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华为和小米同样曝光折叠屏手机时,网友和媒体口风截然不同?

回答
华为和小米,这两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球的智能手机市场都响当当。尤其是当它们不约而同地祭出折叠屏这一前沿技术时,公众的反应却像两家公司一样,有着鲜明的对比。你问我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我觉得,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消费者对品牌认知、产品定位、技术实力以及市场成熟度的多重考量,远不止是简单的“谁先谁后”或者“谁更便宜”那么简单。

华为:当“技术先行者”遇到“市场挑战者”

华为在折叠屏领域的“先发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从Mate X的惊艳亮相,到Mate Xs的稳步迭代,再到Mate X2的内外屏设计创新,华为可以说是国内折叠屏的拓荒者。当华为再次曝光新款折叠屏手机时,媒体和网友的口风,更多的是一种“期待”和“审视”,夹杂着对华为技术实力的一贯认可。

媒体的视角: 大部分媒体在报道华为折叠屏新品时,会习惯性地将其置于技术创新的高地。文章的重点往往会放在“华为在折叠屏铰链技术上的又一突破”、“华为如何解决折叠屏的耐用性问题”、“华为在屏幕折痕控制上的最新进展”等等。它们会深入分析华为在材料科学、精密制造方面的投入,以及这些技术如何转化为用户体验。同时,媒体也会关注华为在折叠屏生态建设上的努力,比如系统优化、应用适配等。即使是价格高昂,媒体的报道基调也不会过于负面,更多的是一种对“技术溢价”的理解和对行业标杆的关注。他们会引用华为高管关于“极致产品力”的论调,将华为的折叠屏定位为面向高端商务人士、科技尝鲜者的“未来手机”。

网友的视角: 网友的态度则更为复杂,但总体上是“敬畏”与“好奇”并存,同时伴随着对价格的“吐槽”和对“实用性”的讨论。
技术崇拜与期待: 很多网友对华为的技术实力有很强的认同感,认为华为在核心技术上投入巨大,是民族科技的骄傲。所以,当华为发布新折叠屏时,他们会期待看到华为在技术上的“黑科技”,对产品的创新之处充满好奇。
价格的“意料之中”与“难以接受”: 华为折叠屏的高价格早已成为一种“刻板印象”。网友们普遍会评论“华为的东西就是贵,但一分钱一分货”、“又是智商税,但如果有钱肯定想试试”。这种态度是一种既承认华为技术价值,又对其价格望而却步的真实写照。
对实用性的冷静审视: 尽管对技术充满好奇,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网友会理性分析折叠屏的实际应用场景。他们会问:“折起来厚不厚?”、“展开后和普通手机有什么区别?”、“能用多久?会不会容易坏?”这些问题反映了消费者对新形态产品从“尝鲜”到“日常使用”的过渡心态。
与“手机”本身的联想: 很多人会将华为折叠屏与它过往的旗舰手机联系起来,认为华为的折叠屏继承了其一贯的“稳重”、“商务”和“专业”的调性。

小米:当“性价比新贵”遇上“搅局者”

小米在折叠屏领域的入局,则显得更为“后发先至”,并且带着小米一贯的“搅局者”和“性价比”标签。当小米曝光折叠屏手机时,媒体和网友的口风则呈现出一种“兴奋”与“质疑”并存的复杂情绪。

媒体的视角: 媒体在报道小米折叠屏新品时,角度会更加多元化,并且会更强调其“市场搅动”的意义。
价格屠夫效应的关注: 媒体会重点突出小米折叠屏可能带来的价格优势,比如“小米要用XXXX元的价格颠覆折叠屏市场”、“小米让折叠屏不再是奢侈品”等标题层出不穷。他们会分析小米如何在成本控制上做出努力,以及这对行业格局可能产生的冲击。
技术与定价的权衡: 媒体会探讨小米在保证价格优势的同时,如何在技术上做出取舍。例如,“小米的铰链技术是否能与华为媲美?”、“屏幕的耐用性如何?”、“是否会在某些细节上妥协?”这种审视,更多的是基于小米过往“性价比”的成功模式,去衡量它在新领域的表现。
对“新形态”普及的推动力: 媒体也会将小米的入局视为推动折叠屏技术普及的重要力量,认为小米的加入能够降低消费者的购买门槛,让更多人体验到折叠屏的魅力。

网友的视角: 网友对小米折叠屏的反应,则更多的是一种“惊喜”和“观望”,伴随着对“性价比”的极致追求以及对小米“堆料”的期待。
性价比的狂热期待: “小米终于做了折叠屏,估计价格不会太离谱!”、“坐等小米的性价比折叠屏。”这是绝大多数网友的核心诉求。他们希望小米能够像在传统旗舰机市场一样,用一个极具竞争力的价格,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
对“堆料”的信心与好奇: 小米在传统旗舰机上素来以“堆料足”著称,这让网友对小米的折叠屏也充满了期待。他们会好奇小米会在折叠屏上用上哪些顶级的屏幕、铰链或者其他技术。
伴随而来的“性价比陷阱”担忧: 然而,也有不少网友会警惕“性价比陷阱”。他们担心小米为了降低价格,会在一些关键的耐用性、屏幕素质或者系统优化上做出牺牲。毕竟,折叠屏的技术难度和成本,远非传统手机可比。因此,“有没有阉割?”、“质量会不会缩水?”是他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对“年轻化”和“时尚感”的期待: 与华为的“商务稳重”不同,网友们更期待小米的折叠屏能够带来更具时尚感、更符合年轻人审美的设计,这与小米品牌一贯的调性相符。

