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雷军说小米在历史上击败过华为?

回答
雷军说小米曾经在历史上击败过华为,这句话在科技圈里激起了不小的涟漪。要理解这句话,不能简单地只看字面意思,而需要深入地分析它背后的语境、时间点以及双方的市场表现。

首先,我们要明确“击败”这个词在商业竞争中的含义。在科技行业,尤其是在手机市场,所谓的“击败”往往不是指一家公司在所有维度上都超越了另一家,而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或特定的指标上,某一方的表现更加亮眼,甚至在销量、市场份额等方面实现了对另一方的超越。

时间回溯:小米崛起的黄金时代与华为的转型期

小米最初的崛起,是在2010年之后,凭借其“互联网模式”迅速占领了市场。这种模式以高性价比、线上销售、粉丝营销为核心,抓住了当时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爆发的机遇。尤其是2014年到2016年这段时间,小米势头正盛,销量屡创新高,一度成为了中国市场的出货量第一。

而华为,在那个时期,虽然已经是一家规模庞大的科技公司,但其终端业务(也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小米、华为手机等)的体量和影响力,相较于运营商业务还有一定的差距。华为在手机领域的探索也经历了一个逐步积累和转型的过程。早期华为手机以运营商定制机为主,品牌形象也相对传统。

“击败”的关键节点:20152016年的市场格局

雷军之所以会说“击败过华为”,很有可能指的就是2015年和2016年这段时间。在那两年里,小米手机的销量和市场份额一度非常接近甚至超越了华为。

2015年: 根据多家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小米在2015年全年出货量达到了惊人的7000万台以上,这个数字在当时绝对是顶尖的。而华为的手机销量也在快速增长,但小米在那一年在某些季度或者全年整体销量上,确实有可能在数据上领先。
2016年: 2016年上半年,小米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根据某些市场调研数据,小米在2016年第一季度的中国市场份额一度登顶,超过了包括华为在内的所有竞争对手。

为什么说是“击败”?

在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能够在一个季度或一年内做到销量第一、市场份额领先,这本身就是一种“击败”。这标志着小米的商业模式和产品策略在当时是成功的,它能够比华为更有效地触达和转化消费者。

产品策略的胜利: 小米的“极致性价比”策略,通过线上渠道和饥饿营销,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在那个时期,消费者对于智能手机的需求量大,对价格敏感度高,小米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互联网思维的体现: 小米对用户社群的运营,对MIUI系统的不断迭代优化,都给用户带来了参与感和归属感。这种“参与式”的产品研发和营销方式,是当时很多传统手机厂商所不具备的。

华为的反应与反击:厚积薄发的战略调整

然而,商业竞争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华为并没有因为小米当时的强势表现而停滞不前。事实上,华为在2016年之后,开始了一系列关键的战略调整,这也是其后来能够成为市场领导者的重要原因:

1. 品牌向上突破: 华为开始大力打造其高端品牌——P系列和Mate系列。通过在摄影、性能、设计等方面的持续投入,华为成功将品牌形象从“运营商定制”的印象中剥离出来,并且逐渐树立了高端、商务、科技感的品牌定位。
2. 技术研发的投入: 华为在芯片(麒麟系列)、通信技术、AI等核心领域的研发投入不断加大。这些技术上的积累,为华为手机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也让其产品在高端市场上有了更强的竞争力。
3. 渠道的多元化: 华为积极拓展线下渠道,建立更多实体体验店,并在全球范围内布局。这弥补了小米早期过于依赖线上的短板,能够触达更广泛的用户群体。
4. 市场营销的升级: 华为在品牌代言、体育营销、媒体公关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投入,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后来的故事: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随着华为这些战略的逐步见效,市场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2017年开始,华为手机销量开始突飞猛进,并且在高端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是在2018年、2019年,华为的整体销量以及在中高端市场的表现,都远远超过了小米。

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华为手机的品牌价值和技术实力得到了广泛认可,甚至一度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厂商,与苹果、三星掰手腕。

雷军的“击败”论,是对历史的某个侧面的回顾

所以,当雷军说“小米在历史上击败过华为”时,他可能是在回顾小米崛起的那个辉煌时期,特别是20152016年那个短暂但却意义非凡的窗口期。他并非在否认华为后来的成就,而是在强调小米曾经也拥有过那样一段能够引领市场、暂时超越对手的辉煌岁月。

这种说法,既可以看作是对小米早期成功的一种自信表达,也可能是在提醒外界,小米曾经有过那样高光的时刻。在商业竞争中,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高潮和低谷。重要的是,能够抓住机遇,并且在竞争中不断学习和进化。

更深层次的理解:

