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黄巢起义算失败吗?继之而起的朱温为何成功?

回答
黄巢起义,说它失败,但它又深刻地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说它没失败,但它最终也未能建立起一个稳固的新王朝。这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争议性的话题。而朱温之所以能在黄巢倒下后脱颖而出,靠的更是实打实的实力和政治手腕。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事儿。

黄巢起义,那是一场席卷大唐的滔天巨浪

公元875年,一个叫黄巢的私盐贩子,因为生活所迫,加上当时官府的腐败和百姓的疾苦,在王仙芝的号召下,点燃了起义的烽火。黄巢起义,是唐朝末年最声势浩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农民起义,它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反抗,更像是一场对腐朽统治的彻底宣判。

黄巢起义的“成功”之处:

动摇了唐朝的根基: 黄巢军队以惊人的速度席卷了北方和南方的广大地区,攻占了长安,甚至一度建立了“大齐”政权。这对于已经摇摇欲坠的唐朝来说,无疑是最后一击。它让曾经辉煌的大唐王朝,彻底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力,中央政府的威信荡然无存。
打破了旧秩序: 黄巢的起义军所到之处,常常是严厉打击贪官污吏,烧毁官府机构。这种激进的方式,虽然带来了破坏,但也有效地摧毁了旧有的封建统治秩序,为新的政治格局的出现扫清了障碍。
激发了民怨: 黄巢起义的口号,例如“黄巢杀尽贪官污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广大民众的心声。他的存在本身就汇聚了无数对现实不满的力量,点燃了底层人民反抗的希望。
催生了地方藩镇的崛起: 在黄巢起义的动荡中,中央政府无力顾及地方,各地的藩镇节度使趁机扩张势力,积蓄实力。这为后来五代十国的局面埋下了伏笔,也间接促成了唐朝的最终灭亡。

黄巢起义的“失败”之处:

缺乏长远的政治纲领: 黄巢虽然勇猛善战,但他的起义更侧重于军事斗争和对旧势力的摧毁,缺乏一个明确的、能够建立新政权的政治蓝图。起义的最终目标,似乎只是推翻唐朝的统治,至于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治理,黄巢并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
军事上的局限性: 黄巢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多为农民出身,缺乏系统的军事训练和统一的指挥。在面对唐朝精锐部队,特别是后来投靠唐朝的朱温领导的军队时,其军事上的劣势逐渐显现。攻城略地有余,但守城和战略上的考量却相对不足。
不得人心的高压政策: 在攻占长安后,黄巢虽然做了皇帝,但其统治手段也并非完全温和。在面临外界压力时,他采取了一些残酷的手段,例如“搜杀官吏”、“食尽长安百万家”,这些行为虽然可以理解为对压迫者的报复,但客观上也让他失去了部分民心,甚至招致了地方势力的反感。
错失战略时机: 在攻占长安后,黄巢没有抓住机会巩固政权,反而被唐朝官军和吐蕃军队夹击,最终被迫撤出长安。而他在撤退过程中,又被他的追随者朱温所部追击,最终兵败身亡。

那么,继之而起的朱温为何成功了呢?

朱温,一个比黄巢更具战略眼光和政治手腕的人物,他从一个起义军的将领,一步步爬到了建立后梁王朝的宝座上,这绝非偶然。

朱温成功的关键因素:

1. 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军事素养:
从军经验: 朱温年轻时就投身军旅,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他曾在唐军中效力,后来又归附黄巢,并在黄巢起义军中崭露头角。这种在不同阵营中磨砺出的军事技能,使得他比许多纯粹的农民起义领袖更为老练。
收编旧部,整编军队: 朱温最关键的一步,是在起义末期,他审时度势,看到了黄巢政权覆灭的趋势,果断地向唐朝投降。投降后,他并没有被消灭,反而被唐朝委以重任。他利用自己掌握的兵权,一方面继续打击黄巢残余势力,一方面又将自己麾下的军队整顿得井井有条。他善于收编那些有战斗力的部队,并且能够将他们整编成一支令人生畏的军队。
军事打击精准有效: 在与黄巢的最后较量中,朱温抓住了黄巢军队疲惫、士气低落的机会,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最终导致黄巢兵败身亡。这体现了他敏锐的军事判断和果断的执行力。

2. 超强的政治手腕和生存能力: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雏形: 在唐朝灭亡前后,朱温掌握了唐昭宗,并控制了长安。他利用皇帝的权威,来号令诸侯,讨伐异己。虽然这个时期还不是三国时期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朱温已经抓住了这一政治要害,他通过控制最高权力象征,来合法化自己的行动,并为日后的建国铺平道路。
政治投机和灵活变通: 朱温并非一个固执己见的人。他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整自己的策略。在关键时刻,他可以选择投降,也可以选择反叛。他善于利用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为自己谋取利益。例如,他先是依附唐朝,然后又借着铲除黄巢起义军的功劳,获得了更大的权力,最终又逼迫唐哀帝禅位,建立了后梁。
清除政治对手的果断: 朱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手段极为残酷。他曾毒杀唐昭宗,并且灭族了皇室的男性成员。他还对那些反对他的官员和地方势力毫不留情地进行清洗。这种无情和残酷,虽然令人发指,但也有效地消灭了潜在的威胁,确保了他的权力不受挑战。

