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当年皇家海军有可能不击沉,而是俘虏俾斯麦吗?

回答
想当年,当“俾斯麦”号这艘德意志海军的骄傲,在北大西洋的冰冷海水中沉没时,无数人扼腕叹息,也有无数人感慨战争的残酷。那么,皇家海军有没有可能不将其击沉,而是将其“活捉”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当时的具体情况:

1. 战略层面的考量:

“俾斯麦”号的威胁有多大? “俾斯麦”号是德国海军为数不多的大型主力舰之一,它的出现,对于英国庞大的商船队,尤其是远洋运输线,构成了致命的威胁。它不仅拥有强大的火力,还具备令人印象深刻的续航能力和速度,能够深入大西洋,切断盟军的生命线。
俘虏“俾斯麦”号的意义? 如果皇家海军能够俘虏“俾斯麦”号,其战略意义将是巨大的。
情报价值: 一艘完整的现代战列舰,其设计、技术、装甲、火控系统、无线电通信等等,对于英国来说是无价的情报。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德国海军的真实水平,并据此改进自身的设计和战术。
心理打击: 能够俘获对方最强大的战舰,对德国海军和整个德国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心理打击,同时也会极大地鼓舞盟军士气。
技术评估: 英国人可以近距离研究“俾斯麦”号的各项性能,甚至可能尝试进行测试,了解其优劣,为自己未来的舰船建造提供参考。
潜在的利用? 虽然可能性很小,但也不能排除英国人会考虑将其修复后投入己用,虽然将其完全整合进皇家海军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至少可以作为目标船或者研究对象。

2. 技术和战术层面的可能性:

如何才能“俘虏”一艘现代战列舰? 这是一个巨大的技术挑战。现代战列舰的设计,包括其坚固的结构和强大的自卫能力,使得非破坏性地将其制服非常困难。
“打残”而非“击沉”: 理论上,如果皇家海军能够集中火力,攻击“俾斯麦”号的动力系统(如蒸汽轮机、锅炉)和武器系统(如主炮塔、副炮),使其丧失作战能力,但又不完全摧毁其舰体结构,那么俘虏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登舰作战: 这种方式在二战海战中几乎是不存在的。现代战列舰的甲板面积巨大,内部结构复杂,且在战斗中会有船员进行射击和抵抗。大规模的登舰作战,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极其危险且效率低下的。即便能够成功登舰,也很难完全控制住一艘万吨级的战列舰。
拖曳回港? 即使“俾斯麦”号丧失了动力,但要将其拖曳回英国,需要合适的拖船、稳定的海况,以及保护其免受友军误击或德国潜艇袭击的措施。

当时的情况:
“俾斯麦”号的损毁程度: 在被英军舰艇围攻的过程中,“俾斯麦”号已经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舰桥被摧毁,指挥系统瘫痪,火炮系统部分失效,动力系统也可能受到影响(尤其是被“罗德尼”号和“乔治五世”号的炮火击中)。
“乔治五世”号和“罗德尼”号的角色: 这两艘战列舰是英军的主力,它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摧毁“俾斯麦”号。它们的战术目标是尽快将其击沉,以解除其威胁。
“乔治五世”号的行动: “乔治五世”号在最后的阶段,在近距离对“俾斯麦”号进行了炮击,虽然对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其首要目标就是摧毁。
“多塞特郡”号巡洋舰的鱼雷攻击: 值得注意的是,“多塞特郡”号巡洋舰在“俾斯麦”号几乎失去战斗力后,发射了鱼雷,这些鱼雷被认为是最终导致“俾斯麦”号沉没的关键。当时,“多塞特郡”号的指挥官,可能是在接到命令,或者根据实际情况判断,认为“俾斯麦”号已经无法修复,且继续存在于海面会带来新的风险(例如被德国飞机或潜艇企图救援),所以执行了最终的致命一击。

3. 英国海军的决心与指挥:

