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末萨尔浒之战大败之后万历是什么反应并且如何应对的?

回答
明末萨尔浒之战,这场发生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的战役,对明朝而言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然而,如果问当时万历皇帝的反应,这便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充满遗憾的篇章。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当萨尔浒之战的败报传来时,万历皇帝已经去世三年了。他是在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病逝的,而萨尔浒之战发生在万历四十七年。因此,我们谈论的是他驾崩前,也就是他生命最后几年的反应,以及他即位后长期以来对东北边患的态度和政策,这些都间接影响了萨尔浒之战的结局。

说起万历皇帝,他的统治后期,大体上可以用“懈怠”和“缺席”来概括。尽管他年轻时也曾有过“中兴”的气象,但晚年的他,对于朝政的参与度极低,甚至长达数十年不上朝。这种“缺席”也体现在了他对边疆事务的态度上。

对于关外女真(后来的后金)的崛起,万历皇帝并非全然不知。早在万历二十年(1592年)的时候,他就曾派出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宁夏平叛。然而,随着这些战争的结束,以及内部宫廷斗争的消耗,尤其是他对宦官的纵容,使得国家的财力、人力和士气都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当后金力量日益壮大,开始威胁到辽东乃至整个北方边防时,万历皇帝的态度可以说是消极且迟缓的。他虽然名义上是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但他对边疆战事的投入,更多的是一种“被动应对”,而非主动谋划。

萨尔浒之战前的几年,辽东的局势已经相当严峻。建州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并开始频繁袭扰明朝边境,占据了抚顺、清河等城。明朝内部对此并非没有认识,朝廷中也有不少忠臣良将,如熊廷弼、袁应泰等,他们深知事态的严重性,不断上奏,请求增兵、加固城防、改变策略。

那么,万历皇帝对此的“反应”是什么呢?

首先,他会接到关于边疆战事的奏报,也会有官员们就如何应对提出建议。他或许会做出一些批示,下达一些圣旨,命令兵部调拨军饷、调集军队。但是,这些命令的执行程度,往往受到他本人对事态的重视程度、朝廷内部的派系斗争以及官员们的执行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更关键的是,万历皇帝晚年极度厌恶出兵征讨,也无意在军事上投入过多的精力和资源。他更倾向于通过一些折中的、甚至是敷衍的方式来处理边疆问题。比如,对努尔哈赤曾试图采取招抚、册封等手段,试图将其纳入朝贡体系,但这种策略在面对一个已经拥有强大武力和独立意识的政治实体时,显然是苍白无力的。

当萨尔浒之战的败报传来时,尽管万历皇帝本人已经不在人世,但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他还健在,他的“反应”也难以扭转大局。他可能会对战败感到震怒,可能会追究责任,可能会下旨调集更多的军队,甚至可能会重新任命一些将领。

然而,萨尔浒之战的失败,并非一日之功,它是明朝长期以来边防政策失误、军事力量衰弱、官员腐败、财政枯竭等一系列问题的集中爆发。万历皇帝晚年的“缺席”和对边务的漠视,无疑是加剧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

可以推测,如果万历皇帝还在位,他对萨尔浒之战的“应对”仍然会是“亡羊补牢”式的。他可能会派遣更多的援军,但由于之前对边防的忽视,这些援军往往缺乏训练、装备落后、指挥混乱,难以形成有效的战斗力。他可能会重新启用一些名将,但如果朝廷的体制和后勤供应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即使有再好的将领,也难以力挽狂澜。

更重要的是,万历皇帝长期以来形成的“不理政事”的惯性,以及他与大臣之间形成的某种“默契”的疏离,使得在面对如此重大的危机时,很难指望他能够迸发出强大的决策力和行动力。他的反应,很可能仍然会是迟疑的、犹豫的,并且会受到朝堂上各种政治力量的掣肘。

总之,与其说万历皇帝在萨尔浒之战大败后的“反应”,不如说这是他整个晚年统治风格的延续。他对边患问题的长期忽视和被动应付,为这场灾难埋下了伏笔。当灾难真正来临时,即使他尚在人世,其“应对”也可能仍然是杯水车薪,无法挽回明朝在东北方向的颓势。萨尔浒之战的惨败,是明朝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万历皇帝晚年的“缺席”,无疑是这一转折点加速到来的一大推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emmm…回答挺少的,才一个。

爪机手打随便扯几句

@卫督骆思恭

这个回答嘛,虽然后面说了明朝对后金的盲目自信这个倒是对的,但是万历和泰昌这块基本是错到离谱


为什么说他错的离谱?

