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萨尔浒之战为啥一定要任命杨镐做主帅?

回答
萨尔浒之战,明朝那场惨痛的败仗,至今仍是许多史学研究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在这场战役中,任命杨镐为主帅,绝对是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决定,背后隐藏着明朝当时复杂的政治生态和军事决策的迷局。

首先,得认识到杨镐当时并非一个籍籍无名的角色。 他并非从零开始,而是有着一定的资历。杨镐在万历年间曾担任过辽东经略,对辽东的事务,尤其是一些地理、风俗、敌情,可以说是有过一些接触,虽然这段经历评价不高,但至少让他出现在了“熟悉辽东”的名单里。在当时那种兵荒马乱,人才凋零的情况下,有“经验”的官员,哪怕是负面经验,也比完全的新手要显得“靠谱”一些。

更关键的是,杨镐背后有着强大的政治靠山。 明朝的军事任命,很多时候并非完全是基于军事能力,而是政治博弈的产物。杨镐与当时掌握话语权的朝中重臣,特别是首辅叶向高,以及后来的韩爌、孙慎行等人都有着不错的关系。叶向高作为内阁首辅,在万历后期和天启初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他推举杨镐,自然会受到很多人的支持。这种“关系户”的任命,在明朝政治中并不少见。

再者,杨镐本人并非没有一点“野心”和“表现欲”。 他本人也积极争取过这个机会。在他看来,能够担任辽东主帅,是一个“封狼居胥”的绝佳机会,能够让他名垂青史。在这种渴望立功的心态下,他必然会向朝廷表现自己的决心和能力,甚至可能在其中夸大了自己的一些能力和规划。

但是,为啥偏偏是他,而且是在那个时刻? 这背后其实是明朝当时“病入膏肓”的政治痼疾的集中体现。

人才的青黄不接和朝廷的僵化: 明朝中后期,虽然有袁崇焕这样冉冉升起的新星,但在很多关键位置上,真正有能力、有经验、能独当一面的将领并不多。很多官员都是在科举制度下层层选拔上来,他们可能饱读诗书,但实际的军事指挥能力,尤其是应对辽东这种复杂战场的经验,却严重不足。而像杨镐这样,虽然有争议,但至少“曾经在辽东待过”的,在缺乏更好选择的情况下,就容易被推到前台。
派系斗争和党争的影响: 即使当时有其他更适合的将领,也可能因为各种派系斗争而无法获得提拔。杨镐能够被任命,很可能也是在各方势力权衡利弊、相互妥协的结果。也许有人知道杨镐能力不足,但为了不让某个与自己对立的派系推举的人上位,或者为了给自己培植势力,就选择了支持杨镐。
对后金(满洲)实力评估的失误和战略的混乱: 明朝对努尔哈赤及其后金的崛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他们习惯于将辽东的冲突看作是边境的“毛毛雨”,而非一场生死存亡的较量。因此,在战略上,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一个清晰、连贯的长远规划。在萨尔浒之战前,明朝在辽东的策略也存在很大问题,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后金的战力也低估了。在这种混乱的战略背景下,选择一个“熟悉情况”但未必真正懂行的人,也就不那么令人意外了。
“以文制武”的思维惯性: 明朝对武将的猜忌由来已久,总倾向于让文官来“监督”和“指导”军事行动。杨镐虽然不是纯粹的文官,但他更多的是以一个“经略”的身份出现,这本身就带有文官主导军事的色彩。在明朝看来,派遣一位有一定资历的“文臣”去统领军队,比单纯的武将更能体现朝廷的权威,也能让朝廷更容易控制局势。

