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成化犁庭可以成功而萨尔浒之战不能成功?

回答
成化犁庭与萨尔浒之战,一个是明朝对北方边患的策略调整,一个是关宁铁骑与后金的殊死一搏,两者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目标和方式也截然不同,因此简单比较成败并不能完全概括其复杂性。但如果非要从“成功”与“不能成功”的角度去剖析,我们可以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

成化犁庭:一次精妙的边患应对策略

成化犁庭并非一场大规模的歼灭战,而是明朝在面对日益严重的蒙古袭扰,特别是也先死后,蒙古各部虽然不再统一但依然是边患的背景下,进行的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调整。其“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精准,策略灵活: 成化年间,明朝的边疆政策经历了从强硬对抗到更加务实的转变。成化犁庭更像是一种“以夷制夷”的策略的延伸和精细化。明朝并非要彻底消灭蒙古的所有力量,而是要打击那些威胁最大、最不稳定的势力,同时拉拢和分化其他蒙古部落。通过对一些不安分的部落进行有效的军事打击和威慑,迫使其回归到相对温和的朝贡体系中。这种打击是精准的,有选择性的,避免了穷兵黩武带来的巨大消耗。
充分利用了蒙古内部的分裂: 蒙古各部在也先之后并没有形成强大的统一政权。明朝充分利用了这一点,通过政治联姻、册封、赏赐等手段,扶持亲明或者相对温和的蒙古首领,让他们去制衡甚至对抗那些与明朝为敌的部落。这就好比在敌人内部埋下了棋子,让他们自己互相消耗,明朝则坐收渔利。
经济手段与军事手段相结合: 明朝深知,单纯的军事打击难以根绝边患。因此,他们也注重通过开放互市、给予贸易优惠等经济手段,来安抚和笼络蒙古部落,满足他们对物资的需求,从而减少他们通过劫掠来获取资源的动力。成化犁庭的军事行动,往往伴随着对一些部落的招抚和怀柔,是一种恩威并施的策略。
边境防御体系的加强: 在军事打击的同时,明朝也着力于加强边境的防御工事,如修筑城墙、设立烽火台、增加驻军等,以提高边境的抵抗能力。这样一来,即使蒙古部落有所骚扰,也能有效地抵御,减少损失。
历史时期和外部环境的差异: 成化年间,虽然北方边患严重,但明朝整体国力相对稳定,朝廷内部并未出现大规模的政治动荡。同时,也没有来自其他强大外部势力的直接威胁(例如后来的后金和满洲)。这使得明朝可以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北方边防上,并且能够采取相对从容的策略。

总而言之,成化犁庭的“成功”,更多的是一种有效的边患治理,它通过精准的打击、分化拉拢、经济安抚和防御加强,使得蒙古对明朝的威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和缓解,边境得以相对安定。

萨尔浒之战:一场决定明朝与后金命运的决战

萨尔浒之战则截然不同,它是一场决定明朝与后金命运的生死决战,其“不能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且更为复杂和致命:

战略失误与情报不足:
分兵冒进: 明朝总兵力远超后金,但却采取了将大军分散,企图以多路包围的策略。这使得各路明军在战场上孤立无援,一旦某路被突破,就可能全线溃败。萨尔浒之战中,明军的“四路进军”分散了力量,而努尔哈赤采取了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成功地将明军分割包围。
情报的误判: 明朝高层对后金的实力、军力以及努尔哈赤的战略战术存在严重的误判。他们低估了后金军队的战斗力、纪律性和组织性,也未能准确掌握后金在萨尔浒的部署和兵力。这种情报上的盲区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
指挥失能与内部矛盾:
指挥混乱: 明朝集结了各路精锐,但各路将领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有效的指挥。主帅杨镐虽然拥有指挥权,但其能力和威望不足以统御各路将领。尤其是在战场形势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各路指挥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同,甚至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
将领素质问题: 尽管有精锐部队,但明军将领中存在指挥能力不足、怯战退缩、甚至有临阵脱逃的现象。例如,刘綎部虽然勇猛,但在孤军深入后未能得到支援;杜松部在遭遇伏击时指挥失当,全军覆没。
内部的猜忌和不信任: 明朝边军中,尤其是关宁铁骑,虽然战斗力强,但也存在与中央朝廷隔阂的苗头。后期的权力斗争和政策不稳定,也影响了军队的士气和忠诚度。
后金军队的优势:
灵活机动的战术: 后金军队继承了女真骑兵的传统,以骑兵为主力,战术灵活多变,擅长弓马骑射。他们能够在战场上快速机动,捕捉战机,采取包围、迂回、突袭等战术。
统一的指挥和高昂的士气: 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后金军队形成了高度统一的指挥体系,士气高昂,为了生存和发展而战。与明军的分散和混乱形成鲜明对比。
适应战场环境: 后金军队对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非常熟悉,能够更好地利用地形进行作战。
历史的转折点和时代背景:
后金的崛起与明朝的衰落: 萨尔浒之战发生在明朝统治中期,但此时明朝内部已经开始显露出衰败的迹象,党争日益激烈,财政日益困难,边防体系也出现了漏洞。而后金则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完成了统一,实力不断壮大,正处于上升期。这场战役可以说是新旧力量的一次碰撞,而当时的历史潮流是后金在崛起,明朝在走向衰落。
战役的性质: 萨尔浒之战不是一次简单的边境摩擦,而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关键战役。后金需要这场胜利来打破明朝的封锁,为进一步扩张奠定基础;而明朝则需要这场胜利来稳固其在东北的统治,遏制后金的崛起。双方都投入了极大的决心和力量。

总结来说:

成化犁庭的成功,在于它是一次成功的“治理”和“维护”,是一种在承认边疆民族复杂性的前提下,通过多手段相结合来稳定局势的策略调整。它是一种“止损”和“管理”的智慧,而不是一场全面“征服”。
萨尔浒之战的失败,则是一次灾难性的战略、战术和指挥的全面溃败,它标志着明朝在东北战略上的重大失利,为后金最终入主中原埋下了伏笔。它是一场未能把握住优势,反而被对手抓住机会彻底击溃的“决战”。

两者性质不同,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也不同。成化犁庭是一种“维持性成功”,而萨尔浒之战的失败,则是一次“战略性毁灭”。萨尔浒之战的失败,不是明朝军力弱于后金,而是其指挥、战略和内部管理上的巨大弊病在关键时刻的集中爆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历史不存在成化犁庭,只有丁亥之役。这场战役也并不成功。


一、

首先,并没有什么“成化犁庭”,在明朝这次征剿建州三卫的整个阶段中,官方从来没有用过这些描述。

还有一些历史发明家宣称,是明宪宗亲口说出“捣其巢穴、灭其种类”的谕旨。而事实上,在丁亥之役前后,明宪宗从来没说过这种话。

“犁庭”、“扫巢”、“扫穴”、”捣其巢穴、灭其种类“等等描述,是近年各种讲述这一历史事件的鸡血网文里才出现的。


其次,丁亥之役没有成功。

战役结束后,主将李秉和赵辅等人,写奏章向朝廷报捷。奏章中的陈述内容和随后朝廷展开的议论,就反应出这个问题。

“……兵部尚书白圭言,贼虏虽为我军征剿克捷,然其丑类多有奔窜山谷者,若遽班师,恐其余党复起,请移文秉、辅会议,分立为经久之计,然后班师”。

兵部尚书白圭是看过战报后,在十月底才说这番话的,而此时明军已经从长白山里撤回了。

即便是赵辅本人,在他的《平夷赋》里,也提到了这个问题:

“……建州三卫,世为女直,东方之黠虏也,深处万山,林木张天,晴昼如晦,恃险负固已有年矣。……间有遗寇奔遁深山,以保残喘。一月之内,虏境萧然。时积雪盈尺,寒风裂肤,不可久居,乃整兵凯还
……五岭、喜昌、石门,又咽喉之地,人不得并行,骑不得成列,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发抚顺而长驱五岭,由喜昌而席卷古城。泼猪江之巨浪汹涌,摩天岭之羣峯嶙峋,鸦鹘关险踰于蜀道,凤凰城高并于嵩衡。黑松林之森森,当白昼而如晦,石门山之矗矗,峙积雪而如银。树木蒙密,蠛蠓过而犹碍;鸟道悬绝,猿猱惧而愁扪。”