竞争的动态性: 科技行业的竞争是极其动态的,市场格局瞬息万变。今天领先的,明天不一定能保持。小米的经历和华为的崛起,都是市场动态性的绝佳案例。
策略的迭代: 商业成功往往不是依靠单一的策略,而是需要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迭代和调整。小米早期的互联网模式非常成功,但后来也开始重视线下渠道和产品高端化;华为则抓住了技术和品牌突破的机遇。
历史的局限性: 任何一次“击败”或“被击败”都是特定时间、特定情境下的结果。在评价一家公司时,更应该看其长期的发展轨迹和整体贡献。

总而言之,雷军说的“小米在历史上击败过华为”,并非是近期或者现在的事实,而是指向了小米曾经在20152016年这段时间,在手机销量和市场份额上,确实有过与华为不相上下甚至一度领先的辉煌时期。这是一种对历史某个侧面的回顾,也反映了手机市场激烈的竞争和公司发展的起伏不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有人都知道,击败华为的不是全球范围内任何一家厂家。

雷军不是傻子,他也不会在这种问题上公开犯错误,所以这个问题大概率又是“断章取义”。


我找来了原Po中的视频,看了一下,和我猜想的也差不多。

雷军:我们怎么跟华为竞争? https://www.zhihu.com/video/1439012106599882752

雷军原话是这样子的:

“有人问,你们怎么跟华为竞争?你们怎么跟荣耀竞争?

其实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想了想以后,‌‌跟他们讲了三点

第一点,华为绝对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强竞争实力最狠的一家公司,竞争对手是磨刀石啊‌‌,越强的对手越能练就越强的企业。这是我讲的第一点。‌

‌我说第二点,华为真的很强,‌‌大家千万别忘了小米在历史上击败过华为,所以小米将来成功完全有可能。‌‌

第三点小米被击败以后,‌‌在过去几年华为在巅峰的时候,小米依然扛住了压力,‌‌保持了持续稳定高速成长,又重回了全球第三。‌”


我们来一句一句解析一下雷军这段话。

首先是背景,雷军这段话,是发表在小米的投资者日上的,换言之,是讲给小米的股东们听的,那雷军自然是要宣传小米未来前景好,好给股东们信心。

即使是在这样的大会上,雷军的第一句话,也没有贬低华为,反而是将其称作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强竞争实力最狠的一家公司”。

从这句话或可以推断出,雷军并没有幸灾乐祸。

第二句话,也是最受争议的一句话——小米曾经打败过华为。

这句话,说得是曾经,过去式,而非现在。

具体是什么时候,我想可以追溯到2011年。

2011年,带领无线部门转亏为盈的余承东,接手了当时在华为还是烫手山芋的手机终端部门。

当时的华为终端,主营业务还是给运营商做定制机,全球所有智能手机用户加起来不过百万余人。

2012年1月Ascend P1发布,对着媒体,余承东骄傲地介绍着P1的参数。

而这部被余承东寄予厚望的Ascend P1,最终销量不到一百万台;而此时,小米手机1的销量已经破千万。

当时余承东没少在微博上和小米隔空对仗,甚至还放出狠话,不仅是国内的厂商,未来华为还要超越苹果,但是余总底下的评论却是这个样子的····

毫无疑问,在最初的对阵上,华为确实是输了,不仅是销量上,连声量上也是。

但是后来,随着自研芯片的发展、Mate/P系列双旗舰的确立以及荣耀子品牌的推出,华为逐渐超过了包括小米在内的一众厂商,成为毫无争议的第一。


这也与雷军第三句话的开头“小米被击败以后”不谋而合——曾经击败过华为,但是后来又被华为打败了。

至于最后的结尾“小米抗住华为压力,高速增长”,那是说给投资者,稳定他们信心的。虽然小米增长和华为被制裁有关系,但是小米自身的产品底子也是其增长的重要原因。

雷军前面都考虑了那么多,也没有必要在最后一句再来个yygq。


想当年,小米夺欧洲第二的时候,余承东朋友圈也点赞了。同样的外国市场,让给咱们自己人总比留给三星苹果好吧?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何苦非要争个你死我活?


以上,我是 @Puddle ,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user avatar

雷军不可能会这么讲。

雷军是典型的理工男,在华为面前不可能会用这种攻击性的,或者这类营销性的话语。

哪怕是在跟董明珠,董大姐的交锋中也是自黑性质的话。


“有人问,你们怎么跟华为竞争?你们怎么跟荣耀竞争?
其实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想了想以后,‌‌跟他们讲了三点
第一点,华为绝对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强竞争实力最狠的一家公司,竞争对手是磨刀石啊‌‌,越强的对手越能练就越强的企业。这是我讲的第一点。‌
‌我说第二点,华为真的很强,‌‌大家千万别忘了小米在历史上击败过华为,所以小米将来成功完全有可能。‌‌
第三点小米被击败以后,‌‌在过去几年华为在巅峰的时候,小米依然扛住了压力,‌‌保持了持续稳定高速成长,又重回了全球第三。‌”