具体到萨尔浒之战的四路大军,任命杨镐为总帅,更是暴露了明朝军制和决策的荒谬。

“分兵冒进”的绝命棋: 明朝的战略是分兵合击,这种战术本身就对情报、协调和通讯要求极高,尤其是在复杂的山地作战中。而杨镐采纳了“分兵冒进”的策略,将四路大军分散开来,意图以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冒险的打法,一旦某一路被突破,就可能全盘皆输。
对各路将领的不信任和制约: 杨镐虽然名义上是主帅,但他对下属的将领,比如杜松、马林、刘綎、李如柏等人,并非完全信任。他虽然是总指挥,但却没有一个统一、有效的指挥体系。四路大军的行程、战术,更多是各自为政,杨镐的命令也未能得到有效的执行。
缺乏战略眼光和临机应变能力: 面对努尔哈赤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杨镐未能及时调整策略。在杜松一路失利后,他仍然固守着原有的计划,未能果断下令各路大军回师会合,反而命令军队继续前进,结果被后金军各个歼灭。

总而言之,明朝之所以在萨尔浒之战中任命杨镐为主帅,是当时复杂政治环境、人才凋零、战略失误、派系斗争以及对敌情的严重低估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悲剧性选择。 杨镐并非唯一一个有能力担任主帅的将领,但他的任命,却像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王朝身上,打上了深深的讽刺烙印——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出了最不恰当的决定,最终导致了整个辽东防线的崩溃。这不仅仅是一场战役的失利,更是明朝制度性危机的一次集中爆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选中杨镐原因有三:

1,杨镐与辽东军界关系好,渊源深,特别是与李成梁家族

2,朝鲜欠杨镐的人情

3,镇得住骄兵悍将

之所以打成后来那样,原因亦有三点:

1,腐败,这可不是正确的废话,后面会论证腐败对整个军政肌体的破坏。明神宗怠于上,军政堕落于下,对女真的崛起,朝鲜知道得一清二楚,明廷却昏昏然

2,在启用前,杨镐已下野多年,过去对女真的了解,已跟不上时代

3,准备差,时间紧,杨镐尚未能明了情况就被催战


对于杨镐的优点,第一条已有很多人指出了,不再多说

重点说第二条:

联朝夹击,给女真腹背一击,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何况朝鲜向来深通虏情,耳目甚灵,掌握丰富的情报。当年成化犁庭,女真领袖李满柱亦死在朝军之手。

只是,万历援朝战争后,朝鲜君臣对中国非常失望,甚至切齿。从经略宋应昌、邢玠、经理万世德、兵部主事丁应泰,到主将李如松、麻贵、刘綎,甚至还有陈磷,所为无不令朝方对天朝父母之邦的想像崩塌无余(互相拆台、漫长的和谈迁延战机、消极避战、坐视屠杀、暗地向日方乞和、行贿、送人质,求日本退兵),朝方甚至直指天朝无人,尽皆宵小欺罔之徒,大明已显末世气像。

只有杨镐,是唯一满足朝鲜社会对天朝上国想像的人。他在朝的做为并非十全十美,但认真负责、敢做敢当、雷厉风行。丁酉再乱,日军突袭,南原失陷,三千明军尽覆;全州弃守,汉城屏障尽失。朝京内外,“人心汹惧,士庶皆荷担而立,内殿避兵西幸”。而明军援兵未集,势少力单,带兵大员麻贵又准备效明军各将帅之故伎,消极应付,到时一躲了之,第二次汉城大屠杀已是在劫难逃。杨镐急入汉城,虽说书生出身,又是戴罪来朝,资望不高,关键时刻却能底气满满,拿出御史的威风慑服麻贵;一边密作部署,选派精骑在稷山阻击日军,痛挫凶锋;一边又临危自若,力请朝王一同出视汉江,稳定人心。当朝野还在惶惶未安之际,前线大捷传来,汉城危解,才发现杨镐早有安排,朝鲜君臣民众怎能不把他视同救星下凡?上上下下感恩戴德,视之为再造朝鲜的大恩人。

