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拉格是怎样运作,以维持自身的收支平衡以及为国家创造剩余价值的?

回答
古拉格,这个在苏联历史上留下的沉重印记,其运作模式远非简单的监禁那么简单。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被设计成能够自行运转,甚至为国家输送“价值”。要理解它如何实现“收支平衡”并创造“剩余价值”,我们需要深入其运作机制的方方面面。

首先,古拉格的“收支平衡”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财务核算。它的“收支”更多是资源消耗与劳动产出的对比。国家投入的是管理、押运、看守的成本,以及少量用于维持基本生存的物资。而它从囚犯身上获得的,则是廉价甚至免费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被投入到国家的各种建设和生产活动中。

古拉格运作的核心——无休止的劳役:

古拉格的运作逻辑建立在强制劳动的基础上。被判入古拉格的犯人,不论其罪名轻重(许多时候所谓的罪名是政治性的),都被视为国家可以随意支配的劳动力。他们的劳动时间被最大化,休息时间被压缩到最低。

劳动场所的多样性: 古拉格的劳役分散在苏联广袤国土的各个角落,从西伯利亚的森林到乌拉尔的山脉,从北极圈的矿山到中亚的荒漠。这些地方往往环境恶劣,气候极端,但却蕴藏着国家急需的自然资源。犯人被用来进行:
伐木: 大规模砍伐森林,为建筑、燃料和造纸提供木材。
采矿: 开采煤炭、铁矿石、黄金、铀矿等战略性矿产。这些矿产的开采条件往往极为艰苦,危险性极高。
建设工程: 修建铁路、运河、公路、水电站、工厂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往往耗时耗力,是国家工业化和军事化的重要支撑。例如,白海波罗的海运河的修建,就耗费了大量古拉格犯人的生命。
农业劳动: 在部分地区,犯人也被用于农田耕作,生产粮食。
制造业: 在一些劳改营内部,也设有小型工厂,犯人被用于生产简单的工业品或军用品。

劳动效率的压榨: 犯人的劳动并非以效率为导向,而是以产出数量为目标。管理层和监视者往往只关心能否完成配额,而不会顾及犯人的身体状况或劳动安全。超额完成生产任务的犯人可能获得微薄的奖励(如增加一点食物配给),而完不成任务的则会受到严厉惩罚。但大多数时候,犯人的劳动是为了满足国家的最低限度的生产需求。

“收支平衡”的构成:

古拉格的“收支平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低廉的“投入”成本:
食物与衣物: 犯人获得的食物配给极低,仅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而且质量很差。衣物也往往破旧不堪,难以抵御严寒。这极大地节省了国家在食物和衣物上的开支。
住宿与医疗: 居住条件极其简陋,往往是拥挤不堪的营房。医疗条件更是可怜,许多犯人因疾病或伤残而死亡,这又进一步减少了国家对医疗和抚恤的投入。
管理与看守: 虽然需要大量的狱警和管理人员,但这些人员的工资和待遇也并非高薪。而且,古拉格的“管理”本身也包含了一部分“监督劳动”的功能,也就是说,看守本身也成为了劳动力的组成部分,将犯人的劳动产出用于维持系统运转。

2. 强制的“产出”最大化:
无偿劳动: 犯人的劳动几乎是无偿的。国家无需支付工资,也无需缴纳社会保障费用。这意味着,犯人创造的劳动价值几乎全部被国家无偿获取。
高死亡率的“经济效益”: 尽管听起来残酷,但在某种程度上,高死亡率反而降低了国家的长期负担。死亡的犯人无需再被喂养、管理,其劳动力也无需再占用资源。这种“以人为本”的极端反面,在古拉格体系中形成了一种扭曲的“经济效益”。

创造“剩余价值”的机制:

古拉格创造的“剩余价值”,指的是犯人劳动的总产出减去维持其生存和运作的成本后,剩余的部分被国家无偿占有。其核心在于:

利用劣势创造优势: 国家将最不受待道的劳动力,投入到最艰苦、最危险、但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领域。这些领域在正常市场经济下,由于其高风险和低回报,可能难以吸引足够的人力资源。但古拉格通过强制手段,迫使犯人承担这些劳动,从而为国家输送了本难以获得的资源和建设成果。
国家垄断与计划经济的延伸: 在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古拉格是国家经济计划的延伸。国家可以根据其战略需求,任意调配和支配犯人劳动力,不受市场供需、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限制。这意味着古拉格生产的产品,其价值并非由市场决定,而是由国家计划决定,其“剩余价值”也就直接归国家所有。
间接经济贡献: 除了直接的物质产出,古拉格还通过其建设活动,为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物质基础。例如,古拉格修建的铁路和运河,大大便利了苏联的交通运输;古拉格开采的矿产,则为国家的重工业提供了原材料。这些间接的经济贡献,同样是“剩余价值”的体现。
压制异见与巩固统治的“成本”: 更深层次来看,古拉格也承担着一种政治功能——压制和改造“国家敌人”。这种“社会治理”的成本,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由犯人通过其被剥夺的自由和生命来“支付”的。虽然这并非传统的经济学概念的“剩余价值”,但从国家维持统治和意识形态纯洁性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视为一种“价值”。

然而,必须强调的是:

古拉格的这种运作模式,其建立的基础是极其残酷的人权侵犯和生命牺牲。用“收支平衡”和“剩余价值”来描述它,只是为了剖析其经济运行逻辑,但绝不应被视为对其合理性的辩护。它所榨取的“价值”,是以无数生命和尊严的丧失为代价的。这种模式是建立在对人的非人化对待之上的,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伤害。

总而言之,古拉格通过将犯人视为国家可支配的“资源”,将其置于极端艰苦的劳动条件下,剥夺其劳动报酬,并通过压低生存成本,从而实现了对劳动力价值的极端榨取。它为国家创造的“剩余价值”,本质上是对人权最野蛮的践踏和最赤裸的剥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对 @郑庄公 的回答。

郑庄公说:

除了“人人肚子里都有屎”之外,我不赞同他的所有观点。

首先,古拉格劳改营不是普通监狱。郑庄公混淆概念,将古拉格劳改营与其他国家的监狱混淆起来。我们当然不会介意郑庄公把古拉格劳改营比喻为屎,并且如果从童心未泯的角度来看,把苏联比喻为个体或许也算得上是不错的选择。

其次,设监狱的目的并非总是为了惩罚犯人。马克思主义着力于考察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所谓“旧社会把好人变成魔鬼”就是一句具有马克思主义色彩的话语(环境对个体的异化)。而“惩罚犯人”则是把人的暴力行为等归咎于个体的自由选择,于是个体需要被惩罚——这不仅能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还可能“治疗”个体,“矫正”个体的行为。

可以说,“监狱是为了惩罚犯人”的观点,属于保守自由主义的法理范畴,而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着一定的对立关系。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等左翼思想,都与将错误归咎于个体的保守自由主义思想(例如,各种心理治疗理论、心理健康人文科学等等)存在着较激烈的对立关系。[1][2][3][4]

马克思、列宁、托洛斯基等人曾经幻想过没有监狱的乌托邦社会。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乌托邦还没有实现。在实质上的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监狱可能并非是满足朴素但充满错误的本能的“声张正义”的手段,而可能是为了避免具有暴力倾向等的个体对其他个体再次造成伤害。

对于左翼人士来说,如果有人对社会产生仇恨,我们首先思考的或许不是“反社会人格障碍”,而是社会结构对个体造成的压迫。

社会结构又是由人们的互动而形成,因此,每一个社会中的人,都或多或少对“仇恨社会的个体”负有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对他负责,谨慎地审判,并尽力为他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好了,下面我们来聊一聊古拉格劳改营的运作模式。

一、极致的恐怖——斯大林主义的基调:极刑与监禁

赫胥黎曾幻想通过快感来奴役人类,哦,至少就目前来看,他的幻想没有实现。想要奴役人类,你就绕不开斯大林主义——或者说,你就绕不开极刑与监禁。

1.1极刑

一九三二年在克烈斯特的监狱等待处决的有:

福尔德曼——因为发现他有外币。

转炉工人法吉列维奇——因为出卖了一条供制作笔尖用的钢带。

犹太人的谋生、传统生意和游戏,也都值得判处死刑!(是的,这不是纳粹德国,而是,嗯,斯大林的伟大苏联。)

更加荒谬的是,一名农村青年,因为了揍了一下屁股——苏联民警的——哦不,其实是苏联民警的马的屁股,然后就被判处了死刑(诚然,他还扯断了村落的电话线,并从苏维埃的墙上扯下一块板子,大声叫嚷:“打鬼啊!”)。