建州三卫当时依然处于部落联盟社会体系,组织运行结构比较松散。其最小的群体社会单位是Boigon,清朝的“包衣Boi”,就是“家里的(奴仆)”;若干boigon组成一个Gasan;Gasan再通过子弟分家、通婚等等形式,结成以同姓血亲或异姓姻亲关系组合起来的部落,占据一条或多条河谷地带,称Aiman或Uksun;若干Aiman或Uksun再结成氏族部落联盟,称Gurun,即清朝某某固伦公主的那个“固伦”。

Boigon意为家;Gasan意为村、屯子;Aiman意为部落;Uksun意为宗族;Gurun意为国。

李满住、董山作为首领,还在通过传箭会盟等简单原始的方式来指挥部落联盟,尚未实现进一步集权。

早在景泰二年前后,当时朝鲜曾统计过建州三卫首领控制的人口,合计约为2300余户。这并不是建州女真的所有人口,而是在首领出生的氏族部落内、他可以直接处置的人口。

当首领发动对外战争,他通过传箭会盟的方式,征调联盟内其他部落的壮丁兵员,还要向这些部落承诺适当的经济报偿,承诺提升这些部落首领的地位。一旦利益交换条件不能满足后者欲望,后者拒绝出兵参战。

晚明万历末年,明朝还用相似手法,离间努尔哈赤与其胞弟舒尔哈齐的关系,这些都是明代女真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普遍现象。清代的八旗制度,更是保留大量氏族部落运行体制的特征。

建州三卫首领对联盟内不同部落的控制力不强,联盟的内部凝聚力并不高,一旦遭到外力打击,很容易就会解体。这个特点,在丁亥之役中,反而成了建州女真保存实力的优势,以及明军征剿遇到的难点。

丁亥之役是明军第一次进入长白山作战。进山路线幽峻难行,明军对地形就很生疏,时间又是九、十月间的初冬之季,正赶上山里下大雪,因此行军极为迟缓,没有能力对作战区域进行彻底细致地搜捕。

建州女真不仅熟悉地形,也能适应大雪封山的寒冷气候环境,相当多小部落和人口化整为零,避开明军主力,躲入深谷密林深处。这也是明军战果极为有限,战役只进行十几天就匆忙收尾的原因之一。


三、

作为此次战役明军中军主力主将之一的赵辅,已经有多次虚报战功的劣迹。罔上邀宠,是赵辅以往就曾被人揭发过的固疾。

成化元年年初,赵辅以主帅的身份南下广西,领兵镇压大藤峡瑶民民变。成化二年十一月,他向朝廷报捷,随后本人回京述职,陆续受到六科给事中、十三道监察御史、广西巡按和北京兵部的弹劾,指责其欺罔蒙蔽、夸功希赏、掩败扬胜,只不过因得到明宪宗的一味袒护,这些奏劾都被驳回去。在这次的丁亥之役和随后的搜套作战中,赵辅不过是旧病复发罢了。

明英宗天顺年间到明宪宗成化初年,鞑靼孛来与毛里孩争战日益激烈,各部首领不仅在大青山以南的黄河河套地区活动,还陆续南涉黄河,进入套内、即今天内蒙、陕西、宁夏三省交界地区活动。成化八年,明宪宗再任命赵辅为帅,指挥搜套作战。赵辅指挥无方,再次遭到言官的集中弹劾,指责其“弛兵玩寇、欺谩罔上”。


四、

在成化三年,明朝北方边镇都不太平,其中鞑靼孛来与毛里孩在河套、辽西等地的活动,给明朝造成的压力更大,也导致明朝不能专心应对辽东建州三卫事务。

成化三年正月,建州左卫都督董山到北京朝贡时,鞑靼孛来与毛里孩也派使节到北京,商议通贡事务,同时自河套南下,在大同镇边墙外耀武扬威,制造小规模的侵扰,向明朝施压。

当年五月,明朝把董山一行扣押在广宁,随后毛里孩也带兵东进,陈兵于辽东边墙外;当年年底,鞑靼蒙古兵再次东进辽河河套,与兀良哈三卫会合,伺机入犯。

在《平夷赋》中,赵辅也提到明军兵力“汉番官军五万余众”。实际上,进入长白山清剿建州三卫的明军,只有约两万余人,其余的兵力则部署在辽西走廊和辽河边墙各处,防御蒙古兵可能发动的入侵。丁亥之役之所以匆匆结束,也有一东一西鞭长莫及,担心顾此失彼的考虑。