更不要说后来的大反攻,是杨镐一生的高光时刻:蔚山会战,在外围横扫千军、风卷残云,日本最枭悍的右路军团几近灰飞烟灭,加藤部队、毛利部队、浅野部队,统统被割韭菜割得飞起。剩下的上演逃命竞赛,败兵们为了争船而船翻人溺,整批的淹死在蓝江里,军威国体被摧残之惨,在日本外战史上罕有。 唯独岛山一寨未下,未竟全功,但对日本有生力量的毁灭比平壤大捷、露梁大捷加起来还多。想想动辄着被日本人成千上万残害后再割鼻的朝鲜人;在屈辱漫长的“和议”中愤愤不平压抑仇恨却无可奈何的朝鲜君臣,有朝一日居然还能目睹倭奴被如此淋漓的碾压,又是何等的一吐闷气,畅快狂喜?杨镐从根本上动摇了日本战争狂人们的征服幻想。

即使按日方资料,也有二万多倭寇毙于非命(大河内秀元《朝鲜日记》),剩下数千残寇,整整十余天龟缩堡寨,靠吃纸、吃墙土、喝尿维生。那个被日本人世代视为偶像的“虎加藤”加藤清正,如同被一桶大粪不由分说的从头淋到脚,从此成了“加藤猫”,受此挫辱,想不通,几度要寻死。可以说,对日本人如此程度的肉体和意志上的摧残,在整个援朝战争中是无以伦比的。

若不是受累于萨尔浒,历史对蔚山之役将有完全不同的评价。

援朝经略邢玠,向神宗的上奏中把赞赏几乎全部给了杨镐:

“是役也,奋勇争先,战胜攻取者,诸将士之戮力;设伏用正用奇者,提督麻贵之苦心;然独全籍抚臣杨镐。跃马身先士卒、环甲亲临行阵;主筹运算,无一事不经其心思,无一命不赖其指挥。至于冒矢石而不顾,穷日夜而无休,励兵图贼,终始如一,盖尤为人所难也,是以堂堂正正,成此奇捷,厥功伟矣!”

然而,最终杨镐却遭到明廷首辅赵志皋一党的诬蔑,蒙冤去职,对朝鲜君臣来说,如同岳飞直捣汴京却被十三道金牌叫回去一般,一国之人“举皆惊慌,若无所依”,朝鲜民众“扶携老稚,填咽辕门,攀驻牙旌,啼号不止”(《宣祖实录》卷102) , 朝王宣祖为杨镐辩诬受连累,被丁应泰一并诬蔑,依然奋不顾身,还义形于色的说,为杨经理这样的忠良而死,他死有余荣。

原文“凡人之立于天地之间,但当为我之所当为而已……目见奸孽横恣,忠良受诬,终必误天下大计,故不忍陈情力辩,使吾君洞然照此鬼蜮之肝肺。予为杨经理而死,死有余荣,当含笑于地下矣!”(《宣祖实录》卷104)”

这方面南开大学孙卫国教授有精彩的研究和剖析,我就不多说了。

总之,整个大明,没有比杨镐更受朝鲜人爱戴。

还有一点,朝鲜后来主政者光海君因为是庶出,一直得不到明廷正式承认,明神宗自己一辈子也想废长立幼,办不成,明朝政府又怎会让朝鲜开此例?光海君的怨恨可想而知,与女真之间也是拉拉扯扯。

只有启用杨镐,才能对光海君施加最大的道德压力。

后效证明,对光海君没啥用(原因后详),却引发朝鲜国内对光海君的公愤,两班大臣集体辞职,光海君终被政变下台,朝鲜士林斥他忘恩负义,“流丑四海”。


关于第三点,也是杨镐长处所在

朝鲜人评价杨镐打仗“勇于徇国,长于料敌,御下有纪,号令风声”(李廷馨《知退堂集》),这基本符合事实,并无过多溢美。

不仅如此,更被明廷看中的,是杨镐对方方面面、不同派系的军队表现出的震慑力、协调力和团结力。在关系上,杨镐同辽军自不必说,和李如梅好得能穿一条裤子。他与董一元的宁绥军系也交情不错,同麻贵的宣大系、南军不熟,但处理效果好,麻贵这种油子军头被他痛责,不管心里怎么想,不敢不卖力去打,不敢阳奉阴违,保存实力,军纪也相对严明,而这些军系,同样是出征女真的重要力量。

