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安卓是否在逐渐走向闭源,为什么我国手机公司却仍不开发自己的系统呢?

回答
关于安卓系统是否在“闭源”以及国内手机厂商为何不开发自有操作系统的疑问,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涉及到技术、商业、生态和国家战略等多个层面。

安卓是否在逐渐走向闭源?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闭源”的定义。在操作系统领域,闭源通常意味着核心代码不公开,开发者无法自由查看、修改和分发,其功能和发展方向由单一公司完全掌控。

从这个角度来看,安卓开源项目(AOSP)依然是开源的。 AOSP 是谷歌维护的、基于Linux内核的开源操作系统项目,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查看其源代码、进行修改,并基于此开发自己的发行版。华为的鸿蒙(HarmonyOS)早期便是基于AOSP进行开发的,国内很多第三方ROM也都是基于AOSP的二次开发。

但是,我们之所以会产生“安卓正在走向闭源”的感觉,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1. 谷歌对安卓生态的强力控制: 谷歌作为安卓的缔造者,通过其提供的核心服务(Google Mobile Services, GMS)和框架,对整个安卓生态拥有巨大的影响力。GMS包含了Google Play商店、Gmail、YouTube、Google Maps等一系列全球用户广泛使用的应用和服务,以及支撑这些应用运行的API和框架。GMS本身是闭源的,并且是谷歌安卓战略的核心。 任何想要获得完整安卓体验、支持Google Play商店以及依赖GMS的手机厂商,都必须获得谷歌的授权,并遵循其一系列的规则和要求。这使得用户和开发者在实际使用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谷歌的闭源服务,感觉上被谷歌“控制”着。

2. 谷歌主导的开发方向: 虽然AOSP是开源的,但谷歌在其中扮演着主导角色。新的核心功能、技术方向、安全更新等,很大程度上都由谷歌率先提出和实现。其他开发者虽然可以参与贡献,但谷歌的决策权和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这使得AOSP的发展路径与谷歌的商业利益高度绑定。

3. 硬件和软件的深度绑定: 随着智能手机硬件的不断升级和复杂化,安卓系统与硬件的适配也越来越紧密。谷歌在Pixel系列手机上所展示的最新系统特性,往往需要特定的硬件支持,而这些硬件的驱动和优化,通常由谷歌与硬件厂商合作完成,其中也可能涉及一些闭源的组件。

4. 碎片化与谷歌服务的不兼容: 很多第三方ROM虽然基于AOSP,但为了满足特定用户需求或规避谷歌政策,会移除GMS。这导致了安卓系统在碎片化加剧的同时,部分用户体验(尤其是在全球市场)也与“标准”安卓有所区别,这种区别有时会被解读为谷歌在“收紧”对生态的影响力。

因此,更准确的说法是:安卓的底层开源项目(AOSP)依然存在,但谷歌通过其闭源的GMS以及对生态的强大掌控力,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用户所接触到的“安卓体验”,并对整个生态的发展方向有着决定性影响。 这种“控制”并非完全的闭源,但却让用户和厂商在很多层面上感受到了来自谷歌的“壁垒”或“依赖”。

为什么我国手机公司却仍不开发自己的系统呢?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答案也同样是多维度的:

1. 开发操作系统的技术壁垒和投入巨大:
核心技术掌握: 开发一个成熟、稳定、功能齐全的操作系统,需要极高的技术积累,包括内核开发、驱动管理、图形界面、应用框架、安全体系、电源管理、多媒体处理等等。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人才储备: 操作系统开发需要大量顶尖的软件工程师,尤其是在底层系统、安全、性能优化等领域。全球范围内,具备这类人才的公司屈指可数,国内在这方面的人才储备与国际巨头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研发成本: 从零开始开发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再到其成熟可用,需要持续数十年的巨额投入。这包括研发人员的工资、测试设备的投入、技术验证、Bug修复等等,是一笔天文数字。
生态建设: 操作系统成功的关键在于生态,也就是开发者愿意为这个系统开发应用,用户愿意使用这些应用。一个全新的系统,从零开始吸引开发者,需要极大的努力和资源。如果没有丰富的应用,用户是不会买账的。

2. 安卓生态的成熟与用户习惯:
“安卓”已经是一个成功的生态: 安卓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一个极其庞大和成熟的应用生态。全球有数百万款App,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户已经习惯了安卓界面的操作逻辑,以及在Google Play Store(或其他应用商店)下载和更新App的模式。
用户迁移成本高: 即使国内厂商推出了自有系统,用户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迁移。他们需要重新学习新的操作习惯,并且最重要的是,很多他们常用的App可能无法在新系统上运行,或者功能不全。这种用户体验上的巨大差异,是任何厂商都难以忽视的。
“替换”安卓难度极大: 很多用户购买手机时,看重的不是操作系统本身,而是手机的品牌、硬件配置、拍照能力、价格以及他们熟悉的“安卓”体验。如果一个新系统不能提供比安卓更好的体验,或者至少是无缝衔接,用户就没有动力去选择。