很简单,万历四十七年熊廷弼接替杨镐主辽。泰昌元年,

“当是时,光宗崩,熹宗初立,朝端方多事,而封疆议起。御史冯三元劾廷弼无谋者八、欺君者三,谓不罢,辽必不保。诏下廷议。廷弼愤,抗疏极辨,且求罢。而御史张修德复劾其破坏辽阳。廷弼益愤,再疏自明,云“辽已转危为安,臣且之生致死。”遂缴还尚方剑,力求罢斥。给事中魏应嘉复劾之。朝议允廷弼去,以袁应泰代。”

熊廷弼被弹劾去辽,换上了草包袁应泰。

emmmm…后果就不多说了吧。

事实上,这是明朝在辽东问题上犯的第二个大错(第一个是萨尔浒)。

本来萨尔浒虽败,辽东也并不是不可收拾。毕竟辽阳等富庶的核心区和农业区还在手里,基本盘尚存。

熊廷弼主辽短短时间后做了几件事:

1 确定先基于防御的战略,同时稳定人心“廷弼祭诸死事者而哭之。遂耀兵奉集,相度形势而还,所至招流移,缮守具,分置士马,由是人心复固。”

2 积极练兵,整顿兵备,修葺城防(拆了富户坟头取石头修城得罪不少人),他人刚到山海关就请饷“乞速遣将士,备刍粮,修器械,毋窘臣用,毋缓臣期,毋中格以沮臣气,毋旁挠以掣臣肘,毋独遗臣以艰危,以致误臣、误辽,兼误国也。”

“督军士造战车,治火器,浚濠缮城,为守御计。”

万历这时做了什么呢?见到熊廷弼的疏后,大事不糊涂的万历赐给他尚方宝剑,以统一事权,并批准了他的要求。

3斩杀一些逃将,更换调整辽军人事,整顿军纪。

基本上,经历短时间的整治“令严法行,数月守备大固。”成绩还是很大的。

这期间熊廷弼还时不时的排少量精锐以偷袭的方式袭扰努尔哈赤,目的是干扰后金正常生产,消耗对方。“更挑精悍者为游徼,乘间掠零骑,扰耕牧,更番迭出,使敌疲于奔命,然后相机进剿”

努尔哈赤也曾进攻沈阳,但见无隙可乘只能打退堂鼓。

泰昌一上台死得挺快,天启刚即位。应该说,犯第二个大错的锅是怪不到泰昌和天启头上的,但以万历对熊廷弼的支持,至少万历多活几年熊廷弼不会在这个时候被区区弹劾去辽,辽东形势不见得会败坏到后来的地步。

泰昌如何不得而知,不过从即位后对朝臣言听计从的态度看,熊廷弼被拿下恐怕也是大概率事件。

针对题主的问题,萨尔浒之败后万历的反应是什么?做了什么?看看熊廷弼就知道了。

……

更新,楼上做了些更新,大概是翻神宗实录搜了下关键词,呵呵。


用万历的懒癌症留中熊廷弼的任命来反驳我说的万历对熊廷弼的支持?

有点驴唇不对马嘴啊。

首先,我从未否认过万历是个不负责任兼懒癌症患者,在任命一事上他确实有拖延,万历对为何拖延也做了解释:

乙亥大学士方从哲奏辽东巡抚周永春总兵李如桢各报本月十六日寅时奴酋兵马万余从靖安堡进入已陷开原臣一闻之不胜惊惧乞敕令熊廷弼星夜出关庶可遏其长驱之势而边事犹可为也得旨览奏建夷攻围开原辽左殊为可虑昨卿屡请经略熊廷弼本已经查发朕近因湿热薰蒸见今调摄其余诸事俟朕查简发行。

emmm,不管是真的假的多少还是解释了一下,万历说他病了。

这点任命上的拖延就能反驳万历对熊廷弼的支持?

