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苏联227命令?

回答
评价苏联227号命令(“一步也不能后退!”)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它既是战争极端困境下的产物,也是一支军队及其国民在生死存亡关头采取的措施,其影响深远且复杂。

背景:德国闪击与苏军的溃败

要理解227号命令,必须回到1942年夏天苏联西方面临的严峻形势。巴巴罗萨行动(德国入侵苏联)在1941年取得巨大成功,苏军损失惨重,几乎濒临崩溃。尽管斯大林格勒战役在1942年底开始逐渐成为转折点,但在夏秋之际,德军的攻势仍然锐不可当。尤其是在南方,以古德里安为首的装甲部队迅速推进,逼近高加索油田,并向斯大林格勒压去。

此时的苏军,经过一年的残酷战争,士气受到严重打击,装备和训练都存在不足,指挥体系也并非滴水不漏。撤退和溃散在战场上时有发生。士兵们在物资匮乏、后勤不济的情况下,面临着巨大压力和对死亡的恐惧。在这种背景下,高级指挥部认为有必要采取极端的措施来制止部队的动摇和后退。

命令的内容与精神

1942年7月28日,斯大林签署了著名的227号命令,其核心思想可以用“一步也不能后退!”来概括。命令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严厉禁止后退: 这是命令最直接和最核心的要求。任何无故后退的部队都将被视为叛徒。
惩罚性措施: 命令规定,在主要方向上,每个集团军都必须设立“阻击部队”(заградотряды)。这些部队的任务是阻止溃兵,必要时可以使用武力(包括机枪射击)来阻止任何无序的撤退或恐慌。
设立“惩罚营”和“惩罚连”: 对于被认定为“胆小”或“动摇”的士兵,可以组建惩罚营和惩罚连,他们将被派往最危险的战线上执行任务,以赎罪或获得战功。
追究指挥员责任: 命令强调,所有未能阻止部队后退的军官和政委将被提交军事法庭审判。

从精神层面讲,227号命令传递的是一种绝望的决心和不容妥协的意志。它试图用恐惧来约束士兵的行动,以期在最艰难的时刻维持战线的稳定,并激发士气。斯大林相信,只有在最严酷的条件下,才能让那些还在抵抗的士兵明白,退缩即是死亡,战斗才是唯一的出路。

评价与影响

对227号命令的评价是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积极影响(从战略角度):

阻止了大规模溃败: 在当时极端恶劣的战场环境下,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德军,227号命令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稳定战线的作用。它让一些已经开始动摇的部队重新找到了坚持下去的理由,至少在局部阻止了更大范围的溃散。
激发了顽强抵抗的精神: 命令所传达的“不许后退”的命令,在某种程度上也转化为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对于那些誓死保卫祖国的士兵来说,它是一种坚持的理由,即使知道身后有枪口对着自己,也要咬牙坚持。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表现出的顽强抵抗,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但227号命令的威慑作用也不能完全排除。
强化了军队纪律: 在混乱的战争时期,纪律的维持至关重要。227号命令以一种极其严厉的方式,重新塑造了军队的纪律,迫使士兵们将战斗视为唯一的选择。

消极影响与争议:

制造了恐惧和不信任: 命令中设立的“阻击部队”意味着战友可能在背后射击自己,这无疑制造了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惧。它也反映了高层对普通士兵的极度不信任,认为只有通过严酷的惩罚才能迫使他们作战。
忽视了深层原因: 命令将失败简单归咎于士兵的“怯懦”和“动摇”,而可能忽视了造成士兵溃败的真正原因,例如糟糕的后勤、劣质的装备、缺乏训练的指挥官、过高的伤亡率以及对战争的绝望感。用恐惧来解决这些深层问题,其效果是有限且昂贵的。
人道主义拷问: 用枪逼迫士兵作战,尤其是在明知必死的情况下,这在人道主义上是难以接受的。许多被枪决或被派往“必死”战场的士兵,他们的死亡本可以避免,或者至少可以通过更人道的手段来激励。
实际执行中的问题: 虽然命令的初衷是稳定战线,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存在滥用权力、误伤友军、因恐惧而导致的不必要伤亡等问题。阻击部队本身也可能成为前线混乱的加剧因素。

总结

227号命令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线上一个极具争议的军事文件。它是一把双刃剑:

