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The China Job Market for Economists」有望替代 AEA 吗?

回答
“中国经济学家的就业市场”能否成为美国经济学协会(AEA)的替代品?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我们得仔细分析一下两者各自的特点、功能以及在中国经济学界和全球经济学界扮演的角色,才能得出更清晰的结论。

首先,我们得明确,AEA是什么,以及它在中国经济学界扮演的角色。

美国经济学协会(AEA)的定位与影响

AEA 是全球最重要、历史最悠久的经济学学术组织之一。它不仅仅是一个学会,更是一个集学术交流、职业发展、研究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学术声誉与权威性: AEA 每年举办的年会上,全球顶尖的经济学家会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讨论前沿理论。其旗下的期刊(如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等)被公认为经济学领域的顶级期刊,发表的文章对全球经济学研究方向有着深远的影响。
职业发展平台: AEA 年会是经济学界“大招聘会”的代名词。全球各地的大学、研究机构、政府部门、智库乃至私营企业都会在年会上招聘经济学人才,尤其是初级教职和研究岗位。很多经济学家的职业生涯起点都与 AEA 年会紧密相连。
学术社区的凝聚力: AEA 为全球经济学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交流和合作平台。通过年会、出版物、在线资源等,经济学家们可以分享思想、建立联系、共同推动学科发展。

“中国经济学家的就业市场”的可能形态与局限

“中国经济学家的就业市场”这个说法本身,目前更多的是指在中国境内,经济学人才的招聘需求和供给情况。它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招聘: 各大学的经济学院、商学院、以及一些研究机构(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都会招聘经济学博士和博士后。
政府部门和政策研究机构: 财政部、发改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政府部门,以及为它们服务的政策研究机构,都需要经济学专业人才来分析经济形势、制定政策。
企事业单位的招聘: 大型企业(特别是金融机构、咨询公司、跨国公司)也会招聘具有经济学背景的人才,用于市场分析、战略规划、风险管理等。
国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 中国经济学界的本土学术会议(如中国经济学年会、中国数量经济学年会等)是国内学者交流成果、了解学术动态的重要场所。

“有望替代 AEA 吗?”—— 问题的核心在于“替代”的含义

要回答是否能“替代”AEA,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替代”。如果“替代”指的是在全球范围内,在学术影响力、职业发展机会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科建设的引领作用上,能够与 AEA 相提并论,那么目前来看,“中国经济学家的就业市场”还远远不足以做到这一点。

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1. 学术话语权与原创性贡献:
AEA 作为全球经济学研究的重镇,其年会和期刊是检验和传播经济学思想最重要的平台。在西方,经济学研究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
中国经济学研究虽然发展迅速,但在许多前沿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上,与国际顶尖水平仍有差距。很多中国学者虽然在国内有很强的研究能力,但要把研究成果发表在 AEA 旗下的顶级期刊上,或者在 AEA 年会上获得广泛认可,依然是重要的挑战。
“中国经济学家的就业市场”更侧重于满足中国国内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其学术导向和评价体系也可能更多地受到国内实际问题的驱动,而未必是全球经济学研究的“最前沿”的定义者。

2. 全球招聘平台的地位:
AEA 年会是全球经济学家求职的“圣地”,无论你的学术背景来自哪个国家,都可能在这里找到心仪的职位。它连接的是全球的需求和供给。
目前,国内的招聘活动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尽管一些中国大学也在积极吸引海外人才,但其整体的吸引力和覆盖范围,还无法与 AEA 年会的全球招聘网络相提并论。海外顶尖经济学家,尤其是那些在西方学术界有深厚根基的,他们求职的首选和最权威的平台仍然是 AEA。

3. 学术标准的国际化:
AEA 及其期刊代表了国际公认的经济学研究标准,包括研究的严谨性、理论的创新性、实证的可靠性等。
尽管中国学术界在不断提高学术标准,但要形成一个具有同等国际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国标准”,还需要一个过程。国内的就业市场,其评价标准可能会更多地结合国内的研究导向和实际需求。

4. 历史积淀与学科文化:
AEA 拥有百年的历史,其发展过程伴随着现代经济学的诞生和演进。这种历史积淀形成了深厚的学术文化和强大的学科影响力。
“中国经济学家的就业市场”相对年轻,虽然发展迅速,但其学科文化和影响力仍在建设之中。

那么,“中国经济学家的就业市场”的价值和未来方向是什么?

