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运输的成本是怎样的?

回答
话说古代的运费,那可真是一门大学问,不像咱们现在,东西往快递上一扔,坐等收货。那时候,从一头到另一头,那得是牵扯到无数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那叫一个水涨船高。

运输方式决定价格基石

首先,咱们得说说这运输方式,那可是成本的源头活。

陆路运输: 这是最常见但也最辛苦的。
人力背负: 最原始的方式。一个人能背多少?有限得很。但凡是个重量级的货,还得找壮汉,而且是越多越好。想想看,一群壮汉,风餐露宿,背着粮食、布匹,一天能走多远?他们的食宿、薪酬,都是实打实的开销。而且,人力易疲惫,受天气影响大,效率也低。
畜力牵引(牛、马、驴、骡): 这个就比人力高了一个档次。一头牛或者马,能拉的东西就多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畜力本身的成本: 买牛马就要钱,养活它们更费钱——草料、照料、疾病治疗,都是不小的开支。
运输工具: 马车、牛车,这些得造吧?车轮、车身,木头、铁件,都是成本。车轴磨损,车轮损坏,还得修修补补。
驾驭人员: 赶车的人,跟背东西的人一样,有工钱,有食宿。而且,长途跋涉,赶车人也需要休息,不能像机器一样不停运转。
道路状况: 古代的道路,可不像咱们现在的柏油马路。坑坑洼洼,泥泞难行。遇上雨季,马车可能就寸步难行,只能眼睁睁看着货物滞留。修复道路,有时候也是地方官府的责任,但私人运输者也可能要为维护简陋的路段额外付出。
损耗: 颠簸的路途,货物难免会有磕碰、挤压,造成损耗。这些损失,也得算到成本里。

水路运输: 这个相对来说,是大宗货物运输的“主力军”。
船只: 造船的成本不低。木材、麻绳、帆布、人工,都是钱。船的大小、材质,决定了它的载重量和抗风险能力。
船工: 划船、掌舵、操帆,都需要熟练的船工。人数和他们的薪酬,是重要的开销。
人力(撑船、拉纤): 在某些河段,尤其是水流湍急或者无风的时候,船工还得靠人力拉纤,那叫一个费力,也费钱。
港口费用: 货物装卸,需要在港口进行。港口本身的管理、维护,以及可能收取的停泊费、装卸费,都是运输链条上的一环。
航道安全: 江河湖海,虽然比陆路平坦,但也并非处处风平浪静。遇上风浪,船只可能倾覆,货物损失惨重。而且,沿途盗匪横行,也得考虑雇佣护卫,这又是一笔开销。
季节和天气: 很多航道有季节性限制,比如冬季结冰,或者雨季水位过高导致浅滩暴露。这些都会影响运输的及时性和可行性。

距离是成本的放大器

毋庸置疑,距离是影响运输成本最重要的因素。

时间成本: 走得越远,耗费的时间越长。时间不仅仅是人力、畜力的消耗,更是资金的占用。你运一批丝绸到遥远的地方,路上花了一年,这一年里,这批丝绸的价值可能因为市场波动而改变,而且这批货占用的流动资金,本来可以用来做别的生意。
损耗增加: 距离越长,货物在运输过程中遭受意外(颠簸、潮湿、丢失)的几率就越大,损耗也就越高。
中间环节: 长途运输往往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可能需要在多个地点转运,每次转运都会增加人力、物力、仓储等成本,也会增加货物丢失或损坏的风险。

货物本身的属性也至关重要

重量和体积: 这个好理解,越重越占地方,需要的运力就越多,成本自然越高。
易损性: 易碎品、贵重物品,比如瓷器、丝绸、珠宝,运输时需要更精心的包装和更谨慎的操作,增加了包装和人工成本。而且,万一损坏,损失也更大。
价值密度: 价值高的物品(如黄金、珠宝)虽然重量可能不大,但一旦丢失,损失是巨大的,因此在运输时往往需要更高级别的安全保障,这也会推高成本。反之,比如谷物,价值密度不高,但量大,运费也会因总量而显得昂贵。
时效性: 如果货物对时效性有要求(例如,某些祭祀用品需要准时送达),那么可能需要更快的运输方式,或者动用更高级别的资源,成本也会随之提高。