再来看看等待死亡的监禁过程吧。

1.2监禁

死囚受寒冷之苦。在古拉格劳改营里等待死亡,你只能呆在冰冷的水泥地面上,气温零下三度。还没有到枪毙的时间,你就已经先被冻得半死不活。

死囚受到拥挤和憋气之苦。一间单人监狱塞进至少要塞进七个死囚,在某些地方,要塞进十五名,甚至是二十八名。这表示,如果你被斯大林或其奴隶看上了,你就要在几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里,和好几个人身体贴着身体,甚至无法把手举起来和放下,然后,如果没死的话,就送去枪毙。

死囚受饥饿之苦。对于许多死囚来说,对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饥饿。在等待死亡的漫长寒冬里,死囚饿得浮肿——瓦维洛夫院士原先被关在古拉格劳改营里,然后运气好获得了减刑,被转到了普通监狱——放风时,他是被抬出去的,因为他已经无法走路。

二、农奴制与古拉格群岛——俄国人的新沙皇:斯大林

农奴!……许多人需要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脑子里会不由自主地想出这个比喻。农奴制和古拉格群岛的性质是如此相同:两者都是以强迫的形式要求数百万奴隶无偿劳动而获得利益的组织形式。

群岛的土著每周六天,而常常是七天,出门进行只能使他们感到疲劳而无法使个人获益的劳役。既没有留出五天,也没有留出一天给他们干自己的私活,而他们是通过“月粮”来维持生命——这就是群岛的口粮。他们也正好分为劳役农奴(甲组)和直接为地主(劳改点点长)和领地(营区)服务的家奴(乙组)。只有那些已经根本不能爬下炉炕(板铺)的,才被承认是有病的农奴(丙组)。同样存在对犯过错者(丁组)的刑罚,只有这样一个区别:

地主为了本身的利益,实施刑罚时造成的劳动日损失较少——只限于在马厩里用鞭子抽打,他没有禁闭室,而劳改营点点长却遵照国家规定的细则把有罪者放进惩戒隔离室或严格管理工棚。

跟地主一样,劳改营营长可以要任何一个奴隶充当自己的家仆、厨子、理发匠或者侍从小丑(如果他高兴,可以凑集一个农奴剧团),可以指定任何一个女奴充当自己的管家、小老婆或女仆。跟他一样,他可以肆意胡闹,任性撒野。[5][6]

乌克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柯秀尔受尽严刑拷打,被处决前仍拒绝作假交代。“他的刽子手们把柯秀尔的十六岁的女儿带到审讯室,当着父亲的面把他的女儿强奸了。此后,柯秀尔就在所有‘交代’上签了字,可是他的女儿被放出来以后卧轨自杀了。”[7]

参考

  1. ^ 欧文·亚隆. (2015).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商务印书馆.
  2. ^ 尤瓦尔·赫拉利. (2017). 未来简史. 中信出版社.
  3. ^ 安东尼·吉登斯. (2000). 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 北京大学出版社.
  4. ^ 米歇尔·福柯. (2018). 规训与惩罚. 三联书店.
  5. ^ 索尔仁尼琴. (1996). 古拉格群岛. 群众出版社.
  6. ^ https://xw.qq.com/cmsid/20210310A06G8H00?f=newdc
  7. ^ https://xw.qq.com/cmsid/20210310A06G8H00?f=newdc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有人回答古拉格=奥斯维辛的是真绷不住。

“因为奥斯维辛存在强制劳动,所以有强制劳动的监狱是奥斯维辛。

因为古拉格里关押的犯人有政治犯,所以被关押在古拉格里的犯人是政治犯。”

