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努尔哈赤敢说必征大明的自信从何而来?

回答
要理解努尔哈赤敢于挑战大明王朝的底气,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他自身的军事才能以及他对女真部族的整合能力。这绝非一时的冲动,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深厚的基础之上。

首先,我们必须看到当时大明王朝的衰败与内部的动荡。

自万历皇帝之后,大明王朝的统治日渐腐朽,党争激烈,宦官专权,官僚体系效率低下,国家财政捉襟见肘。边防是明朝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对北方边境的防御。然而,晚明时期,东北边境的镇守并非滴水不漏。虽然有宁锦防线这样重要的军事据点,但长期的和平与官场的腐败,使得军队的战斗力逐渐衰退,士气低落。辽东的卫所制度早已形同虚设,军户不堪重负,士卒多有逃亡或无心恋战的情况。更重要的是,明朝内部对于如何应对后金(即由努尔哈赤建立的政权)的崛起,始终存在着分歧,决策效率低下,甚至在关键时刻采取了错误的策略。

努尔哈赤本人,则是从一个卑微的身份一步步崛起,他的军事天赋和政治智慧是毋庸置疑的。

他并非生来就是君王。努尔哈赤早年经历了家族的灭亡,尝尽了人情冷暖,这让他对生存和力量有着深刻的理解。他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如统一海西女真、征服叶赫等,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善于运用伏兵、骑兵的优势,以及针对不同对手制定不同的战术。例如,在萨尔浒之战中,他巧妙地运用“分进合击”的策略,以少胜多,大败明朝四大金刚,彻底摧毁了明朝精锐的关宁铁骑。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后金的军事威望,也让明朝上下为之震惊,自此,明朝在辽东再也无法组织起有力的反攻。

更重要的是,努尔哈赤成功地将原本分散、相互敌对的女真各部,整合成了一个强大的统一力量。

他创立了八旗制度。这不仅仅是一个军事组织,更是一个集军事、政治、经济、社会于一体的社会结构。八旗将女真各部族的人员按照满汉蒙等族别进行划分和组织,打破了传统的氏族和部落界限,形成了新的身份认同和忠诚体系。这种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组织化和动员能力,同时也巩固了他的统治基础。八旗士兵纪律严明,训练有素,而且有着强烈的荣誉感和战斗意志。与明朝那支因腐败和拖欠军饷而士气低落的军队相比,后金的八旗军无疑是更为精锐和高效的力量。

对明朝的了解和判断,也是努尔哈赤自信的重要来源。

努尔哈赤并非闭门造车。他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明朝的军事部署、政治动态以及民心向背。他知道明朝的边防并非铁板一块,知道明朝内部存在着许多弊端。他多次与明朝进行贸易和接触,对明朝的军队构成、战术特点都有一定的认识。并且,他敏锐地察觉到,明朝对于后金的崛起,虽然有所警惕,但并没有拿出足够决绝的手段来应对,往往是在吃了亏之后才有所反应,而且反应往往滞后。这种“打不醒”的对手,让努尔哈赤看到了机会。

最后,我们也不能忽略他对于自身和族人的信念。

努尔哈赤以“天命”自居,他相信自己是受上天眷顾,能够统一女真、开创基业的英主。这种宗教和文化上的信念,赋予了他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无畏的勇气。他将自己的事业与整个女真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号召族人为了共同的未来而奋斗。他对于族人的凝聚力,以及族人对他的忠诚,是支撑他前进的强大力量。

因此,努尔哈赤敢于征大明的自信,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对明朝衰败的清晰认知、自身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八旗制度带来的强大组织动员能力、对对手的深入了解,以及坚定的信念之上。这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一个时代巨变的前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明的辽东战法被彻底料死,而且各路人才不过尔尔。

反向参考是朱可夫张鼓峰大战关东军,战略吓唬,彻底断绝大日本帝国西进战略。

user avatar

努尔哈赤起兵反明,是形势所逼的冒险行为,并没有充分自信。

“吾意已决,今岁必征大明国”这一说法,出自《清太祖实录》,是后金天命三年(1618,万历四十六)正月,努尔哈赤对诸大臣贝勒所言。随后在四月,颁布七大恨,袭击抚顺马市。

