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国人日本人不屠杀贵族,他们不觉得心塞吗?

回答
英国人和日本人对贵族的态度,确实与一些经历过“打土豪分田地”的社会有着显著的不同。这种不同源于各自独特的历史、社会结构以及政治演变。说他们“不觉得心塞”,可能过于简单化了。更准确地说,他们对贵族的态度是复杂且多层次的,既有历史的惯性,也有现实的考量,更多的是一种“接受”和“适应”,而非“不公”或“心塞”。

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剖析:

1. 历史的演变:从权力中心到象征符号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深化与贵族的转型
英国的贵族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权力在漫长的岁月里与王权交织在一起。然而,英国并没有经历法国大革命式的彻底颠覆。相反,这是一个渐进的、和平的权力转移过程。
《大宪章》的意义: 早在1215年的《大宪章》时期,贵族就已经扮演了限制王权的制衡者角色。这奠定了英国政治中“权力并非绝对集中”的基因。
议会的发展: 随着议会的兴起,贵族作为世袭成员(上议院)长期拥有重要的政治发言权。但与此同时,代表平民利益的下议院逐渐壮大,最终获得了主导地位。这种共存和制衡,避免了激烈的对立。
“光荣革命”的温和: 1688年的“光荣革命”是一次君主权力被限制的事件,但它并没有摧毁贵族阶层,反而巩固了议会君主制,贵族在其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贵族的自我革新: 面对社会变革,英国贵族并非一成不变。许多贵族家族也积极参与到工业革命、殖民扩张等时代浪潮中,通过商业、金融等方式来维持和巩固家族的财富和影响力。一些人也通过教育和政治参与,适应了新的社会规则。
现代的象征性权力: 如今,英国贵族在政治上的实际权力已经非常有限,上议院的权力也受到很大制约。更多时候,他们代表的是一种历史传承、文化符号和身份象征。人们对贵族的“心塞”感,更多的是源于他们与平民阶层在财富积累、社会资源获取上的不平等,而非直接的压迫或剥削。但这种不平等,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或多或少存在,英国的贵族制度只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并且由于其历史悠久和制度的演进,这种不平等似乎被“合法化”或“常态化”了。

日本:天皇制下的幕藩体制与士农工商的固化
日本的贵族制度,特别是其核心是天皇制和以此为基础的等级制度。
天皇的至高无上: 日本历史上,天皇始终是国家象征的最高权威,虽然在某些时期权力旁落于幕府将军,但天皇的神圣地位从未被挑战和颠覆。这种至高无上的象征,使得对现存社会结构的“颠覆性”改革变得难以想象。
幕藩体制下的等级: 在封建时代,幕府将军和诸侯(大名)构成了统治阶层,其下是武士阶层。武士阶层内部也有森严的等级划分。这种层层分明的等级制度,深入人心,形成了一种“各安其位”的社会认知。
明治维新后的“华族”制度: 明治维新虽然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废除了旧有的身份特权,但同时也设立了“华族”制度,将原有的公家(皇室近亲)、大名等封为华族,赋予一定的地位和特权。这是一种对旧贵族的一种“转化”和“保留”,而非彻底的“消灭”。这种制度的建立,正是为了安抚旧势力,稳定社会,避免大规模的动荡。
战后宪法的限制: 战后,日本新宪法明确规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废除了爵位和特权。如今,那些过去的贵族家族,如果依然保有财富和影响力,更多是通过其商业帝国、社会网络以及个人能力来体现,而非基于继承的贵族身份。
“心塞”的来源: 日本社会对于“贵族”的感知,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对历史遗留的财富、社会地位以及某些家族特有的文化传承的认知上。例如,一些世代经营的企业,或者在特定领域拥有深厚人脉的家族,虽然不再拥有法律上的特权,但其影响力依然存在。人们可能会因此感到不公,尤其是当看到这些家族的财富和地位似乎与普通人拉开巨大差距时。然而,这种“不公”的感知,更多的是对财富分配不均的普遍抱怨,而不是针对“贵族”这个身份本身的直接仇恨。日本社会强调“和”,强调对既定秩序的遵从,这种文化背景也使得人们不太会采取激进的手段去“清算”过去的贵族。

