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努尔哈赤为什么会败给袁崇焕?

回答
要说努尔哈赤败给袁崇焕,其实这说法不尽准确。真正意义上,努尔哈赤本人并没有与袁崇焕进行过直接的大规模正面决战,并且最终落败。 努尔哈赤是在一次军事行动的后期,因伤病去世的。而当时与他对抗的是明朝军队,袁崇焕正是这支军队中的一位重要将领,并且他在几次关键性的战役中,确实给后金(即后来被称为清朝)造成了重创,也极大地影响了努尔哈赤的宏图。

我们得把这个问题拆解开来看,才能更清晰地理解其中的缘由,并且尽量避免AI式的陈述。

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时代的大背景。

明朝末年,辽东局势糜烂。萨尔浒之战后,后金的崛起势不可挡,几乎吞噬了整个辽东。明朝内部,党争激烈,朝政腐败,军事上更是疲于应付,士气低落。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袁崇焕出现了。

袁崇焕的出现,带来了什么?

在袁崇焕之前,明朝派出的将领,要么是能力不足,要么是畏惧后金的锋芒,节节败退,甚至丢城失地。辽东在明朝眼中,几乎成了一个无底洞,耗费了无数的金钱和人力,却收效甚微。

袁崇焕的“以辽制辽”和“坚壁清野”的策略,是他的独到之处。
“以辽制辽”: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当地的汉人降将、地主武装,以及抚顺、广宁等地的残余明军,重新整合和训练,形成一股可靠的军事力量。他尤其重视辽东本地人的感受和利益,尝试安抚那些被迫降金后又希望回归明朝的汉人,让他们成为抵御后金的力量。
“坚壁清野”:这是袁崇焕在关键时刻采取的战术,也是他与努尔哈赤正面交锋时最为人所知的策略。他会提前疏散人口,将所有可用的粮食、物资都转移到坚固的城池中,让后金军队即使攻下城池,也得不到任何补给。这意味着后金军队必须仰仗自带的粮草,一旦陷入持久战,补给线就会成为致命的弱点。

努尔哈赤为什么会“败”在袁崇焕手里?(这里理解为受挫和损失)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宁锦大捷(1626年):
这是袁崇焕成名之战,也是努尔哈赤人生中为数不多的重大军事挫折。努尔哈赤集结了倾国之兵,准备一举攻下锦州,然后直捣北京。他信心满满,认为明朝已经无力阻挡。
然而,袁崇焕坚守宁远城,利用火器(当时明朝的火器比后金先进)和城池的坚固,给后金军队造成了巨大的杀伤。更关键的是,他成功地“坚壁清野”了宁远城周围的地区,使得后金军队在攻城无果的情况下,无法获得任何补给。
在宁远城下,努尔哈赤的军队损失惨重,他本人也被明朝的火炮击伤。在撤退途中,他在古宁(今辽宁省绥中县)因伤病加重而去世。
所以,严格来说,努尔哈赤不是被袁崇焕“打败”而死的,而是在一次旨在摧毁袁崇焕防线的军事行动中,因伤病去世。但这场行动的失败,以及在他身上造成的伤害,无疑是与袁崇焕的策略和防守直接相关的。

2. 袁崇焕的军事素养和胆识:
袁崇焕并非一味防守。他懂得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反击,并且能够有效地组织和激励士气。在宁锦大捷中,他的军队虽然人数少于后金,但战术得当,指挥有方。他对火器的运用,对后金骑兵的克制,都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3. 后金的致命弱点:
虽然后金在军事上极为强大,但它的后勤补给始终是一个巨大的隐患。努尔哈赤倚仗的是其强大的骑兵和勇猛的战士,以及对手的腐败和低效。一旦遇到一个能够有效组织防御、并且让其无法通过掠夺获得补给的对手,后金的劣势就显现出来了。袁崇焕的“坚壁清野”正是抓住了这一点。

4. 心理上的打击:
努尔哈赤一生征战,几乎未尝败绩,他的目标是灭亡明朝。宁远之战的受挫,以及随后在撤退途中的死亡,对后金的士气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也打乱了他们原有的战略部署。

袁崇焕并非“完胜”

当然,我们也得说清楚,袁崇焕并没有彻底击败后金。在他之后,皇太极继承了努尔哈赤的衣钵,并且也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才能。袁崇焕后来虽然在与皇太极的几次交锋中也取得过胜利,但也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己巳之变”后,他遭受了政治上的打击,最终被崇祯帝处死。

总结一下,如果用更贴近人情世故的说法来理解“努尔哈赤为什么会败给袁崇焕?”(虽然不完全是直接意义上的败):