此时,建州与明朝之间持续十多年的矛盾经过长期激化,已经发展到双方都没有退让缓和的余地,只能兵戎相见。


经过1593~1616年的持续对外征伐,建州女真除以实现自身的统一之外,还吞并了海西女真中的哈达、乌拉和辉发,并与蒙古内喀尔喀、科尔沁建立军事同盟关系。

明朝对女真加以分化瓦解,“诸部林立”的策略已经完全失败。

一方面,早已意识到建州实力过大,明朝就千方百计加以打压,阻挠努尔哈赤对叶赫的吞并战争;另一方面,随着自身的壮大,建州内部的社会矛盾和经济矛盾也开始突显,必须要对外转化矛盾。

其中最迫切的,是建州女真的人口危机。

自1593年起,通过对图们江瓦尔喀女真的征伐招附、与乌拉部在图们流域的决战。依靠战争俘虏和政治拉拢两种手段,努尔哈赤获得大量的人口,并将其迁回建州女真居住的长白山浑河—苏子河—浑江流域。导致这一地区人口激增,已经超过了当地自然条件承受能力。

说的再直白点,短短几年,人口暴增,都迁到耕地资源本来就不丰富的几个大山的山沟里,养不活。

努尔哈赤解决的办法,是向外扩展领土。

李成梁二次出镇辽东时,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放弃的宽甸六堡地带,已经非常及时的缓和了当时建州的粮食危机和人口压力。

但是自李成梁第二次下野去职之后,明朝对建州女真转为强硬姿态。反对努尔哈赤兼并原属于哈达、辉发的土地,支持叶赫,阻挠建州女真吞并叶赫。

明朝的这些措施,使努尔哈赤无法向原海西女真地域扩张领土,不能把富余人口迁出浑河—苏子河。

1616,努尔哈赤正式称汗。偏偏在1616~1617连续两年的夏秋季,辽东长白山地区降水量过大,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灾荒会在次年年初青黄不接时造成严重的饥荒。