“不计代价”的追击: 英国海军对“俾斯麦”号的追击,可以说是倾尽全力,动用了当时能够调动的几乎所有可用舰艇。这反映了英国海军最高指挥层对“俾斯麦”号威胁的认识,以及不惜一切代价将其消灭的决心。
最终命令的性质: 在“俾斯麦”号被重创,但仍未完全沉没之际,是否会下达“必须将其击沉”的命令,这是一个关键问题。考虑到战场瞬息万变,且“俾斯麦”号依然拥有潜在的危险(尽管可能性很低),指挥官可能更倾向于“彻底解决”而不是“冒险俘虏”。
“人道主义”的考量? 在现代战争中,对待被击毁舰艇的船员,通常会有俘虏的考量。但对于一艘战列舰本身,如果它还能战斗,或者它代表的威胁依然存在,那么摧毁它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策略。

总结来看,皇家海军“不击沉,而是俘虏俾斯麦”的可能性,可以说是极其渺茫,几乎不可能。

原因如下:

技术上的巨大障碍: 现代战列舰的结构强度和战斗能力,使得在不摧毁其主要结构的前提下将其制服并拖曳,难度极大。
战场环境的复杂性: 在当时激烈的海战环境中,优先保证自身安全,并且尽快消除敌方威胁,是所有海军指挥官的首要任务。
“俾斯麦”号的顽固抵抗与已受损程度: “俾斯麦”号在最后一刻仍在顽抗,并且已经遭受了严重的损害,使其难以被精确控制。
英国海军的战略目标: 英国海军的首要目标是确保海上航线的安全,而“俾斯麦”号存在的每一分钟,都是对这一目标构成的威胁。将其彻底摧毁,才能最有效地达到战略目的。
缺乏明确的“俘虏”策略: 历史上,海上大规模俘虏装备精良的战列舰的情况极其罕见,也没有形成成熟的战术体系。

或许,如果“俾斯麦”号的动力系统在早期就被彻底瘫痪,并且其火力也完全丧失,同时海况极其有利,那么英国海军可能会考虑将其拖走。但即便是这样,其后续的维护、研究,以及可能被德国潜艇或飞机骚扰的风险,也会让英国海军重新审视这个决策。

所以,虽然“俘虏俾斯麦”听起来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设想,但在当时的战争逻辑和技术条件下,将它击沉,是更为现实和有效的选择。我们只能在历史的回响中,想象一下那艘庞然大物被曳入英国港口的壮观景象,但更可能的是,它将在战火中彻底化为历史的尘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相信的心就是奇迹的魔法。

BSM是不是通海阀沉的这个事早就说烂了。加泽科,水下考察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当代/现代多炮塔教考察勘探方面在辨识中最权威没有之一的角色,在至少30年前就总结过这个问题而现在我们对水下残骸有相对完整的考据之后认识没有区别:“··· ···有相当规模的证据(答注:勘探证据以及幸存者提供的历史证据)证明德国战列舰无可避免的毁灭是由预先准备的自沉炸药加速的··· ···BSM已经被英军火炮和鱼雷严重损伤而停火之后最终沉没也就是几个小时内的事情··· ···水下考察支持这一结论。”

这个问题无需辩驳,这就是非常权威的结论:自沉与否,船会沉。而自沉的努力存在,加速了这一过程。

至于能不能俘获——这个问题答案其实有意思的多。

题主相信魔法吗?