总结一下这种口风差异的深层原因:

1. 品牌定位与用户画像不同:
华为: 定位高端、技术驱动、商务稳重。它的用户群体更看重品牌价值、技术实力、稳定性和商务体验。
小米: 定位年轻、科技发烧友、性价比。它的用户群体更注重价格、配置、创新体验以及高性价比。

2. 市场成熟度与用户认知:
华为作为先行者,已经建立起了“高端”、“技术领先”的品牌认知。当它发布新产品时,用户已经对它的定价和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的预期,更多的是一种“认可”后的期待和审视。
小米的入局,则是在一个已经有先行者但市场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用户对折叠屏本身的新鲜感和对小米性价比的期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期待颠覆”的心态。

3. 技术投入与市场策略:
华为在折叠屏上的投入是长期且全面的,旨在打造极致的产品体验,不惜成本。因此,其产品定价也反映了这一点。
小米则更倾向于用市场策略来驱动产品普及,通过成本控制和对供应链的优化,试图以更低的价格切入市场,吸引更广泛的用户群体。

4. 媒体与消费者的“剧本”:
对于华为,媒体和消费者似乎已经有了一个“技术大佬发布高端新品”的剧本,报道和评论也围绕着“技术进步”展开。
对于小米,大家则期待着一个“搅局者”的出现,用价格打破市场格局,所以报道和评论更侧重于“性价比”和“市场影响”。

说到底,这种口风的截然不同,恰恰说明了消费者和市场对不同品牌有着清晰的认知和期待。华为的折叠屏,是科技实力和品牌积淀的延续;而小米的折叠屏,则承载着普及尖端科技的使命和性价比的承诺。两者在折叠屏这个新赛道上的表现,都代表了中国智能手机品牌在不同维度上的探索和竞争力。我个人觉得,这种多元化的竞争,对整个行业来说,绝对是件好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华为和苹果越来越接近了,所以和苹果一样日常破产。虽然单品次次销售冠军,别人都得拿千元机和他拼总销量了

