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辽东战法被彻底料死,而且各路人才不过尔尔。
反向参考是朱可夫张鼓峰大战关东军,战略吓唬,彻底断绝大日本帝国西进战略。
努尔哈赤起兵反明,是形势所逼的冒险行为,并没有充分自信。
“吾意已决,今岁必征大明国”这一说法,出自《清太祖实录》,是后金天命三年(1618,万历四十六)正月,努尔哈赤对诸大臣贝勒所言。随后在四月,颁布七大恨,袭击抚顺马市。
此时,建州与明朝之间持续十多年的矛盾经过长期激化,已经发展到双方都没有退让缓和的余地,只能兵戎相见。
经过1593~1616年的持续对外征伐,建州女真除以实现自身的统一之外,还吞并了海西女真中的哈达、乌拉和辉发,并与蒙古内喀尔喀、科尔沁建立军事同盟关系。
明朝对女真加以分化瓦解,“诸部林立”的策略已经完全失败。
一方面,早已意识到建州实力过大,明朝就千方百计加以打压,阻挠努尔哈赤对叶赫的吞并战争;另一方面,随着自身的壮大,建州内部的社会矛盾和经济矛盾也开始突显,必须要对外转化矛盾。
其中最迫切的,是建州女真的人口危机。
自1593年起,通过对图们江瓦尔喀女真的征伐招附、与乌拉部在图们流域的决战。依靠战争俘虏和政治拉拢两种手段,努尔哈赤获得大量的人口,并将其迁回建州女真居住的长白山浑河—苏子河—浑江流域。导致这一地区人口激增,已经超过了当地自然条件承受能力。
说的再直白点,短短几年,人口暴增,都迁到耕地资源本来就不丰富的几个大山的山沟里,养不活。
努尔哈赤解决的办法,是向外扩展领土。
李成梁二次出镇辽东时,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放弃的宽甸六堡地带,已经非常及时的缓和了当时建州的粮食危机和人口压力。
但是自李成梁第二次下野去职之后,明朝对建州女真转为强硬姿态。反对努尔哈赤兼并原属于哈达、辉发的土地,支持叶赫,阻挠建州女真吞并叶赫。
明朝的这些措施,使努尔哈赤无法向原海西女真地域扩张领土,不能把富余人口迁出浑河—苏子河。
1616,努尔哈赤正式称汗。偏偏在1616~1617连续两年的夏秋季,辽东长白山地区降水量过大,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灾荒会在次年年初青黄不接时造成严重的饥荒。
而建州与明朝的矛盾,也在此期间迅速激化。明朝不仅不予救济,反而还认为这是趁机削弱建州女真,逼迫努尔哈赤就范的好机会。
既然发展到这个地步,那就没有缓和的余地。冒着风险也要起兵反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