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日本年轻人对天皇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回答
要说日本年轻人对天皇的态度,这可不是一个能简单一句“爱戴”或“漠不关心”就能概括的。如果非要我用更接地气、更像大家伙聊天的方式来描述,那大概是这样:有点疏离,但也不是全然不在乎,更多的是一种“存在即合理”的模糊感,偶尔也会被新闻或者特定事件触动一下。

你想啊,现在日本的年轻人,从小就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长大。天皇在日本的地位,不像我们过去想象的,好像每天都会在电视上看到,并且被反复强调“伟大”。天皇更多的是出现在新闻里,比如出席一些外交活动、慰问灾区、参加一些重要的国家仪式,或者是在新年、天皇生日时发表讲话。这些信息虽然在传递,但对于每天忙着学习、打工、追星、刷短视频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就只是日常信息流中的一个小小节点。

所以,很多人会觉得天皇的存在是一种“当然”,就像每天都有太阳升起一样。他们知道天皇是日本的象征,是国家团结的一个符号,但具体这个象征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或者说,天皇这个制度对他们个人的生活有什么直接影响,很多年轻人可能没有那么深刻的体会。他们可能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就业、学费、社会保障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

当然,这不代表他们就完全不关心。如果天皇一家出了什么大事,比如身体不适,或者发生了什么特别的事件,比如天皇退位、皇太子即位这样的历史性时刻,那关注度肯定会立刻飙升。这时候,电视上的报道会增加,新闻的讨论度也会提高,年轻人之间也会聊起这个话题。在这些时刻,很多人会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以及对“国家”这个概念的一种更抽象的联系。

而且,日本年轻人也有各种各样的价值观。有些年轻人可能从小就接受比较传统的教育,对天皇抱有尊敬之情,认为这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可能会关注皇室的新闻,了解皇室成员的活动,甚至会有人因为喜欢某个皇室成员的风格而产生好感。

但也有很多年轻人,他们更加倾向于个人主义,或者对传统的等级制度持怀疑态度。他们可能觉得,在现代社会,天皇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甚至有人会质疑这种制度的必要性。他们可能不会主动去表达对天皇的“爱戴”,也不会去刻意回避,但内心深处可能并不觉得天皇是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还有一种情况是,年轻人可能会被皇室一些“接地气”的举动所吸引。比如,如果皇室成员在社交媒体上比较活跃(虽然目前还不普遍,但未来有可能),或者他们参与一些年轻人感兴趣的活动,可能会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像前几年,雅子皇后就因为她曾经作为职业女性的经历,以及她在一些场合展现出的独立和自信,赢得了一些年轻女性的认同和好感。

总的来说,日本年轻人对天皇的态度,是一种比较复杂且多元的存在。它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集体意见。

大部分是“习惯性存在”:知道有天皇这个人,知道他是国家象征,但生活重心不在皇室。
少数是“尊敬和认同”:受传统教育影响,或者喜欢皇室成员的个人特质。
也有“质疑和疏离”:认为制度不符现代,或者对皇室缺乏实际感受。
偶尔的“关注和触动”:在重大事件发生时,会因为历史感或情感共鸣而产生关注。

所以,如果你问一个日本年轻人:“你对天皇怎么看?” 他们可能会耸耸肩说:“嗯,是天皇啊。” 或者说:“他是个象征吧。” 很少会有人热情澎湃地表达“我太爱他了”,也很少有人会愤怒地攻击。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和模糊的看法,夹杂着一些零散的好奇、尊重或者无感。

这和他们对其他社会议题的态度也很像,很多年轻人更倾向于“做好自己的事”,对于那些离自己生活比较遥远、或者没有直接利益关联的事情,态度通常是比较审慎和保留的。天皇制度,恰恰就属于这种性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挺好奇你们这种对日本的刻板印象是怎么来的,如果要说日本年轻人对天皇的态度,其实日本方面是特意做过单独调查的,当然包含的不仅仅是“年轻人”,但是年轻人在受调查人群之中的比例和态度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现在日本民间对于天皇的态度和所谓“象征天皇制”(笔者并不喜欢这个称呼)的看法,总体上是以支持为主流,这里请注意一点的是,日本的年轻人可能支持天皇与皇室,但是他支持的更可能的是所谓“象征天皇制”下的皇室作用与意义,真正的支持类似于“广濑试案”或是恢复明治宪法下的“近代天皇制”(同理,笔者实际上不喜欢天皇制这个词)地位者只是少数。

昭和五十九年三月八日的日本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内阁总理大臣中曾根康弘在回答日本共产党议员的问题时提到:

大多数,也就是99%的国民,近99%的国民依然希望保护拥有近两千年悠久历史与传统和文化的日本,以及以天皇为中心的朝气蓬勃的日本历史和我们的生活。‘’