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 在极端绝望和劣势环境下,它是一种维持军队组织和战斗意志的极端手段,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战线的作用,为后续的反攻奠定了基础。它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在生死存亡时刻,统治者可能采取的任何措施。
然而,从人道主义和更长远的角度看, 它代表了一种对生命的漠视和对人性的压抑。它以恐惧代替了更有效的激励方式,加剧了士兵的痛苦和恐惧,也留下了对战争伦理的深刻拷问。

历史学家们对此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有些人认为它是战争的必然产物,是维持苏军不败的关键;另一些人则认为它展示了斯大林体制的残酷性,并且对前线士兵的士气造成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可以说,227号命令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了作用,但其代价是高昂的,并且其背后的逻辑至今仍是值得深刻反思的。它提醒着我们,在探讨战争中的激励和纪律时,不应忽视人性的尊严和生命的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粗略看了一下回答,大部分人是从中国读者的角度来看的,那我这里不妨另辟蹊径,姑且摘引一下42年8月中旬内务人民委员部三级国家安全委员阿巴库莫夫从步兵第21、57、63集团军和坦克第1集团军收集到的时人评价,其中一些废话比较多的评价我自行略去,仅仅摘录一些比较有意思的:

积极型:

57集团军二级军事工程师戈尔斯基:……斯大林同志的命令太及时了……无路可退,伏尔加河就是最后的防线
21集团军步兵第809团冲锋枪手帕达尔金:……我从没退却过,以后也不会退,只要我拿着冲锋枪,就会无情射杀敌人。同一个团的库德列绍夫上尉:……命令完全正确,已经退够了
21集团军步兵第300师1051团少尉胡托良斯基(亚美尼亚人):……斯大林同志的命令终结了可耻的溃逃
21集团军化学战部门少校尤德金:……人民委员的命令很好,很有必要。可太晚了,要是早点下,就不至于被迫放弃冬季战线
21集团军炮兵第46团中尉特卡琴科:……斯大林同志的命令来得很及时,可要是在6月发布,就不会有现在的处境了……

牢骚型:

步兵第203师战士列平:……德国佬都差不多打下了整个俄国,咱们的统帅才醒过来。政府设立了什么苏沃洛夫勋章、库图佐夫勋章、涅夫斯基勋章,可并没有怎么领导军队。要是少搞点勋章和奖章,多整点纪律,战况早就该好转了……
步兵第127师炮兵第549团战士基里亚诺夫:……我们的军人饥肠辘辘,我们的武器毫无用处,我们只能在后方看见领导……打不赢德国佬的……

消极型(注意括号内的后果):

三级军医奥利沙涅茨基:……大本营的这道命令是我们再也无法抵抗德国佬时绝望地发出的最后嚎叫。无论如何,这不会带来什么成果……(奥利沙涅茨基核实状况后将被逮捕——阿巴库莫夫)
21集团军步兵第662团8连长舍夫琴科:……这道命令会把俄国剩下来的地方交给德国佬,因为拿步枪的士兵挡不住德国人的机枪和迫击炮,督战队又不准后撤,那就只有一种办法——举起手来(舍夫琴科核实状况后将被逮捕——阿巴库莫夫)
21集团军炮兵第46团下士格鲁斯:……建立惩戒连、惩戒营和督战队不会改善状况,因为德国佬已经在扩张战果,还会继续推进,而我们已经在退却,还会继续退却……我们部队会继续往东退,我就不跟着走了,我到时候找个避弹所停下来跟着德国人往东……(格鲁斯将被逮捕——阿巴库莫夫)
63集团军步兵第127师555团战士杰米霍夫:……我们正在战斗,但法西斯终究会胜利,显然,德国兵已经占了半个苏联,也没有地方可退。那就只有一条路——投降……(杰米霍夫将被逮捕——阿巴库莫夫)
步兵第1师战士日维亚科夫:……你们想要用最高统帅部的命令树立纪律,那我们就会在火线上对付你们这样的人……(立刻逮捕日维亚科夫——阿巴库莫夫)
独立工兵第817营上士杜博诺索夫:……要是我们在前线被枪杀的话,那最好还是跑到德国佬一边去……(杜博诺索夫将被逮捕——阿巴库莫夫)
近卫步兵第5师17团战士卡利努什金:……这道命令会催生破坏行径,它说:“一步都不许退”,也就是要消灭所有人……弗罗洛夫补充说:……大概真的是打算干掉所有人(卡利努什金和弗罗洛夫将被逮捕——阿巴库莫夫)
高炮第307营中士罗蒙诺索夫:……不管怎么说,这道命令没啥效,军队不会听它,会撤退。这道命令来得太晚了,德国佬都占了半个国家,要是把督战队放在部队后头,部队会调转枪口对付督战队的……(正在起草逮捕罗蒙诺索夫的文件——阿巴库莫夫)[1]

