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苏联党史教科书《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回答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一部改写历史的时代注脚

要评价《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简称《简明教程》),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本单纯的党史著作来看待,更需要将其置于苏联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去理解。它并非是一部客观公正的历史记录,而是一部高度政治化的宣传工具,它所承载的使命,是为苏维埃政权的合法性提供辩护,为党的领导地位进行合法性构建,并通过统一的叙事来塑造全体苏联人民的意识形态。

诞生背景:意识形态的战争机器

《简明教程》于1938年正式出版,其诞生并非偶然。在经历了十月革命的动荡、国内战争的残酷、新经济政策的起伏以及残酷的政治清洗之后,斯大林主义的统治已经稳固。然而,为了巩固权力、消除异己、并为未来的统治提供思想基础,一个统一且“正确”的历史叙事变得至关重要。此时的苏联,正处于一个高压统治和意识形态纯洁化的时代。《简明教程》的出现,正是这个时代的需求产物,它如同一个精密的意识形态武器,旨在清除一切“修正主义”、“反革命”的杂音,树立斯大林在党和国家历史中的绝对权威。

在斯大林亲自指导和审阅下,《简明教程》的编写过程充满了政治干预和意识形态的过滤。许多在早期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领导人,如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甚至布哈林等,在书中都被描绘成“人民的敌人”、“阶级叛徒”,他们的历史贡献被抹杀或歪曲,其存在本身就成为了对党的“罪证”。列宁的形象被神化,斯大林的形象则被塑造成列宁的唯一合法继承者和卓越的领导者,他的决策被描绘成英明神武的典范。

内容解读:一个被精心雕琢的叙事

《简明教程》的核心内容,围绕着“布尔什维克党如何一步步走向胜利”这一主线展开。它系统性地梳理了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早期活动,到十月革命的爆发,再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但这个梳理,并非按照既有的时间线和事实来铺陈,而是围绕着一条预设好的“真理”来构建。

列宁主义的教条化和斯大林化: 书中将列宁的理论进行了高度的简化和教条化,并在此基础上注入了斯大林的“贡献”。例如,“联共(布)党是列宁主义的党”是贯穿全书的核心论点,但“列宁主义”已经被解读为斯大林所理解和阐释的理论体系,一切与斯大林观点相悖的解释都被排除在外。
历史事件的政治化解读: 无论是十月革命的胜利、国内战争的结束,还是工业化和集体化的推进,都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色彩。这些成就被归功于党的英明领导和斯大林的杰出才能,而任何困难和挫折则被归咎于内外敌人的破坏和“机会主义”的干扰。
对党内斗争的歪曲: 党内历次路线斗争,尤其是与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人的斗争,被描绘成一场正义与邪恶、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简明教程》将这些复杂的政治和理论分歧,简单粗暴地定性为“叛徒”、“奸细”的阴谋,为斯大林的清洗提供了“合法性”依据。
“英明领袖”的树立: 斯大林在书中被描绘成一个近乎完美的政治家和理论家,他凭借超凡的智慧和坚定的意志,带领苏联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种个人崇拜的塑造,是《简明教程》最核心的功能之一。

影响与评价:一把双刃剑

《简明教程》的影响是深远的,但评价也必须是多维度的。

作为意识形态工具的“成功”: 在其问世的那个年代,该书无疑是成功的。它为苏联共产党的统治提供了合法性辩护,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思想,压制了异见,巩固了斯大林的权力。无数的苏联公民,尤其是青年一代,通过研读这本书,构建了对党和国家历史的认知框架。它成为了苏联政治教育的核心教材,深刻地塑造了几代苏联人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在一定程度上,它也确实激发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为苏联的工业化和军事实力提升提供了思想动力。
作为历史文献的局限性与危害: 然而,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简明教程》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可以说它是“伪史”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充满谎言、歪曲和自我辩护的宣传品,而非客观的历史研究。它所建立的“真相”,是通过大规模的叙事篡改和历史人物的抹杀来实现的。这种对历史的扭曲,不仅造成了对无辜者名誉的损害,更阻碍了对历史真相的探求,为苏联社会埋下了理解的障碍和未来的隐患。
苏联解体后的反思: 苏联解体后,《简明教程》的地位一落千丈。历史学家和研究者开始以更批判、更客观的态度审视它。许多被书中“敌人”称号的人物,重新获得了历史的公正评价。人们开始认识到,这部看似“简明”的教程,实际上是斯大林主义意识形态的精密构建,它对历史的塑造,服务于巩固统治的政治目的,而非对历史的真实还原。

结语:时代局限与警示意义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是苏联历史上的一个特殊产物,是那个时代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控制的鲜明注脚。评价它,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好”与“坏”的二元对立,去理解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功能和影响。