很好,怪不得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毕竟连基本区分都做不到。

user avatar
总的来说,古拉格对苏联工业发展的贡献相对较小:1952年占该国工业总产值的2.5%;在古拉格存在的几乎整个历史中,这一贡献没有达到10%以上。然而,以一些重要的经济产业为例,营地经济在其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大约450家大型企业是由囚犯建造的,这是与整个新生产网络发展有关的工业化的关键领域之一。古拉格的资本建设约占政府总投资的18%。1924-1925财政年度,公共工业投资429.9英里,1927-28年,由于这些拨款和古拉格囚犯的劳动,建造了新的强大和高质量的工业设施,重建和扩大了旧企业。在东巴斯建造了三座新的大型矿井,1920年建造了戈洛夫斯卡娅矿,29年建造了鲁琴科夫矿,并建造了多达十几座较小的矿井。克尔琴和兹洛托乌斯托的钢铁厂开始建设,在哈萨克斯坦建造了一座巨大的克拉斯诺乌拉尔铜冶炼厂和里德铅锌厂,其中约60%的建造工作是由囚犯完成的。从1927年10月到第一个五年,苏联引进了大约1000家新现代企业,核心资金为8500亿卢布。许多机械厂已经重建。这为苏联工业掌握了生产以前需要从国外进口的某些产品开辟了前景。1925年,我们的工业刚刚接近战前的水平,而1926年,大工业的产量增加了43.2%,比1913年增加了8.6%。1928年,战前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2%。伊特尔古拉格在乌拉尔基础设施和工业建设中的作用要大得多。古拉格的一个重要经济部门是采矿业:煤炭、铁矿石、黄金和铀的开采。战后,所有云母、石棉、钻石开采、钴和阿帕蒂特都移交给ITL GUM。大约75%的锡和38%的镍是由囚犯开采的。在核项目的关键时期(1947-1948年),这些设施的大部分建设是由古拉格部队开发的。19%的囚犯从事森林开采和处理工作。他们还从事水利工程建设,包括水坝、运河、水利枢纽和水电站。对古拉格能源建设份额的估计是:在1940年11.19亿卢布的发电能力总成本中,2.51亿卢布(22.4%)将用于实施能源设施。截至1941年3月,NKVD的资本工程总额为73亿卢布,水力发电营总局的份额为22.7%(17亿卢布)。因此,在战前时期,就资本工程而言,这是NKVD最重要的经济部门(铁路建设营地总局以15亿卢布的工作量位居第二)。 古拉格活动的一个大平台是机场、铁路和公路的建设。在第一个五年,大型运输项目,特别是具有经济和军事战略意义的铁路,已经实施。修建了四条铁路和两条无轨铁路。1930年,希宾阿帕蒂塔29公里长的支线完工,275公里长的锡克蒂夫卡尔-皮内加铁路开工建设。在远东地区,组织了82公里长的帕申纳亚-布卡查奇铁路支线的建设,在扎拜卡尔铁路上建造了120公里的托木斯克-叶尼塞斯克铁路段。西克蒂夫卡尔、凯姆和乌赫塔被314公里和210公里长的公路连接起来。囚犯的工作被用于当地人口很少或根本没有从事基本工作的地区。这些建筑工程旨在在该国边缘、未开发和重要地区建立经济基础和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工业和基础设施(ITL的主要活动)。具体来说,这些行业,古拉格的贡献是巨大的。
在和平时期,NKVD的ITL生产设施开始生产消费品,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根据国防委员会的指示,生产被转用于生产前线的产品。因此,在战争的第二年,前线82毫米地雷的供应情况变得尖锐起来,同年5月,古拉格生产了1 000 000枚地雷,是1941年的33倍。与1941年相比,工厂的机床设备车队增加了2.5倍。1941年组装了约20 000 000枚弹药。1942年,约有30 000 000枚弹药,该计划超额完成5%。1943年组装了21 700 000枚弹药,计划已超额完成40%,在短短三年的战争中,共组装了约80 000 000枚弹药。仅在1944年,就组装了30 000 000枚弹药。大多数企业都已建立产品输送机。
从1942年到1944年,古拉格的服装厂加工了67,000,000米的面料,缝制了22,000,000套军装。为服装生产提供备件套件、缝纫针和缝纫配件,是通过自己的生产完成的,占所有需求的75%。 古拉格NKVD有414个农业单位,包括:3个农业营地(卡拉甘丁、西伯利亚、中贝尔斯基)、96个农业区和315个农场。古拉格农场的可耕地总面积为445,000公顷。在战争期间,种植面积比1941年增加了1.5倍,1944年增加到38万公顷,其中马铃薯和蔬菜种植面积扩大了一倍半以上。 1944年,与1941年相比,小牛增加了37%,小猪增加了56%。在报告的三年中,45 000吨活的动物被屠宰,牛奶115 000吨,动物油产生2 600吨。在此期间,营地和殖民地对肉类的需求通过自己的生产满足了37%。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е забудьте правильно оформить цитату:
Должиков, Р. С. Роль ГУЛАГа в экономике СССР / Р. С. Должиков. — Текст : непосредственный // Инновационная экономика : материалы II Междунар. науч. конф. (г. Казань, октябрь 2015 г.). — Казань : Бук, 2015. — С. 12-14. — URL: moluch.ru/conf/econ/arc (дата обращения: 09.11.2021).