中间环节和“灰色”成本

古代的官僚体系和税收制度,也让运输成本更加复杂。

关卡和税费: 货物在长途运输过程中,会经过很多州府、县境,许多地方会设立关卡,征收过路费、商税。这些税费的多少,因地域、朝代、皇帝的政策而异,有时会高得离谱,直接成为运输成本的一部分。
“打点”费用: 除了明面上的税费,许多地方官员、胥吏,也会借机索取“好处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打点”。如果不给,货物可能就被扣押,或者被刁难。这部分“灰色”成本,虽然不公开,但却是运输者不得不考虑的现实。
仓储费用: 货物在运输途中,或者到达目的地后,如果不能立刻销售或分发,就需要存放在仓库里。仓库的租金、看守费用,也是成本。

举个例子,更生动些

咱们就拿汉朝,从长安往东运送一车丝绸去洛阳,大概多少钱?

首先,得有车,还得有马拉车的。一辆好的马车,加上一匹健壮的马,价格不菲。养马的草料、马夫的工钱,一天都不能少。

路途虽然不算太远,但古代的驰道也并非畅通无阻。遇上雨季,路面泥泞,马车可能寸步难行,就得耽误几天。

一路上,得经过好几个县城,县里的官吏,看你是远来的商人,少不得要“意思意思”。过了河,还得渡口费。

一车丝绸,那是金贵的东西,路上稍微磕碰一下,损失都心疼。所以,可能得请个护卫,或者把货物包装得更牢固。

等到到了洛阳,还得找个地方存放,找个买家。这些环节,都得花钱。

所以,我们现在想给一个确切的数字,真是太难了。因为这就像问“盖一栋房子要多少钱?”一样,取决于你盖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材料,盖多大。

总而言之, 古代的运输成本,是一个由 运输方式、距离、货物属性、道路状况、季节天气、税费、中间环节 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复杂计算。它不像我们今天这样可以通过公式来简单量化,而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数,对运输者来说,既要精打细算,又要具备一定的冒险精神和应变能力。这其中的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汗水、智慧,甚至是生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孙子兵法有云: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这里先对陆路作个假定:陆路基本全是官道,宽约五尺到一丈,夯土或者砂石/碎石路面,不是乡下只有半尺宽的土路。

人力搬运是最费力的,那小碎步走起来一个时辰能走多远?以我自己的经验,20岁的时候空手步行一般能控制在15分钟走一公里(更快也能走到,但是没有意义),但是扛5加仑水桶要慢不少。肩挑80斤走路用时肯定要长,算一个时辰走5公里吧,一个白天能有几个时辰?还别说要吃喝拉撒,一天能走出50里就很不错了。纯吃白米饭配点盐需要至少3斤米才够,那就是每天挑80斤,走50里,耗4斤米面。

牲畜的情况要好一些,但是注意,不是让你骑着战马来个600里加急,太费马蹄子,在没有马蹄铁的年代,一匹驿马都值不老少钱,真走的时候是东西放在牲畜背上,人牵着缰绳走。牲畜能带200到300斤货物,但是速度跟人空手步行差不多。但是牲畜食量大,一个牲畜一天能吃掉十几斤草料,如果时间紧还得给牲畜加几斤杂粮,要不根本跑不动。在南方还好办,山多植被厚,北方那可就坑了爹了,土地全有主,不是哪的鲜草都能让牲畜啃食的,这些草料还得让牲畜自己背着。综合算下来,每天运200斤货,走60里,耗3斤米面15斤干草。

陆车也分情况,手推车跟牲畜拉的车不一样。手推车最经典的就是淮海战役民工支前。手推车可以装个上百斤,速度肩挑差不多,耗费也差不多,每天走50里,耗4斤米面。按宋代太平车算,一车可以拉上千斤,需要4到6匹马,狠点可以用8匹牲畜拉两千斤以上。以驷马拉一千斤太平车算,需要至少两个马夫轮换执鞭,每天走个上百里应该不成问题,消耗6斤米面,牲畜草料60斤。但是注意,这些车辆是无法在山区使用的,坡急的地方,人跟牲畜不一定能拉动。

船的话,有一幅名画,叫《伏尔加河的纤夫》。十几个人拉着一条几千斤的大船在河岸边走,一步一步挪动。当然那是极端情况,如果顺流而下就看水流速度,逆流很费事,有帆还好,没风就需要纤夫或者牲畜,但是也比让人或牲畜直接肩挑手扛要好。