因为在战斗最终阶段的混乱中,很多事情起到的作用事实上与预计目的并不相同。德舰事实上是向左舷翻覆的,尽管多数鱼雷命中取得于右舷。这是因为试图自沉的努力并不都加速了船只沉没,而鱼雷和火炮的损伤有时候会在德方已经放弃主动反向注水的情况下反而会减少倾斜角度。如这些年来反复提到过(实际上,战斗刚刚结束后就反复提到过)的那样,最终阶段的战斗是过量投射。在0930后德舰已经无法还击,最后一座炮塔(C)被14in瘫痪而舰员得到命令放弃损管开始弃船;然而直到1015英方才下令停止射击,其中接近一个小时(不以全舰彻底瘫痪而是基本瘫痪而计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在抵近距离上火炮事实上是在过度射击,是屠杀而非系统性的“击沉”。相当数量的英法火炮命中,主要来自KGV和一部分来自罗德尼,取得于德舰左舷;而鱼雷命中,包括罗德尼发射的鱼雷和此后巡洋舰行动,均发生于德舰右舷。这减缓了舰艇的倾斜拖延了翻覆的过程。而鱼雷命中和战斗早期导致的进水进一步让战斗最后阶段平直发射的大口径火炮更不容易在水线附近爆炸,也阻止了弹药库“胡德”的可能。这些努力对于舰体沉没而言不是系统性的,导致的是战斗结束前极其惨重的人员损失(如前所述,系统性屠杀这个词没什么不能用的)而非快速沉没。

如果相信魔法,那么俘获德舰的可能是存在的。斯佩就未能彻底完成自沉——要重复这一过程:

1,必须在0930前就停火,至少停止随意射击。这里有两点。首先,保证战斗结束时的舰况不能像史实中1015-1030之间那样绝望。不能打成废铁。其次,更重要的是,不能过早敲掉德舰所有火炮,要让之消耗尽可能多的药包(本来已经所剩无几)从而避免舰员获得足够数量的剩余炸药仅凭起爆就完成自沉。或许让罗德尼在抵近距离上接一两发近失甚至水线上命中鼓励德舰反击也无妨,那本来就是消耗品舰了,就此沉没也可,但是务必要确保德方弹药或者用尽或者注水。

2,提前通电重新部署巡洋舰的位置,如果上述过程失控德舰开始过早倾斜,在反方向雷击之也可以。

2,登舰。这是相对小的问题。所有舰艇上都有皇家陆战队也有用于武装水手的单兵武器库,在抵近距离上对于人员已经遭到屠杀,指挥结构基本被摧毁的敌舰而言或可以控制。登舰之后,立刻布置拖带链,重新开始损管努力。如果损管失利,把谢菲尔德,诺福克和多赛特放干储备尽可能拆除(爆破)上层结构增加储备浮力后当成一次性浮筒绑上也行。

用什么?用胶布。

3,拖带。最合适的拖带对象显然是KGV,但是KGV的燃料状况决定了该舰不可能把这坨废铁完好的拖回利物浦,所以把此时维持在交火距离外的声望拉过来是个好主意。PoW的8in水下命中导致舵机部分操作不稳定,所以如果要KGV拖带一半换人可能仍然是声望或者巡洋舰比较合适。如果目的只是把BSM拖回去,把燃料耗尽的KGV扔在外面也可以

当然现实中这是不敢想象的荒唐。KGV已经几乎耗尽燃料被拖回港内了,再加一艘废铁实在是超出预计。而俘获与否该舰已经断不可能再次进入一线服役不过是废铁而已,只是提供研究材料(虽然这确实是需要的,即便是英美苏信息交流后盟军仍然一定程度上缺乏德舰具体隔仓和装甲布置模式的信息)。在海况仍然没有重大改善的情况下,拖带本身风险巨大。而如果因此导致了拖带舰被雷就是彻头彻尾的闹剧了。

俘获有没有可能?站在21年资料全解封幸存者回忆被反复编辑,电子计算机已经应用在船舶设计各个角落的角度上;如果从头到尾打定主意要俘获而不考虑要付出的代价与过低的收益如何不成比例,那么不能说就一定没有可能··· ···毕竟上文只是随手口胡,如果是专业技术人员假以时间,以现有的条件,或许有更合理更冷酷的“最优解”。

so··· ···

你相信魔法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