当然,矛盾还是有,岛山未能及时攻克,与麻贵同他的暗自较劲有关;丁应泰能告倒杨镐,也是南军将领向他递刀子。但总体上,杨镐能把各路明军的战斗力逼出来,短时间就能契合在一起,高效率发挥。

比起宋应昌同李如松这二人公开南北掐架、互相拆台;刘綎消极避战、暗地向日本乞和、行以巨贿、拿着一大批明朝军人去日本营里当人质(连陈磷也如此)来,杨镐几乎堪称完美。

杨镐去职后,邢玠对麻贵的指挥力就打了折扣,对刘、陈这类半军阀半油子的老将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也只好暗中替他们打掩护,背着朝廷秘密向日本求和。

这些事丢尽了大明的脸,后来战事结束,明朝人质被遣送回国,明神宗知道得一清二楚,但为了天朝体面,没有追究。

对于蒙冤去职的杨镐,也就高看一眼。事实证明,神宗这一点是对了,在朝鲜毫无底线,全然不知廉耻的刘綎,还就得杨镐这样的硬茬去治。萨尔浒开战前的会议上,刘綎又施故态,拥兵倨傲不尊命令,竟想退师,说要等到四五月再说,杨镐大怒,一番威令击垮刘綎骄气,同时又派亲信二人,持红旗到刘綎营中监视进军,只要姓刘的敢逗挠不进,就让乔一琦代刘綎为东路总领(《建州闻见录》)。所以刘綎表现得判若两人,以绝决之心深入敌穴,没有过去拖拖拉拉、消极敷衍之态,战功也最丰,光是《清史稿》承认的,就有三个佐领做了刘军的刀下鬼。最后时刻,刘大刀拼到半张脸被砍掉,依然抵死相斗,尽了最后一口气。邢玠要是还活着,打死都不信这是刘綎干出来的事,杨镐的确做到“号令风声”。

这也是文臣统军的长处,文帅们总还讲点抱复,讲点精神,又身负国命,敢担当,讲原则。而中国末世的武夫文化,已堕落得毫无下限,只剩私利,只有蝇蝇苟苟,没有一丁点气节。明亡前后的降将如潮,争着给鞑子当狗腿子,绝不是偶然的。他们的前辈在朝鲜就已露了端倪。

只可惜,这些依然改变不了萨尔浒的结局。

一切的根源,还在神宗身上。

首先,对努尔哈赤十余年的壮大,昏昏然疏于了解,不去想,缩在宫里当六不天子。朝鲜一方却始终密切关注,多方打探,很早就察觉建虏发展“日益叵测”,“十余年来已做难当之虏……虽以天下之兵恐难剿灭……兵马之精强,不下于完颜”、“兵甲精明之容,铁骑驰趋之状,有壮于唐兵,野战难于抵挡”。在奴尔哈赤发布“七大恨”之前两年,光海君就问过前线朝军:“天朝如为征讨,则老酋可以荡覆乎?”,平安兵马使李时言答“老贼非等闲部落比之矣,臣曾见其行军等事,号令严肃,器械精利,今若深入其窟穴,则主客之形势悬异,臣不无过虑焉!”(《日记》)

与朝鲜细致清晰的情报工作和事前预判相比,明廷一方确实昏荒,耳目闭塞。

昏聩还造成对军政的破坏。

早在萨尔浒开战的九年前,万历37年(1609),出使大明的朝鲜使臣李德磐向光海君做了这样的报告:

“小臣于壬辰年(1592)以请兵事往辽东,见军容肃肃;前年往广宁见之则军马疲残,殊异昔时所见”。又说李成梁、赵楫这些强人都已不复当年,“成梁老妄,处事多误;赵楫亦不严猛,人多怨咎”(《光海君日记》)

