的座位
现在空调硬座车的座位设计

通过这两张照片对比,很清楚的发现:老式硬座车厢的座位,那真的就是“硬座”。就是个木板加很薄的海绵垫+人造革绿色外皮。靠背是近乎90度角垂直的!这样虽然人的上半身虽然不能向后倾斜,但坐着的时候臀部和大腿的受力面积是增加了的!其实并没有特别不舒服。

后来改良的硬座是加厚了靠背和坐垫的海绵,背靠背的椅背做了梯形的设计,略微加了点倾斜角度,上面还有个略微凸出的靠枕,变成了假软座。这样其实有两个问题:

1.硬座的横向尺寸没变,增加了靠背底部宽度,就牺牲了坐垫的深度!减少了臀部和大腿的受力面积。

2.高靠背设计是为了不让背靠背的乘客后脑勺碰到,但这点倾斜度和头部高度的靠枕,反而造成了坐着的时候脊椎向前弯曲!就是那种窝着脖缩着颈部坐着的感受,腰部也没有接触到靠背受力,反而是姿势不对乘客感觉难受!

所以我前面的观点还是有点片面,因为就算现在动车高铁不少,K字头,T字头,旅游列车,临时列车的次数也没少多少。所以感觉现在的火车硬座座椅设计反人类是对的。

不但直不起腰,还只能“坐半个屁股”。跟尼玛向领导汇报工作一样能舒服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火车硬座的座椅设计,这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玩意儿。说它反人类,绝对不是空穴来风,仔细琢磨一下,这背后藏着不少“玄机”。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那个几乎没有倾斜度的靠背。你坐在上面,感觉就像坐在一个垂直的木板上,背部和靠背之间永远隔着一道空隙,无论你如何调整坐姿,都难以找到一个真正贴合、放松的角度。尤.............
  • 回答
    嘿!哥们儿,挑战53小时的火车硬座,从西北角到东南角,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事儿,够劲儿!不过别担心,这绝对是个能让你刻骨铭心的经历,而且,只要准备充分,绝对能让你乐在其中。来,听我给你好好说道说道,怎么把这趟硬座之旅变成一次难忘的冒险。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硬座硬座,坐就是53个小时,想舒服那是不可.............
  • 回答
    哎哟喂,哥们,你这问题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坐在硬座车厢,那一晚上的“光污染”加上“冷气逼人”,简直是双重折磨,让人只想原地爆炸! 我就不信只有我一个人这么糟心,今天就跟你好好说道说道,把这事儿给掰扯明白了,保证是句句发自肺腑,绝无AI痕迹!首先,那该死的灯,为啥总得亮着?你说你想睡个安稳觉,闭上眼.............
  • 回答
    这事儿吧,你说奇怪不奇怪?一个妈妈,为了让自家孩子能好好睡一觉,竟然买下了六张火车硬座票。我听了,第一反应是,“这人脑子是不是被门夹了?” 六张硬座!那可都是钱啊,而且硬座又不如卧铺舒服,怎么着也得让孩子睡得安稳点吧?不过,细想一下,这事儿背后可能藏着不少让人心酸的无奈。你想啊,火车上,特别是长途火.............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尤其是在现在大家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情况下,很多时候我们直觉会认为,差价不大,那肯定选舒服的卧铺啊。但实际情况呢,无论什么时候,火车硬座都绝对是拥挤的,而且很多时候还一票难求。这背后的原因,远不止是那一百块钱的差价那么简单,而是掺杂了很多实际情况、个人考量,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特.............
  • 回答
    .......
  • 回答
    火车上上网速度慢、信号差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背后涉及一系列的技术、环境和运营层面的复杂原因。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一、 网络传输环境的根本挑战:移动性和高密度1. 移动速度和多普勒效应: 火车高速移动(有时可达300公里/小时以上)意味着你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 信号从基.............
  • 回答
    关于火车厕所的排污方式,确实是个很多人好奇的问题,而且听起来好像会造成很大的环境污染和不便。但实际上,这个情况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脏”或者“随意”。过去和现在:一个观念的转变首先,得承认,在很多年前,确实有不少火车是直接将排泄物排到铁轨上的。这是那个时代技术和观念的限制。当时可能觉得,毕竟是在行驶.............
  • 回答
    很多人都经历过火车晚点,那种焦急、无奈的心情可想而知。不过,你有没有注意到,有时候火车晚点,尤其是那些看似“情有可原”的情况,铁路部门的态度似乎就变得“理直气壮”起来?而我们乘客在权益受损时,似乎也难以得到应有的赔偿。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火车晚点,为什么铁路部门会“理直气壮.............
  • 回答