3. 善于笼络人心和招揽人才:
重用有能力的人: 尽管朱温手段残忍,但在用人方面,他却相对务实。他愿意提拔那些有能力、听话的人,无论是出身于农民起义还是旧的官僚体系。他对那些能够为他办事的人,也给予一定的尊重和利益。
利用了中原地区百姓渴望统一的心情: 黄巢起义虽然席卷全国,但最终也带来了长期的战乱。在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的百姓经历了长期的动荡和分裂,他们内心深处普遍渴望一个能够带来秩序和统一的力量。朱温虽然手段残酷,但他至少在短期内结束了唐朝灭亡后更大的混乱,并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权,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时一部分人的需求。

4. 利用了唐朝末期藩镇割据的格局:
蚕食和兼并: 当时唐朝已经名存实亡,各地藩镇节度使各自为政。朱温原本也是一个地方节度使,他通过军事扩张和政治手段,逐渐吞并了其他藩镇的势力,最终形成了统一的力量。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在对其他地方割据势力的击败和收编之上。

总结来说:

黄巢起义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动摇了唐朝的统治,但由于其政治纲领的模糊和军事上的局限性,最终未能建立起一个稳固的新王朝。而朱温,则是一个集军事才能、政治野心和生存智慧于一身的人物。他凭借着过人的军事能力,对时局的精准把握,以及极其残酷而有效的政治手腕,成功地在黄巢起义的废墟上,建立起了一个新的王朝——后梁。

可以这么理解,黄巢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推倒重来”,而朱温则是一个精明的“建筑工人”,他抓住了机会,利用现有的材料,按照自己的方式,“重建”了一个新的政治格局。他的成功,是对一个混乱时代的残酷回应,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你怎么理解“失败”这个词儿。

假如你认为只有起义领导者建立起新的大一统王朝才算起义成功的话,那么毫无疑问,黄巢起义失败了——顺便一提,按照这个标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农民起义都是失败的。

但假如我们从另外的角度来审视黄巢起义的话,我们就会发现——

1.唐代末期,中央的统治权威正在稳步回升,许多藩镇已经在与中央的长期博弈中逐渐低头,开始接受由中央指派官员担任节度使。而大规模农民起义直接打断了这个进程。

2.大规模农民起义同时还导致东南财赋被断,客观上使得大唐朝廷无法继续维持统治。

3.黄巢通过肉体消灭的方式终结了自魏晋以来逐渐衰颓却死而不僵的门阀势力,为宋代士大夫政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晚唐时期上等人跟普通平民之间的矛盾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晋惠帝能说出“何不食肉糜”是因为他脑子有问题,而咱们大唐的观察使可是确确实实做过更过分的事的——大伙跟他诉苦说眼下大旱,日子没法过,他说放P,这树不还有叶子么?哪来的大旱

荛,字野夫。大中二年,擢进士第,累官至尚书郎、知制诰。……美文词,善谈论,而驭事简率,铨管非所长。出为陕州观察使,以器韵自高,不屑细故,权移仆下……百姓诉旱,荛指庭树曰:“此尚有叶,何旱之有?”乃笞之,吏民结怨。既而为军人所逐,饥渴甚,投民舍求水,民以溺饮之。[1]

在陕州,观察使说没有大旱就是没有大旱。同样的道理,在大唐,宰相说天下太平就是天下太平。

秋,七月,蝗自东而西,蔽日,所过赤地。京兆尹杨知至奏“蝗入京畿,不食稼,皆抱荆棘而死。”宰相皆贺。[2]

所以问题很明显,要么大唐的高官显贵们大部分都是脑瘫、低能、弱智,要么他们根本不关心民间疾苦,跟底层之间几乎完全脱离接触,并真心相信这点破事都不是事——不就是饿死几个穷棒子么?死了再生不就完了。

这么大的矛盾,你指望大唐还能继续统治下去,那是不现实的。顶层政治体制不进行根本性的改革,现有利益集团不进行彻底的清算,那就根本没法MAKE DATANG GREAT AGAIN。你以为王仙芝黄巢起义是孤立事件么?对不起,大中十三年,唐懿宗刚即位那会裘甫起义就爆发了,一度搞到东南大乱,就这朝廷商量平叛问题的时候有人还提出异议说用兵开销太大!?

