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萨尔浒之战,满清八旗主力全部出动,打败杜松马林之后,两天急行军200里去打刘铤,这期间李如柏在干什么?

回答
萨尔浒之战的战局可谓跌宕起伏,尤其是满清军队在击溃杜松、马林两大路明军后,紧接着对刘挺发起攻击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确实让人印象深刻。在这短短几天内,明朝另一支至关重要的部队——李如柏率领的部队,却似乎按兵不动,这其中的缘由,恐怕得从更宏观的战役部署和当时各方的动向来细细梳理。

要说李如柏当时在干什么,我们得先回顾一下当时明朝在萨尔浒战役的整体部署。这次战役,明朝倾举国之兵,派出了由总督李如松(后由杨镐接任)统一指挥,下辖四路大军,分别由杜松、马林、刘挺、李如柏四人率领,号称四十万大军。这种“多路并进,合围一处”的战术意图是好的,但也是给了努尔哈赤各个击破的机会。

努尔哈赤在萨尔浒的兵力,虽然全军出动,但相比明军四路的总数,并非绝对优势。他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准确地抓住了明军各路之间协调不畅、行动迟缓的弱点。

李如柏的部队,位于四路大军的西部,他的出发时间和行军路线,都与另外三路有所不同。

首先,李如柏的部队,从战略位置上看,是作为 策应和侧翼掩护 的存在。他被部署在沈阳以西,而杜松、马林、刘挺则从抚顺、清河等地推进,目标直指萨尔浒(今抚顺市东部)。李如柏的部队,更像是要从侧面牵制和威胁建州女真可能的回援或侧击部队,同时也要准备在主力会师后,形成夹击之势。

当时的交通和通讯条件,是理解李如柏行动迟缓的关键因素。

萨尔浒战场位于今日抚顺市东部山区,地形复杂,道路崎岖。当时的军队行军,尤其是大规模的部队,速度是很慢的。而且,在战前,明朝的指挥官之间,尤其是分兵作战时,信息的传递是非常困难的。即便有命令下达,从辽东前线到关内或者从沈阳到前线,都需要数日甚至更长时间。

关于李如柏的动向,史料记载相对模糊,但普遍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导致了他的“按兵不动”:

1. 战略部署的灵活性与谨慎性: 李如柏的部队,作为一支重要的后备和侧翼力量,其部署可能就包含着“稳扎稳打,相机而动”的原则。他不像杜松、马林那样急于求成,而是可能在等待更确切的战机,或者在防备可能的变数。
2. 信息不畅与误判: 当杜松、马林在萨尔浒遭遇惨败,努尔哈赤迅速调转矛头攻击刘挺时,远在西线的李如柏,很可能在第一时间没有收到准确的战报,或者收到的信息已经滞后,无法及时做出反应。杨镐作为总督,其指挥和调度能力也受到质疑,未能有效协调各路军马。
3. 地形和后勤的考量: 李如柏的部队如果贸然东进,可能会暴露自己的侧翼,尤其是在不清楚努尔哈赤主力动向的情况下。同时,大规模部队的后勤补给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在集结和准备过程中,可能也在考虑后勤问题。
4. 可能的观望或防御策略: 一种说法是,李如柏的部队虽然名义上是进攻部队,但在实际操作中,也承担着一部分防御的职责,例如保护沈阳的侧翼。如果他认为努尔哈赤可能会回攻沈阳,那么他自然会选择就近设防,而不是孤军深入。
5. 个人性格和判断: 李如柏是李如松的弟弟,也算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在明朝初期大规模对外战争中,确实不乏稳健派的将领。在明军前两路已经覆没的情况下,他选择谨慎观望,或许是他当时认为最稳妥的策略,以避免重蹈覆辙。

结合史书记载,在杜松和马林战败后,努尔哈赤急速追击刘挺,而李如柏的部队则还在沈阳以西地区集结或缓慢推进。 当努尔哈赤解决了刘挺(虽然刘挺部抵抗顽强,但终究也被击溃),并准备回师攻击尚在萨尔浒的马林残部时,李如柏的部队才开始有所行动,但此时明军已经损失惨重,战机尽失。