自李如松战死后,辽东军政一年年败废,人心怨离,宦官在辽东为了贪污,只买劣马,李成梁为了讨好宦官,也置国防大事于儿戏,甘愿收取劣马,败坏军队。也正因为“皇上不视朝已过十年矣”(《光海君日记》),大员们才敢这么干。

连朝鲜前往北京的使团,也受尽明朝官员刁难,故意不给车辆。使者为了赶路,每天都得行贿,“罄竭有限之盘缠,以充无穷之溪壑,今行加一层,后行又加一层”,到得北京后,多方要向京圈官场买人情,使臣尹晖一次花2000两银子买人情,但礼部、兵部还有多方人情另需打点,以至朝鲜国库都感到为难。 有意思的是尹晖路上正好遇见杨镐,杨镐倒也是敞亮人,直言中国不是你朝鲜,凡事得“先送礼单,可以先容”。

不要说使臣,就是光海君自己,也饱受明方官员勒索,光海君即位时,不被神宗承认,辽东都司趁机敲诈,后来,明廷又派人来行册封礼,太监刘用趁机向光海君敲了六万两白银。

黑暗如此,也难怪光海君不愿助剿。

即使出兵,也没有按明廷要求的那样,以数万朝军独当一路,而是派了一万垃圾兵跑到辽东跟刘綎搭伙,暗中消极应付,甚至军粮也故意不及时,拖拖拉拉。

其次,事前不察不备,被建虏狠狠敲了一棍子,必然急着临时抱佛脚。仓促间,必然兵饷、器械、人员准备都不到位,匆匆出兵,希图侥幸。

杨镐又不是天神下凡,启用前还在河南老家“鳏居一室”,无所事事近十年。对女真的变化、明方军情变化都不太熟,即使当年任辽抚,精力也主要盯着蒙古。临时调来的杜松、马林这些部队,杨镐了解多少,磨合过多久?能否做到令行禁止?团队的选才、布置、号令、后勤、统筹凡事种种,杨镐也只能从一加一做起。更不要说杨镐的本质,只是一个优秀的御史,对杀伐之事并不专攻。

杨镐不是不能用,关键还是明神宗能否把工作做到前面。

早几年就像朝鲜那样,做到洞析虏情,然后有针对性的开始预备,以杨镐为中心,根据他的长短特点搭建班底,预筹充足的粮草军火,选调和磨合合适的文武团体,能做到在成熟的时机,有成熟的方案,从容出兵。

壬辰援朝战争留下多少有益的教训,却未能系统的带来明朝军事的改进,就这么马马虎虎,糊里糊涂的混过去了,亦是末世王朝的常态。

user avatar

《明朝那些事儿》中关于明代北方边镇、戎政、蒙古语女真部落羁糜通知秩序、辽东防务、朝鲜外交交涉等方面的文字,基本就没有对的。在这些知识结构上,当年明月属于历史发明家


因兵力分散,各路联系困难,加上将帅不和、用人不当……

这属于“永远都对、随处适用,毫无营养”的便宜话,放在任何一家军事失败者的身上都行

老蒋的国民党反动派怎么输了孟良崮?你可以解释为将帅不和、用人不当;

曹操怎么赢得了官渡之战?你也可以解释为对面袁绍将帅不和、用人不当;

秦军怎么在长平消灭40万赵军呢?你也可以解释为赵国将帅不和、用人不当

………………

而“师期泄漏、叛将通敌”,则完全属于扯淡。萨尔浒之战,明军统帅部从没有向后金泄露作战出征的准确时间,也没有哪一位将领有通敌行为。



好了,对《明》的常规性学术贬低,到此结束。我开始讲正题

明朝让杨镐做经略,这个决定没有错,处在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可供利用的人选当中,他就是最合适的。

想必有很多人,肚子里正憋着一句话:“壬辰战争第二阶段战事,杨镐在朝鲜战场上就打过大败仗,表现很糟糕的,你怎么能说他是最合适的呢?“

我来具体解释下,为什么杨镐是最合适的

一、

用兵部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以昔巡抚其地,熟谙虏情故也。——《明神宗实录》万历46年4月29日