为啥为啥始皇帝非要修灵渠?隋炀帝非要搞大运河?为啥北宋搞方城山渠道搞了几百年还搞不定,就差那么不到30里的水路一直搞不好?还不是因为陆路运输实在消耗不起,而船只可以从首都出发,借助各大河流域联通各地。

唐宋有个官职叫x路转运使,就是朝廷派出监督一路(也就是后世的省)主管运输事务的官儿,到宋代转运使的权利大到监督地方税赋及州县地方官,相当于省长,比各种知州要高至少两级。北宋时,某路转运使必是朝官,最低也要从六品,正儿八经的衣着朱紫钟鸣鼎食。说起来,我过的省份命名,不少南方省份可以追溯到唐宋设立的路,江南西路就是现在的江西省,福建省就是福州跟建州缩写成福建路,广东广西就是广南东路跟西路缩写而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话说古代的运费,那可真是一门大学问,不像咱们现在,东西往快递上一扔,坐等收货。那时候,从一头到另一头,那得是牵扯到无数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那叫一个水涨船高。运输方式决定价格基石首先,咱们得说说这运输方式,那可是成本的源头活。 陆路运输: 这是最常见但也最辛苦的。 人力背负: 最原始.............
  • 回答
    古代打仗运粮,车当然是用过,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至于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使用,这要追溯到非常早的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国家对军队的组织能力增强而逐渐发展起来。车:古代战场上的粮草动脉在古代,车辆在战争中的作用远不止运送粮草。它们是军事行动的基石,能够运输兵员、武器装备、攻城器械,甚至在某些情况下.............
  • 回答
    古时候远途作战,粮草的运送绝不仅仅是谷物这么简单,新鲜的蔬菜和肉食也同样是行军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它们不像粮食那样占绝对主力,但其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要在行军中运送这些“鲜活”的物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维持士兵的身体健康和战斗力。长途跋涉,身体消耗巨大,如果长期只依靠干粮.............
  • 回答
    “汉服运动”的兴起,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一次唤醒和热情回归。然而,在这股浪潮中,也夹杂着一些对中国古代服饰的误解,这些误解如果不加辨析,可能会对我们理解和传承历史文化造成一些偏差。1. 概念的泛化与模糊:最普遍也是最核心的误解之一,是将“汉服”概念过度泛化。很多人认为只要是历史上汉族穿过的、看.............
  • 回答
    文物或古董的运送过程是一项高度专业化、严谨且细致的工程,旨在确保这些珍贵的、往往是独一无二的物品在运输过程中免受任何形式的损坏、盗窃或环境影响。这个过程涉及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周密的计划。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描述文物或古董运送过程:第一阶段:前期准备与评估1. 初步评估与价值确认 (Initial .............
  • 回答
    在古巴,棒球不仅仅是一项运动,它早已深深地融入了这个国家的血液和灵魂,成为了一种全民狂热的文化符号。你可以想象一下,在那些阳光炽烈的午后,甚至是星光点点的夜晚,无论是在城市的街头巷尾,还是在乡村广阔的田野里,总能看到三五成群的人们,手里拿着简易的球棒和手套,聚精会神地进行着一场比赛。这种场景,对于古.............
  • 回答
    古巴铁路客运近年来的确引进了不少中国制造的现代化客车,比如CRRC(中国中车)生产的25G型客车。然而,在古巴的铁轨上,这些看起来非常先进的列车,其运行速度却普遍受到限制,尤其是在一些路段,时速58公里这个数字经常被提及。这背后的原因,并非简单地是中国车不行,而是古巴铁路基础设施、维护能力以及运营策.............
  • 回答
    中亚与西亚的盐,在中世纪的丝绸之路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维系生命、增添风味的必需品,更是承载着财富、权力和文化交流的载体。 中亚五国的盐产地:大地的馈赠,丝路的命脉中亚地区,地处内陆,却孕育着丰富的盐类资源,这得益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广袤的盆地、古老的湖泊以及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这五国.............
  • 回答
    古代中国,在粮食等大宗物资的运输上,运河体系,尤其是大运河,扮演了比海运更为核心的角色。这背后并非简单地“不选择”海运,而是由当时的技术、经济、政治以及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要想深入理解,我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技术与安全:内河航运的“稳”与“慢”,海运的“险”与“快”首先,我们要回到古代.............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古巴导弹危机中一个非常关键且复杂的细节,也是导致危机如此紧张和危险的核心原因之一。简单来说,苏联向古巴运送的不是只有中程导弹,而是拥有搭载多种类型核弹头能力的一整套战略武器系统。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1. 苏联的目标:战略平衡与威慑在冷战时期,美国在欧洲部署了大量能够打击苏联本土的中程.............