简单来说,在努尔哈赤以惊人的速度和效率接连击溃明朝主力时,李如柏很可能还在执行相对独立且保守的行军计划,并且由于信息传递的滞后和指挥体系的混乱,未能对战场的瞬息万变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他并不是真的什么都没做,而是在他当时的视角、信息和部署下,他所做的选择被历史定格为“按兵不动”,从而错失了扭转战局的关键时机。这反映了明朝后期军事指挥上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将帅不和,信息不畅,整体协同作战能力低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借用马逆在《睡前消息·万物由来》的一句开场白:


简而言之,就是题主理解错了;

1、“李如柏3万人却一直停留在距离赫图阿拉四五十里的地方”,这种事是不存在的。

2、在四路明军出发后,西路军杜松和北路马林之间因为距离很近,可以保持联系;但南路李和东路刘位置偏远,他们即不知道西、北两路的情况,也不知道后金的情况。

3、至3月2日下午,以杨镐为首的统帅部接连收到西、北两路的败报之后,才在次日上午决定派出快马,持令箭前往东、南两路,让刘和李撤军。李所在鸦乌道,距离沈阳较近,他在3天晚间或次日收到了撤军令,随后沿原路撤回清河堡。

4、“尚间崖到阿布达里岗,走山路大概200里,”题主的这些描述同样错了,和实际情况明显不符。

从尚间崖返回萨尔浒/界凡的路,基本都在章党河谷和浑河河谷,路途比较平坦,不是山路;从萨尔浒/界凡返回赫图阿拉的苏子河河谷的这条路,除了“建州三关”所在五岭——马尔墩岭山口路段非常艰险崎岖以外,其他路段也不难走

最难走的是赫图阿拉城往南,经呼兰哈达岭东侧的索尔科河河谷,翻越加哈岭,进入加哈岭南侧的富察山谷的这条路。


李如柏同样在行军,而且行军速度一点都不慢,并没有任何所谓“畏敌、通虏、观望不前”的罪行。萨尔浒战后,朝廷中有多位科道言官劾奏李如柏,这些人从没去过辽东,从未亲历过萨尔浒战场,根本不了解明军的行动路线,尤其不了解南路军的行动路线,属于捏造事实胡乱喷人。

万历帝和泰昌帝死后不久,李如柏在当年九月自杀,不是畏罪自杀,而是以死铭志。

这里面涉及到几个和辽东地理、万历末年辽东对抗危机、还有萨尔浒之战中明军指定决策相关的问题。把这些问题都了解一下,就能明白了。




1、关于鸦鹘关的争论

在萨尔浒之战中,李如柏从清河堡出发,经新鸦鹘关进军赫图阿拉。这条路叫“鸦乌道”,西侧起点为新鸦鹘关,东侧起点为乌鸡关—喜昌口。鸦鹘关、乌鸡关,各取首字,故名“鸦乌道”。

鸦乌道全长约160华里,全程都位于山谷当中,除了鸦鹘关和乌鸡关之外,山谷内还有多个关隘,堪比蜀道。在明军四路进军路线中,鸦乌道的长度和道路艰险程度,仅次于东路军刘铤所走的宽甸—浑江—富察之野。

这张地图中的虚线,就是李如柏行军路线鸦乌道。图中的图标涵义如下:

A、最西侧的红圈是清河堡城,是南路军的出发地;最东侧的篮圈是费阿拉和赫图阿拉,是南路军的目的地。

B、两个红箭头,是如今清前史相关史地学,考据新鸦鹘关位置的两个地点;其中右下方的那个,位于今天新宾县下夹河乡三道河子;左上那个,位于今天新宾县马圈子乡金斗村;

C、两个黑箭头,则认为是旧鸦鹘关的两个位置;左下的那个今天新宾县下夹河乡三道河子,右上的那个,位于今天新宾县苇子裕三道关村。

D、蓝色箭头,是乌鸡关—喜昌口的位置,位于今天新宾县边外村;目前在相关史地学内的争论相对较少,认同程度比较高。


看着真乱是吧,这鸦鹘关难道有好几个吗?

