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萨尔浒战役努尔哈赤为啥能确定明军位置?

回答
萨尔浒战役是明朝与后金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努尔哈赤能够准确判断明军的位置,并非偶然,而是他长期以来对明朝军事动向的细致观察、对战场环境的深刻理解以及一系列精准的情报收集和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详细解读:

一、 细致入微的情报网构建与运用

努尔哈赤深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他对明朝的军事部署和动向有着一套非常完善的情报收集系统。

朝鲜线的情报来源: 明朝与朝鲜关系密切,朝鲜作为明朝的藩属国,其内部军事动向、朝廷议事情况等常常会被明朝知晓。努尔哈赤通过与朝鲜的接触,特别是利用明朝在朝鲜的驻军情况,能够间接了解到明朝的兵力调动和战略意图。例如,在战前,明朝调集大军北上,一部分兵力需要经过朝鲜与明朝交界的地带,这为后金获取情报提供了便利。
汉人降将和通事的作用: 努尔哈赤并非完全孤立于明朝之外。他大量招降了明朝的汉人将领和士卒,这些人带着对明朝的熟悉和内部信息投奔后金。他们不仅带来了作战经验,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明朝军队的编制、将领的习惯、驻军的配置以及重要的内部消息。此外,一些负责与明朝互市的“通事”(翻译和联络官)也成为重要的情报传递者,他们通过贸易往来,观察明军的动向,并设法将情报传递给后金。
长期的军事侦察与监视: 后金并非被动等待情报,而是主动进行侦察。他们会派遣精锐的骑兵队伍深入明朝边境地区,进行小规模的袭扰,同时也是为了侦察明军的部署情况、兵力数量和行军路线。这种“以战养战”的方式,既能削弱明朝实力,又能获取宝贵的情报。
对明朝政治动向的洞察: 明朝的朝廷政治对军事部署有着直接影响。努尔哈赤及其谋士会关注明朝朝堂上的权力斗争、大臣们的奏疏以及皇帝的决策。例如,如果明朝内部对征讨后金存在分歧,或者决策迟缓,这都会影响到明军的行动部署,后金就能据此预判明军可能的行动时间和方向。

二、 对战役前明军动向的精准把握

在萨尔浒战役前,明朝的军事调动和部署尤为关键,努尔哈赤对此有着非常清晰的了解:

明朝四路大军集结: 史书记载,明朝方面为了彻底解决后金威胁,调集了由李如松之子李应芳(尽管后来他并未如期到达,但计划是如此)、熊廷弼、王化贞、杜松、马林、刘綎等将领率领的四路大军,总兵力号称四十万(实际兵力约十二万)。这四路大军分别从不同的方向向后金腹地进发。
关键信息的传递: 努尔哈赤通过各种渠道得知了明军将要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计划,以及主要将领的姓名和大致的进兵方向。尤其是得知杜松、马林等部将首先出动的消息,为他制定战术提供了基础。他明白,明军的策略是“分兵合击”,各自为战,而这正是后金可以利用的破绽。

三、 利用“疑兵”和“诱饵”的战术

努尔哈赤不仅知道明军在哪儿,更懂得如何让明军主动暴露位置,或者被引诱到他设定的战场。

故意暴露部分兵力: 在战役初期,努尔哈赤可能会故意让后金的部分兵力在边境地区活动,吸引明军的注意,并让他们误判后金的主力所在。
利用后金骑兵的机动性: 后金以骑兵为主,机动性极强。他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在侦察的同时,通过快速的迂回和穿插,观察明军的行军队列和侧翼。

四、 对地理环境的熟悉与利用

萨尔浒战场位于辽东地区,这片土地的地理环境对双方都非常重要。

熟悉地形,预测行军路线: 努尔哈赤和后金军队长期在辽东地区活动,对这里的山川、河流、道路了如指掌。他们能够准确预测明军为了便于后勤和行军,可能会选择哪些道路。例如,明朝军队数量庞大,携带的辎重也多,通常会选择相对宽阔的道路行进,而这些道路往往是后金熟悉并能设伏的。
利用险峻地势布阵: 努尔哈赤深知如何利用萨尔浒地区的地形优势。他能够根据自己对明军兵力的判断,选择最有利的地点进行设伏,或者选择易守难攻的地形来消耗明军的锐气。