努尔哈赤的失败,不是因为他个人的军事能力突然下降,而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个真正懂得如何对抗他的人。袁崇焕的策略,尤其是“坚壁清野”,恰恰是后金最怕的。努尔哈赤的军队就像一个饥饿的猛兽,饿极了可以横冲直撞,但如果让他长时间找不到食物,就会自己饿死。袁崇焕就是那个把所有食物都藏起来,并且用坚固的围墙围起来的人。

在宁远城下,努尔哈赤就像一个急于求成的饿狼,撞上了坚硬的铜墙铁壁,并且被对方用火炮打伤。伤口再加上长途跋涉的劳顿,最终要了他的命。所以,与其说是袁崇焕“打败”了努尔哈赤,不如说是袁崇焕的战术和防御,以及明朝军队在他指挥下展现出的前所未有的战斗力,使得努尔哈赤的宏图受挫,最终因伤病在他生命的关键时刻,戛然而止。 这可以说是一种“战略上的失败”,而非“战场上的彻底击溃”。

这件事也充分说明了,在军事对抗中,合适的战术、充足的准备,以及对敌人弱点的精准把握,往往比单纯的勇气和兵力更为重要。 袁崇焕用他的生命和智慧,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为明朝争取了宝贵的喘息时间,尽管最终没能扭转乾坤,但他与努尔哈赤的这场“较量”,绝对是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主要还是老奴这时的后勤不足以支撑对宁远的长期围攻,加上面对配有新式红衣大炮的城防而攻城受挫,速攻不成才退兵的。何况在这之前之后又抢占杀掠了辽西诸地,所以从实际战果上很难说是一场对后金的辉煌胜利。