参考

  1. ^ Жадобин А.Т., Марковчин В.В., Сигачев Ю.В. 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ая эпопея : Материалы НКВД СССР и военной цензуры из Центрального архива ФСБ РФ. М., 2000, с. 183-189.
user avatar

目前看到的一些资料显示俄国军民对这条命令基本算是毁誉参半吧。

前线士兵们承认其合理性,但是觉得有种不被信任感。

上层许多人士也支持这道命令,但是战后有些人开始觉得这主要是大胡子把自己的责任推给军队。

当然其实德军也有类似的措施。

最近正好写了一篇关于227号命令的文,更多详细内容请看

二战时期苏联红军督战队与督战 - 瑞典手枪骑兵的文章 - 知乎 zhuanlan.zhihu.com/p/36

PS:我挺想了解朱可夫批判227命令的具体说法,其实我至少看到三处他自己下达类似227命令精神的文件。按格兰茨的话说就是有些高层,如朱可夫和叶缅科夫对采用这些手段和大胡子一样乐此不彼。(引自《巴巴罗萨脱轨P596)有了解的人麻烦解答我心中的疑惑,谢谢啦。

更新日志

5.15 补充巨人重生

5.22 补充巴巴罗萨脱轨

user avatar

你要搞清227命令的重点在哪啊。

227命令的重点不在于什么“枪毙逃兵”、“严厉惩处动摇人员”——枪毙逃兵、惩处动摇人员以及更加严厉的事情从战争一开始就在做了,而且在情况危急的多的1941年做得更多


比如1941年8月16日,国防人民委员会颁布的270号命令(order No.270)就是一例

……(前面是各种各样的战例)
I order:
That commanders and political officers who, during combat tear off their insignia and desert to the rear or surrender to the enemy, be considered malicious deserters whose families are subject to arrest as a family, for violation of an oath and betrayal of their homeland.

All higher commanders and commissars are required to shoot on the spot any such deserters from among command personnel.

Encircled units and formations to selflessly fight to the last, to protect materiel like the apple of their eye, to break through from the rear of enemy troops, defeating the fascist dogs.

That every soldier is obliged, regardless of his or her position, to demand that their superiors, if part of their unit is surrounded, to fight to the end, to break through, and if a superior or a unit of the Red Army – instead of organizing resistance to the enemy – prefers to become a prisoner they should be destroyed by all means possible on land and air, and their families deprived of public benefits and assistance.

Division commanders and commissars are obliged to immediately shift from their posts commanders of battalions and regiments, who hide in crevices during battle and those who fear directing a fight on the battlefield; to reduce their positions, as impostors, to be demoted to the ranks, and when necessary to shoot them on the spot, bringing to their place bold and courageous people, from among junior command personnel or those among the ranks of the Red Army who have excelled.

翻译就懒得翻译了,你看着各种“shoot on spot”也就知道了,大概意思就是对动摇的军官“当场枪决”并逮捕他们的家人。


对普通士兵也经常如此,你随便看一看斯大林、朱可夫们的往来电文,都是各种“惩处逃兵”、“坚决处理动摇者”。比如1941年9月24日,近卫步兵第2师395团在布良斯克地域的防卫战(这一战斗被写入了格罗斯曼的小说《人民是不朽的》,建国初由茅盾翻译引进国内),1953年阿基缅科师长便回忆了他是怎么用大炮扫荡逃兵的:

The 395th Rifle Regiment stubbornly held on to its position and assisted the 875th Rifle Regiment with its fire. But a large group of enemy tanks (70-80) struck a blow from the direction of the railroad station, that is, north of the village of Kholopkovo, at the junction of the 535th and 395th Rifle Regiments. They wedged into and burst through the combat formations of both regiments, but the units defended stubbornly. But unexpected confusion and an extraordinary incident occurred in our combat formations. When the tanks attacked our positions and burst into the combat formation of our 2 regiments, a large number of replacement troops from Kursk, numbering about 900 men, committed treachery to the interests of our homeland. As if by command, this group rose up, threw away their rifles, and, with enemy tanks quickly edged up the the traitors and, under the cover of other tanks, began to take the traitors away. This circumstance created an exceptionally difficult and morally serious condition among our personnel. I saw this situation occur while I was at the observation post, but I lacked the forces and means required to remedy the situation and to take control of the traitors for future punishment before our Soviet organs." But a traitor is a traitor, and he deserved immediate punishment on the spot. I gave an order for two artillery battalions to open fire on the traitors and the enemy tanks.' As a result,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the traitors were killed and wounded, and the enemy tanks were scattered.