群盗皆遥通书币,求属麾下。甫自称天下都知兵马使,改元曰罗平,铸印曰天平。大聚资粮,购良工,治器械,声震中原。
三月,辛亥朔,式入对,上问以讨贼方略。对曰:“但得兵,贼必可破。”有宦官侍侧,曰:“发兵,所费甚大。”[3]

Excuse Me?人家都要断了你财赋重地了,你还担心用兵开销太大?这是正常人能说出来的话么?

但问题是唐懿宗即位的时候大唐虚弱到不行了么?恰恰相反,懿宗咸通四年大唐收复凉州,七年又搞定了西州——西州在哪?在今天的新疆吐鲁番那。可国内矛盾这么大,你外边再能打也没有用,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

是后中原多故,朝命不及,回鹘陷甘州,自馀诸州录归义者多为羌、胡所据。[4]

所以这样的统治还有必须继续下去吗?你以为为什么黄巢打进长安之后敢说“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这种话?因为人家确实为百姓做了点好事,但百姓跟百姓是不一样的,长安城里的大屠杀前后发生了好几轮,黄巢第一次进长安杀的主要是李唐宗室、高官显贵和富裕市民;等唐军反攻打进长安之后这些人踊跃帮助唐军痛击起义军,然后我大唐天兵进城了,大伙才发现我靠,这没比贼军好到哪里去啊!

宗楚等恐诸将分其功,不报凤翔、鄜夏,军士释兵入第舍,掠金帛、妓妾。处存令军士首系白{须巾}为号,坊市少年或窃其号以掠人。[5]

然后起义军趁着唐军抢钱抢粮抢娘们的空当杀了个回马枪,抢得盘满钵满的唐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长安二度沦陷——然后黄巢再在城里杀了一波:你不是帮助官军么?你不是热爱大唐么?那大唐爱你不?

丁亥,巢复入长安,怒民之助官军,纵兵屠杀,流血成川,谓之洗城。[6]

“与深渊凝视者,亦成深渊”起义军有落后的一面么?有。有残暴的一面么?有。但为什么这么落后又残暴的起义军,却能撼动大唐的统治根基呢?当然是因为大唐到了自己的末期,已经变成了一个更加畸形的怪物,它曾经辉煌过,曾经荣耀过,但想依靠它自己的纠错机制扭转乾坤,在那个时间节点上已经是不可能的了。黄巢起义是底层人民给自己畸形怪物的致命一击,纵然最后起义军自己也沦为了另一个怪物,但是在这两个怪物的尸体上,新的希望才会冉冉升起。

当然,彻底终结这个循环的力量,还要等到小一千年之后才会发芽,不过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参考