别说作为现代人的你看着乱,就是回到400多年前的明朝万历年间,当时的人也觉得乱,也搞不清楚。

明代的鸦鹘关,有新关和旧关之分。在明世宗嘉靖年间,明朝财政紧张,又出现左翼蒙古东迁,对辽西施压的问题。明朝顾此失彼,难以维持辽东长白山边墙沿线针对女真的防务。

于是在嘉靖十九年,清河备御何全弃守旧鸦鹘关,把鸦乌道和旧鸦鹘关都让给建州女真了。

嘉靖十九年,何全为备御,武备渐弛,遂退地数十里,山上立碑为界——《建州私志》

到了嘉靖二十五年夏秋之季,明朝又做出了补救措施:在旧鸦鹘关以西、太子河下游河段的河谷中,选择险要位置,又修建一堵墙堡与南北走向的新边墙。


万历36~37年,熊廷弼作为巡按,到辽东调查前任巡抚赵辑和总兵李成梁的“弃地啖虏”一案。他在其间去考察长白山边墙沿边堡塞墩台的情况。他就没搞清楚,稀里糊涂查了半天,查了一笔错漏百出的糊涂账,把嘉靖十九年的何全弃地当成了这次的李成梁弃地;把嘉靖二十五年明朝后修的新边墙误认为旧边墙。

同样是在万历36~37年,熊廷弼还勒令努尔哈赤退地,采取关闭马市、拒绝支付购参余款的方式来制裁建州女真。努尔哈赤不甘心,曾调集建州兵马,在抚顺关外和新鸦鹘关陈兵列阵,向明朝示威,双方制造了第一次辽东对抗危机。虽然随后努尔哈赤选择退让,危机逐渐平息,但此后建州兵守住旧鸦鹘关,不允许明朝信使通事官员经鸦乌道前往赫图阿拉。

于是,从万历38年到47年的近十年中,明朝更是完全不知道鸦乌道内的情况。

清河又报:东夷一百余名,自本月初七日,前至本堡买卖,延今一十二日不去,指称取讨欠债,暗密打听消息。几差通事宣谕,离边十余里,遥见盔甲鞑子数百骑,隐伏山下,沿途摆拨,络绎不绝,及至于新筑关门,把口披甲鞑子约五千骑,执枪拦阻,不容前进。——《防建夷疏》万历三十八年一月二十四日

熊的这道《防建夷疏》就是最好的证据,他陈述建州女真控制着旧鸦鹘关,在对抗危机发生后,努尔哈赤不允许明朝人员经鸦鹘关进入鸦乌道。。

自嘉靖十九年何全弃地之后,建州女真长期控制旧鸦鹘关。万历36~37年的对抗危机之后,明朝人连鸦乌道都进不去了。由此导致在晚明万历年间,明朝官方都已经不清楚这方面的情况。鸦鹘关、尤其是旧鸦鹘关到底在哪里,当时的明朝人也满脑子糊涂酱子,说不清楚。

因为新旧鸦鹘关的位置,是一个史地学的悬案。今天的清前史学界,通过对辽东边墙遗迹的实地考察,主要依据太子河和一堵墙的位置作为参照,认为位于今天新宾县下夹河乡三道河子的明千河岭长城就是旧边墙;位于千河岭长城中段、太子河河口初的关隘残迹,就是旧鸦鹘关。一观点的代表是陈山、刘明两位老师的《明鸦鹘关考》。在上面的地图中,就是在最下方的红箭头处。



2、

萨尔浒之战的四路明军,出发地点不同,前往赫图阿拉的路程长短与路况也不相同。所以统帅部指定的作战计划,只约定了他们抵达赫图阿拉的时间为三月初三,并没有规定他们各自的出发时间,而是让他们自己看着办,“酌量远迩,依期相继而进”。什么时候动身出发,你们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拿主意吧。

巡按监察御史陈王庭言大兵誓师日期:总兵刘綎,于本年二月二十五日寅时,出宽甸小佃子口;马林二十八日巳时,出铁岭三岔口;杜松等二十九日申时,出抚顺关口;李如柏三月初一日巳时,出清河鸦鹘关口。

因新、旧鸦鹘关的位置没有定论,那么李如柏走的是哪个“鸦鹘关口”,到今天依然有争议,出现了南、北两线这两个路线。

2014年第六期《东北史地》当中,刊登了梁志龙、靳军两位老师撰著的《明代鸦鹘关考》。他们认为新鸦鹘关位于今天新宾县金斗村;