直接贴我朋友的翻译:

步兵第395团顽强地坚守着自己的防线,并以火力支援着步兵第875团。但一大群敌军坦克却从火车站方向杀来,直捣步兵第395团和步兵第535团的结合部并冲进了两个团的阵地。尽管战士们英勇抵抗,但还是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混乱和恶劣事件:当敌坦克攻入我军战斗队形时,大群来自库尔斯克的补充兵,总人数约有900人,背叛了祖国!他们就像接到了什么命令一样集体举起手来,扔掉手头的步枪向敌军坦克投降!我在前沿指挥所亲眼看到了这一情况,显然这对我军其他部队造成了很坏的心理影响,但我缺乏必要的手段来挽救局势,把这些叛徒送上军事法庭。但叛徒就应当立刻得到其应有的惩罚,于是我下令两个炮兵营向这些叛徒和敌军坦克一并进行火力覆盖,大群叛徒非死即伤,敌军坦克也被打散


227命令有新意的地方在于组建了专职的拦阻部队/督战队(blocking troops)和“惩戒营”(penal battalion),惩戒营和拦阻部队/督战队至少到1944年底依然明确存在于苏联集团军的序列表中。

至于“评价”倒没什么可评价的,227命令被各种强调,是因为它和戏剧化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相结合,当然很受文艺工作者们的欢迎——你要来拍一部电影,要突出斯大林格勒的“惨烈”、“悲剧”,227命令自然是一个很好的背景题材。


话说回来,对战俘、投降者、逃兵等人的处罚并没有这些命令中的那么严厉,原因也很简单——他们的人数实在是太多了

比如1942年8月1日到10月15日,斯大林格勒地域的三个方面军拦阻了14万多逃兵,绝大多数也就是送回原部队而已——14万人啊,全抓起来仗还打不打了?

战俘也是,苏联之前对苏芬战争和诺门罕战役中的战俘处理都是非常严厉的。但卫国战争中,苏军前后四五百万人做了德国战俘,战后平安回来的也有二三百万,对于青年、中年男子死亡伤残超过40%的苏联而言,惩处起来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类似的,枪毙巴甫洛夫被视为斯大林严厉惩处军官的象征,其实苏军可以说是二战各国对高级军官最宽松的军队之一。你看后来,篓子捅破天的布琼尼,铁木辛哥,科涅夫,科兹洛夫,索科洛夫斯基们,别说枪毙了,他们的职务受了半点影响吗?

user avatar

任何不考虑当时战场情况背景的无脑黑就是耍流氓,227号命令的颁布和1942年夏苏德战场南线的形势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1942年5月哈尔科夫战役惨败之后,南线的形势发生了重大逆转,德军在东乌克兰取得了绝对的优势,6月28日开始的蓝色行动揭开了德军42年夏季攻势的序幕

而斯大林经过一年的战争历练也终于认识到再像41年那样玩坚壁清野严禁部队撤退是绝对行不通的(基辅战役学费交的够多了),而且东乌克兰的草原地带根本无险可守,不撤退、不用空间换时间难道是等着被包饺子吗?

但是默许撤退的口子一开,下面的部队在执行上就不可避免的乱了套了,列个数据

<3>1942年夏秋苏军在西南和南方向的战斗:
战役 兵力(万人) 纯减员 伤病 合计 作战日期
刻赤防御战役 24.98 162282 14284 176566 5.8-5.19
哈尔科夫进攻战役 76.53 170958 106232 277190 5.12-5.29
沃罗涅日-伏罗希洛夫格勒战役 131.08 370522 197825 568347 6.28-7.24

这是苏军1942年夏在南线战斗中的损失数据,注意最下面的沃罗涅日-伏罗希洛夫格勒战役,也就是对应德军蓝色行动的第一阶段,苏军在该战役中的总损失高达惊人的56w,其中纯减员(阵亡、被俘、失踪)达到了37w

“南方面军在撤退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全部4个集团军只剩下10万多人。”

——《朱可夫回忆录》第十五章 继续经受严峻的考验(1942年)

但是有意思的是,即使翻遍了战史也没有找到苏军在这一阶段中有大兵团成建制被歼灭的记录,德军方面的数据显示,在蓝色行动的第一阶段,抓获的苏军战俘人数是。。。8万人。那么问题就来了,德军的数字肯定不可能缩小自己的战果,苏军又没有重兵集团被歼,甚至总体上是在大踏步的后撤,那么37w的纯减员是怎么来的?