这就是最重要的原因。

让杨做辽东经略,不是看壬辰战争期间他在朝鲜表现如何,而是看治辽期间他在辽东表现如何

杨镐在辽东做官的资历比较厚实。万历21~23年,他曾出任辽海东宁道的参议和参政,在此期间,曾处置处理过努尔哈赤与朝鲜的渭原危机,主抓辽东东部的屯田工作、处置和建州女真有关的戎政,政声颇佳;

万历38~40年,他又出任辽东巡抚,再此期间,对抗内喀尔喀蒙古对辽北的侵袭,处置过建州女真的朝贡和领地交涉问题,并继续主持辽东的屯田工作。

其从政生涯中,有较多和辽东相关的履历,和建州女真、蒙古、朝鲜都有广泛接触,所以对他的评价才有”巡抚其地,熟谙虏情“这八个字。


第二、杨镐和辽东李氏关系融洽,他能得到辽人辽将的普遍认同

在朝廷启用杨镐出任经略之前,还启用废将李如柏出任辽东总兵。

努尔哈赤是在万历46年4月15日袭击抚顺,明清战争爆发;当月月底,朝廷就做出了杨、李两人的任命决定。

这两个人选,反映朝廷的辽东政策,又开始偏向“辽人守辽、重用辽将”的路线上去了。

朝廷马上征讨努尔哈赤,要在辽东用兵,必须安抚好本地土著,如果征讨大军的高级指挥将领都是一水客将,辽人辽将连个代表都没有,极有可能导致辽客矛盾再度激化,肯定是行不通的。

此时辽东人心惶惶、社会动荡,也亟需有人稳定局势,收拾人心。如果朝廷派来的是外人,哪怕官衔高,也会让本地人产生隔阂感;如果是一个本地出身的名望人士,会产生良好的亲和力,他说的话,本地人易于接受,效果就好多了。

杨镐和李氏将门的关系很融洽,是”辽人治辽、辽将镇辽“政策的支持者,早在壬辰战争期间,他和李如梅的关系就很好。

杨自己以前两度在辽东做官,和李氏将门关系融洽,而辽东本地辽将,又大都和李氏有盘根错节的裙带关系,所以本地的辽人辽兵对杨镐都有好感。

让杨出任经略,在李出任总兵。这两人能立即被辽东土著的接受,可以尽快安抚辽人情绪。


三、

虽然是统帅,但必须受朝廷和地方的夹板气,要考虑到大量和”打仗“两字没有直接关系的事。

就如前文所述,必须考虑到辽东的地方集团的利益诉求,还要考虑到外镇外地客将的利益,既要缓和辽客矛盾,还要平息北方边镇军将领和浙川南兵将领的矛盾,更要满足诸如”文人统兵、以文制武“等明朝祖制

萨尔浒之战,基本是参照100多年前的成化征建州三卫的老经验,朝廷不需要出奇制胜,只求稳扎稳打。

统帅部有八位核心成员,四文四武。四文官是辽东经略杨镐、蓟辽总督汪可受、辽东巡抚周永春和巡按陈王庭;四武官就是杜松、马林等东西南北四路围剿大军的主帅。四武官只拥有列席仪事的权利,提提意见,帮协参谋,而决策权由四文官掌握。

杨虽为统帅,实则掣肘极多。作战计划都是先由四文官商讨决定出来,再由朝廷指指点点反复提议后修改的。在萨尔浒之战前后,朝廷始终在“远程指挥”

这么多的因素作用在一起,结果就是:朝廷并不需要一个军事指挥造诣特别高超的常胜将军,而是需要一个必须文官出身、有较多和辽东戎政相关的从政履历,官职和仕途生涯还足够深厚、能摆平各种派系矛盾、平衡地方利益诉求的人选。

以上这些,就是杨镐被任命为经略、随后出任萨尔浒之战明军统帅的原因。

这个统帅不好当,他必须照顾到太多和“打仗”两字没有直接关系的琐事。打仗又是实实在在去做的事,不像言官张嘴参人那么轻松。

挑毛病都很容易,你说杨镐这里不行那里不好,那你推荐一个既符合祖制、也符合官场上各种明规则与潜规则、还比他更合适的人选?