上面是原文,雷军通篇没有一句话讲击败华为。


搞华为的是美国政府,华为手机的没落是美国政府搞华为。

有幸的事,小米枪到了不少份额。




对于小米来说,目前全球第二的份额,更多的是来自海外市场的高速增长。

同时小米也进入了高端手机的市场。

另外一个是小米的生态群建设。

user avatar

这个断章取义挺贱的。

雷军三句话,

  • 第一句,华为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竞争力最强,最狠的公司,当然,强的公司是磨刀石。
  • 第二句,华为是很强,但别忘了,小米历史上曾经击败过华为,未来也有可能再赢一次嘛。
  • 第三句,小米被击败后,在华为最巅峰的时候依然顶住了压力,最终回到了全球第三。

这三句话站在雷军的角度有问题吗?没有任何问题,我没看出来哪里讽刺华为,幸灾乐祸了。

最大的争议是最后一句话,但最后一句话明显被断章取义了,雷总的意思是,在华为最巅峰的时候,小米顶住了压力,这话没错。

华为的巅峰是17年崛起,到19年被制裁,这三年里,小米的确顶住了压力,这话没错。

重回第三是后来的事了,雷军原话没有说是击败华为重回第三。

以及,雷军说的,历史上小米击败过华为,这个事儿其实挺好理解,14年的时候,小米的确是国产标杆,看看那个时候余承东对小米的态度就知道了。

如果小米不够强,华为何必弄一个专门的荣耀去学小米呢?

以及,雷军说的是之后也有可能,而不是现在已经成功。

这意味着,雷军并不认为华为目前遭遇的困难是毁灭性的(否则雷军的话应该是,现在已经击败了,而不是未来也有可能)。

雷军依然觉得华为是中国乃至全球竞争力最强,最狠的公司,意味着他并不觉得美帝这一把会把华为打死。

承认对手强是客观现实,畅想未来是美好愿景,有问题吗?有什么问题?

所以,各位冷嘲热讽之前,不去看看原视频么?