这样就只剩下了一种解释,就是在苏军部队后撤的过程中出现的溃散的情况,大量的士兵开小差脱离部队,成了逃兵,这部分人员被计入了“失踪”的数字,朱可夫回忆录里提到南方面军4个集团军只剩10万多人,其实是大量的人员溃散了,有的师甚至只跑的剩下了几百人。当然老朱在回忆录里总不能写是出现了大量的逃兵。赫鲁晓夫的回忆录里也提到:“部队已被敌人击溃。”司令员铁木辛哥则说:“集合部队的唯一办法是设立流动厨房,希望他们在饥饿时能够回来。”

这样就不难理解227号命令颁布的原因了。斯大林允许的是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上的撤退,而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溃退,更不能容忍大量士兵开小差当逃兵的情况出现。而227号命令的目的,在于把濒于崩溃的南线苏军重新组织起来,有组织的撤退、有组织的抵抗,而不是禁止所有的撤退行动搞坚壁清野。

不然请看下图,如果是禁止一切撤退,斯大林怎么可能允许布琼尼在同一时期放弃无法防守的北高加索的大片地区,撤回高加索山脉和捷列克河沿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评价苏联227号命令(“一步也不能后退!”)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它既是战争极端困境下的产物,也是一支军队及其国民在生死存亡关头采取的措施,其影响深远且复杂。背景:德国闪击与苏军的溃败要理解227号命令,必须回到1942年夏天苏联西方面临的严峻形势。巴巴罗萨行动(德国入侵苏联)在1941年取得巨大成.............
  • 回答
    《远在小河的对岸》(俄语:С другой стороны реки)是苏联时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革命歌曲,其历史背景、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首歌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创作背景1. 创作时间与作者 歌曲创作于1930年代,由苏联作曲家列昂尼德·格鲁伯(.............
  • 回答
    罗科索夫斯基(Mikhail Ivanovich Khoroshilov,1881年12月11日-1966年12月19日)是苏联红军的杰出将领,也是二战期间苏联最著名的元帅之一。他以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忠诚的政治立场和坚韧的个人品格闻名,是苏联在二战中扭转战局的关键人物之一。以下从多个维度对罗科索夫.............
  • 回答
    《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这一书名在现有的学术文献和历史资料中并不常见,可能是对某部苏联时期著作的误译、误记或误解。根据苏联历史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背景,可以推测该书可能涉及以下主题: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国家利益与全球人类利益的统一性,或者探讨苏联模式与国际主义的关系。以下从历史背景、理论内容、.............
  • 回答
    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是冷战期间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涉及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权力斗争、意识形态冲突和地缘政治博弈。以下从背景、过程、结果及长期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背景:布拉格之春与苏联的反应1. 政治改革的起因 1968年1月,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领导人亚历山大·杜布切.............
  • 回答
    苏联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一场宏大但充满争议的社会实验苏联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20世纪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一,也是其最核心的特征。理解这两者,是理解苏联崛起、辉煌与最终解体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是一场规模宏大的社会实验,既有其理论上的吸引力,也在实践中暴露出诸多难以克服的弊端。 一、 苏联公有制的核心与理论.............
  • 回答
    如何评价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 详细分析与多维度审视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是苏联历史上最后一位领导人,他的任期(19851991年)是苏联乃至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对他的评价,至今仍然充满争议,很难用单一的“好”或“坏”来概括。他是一个极具复杂性的人物,其政策和行为的后果深远且多层面,既有积极的开.............
  • 回答
    勃列日涅夫的执政时期,通常被称为“停滞时代”(Era of Stagnation),这是对他的评价中一个挥之不去且影响深远的标签。然而,要全面评价这位苏联最高领导人,不能简单地将其框定在这一负面印象中,而需要深入剖析他统治下苏联的方方面面,以及他个人的行事风格和决策带来的长期后果。时代背景与执政特点.............
  • 回答
    评价苏联的军工水平,得从它最辉煌的时期以及后来相对的衰落期来看,它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议题。简单地说,苏联的军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世界顶尖的,尤其在某些领域,它的成就甚至超越了美国,但也存在着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最终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辉煌的篇章:卓越的成就与强大的实力苏联的军工实力,可以.............