鞑靼蒙古与建州三卫之间,并没有达成任何军事同盟关系。前者的这些活动,只是他获悉一些情报,察觉出若干风吹草动的迹象,本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心态,想趁虚而入占些便宜。

这种当辽东周边局势出现持续动荡,蒙古与女真、或女真与朝鲜就随即形成“联动响应”的特征,也在明朝中期形成,成为地区隐患。明朝辽东军事实力得到恢复和提升,羁糜能力强,可以减轻症状,但是无法根除。


五,

正因为丁亥之役的效果很差,所以战役结束后,明朝只好采取一种他最擅长的祖传看家本领:“高筑墙,猪打圈”。

明宪宗成化年间,明朝再度出现对长城要塞防线进行大规模增修扩建的热潮。

成化三年十一月,即丁亥之役结束仅一个多月后,明朝担心遭到建州女真发动报复性侵扰,随即开始抢修辽东东部抚顺、凤集等地的堡城。至成化十五年,终于完成从辽北开原到鸭绿江九连城的长白山边墙(辽东东部边墙)。

在这一时期,南下进入黄河套内鄂尔多斯高原的鞑靼蒙古,是让明朝更加坐立不安的大患。因此除长白山边墙外,明朝在成化九年红盐池一战结束后,还在陕北和宁夏一线,抢修“延袤一千七百七十里”的延绥边墙,同时对宣府、大同和山西三镇边墙进行增修固建。

从明宪宗时代,在自己不愿意冒太大风险,又想不出高招良策的尴尬处境下,本着矬子里拔将军的态度,修长城就是相对而言缺陷最少的笨办法。


六、

最后,丁亥之役是一种治标不治本、“削足适履”式的解决办法。

建州三卫频繁侵扰辽东和朝鲜,确有客观环境因素。

建州女真在正统初年全部西迁到长白山地区后,活动空间过于促狭,浑河和佟佳江在夏秋雨季还常发生山洪。建州三卫不仅和东侧的朝鲜经常发生冲突;在土木堡之变期间,西侧又受到蒙古东侵活动的威胁;而海西女真在蒙古东侵的影响下,也不断东迁、南下,越过松辽分水岭,自松嫩平原进入辽河流域,挤压建州女真的活动空间。

长白山区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但是缺乏金属矿藏,也没有盐井盐湖,建州女真日常生活必需的粮食、盐、布和铁器,都要依赖外界输入。天灾战祸凑在一起,生存环境极为凶险,其物资交换的渠道,无非朝贡、马市和抢掠三种,当前两种方式不能满足需求,只能采取第三种方式。

丁亥之役后,辽东地图上出现了两个巨大的“V”型人工建筑。一个位于西侧,即宣德到正统年间建成的辽河套边墙;另一个位于东侧,是明朝和朝鲜分别利用边墙要塞和天然河流,围堵建州女真的包围圈——明朝长白山边墙在西,朝鲜鸭绿江防线在东,从东、南、西三面,对建州女真构成封锁压制。而在北侧,海西女真也在持续南下,建州女真的四个方面都没有可供扩展的周旋余地,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明朝和朝鲜构建的包围圈就是履,建州女真就是足。建州女真社会也要发展,也会出现人口增长压力,当脚的尺码增大,就通过军事征讨削足,强制塞进鞋里,这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

最后努尔哈赤起兵,就是这脚又长大了,但是那一次,他不仅把鞋彻底撑破,还把两位修鞋匠也一块踹翻了。


七、

丁亥之役结束后的十多年,不仅建州三卫侵扰辽东的问题没有解决,因明朝把过多精力放在建州女真上,却忽视了同一时期,北方海西女真的南下活动,随后海西女真对辽东的侵扰的次数和强度也增大了。