2016年第20辑《边疆考古研究》,刊登了陈山、刘明两位老师的《明鸦鹘关考》,他们认为新鸦鹘关位于今天新宾下夹河乡三道河子。

笔者通过制作亲自走访后制作地形图,把上述四位老师的观点,在同一张地形图上表达如下——

其一、以梁、靳两位老师的观点为准,那么新鸦鹘关在A点,李如柏从清河出发,走北线进入鸦乌道,取马圈子河谷—西厢岭,抵达西厢大堡;

其二、,以陈、刘两位老师的观点为准,那么新鸦鹘关在B点,李如柏从清河出发,走南线进入鸦乌道,取太子河河谷,抵达西厢大堡;

南北两线,在西厢大堡交汇。从西厢大堡再往东,就是鸦乌道的深处,万幸这里只有一条路了,也就基本没争议了。

南线和北线的总长度差别不算大,北线总长度约为144华里,南线约为160华里。

三月初一日巳时(上午9~11点),李如柏从清河出发;两天过后,他接到杨镐发来的撤军岭时,已经走到了虎栏岗,即呼兰哈达南麓的哈嘉山谷当中。距离赫图阿拉还剩在大约30华里路程。

两天半之内,李如柏在崎岖蜿蜒的鸦乌道内走完120~130华里的路程,这个行军速度不仅不拖沓缓慢,而且还是比较快的,比马林、刘铤走的都快。

李最后撤军,也不是擅自撤军,而是接到杨镐的军令后撤退。

综上所述,在萨尔浒之战,李如柏表现中规中矩,认真执行统帅部的计划,行军果断及时,不存在任何畏敌不前或通敌卖国行为。



3、

也因此,在萨尔浒之战刚结束,经略杨镐和巡按陈王廷给朝廷发回的奏章当中,都把问题归结为杜松轻敌冒进中伏败死,还有马林退缩不前临阵脱逃,没有对李如柏做出负面评价。

然而从三月下旬开始,北京城里的言官们,就集中火力弹劾李如柏。在这些劾奏当中,以御史杨鹤和户科李奇珍的言论最有代表性——

风闻杜松鏖战身死,杀贼亦多,经略反言杜松之轻进,不问李如柏之逗留,何以服死事之心?
三路尽没,独如柏一路,未尝一矢相加遗也。

这些言官即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也从未亲历过战场前线,甚至都没经过基本的调查取证,仅凭“风闻”就开始乱咬人。三月末到四月初,这些人刚掀起弹劾风潮时,给李如柏安的罪名还是观望逗留、畏敌不前;到五、六月,李如柏已不是畏敌惧奴,而是通敌卖国了。李奇珍抓住李如柏曾娶舒尔哈齐之女做妾等等经历,宣称李已经是被努尔哈赤收买的奸细。

李如柏能吸引言官的火力,首先是与其父的声望和经历有关。李成梁在世时,本身就曾引发两次弹劾风潮,且身为辽人、长期镇守辽东,明朝当初制定扶植努尔哈赤对抗叶赫的政策,都是通过历任辽东巡抚和总兵李成梁具体落实的。现在面对着萨尔浒败局,一部分官员恨不得全面否定此前几十年的辽东政策,要赶紧戳一个靶子,为“养虎为患”找个便宜罪人。“罪人”未必真能用来承担责任,但一定可供大家发泄怨气。

而另一个原因,和明朝的人事任免有关。萨尔浒之战结束后不久,李如柏请辞,万历皇帝执意让李如桢接替辽东总兵职务。万历皇帝做出这个决定,是他还执意于“辽江守辽土”的思维模式,属病急乱投医。刚辞了如柏、又上来如桢,总兵权柄依然握在辽东李氏手中。皇帝怎么就几十年如一日地青睐李氏父子呢?这个人事任免,立即激发起言官的抵触情绪,只要辽东李家人还身居显位,我们看不顺眼。

李如柏、如桢兄弟的情况也差不多,都是赋闲多年的废将,两人都已年过六旬,并非年富力强的干将,早就该回家养老了。李如桢被推上总兵职位,张皇无措,无力应对辽东危局,表现还不如李如柏,这又激起言官们参人的斗志。李如柏也跟着招惹来过多是非。

