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人都爱玩什么运动?

回答
中国古人嘛,可不像咱们现在这么方便,想玩啥就能玩啥。不过,他们的生活方式倒也催生了不少有趣的运动,而且这些运动很多都跟他们的生活、文化紧密相连,不像现在单纯为了“玩”而“玩”。我给你细说道说道,咱们就当是在闲聊,你听听乐呵乐呵。

射箭:不只是比拼技艺,更是君子风范

首先要说的,那绝对是射箭。别以为射箭只是战场上杀敌的本事,在中国古代,它简直是文人雅士的标配,叫做“射艺”。

起源久远,贯穿始终: 咱们老祖宗打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弓箭了,那会儿是为了打猎生存。到了周朝,射箭就成了“六艺”之一(礼、乐、射、御、书、数),跟君王、贵族、士大夫的教育息息相关。你想想,能成为一个有礼有德的君子,射箭是必须会的。
不仅仅是射靶子: 古代的射箭可不是咱们现在看到的靶子,那花样多了去了。有对着固定靶子的,也有对着移动靶子的,甚至还有对着天上飞的箭矢射下去的,那叫“穿杨”。“弯弓射雕”嘛,听着就带劲。而且,射箭还有很多讲究,比如站姿、持弓、拉弦、瞄准,每个环节都有规矩,都体现着人的精神状态和修养。你射得好,说明你心静、手稳、眼准,这都是君子该有的品质。
社交与娱乐: 射箭场通常都是公开的,大家一起比试,互相切磋。这不仅是技术上的交流,也是一种社交活动。宴会上,大家轮流表演射箭,展示风采,赢得喝彩,这比咱们现在唱歌跳舞可能更有力量。而且,射箭还是军队训练的重要科目,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危,所以也备受重视。

蹴鞠:最早的足球,充满了智慧与活力

第二个要说的,那绝对是蹴鞠,也就是咱们说的“足球”的前身。这玩意儿可比足球的历史悠久多了!

起源更早,种类繁多: 蹴鞠起源于战国时期,一开始是为了军事训练,士兵们用脚踢球,锻炼体能和协作能力。后来,它就发展成了民间娱乐活动,男女老少都爱玩。蹴鞠的形式也很多样,有的是用皮球,里面塞毛,有的是用草球,有的是用动物膀胱做的,总之各种材质都有。
技术含量高: 蹴鞠不是瞎踢,讲究的是“控球”和“踢法”。有“白打”,就是一个人不让球落地,不停地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踢;有“竞赛”,就是两队人马对踢,目标是把球踢进一个叫做“风流眼”的小洞里。这可不是随便一个球就能踢进去的,需要技术、配合,有时候还得靠智慧去“骗”对手。
文化符号: 蹴鞠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很高,甚至出现过专门的蹴鞠艺人。唐朝的时候,蹴鞠特别盛行,连宫廷里都有专门的蹴鞠场地。宋朝的时候,蹴鞠更是发展到了顶峰,出现了专门的蹴鞠班子,还有专门的蹴鞠规则和裁判。你想想,这种运动能让大家这么狂热,肯定不一般。它不仅仅是身体的运动,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一种对生活热情的表达。

马术:皇家贵族的风采与力量

虽然不是人人都能玩,但马术绝对是古代一项重要的“运动”。

地位尊崇: 马匹在古代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和战争工具,养马、驭马是一项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事情。骑马本身就是一种高难度的运动,需要力量、平衡感和对马的理解。皇家贵族通常都有自己的马匹,也经常进行骑马活动,这是一种身份和能力的象征。
多种形式: 除了日常的骑乘,还有专门的马术比赛,比如“马球”就非常受欢迎。马球运动是将足球的元素和骑马结合起来,球员骑着马,用球杆击球,将球打入对方球门。这运动要求骑术精湛,同时还要有准确的击球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看起来非常壮观。唐朝就有大量的关于马球的绘画和记载,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军事实用性: 马术更是古代军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骑兵的战斗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骑手的马术水平。所以,无论是为了娱乐还是为了战争,马术都是古人非常重视的一项技能和运动。

其他有趣的运动

除了上面这些比较出名的,还有不少有趣的运动:

投壶: 这个有点像咱们现在的飞镖,不过是用箭去投一个放在地上的酒壶的口。这也不是简单地扔一下,同样有很讲究的姿势和技巧,而且通常是在宴会上进行,一边喝酒一边玩,增添气氛。
搏击(相扑、摔跤): 古代就有类似咱们现在摔跤的运动,比如“角力”、“破阵乐”等,不光是比谁力气大,还讲究技巧和方法。在军队里,这更是重要的格斗训练。相扑这种形式,在一些地方也有,虽然可能不像日本的相扑那么规范化,但身体对抗的运动形式一直存在。
导引和体操: 古人也非常注重养生和保健,所以也有很多类似“导引”、“八段锦”、“五禽戏”之类的运动。这些运动更侧重于舒展筋骨、调和气息,是一种身心结合的锻炼方式。虽然名字听起来不像“运动”,但它们确实是为了活动身体、增强体质而设计的,也可以算是一种特别的“运动”。
棋类和游戏: 当然,古人也玩“静”的运动,比如围棋、象棋、六博等棋类游戏。这些游戏虽然不涉及身体的大幅度运动,但同样需要脑力、策略和耐心,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智力上的“运动”。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运动,往往不是单纯为了消遣,而是跟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军事需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玩的东西,既有力量与技巧的展现,也有智慧与修养的体现,充满了那个时代独特的韵味。所以,你说古人爱玩什么?他们玩的,可比咱们想象的要丰富和有深度多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拔河