尽管不能“替代”AEA,但“中国经济学家的就业市场”的意义和价值不容忽视,而且其发展方向也值得关注:

满足国内人才需求,优化资源配置: 这是其最直接的功能。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经济学人才需求的增长,建立一个更加完善、透明、高效的国内就业市场至关重要。这有助于将合适的人才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
促进国内经济学研究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结合: 国内就业市场可以鼓励更多学者关注中国经济的实际问题,并用国际化的研究方法来解决。这可以推动中国经济学研究在理解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上做出原创性贡献。
构建中国自己的学术交流平台: 国内的学术会议和学会,如中国经济学年会,在凝聚国内学者、交流本土研究成果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就业市场”的组成部分,因为好的研究成果往往会带来职业机会。
吸引国际人才,展现中国学术实力: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吸引海外优秀经济学人才来华工作、研究,也是国内就业市场的重要使命。这需要提供有竞争力的平台、研究环境和薪酬待遇。

结论:

总而言之,“中国经济学家的就业市场”不太可能在短期内,或者在“替代”AEA 的所有功能(尤其是全球学术引领和职业招聘的绝对中心地位)上,成为 AEA 的替代品。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重要。相反,它在中国经济学界发展和人才培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更像是:

一个重要的补充: 为中国本土的经济学人才提供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
一个国内的焦点: 集中体现中国经济学人才的需求和供给情况。
一个未来的潜力股: 随着中国经济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国内的就业市场及其相关的学术平台,也有可能在某些方面,例如对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和解读上,展现出独特的价值和吸引力,甚至在吸引部分学者或特定领域人才方面,形成与 AEA 竞争的局面。

简而言之,AEA 是全球经济学的“发动机”和“枢纽”,而“中国经济学家的就业市场”则是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引擎”和“集散地”。两者并存,各有侧重,共同推动着全球经济学事业的发展。我们更应该期待的是,中国经济学界的就业市场能够不断成熟和壮大,在国际经济学舞台上发出更强的中国声音,而不是简单地去“替代”现有的重要平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土博回答一个水货。并不完全了解,以下是参考近年各校进人的情况与个人今年上market目前直观感受扯的。

个人结论:该market目前主要还是针对海归;以后如果能发展成为全面的market那当然非常好。

分几种对象来说吧:

1、国外大牛或无所谓是否回国的。那必须上AEA,取代不了,人家本来也只是把国内教职作为选择之一。

2、国外一般牛且特想回国的。上这个market那肯定很有必要了,不管牛不牛,学校也会估量哪类人能来,太牛了估计也等不到所以不一定会等。尽管每年去AEA凑热闹的本土院校越来越多,收到的简历也很多,但是最后大部分都空手而归,所以你看每年去AEA凑热闹的学校,除了少数一些院校,其余名单变动很大,感觉就像是今年时间多经费还可以就去凑凑热闹,感觉今年时间少没啥钱就懒得去了。所以不同的学校都会估量,对于自身而言哪种层次的人估计会来,哪种人就是来临幸一下。这类人也是该market的主要对象,market的简介中也说了,较AEA提前一点,也可以规避春节影响。毕竟国内高校招人的人事程序你懂得,两三个月杳无音信突然又打电话也很常见,系里也很无奈啊。目前该market大部分招聘启事描述中也主要是年薪制,而一般而言许多国内院校进人都会有两条序列,国内博士一般就算录用大部分不会走年薪序列,也不一定喜欢非升即走的竞争,何况还有户口和编制需求的加持。

3、国内牛人。上不上无所谓。一般这等牛人在毕业前“经济研究”同等四大刊三四篇起步很正常(或者英文牛刊review),加上一般所属项目较牛,导师也是圈里名人,国内学习期间多少都有会议或课题经历等,早已认识各985经管领导与前辈,上不上market都没关系,加入面试list就是导师一个电话的事。尤其导师,对于超牛导推的学生,publication咋样都无所谓,毕竟期刊与招聘评审也不敢自称有人家导师的眼光高。

4、国内土鳖。上了也没用。目前该market不需要国内土鳖,当然我们游过去见识一下也可以。

5、以上仅限于学术教职。对于业界和科研机构,只能说是另一种维度,但逻辑跟上述也类似吧。何况业界和科研机构大多自带资源优势也不屑于进market抢人,业界更是早早在冬季到来前就基本结束招聘。