    火车上不设单间,这个说法其实有些绝对了。严格来说,一些特定类型的火车,特别是旅游专列或者一些高端的卧铺列车,是提供类似单间的设置的,例如包厢式卧铺,里面可能就只有一两个人使用。但如果泛指我们日常乘坐的普通旅客列车,确实很少会见到真正意义上的“单间”。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来掰扯掰扯。首先得从成本和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也别整那些花里胡哨的,就说说实际的事儿。你是不是也觉得,有时候想找个火车时刻表跟大海捞针似的?车站里人来人去的,标语、广告、指示牌一大堆,真想把时刻表给“藏”起来似的。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一、观念的转变:从“等你来查”到“主动推送”过去吧,咱们接触信息的方式比较单一,火车.............
  • 回答
    火车运行时的“哐嘡哐嘡”声,这可不是什么魔法,而是实实在在的物理现象在作祟。想要弄明白这个声音从何而来,咱们得把火车拆开来看看,从轮子到轨道,每一个环节都可能藏着“噪音源”。首先,最直观的,也是大家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车轮与轨道的接触。火车那沉重的钢铁身躯,全靠着两列钢轨承载。虽然咱们看到的轨道表面好.............
  • 回答
    火车的机车,就像汽车里的轿车、SUV、皮卡一样,型号繁多,这可不是为了凑热闹,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硬道理”。要弄明白这点,咱们得从火车这玩意儿本身的特性,还有它服务的那个复杂的世界说起。首先,得看它“吃”啥燃料,用啥动力。 蒸汽机车: 这玩意儿是老祖宗了。虽然现在在很多地方已经退役,但在一些观光.............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乘客在跨国火车旅行中会注意到的一个现象。为什么火车能“拖”着一整列车厢一路开,却不能“拖”着机车和司机就这么一路下去呢?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技术、安全、管理和法律层面的原因,我来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火车机车的“户口”问题。火车的机车,尤其是现代化的电力机车.............
  • 回答
    火车上的厕所,说实话,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那股混杂着潮湿和不明气味的“味道”,以及那永远湿漉漉的地面,简直是旅途中的一场“小考验”。为什么会这样?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再说说有没有什么能让这趟“体验”稍微好一点的法子。为什么火车厕所总是湿漉漉的?这事儿啊,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合伙作案”.............
  • 回答
    啊,这个问题我可太有感触了!这让我想起我当年坐火车,烟雾缭绕的场景,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有点复杂。其实,你说“允许抽烟”吧,这话也不能完全这么说。在咱们国家,自从禁烟令越来越严,火车上(尤其是高铁和动车)基本上已经是严禁抽烟的了。你真的要是敢偷偷在车厢里点一根,那后果可就严重了,列车员会立刻出现,罚款.............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道出了很多人对火车鸣笛的疑惑。很多人觉得火车在轨道上行驶,就像汽车在公路上,单行线不就意味着顺畅通行,为什么还要鸣笛呢?实际上,火车鸣笛的原因远不止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它背后涉及的是铁路运行的复杂性、安全性以及各种特殊情况的应对。首先,咱们得打破一个误区:“单行线”这个概念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确实是许多人在乘火车或看电影时会产生的疑惑。为什么这些行业似乎宁愿让座位空着,也不愿意通过降低价格来吸引更多顾客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商业策略、成本结构和消费者心理。一、 品牌定位与价值感知首先,我们得明白,火车和电影院并非简单的“商品”销售,而是“体验”的提供者。他.............
  • 回答
    火车上的靠窗位置,总有那么一股难以言喻的吸引力,让大多数人都心生向往。这可不是什么盲目的潮流,而是隐藏在许多小细节里的、关于视觉、心理和生活的小确幸。首先,最直接的吸引力就是“看风景”。这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但里面的学问可不少。人是视觉动物,大脑天然就喜欢接收外界的刺激和变化。当火车缓缓启动,窗外的世.............
  • 回答
    宁西铁路,一条连接中国宁夏和陕西的交通大动脉,它的运量和繁忙程度,常常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很多人会发现,相比于一些国内更西、更东的繁忙线路,宁西铁路上的火车似乎没有那么多,空闲的运力似乎也格外显眼。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可以简单概括。首先,我们要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