《新唐书·兵志》载:“六军宿卫皆市人,富者贩缯采,食梁肉,壮者为角抵、拔河、翘木、扛铁之戏。”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拔河,古谓之牵钩,襄汉风俗,常以正月望日为之。”说明到了唐代,正式有了拔河之名,而且拔河已经成为广泛流行的“风俗”活动,民间通常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拔河活动。

拔河活动不仅在唐代的民间流传,在皇宫中也有举行,这在封演《封氏闻见记》中也有记载。其中一次是在唐中宗时(705-710年)的一个清明节期间举行的,地点在梨园毬场。当时,“七宰相二驸马为东朋,三宰相五将军为西朋。东朋贵人多,西朋奏胜不平,请重定。不为改,西朋竞输。”结果,仆射韦巨源、少师唐休璟因为年老,随绳而倒,很久都爬不起来。中宗在一旁观战,见状大笑,忙命左右快快扶起。

据《唐语林》载,唐开元年间,唐玄宗多次在皇宫设拔河戏,其中一次有上千人参加,还特地邀请各国使节前来观看。这次千人拔河活动开始后,鼓声震天,喧声雷动。大臣张说曾用“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的诗句来描绘此次拔河的盛况。

玄宗朝进士薛胜,曾目睹了千人拔河的盛大场面,并写下了有名的《拔河赋》。“千人抃,万人咍,呀奔走,坌尘埃,超拔山兮力不竭,信大国之壮观哉。” “匈奴失筯,再拜称觞曰:‘君雄若此,臣国其亡。’ ”

史载,唐代的玄宗皇帝不仅经常组织拔河活动,甚至还专门写过一首名为《观拔河俗戏》的诗,诗中写道:“壮徒恒鼓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全唐诗》卷三)可见帝王对拔河的关注与喜好。