它提醒我们,历史写作并非总是客观中立的,当它被权力所操纵时,就可能成为扭曲事实、塑造叙事的强大工具。同时,它也展示了意识形态宣传的巨大能量,以及它对个体认知和整个社会的影响力。

如今,《简明教程》已经失去了其曾经的权威地位,但它作为一部充满争议的历史文献,依然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反思。它不仅是对一段特定历史时期政治和社会状况的记录,更是对历史如何被书写、如何被利用的一个深刻的警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方面,此书为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历史学为政治服务的恶劣先例,为了政治大局不惜有选择的裁用史料,扭曲人物评价,大量使用春秋笔法对人造成误导。后世有人(比如赫鲁晓夫)学以致用,将这一套直接又用回到斯大林身上,可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是这本书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此书对红色阵营的历史观产生深远影响,可谓划时代的。它将历史唯物主义树立为社会主义史学研究方法论的样板,书中对大量历史事件采用马列主义史观进行解读,为人们观察历史事件的评价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启发,让人们跳出善恶、国家民族等比较狭隘的历史观,改用阶级斗争视角观察历史,后世社会主义阵营的历史书籍的编写方法,实际上都跳不出这个范围,所以此书带有开创性意义。(我是觉得这本书比我们国内出版的流水账式的党史耐读的多)


此书本质上是教科书,既然是教科书,那么它以教育传播布尔什维克的政治观点、路线政策和价值观为主,每一章后都带有布党的官方论点的总结和解读,每一章内介绍历史事件都有相关评价和剖析,所以导致此书的阅读体验会很轻松,因为已经自带讲解了。这样,这本书对历史事件采取的大量春秋笔法的扭曲就可以理解了:此书的本质不是我国的《党史》那类的书,而是类似于《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那种性质的书,是结合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俄国直到二五计划尾声这段半个多世纪的俄国革命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以及布党内多次路线斗争的梳理与官方定性的最终评论。明白这个性质后,你就不会对此书的歪曲历史的部分多有诟病而彻底否定此书的意义了,因为这书本身就是一本政治书籍而不是单纯的历史书籍。

但是此书依旧值得马列主义者一读,只要读透了这书(当然要带有批判性的读),就可以对斯派开创的社会主义阵营唯物历史观有了大致完整了解,可以在对许多红色时代的历史批判读物的出现原因和编写思想有一个启发。