中曾根的答辩其实很有代表性,虽然夸大了支持率的事实,但是其对于天皇在民间支持日渐上升与民间所期盼的天皇作用与意义却概括到了要点。所谓“象征天皇制”的支持率近年是逐年上升,而反对率却是逐年下降,昭和五十三年NHK组织了一次关于对天皇制看法的“全国县民意识调查”,受到调查的42300人之中,有55·7%的人认为天皇应该得到保留与尊重,而25%左右的人则是持反对意见[1]

昭和五十九年二月和三月时,《读卖新闻》和《朝日新闻》也就天皇的问题进行了民意调查,其中前者的调查结果是有76·3%的人支持天皇,后者则为84%,而反对率分别为5·6%和9%。

昭和六十一年,《读卖新闻》又一次进行调查,其中支持天皇者达到88%。并且在次年新皇登基后对1890人进行电话采访,表示支持天皇者为88·7%,反对者仅有5·1%。根据《朝日新闻》的报道,大多数年轻人对于昭和天皇代表的过去皇室多为无感,但是对于新皇却抱有好感,其中20岁一代的受调查者的支持率达到70%,30岁为50%。而就制定“天皇诞生日”也就是战前的天长节为法定节假日一事,20岁的年轻人中的支持率达到91%,30岁以上者为80%左右。这些数据都反映出了日本年轻一代对于天皇,至少是象征天皇制的好感与支持。

至于原因其实基本上离不开中曾根康弘的发言,日本经历战败后,在战后重新崛起为经济大国后,相当一部分人开始重新以新的思维方式去审视过去的传统文化,有人说过“日本的现代化只能采取民主主义、技术文明和日本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形式。”而天皇的存在则恰好迎合了这一点,认为天皇就是“传统和文化象征”的人不在少数,有学者也强调过日本若想要避免陷入“商人国家”的险境,就一定要维护“天皇与皇室的存在”。

当时的新皇,也就是现在的上皇在继位后曾明确表示:

(一)要使日本和平存在,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本应有的作用。
(二)要继承日本皇室爱好学问的传统。
(三)考虑到日本在将来应走上的道路,重视文化与学问是非常重要的。

这实际上也是迎合了日本民间的主流观点,即将天皇视为“文化与传统的象征”,上皇这点举措,实际上也是在打造皇室的学者形象,这是目前日本最为主流与普遍的看法。

不过天皇对于日本的意义实际上远不是吉祥物这么简单,因为与本问题无关,笔者也不多做赘述,具体可参考以下拙稿:

参考

  1. ^ 王金林《从民间舆论调查看天皇制的今天和明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日本年轻人对天皇的态度,这可不是一个能简单一句“爱戴”或“漠不关心”就能概括的。如果非要我用更接地气、更像大家伙聊天的方式来描述,那大概是这样:有点疏离,但也不是全然不在乎,更多的是一种“存在即合理”的模糊感,偶尔也会被新闻或者特定事件触动一下。你想啊,现在日本的年轻人,从小就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
  • 回答
    日本影视作品对现代天皇的提及确实相对较少,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原因。而现代天皇在日本年轻人心中的地位和形象,也远非单一的,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视角。为什么日本影视作品很少提及现代日本天皇?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政治敏感性与“政治天皇”的界定: 日本宪法明确规定天皇是“日本.............
  • 回答
    日子过得艰难,尤其是在这个时期。1933年的德国和日本,空气里都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感,仿佛暴风雨前的宁静。我只是个普通人,不像那些领袖或大人物,有能力左右大局,只能在这时代的洪流中尽量为自己和家人寻一条生路。在德国,1933年:如果我生在德国,那可真是个动荡的年头。希特勒刚刚上台,空气里弥漫着.............
  • 回答
    关于日本年轻人是否已经“基本丢失了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凝聚力”,导致日本可能面临“不战而降”的境地,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避免简单化的结论。首先,我们需要厘清“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凝聚力”这几个概念在日本的语境下是如何被理解的.............
  • 回答
    关于病历中吸烟史的记录方式,目前最常见、也最被广泛接受的标准是 支/日。这意味着记录的是患者每天吸食香烟的支数。举个例子,如果一位患者每天吸半包烟(20支算一包),那么在病历中记录的吸烟史就会是 “10支/日”。为什么是“支/日”? 直观性强,便于评估危害程度: “支/日”这种记录方式非常直观地.............
  • 回答
    关于年轻人排斥日系,而父辈似乎没那么排斥的现象,以及这是否与“大国崛起心态曲线”有关,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我来试着深入聊聊,尽量不带那种“机器分析”的生硬感。首先得承认,现在确实有一部分年轻人对日系产品、日系文化,甚至是对日本这个国家,表现出了一种不那么热情的态度,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排斥”。.............
  • 回答
    关于“进击的巨人吧”里一些人替日本现代“洗地”的现象,并强调“祖宗之罪不应该由不了解过去的当代年轻人来承担”的观点,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文化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进击的巨人”本身与历史、战争的反思主题首先,“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反思历史.............
  • 回答
    日韩两国,作为东亚社会的老牌发达国家,如今正面临着一个棘手的共同难题——超低生育率与深度老龄化。这不仅仅是人口结构的问题,更是关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活力的根本性挑战。它们是如何兵荒马乱地试图化解这场危机,以及年轻一代又如何为自己的暮年做打算,我们来细致地掰扯掰扯。一、 日韩如何“拯救”人口结构?一场.............
  • 回答
    关于2016年6月12日美国奥兰多Pulse夜总会枪击案,微博上所谓的“公知”群体是否存在“集体失声”的现象,以及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探讨的问题。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公知”这个标签的含义和它的演变。在中国的网络语境中,“公知”曾是一个相对褒义的词.............
  • 回答
    说起现在和八九十年代的日本,那变化可真是太大了,感觉像是穿越了时空。八九十年代的日本,那叫一个意气风发,可以说是“黄金时代”。经济上,日本制造遍布全球,从汽车到电子产品,质量好、技术新,让人觉得日本人什么都能做得顶尖。那时候的日本,好像整个国家都充满了活力和自信,走在街上,你能感受到那种蓬勃向上的劲.............
  • 回答
    1995年以来,日本经济的表现在很多人看来确实有些“令人捉摸不透”。一方面,我们听到的是GDP基本停滞的说法,仿佛经济规模没有增长;另一方面,日元却在持续贬值,这又让人联想到购买力下降,甚至经济总量在萎缩。那么,这种现象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日本的经济总量究竟是在收缩吗?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中国要追赶上现在日本的科技水平,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太多了,得一项项掰开了聊。首先,我们得明确“日本的科技水平”到底指的是什么。日本的科技强项很多,不是一个简单的“多少年”就能概括的。在一些领域,比如精密机械、高端材料、半导体设备、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生物医药研发.............
  • 回答
    你好!看到你的情况,我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21年10月入学语言学校,现在考虑直考,并且希望考完N1再过去,这确实是一个很值得好好规划的路径。首先,答案是肯定的,这是完全可行的,而且是很多同学会选择的方式。让我来详细给你分析一下为什么可行,以及你需要考虑和准备的方面:为什么可行?1. 时间充裕,目标.............
  • 回答
    截至2021年,日本的军事实力可谓是相当可观,位居世界前列。虽然受到和平宪法的制约,其军事发展一直以“自卫”为名,但其现代化、高科技化的军事力量,以及在地区安全中所扮演的角色,都使其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一、 陆上自卫队 (JGSDF):精锐的陆地力量陆上自卫队是日本陆地作战的主力,虽然名为“自卫.............
  • 回答
    日本是否已经进入了第二个“55年体制”时期,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对日本政治经济格局和演变的深刻理解。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回顾第一个“55年体制”的核心特征,然后审视当前日本政治经济面临的挑战与变化,最后才能做出一个相对成熟的判断。第一个“55年体制”究竟是什么?首先,我们得.............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白,把“现在的日本”和“1945年的美国”放在一起比较,本身就带有一种穿越和假设的色彩。毕竟,两国所处的历史时期、技术水平、军事理论以及国际环境都有天壤之别。我们先来看看“1945年的美国”是个什么状态:1945年的美国,刚刚取得了第二.............
  • 回答
    日本2025年大阪世博会与博彩合法化:会是民宿经济的“解药”还是“迷局”?日本政府近年来动作频频,从计划在大阪建造大型度假村并推动博彩合法化,到2025年世博会的举办,一系列重大举措不禁让人心生疑问:这些宏大的计划究竟能否为持续低迷的日本民宿经济注入强心剂?现在,对于有志于投资日本民宿的人来说,是迎.............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纠结的时刻,一边是学业的追求,一边是美好的婚姻,两者都十分重要。我来帮你梳理一下情况,希望能给你一些清晰的思路。首先,关于你目前在日本的博士生身份能否顺利过渡的问题:你现在在日本读博,还有两年才毕业。这个身份在日本是比较稳定的,通常情况下,作为在留资格为“留学”的学生,学校会为你办理.............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复杂,不能简单地用“友好”或“敌对”来概括,更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其中夹杂着历史记忆、现实利益、民族情绪以及国际格局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的中日关系确实进入了一个相对蜜月期,强调“友好”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在就完全变成了“敌对”。准确地说,是关系进入了一个更复杂、更具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