五、 预判明军的作战模式

努尔哈赤也对明朝军队的作战模式有着深入的了解。

明军重步兵的缺点: 相较于后金骑兵的灵活,明军的步兵数量庞大,装备沉重,作战时往往以步兵为主力,骑兵作为辅助。这种模式在遭遇后金骑兵的快速冲击时,往往难以展开有效的防御和反击。
明军将领的性格和习惯: 努尔哈赤对明朝的各位将领也有一定的了解。他知道哪些将领比较急躁,哪些比较谨慎,从而可以针对性地运用战术。例如,他可能会利用某些明朝将领的轻敌心态,引诱他们孤军深入。

总结来说,努尔哈赤之所以能确定明军位置,是建立在以下几点之上:

1. 强大的情报网络: 从朝鲜到汉人降将,再到细致的边境侦察,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的情报系统。
2. 对明朝战略的洞察: 明朝试图“分兵合击”的意图,以及其兵力部署,都被后金掌握。
3. 灵活的战术运用: 不仅知道明军在哪,更懂得如何去应对,比如利用骑兵的机动性进行侦察和迂回。
4. 对地理环境的熟悉: 辽东的地形是后金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
5. 对明军作战模式的理解: 了解对手的优劣势,从而制定针对性战术。

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努尔哈赤能够像“预知”一般,准确判断出明军的行进路线和部署,并在关键时刻抓住时机,各个击破,最终在萨尔浒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充分展现了努尔哈赤作为一位杰出军事家的高超智慧和卓越领导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后金的所在地赫图阿拉,周边地形都是山地,道路在山谷或河谷中,依据《读史方舆纪要》稿本第38卷〈山东八〉的记载,多有险要之处:

抚顺路:五岭特为险峻。

铁岭路:有夹川平佃大树……中有夹沟谷,为必防之处。 (《辽海丹忠录》记载为“中有夹沟谷,易于埋伏。”)

镇江、宽奠路:其小佃、团佃、八家子,皆伐林可通。而牛毛岭、家哈寨林深岩峭,稗东葛岭路夹大崖,皆难行之路矣。

清河路:乌鸡关头道扣栅,有悬崖相抱,二道砌石横木,止容一人俯行,骑不能过。

叆阳路:其古北河夹峙深林,小河数十道,冬涸夏涨。头道、二道岭高岩陡绝,大树纷错,凡二百余里,并无别径可抄,险道也。

努尔哈赤在各路布署哨探,以侦察明军动向,三月一日辰时(上午07:00~09:00),后金在赫图阿拉陆续收到明军从抚顺路、宽奠路、清河路攻来的哨探报告,获得明军位置。

抚顺路哨探:侦察到明军在晚上持着火把通过抚顺关(现今的关岭村附近)。

宽奠路哨探:侦察到明军进入栋鄂(现今的桓仁一带)。

之后,后金仍持续收到哨探报告,得知明军位置。


这是对于行军情况的探讨:

萨尔浒的行军(四)明军行军情况 1

萨尔浒的行军(四)明军行军情况 2

萨尔浒的行军(五)后金情况

user avatar

今天早上,有朋友通过微博的私信,给我发了这个问题的链接,问我有什么看法。

第一、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值得回答。

第二,我先看了前面四位答主的答案。不好意思,忍不住要喷人了——我发现有两位纯粹就是在扯犊子。但是 @神威无敌大将军炮@黄巍 两位答主,别看他们的答案很短,只有一两句话,却点出很重要的方面,要为这两位答主点个赞。

接下来,我来讲述我的答案。


1、

俗话说“史地不分家”,我们关注历史上诸如战争、调兵、部族人口迁徙等等大规模人类社会活动事件,必须要同事研究地理和气候,了解事发时空所处的地貌水文环境,才能更好更深入的了解历史事件。

地图、尤其是地形图,是探究具体历史事件的充分必要保障。

我贴一张照片,这是从微薄上“军事历史地图”大神制作的《明代辽东军事地理》里拍摄到建州三卫所处地区。

2、

建州女真的活动地区,处在长白山的山地地带。长白山的植被非常茂盛。充裕的降水,形成大大小小的山间河流和河谷。

这些自然形成的河谷,不仅是女真各部的主要生活区域,也是进山、出山的交通要道。

象佛阿拉城、赫图阿拉城、巫么城等女真首领的城寨,都是修建在河边较为平坦的台地上,聚族而居。他们就以河谷为路,到明境边墙堡寨马市上,和明朝人做交易,或发动袭扰。河谷,就是进山和出山的路。