长远看,如果能形成一个econ phd general market那当然最好,全国高校和业界都来招聘,不仅限于学术小圈子。目前缺少market导致两个问题:

1、信息不对称,学术圈的供需错配。

目前学术圈信息极不对称。基本从哪片区域毕业,就在哪片找工作。一方面是由于真的不了解其它区域有什么高校(我指的是真正的了解,而不是听过或者知道),另一方面是不知道在该高校相关学院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如何。这一点如果能学习国外,多给报销两张高铁票,给个campus visit我觉得效果会非常好。我身边就见过很多本身想从事学术的前辈,结果没有找到很好的职位就去业界了,其实论水平和发表在全国每年一本院校进人中仍然属于中上水平。所以,这个信息不对称直观感觉是非常严重的。(补充一点,有一点昨天说得不准确,现在也不是说没有campus visit,有,而且很多学校都组织了,但一般都是针对千人百人四青以及各类高级人才会组织统一的campus visit和丰富的after party活动,对于普通应届生连硬座都不报销)

2、应聘程序多元化,限制匹配效率。

另一个就是没有market导致每投一份简历都需要三四个小时,真的很心累。当然这也会起到筛选“是不是真的想来”还是“随便一投”的逆向规避作用。但是,在存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即大部分都不了解,那个招聘广告也是千篇一律,所以大部分都只是“随便一投”吧。