既然搜关键词为什么不搜全点?

搜下下面这个:

翰林院简讨丁绍轼与经略熊廷弼书窃惟古人赠……

太长不全贴了,丁绍轼与熊廷弼有过节,熊任命没多久就来咬了,写了挺长的大论,报上去…然后没有然后了。

呵呵,换做泰昌天启是什么下场呢?

这是楼上避而不谈的东西,毕竟楼上没法解释为什么万历一死熊廷弼就下台了。

当然,楼上也许会说这又是懒癌发作?

后面就有熊廷弼的疏,相隔没几天。这个很重要,是熊针对辽东弊病写的守辽之策

“经略辽东熊廷弼言辽左为京师肩背欲保京师而辽镇必不可弃…”

太长不贴了,看最后的段落就可以。

“奉旨恢复开原乃御虏安边急务应用兵马器械钱粮刍豆等项着各该衙门火速处办刻期齐备毋得藉口缺乏致误军机熊廷弼仍赐剑一口将帅以下不用命者先斩后奏着星速前去用心经理以副朝廷委任至意”

emmm

懒癌症的万历这次回复很快,而且命令很强硬“火速办理”。

这不叫支持什么叫支持?一个攻击熊的疏没了下文,没几天就批准了熊廷弼的守辽之策并授予全权大权。相比天启重新启用熊廷弼时弄了个王化贞掣肘,真是高下立判。

紧接着:

巡按山东监察御史陈王庭题开原贼据未退东西声息复传人民窜惊辽阳阽危恳乞早赐援救以收人心得旨该镇夷虏交讧人民惊窜势益阽危发兵救援令该部一并议覆熊廷弼韩原善都着兼程前去亟图防御之策。

万历一点都不懒癌了。


其后呢?

丁绍轼不死心,又来了一篇长篇大论,昨有劝勉廷弼一书知为逆耳今又谬进此言…下场又是留中

呵呵哒!

…后面对熊廷弼的各个军情报告和要求基本是要枪给枪,要人给人…

上谕兵部曰昨览经略熊廷弼文书内奏奴酋攻克北关乘机必犯辽沈势甚危急各处调发兵马经地方各该抚按官上紧严催出关速赴军前听用如有抗违逗遛者指名参来重治尔部便马上差人传与李怀信朱万良等带领家丁星夜前去辽镇以安民之心仍谕经略督抚按等官既奉命出师义同一体并力齐心共图灭贼如有争功偾事者经略监军参奏重加处治故谕…

不一一列举。

最后,重头戏放一个:

上曰辽事败坏皆地方官玩愒所致熊廷弼一意振刷恢复封疆朕深切倚赖今夷情甚急岂经略释肩之时自弃前功著益弹忠任事与诸臣协心共济【毋为人言所阻】…

呵呵,还有什么可说的吗?

错就是错了

下面这个是给

@徐有贞

看得,不要简单的把留中和不报当做万历懒癌或吝啬。太浅薄,随便贴一点,原文爪机不方便都贴,你自己去找着看吧






@卫督骆思恭

呵呵,我让某人搜关键词看来是搜了,不过某人就没有个好习惯多看几页,因为丁绍轼把这份书交了上去。

所以“翰林院简讨丁绍轼奏虏患日迫用人朦胧”…这个后来留中了。

当然,看起来你是不知道丁与熊的矛盾的,因为丁要求用辽人,而熊廷弼信不过辽人。

“臣日昨有劝勉廷弼一书知逆耳今又谬进此言”这句话我上面贴过了,你不看怪我喽?丁给熊的书信发出第二天他就上奏了…

呵呵,看书不看全就这毛病。

万历呢,对党争是深恶痛绝的,所以留中是必然。

后面就搞笑了…

因为我说了个“马上”,就拿熊廷弼去职是3个月后才下台打滚…

3个月嘛…马上嘛…这字眼扣的,不得不服,你不去写大字报真屈才了。


这一段就更好笑了…

你是真不懂还是装不懂?辞职不过是大臣们受到责难或攻击以退为进的手段,张居正玩过,孙承宗也玩过,而且不止一次,历代首辅玩过的不少。怎么到熊廷弼这就不能玩了?