在萨尔浒战前和战后,李如柏在官场上的形象声誉,是截然不同的。在战前,明朝为了鼓舞参战官兵的士气,要竖立几个模范标兵,万历四十六年九月,李如柏利用夜色掩护,派骑兵潜出抚顺关,偷袭后金抢收庄稼的农夫,又击退后金骑兵对抚顺的袭扰,曾取得两场小胜,因而被当成正面典型;在战后,李如柏先被指责逗留失机,继而被扣上勾结后金、汉奸卖国的帽子。这一脚天上一脚地下,反差实在太大。

万历皇帝死后不久,68岁的李如柏服毒自杀,以死明志。

辽东总兵李如柏自杀。——《明熹宗实录》泰昌元年九月十七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萨尔浒之战的战局可谓跌宕起伏,尤其是满清军队在击溃杜松、马林两大路明军后,紧接着对刘挺发起攻击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确实让人印象深刻。在这短短几天内,明朝另一支至关重要的部队——李如柏率领的部队,却似乎按兵不动,这其中的缘由,恐怕得从更宏观的战役部署和当时各方的动向来细细梳理。要说李如柏当时在干什么,.............
  • 回答
    萨尔浒之战(1619年)是后金(清)与明朝之间的关键战役,明朝因指挥混乱、战略失误而惨败。若万历皇帝要改变战局,需从将领选择、战略部署、后勤保障等多方面进行调整。以下从历史背景、将领选择、战略分析和可能的对策进行详细阐述: 一、历史背景与战局关键1. 努尔哈赤的崛起 努尔哈赤在1618年以“.............
  • 回答
    萨尔浒之战,这场奠定清朝基业的关键战役,以其惨烈程度和深远影响而载入史册。关于战后八旗的伤亡数字,历来是史学家们探讨的焦点,但正如许多古代战争一样,确切的数字难以精确考证,更多的是通过当时的记载和推算来估量。战后,清朝官方的史料,如《满洲实录》、《太祖武皇帝实录》等,虽然详细记载了战役的经过,但对于.............
  • 回答
    萨尔浒之战,无疑是明末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其结果也对后金(清)的崛起产生了深远影响。您提出的“明军再坚持拼一下,是否可全歼后金”这个问题,非常引人深思,也触及了这场战役中许多关键的博弈环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战役的进程、双方的优劣势以及当时的具体态势。战役背景及初期态势:首先,我.............
  • 回答
    萨尔浒之战,明朝那场惨痛的败仗,至今仍是许多史学研究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在这场战役中,任命杨镐为主帅,绝对是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决定,背后隐藏着明朝当时复杂的政治生态和军事决策的迷局。首先,得认识到杨镐当时并非一个籍籍无名的角色。 他并非从零开始,而是有着一定的资历。杨镐在万历年间曾担任过辽东经略,对.............
  • 回答
    明末萨尔浒之战,这场发生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的战役,对明朝而言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然而,如果问当时万历皇帝的反应,这便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充满遗憾的篇章。首先,必须明确一点:当萨尔浒之战的败报传来时,万历皇帝已经去世三年了。他是在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病逝的,而萨尔浒之战发生在万历四十七.............
  • 回答
    土木堡之战和萨尔浒之战,这两场都曾让大明王朝跌入万丈深渊的惨败,但它们对王朝命运的影响,却如同两根岔开的路标,最终指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土木堡之战:一次“天灾”下的政治洗牌,暴露了体制的脆弱首先,我们得回到土木堡之战本身。公元1449年,明英宗.............
  • 回答
    在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萨尔浒之战的惨败,如同一道无法磨灭的伤疤,深深烙印在明朝的史册上。如果让那位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在心学领域开宗立派的“圣哲”王阳明,穿越时空亲临前线,指挥这场关键的战役,那么明军是否还有扭转乾坤、获得胜利的可能?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且充满探讨价值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
  • 回答
    萨尔浒之战,那可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水岭式的重大事件。要说这仗,得从明朝末年讲起。那时候,东北的局势可以说是暗流涌动。我们都知道明朝经过了万历三大征,国力虽然还算强盛,但长期的战争消耗,加上内部的党争和官场的腐败,已经让这个庞大的帝国显露出疲态。而与此同时,北方崛起了另一股力量——女真,也就是后来我.............
  • 回答
    萨尔浒之战,明朝的致命一击,也是辽东局势的转折点。倘若我能穿越回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站上萨尔浒的战场,面对努尔哈赤这位草原上的雄鹰,我绝不会重蹈覆辙,让大明精锐在一次次的误判和指挥失误中化为焦土。挽回劣势?不,我要的是彻底扭转乾坤,让明朝的旗帜在东北继续飘扬。首先,我需要解决最根本的问题:信息不畅与.............