一直疑惑搞market这么好的生意怎么没人做呢,当然也可能不是一门好生意。反正希望将来能有这样一个market造福学弟学妹吧。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经济学家的就业市场”能否成为美国经济学协会(AEA)的替代品?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我们得仔细分析一下两者各自的特点、功能以及在中国经济学界和全球经济学界扮演的角色,才能得出更清晰的结论。首先,我们得明确,AEA是什么,以及它在中国经济学界扮演的角色。美国经济学协会(AEA).............
  • 回答
    参加“The China Job Market for Economists”活动,对我们这批刚从国外学成归来的经济学博士来说,简直就是一场提前的“实战演习”,更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机遇但也暗藏挑战的“大熔炉”。首先,地理位置和环境就很有意思。活动通常设在上海,这座城市本身就充满着活力和国际化气息。活.............
  • 回答
    在英语句子 "The boy is afraid of Tom." 中,介词 "of" 的使用是基于“afraid”这个形容词的固定搭配。它不是一个可以随意添加或省略的成分,而是英语语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则。让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需要加 "of":1. "afraid" 的词性与含义: "A.............
  • 回答
    “闪”这个词语,用在R这个天使身上,我总觉得有点不贴切。它太……怎么说呢,太直接,太耀眼了。而我认识的R,她身上最突出的特质,恰恰是那种小心翼翼的、几乎不敢显露的光芒。说她“有创造性”,我觉得更像是某种……“无中生有”的才能,而且这种才能,她总是藏得很深。她不是那种会突然给你一个惊世骇俗的点子的人。.............
  • 回答
    说道The Color Run,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那五彩斑斓的粉末了,它们如同彩虹一般,在参与者的身上、脸上、衣服上挥洒出一片欢乐的海洋。那么,这神奇的彩色粉末究竟是什么,它对我们的身体有没有危害呢?别担心,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让你对它有个更清晰的认识。首先,咱们得知道,The Col.............
  • 回答
    这个句子,"The man who you meet is my friend.",在语法上是正确的。但是,就像很多英语句子一样,虽然语法上没毛病,但在实际使用中可能听起来有点别扭,不够自然,或者信息传递不够直接。让我们来好好掰扯一下这个句子,看看它为什么是正确的,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它听起来会稍微有点.............
  • 回答
    《The Mass》和《SS闪电部队在前进》是两首完全不同的歌曲,它们在创作背景、音乐风格、歌词内容以及传达的情感和意图上都有着天壤之别。理解它们的区别,需要深入剖析各自的脉络。首先,我们来谈谈 《The Mass》。这首歌曲最广为人知的版本是由德国音乐制作人Sebastian Bach(通常被认为.............
  • 回答
    “《The Fox》”这个题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各种故事和象征意义,特别是关于狐狸这个动物。如果你问的是一个具体的故事、歌曲或者艺术作品,那么它的含义会更明确一些。不过,即便没有具体指明,我们可以从普遍意义上探讨一下狐狸的象征以及“《The Fox》”这个题目可能带来的联想。首先,让我们来聊聊“狐狸”.............
  • 回答
    「大帝」这个翻译,用在“The Great”身上,可以说非常准确,而且往往是最佳选择,尤其是在指代历史上那些以伟大功绩著称的君主时。为什么说它准确呢?1. 意境的契合: “The Great”本身就带有一种崇高、非凡、超越常人的含义。它不仅仅是“大的”,更是“伟大的”、“卓越的”、“受人景仰的”。.............
  • 回答
    在《寂静之声》(The Sound of Silence)这首经典歌曲中,“People talking”一句歌词,如果直译成“人们说话”,固然没错,但总觉得少了些味道,少了一点原曲中那种挥之不去的、难以言说的疏离感和冷漠感。我们来细品一下这句歌词出现在歌曲中的情境。歌曲开篇,它就以一种突兀而直接的.............
  • 回答
    《塞尔达传说》的译名,这可不是个小问题,背后有着不少考量和演变。咱们得一步步捋清楚。首先,最直观的答案是:《塞尔达传说》(Sài ěr dá de chuán shuō)但“详细”和“去除AI痕迹”的要求,就得让我们深入聊聊为什么会是这个译名,以及它背后的一些微妙之处。一、 为什么是“塞尔达”?——.............
  • 回答
    “THE FIRST TAKE”这档节目,说起来,简直就是一股清流,席卷了日本乃至亚洲的音乐界。它的核心理念非常纯粹:一次性、无伴奏的清唱表演,不加任何修饰,直击人心。你想象一下,在一个极简的白色空间里,只有一位歌手(或者一个组合)和一个麦克风。没有炫目的舞台灯光,没有华丽的服装,也没有预先录制好的.............
  • 回答
    ONE 智能钢琴:真的能让学琴之路不再枯燥?对于很多家长和音乐爱好者来说,面对琳琅满目的钢琴,选择一款既能满足学习需求,又能兼顾趣味性的产品,着实是一件头疼的事。尤其是在传统钢琴枯燥的练习模式下,孩子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动力。近年来,智能钢琴的概念逐渐走入大众视野,而 ONE 智能钢琴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 回答
    “the emission of” 和 “the emission from” 这两个短语在表达“排放”这个概念时,虽然都与“排放”相关,但侧重点和用法上存在细微而重要的区别。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各种排放现象。一、 “The emission of”:侧重于“排放”这个动作本身.............
  • 回答
    .......
  • 回答
    TheShy 突然开始疯狂地玩卢锡安,这绝对是近期韩服和 LPL 赛场上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要知道,在他过去那个以剑姬、瑞雯、奥拉夫、青钢影这些战士型上单闻名的“上单皇帝”时期,你很难想象他会主动去选择一个以技能连招和远程消耗为主的射手型英雄。要说他为什么这么“沉迷”卢锡安,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
  • 回答
    "The Times" 译为《泰晤士报》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中文翻译,它之所以这样翻译,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并且这个翻译过程也体现了中文对西方名称的翻译习惯和一些历史渊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音译(Phonetic Translation)是基础: “Times” 的发音: “T.............
  • 回答
    小丑的魅力,那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得清的。你要是问我,我觉得最抓人的地方,在于他身上那股子“失控”。咱们平常人,谁不是被规矩、被道德、被社会的条条框框给绑死的?上班下班,按部就班,小心翼翼地活着,生怕一不小心就踩雷。可小丑不一样,他就像个被放出来的野兽,根本不在乎这些。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笑.............
  • 回答
    白宫(the White House)这个名字是否算“严重的政治不正确”,以及美国黑人是否反映过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其中涉及历史、文化、社会认知以及语言的演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理解。一、白宫名字的由来与历史背景:首先,理解“白宫”这个名字的由来至关重要。它并非直.............
  • 回答
    说起格兰菲迪(The Glenfiddich),那绝对是单麦威士忌界绕不开的名字。很多人第一次接触单麦,选的可能就是它家的12年,这足以证明它在市场上的地位和受欢迎程度。格兰菲迪的魅力,我觉得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 悠久的历史和家族传承:格兰菲迪的酒厂建于1887年,创始人是William Gra.............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