要不要这么逗?


最后,我放的这段没看么?装聋作哑吗?自己搜一下,熊廷弼说了什么?万历才有此回复?万历还没死呢,就有人攻击熊廷弼了。

万历的这个回复就是拿来堵嘴的。

”上曰辽事败坏皆地方官玩愒所致熊廷弼一意振刷恢复封疆朕深切倚赖今夷情甚急岂经略释肩之时自弃前功著益弹忠任事与诸臣协心共济【毋为人言所阻】…”

至于后面那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我贴论文给徐有贞了,看不懂就算了。

听说你号称研究明末20年就这么个水平,真是呵呵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末萨尔浒之战,这场发生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的战役,对明朝而言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然而,如果问当时万历皇帝的反应,这便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充满遗憾的篇章。首先,必须明确一点:当萨尔浒之战的败报传来时,万历皇帝已经去世三年了。他是在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病逝的,而萨尔浒之战发生在万历四十七.............
  • 回答
    萨尔浒之战,明朝的致命一击,也是辽东局势的转折点。倘若我能穿越回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站上萨尔浒的战场,面对努尔哈赤这位草原上的雄鹰,我绝不会重蹈覆辙,让大明精锐在一次次的误判和指挥失误中化为焦土。挽回劣势?不,我要的是彻底扭转乾坤,让明朝的旗帜在东北继续飘扬。首先,我需要解决最根本的问题:信息不畅与.............
  • 回答
    在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萨尔浒之战的惨败,如同一道无法磨灭的伤疤,深深烙印在明朝的史册上。如果让那位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在心学领域开宗立派的“圣哲”王阳明,穿越时空亲临前线,指挥这场关键的战役,那么明军是否还有扭转乾坤、获得胜利的可能?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且充满探讨价值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
  • 回答
    在谈论萨尔浒之战明军战斗力的问题时,引用杜车别先生的观点,认为明军“战斗力非常强,只是数量少”,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确实需要深入分析明末军事力量的调动和部署,以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萨尔浒之战明军的失败,并非完全是由于“战斗力不行”,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
  • 回答
    萨尔浒之战,明朝那场惨痛的败仗,至今仍是许多史学研究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在这场战役中,任命杨镐为主帅,绝对是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决定,背后隐藏着明朝当时复杂的政治生态和军事决策的迷局。首先,得认识到杨镐当时并非一个籍籍无名的角色。 他并非从零开始,而是有着一定的资历。杨镐在万历年间曾担任过辽东经略,对.............
  • 回答
    萨尔浒之战,无疑是明末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其结果也对后金(清)的崛起产生了深远影响。您提出的“明军再坚持拼一下,是否可全歼后金”这个问题,非常引人深思,也触及了这场战役中许多关键的博弈环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战役的进程、双方的优劣势以及当时的具体态势。战役背景及初期态势:首先,我.............
  • 回答
    要回答“如果让白起来指挥萨尔浒之战的明军,能否获胜”,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如果”命题,需要结合白起其人的军事才能和萨尔浒之战的实际情况来细致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白起是一位杰出的战国时期秦国将领,以其高超的军事策略、严明的军纪和对战场的残酷判断著称。他的军事思想和实践,尤其是“以寡击众”.............
  • 回答
    萨尔浒之战,明朝军队装备了当时号称“红夷大炮”的先进火炮,而后金(后来的清朝)在这方面相对落后。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技术差距下,明军还是惨败于后金。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的,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涉及到军事指挥、军队素质、战术运用、后勤保障,甚至是当时的政治气候。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大炮虽然是威力巨.............
  • 回答