我看下面大家的回答中很多都陷入了一种极端,认为古拉格就是一种纯粹的惩罚工具,没有经济效应,但是这么说其实不是很恰当。古拉格的囚犯更多是参与一种在恶劣环境下进行的大型工程,这些工程可能没有什么经济效应,但出于国防,政治,经济等目的又不得不去做。特别是像30年代苏联这种正在的工业化国家,对于它而言,像偏远的铁路修建,在恶劣环境下的采矿,以及像40年代后期的原子弹工程等等。这些工程如果采取雇佣的方式,那么对于需求是相当大的。在这里也体现了苏联政权的特点:它是由工人阶级所建立的,因此对于工人阶级需要优待。然而在进行工业化的年代,要在某一些领域进行这种优待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此时,把一部分罪犯踢出这个阶级,取消这种优待,使其成为廉价的劳动力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因此古拉格工作重心并不是对于国家的经济创造直接价值,而是创造创造经济价值的条件,类似于原子弹工程:不能说原子弹为国家直接创造了经济价值,但是却对国家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且有利的影响。

在这个角度下,古拉格的囚犯对应不是奥斯维辛的犹太人,而是工业化初期的英国工人阶级。对于苏联另一部分工人阶级而言,这些人实际上扮演了资本家的角色,通过压榨古拉格里囚犯的剩余价值,来达到实现工业化的目标。

分割线

关于古拉格的生活,我就引用一组有关古拉格的数字

根据G.卫生部门的数据,G.的死亡率为:1930-7980(年均死亡人数的4.2%);1931 – 7283 (2,9%);1932 – 13197 (4,8%);1933 – 67297 (15,3%);1934 – 25187 (4,28%);1935 – 31636 (2,75%);1936 – 24993 (2,11%);1937 – 31056 (2,4%);1938 – 108654 (5,35%);1939 – 44750 (3,1%);1940 – 41275 (2,72%);1941 – 115484 (6,1%);1942 – 352560 (24,9%);1943 – 267826 (22,4%);1944 – 114481 (9,2%);1945 – 81917 (5,95%);1946 – 30715 (2,2%);1947 – 66830 (3,59%);1948 – 50659 (2,28%);1949 – 29350 (1,21%);1950 – 24511 (0,95%);1951 – 22466 (0,92%);1952 – 20643 (0,84%);1953 – 9628 (0,67%);1954 – 8358 (0,69%);1955 – 4842 (0,53%);1956 – 3164 (0,4%).

可以看的出来,古拉格死亡率在整个340年代除了卫国战争时期和33年饥荒都没有高于百分之五,而在战争结束后到达了0,4%——这个水平与现代东南欧的监狱死亡率相同。

在这里我并不是想说古拉格有多好多好之类的话,而是想说,古拉格作为一个在特殊时间(工业化)下的特殊组织,它的任务不是折磨那些异见者,而是要参与国家的工业化,为国家的工业化做出贡献。我提醒那些着重强调古拉格政治属性的先生们,大部分被抓进古拉格的罪名并不是政治犯,而是像盗窃和经济犯罪。这可以体现出古拉格对于罪犯恶劣环境并不是有意通过折磨来使他们放弃政治想法,而是像资本家对于工人一样,压榨他们的剩余价值。因此我们能看到一些近乎滑稽的场面,如古拉格的囚犯们集体罢工强迫苏联政府提高待遇,再比如苏联政府甚至在囚犯中开设俱乐部,提高工资待遇——这一幕不像是一个政权消灭它反对者,倒像是19世纪的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

user avatar

总体而言,强迫劳动是低效的,不论是根据实际的资金投入产出比,还是单位劳动力的产出,在Gulag里的囚犯们并没有那么想象的高效。在正常的情况下,两个古拉格囚犯的劳动生产,才相等于一个正常劳动力的产出(Jasny,1951)。而根据Mark Harrison的统计,在人数巅峰时期,古拉格的囚犯人数也不超过400万,按照上文的方法进行结算的话,其等价的劳动力数量可能也不超过250万人左右。而苏联在1937年的非农劳动力则高达3000万人,这孰高孰低一眼便知。