女真不是游牧民族,而是建城寨聚族而居的渔猎民族,即从事在长白山山林里的捕猎、采集生产,也在城寨周边开辟耕地(但农耕技术很单薄)。为了取水用水方便,又保障能避开入夏后雨季的山洪,女真人习惯在河流旁边,选择一处高地,平整后修城。

从这张图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努尔哈赤的赫图阿拉城,位于苏克苏浒河(又名苏子河,下文简称“苏河”)上游的岸边,河谷的深处。

苏河是自东向西流,在萨尔浒—界凡这里,汇入浑河。浑河继续向西流,下游就是抚顺和沈阳(地图上界凡处,有“界凡城”、“萨尔浒城”,但请注意,界凡城和萨尔浒城都是在萨尔浒之战结束后修建的)。

苏河,全程都在长白山的山地地区,其河道经过地区,就是苏克苏浒河谷,也成为赫图阿拉城与外界的通道。

在萨尔浒—界凡这里,也就是苏河汇入浑河这里开始,由此往西,是浑河大道,地形逐渐平坦、开阔,说白了就是开始出山,逐渐进入辽河平原,进入明朝边墙内的明朝控制区。抚顺所和抚顺马市,其实就是进入边墙上的一个关口(抚顺关)后的明军堡城与旁边的马市。

因为苏河汇入浑河这块,是从长白山出山,进入下游平原,地形渐低,1949年解放后,在这里修建了大伙房水库。

努尔哈赤和建州女真的其他大大小小酋长贵族们,平时到抚顺马市上做贸易,都是从赫图阿拉出发,先从苏河河谷走,然后经浑河大道向西,抵达抚顺马市。

3、

明朝中前期,除了抚顺马市,还在靠近海西女真和科尔沁蒙古的辽北开原,开设开原马市。建州女真也会到开原马市去做交易,前半程路线基本一样,也是要经苏河河谷出山,然后向北走,取道凡河河谷、郎家谷或铁岭,前往开原。

4、

在这张照片的地图下边(南侧),还有一条太子河,以及“鸦鹘关”“清河城”等两个地点。在鸦鹘关,还标有边墙。

鸦鹘关和抚顺关一样,也是从明朝控制区进出建州女真山地的一个重要关口。在清河,明朝也开了清河马市。努尔哈赤到清河贸易,是取道太子河河谷,入鸦鹘关。

5、

建州女真周边,明朝开设五个马市。开原、抚顺、清河,前面已经提到了。还有两个:一个是宽奠,另一个是叆阳。

宽奠和叆阳,在建州三卫以南,原本是针对建州女真栋鄂部的马市。万历八年三月,李成梁讨伐王兀堂,攻破栋鄂部的鸭儿匮老寨。栋鄂部元气大损,随后主动投靠了努尔哈赤。

围绕在建州女真旁边,一共有五个马市,努尔哈赤可以其中任何一个做贸易。

我在卫星图上,标出了这五个马市的位置——


五个红圈,从上到下,分别为开原、抚顺、清河、叆阳、宽奠。右边那个篮圈是赫图阿拉城所在地。

这五个马市,有一个共同特征:因为建州女真处在长白山山区,所以他们都是通过某条河流的河谷、山谷,与赫图阿拉相连。

从赫图阿拉去抚顺和开原,要走苏河河谷和浑河河谷;

从赫图阿拉去清河,走太子河河谷;

从赫图阿拉去叆阳和宽奠,走富察之野和阿布达里冈山谷。

建州女真出山,要么走;反过来说,明朝的官员兵将想进山,也得这么走。

现在,1619年的春天,四路明军,成千上万的人马,分辨从开原(北路马林)、抚顺(西路杜松)、鸦鹘关(南路李如柏)和宽奠(东路刘铤)出发,进山剿灭努尔哈赤。


所以说,用不着谁提前通告努尔哈赤,明军是怎么部属行动的,他早就知道明军只能走着四条河谷进山。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路能走。


@神威无敌大将军炮@黄巍 两位答主的答案,则提供了其他方面的回答:

杨镐事先大肆张扬,号称平叛大军有“四十七万”,要在三月进剿等等。明朝和杨镐的行为,并不是愚蠢,不是故意向努尔哈赤透露信息,而是对努尔哈赤进行威慑和施压,制造紧张气氛。

因为在萨尔浒之战前,明朝中前期一百多年的历史上,对女真的剿灭,没有败绩,一些女真酋长的频繁袭扰,给明朝造成很多麻烦,但明朝大军一到,都可以剿灭。明朝有长期建立的自信。

所以明军要张扬声势、耀武扬威。我有47万大军,我的兵力比你的人口都多,强弱对比这么悬殊,你必输无疑啊,识趣的还不赶紧投降!