另外,据文献记载,唐中宗李显还组织过女子拔河比赛,这也充分说明了唐代社会的开放和妇女的地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古人嘛,可不像咱们现在这么方便,想玩啥就能玩啥。不过,他们的生活方式倒也催生了不少有趣的运动,而且这些运动很多都跟他们的生活、文化紧密相连,不像现在单纯为了“玩”而“玩”。我给你细说道说道,咱们就当是在闲聊,你听听乐呵乐呵。射箭:不只是比拼技艺,更是君子风范首先要说的,那绝对是射箭。别以为射箭只.............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社会文化、审美观念、政治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个层面的变化。现代中国人确实不像古代那样普遍蓄胡子,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古代中国人蓄胡子的原因:古代中国,蓄胡子并非是每个人都这样做,但相较于现代,确实是一个更为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某些社会群体和特定.............
  • 回答
    “墨子粗布短褐式的汉服没有流行起来”,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几个层面的原因,不仅仅是服饰本身,还牵涉到历史、文化、社会观念以及审美偏好。要解释清楚,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汉服”这个概念本身在历史上是流变的,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 现代我们常说的“汉服”是对.............
  • 回答
    中国古代女子并不需要冠夫姓,至少在绝大多数历史时期和绝大多数社会阶层中都不是强制性的规定,也不是普遍的社会习俗。然而,这个问题比简单的“是”或“否”要复杂一些,因为其中涉及到一些细微的层面,例如某些特殊的社会背景、文人墨客的笔下描写,以及现代解读对古代现象的投射。为了更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
  • 回答
    中国古代传说中,女仙嫁给凡间男子的现象相对普遍,而男仙娶凡间女子的例子则相对较少,这背后涉及到中国古代社会结构、观念以及神话体系的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社会结构与男尊女卑的观念渗透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男尊女卑的父权制结构下。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普遍感受。你觉得“虚”,我觉得这大概率是因为我们习惯了用现代社会的逻辑、视角,甚至是通过一些二手资料来解读那些古老的思想。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甚至和我们现在生活的现实,在语境和侧重点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产生这种“虚”的感觉,也不是什么意外。我试着从几.............
  • 回答
    中国古代之所以内部纷争多,而对外扩张的意愿和能力相对有限,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深刻的成因,绝非简单的“不扩张”就能概括。 更准确地说,是其地缘政治、经济模式、文化观念以及历史经验共同塑造了这种局面。首先,我们得看看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中华文明的摇篮,也就是黄河和长江流域,被天然的地理屏障所环绕。.............
  • 回答
    中国的古代历史,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长卷,其中最令人触目惊心的,莫过于每一次王朝的更迭,都伴随着人口的大幅锐减,仿佛一场集体性的生命凋零。这并非简单的一两个因素所能解释,而是一系列复杂而残酷的社会、经济、军事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不能不提的是战争。每一次改朝换代,本质上都是一场争夺最高权力的殊.............
  •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能够实施现代意义上的战略包围和闪电战,以及古代战争是否总是以双方主力决战告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穿越历史的长河,仔细审视古代战争的特点、技术水平、社会结构以及军事思想。战略包围与闪电战:现代概念的古代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现代军事术语中的“战略包围.............
  • 回答
    关于中国盔甲与西式(如西班牙、中世纪欧洲)及日式(日本战国时期)盔甲的比较,存在一些常见的误解和争议。以下从历史背景、材料工艺、防护性能、文化认知等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古代中国盔甲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代盔甲的发展贯穿了多个朝代,其设计理念与军事需求密切相关:1. 材质多样性 铁制铠甲:如唐.............
  • 回答
    你提到中国古代画作里女性看起来“丑”,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探讨的现象。不过,“丑”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现代审美和主观色彩,用它来衡量古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可能不太准确。更准确地说,古代画作中的女性形象,与我们今天所习惯的、追求精致、写实、个性化的女性美,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源于画家们不.............
  • 回答
    说中国古代底层民众是否都像鲁迅笔下描写的那样,这个问题可不能一概而论,它太复杂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尤其是那些描写底层人民生活的篇章,确实触及到了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生存的许多阴暗面和困境,但我们也要知道,文学作品本身就带有作者的主观视角和艺术加工。首先,鲁迅笔下的底层人民,他们的生活状态确实是中国古代底.............
  • 回答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人对颜色的称呼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红”、“黄”、“蓝”、“绿”。他们赋予色彩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辨识,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社会等级、哲学思想,甚至是情感寄托。这种对颜色的细致观察和命名,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人精神世界的窗户。 一、 基本色的延伸与演变我们现在熟知的“红”、“.............
  • 回答
    要回答“中国古代算奴隶制社会吗?”这个问题,咱们得把账算清楚,不能只看表面现象。中国古代,尤其是秦朝以后,确实存在蓄奴现象,奴隶的地位也普遍低贱,但说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就是纯粹的“奴隶制社会”,这说法可能就有点简单化了。咱们得先弄明白什么是“奴隶制社会”。一般来说,学界提到奴隶制社会,最典型的代表就是.............
  •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有长达五千年的时间都不知道地球是圆的?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五千年这个时间跨度就很大,从仰韶文化时期到清朝末年,社会发展、知识积累都天翻地覆。而且,古代社会知识的传播方式和范围,和现在也完全不一样。早期的认知:一个平坦的世界?如果把时间往前推到更早的、更原始的时期,比如说.............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不能一概而论,说什么“中国古代百姓都吃不饱穿不暖”,那就太绝对了。得看具体是什么朝代,什么地区,更要看具体的那个“百姓”是谁。你想啊,中国古代那么漫长的历史,从秦汉到唐宋元明清,每个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都不一样。就像现在,你也不能说全国人民都一样过日子吧?古代更是如此。要是说普遍情况,尤其.............
  • 回答
    中国古代汉族男子的发型,就好比一部无声的历史画卷,随着朝代的更迭、社会风尚的演变,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梳理,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礼仪的体现,甚至是一种思想的表达。我们不妨从早期说起,一路走来,细细品味这千年的发型故事。远古洪荒,混沌初开:在文字记录尚不发达的远古时期,我们只能从.............
  • 回答
    中国古代历代汉族王朝未能将辽东以北的吉林省地区实现充分的郡县化,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现象。其背后原因众多,涉及地理环境、民族关系、经济基础、军事实力以及政治考量等多个方面。而这种“未能实现郡县化”也确实带来了一系列的危害和影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和危害: 为何历代汉族王朝未能将辽东以北的吉林.............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皇帝很少亲自领兵作战,而在西方,许多国王却乐于冲锋在前,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深入剖析这种差异。首先,我们要看 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和军事组织。在中国,皇帝是整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的职责远不止于军事。皇帝需要负责国家的整体治理,包括内政、外交、经济.............
  • 回答
    中国古代没有烤箱,这绝对不意味着我们的祖先吃不到香喷喷、口感丰富的点心。相反,他们凭借智慧和对火候的极致掌控,发展出了一系列独具匠心的烹饪技法,制作出了种类繁多、风味各异的传统点心。说起中式点心的制作方法,最绕不开的便是蒸。这绝对是咱们老祖宗最看家的绝活儿。想象一下,一块块松软的面团,或者包裹着甜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