而具体到更微观的例子,Kotkin对于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城建立过程中使用的劳动力进行的统计,全城在1932年使用的古拉格囚犯也仅有3万人,只占总人口的12%,考虑到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城市建立的艰辛困难并不输白海运河,古拉格囚犯们在城市建立过程中的真实作用恐怕只会被高估而不是低估。

那么古拉格为什么会入不敷出呢?初创之时,斯大林与基洛夫对古拉格的长期愿景毫无疑问是经济的,1929年初的政治局讨论上,让怠工,偷懒的人参与到古拉格改造当中来,一边改造其身体,另一方面利用改造本身产生的副产品:劳动力,来推动经济发展。这看上去是一个很完美的计算:只需要投入微乎其微的安保,原材料,食物,就能源源不断地产出剩余价值。甚至苏联本身也并不掩饰古拉格是对剩余价值的另一种方式的汲取。而颇具黑色幽默的是,1937年之后为了应付古拉格内部的失业情况,聪明的古拉格官员们想出了外包合同工制度,出售作为劳动力的囚犯。如果诸位看过肖申克的救赎就一定能理解这套体制的玄妙之处:作为管理者的古拉格官员们甚至不用出人看着:自然而然就有买方的管理者监管,就能获得大的夸张的经济收益。而更具讽刺的是,这种变样的劳动输出的经济收益,本身还要上交给苏联官方,在整套经济体系下上演了白手套空套钱的奇妙戏剧。但对于斯大林时期的官僚来说,干得越多,收获越多,这些高额的经济回报不少也会在日后进入到他们的腰包:苏联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所扮演的,只是一个指标的制订者。

但伴随着1934年基洛夫刺杀事件之后大清洗拉开序幕,日趋拥挤的古拉格所产生的安保成本并非线性增加,而是指数性上升,1935年之后,被捕宣判劳改的囚犯甚至被要求自己独自坐火车到古拉格所在地报道,而这只是因为内务部已经拿不出人手来维护古拉格的日常安保工作,1936年在莫斯科周围古拉格囚犯们的罢工便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而更差的食物供给,工作时长,实际所得,极大地提升了古拉格囚犯们的怠工程度。以至于内务部不得不进行强制的劳动监控。

所以答主的问题本身并不成立:古拉格既无法维持收支,更无法为国家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相比于一个经济性的剥削机构,古拉格的核心还是一个政治上的处罚:不论是沃尔库塔的煤矿坑,还是中亚的棉田,古拉格的选址反而是在最折磨囚犯的地方进行着它自身的操用,作为效率至上,指标至上的苏联,倘若真正需要一个“经济高效”的惩罚体系,那么古拉格囚犯们更多地应该参与到顿巴斯和乌拉尔的开垦活动中来,而不是在西伯利亚与北极圈苦寒之地进行着放逐和劳动。甚至大清洗本身还在破坏着古拉格本身的结构:古拉格囚犯们举报着长官的贪污,内务部在各个古拉格之间清洗古拉格本身的管理者,昔日在围栏上颐指气使的官员们第二天便成为了在围栏里的囚犯,斯大林时代的荒谬是建立在一种整体性国民之上:用福柯的话来说,就是用意识形态塑造国民。

斯大林时代的政治伴随着高压统治和怀柔政策:反抗者异议者投入古拉格,赞美者完成指标者则获得超量的奖金,斯大林时代的阶级分化以一种最讽刺的分配体系进行着自己那冷酷的工作。当然,伴随着贝利亚的上台与大清洗的结束,古拉格也日趋成为更加政治性的惩罚机构,但除去二战降低食物配给以来的死亡外,其余年份的死亡也并不我们所认知的多。

在个体政治的操用上,古拉格的囚犯本身也处于一种矛盾的中间态:他们既是苏联国民,也是苏联的非国民。他们代表着被镇压的个体与无辜的自我认同,而他们又构成了一个自相矛盾的阶级矛盾叙事,当伴随着50年代古拉格的日趋废除,以及晚期斯大林时代对于古拉格的宽松与囚犯的平反,他们从古拉格中重返社会时,却发现古拉格结构本身在苏联体系的长期遗存:矛盾的经济体系与高压的统治,低效的经济策划(独限56年之后)与腐败的官僚,与其说苏联是放大版的古拉格,不如说古拉格不过是一个更残酷残暴的微缩苏联。