不过毕竟宁远是守住了,相比之前丢辽沈啊广宁啊的一系列匪夷所思,算是唯一一个可以提振明军士气的胜利吧,所以大肆宣传也没什么不对的

一点浅见就这样,袁毛粉轻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努尔哈赤败给袁崇焕,其实这说法不尽准确。真正意义上,努尔哈赤本人并没有与袁崇焕进行过直接的大规模正面决战,并且最终落败。 努尔哈赤是在一次军事行动的后期,因伤病去世的。而当时与他对抗的是明朝军队,袁崇焕正是这支军队中的一位重要将领,并且他在几次关键性的战役中,确实给后金(即后来被称为清朝)造成了.............
  • 回答
    明末八旗兵的强悍,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们像是从天而降的战神,横扫明朝的精锐,最终夺取了天下。这股力量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是努尔哈赤的军事天才,还是模仿了某种古老的组织模式?咱们这就来掰扯掰扯。八旗兵为何如此能打?首先,我们得承认,八旗兵确实牛。他们从一个小小的部落,发展成一支令明朝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和时代背景。要对比努尔哈赤和杨应龙的成败,我们得从他们的出身、所处时代、政治手腕、军事策略,乃至战略眼光和运气上都一一剖析。一、 出身与时代背景:一个奠基者,一个守旧者 努尔哈赤:草莽英雄,时代造就的巨人 努尔哈赤的起点可以说是相当卑微.............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明朝末年辽东战局的一个关键节点,也是许多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很多人觉得,既然毛文龙的皮岛水师声势不小,还能对后金(清)造成一定的牵制,为什么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这两位雄才大略的后金君主,就没有抓住机会彻底消灭这个明朝在海上最后的据点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军事实力.............
  • 回答
    明朝之所以放任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绝非简单的“放任自流”,而是一个复杂交织着历史误判、内部矛盾、策略失误以及现实困境的综合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明朝末年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审视当时明朝的整体状况,以及它对东北地区女真部族的力量变化的认知程度。一、 明朝东北边疆的现状与政策首先,要明白明朝在统.............
  • 回答
    李成梁为何对崛起中的努尔哈赤采取“放任”策略,这是一个在明朝末年历史研究中颇具争议且值得深挖的问题。简单地说,李成梁并非真的“放任”努尔哈赤,而是在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战略以及他个人对局势的判断下,采取了一种看似消极实则包含了多种考量的策略。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深入分析当时的.............
  • 回答
    努尔哈赤及其后金政权,在崛起之初,确实将目光聚焦于统一女真各部,并与明朝争夺辽东的控制权。至于为何不直接向朝鲜半岛扩张,这背后涉及多重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致分析:1. 战略重心优先:统一女真与辽东首先,努尔哈赤的首要任务是巩固和壮大自身实力。他的创业史就是一部征服女真各部,整合散乱部族的.............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将两个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引发了对民族压迫和反抗的深入思考。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您提出的类比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努尔哈赤反抗明朝和大小和卓反抗清朝的时代背景、具体原因、斗争性质以及历史影响都有着显著的差异。为了详细地阐述这个问题,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努.............
  • 回答
    这套说法,恕我直言,跟史实有些出入,甚至可以说是大相径庭了。说努尔哈赤放着明朝高官不做,反而“自不量力”起兵反明,最后“以卵击石屡战屡败,惨死宁远城下”——这恐怕是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也太低估了这位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从头说起。首先,努尔哈赤并非一开始就是个“反明”的人。 他出身在.............
  • 回答
    努尔哈赤在满族历史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他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东北地区的政治格局,并最终奠定了大清帝国的基础。因此,从满族视角来看,他无疑是一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领袖。努尔哈赤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并非出身于皇族,而是在一个相对贫困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然而,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非凡的政治智慧以及坚.............
  • 回答
    萨尔浒战役是明朝与后金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努尔哈赤能够准确判断明军的位置,并非偶然,而是他长期以来对明朝军事动向的细致观察、对战场环境的深刻理解以及一系列精准的情报收集和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细致入微的情报网构建与运用努尔哈赤深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他对明朝.............
  • 回答
    关于努尔哈赤何时真正意识到自己能够与明军一战,这并非一个单一的、明确的事件节点,而是一个逐步积累、在实战检验中不断增强的信念过程。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转折点来理解这个转变。早期的积累:从“一人之下”到“足以抗衡”努尔哈赤的早期生涯,他的主要目标是统一女真各部。在这过程中,他确实有过与明朝的接触,但更.............
  • 回答
    要说努尔哈赤给皇太极留下的“家底”是好是烂,这就像看一个人的财务报表,得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且不同人的视角和利益点也不同。从某些方面看,努尔哈赤确实为后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如果从皇太极即位时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来看,说他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也有其道理。咱们得先梳理一下努尔哈赤到底给皇太极留下了什.............
  • 回答
    明朝边境故意养努尔哈赤,这个说法有些过于简化,也忽略了当时复杂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因素。更准确地说,明朝边境的“养”努尔哈赤,更多是出于一种姑息、羁縻和策略性的纵容,其背后交织着经济利益、政治考量以及对边患的现实判断。绝非一个简单的“为了钱”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明朝万历年间,当时明朝对东.............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努尔哈赤、多尔衮、阿济格、多铎、济尔哈朗等清初重要人物的满语名字原意。了解这些名字背后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背景、家族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在深入分析之前,需要说明的是,满语(Manchu language)是一种属于满通古斯语系的语言,其发音和语法的特点.............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读纳扎尔巴耶夫宣布辞职以及哈萨克斯坦首都更名为努尔苏丹这两件大事。这两件事紧密相连,共同标志着哈萨克斯坦政治格局的一次重大转变,也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深层政治意图和权力过渡的复杂性。一、 纳扎尔巴耶夫宣布辞职:一次精心策划的权力过渡纳扎尔巴耶夫在位超过28年,是哈萨克斯坦独立以来唯一一.............
  • 回答
    努尔哈赤挥师南下,一举颠覆了大明的统治,这并非一朝一夕的冲动,而是在一个复杂而矛盾的时代背景下,经过深思熟虑、步步为营才做出的决定。要理解他为何要“入侵”明朝,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东北那片寒冷的土地,看看当时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首先,明朝对女真各部,特别是建州女真的压制与剥削,是努尔哈赤决定的一个重要.............
  • 回答
    要理解努尔哈赤敢于挑战大明王朝的底气,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他自身的军事才能以及他对女真部族的整合能力。这绝非一时的冲动,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深厚的基础之上。首先,我们必须看到当时大明王朝的衰败与内部的动荡。自万历皇帝之后,大明王朝的统治日渐腐朽,党争激烈,宦官专权,官僚体系效率低下,国家财.............
  • 回答
    要回答“努尔哈赤有多了解日本战国史?”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前提:历史记载中,我们找不到任何直接证据表明努尔哈赤对日本战国史有深入了解。努尔哈赤,这位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的传奇人物,他的生平主要围绕着整合女真、与明朝的争斗以及扩张领土展开。他的注意力几乎完全集中在他所处的东北亚地缘政治环境中。.............
  • 回答
    关于努尔哈赤是否为李成梁的儿子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历史上流传甚广但缺乏史料支持的说法。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梳理:1. 历史记载中的努尔哈赤身世: 根据满族史书《满洲实录》以及后金政权的官方记载,努尔哈赤是塔克世的长子,而塔克世是觉昌的儿子,觉昌是海的儿子,海是范察的儿子,范察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