  • 回答
    苏联史诗巨制《解放》:一部复杂而深刻的评价苏联电影《解放》(Освобождение)是一部宏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争史诗,它以极其详尽的视角,描绘了二战苏德战争中苏联红军从斯大林格勒战役到柏林战役的关键历史进程。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记录战争的影片,更是苏联国家意识形态、民族情感和历史叙事的集中体现.............
  • 回答
    苏联80年代《合作社法》评价:一次不彻底的市场化改革尝试苏联80年代末颁布的《合作社法》是戈尔巴乔夫时期政治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苏联经济向市场化转型的一次重要尝试。该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苏联经济体制在僵化了近七十年的中央计划模式下出现了一次松动,为私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并在一定程度上激.............
  • 回答
    苏联“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功与过,复杂与争议“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约1920年代末至1950年代中期形成并主导的一套经济、政治和社会组织体系,以约瑟夫·斯大林的名字命名。它深刻地塑造了苏联的命运,也在全球共产主义运动和冷战格局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
  • 回答
    提起苏联汉学,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就能一言蔽之的话题。要评价它,得费点笔墨,得从多个角度去看,才能勾勒出它真实的面貌。它就像一个复杂的人物,有辉煌的过去,也有争议的当下。首先,我们得承认,苏联时期在汉学领域确实做出了不少重要的贡献。特别是从建国初期到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汉学界是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的。当时,.............
  • 回答
    评价苏联819事变,得从多个层面细致地分析。它绝非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苏联解体过程中一个极其关键的节点,其背后是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而它的发生和最终走向,又深刻地影响了苏联的命运。背景:改革的困境与保守势力的反扑要理解819事变,必须先看看它发生前苏联所处的环境。戈尔巴乔夫上台.............
  • 回答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一部改写历史的时代注脚要评价《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简称《简明教程》),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本单纯的党史著作来看待,更需要将其置于苏联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去理解。它并非是一部客观公正的历史记录,而是一部高度政治化的宣传工具,它所承载的使命,是为苏维埃政权的合法性提供辩护.............
  • 回答
    莫斯科,这座横跨东欧平原心脏地带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是俄罗斯的灵魂所在。要评价它,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地理位置或建筑风格的描述上,而是要深入到它作为苏联首都所承载的历史、政治、文化以及普通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从政治中心的角度来看,莫斯科是毋庸置疑的权力象征。克里姆林宫,这座古老的堡垒,不仅仅是地理上.............
  • 回答
    “苏联对中国操碎了心”,这句话在很多中国人的认知里,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比喻,而是包含着一段错综复杂、影响深远的历史。要评价这句话,我们得回到那个火红年代,细致地梳理一番。黎明前的扶持:从“老大哥”到“兄弟”新中国成立之初,可以说是在一片废墟之上艰难起步。当时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面临着封锁.............
  • 回答
    苏联的载机巡洋舰,这个概念本身就带着一丝浪漫主义和战略野心,在冷战时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评价它,得先理解苏联当时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军事需求,以及这个概念的独特性。苏联载机巡洋舰的概念:为何而生?首先得明白,苏联在海军航空兵的发展上,与美国有着根本性的不同。美国海军从一开始就以航空母舰为核心,其航.............
  • 回答
    苏联81年军演,也就是“西方81”演习,是冷战时期规模最大、最引人注目的一次军事演习之一。要评价这次演习,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演习的背景与目的:首先,得明白这演习为啥搞。当时呢,欧洲的局势相当紧张。北约和华约在军事部署上你来我往,谁也不让谁。苏联这边,勃列日涅夫时代末期,虽然有经济上的隐忧,但在军.............
  • 回答
    苏联解体,这个20世纪末最重要的地缘政治事件,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留下了无数探讨的空间。要评价其原因,绝非一两句话可以概括,它是一系列复杂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如同一个精密的机械,一旦某个环节出现严重问题,最终就会导致整个机器的崩溃。内部的僵化与失灵: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到苏联体制本身的顽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