没有绝对合适的人选,只有在都不完美的人选里,挑相对最合适的,那就是杨镐。换了别人,毛病更多,反对意见更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萨尔浒之战,明朝那场惨痛的败仗,至今仍是许多史学研究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在这场战役中,任命杨镐为主帅,绝对是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决定,背后隐藏着明朝当时复杂的政治生态和军事决策的迷局。首先,得认识到杨镐当时并非一个籍籍无名的角色。 他并非从零开始,而是有着一定的资历。杨镐在万历年间曾担任过辽东经略,对.............
  • 回答
    明末萨尔浒之战,这场发生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的战役,对明朝而言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然而,如果问当时万历皇帝的反应,这便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充满遗憾的篇章。首先,必须明确一点:当萨尔浒之战的败报传来时,万历皇帝已经去世三年了。他是在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病逝的,而萨尔浒之战发生在万历四十七.............
  • 回答
    在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萨尔浒之战的惨败,如同一道无法磨灭的伤疤,深深烙印在明朝的史册上。如果让那位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在心学领域开宗立派的“圣哲”王阳明,穿越时空亲临前线,指挥这场关键的战役,那么明军是否还有扭转乾坤、获得胜利的可能?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且充满探讨价值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
  • 回答
    萨尔浒之战,明朝的致命一击,也是辽东局势的转折点。倘若我能穿越回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站上萨尔浒的战场,面对努尔哈赤这位草原上的雄鹰,我绝不会重蹈覆辙,让大明精锐在一次次的误判和指挥失误中化为焦土。挽回劣势?不,我要的是彻底扭转乾坤,让明朝的旗帜在东北继续飘扬。首先,我需要解决最根本的问题:信息不畅与.............
  • 回答
    萨尔浒之战,无疑是明末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其结果也对后金(清)的崛起产生了深远影响。您提出的“明军再坚持拼一下,是否可全歼后金”这个问题,非常引人深思,也触及了这场战役中许多关键的博弈环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战役的进程、双方的优劣势以及当时的具体态势。战役背景及初期态势:首先,我.............
  • 回答
    土木堡之战和萨尔浒之战,这两场都曾让大明王朝跌入万丈深渊的惨败,但它们对王朝命运的影响,却如同两根岔开的路标,最终指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土木堡之战:一次“天灾”下的政治洗牌,暴露了体制的脆弱首先,我们得回到土木堡之战本身。公元1449年,明英宗.............
  • 回答
    要回答“如果让白起来指挥萨尔浒之战的明军,能否获胜”,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如果”命题,需要结合白起其人的军事才能和萨尔浒之战的实际情况来细致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白起是一位杰出的战国时期秦国将领,以其高超的军事策略、严明的军纪和对战场的残酷判断著称。他的军事思想和实践,尤其是“以寡击众”.............
  • 回答
    在谈论萨尔浒之战明军战斗力的问题时,引用杜车别先生的观点,认为明军“战斗力非常强,只是数量少”,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确实需要深入分析明末军事力量的调动和部署,以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萨尔浒之战明军的失败,并非完全是由于“战斗力不行”,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
  • 回答
    萨尔浒之战,明朝军队装备了当时号称“红夷大炮”的先进火炮,而后金(后来的清朝)在这方面相对落后。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技术差距下,明军还是惨败于后金。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的,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涉及到军事指挥、军队素质、战术运用、后勤保障,甚至是当时的政治气候。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大炮虽然是威力巨.............
  • 回答