而建州与明朝的矛盾,也在此期间迅速激化。明朝不仅不予救济,反而还认为这是趁机削弱建州女真,逼迫努尔哈赤就范的好机会。

既然发展到这个地步,那就没有缓和的余地。冒着风险也要起兵反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理解努尔哈赤敢于挑战大明王朝的底气,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他自身的军事才能以及他对女真部族的整合能力。这绝非一时的冲动,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深厚的基础之上。首先,我们必须看到当时大明王朝的衰败与内部的动荡。自万历皇帝之后,大明王朝的统治日渐腐朽,党争激烈,宦官专权,官僚体系效率低下,国家财.............
  • 回答
    要说努尔哈赤给皇太极留下的“家底”是好是烂,这就像看一个人的财务报表,得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且不同人的视角和利益点也不同。从某些方面看,努尔哈赤确实为后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如果从皇太极即位时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来看,说他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也有其道理。咱们得先梳理一下努尔哈赤到底给皇太极留下了什.............
  • 回答
    努尔哈赤挥师南下,一举颠覆了大明的统治,这并非一朝一夕的冲动,而是在一个复杂而矛盾的时代背景下,经过深思熟虑、步步为营才做出的决定。要理解他为何要“入侵”明朝,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东北那片寒冷的土地,看看当时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首先,明朝对女真各部,特别是建州女真的压制与剥削,是努尔哈赤决定的一个重要.............
  • 回答
    关于努尔哈赤何时真正意识到自己能够与明军一战,这并非一个单一的、明确的事件节点,而是一个逐步积累、在实战检验中不断增强的信念过程。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转折点来理解这个转变。早期的积累:从“一人之下”到“足以抗衡”努尔哈赤的早期生涯,他的主要目标是统一女真各部。在这过程中,他确实有过与明朝的接触,但更.............
  • 回答
    要回答“努尔哈赤有多了解日本战国史?”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前提:历史记载中,我们找不到任何直接证据表明努尔哈赤对日本战国史有深入了解。努尔哈赤,这位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的传奇人物,他的生平主要围绕着整合女真、与明朝的争斗以及扩张领土展开。他的注意力几乎完全集中在他所处的东北亚地缘政治环境中。.............
  • 回答
    要说努尔哈赤败给袁崇焕,其实这说法不尽准确。真正意义上,努尔哈赤本人并没有与袁崇焕进行过直接的大规模正面决战,并且最终落败。 努尔哈赤是在一次军事行动的后期,因伤病去世的。而当时与他对抗的是明朝军队,袁崇焕正是这支军队中的一位重要将领,并且他在几次关键性的战役中,确实给后金(即后来被称为清朝)造成了.............
  • 回答
    关于努尔哈赤是否为李成梁的儿子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历史上流传甚广但缺乏史料支持的说法。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梳理:1. 历史记载中的努尔哈赤身世: 根据满族史书《满洲实录》以及后金政权的官方记载,努尔哈赤是塔克世的长子,而塔克世是觉昌的儿子,觉昌是海的儿子,海是范察的儿子,范察是.............
  • 回答
    关于努尔哈赤是否算得上“民族英雄”,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他的生平事迹、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他的行为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努尔哈赤的时代背景与崛起之路要评价努尔哈赤,首先要明白他所处的明朝末期。当时的中国,政治腐败,边患严重,东北.............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努尔哈赤起兵时候,他手底下那点兵和那几件家伙事儿,是怎么攒出来的。这事儿可不是凭空变出来的,而是他一步一个脚印,摸爬滚打弄出来的。首先得说说努尔哈赤这个人。他可不是个普通人。他出身于建州女真,虽然祖上曾经辉煌过,但到了他爹那一代,家道已经中落了。他从小经历了丧父丧母的痛苦,又卷入了.............
  • 回答
    说起努尔哈赤和他的“十三副铠甲”,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承载着历史厚重感和传奇色彩的谈资。要给这十三副铠甲估价,尤其是放到如今的语境下,确实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我们现代人的视角去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努尔哈赤的十三副铠甲,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装备”,而.............
  • 回答
    这套说法,恕我直言,跟史实有些出入,甚至可以说是大相径庭了。说努尔哈赤放着明朝高官不做,反而“自不量力”起兵反明,最后“以卵击石屡战屡败,惨死宁远城下”——这恐怕是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也太低估了这位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从头说起。首先,努尔哈赤并非一开始就是个“反明”的人。 他出身在.............
  • 回答
    关于努尔哈赤屠杀汉人政策是否会引起八旗内部的深刻分裂,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直接断言其必然导致分裂可能过于绝对,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政策无疑在八旗内部埋下了潜在的矛盾和分歧的种子,并且在实际操作中,确实对八旗的团结和稳定性产生了一系列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八旗制度的本质。八旗并非铁板.............
  • 回答
    .......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将两个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引发了对民族压迫和反抗的深入思考。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您提出的类比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努尔哈赤反抗明朝和大小和卓反抗清朝的时代背景、具体原因、斗争性质以及历史影响都有着显著的差异。为了详细地阐述这个问题,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努.............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努尔哈赤、多尔衮、阿济格、多铎、济尔哈朗等清初重要人物的满语名字原意。了解这些名字背后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背景、家族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在深入分析之前,需要说明的是,满语(Manchu language)是一种属于满通古斯语系的语言,其发音和语法的特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和时代背景。要对比努尔哈赤和杨应龙的成败,我们得从他们的出身、所处时代、政治手腕、军事策略,乃至战略眼光和运气上都一一剖析。一、 出身与时代背景:一个奠基者,一个守旧者 努尔哈赤:草莽英雄,时代造就的巨人 努尔哈赤的起点可以说是相当卑微.............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历史的车轮倒回去,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明末清初。说起努尔哈赤,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创立了后金,奠定了大清的基业。而乌尔班大炮,更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和早期近代武器的杰出代表,威力巨大。那么,如果努尔哈赤手里有这等利器,能不能轰开山海关和宁远城?这事儿啊,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首.............
  • 回答
    努尔哈赤是否算是“分裂分子”这个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其行为的性质以及当时的政治语境来深入探讨。简单地将其标签化为“分裂分子”是片面的,需要更细致的分析。首先,我们要理解“分裂分子”这个词的含义。在现代语境下,分裂分子通常指的是那些试图将一个既有国家或政权分割出去,建立独立政治实体的人。他们的目标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究的价值。努尔哈赤是否废长立幼,与宁远之战的胜败之间,并非简单的直接因果关系,而是牵扯到政治、军事、人事以及战场上的诸多复杂因素。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一、 努尔哈赤的继位制度与大贝勒的权力格局首先要明确的是,努尔哈赤虽然是后金的开国之君,但他的继位.............
  • 回答
    努尔哈赤及其后金政权,在崛起之初,确实将目光聚焦于统一女真各部,并与明朝争夺辽东的控制权。至于为何不直接向朝鲜半岛扩张,这背后涉及多重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致分析:1. 战略重心优先:统一女真与辽东首先,努尔哈赤的首要任务是巩固和壮大自身实力。他的创业史就是一部征服女真各部,整合散乱部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