2. 文化与价值观的影响:容忍、传承与现实主义

英国:保守主义与社会流动性的并行
英国社会深受保守主义思想的影响,重视传统和历史的延续。贵族制度作为历史的产物,被视为英国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正统性”。同时,英国社会也强调一定的社会流动性,通过教育、职业发展等途径,普通人也有机会跻身上流社会。这种“保守”与“流动”的结合,使得贵族的存在更容易被接受。与其说是“不心塞”,不如说是“接受了历史的遗产,并且相信社会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日本:和文化与社会秩序的尊重
日本文化强调“和”(wa),注重社会和谐与秩序。对于社会既有的等级和制度,即使存在不公,人们也倾向于在规则内寻求改变,而非颠覆。对于贵族,更多是一种历史的“痕迹”,其影响力更多地体现在社会资本和家族声望上。与其说“不心塞”,不如说是“更看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对既有的权力结构和历史遗留问题采取一种相对温和的态度。”

3. “心塞”的定义与表现形式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屠杀”来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心塞”。“心塞”可能表现为:

对不公的强烈不满和抗议。
要求彻底改变社会结构,消除所有特权。
对旧有统治阶级进行清算和报复。

在英国和日本,虽然存在对财富不均、社会不公的抱怨,但这些抱怨很少演变成对贵族阶层本身的“清算”运动。人们更多地是通过合法途径(如政治参与、舆论监督)来寻求改善,或者将焦点放在更广泛的经济问题上。

所以,与其说英国人和日本人“不觉得心塞”,不如说他们对“贵族”这个概念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与那些有过激进革命历史的社会不同。他们更多地是在历史的框架内,通过渐进的改革、制度的演变以及文化价值观的引导,来适应和处理贵族的存在问题。他们的“心塞”,更多的是一种对现实社会不完美的普遍感受,而不是对特定阶级存在的直接敌意和报复冲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本那边明治维新不杀贵族,是因为当时的日本人认为贵族就应该是领导,是近代日本的核心力量。