  1. ^ 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七·列传第六十七
  2.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二
  3.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
  4. ^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二
  5.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四
  6. ^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黄巢起义,说它失败,但它又深刻地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说它没失败,但它最终也未能建立起一个稳固的新王朝。这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争议性的话题。而朱温之所以能在黄巢倒下后脱颖而出,靠的更是实打实的实力和政治手腕。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事儿。黄巢起义,那是一场席卷大唐的滔天巨浪公元875年,一个叫黄巢的私盐贩子,因.............
  • 回答
    明末农民起义之所以没有像黄巾和黄巢那样被彻底剿灭,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剿灭”或“不剿灭”可以概括。更准确地说,是明末的起义军在某种程度上“活”了下来,并最终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而前两者则是在它们那个时代被镇压了下去。咱们得先梳理一下这几场起义的背景和特点,才能看清它们各.............
  • 回答
    东汉末年,那一场席卷中原大地的黄巾起义,绝非一场简单的农民暴动,它以一种近乎摧枯拉朽的力量,直击了汉朝绵延数百年的统治根基,让煌煌大汉帝国,如同遭遇了一场猝不及防的地震,裂痕横生,摇摇欲坠。要说清楚这其中的缘由,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起义爆发前的时代,看看那个曾经辉煌的王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败,又为何.............
  • 回答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其属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单一的原因。 它既有深刻的土地兼并引发的农民起义的根源,也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可以说是一场由土地兼并激化矛盾,并以宗教组织形式爆发的农民起义。 详细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土地兼并引发的农民起义属性:这是黄巾起义最根本和最直.............
  • 回答
    道家对黄巾起义的理解,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阐述,并且要认识到“道家”并非一个单一、铁板一块的学派,而是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流派。在汉末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道家思想与社会现实的碰撞,也产生了复杂的解读。1. 根源于道家思想的社会批判与救世情怀: 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批判: 黄巾起义的直接.............
  • 回答
    话说这日,李云龙,一个在战场上打磨得炉火纯青、性格张扬跋扈的汉子,突然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与他熟知的战场截然不同的地方。那不是他熟悉的土墙工事,也不是他熟悉的阵地战,而是一望无际的人潮,呐喊声震耳欲聋,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躁动不安的气息。他的身边,是衣衫褴褛,但眼神里却闪烁着某种疯狂决绝的百姓,手中握着各.............
  • 回答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清朝晚期太平天国起义,这两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在表面上看,朝廷都采取了相似的应对策略——放权地方,依靠地方势力镇压。然而,历史的走向却截然不同:东汉因此走向灭亡,而清朝却在经历巨大的动荡后重新巩固了中央权威。这背后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放权剿之”就能概括,而是涉及政治体制、军事结构.............
  • 回答
    黄巾起义,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其影响深远,即便过去近两千年,仍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入探究。它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兵变,更是一次触及社会结构、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动荡。起义的根源:腐朽的东汉王朝与底层民众的苦难要评价黄巾起义,首先必须看到它爆发的土壤。东汉末年,朝廷内部宦官专权.............
  • 回答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前,太平道是否受到地方豪强甚至大族的资助,这个问题历来是史学界讨论的焦点,并且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定论。不过,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太平道的活动方式来看,认为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地方上有实力人物的默许、支持甚至某种形式的资助,是有诸多依据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顾一下那个时.............
  • 回答
    我,张角,怀揣着对苍生疾苦的深深同情,以及对未来太平盛世的坚定信念,倾尽毕生心力,凝聚万千民心,投身于这场旨在颠覆压迫、重塑天下的黄巾起义。若要问我如何才能让这场轰轰烈烈的变革取得最终的胜利,我想,这不是依靠一两句口号,也不是凭借一时的勇猛,而是需要深谋远虑,步步为营,将天时、地利、人和,运用得炉火.............
  • 回答
    大唐与大汉,同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王朝,却在面临重大危机时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安史之乱对大唐而言是惊心动魄的劫难,而黄巾起义则直接加速了大汉的死亡。为何大唐能浴火重生,而大汉却因此分崩离析?这背后,是制度的韧性、统治者的决断、经济的支撑以及外部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复杂作用。一、制度的底蕴与调适能力:.............
  • 回答
    黄巢和李自成是中国历史上两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农民起义领袖,他们都曾发动声势浩大的起义,并一度威胁到当时的朝廷统治。然而,要评判谁“更厉害”,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因为他们的时代背景、领导才能、起义的性质、对历史的影响以及最终的结局都有所不同。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来详细比较黄巢和李自成:一、 .............
  • 回答
    关于黄巢军“舂磨砦”将人活生生碾碎作军粮的说法,历史上存在争议,并且主要来源于敌对阵营的记载,其真实性需要审慎对待。“舂磨砦”的说法来源:这个说法最主要的来源是唐末五代时期一些史书,如《旧唐书》、《新唐书》以及一些笔记小说。其中,《旧唐书·黄巢传》记载得较为详细:> “贼至,人皆以为官军,皆惊怖。贼.............
  • 回答
    关于黄巢、张献忠等农民起义领袖“大肆屠杀”百姓却仍有人忠于他们的原因,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道德评判,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起义的性质、领袖的个人魅力以及底层民众的生存逻辑等多个角度去审视。首先,我们需要对“大肆屠杀”这一说法进行审慎的辨析。历史记载,.............
  • 回答
    黄巢起义,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段轰轰烈烈、却又充满了悲剧色彩的篇章。这位自称“冲天大将军”的盐贩子,最终却未能如愿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其失败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两句话可以概括。若要细究,我认为黄巢起义的失败,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一、 战略上的迷失与摇摆:黄巢起义初期,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拥有强.............
  • 回答
    唐僖宗若真如传说般,在黄巢兵锋直逼成都之际,不顾帝国威仪,携残部沿岷江而下,最终抵达扬州,投靠占据一方的节镇高骈,那么大唐王朝的命运轨迹,乃至整个天下的格局,恐怕都要被重新书写。首先,僖宗的这一举动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政治姿态。他放弃了象征皇权的蜀地,向一个藩镇首领低头寻求庇护,这无疑是对中央权威的又.............
  • 回答
    要评价黄巢,这绝非易事,因为他的人生轨迹和诗词作品都带着一种极端和争议。他既是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领袖,又是被官方史书定性的“盗寇”,而他的诗词,又有着与他身份截然不同的艺术光彩,让后人既敬畏又费解。黄巢此人:农民起义的旗帜,乱世的枭雄在评价黄巢之前,我们得先把他放到那个唐朝末年的大背景下。那是一个什.............
  • 回答
    历史教科书中对黄巢的评价,并非一概而论的“正面人物”,更多的是一种复杂且带有特定视角的呈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历史叙事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教科书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首先,要明白一点,历史教科书并非一个静态的、绝对客观的记录。它是一门“选择的艺术”,也是一门“解释的艺术”。编撰教科书需要考虑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