成化十五,太监汪直镇守辽东期间,再次联合朝鲜,组织对建州女真的征讨,又一次取得”大捷“。但彼时,海西女真的侵扰活动,却没有得到任何遏制。


八、

丁亥之役最大的成果,是把建州三卫的部落联盟组织打散了。

董山、李满住等辈份最高、资历最老的首领都被杀。战后不久,董山和李满住的子孙又去向明朝输诚服罪。在成化五年和六年,朝廷任命李满住的增孙李达罕接任建州卫首领;让董山之子脱罗任建州左卫首领;建州右卫原首领纳朗哈无子,朝廷就让他的族叔接任。

这些新任首领或年纪轻辈分低、或资历威望不够显赫,不能胜任部落联盟首领的身份。他们又是罪臣之后,作为惩处,明朝贬了他们的官衔,董山是都督,脱罗仅为指挥同知,被连降四级。

再加上明朝和朝鲜的封锁,虽然“建州三卫”的名号还在,但建州女真内部逐渐进入诸多小部落各自为政,山头林立的状态。

这给明朝带来正反两面的影响,好处是建州女真作为辽东一患,实力削弱,对周边地区的威胁降低;坏处是这些小首领虽然对明朝态度忠诚,但无力约束部落。成化三年后,建州女真一些小部落对辽东的小规模侵扰活动不仅没有停止,反而更多了。


最后,

近年,网上还有一种奇特的历史发明言论,把明宪宗说成圣主明君。

对此,只能用”扯淡“来评价了。

受童年生活环境影响,明宪宗是一个性格软弱、眼光见地并不高明、还有严重恋母情结的皇帝。明朝中后期,经常出现一些经年累月囿于深宫,多年不见大臣,荒怠朝政的“宅男型皇帝”,这股风气也是打他这里开始。

成化末年,辽东有海西、建州女真;辽西有兀良哈三卫;西北河套、宣大有鞑靼蒙古。明朝顾此失彼,陷入“处处防而处处难防”的尴尬境地。

明朝中叶,丧失河套,西北边界向后退缩套内,造成如此局面的罪魁祸首,就是明宪宗。

后世对明宪宗的评价,甚至还不如其父明英宗。

user avatar

成化之役的打击对象既不是日后统一的女真政权,也不是整个建州女真,而仅是其中的建州三卫,董鄂部等三卫以外女真部落持中立观望态度。

明廷一方出动的兵力为明军5万加朝鲜军2万。建州三卫当时总人口2300户,且三卫主要首领都已被明廷扣押。

user avatar

1、为何成化犁庭屠杀可以成功?

很简单,

成化犁庭的时候,

女真人还一盘散沙,

各个部落自成一体。

明初,明朝根据自己的认知把女真人分称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

建州女真内部分为八部:苏克素护(亦作苏护或苏浒)河部;哲陈部;完颜(一作王甲)部;浑河部;栋(一作董)鄂部;鸭绿江部;讷殷部;珠舍里部。

前五部一般被称为满洲五部,后三部一般被称为为长白山三部。

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这就不细说了,

他们内部也是分了很多部族。

也就是说当明朝决定执行成化犁庭屠杀时,

别说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之间没用形成统一,

就是建州女真内部八部也是各立山头形成独立部族,

形成互不隶属局面。

所以,明朝朝廷那时以明朝的国家机器去打击各自为政的女真部族,

那完全是轻而易举的,

这就像美国军队去屠杀印第安人部落一样,

一个部族是没有能力去抗衡国家机器的,

部族武装也就是个民兵武装,

与国家武装这样的国家机器比是有档次区别的。

而国家武装这样的国家机器去打击部族武装完全是降维打击。

部族武装是没有胜利的机会,没有任何希望胜利。

所以,

明朝朝廷很轻松的进行过五次(能找到记载的屠杀)屠杀,

从明宣德八年至明成化十五年(1433——1479年)短短的46年间,建州女真即遭受明军入讨5次,

其中明宣德八年(1433年)、明正统二年(1437年)、明成化三年(1467年)、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各年度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残暴讨伐,每次均以“可屠者屠之......尽灭乃已”,建州女真“流离四散,其余存者无几”,致使建州女真数一百年后才得以复苏。

仇恨就是这样反复叠加起来的。

2、而萨尔浒之战不能成功?