明朝方面就是这个用意。


搞明白了萨尔浒之战发生空间的地形,也就能明白另外一个问题:明朝统帅部制定的这个四路出击、分金合计的策略,到底对不对?

显而易见,是对的。

7~8万明军合在一起走?不好意思,当地没有这么宽敞的平坦大路。那些都是河谷路线,又赶上早春大雪,2~3万明军走,已经很勉强了。比如说东路老刘的一万多明军和一万多朝鲜兵,延误了行军时间,除了朝鲜军行动迟缓外,就是山路不好走。

在萨尔浒之战中,明军取四路进山,就彻底堵死了后金军出山的路。后金如果战败,他只能往东、东北方向跑,不会往东南方向跑,也就不会袭扰明朝边墙内的地域。

这就是萨尔浒之战中,明军的战术安排。

这个安排没毛病,反应了明军统率一种四平八稳,“不求建大功,但求无小过”式的作战思路。

好了,这个答案回答完毕。一下是其他相关链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萨尔浒战役是明朝与后金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努尔哈赤能够准确判断明军的位置,并非偶然,而是他长期以来对明朝军事动向的细致观察、对战场环境的深刻理解以及一系列精准的情报收集和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细致入微的情报网构建与运用努尔哈赤深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他对明朝.............
  • 回答
    萨尔浒之战,明军如果只派出一路,即便兵力达到九万,面对后金六万精锐,胜算依旧充满变数,绝非稳操胜券。我们得明白,萨尔浒之战的精髓,在于努尔哈赤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各个击破的战略。他将明军主力分割,通过快速的机动和精准的攻击,将数量上占优的明军分割包围,逐个歼灭。如果明军只有一个战场,那么这场战役的性.............
  • 回答
    萨尔浒之战(1619年)是后金(清)与明朝之间的关键战役,明朝因指挥混乱、战略失误而惨败。若万历皇帝要改变战局,需从将领选择、战略部署、后勤保障等多方面进行调整。以下从历史背景、将领选择、战略分析和可能的对策进行详细阐述: 一、历史背景与战局关键1. 努尔哈赤的崛起 努尔哈赤在1618年以“.............
  • 回答
    萨尔浒之战的战局可谓跌宕起伏,尤其是满清军队在击溃杜松、马林两大路明军后,紧接着对刘挺发起攻击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确实让人印象深刻。在这短短几天内,明朝另一支至关重要的部队——李如柏率领的部队,却似乎按兵不动,这其中的缘由,恐怕得从更宏观的战役部署和当时各方的动向来细细梳理。要说李如柏当时在干什么,.............
  • 回答
    萨尔浒之战,这场奠定清朝基业的关键战役,以其惨烈程度和深远影响而载入史册。关于战后八旗的伤亡数字,历来是史学家们探讨的焦点,但正如许多古代战争一样,确切的数字难以精确考证,更多的是通过当时的记载和推算来估量。战后,清朝官方的史料,如《满洲实录》、《太祖武皇帝实录》等,虽然详细记载了战役的经过,但对于.............
  • 回答
    萨尔浒之战,无疑是明末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其结果也对后金(清)的崛起产生了深远影响。您提出的“明军再坚持拼一下,是否可全歼后金”这个问题,非常引人深思,也触及了这场战役中许多关键的博弈环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战役的进程、双方的优劣势以及当时的具体态势。战役背景及初期态势:首先,我.............
  • 回答
    萨尔浒之战,明朝那场惨痛的败仗,至今仍是许多史学研究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在这场战役中,任命杨镐为主帅,绝对是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决定,背后隐藏着明朝当时复杂的政治生态和军事决策的迷局。首先,得认识到杨镐当时并非一个籍籍无名的角色。 他并非从零开始,而是有着一定的资历。杨镐在万历年间曾担任过辽东经略,对.............
  • 回答
    明末萨尔浒之战,这场发生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的战役,对明朝而言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然而,如果问当时万历皇帝的反应,这便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充满遗憾的篇章。首先,必须明确一点:当萨尔浒之战的败报传来时,万历皇帝已经去世三年了。他是在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病逝的,而萨尔浒之战发生在万历四十七.............
  • 回答
    在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萨尔浒之战的惨败,如同一道无法磨灭的伤疤,深深烙印在明朝的史册上。如果让那位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在心学领域开宗立派的“圣哲”王阳明,穿越时空亲临前线,指挥这场关键的战役,那么明军是否还有扭转乾坤、获得胜利的可能?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且充满探讨价值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