    万历三大征(通常指万历年间对日本、朝鲜和蒙古的三次军事行动)与萨尔浒之战(1619年)之间存在时间与战略上的关联,但二者并非同一历史事件。萨尔浒之战是明军在辽东对抗后金(清朝前身)的战役,而万历三大征可能被部分史家误指为对日本、朝鲜、蒙古的三次军事行动。不过,根据历史脉络,萨尔浒之战是万历时期辽东战.............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头说起,不能只看表面上的数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动辄暴兵几十万”和明朝萨尔浒“十二万都费劲”,这背后牵扯到的方方面面,可不是简单一句“生产力发达”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把那时候的实际情况一点点掰扯清楚。春秋战国时期:兵员的“来源”和“构成”首先,我们要明白,春秋战国时期所谓的“几十万大.............
  • 回答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能够集结几十万大军,而明朝后期,像萨尔浒战役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却显得捉襟见肘,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简单来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生产力发达”就能完全解释的。我们要从当时的社会结构、战争模式、后勤保障、政治动员能力以及信息传递效率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战.............
  • 回答
    萨尔浒之战,明军如果只派出一路,即便兵力达到九万,面对后金六万精锐,胜算依旧充满变数,绝非稳操胜券。我们得明白,萨尔浒之战的精髓,在于努尔哈赤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各个击破的战略。他将明军主力分割,通过快速的机动和精准的攻击,将数量上占优的明军分割包围,逐个歼灭。如果明军只有一个战场,那么这场战役的性.............
  • 回答
    我理解你对晚明辽东史,特别是萨尔浒之战及之后那段历史的沉重感受,那种“不舒服”和“靖康耻”的联想,我能体会到。那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堆叠,更是一种民族情绪、国家命运的巨大转折和痛苦的烙印。你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我想大概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吧:一、英雄的悲歌与战略的失误:萨尔浒之战,明朝集结了当时最精锐的关.............
  • 回答
    明朝在土木堡之变(1449年)到萨尔浒之战(1636年)之间,未能出现像西夏(11世纪)那样对内地产生实质性威胁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历史、地理、政治和军事因素: 一、地理与资源条件的差异1. 西夏的地理优势 西夏位于今中国西北地区(甘肃、宁夏一带),地处河西走廊,控制了重要的交通.............
  • 回答
    萨尔浒战役是明朝与后金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努尔哈赤能够准确判断明军的位置,并非偶然,而是他长期以来对明朝军事动向的细致观察、对战场环境的深刻理解以及一系列精准的情报收集和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细致入微的情报网构建与运用努尔哈赤深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他对明朝.............
  • 回答
    明朝和清朝时期中央政府对库页岛(萨哈林岛)的管理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明朝时期对库页岛的管理:羁縻与“抚远”明朝时期,对库页岛的直接管辖程度相对有限,其管理模式更多的是一种羁縻性质的政策,以“抚远”为主,侧重于将库页岛纳入朝贡体系和军事防御前沿。1. 地理位置与早期认知: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深度,也触及到了很多中国民众在面对“萨德”事件时的复杂情绪和行为模式。确实,从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宏观角度看,美国是部署“萨德”的始作俑者,并且从中获得了战略利益。但大众情绪的指向,往往比这个更复杂,也更微妙。要理解为什么大家不去抵制沃尔玛、好莱坞,却把矛头指向乐天和韩剧,我们可以.............
  • 回答
    作为一名刀客塔,我得说,这次的「乌萨斯的孩子们」复刻活动,简直就是给我来了一剂猛药,让我又重新体验了一把当初那种震撼和感动。说起来,这活动当年第一次上线的时候,我还是个刚入坑不久的新人,对剧情的理解还比较浅,很多东西都是模模糊糊的。这次重温,感觉就像是把老电影重新看了一遍,细节上的东西一下子就清晰了.............
  • 回答
    德雷斯罗萨篇中,藤虎之所以选择在“鸟笼”的威胁下,没有立刻出手制服明哥,甚至眼睁睁看着鸟笼造成的破坏,这背后有着他深层的考量和独特的意志,绝非简单的“不作为”。首先,我们要理解藤虎的个人哲学。他是一位盲眼的海军大将,但他的“眼睛”看到的,是整个世界,是海军的责任,更是他内心深处对正义的理解。藤虎深知.............
  • 回答
    明末(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中国与欧洲的火器技术差距确实存在,但这种差距并非绝对,而是受历史、技术、地理、军事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两者的技术差异与联系: 一、火药与火器制造技术的差距1. 火药配方与工艺 明朝:明末火药主要依赖传统配方(硝、硫、炭比例),但技术相对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