很简单,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这时候女真人已经组织起来了。

萨尔浒之战发生在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间,

明朝朝廷的军事力量是占据完全优势地位的。

但是女真人的基本生态以及发生了巨变,

1619年以前,努尔哈赤早已经完成统一建州女真八部了,

1619年以前,努尔哈赤已经统一了除海西女真叶赫部之外的所有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所属各部。

也就是说女真人各部中只差叶赫部就完全统一女真了。

这是女真人自元朝开始,女真统一的最后时刻。

1619年以前,从1583年至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经历了32年战火磨炼的努尔哈赤正式建立了在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八旗制度。

这是女真人自元朝以来第一次建立了正规的国家军事力量。

1619年以前,在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

从此女真人对抗明朝朝廷将以国家形态来对抗,

不在是以单独部族形态来对抗。

萨尔浒之战明军从各方面来说是完全占据优势的,例如,兵力上明朝占据绝对优势,

组织了讨伐努尔哈赤的联军,叶赫部,朝鲜王国军队,

在整体外部形势上,

当时在北方最强大的蒙古部族察哈尔部是不会支援努尔哈赤的,

明末的大规模农民起义还没有爆发,

高迎祥和李自成的农民起义那是崇祯时期的事了,

从明朝朝廷及明军的心理上来说,是完全占据优势的,

因为在此之前,明朝朝廷历次讨伐屠杀女真是完胜的,

从来没有失败过。

那时的明军还没有达到到之后的那样——对清军怯战。

明朝朝廷在准备发动萨尔浒之战之前,

进行了细致准备,

加派饷银200万两,

并从川、甘、浙、闽等省抽调兵力,增援辽东,

又通知朝鲜、叶赫出兵策应。

经过半年多的准备,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二月,

明朝朝廷的讨伐军抵达辽东,

杨镐的作战方针是:以赫图阿拉为目标,分进合击,四路会攻,一举围歼后金军(也是历史上明军百试不爽的招数)。

明朝兵力方面:

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发精骑约三万;

延绥镇、宁夏镇、甘肃镇、固原镇四处,发兵共约两万五千人;

四川、广东、山东、陕西、北直隶、南直隶,发兵共约两万人;

浙江发善战浙军步兵四千;

永顺、保靖、石州各处土司兵,河东西土兵,数量各二三千不等,共约七千人;

明军总数约八万六千人。与盟友海西女真叶赫部军一万人,朝鲜军一万三千人,总计十一万多人。

在军事准备上明军完全是有备而战,并且完全占据优势地位。

杨镐也信心满满的制定了"擒奴赏格",

经兵部尚书黄嘉善复奏,明神宗批准,颁示天下。

赏格规定:擒斩努尔哈赤者赏银10000两,升都指挥使,

擒斩其八大贝勒者赏银2000两,升指挥使,

李永芳、佟养性等叛将,若能俘献努尔哈赤,可以免死。

又诏令叶赫贝勒金台石、布扬古若能擒斩努尔哈赤,将给与建州敕书并封龙虎将军、散阶正二品。

若擒斩其余努尔哈赤的十二亲属伯叔弟侄,及其中军、前锋、领兵大头目、亲信领兵中外用事小头目等,一律重赏并且封授世职。

可以说,明朝朝廷是信心满满,一击必中,就像历次讨伐屠杀一样,

为什么说是屠杀?

因为如果这次明军胜利了,那么将会一场比历次屠杀都要大的大屠杀。

万事俱备只欠开战了。

萨尔浒之战过程就不用说了,

这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次经典的以少胜多战例。

当然胜利者是努尔哈赤了。

萨尔浒之战,以明军的失败、后金军的完胜而告结束。

萨尔浒之役,除李如柏军撤走未遭惨重损失,明军共损失兵力约45800余人,战死将领300余人,丧失骡马28000余匹,损失枪炮火铳20000余支(后金的规模化火器时代就是从这开始的),明朝元气大伤,

后金军乘势攻占开原、铁岭,征服了叶赫部,酋长金台吉、布扬古被杀死,余部俱降后金。

朝鲜王朝的光海君于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农历五月,派遣使者去后金致谢(后金军俘虏了朝鲜军,但是没有难为他们,并且全部释放了),从此对后金与明朝采取中立政策(后来朝鲜王国又要跟清朝比划,结局是被清军彻底打服了)。