  • 回答
    说起古人迁徙和交流,我们脑海里常常浮现出战乱、丝绸之路上的驼队,或者海军远航的帆影。但仔细想想,这其中还有个容易被忽略,但又至关重要的环节:动植物的迁移。你想得没错,古人确实“老是把各种植物和动物运来运去”,而且你担忧的“生物入侵”问题,他们也并非完全没有考虑,只是他们的“考虑”方式和我们今天所理解.............
  • 回答
    中国古人嘛,可不像咱们现在这么方便,想玩啥就能玩啥。不过,他们的生活方式倒也催生了不少有趣的运动,而且这些运动很多都跟他们的生活、文化紧密相连,不像现在单纯为了“玩”而“玩”。我给你细说道说道,咱们就当是在闲聊,你听听乐呵乐呵。射箭:不只是比拼技艺,更是君子风范首先要说的,那绝对是射箭。别以为射箭只.............
  • 回答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最近公开将白人至上主义和新纳粹运动定性为“跨国威胁”,这番表态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前全球各地令人担忧的现实情况。要理解这一定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政治动向,以及这种威胁为何能够跨越国界,对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构成严峻挑战。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白人至上主义和新.............
  • 回答
    关于“九族”制度和古代人是否能逃亡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制度设计、社会结构和执行方式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系统性的解释: 一、九族制度的起源与含义“九族”是古代中国特有的残酷刑罚制度,最早源于周朝。周代的“九族”通常指:1. 父族:祖父、父亲、兄弟、伯叔(父系直系和旁系);2. 母族:母亲.............
  • 回答
    古代军事中,散兵坑(或散兵坑)作为防御工事,确实存在,但其在对抗骑兵时的局限性主要源于骑兵的机动性、战术适应性以及地形和资源的限制。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散兵坑的定义与作用散兵坑是古代防御工事的一种,通常指在阵地战中设置的分散、隐蔽的防御位置,用于掩护步兵或弓箭手,或作为伏击点。其特点包括: 分散布.............
  • 回答
    古代大规模军队行军时,排泄物处理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关键的问题。由于军队规模庞大(如数十万兵力),每人每天产生的排泄物(假设每人每天约5001000克粪便)在长期行军中会形成巨大的污染源,对环境、士兵健康及战争后勤构成严重威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排泄物总量与污染规模1. 数量级计.............
  • 回答
    古代的“屠城”是指在战争或政治冲突中,对一个城市或地区进行大规模屠杀或毁灭的行为,但其具体实施方式和结果因历史背景、目的、执行者等因素而异,并不一定是“每个人都要被处死”。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屠城的定义与目的1. 战争报复 战争中失败的一方可能被彻底毁灭,以消除敌方的军事或政治存在.............
  • 回答
    古代女子在清白被毁后是否还能嫁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受到 时代、社会阶层、家庭背景、毁坏清白的原因、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 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总的来说,古代社会对女性贞洁的要求极为严苛,清白被毁对女子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打击,直接影响其婚嫁的可能。 但并非所有.............
  • 回答
    古代士兵的伙食,可以说是战争年代他们生存的基石,也是影响士气、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它的好坏直接关乎到士兵的体能、精神状态,甚至是整个战役的走向。因此,不同朝代、不同军队、不同战役时期的士兵伙食都有着显著的差异,但总体而言,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地了解:一、 主食:填饱肚子是关键 谷物为主: 这是.............
  • 回答
    古代蒙古帝国及其后继者在历史上确实对印度次大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直接的“扩张到印度”的定义需要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势力来理解。总体而言,蒙古帝国本身最核心的扩张并没有直接征服整个印度次大陆,但其后裔建立的莫卧儿帝国则对印度进行了长期的统治和深度影响。为了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分阶段来分析:一、蒙古帝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