3. 商业与战略的考量:
利润来源: 手机厂商的主要利润来源是硬件销售。通过深度定制安卓,优化用户体验,可以提升产品竞争力,从而促进硬件销售。开发新系统,虽然可能带来长远的战略优势,但在短期内,会分散资源,增加成本,甚至影响硬件销量。
谷歌的制约与合作: 过去,国内手机厂商与谷歌在安卓生态上有紧密的合作关系。虽然谷歌有其控制,但通过GMS,它们能够触及全球市场,获得大量的用户和营收。放弃这一优势,去拥抱一个未知的“自研系统”,风险极高。
“备胎”策略的现实性: 实际上,国内很多公司也在积极布局“备胎”系统,比如华为的鸿蒙(HarmonyOS)。但鸿蒙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且在初期也大量借鉴和兼容了AOSP。这种策略并非完全不开发,而是循序渐进,在特定条件下(例如被外部断供时)能够启用并发展。

4. “系统”的定义与差异化:
UI/UX定制: 很多时候,国内手机厂商开发的“系统”,实际上是基于AOSP的深度定制,例如小米的MIUI、OPPO的ColorOS、vivo的OriginOS等。它们在安卓的基础上,提供了独特的UI设计、功能优化、应用商店、服务生态以及更贴合中国用户习惯的特性。这是一种“差异化竞争”,而非“独立开发”。
微内核与鸿蒙的尝试: 华为的鸿蒙(HarmonyOS)是一个更接近“开发自有系统”的例子。它提出了“分布式操作系统”的概念,并试图在微内核和多设备协同上做出突破。但这同样面临着生态建设的挑战,尤其是在全球范围内。

总结来说,我国手机公司之所以目前没有完全抛弃安卓而开发全新的、独立的操作系统,主要是因为:

技术和资金的巨大门槛: 独立开发操作系统需要极其庞大的投入和长期的积累。
安卓生态的强大惯性: 用户已经深度习惯了安卓和其丰富的应用生态,迁移成本极高。
商业利益和风险规避: 放弃成熟的安卓生态,转投不确定性极高的自研系统,对厂商来说风险巨大。
“深度定制”是更现实的策略: 通过对安卓进行深度定制,实现产品差异化,是当前更可行、更有效的竞争方式。

然而,正如华为鸿蒙的发展所示,战略的考虑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如美国的科技制裁)会推动企业进行更深层次的系统研发和生态构建。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国内科技实力的增强,以及对关键技术自主可控需求的提升,我们或许能看到更多中国公司在操作系统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突破。但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征程,需要持续的投入和全方位的生态构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这真是半桶水,要不就是某公司的水军经费又到账了。

开源的东西只要放出来了想闭源可就难了去了,此前就有过先例,某开源项目闭源后,开发者不跟着玩了,单独弄个分支组团维护去了。
像Android这么大的项目,谷歌要闭源,那就是和全世界的手机公司开战,即使有GMS,但也保证不了全世界的手机公司会跟。

user avatar

安卓并没有走向闭源。

事实上,Google曾经这样想过,但最终做出的决策是,将闭源的 GMS 独立出来,将所有想要闭源的功能都做进 GMS,从而保持安卓本身始终开源。

因此,安卓以前是开源的,现在是开源的,将来也还是开源的。

要制裁,也只能制裁 GMS,然而我们所有国产手机早就已经脱离了 GMS 的控制。


另外,很多人对开源存在误解。以为开源是作用于某个活动的概念。

然而不是,开源作用于某个特定的版本发行

也就是说,一旦 Android 13 以开源发行,那么 Android 13 就始终永远是开源的,要想闭源你只能让 Android 14 闭源。永远无法再让 Android 13 闭源。

开源就是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

任何时候安卓选择闭源的结果,就是大家在闭源之前的开源版本基础上 fork 一份代码继续维护。

因此,就算安卓决定闭源,大家直接基于已经开源版本的代码进行接管就行,根本没有必要独立开发另外一个系统。


回答题主第二个问题:

事实上国产产商都开发了自己的,基于安卓的,手机系统。只不过,并不是每个产商都好意思把这叫成一个独立开发的操作系统,而且一旦真的有必要,他们也可以随时改名变成新操作系统,这个难度并不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