此战也让蒙古各部极度震惊(明朝竟然完败,败的这样惨),此后后金逐渐控制了漠南蒙古各部。

岂止蒙古各部震惊,朝鲜王国也是一样,明朝朝廷上下也是一样,明朝民间也是一样,

从此东北各路势力开始逐渐远离明朝朝廷,

明军从此以后也留下了后遗症——怯战,

明朝朝廷上下开始检讨并推诿失去辽东的责任,

明朝朝廷上下及文武官员信心开始丧失的开始。

后金军的胜利,不但使其政权更趋稳固,

而且还从此彻底的夺取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

战略形势彻底扭转。

user avatar

@太師淮王 淮王殿下老漏字大师了

明总兵官赵辅徒夸诞,侈陈战绩,畏寒辄退兵,绝不搜捕余孽。仅获李满住父子。作《平夷赋》,称已灭建州。其实师退则女真人屯聚如

绝~不~搜~捕~余~孽~这句被其吃了

所谓余孽自然就是破敌之后才会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成化犁庭与萨尔浒之战,一个是明朝对北方边患的策略调整,一个是关宁铁骑与后金的殊死一搏,两者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目标和方式也截然不同,因此简单比较成败并不能完全概括其复杂性。但如果非要从“成功”与“不能成功”的角度去剖析,我们可以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成化犁庭:一次精妙的边患应对策略成化犁庭并非一场.............
  • 回答
    成都人对伊藤洋华堂的偏爱,绝非偶然,更像是根植于这座城市气质中的一种独特情感投射,催生出了“伊藤现象”。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得把时光拉回到那个年代,再看看伊藤洋华堂是如何一步步走进成都人心里,并在这里扎下根来。穿越时光:一个时代的印记成都人的“伊藤情节”,很大程度上源于它进入成都的那个节点。上世纪90.............
  • 回答
    唐朝之后,长安确实经历了从万国来朝的国际都会到逐渐衰落的转折,最终虽然依旧是重要的城市,但那种独步天下的“帝都”气象已然不在。将长安称为“废都”可能有些绝对,但其地位的下降和功能的改变是毋庸置疑的。这里我们来细说一下这其中的原因。一、政治中心的转移:王朝更迭的必然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五代十国的分.............
  • 回答
    百年老字号别克,一个在全球汽车版图上有着深厚积淀的品牌,在中国市场却似乎走了一条有些特殊的道路——“中国特供”。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别克在中国市场推出的一些与海外版本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独有的车型。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考量?为何这个“百年老字号”会如此“偏爱”中国市场,甚至为中国市场量身打.............
  • 回答
    九州系列小说的兴衰,可以说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它曾是网络文学的耀眼明星,但也经历了一段颇为坎坷的沉寂。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它的诞生、辉煌,到后来的转型与争议,一步步来看。九州的诞生:一个架空世界的梦想九州系列的起点,要追溯到2003年。那是一个中国网络文学方兴未艾的时代,但市场上充斥着穿越.............
  • 回答
    洛必达法则,这名字听起来就带着几分神秘和禁忌,仿佛是一种被藏匿于文献深处的“禁术”。但它真的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需要被“封禁”吗?事实上,洛必达法则非但不是禁术,反而是微积分中一个极其重要且实用的工具。不过,如果非要说它带有一点“禁忌”的意味,那也只是因为它背后隐藏着的一些微妙之处,容易被误用,导.............
  • 回答
    中秋国庆双节叠加,这简直就是旅游业的“黄金周”升级版,你说酒店价格怎能不蹭蹭往上涨?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加价,而是供需关系最直接、最残酷的体现。首先,需求端彻底爆炸。平日里,人们辛辛苦苦工作,好不容易等到法定假期,而且这次还是两个重要节日连在一起,大家早就憋着一股劲儿要好好放松一下,出去走走,和家人朋.............
  • 回答
    关于中国曾被殖民者统治过的个别地方成为如今最发达地区这一现象,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不能简单地将发达归因于殖民统治,但殖民历史确实在某些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与后来的发展轨迹相互作用,形成了独特的局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殖民统治留下的“遗产”——机遇与挑战并.............
  • 回答
    能斯特分配定律:探究物质在互不相溶溶剂中分配的奥秘你能否想象,当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放在一起,一种物质会如何在这两种液体中“安家落户”? 这正是能斯特分配定律所要解答的迷人问题。这项基础性的化学定律,不仅揭示了物质在不同相中的行为,更在化学分析、萃取分离等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
  • 回答
    “超人诅咒”,这是一个在电影圈和粉丝群体中流传甚广的说法,指的是一些饰演过超人这个标志性角色的演员,在之后的事业发展上似乎都受到了某种“不公”的对待,或者说他们的演艺生涯没能达到预期的高度,仿佛被这个角色的强大光环所“诅咒”了一般。听起来有点玄乎,对吧?但我们不妨深入探究一下,这个“诅咒”究竟是怎么.............