  • 回答
    成化犁庭与萨尔浒之战,一个是明朝对北方边患的策略调整,一个是关宁铁骑与后金的殊死一搏,两者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目标和方式也截然不同,因此简单比较成败并不能完全概括其复杂性。但如果非要从“成功”与“不能成功”的角度去剖析,我们可以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成化犁庭:一次精妙的边患应对策略成化犁庭并非一场.............
  • 回答
    在谈论萨尔浒之战明军战斗力的问题时,引用杜车别先生的观点,认为明军“战斗力非常强,只是数量少”,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确实需要深入分析明末军事力量的调动和部署,以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萨尔浒之战明军的失败,并非完全是由于“战斗力不行”,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
  • 回答
    要回答“如果让白起来指挥萨尔浒之战的明军,能否获胜”,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如果”命题,需要结合白起其人的军事才能和萨尔浒之战的实际情况来细致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白起是一位杰出的战国时期秦国将领,以其高超的军事策略、严明的军纪和对战场的残酷判断著称。他的军事思想和实践,尤其是“以寡击众”.............
  • 回答
    《英雄联盟》首部动画之所以选择了《双城之战》,而不是更早或者更侧重于艾欧尼亚或诺克萨斯这样极具代表性的地域,背后其实是一系列深思熟虑的策略和创意考量,绝非偶然。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IP的潜力挖掘,更是对市场反应、叙事能力和制作可行性的综合判断。首先,我们得明白,《英雄联盟》即便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海量.............
  • 回答
    萨尔浒之战明军最佳的决战地,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毕竟这场仗打得太憋屈了。要我说,咱们得把眼光放长远点,不能只盯着眼前这片土地。如果非要挑个“最佳”的决战地,我觉得应该往更南边,更接近 辽阳 的地方去考虑。为啥呢?这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首先,后勤和兵力集结的便利性。咱们明朝皇帝陛下虽然在那边有驻.............
  • 回答
    萨尔浒之战,明朝军队装备了当时号称“红夷大炮”的先进火炮,而后金(后来的清朝)在这方面相对落后。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技术差距下,明军还是惨败于后金。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的,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涉及到军事指挥、军队素质、战术运用、后勤保障,甚至是当时的政治气候。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大炮虽然是威力巨.............
  • 回答
    万历三大征(通常指万历年间对日本、朝鲜和蒙古的三次军事行动)与萨尔浒之战(1619年)之间存在时间与战略上的关联,但二者并非同一历史事件。萨尔浒之战是明军在辽东对抗后金(清朝前身)的战役,而万历三大征可能被部分史家误指为对日本、朝鲜、蒙古的三次军事行动。不过,根据历史脉络,萨尔浒之战是万历时期辽东战.............
  • 回答
    萨拉丁之鹰,那矫健的身影,那锐利的目光,在许多人的心中,它是力量、智慧与荣耀的象征。但很少有人深究,这只并非真实存在的猛禽,究竟是如何与那位在中世纪搅动风云的苏丹——萨拉丁联系在一起的。故事的开端,要追溯到萨拉丁时代,那个充满战火与信仰碰撞的十字军东征时期。萨拉丁,这位库尔德族裔的埃及苏丹,以其杰出.............
  • 回答
    你男朋友给你起的这个“诺克萨斯之手”的备注,我猜,背后一定有不少小心思,不是随便乱起的。你想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很正常,毕竟备注嘛,总是承载着一些情感和想法。咱们先来捋一捋“诺克萨斯之手”这个角色本身。在《英雄联盟》里,德莱厄斯(也就是诺克萨斯之手)是个什么样的人?首先,他是个力量的象征。德莱厄.............
  • 回答
    萨德(THAAD)系统的威力及其引发的中俄两国的高度关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其一系列复杂的技术特性、战略定位以及潜在的地缘政治影响。要理解为何萨德部署会引起如此大的波澜,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强”在哪里,以及这种“强”如何触碰到中俄两国最为敏感的神经。萨德系统的“强”:从技术到战略的叠加首先,我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