    万历三大征(通常指万历年间对日本、朝鲜和蒙古的三次军事行动)与萨尔浒之战(1619年)之间存在时间与战略上的关联,但二者并非同一历史事件。萨尔浒之战是明军在辽东对抗后金(清朝前身)的战役,而万历三大征可能被部分史家误指为对日本、朝鲜、蒙古的三次军事行动。不过,根据历史脉络,萨尔浒之战是万历时期辽东战.............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头说起,不能只看表面上的数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动辄暴兵几十万”和明朝萨尔浒“十二万都费劲”,这背后牵扯到的方方面面,可不是简单一句“生产力发达”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把那时候的实际情况一点点掰扯清楚。春秋战国时期:兵员的“来源”和“构成”首先,我们要明白,春秋战国时期所谓的“几十万大.............
  • 回答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能够集结几十万大军,而明朝后期,像萨尔浒战役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却显得捉襟见肘,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简单来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生产力发达”就能完全解释的。我们要从当时的社会结构、战争模式、后勤保障、政治动员能力以及信息传递效率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战.............
  • 回答
    明朝在土木堡之变(1449年)到萨尔浒之战(1636年)之间,未能出现像西夏(11世纪)那样对内地产生实质性威胁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历史、地理、政治和军事因素: 一、地理与资源条件的差异1. 西夏的地理优势 西夏位于今中国西北地区(甘肃、宁夏一带),地处河西走廊,控制了重要的交通.............
  • 回答
    萨尔浒之战,明军如果只派出一路,即便兵力达到九万,面对后金六万精锐,胜算依旧充满变数,绝非稳操胜券。我们得明白,萨尔浒之战的精髓,在于努尔哈赤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各个击破的战略。他将明军主力分割,通过快速的机动和精准的攻击,将数量上占优的明军分割包围,逐个歼灭。如果明军只有一个战场,那么这场战役的性.............
  • 回答
    我理解你对晚明辽东史,特别是萨尔浒之战及之后那段历史的沉重感受,那种“不舒服”和“靖康耻”的联想,我能体会到。那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堆叠,更是一种民族情绪、国家命运的巨大转折和痛苦的烙印。你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我想大概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吧:一、英雄的悲歌与战略的失误:萨尔浒之战,明朝集结了当时最精锐的关.............
  • 回答
    萨尔浒战役是明朝与后金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努尔哈赤能够准确判断明军的位置,并非偶然,而是他长期以来对明朝军事动向的细致观察、对战场环境的深刻理解以及一系列精准的情报收集和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细致入微的情报网构建与运用努尔哈赤深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他对明朝.............
  • 回答
    明朝和清朝时期中央政府对库页岛(萨哈林岛)的管理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明朝时期对库页岛的管理:羁縻与“抚远”明朝时期,对库页岛的直接管辖程度相对有限,其管理模式更多的是一种羁縻性质的政策,以“抚远”为主,侧重于将库页岛纳入朝贡体系和军事防御前沿。1. 地理位置与早期认知: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深度,也触及到了很多中国民众在面对“萨德”事件时的复杂情绪和行为模式。确实,从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宏观角度看,美国是部署“萨德”的始作俑者,并且从中获得了战略利益。但大众情绪的指向,往往比这个更复杂,也更微妙。要理解为什么大家不去抵制沃尔玛、好莱坞,却把矛头指向乐天和韩剧,我们可以.............
  • 回答
    作为一名刀客塔,我得说,这次的「乌萨斯的孩子们」复刻活动,简直就是给我来了一剂猛药,让我又重新体验了一把当初那种震撼和感动。说起来,这活动当年第一次上线的时候,我还是个刚入坑不久的新人,对剧情的理解还比较浅,很多东西都是模模糊糊的。这次重温,感觉就像是把老电影重新看了一遍,细节上的东西一下子就清晰了.............
  • 回答
    德雷斯罗萨篇中,藤虎之所以选择在“鸟笼”的威胁下,没有立刻出手制服明哥,甚至眼睁睁看着鸟笼造成的破坏,这背后有着他深层的考量和独特的意志,绝非简单的“不作为”。首先,我们要理解藤虎的个人哲学。他是一位盲眼的海军大将,但他的“眼睛”看到的,是整个世界,是海军的责任,更是他内心深处对正义的理解。藤虎深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