所以我个人对此书的评价是四六开吧,六分功四分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一部改写历史的时代注脚要评价《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简称《简明教程》),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本单纯的党史著作来看待,更需要将其置于苏联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去理解。它并非是一部客观公正的历史记录,而是一部高度政治化的宣传工具,它所承载的使命,是为苏维埃政权的合法性提供辩护.............
  • 回答
    《远在小河的对岸》(俄语:С другой стороны реки)是苏联时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革命歌曲,其历史背景、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首歌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创作背景1. 创作时间与作者 歌曲创作于1930年代,由苏联作曲家列昂尼德·格鲁伯(.............
  • 回答
    罗科索夫斯基(Mikhail Ivanovich Khoroshilov,1881年12月11日-1966年12月19日)是苏联红军的杰出将领,也是二战期间苏联最著名的元帅之一。他以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忠诚的政治立场和坚韧的个人品格闻名,是苏联在二战中扭转战局的关键人物之一。以下从多个维度对罗科索夫.............
  • 回答
    《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这一书名在现有的学术文献和历史资料中并不常见,可能是对某部苏联时期著作的误译、误记或误解。根据苏联历史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背景,可以推测该书可能涉及以下主题: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国家利益与全球人类利益的统一性,或者探讨苏联模式与国际主义的关系。以下从历史背景、理论内容、.............
  • 回答
    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是冷战期间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涉及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权力斗争、意识形态冲突和地缘政治博弈。以下从背景、过程、结果及长期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背景:布拉格之春与苏联的反应1. 政治改革的起因 1968年1月,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领导人亚历山大·杜布切.............
  • 回答
    苏联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一场宏大但充满争议的社会实验苏联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20世纪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一,也是其最核心的特征。理解这两者,是理解苏联崛起、辉煌与最终解体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是一场规模宏大的社会实验,既有其理论上的吸引力,也在实践中暴露出诸多难以克服的弊端。 一、 苏联公有制的核心与理论.............
  • 回答
    如何评价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 详细分析与多维度审视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是苏联历史上最后一位领导人,他的任期(19851991年)是苏联乃至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对他的评价,至今仍然充满争议,很难用单一的“好”或“坏”来概括。他是一个极具复杂性的人物,其政策和行为的后果深远且多层面,既有积极的开.............
  • 回答
    勃列日涅夫的执政时期,通常被称为“停滞时代”(Era of Stagnation),这是对他的评价中一个挥之不去且影响深远的标签。然而,要全面评价这位苏联最高领导人,不能简单地将其框定在这一负面印象中,而需要深入剖析他统治下苏联的方方面面,以及他个人的行事风格和决策带来的长期后果。时代背景与执政特点.............
  • 回答
    评价苏联的军工水平,得从它最辉煌的时期以及后来相对的衰落期来看,它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议题。简单地说,苏联的军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世界顶尖的,尤其在某些领域,它的成就甚至超越了美国,但也存在着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最终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辉煌的篇章:卓越的成就与强大的实力苏联的军工实力,可以.............
  • 回答
    苏联史诗巨制《解放》:一部复杂而深刻的评价苏联电影《解放》(Освобождение)是一部宏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争史诗,它以极其详尽的视角,描绘了二战苏德战争中苏联红军从斯大林格勒战役到柏林战役的关键历史进程。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记录战争的影片,更是苏联国家意识形态、民族情感和历史叙事的集中体现.............
  • 回答
    苏联80年代《合作社法》评价:一次不彻底的市场化改革尝试苏联80年代末颁布的《合作社法》是戈尔巴乔夫时期政治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苏联经济向市场化转型的一次重要尝试。该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苏联经济体制在僵化了近七十年的中央计划模式下出现了一次松动,为私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并在一定程度上激.............
  • 回答
    苏联“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功与过,复杂与争议“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约1920年代末至1950年代中期形成并主导的一套经济、政治和社会组织体系,以约瑟夫·斯大林的名字命名。它深刻地塑造了苏联的命运,也在全球共产主义运动和冷战格局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
  • 回答
    提起苏联汉学,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就能一言蔽之的话题。要评价它,得费点笔墨,得从多个角度去看,才能勾勒出它真实的面貌。它就像一个复杂的人物,有辉煌的过去,也有争议的当下。首先,我们得承认,苏联时期在汉学领域确实做出了不少重要的贡献。特别是从建国初期到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汉学界是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的。当时,.............
  • 回答
    评价苏联819事变,得从多个层面细致地分析。它绝非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苏联解体过程中一个极其关键的节点,其背后是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而它的发生和最终走向,又深刻地影响了苏联的命运。背景:改革的困境与保守势力的反扑要理解819事变,必须先看看它发生前苏联所处的环境。戈尔巴乔夫上台.............
  • 回答
    莫斯科,这座横跨东欧平原心脏地带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是俄罗斯的灵魂所在。要评价它,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地理位置或建筑风格的描述上,而是要深入到它作为苏联首都所承载的历史、政治、文化以及普通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从政治中心的角度来看,莫斯科是毋庸置疑的权力象征。克里姆林宫,这座古老的堡垒,不仅仅是地理上.............
  • 回答
    评价苏联227号命令(“一步也不能后退!”)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它既是战争极端困境下的产物,也是一支军队及其国民在生死存亡关头采取的措施,其影响深远且复杂。背景:德国闪击与苏军的溃败要理解227号命令,必须回到1942年夏天苏联西方面临的严峻形势。巴巴罗萨行动(德国入侵苏联)在1941年取得巨大成.............
  • 回答
    “苏联对中国操碎了心”,这句话在很多中国人的认知里,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比喻,而是包含着一段错综复杂、影响深远的历史。要评价这句话,我们得回到那个火红年代,细致地梳理一番。黎明前的扶持:从“老大哥”到“兄弟”新中国成立之初,可以说是在一片废墟之上艰难起步。当时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面临着封锁.............
  • 回答
    苏联的载机巡洋舰,这个概念本身就带着一丝浪漫主义和战略野心,在冷战时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评价它,得先理解苏联当时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军事需求,以及这个概念的独特性。苏联载机巡洋舰的概念:为何而生?首先得明白,苏联在海军航空兵的发展上,与美国有着根本性的不同。美国海军从一开始就以航空母舰为核心,其航.............
  • 回答
    苏联81年军演,也就是“西方81”演习,是冷战时期规模最大、最引人注目的一次军事演习之一。要评价这次演习,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演习的背景与目的:首先,得明白这演习为啥搞。当时呢,欧洲的局势相当紧张。北约和华约在军事部署上你来我往,谁也不让谁。苏联这边,勃列日涅夫时代末期,虽然有经济上的隐忧,但在军.............
  • 回答
    苏联解体,这个20世纪末最重要的地缘政治事件,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留下了无数探讨的空间。要评价其原因,绝非一两句话可以概括,它是一系列复杂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如同一个精密的机械,一旦某个环节出现严重问题,最终就会导致整个机器的崩溃。内部的僵化与失灵: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到苏联体制本身的顽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