当斯大林体制终究结束于赫鲁晓夫时代,作为镇压机构的古拉格也进行着他的演变,赫鲁晓夫化的镇压恰恰是十分西方化的:表面上的文艺自由与隐秘的文艺镇压机构相辅相成。或许对于那些热衷于批评西方文艺不自由的人,发觉到了赫鲁晓夫时代的镇压的基调的”资产阶级化“,并且在小册子中大书特书,并怀念着斯大林时代的“文艺自由”,但我们并不能忽视苏联创立过程中,作为暴力的神圣性。

就如同先锋艺术家们丝毫不隐瞒自己对传统艺术家们的暴力与杀戮倾向,甚至会与斯大林同谋来戕害那些传统艺术的支持者一般。从俄国土地中破茧而生的俄苏,继承了一切先进性所需的一切代价:对于暴力的极限推崇。就像马克思抛弃了异化以及异化的暗喻中的类本质假设,并公开承认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当然时至今日可能也要加上数据的形式),自马克思一系而下的革命者们恰恰是否认了人的神圣性,也因此才有Revolution从旧时代的人际关系与对生命的”尊重“之中破茧而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拉格,这个在苏联历史上留下的沉重印记,其运作模式远非简单的监禁那么简单。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被设计成能够自行运转,甚至为国家输送“价值”。要理解它如何实现“收支平衡”并创造“剩余价值”,我们需要深入其运作机制的方方面面。首先,古拉格的“收支平衡”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财务核算。它的“收支”更多是资.............
  • 回答
    在古巴,棒球不仅仅是一项运动,它早已深深地融入了这个国家的血液和灵魂,成为了一种全民狂热的文化符号。你可以想象一下,在那些阳光炽烈的午后,甚至是星光点点的夜晚,无论是在城市的街头巷尾,还是在乡村广阔的田野里,总能看到三五成群的人们,手里拿着简易的球棒和手套,聚精会神地进行着一场比赛。这种场景,对于古.............
  • 回答
    话说古代的运费,那可真是一门大学问,不像咱们现在,东西往快递上一扔,坐等收货。那时候,从一头到另一头,那得是牵扯到无数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那叫一个水涨船高。运输方式决定价格基石首先,咱们得说说这运输方式,那可是成本的源头活。 陆路运输: 这是最常见但也最辛苦的。 人力背负: 最原始.............
  • 回答
    古埃及文明的衰落,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因素,如同缓慢侵蚀的洪水,一步步将这个辉煌的文明推向了时代的洪流之中。想要剖析它的灭亡之路,就如同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才能看清那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原因。黄金时代的荣光与潜藏的危机我们得先回到那个古埃及最为鼎盛的时期,也就是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
  • 回答
    古代社会,在乱世之中,一些君主或势力为了达成不可告人的目的,会秘密招募和训练一群人,这些人不受道德约束,只听命于主,可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牺牲生命。这些人,就被称为“死士”。死士的招募和蓄养,绝非易事,其过程充满了黑暗和残酷,也体现了古代统治者为达目的不惜代价的狠辣一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说道说道.............
  • 回答
    古罗马时代,古希腊已不再是那个辉煌耀眼的城邦联盟,而是一种更复杂、更深邃的存在。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它是“衰落”了,因为它以一种新的形式,以一种被罗马人继承、改造、并最终融入自身文明的方式,继续呼吸着。当罗马人崛起,逐渐统一意大利半岛,并将目光投向地中海的彼岸时,古希腊世界本身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变迁。马.............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时间理解的古老哲学思考,也包含了早期人类对宇宙规律的朴素观察。当我们在谈论《星际穿越》里那种基于相对论的时间膨胀效应时,很多人会联想到中国古代的“天上一天,地上一年”。但这两者,虽然表面相似,其内在的逻辑和起源却是截然不同的。首先,我们得明确,《星际穿越》中的“一小时.............
  • 回答
    古代打仗可不像现在,有雷达、卫星预警,甚至连个电话都不通。那时候,打仗就像是一场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博弈,而预警,更是生死攸关的环节。怎么做到?那可就得靠一整套体系,而且得把各方面的智慧都用上。首先,最基础的预警,还是得靠眼睛和耳朵。 斥候侦察(放哨): 这是最直接也最重要的方式。古代军队会派出专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古希腊数学一个非常迷人的角落,它不仅揭示了他们严谨的逻辑思维,也展现了数学概念是如何被发现和论证的。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回到大概公元前5世纪左右,那时候的数学家们,特别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和形有着非常深厚的研究。要说根号二是无理数,这事儿可不像我们现在这样,直接拿起计算器算一算,.............