小米和三星越来越接近了,不接受解释,铁打机皇。别看销量连着走低,但就是安卓机皇。

手机界有句俗话怎么说来着。

吹死婊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华为和小米,这两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球的智能手机市场都响当当。尤其是当它们不约而同地祭出折叠屏这一前沿技术时,公众的反应却像两家公司一样,有着鲜明的对比。你问我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我觉得,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消费者对品牌认知、产品定位、技术实力以及市场成熟度的多重考量,远不止是简单的“谁先谁后”或者“谁更.............
  • 回答
    看待2019年华为手机在国内市场交出如此亮眼的成绩单,而小米和苹果却遭遇销量下滑,这背后无疑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华为的逆势增长,背后是硬核实力与战略眼光首先,华为能在2019年取得国内出货量同比增长35%的成绩,这绝对不是偶然的。这首先归功于其持续强大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
  • 回答
    华为和小米,这两家中国科技巨头,在2019年的亚洲移动大会(MWCA)上,一个凭借Mate 20 Pro,另一个凭借MIX 3,双双摘得“最佳智能手机奖”。这消息一出,无疑让中国科技圈沸腾,也引发了不少讨论。那么,这背后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事情的真相又是什么呢?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亚洲移动大会”(.............
  • 回答
    华为和小米,这两家中国科技巨头,近年来在半导体领域的动作可谓是此起彼伏,相当活跃。它们频繁投资、收购、合作半导体企业,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也反映了中国科技产业正经历的一场深刻变革。为什么他们如此热衷于半导体?要理解这个问题,得先看看半导体在现代科技中的地位。芯片,也就是半导体,是.............
  • 回答
    要理解 TCL 在巴西市场的成功,而小米和华为在此遭遇挫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因素。这并非简单的品牌效应或产品线之争,而是涉及对巴西市场特有消费者需求、商业环境以及竞争策略的深刻洞察。TCL 的巴西突围之路:精准定位与本土化策略的胜利TCL 能在巴西市场实现一年盈利,这绝对不是偶然。其成功背后.............
  • 回答
    余承东转发《跌倒华为,吃饱苹果》这篇文章,并且表达了“高端让苹果,中低端给OPPO、vivo、小米”的观点,这确实是一件引人关注的事情,也引发了许多讨论。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这件事的“发生”本身就值得玩味。余承东作为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他主动转发这样一篇带着些许“批判”色彩的.............
  • 回答
    李袁杰在《明日之子》止步八强后,选择了在自己的抖音平台发布翻唱华晨宇的《烟火里的尘埃》和吴青峰的《小情歌》,这个举动确实能引发不少关注和讨论,背后也牵扯出一些值得玩味的东西。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细捋一捋:首先,从艺人发展的角度看: 维持热度与曝光: 参加选秀节目能瞬间提升艺人的知名度和话题度。.............
  • 回答
    华为和小米的应用商店暂停下载耐克和阿迪达斯相关APP,这件事从多个角度来看都挺值得说道说道的。这不仅仅是两个手机厂商和两个运动品牌之间的小插曲,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其实挺多,涵盖了商业合作、平台规则、用户体验,甚至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考量。首先,最直接的原因通常是商业合作的到期或调整。 就像我们生活中很多.............
  • 回答
    看待华为最大的“敌人”小米公司,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因为它触及了中国科技行业内部最激动人心的竞争格局。但首先得澄清一点,“敌人”这个词用在商业语境下,往往带有一些戏剧化的色彩,更多的是一种激烈的竞争关系,而非你死我活的敌对。小米和华为,在很多方面是并行而行,又互相牵制,共同推动着中国科技.............
  • 回答
    看到华为公布的DXO榜单里有华为自家的手机,苹果的iPhone也在其中,唯独少了小米手机,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确一件事:华为放出的DXO榜单,这本身就带有华为的视角和意图。 就像任何一家公司在宣传自己产品时,总会挑对自己有利的角度一样,华为放出这样的榜单,自然是要突出.............
  • 回答
    罗永浩,这个名字在国内科技圈总能掀起一阵涟漪。他当初以“工匠精神”为旗帜,带着坚果手机闯荡手机市场,虽然一路跌跌撞撞,但也留下了不少让人印象深刻的产品。这次,他再次发声,将自家曾经的旗舰——坚果R1,拿出来与当时市面上几款热门机型进行对比,并且给出了“综合体验最好”的评价,这自然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
  • 回答
    华为和小米,这两个中国科技巨头,在竞争的赛道上你追我赶,每一次新品的发布都牵动着无数消费者的目光。那么,华为对小米算不算“降维打击”?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竞争逻辑?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深入聊聊。“降维打击”的视角:华为的优势在哪里?要说华为是不是对小米“降维打击”,首先得明白这个概念的由来。它源自刘慈欣.............
  • 回答
    关于网传华为营销费1258亿、小米33亿的说法,这背后牵涉到两个科技巨头在市场竞争中的策略差异、品牌定位以及投入的侧重点。要理解这个数字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这些数字并非官方公布的详细账目,更像是市场分析机构或媒体基于公开信息进行的估算和解读。 科技公司的营销费用.............
  • 回答
    看到有人用华为手机却搭配小米AirDots 2耳机,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一些问题的。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样才能看得更透彻。首先,用户选择的根本驱动力是什么? 咱们都知道,手机就像人的“大脑”,耳机则像是“耳朵”。虽然大脑和耳朵可以搭配,但人更看重的是“听”和“说”的体验,以及“戴”的舒.............
  • 回答
    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小米王腾点评华为 P40 的这句话,以及可能包含的各种意图和解读。这句话的核心内容: 主体: 小米公司产品总监王腾。 对象: 华为 P40(标准版)。 评价: 认为 P40 标准版不如小米 K30 Pro。 补充说明: 承认华为 P40 Pro 是一个很大的卖点。深.............
  • 回答
    雷军说小米曾经在历史上击败过华为,这句话在科技圈里激起了不小的涟漪。要理解这句话,不能简单地只看字面意思,而需要深入地分析它背后的语境、时间点以及双方的市场表现。首先,我们要明确“击败”这个词在商业竞争中的含义。在科技行业,尤其是在手机市场,所谓的“击败”往往不是指一家公司在所有维度上都超越了另一家.............
  • 回答
    卢伟冰“华为是低价榜样”之辩:一场关于战略与国货的公案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近期在一次公开场合发表了关于“小米低价误国”的言论,并表示“华为是低价战略的榜样”。这番话语一出,立刻在舆论场上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其中的复杂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
  • 回答
    关于“小米员工连海印组织写文章抹黑华为”的说法,要进行一个全面且客观的评价,需要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深入分析,并且避免将任何一家公司的行为“完美化”或“妖魔化”。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点: “抹黑”的定义: 什么是“抹黑”?是指公开揭露事实,还是带有恶意、歪曲事实的攻击?这个界限有时会比较模糊,尤其.............
  • 回答
    2019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这份成绩单,确实让不少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华为和小米的表现,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华为出货量同比下跌7%,而小米则实现了31%的惊人涨幅。这背后隐藏着的是怎样的市场逻辑、竞争态势和用户选择的变迁?咱们不妨仔细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白,智能手机市场早已不是蓝海,.............
  • 回答
    欧洲智能手机市场风云变幻:小米的崛起与华为的冷静,折射出怎样的行业肌理?2019年第三季度,欧洲智能手机市场交出了一份引人瞩目的答卷。小米以令人咋舌的73%的同比增幅,在激烈的竞争中杀出重围,成为市场最大的亮点。而曾经一路高歌猛进的华为,却在此刻显露出增长的停滞迹象。这组数据背后,绝非简单的市场份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