  • 回答
    黄巢起义,说它失败,但它又深刻地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说它没失败,但它最终也未能建立起一个稳固的新王朝。这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争议性的话题。而朱温之所以能在黄巢倒下后脱颖而出,靠的更是实打实的实力和政治手腕。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事儿。黄巢起义,那是一场席卷大唐的滔天巨浪公元875年,一个叫黄巢的私盐贩子,因.............
  • 回答
    襄樊之战,那可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的前奏曲,也是曹操雄图霸业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当时,曹操这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枭雄,为了拿下南郡,不惜亲自出马,率领大军南征。而刘备那边,虽然在赤壁之战后凭借着诸葛亮“借东风”的神话和周瑜的力助,在孙刘联盟的框架下获得了荆州部分地盘,但就当时成.............
  • 回答
    洪秀全与朱元璋,这对都曾从社会底层崛起,最终选择南京作为他们政治帝国心脏的领袖,他们的命运却走向了截然相反的方向。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轰轰烈烈,一度席卷半壁江山,最终却像一场绚烂的烟火,在短暂的辉煌后化为乌有;而朱元璋的明朝,则 solide 屹立数百年,塑造了中华历史的走向。这其中的差异,绝非偶然,而.............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特别是当你发现两支球队在账面上看起来都差不多,但市场价值却差了十万八千里。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可不是简单的“成绩”两个字能概括的。快船之所以能卖出比老鹰高出几倍的价格,背后是一系列更复杂且更具前瞻性的因素在起作用。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中间的道道。首先,得明确一点,球队的.............
  • 回答
    şunu açıkça belirtelim: Nintendo Switch'in başarısı ve PlayStation Vita'nın (PSV) "başarısızlığı", pazarlama stratejilerinden kullanıcı beklentilerine.............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矛盾点,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美国一个多世纪以来稳坐世界经济头把交椅,按理说,其文化应该早就渗透出一种“高高在上”的精英感,或者至少是某种难以复制的“顶级”质感。但实际上,许多人观察到的美国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却一直带着一股子“草根”劲儿,怎么回事儿呢?这背后其实牵扯着不少.............
  • 回答
    林远图未能成为像东方不败那样“变态”的武功高手,这其中涉及到了天赋、修炼方法、心境以及机缘等多个层面的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林远图和小说的相关设定。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变态”在武侠小说中通常指代的是超乎常人的武功境界,拥有极其强大的力量,甚至能够挑战常规武学原理,达到一种近乎神化的.............
  • 回答
    韩国之所以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并非偶然,而是经历了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变革,以及一系列战略性选择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其成功原因:一、 战后经济发展的政策驱动与战略选择: 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 这是韩国经济起飞的核心。在20世纪60年代初,朴正熙政.............
  • 回答
    武松没有成为宋江的嫡系心腹,这是一个在《水浒传》中非常值得探究的议题。尽管武松无疑是梁山好汉中响当当的人物,战功卓著,也曾与宋江有过许多互动,但细究起来,他们的关系更多是基于义气和实力,而非宋江刻意培养的嫡系。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武松未能成为宋江嫡系心腹的原因:一、 武松自身的性格与背景特质:.............
  • 回答
    铜川,这座位于陕西省北部腹地的城市,在中国地图上可能不如西安、咸阳那样为人熟知,但它却是陕西省十个地级市之一,拥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资源禀赋和发展轨迹。要理解铜川何以成为地级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多重因素。一、历史的沉淀与区域的地位首先,我们不能忽视铜川在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的历史渊源。追溯到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