  • 回答
    土木堡之战和萨尔浒之战,这两场都曾让大明王朝跌入万丈深渊的惨败,但它们对王朝命运的影响,却如同两根岔开的路标,最终指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土木堡之战:一次“天灾”下的政治洗牌,暴露了体制的脆弱首先,我们得回到土木堡之战本身。公元1449年,明英宗.............
  • 回答
    萨尔浒之战,那可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水岭式的重大事件。要说这仗,得从明朝末年讲起。那时候,东北的局势可以说是暗流涌动。我们都知道明朝经过了万历三大征,国力虽然还算强盛,但长期的战争消耗,加上内部的党争和官场的腐败,已经让这个庞大的帝国显露出疲态。而与此同时,北方崛起了另一股力量——女真,也就是后来我.............
  • 回答
    萨尔浒之战,明朝的致命一击,也是辽东局势的转折点。倘若我能穿越回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站上萨尔浒的战场,面对努尔哈赤这位草原上的雄鹰,我绝不会重蹈覆辙,让大明精锐在一次次的误判和指挥失误中化为焦土。挽回劣势?不,我要的是彻底扭转乾坤,让明朝的旗帜在东北继续飘扬。首先,我需要解决最根本的问题:信息不畅与.............
  • 回答
    要回答“如果让白起来指挥萨尔浒之战的明军,能否获胜”,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如果”命题,需要结合白起其人的军事才能和萨尔浒之战的实际情况来细致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白起是一位杰出的战国时期秦国将领,以其高超的军事策略、严明的军纪和对战场的残酷判断著称。他的军事思想和实践,尤其是“以寡击众”.............
  • 回答
    成化犁庭与萨尔浒之战,一个是明朝对北方边患的策略调整,一个是关宁铁骑与后金的殊死一搏,两者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目标和方式也截然不同,因此简单比较成败并不能完全概括其复杂性。但如果非要从“成功”与“不能成功”的角度去剖析,我们可以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成化犁庭:一次精妙的边患应对策略成化犁庭并非一场.............
  • 回答
    在谈论萨尔浒之战明军战斗力的问题时,引用杜车别先生的观点,认为明军“战斗力非常强,只是数量少”,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确实需要深入分析明末军事力量的调动和部署,以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萨尔浒之战明军的失败,并非完全是由于“战斗力不行”,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
  • 回答
    万历三大征(通常指万历年间对日本、朝鲜和蒙古的三次军事行动)与萨尔浒之战(1619年)之间存在时间与战略上的关联,但二者并非同一历史事件。萨尔浒之战是明军在辽东对抗后金(清朝前身)的战役,而万历三大征可能被部分史家误指为对日本、朝鲜、蒙古的三次军事行动。不过,根据历史脉络,萨尔浒之战是万历时期辽东战.............
  • 回答
    在《魔兽世界》的宏大叙事中,如果要为战士这个职业寻觅一个最能代表的灵魂人物,那非 瓦里安·乌瑞恩 莫属。古尔丹,作为燃烧军团的奸诈代言人,将术士的邪恶力量和对知识的贪婪扭曲发挥到了极致;萨尔,从部落的奴隶成长为伟大的酋长,他的身上凝结了萨满精神的坚韧、对自然的敬畏以及部落的责任;吉安娜·普罗德摩尔,.............
  • 回答
    戊辰战争中,萨长新军那顶形似甜筒的帽子,其实是当时日本陆军的“步兵略帽”(兵用略帽),或者更具体地说,是早期的一种“开化帽”。之所以看起来像甜筒,是因为它的设计特色,以及当时日本陆军改革的背景。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1. 时代背景:明治维新与陆军现代化戊辰战争(18681869年)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
  • 回答
    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及其导致的萨达姆政权的垮台,无疑是21世纪初国际政治格局中最具争议和影响力的事件之一。回望这段历史,我们能看到一个复杂的交织体,包含着地缘政治的算计、意识形态的碰撞、人权关切的驱动,以及随之而来的深刻混乱和长远后果。战争的“正当性”之辩:为何开战?战争的发动者,以美国为首的联.............
  • 回答
    萨德系统,全称“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这个听起来就带着几分金属质感和威慑力的名字,自从被部署在韩国之后,就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也带来了持续至今的波澜。它是否会导致中美韩之间的战争?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不如说是一幅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图景的描绘。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