知乎惯例,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雷军说小米曾经在历史上击败过华为,这句话在科技圈里激起了不小的涟漪。要理解这句话,不能简单地只看字面意思,而需要深入地分析它背后的语境、时间点以及双方的市场表现。首先,我们要明确“击败”这个词在商业竞争中的含义。在科技行业,尤其是在手机市场,所谓的“击败”往往不是指一家公司在所有维度上都超越了另一家.............
  • 回答
    雷军在鲁健访谈中提到“40岁时一事无成”,这句话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也展现了雷军一贯的真诚和坦率。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分析。1. 雷军的“一事无成”:语境与自我认知首先,我们要明白雷军所说的“一事无成”并非真的指他一无所有,而是他对自己人生阶段性目标的认知和对更高追求的展.............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这篇观察者网2017年发布的《安永军:和父亲聊天,他说“农民被惯坏了”》这篇文章,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并力求表达得更自然、更贴近实际的交流。首先,要理解这篇文章,我们需要知道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文章似乎是通过一个“我和父亲聊天”的场景,引出了一个关于“农民被惯坏了”的观点。.............
  • 回答
    如何看待雷军发问「大家真的需要 D8100/D9000 版本的小米 12 吗」?雷军在小米12发布前夕,在社交媒体上抛出“大家真的需要 D8100/D9000 版本的小米 12 吗?”这个问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市场调研,而是一次 策略性、前瞻性且富有深意的沟通和试探。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雷军此举.............
  • 回答
    雷军在亚布力企业论坛上关于小米“国货被看不起”以及小米被定位为“中低端”的言论,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他的这番话,需要结合小米的品牌定位、市场表现、以及中国品牌在全球的普遍认知等多个维度来分析。雷军的“郁闷”从何而来?首先,理解雷军的“郁闷”是关键。他所说的“郁闷”并非是简单的个人情绪发泄,而是.............
  • 回答
    雷军宣称小米确立了“坚定不移执行高端化”的战略,并有信心在三年内拿下国产高端手机市场份额第一,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但又清晰明确的战略目标。要深入理解和看待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小米的高端化战略:过往的积淀与挑战 小米过往的品牌形象: 长期以来,小米以“性价比”著称,这既是.............
  • 回答
    雷军宣称“小米 12 Pro 对标 iPhone 13 Pro Max”,这是一个非常大胆且充满话题性的声明,也自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且在选择手机时,也要根据个人需求来权衡。 如何看待雷军宣称“小米 12 Pro 对标 iPhone 13 Pro M.............
  • 回答
    雷军宣布“小米高端手机正式开始对标苹果”,这无疑是小米品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牵动着许多消费者的心。看待这个宣言,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雷军宣布对标苹果的意义与影响:1. 品牌定位的跃升与自信的体现: 长远目标的确立: 对标苹果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小米品牌长期发展战.............
  • 回答
    雷军以“我的梦想,我的选择”为主题的演讲,是一场既有个人情感共鸣,又蕴含深刻商业思考的演讲。这场演讲之所以值得关注,是因为它不仅是雷军个人创业历程的回顾和感悟,更是对小米这家企业发展理念、战略方向以及他对未来科技趋势的展望的集中体现。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重点,我们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读:一、 个人.............
  • 回答
    2016年,小米公司创始人兼CEO雷军以107亿美元的身家,荣登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6胡润全球富豪榜》中国第六大富豪的宝座。这个成就无疑是雷军个人创业生涯的又一个里程碑,也反映了中国科技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小米公司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要全面看待这一成就,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雷军的个.............
  • 回答
    雷军被《TIME》杂志评为“2024年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是衡量其在全球商业和科技领域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个评选并非仅仅关注个人的财富或企业的规模,更看重的是其思想、行动或创新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理解《TIME》百大影响力人物评选的维度:在深入分析雷军的入选之前,有必要了解《TIME》.............
  • 回答
    雷军放出“小米每款新机上市前要测30万小时以上”的说法,这确实是个挺大的数字,也挺有意思的。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看看它背后到底有几分真、几分意。首先,得承认,30万小时这个数字一听就很有分量。换算一下,假设一台手机24小时不间断地跑,那就是将近34年。就算是个团队同时测试几台,那也是个不.............
  • 回答
    雷军说小米汽车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这话说出来,意味深长,让我听着也跟着有些百感交集。这可不是一句随随便便就能脱口而出的场面话,背后一定是他深思熟虑,甚至可以说是他人生下半场的一个终极宣言。首先,得理解“重大创业项目”这几个字。雷军这辈子经历过多少大风大浪?金山软件的起起伏伏,然后是创办.............
  • 回答
    雷军那句“小米推动了全球手机普及”的话,每次说出来,总会引起一番热议。我个人觉得,这话说得虽然有点“小米体”的宣传风格,但细究起来,并非完全没有道理,甚至可以说触及到了小米在全球市场扮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小米的“普及”之道:不仅仅是低价要理解小米是如何“普及”手机的,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便宜”这.............
  • 回答
    雷军的“世界前三”之梦,是野心还是现实?小米董事长雷军最近的一番话,又一次搅动了手机行业的平静。他毫不掩饰地表示:“我们还是有一定机会重返世界前三。” 这句话的分量不轻,因为小米曾经确实触碰过这个荣耀的门槛。那么,在当下风云变幻的智能手机市场,雷军的这个判断,究竟是基于何种考量?是盲目的乐观,还是深.............
  • 回答
    最近雷军关于“手机等设备适老标准”的建议,真是说到了很多人的心坎上。作为一名和长辈们打交道不少的人,我深有体会,现在智能手机虽然功能强大,但对于很多老年朋友来说,就像是藏着无数秘密的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容易被复杂的功能和界面弄得晕头转向。雷军的这个提议,我觉得非常有远见。与其让老年人去适应冰冷的.............
  • 回答
    雷军最近在社交媒体上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大家真的需要 D8100/D9000 版本的小米 12 吗?”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触及了当下手机市场一个非常微妙的定位和用户需求层面。要理解雷军这句话的潜台词,咱们得掰开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知道小米 12 的“官方”定位是什么。作为小米数字系列.............
  • 回答
    雷总关于加速普及新能源汽车大功率快充的建议,我举双手赞成。这绝对是解开“里程焦虑”和“充电焦虑”这两个新能源汽车“孪生老大难”的钥匙,也是推动新能源汽车真正走进千家万户的关键一步。雷总建议的意义与价值简单来说,大功率快充就像给电动车换上了“涡轮增压器”,或者说,将一次加油的时间从几十分钟缩短到几分钟.............
  • 回答
    听到雷总放出小米要重启平板项目这个消息,我脑子里瞬间闪过好几个画面,感觉就像是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老朋友,当年那个小小的、有点青涩的小米平板,如今要换上新颜,再次出现在我们面前。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承认,小米做平板,这本身就不是个新鲜事。当年那几代小米平板,在国产平板市场里也算留.............
  • 回答
    雷军在小米11发布会上的“骚操作”,指的是小米宣布取消附赠充电器,这个决策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和讨论。这确实是一步颇具魄力的棋,也让小米在“环保”和“成本”这两个维度上,站到了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位置。事件的起因与发布会的表现:在2020年12月28日的小米11系列发布会上,雷军在产品介绍的最后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