  • 回答
    古代海军作战,那可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水上博弈,不像现在这样有雷达、导弹和先进的导航系统,那时候打仗全凭经验、勇气和一点点运气。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回到那个刀光剑影、木船巨浪的年代,看看那些古代海军是如何在茫茫大海或辽阔江河上厮杀的。战舰的类型与发展:首先得说说战舰。古代战舰的类型很多,根据地域和时代有.............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古代日语,以及它与现代日语之间那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古代日语,一个遥远而鲜活的声响想象一下,没有了“ kawaii”(可爱)、“sugoi”(厉害)这些我们熟悉的词语,也没有了那些复杂的敬语体系,古代的日本人又是如何交流的呢?那是一个声音更丰富、结构更朴素,却同样充满情感的时代。从语.............
  • 回答
    古代战争,那是一幅幅充满血与火、勇气与恐惧交织的壮丽画卷。想象一下,在那没有钢铁洪流、没有导弹呼啸的时代,战场是怎样的景象?首先,战争的爆发往往源于古老的矛盾,可能是领土的争夺,资源的匮乏,或者仅仅是不同部族、城邦之间的仇恨和荣耀。当国君一声令下,或是族长的一声号角响起,集结的号角便传遍四方。士兵们.............
  • 回答
    设想一下,你从睡梦中醒来,并不是被闹钟,而是被一声悠扬的号角声唤醒,伴随着远处教堂的钟声。你躺在厚重的毛毯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木柴烟火和一丝丝潮湿的石墙气息。透过狭窄的窗格,洒进来的光线并不耀眼,而是带着一种古老而宁静的质感。你身处的,不是一个舒适的床铺,而是一个铺着稻草和羊毛的结实木床。被子虽然.............
  • 回答
    古代的师徒关系是一种非常特殊且深厚的关系,它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文化传承、技艺传授到人格塑造,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关系远不止于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包含着尊师重道、言传身教、责任担当等多重维度。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古代的师徒关系:一、 形成原因与社会基础 知识和技艺的.............
  • 回答
    古代的火把,顾名思义,就是用来照明和驱散黑暗的简易工具。它的制作过程其实并不复杂,但要制作出一个既能持久燃烧又能方便携带的火把,也是需要一些窍门和经验的。首先,火把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火头”,它需要一种能够吸收易燃物质并缓慢燃烧的材料。最常见的选择是 干草、枯叶、茅草、动物毛发,甚至是浸泡过油脂的.............
  • 回答
    中国古代的歌,那可真是一个宏大而又迷人的世界。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河流,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阶层中,演化出千姿百态的模样。要说清楚它,得从好几个角度去拆解,才能拼凑出它大致的轮廓。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歌”概念非常广。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哼唱,而是包含着诗、乐、舞的综合艺.............
  • 回答
    古代人晚上的生活,与现代人有着天壤之别。由于没有电力,也没有像电视、电脑、手机这些现代娱乐方式,他们的夜晚是黑暗、宁静而充满仪式感的。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古代人晚上的生活:一、 日落即休息,早睡早起是常态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核心原则: 古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大多依赖自然光照,尤其是农业社.............
  • 回答
    古代县级以下的行政区划,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变的领域。比起耳熟能详的郡、县,这些更基层的设置常常淹没在宏大的叙事中,以至于很少有人深入探究。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既有史料本身的局限,也有研究者的选择倾向。古代县级以下的行政区划:一个层层叠叠的体系要理解县级以下的行政区划,首先得明白.............
  • 回答
    古代美女的真实相貌,这个问题,就像在迷雾中寻找她们的身影,虽然我们有史料、画像、诗词作为线索,但要描绘出她们鲜活的、可触摸的真实模样,始终隔着一层历史的薄纱。我们不能指望她们个个都是现代审美意义上的“标准美人”,她们的美,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文化、社会背景以及独特的审美情趣。首先得明白,我们今天能看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