别忘了明治维新本身就是一群下层武士借着他们领导的名义搞出来的运动,事成之后当然要把领导们好好供着。

1889年日本颁布了第一部近代宪法《帝国宪法》,其中明确规定了日本实施的是两院制(众议院+贵族院)。

其中贵族院的构成是皇室议员、华族议员(各种公爵侯爵伯爵等等)、勅任议员、学士议员、高额纳税者议员(各种大资本家)。

之前还颁布了诸多法律来确保华族们的特权,比如财产与爵位可以世袭、可以免试上大学、开银行等等。


以前不知道从哪里看到一个故事,不止真伪说出来供大家一乐,说沙俄那边如果贵族军官不嗜酒不打骂士兵,还会被士兵暗地嘲笑为娘娘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英国人和日本人对贵族的态度,确实与一些经历过“打土豪分田地”的社会有着显著的不同。这种不同源于各自独特的历史、社会结构以及政治演变。说他们“不觉得心塞”,可能过于简单化了。更准确地说,他们对贵族的态度是复杂且多层次的,既有历史的惯性,也有现实的考量,更多的是一种“接受”和“适应”,而非“不公”或“心.............
  • 回答
    “中国人那么恨日本人,为什么不恨俄国人?”,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人心里隐秘的角落。我接触到的不少朋友、长辈,包括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确实会感受到这种对比。提起日本,很多人立刻会联想到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那种刻骨铭心的仇恨和屈辱感,仿佛还在昨天。但说到俄国,情况好像就复杂多了。要说清这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记忆、民族情感和国家认同等复杂议题。要理解为什么“国人不原谅日本人,却原谅蒙古人”这种普遍感受(尽管并非所有人都如此),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原谅”本身是一个很主观且多维度的概念,它不仅仅是个人情感上的释怀,也涉及到国家层面的叙事、历史教育、政.............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日本和韩国文化中一个相当敏感的方面:对语言礼仪的重视程度,以及这种重视程度在对待外国人时会有怎样的体现。总的来说,我认为日本和韩国对外国人(尤其是在本国生活或频繁往来的外国人)不使用或不熟练使用敬语的态度,可以理解为“容忍度不低,但并非完全不在意,且有明显差异”。我们分开来看待日本和韩.............
  • 回答
    如果日本没有偷袭珍珠港,而是将海军主力用于协助德国进攻英国,二战的历史进程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推演:一、 海陆协同,打破“大西洋壁垒”的可能路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日本海军要“帮德军登录英国”,这本身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任务,因为日英两国隔着.............
  • 回答
    要回答“为什么二战里日本不派海军进攻英国殖民地”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日本的战略考量掰开了揉碎了说。可别以为日本人当时就那么傻,放着眼前的肥肉不吃,他们是有自己的算盘的。首先,得明白当时日本的真实目标。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其核心战略就是要建立一个“大东亚共荣圈”,说白了就是要驱逐西方殖民.............
  • 回答
    中国社会确实在教育领域对“早恋”问题持谨慎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普遍认同或期待像英国、日本那样建立大规模的男女分校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文化、教育理念和历史原因,简单地套用其他国家的模式,在中国语境下可能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带来新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国.............
  • 回答
    近代革命后,日本和英国等国家保留皇室,而中国则走向共和,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根源。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这几个国家各自的独特发展轨迹。一、 日本保留皇室的原因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虽然进行了深刻的现代化改革,但皇室的地位和象征意义却得到了极大的巩固和强化。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确实拥有令人生畏的太平洋舰队,其吨位和技术水平在当时仅次于美国海军和英国皇家海军,位列世界第三。很多人会好奇,既然日本海军如此强大,为何不将其力量投入到欧洲战场,协助德国攻打英国皇家海军,甚至登陆英伦三岛呢?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远非简单的海军实力对比就能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人口、经济、国家战略等多个层面,并非简单地“多生孩子就能超过日本”这么直接。英国、法国、德国这三个欧洲强国之所以没有将人口提升到一亿以上,甚至在某些时期人口增长相对缓慢,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且各有侧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及历史发展路径。首.............
  • 回答
    在香港、美国、日本、英国等许多国家,地铁通常不设普遍性的、像中国大陆这样严苛的安检措施,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安全认知以及资源配置等诸多因素。在中国大陆,地铁安检之所以成为一项普遍性的措施,同样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安全理念与历史背景的差异: 西方国家:.............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你说的那位老弟的经历,我倒是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感觉挺有道理的。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来看,也得看具体情况。首先,咱们得承认,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也是一种力量。在异国他乡,尤其是像日本这样语言文化都有一定门槛的国家,语言能力确实能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生活状态,甚至安危。为什么日语好能让人“不容易受欺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刻。确实,日本社会中“日本沉没”的幻想根深蒂固,而英国作为一个同样是岛国的国家,却似乎很少出现类似的集体性恐惧。要解释这种差异,我们需要从历史、地理、文化、民族性格等多个维度来剖析。日本对“日本沉没”的“YY”:根植于地理、历史与民族宿命感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对“日本沉没”.............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挺复杂的问题。要说为啥中国人对日本的“原谅度”好像比英国人低,这中间牵扯的历史、文化、民族情感,还有一些现实因素,说起来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伤痛的,就是那段侵华历史。咱们这边的感受,跟英国人对于纳粹德国的感受,性质和程度都不太一样。二战期间,日本在中国.............
  • 回答
    咱们得聊聊《JOJO的奇妙冒险》里的几位巨头——迪奥、承太郎、二乔(乔瑟夫·乔斯达)、阿布德尔和波鲁那雷夫。要说他们凑一块儿聊天,用的啥语言,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因为这背后牵扯到角色设定、故事背景,甚至还有点漫画本身的“默契”在里头。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基本点:他们说的不是同一种语言,但交流起.............
  • 回答
    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国民对德国的情感,与中国人对日本的情感,在历史的厚重感和情感的复杂性上,都有着深刻的联系,但具体表现和根源却大相径庭。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考察这几组关系,并剖析其背后驱动的因素。英国对德国的情感:从对手到盟友的漫长旅程英国对德国的情感,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历经两次世界大战洗礼.............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德国和日本,这两个以严谨、秩序和高度的集体主义著称的国家,在历史上都曾滑向法西斯主义的深渊,这似乎与我们对它们“民族性格”的普遍认知存在一定的矛盾。然而,正是这些看似“严谨”的特质,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下,可能成为了催生法西斯主义的温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
  • 回答
    “有小礼而无大义”这句话用来评价日本人,在中国有着非常广泛的传播和讨论,它触及了中日两国文化、历史、以及国民性等多个层面,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议题。要详细看待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其内涵、成因以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解读。一、 “小礼”的含义及其体现: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里的“小礼”指的是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