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母婴产品适合做电子商务吗?为什么没有从母婴产品品类电商中出现规模很大电商企业?

回答
母婴产品当然适合做电子商务,而且潜力巨大!从消费需求来看,母婴群体是典型的“刚需”群体,他们对宝宝的健康、成长有着极高的关注度,并且愿意为此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而随着现代化生活节奏加快,年轻父母们普遍更倾向于通过便捷的线上渠道购买商品,这为母婴电商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那么,为什么至今为止,我们没有看到一家能够达到淘宝、京东那样体量的母婴品类“超级电商”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母婴产品的特殊性与用户信任的高门槛

安全第一,信任至上: 这是母婴产品最核心的属性。家长在为孩子选择任何产品时,安全是他们最首要的考量。从奶粉、辅食到衣物、玩具,任何一点质量问题都可能带来无法弥补的后果。这种对安全性的极致追求,意味着用户在选择购买平台和品牌时,会非常谨慎。
高情感投入,低冲动消费: 母婴产品不仅仅是商品,更承载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呵护。这使得用户在购买时往往会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比不同品牌、查看用户评价,甚至会参考医生、育儿专家的建议。相比于其他品类,母婴产品的消费决策链条更长,更少出现纯粹的冲动性购买。
知识依赖性强,信息不对称: 很多母婴产品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正确选择和使用,比如婴儿配方奶粉的选择、纸尿裤的透气性、儿童玩具的材质安全性等。用户往往需要大量的信息来支撑自己的决策,而这些信息往往分散在各个平台、专业文章和用户口碑中。

为什么这对电商巨头不利?

信任的建立成本高昂: 想要在母婴领域建立起绝对的信任,需要持续不断地在产品质量把控、售后服务、专业内容输出等方面投入巨大的资源。仅仅依靠低价或者促销活动很难真正打动核心用户。
单一平台难以满足所有需求: 用户在购买母婴产品时,可能不会只在一个平台完成所有购买。他们可能在专业母婴论坛获取信息,在垂直APP查看测评,在综合电商比价,在品牌官网购买某些特定产品。这种分散化的信息获取和购买行为,使得单一的电商平台很难形成绝对的用户黏性。

二、现有电商格局下的竞争态势

综合电商的渗透: 像淘宝、天猫、京东这样的综合性电商平台,已经拥有了庞大的用户基础和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它们通过开设专门的母婴频道,引入众多知名品牌,并利用平台本身的流量优势,已经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对于用户来说,在熟悉的综合平台购买母婴产品,其便捷性和信任度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需求。
品牌直营与独立APP的夹击: 许多国际知名母婴品牌,如惠氏、美赞臣、好奇、花王等,都拥有自己的品牌官网或者独立的APP。它们通过直接与消费者对话,提供更专业的产品信息、更优质的服务和更具吸引力的会员制度,成功地吸引了一部分对品牌忠诚度较高的用户。
垂直母婴平台的崛起与局限: 过去也出现过一些专注于母婴品类的垂直电商平台,例如蜜芽、贝贝网等。它们试图通过精选商品、社区内容、KOL合作等方式来建立差异化。但这些平台往往面临着流量获取成本高、难以与综合电商抗衡、以及在供应链和物流上面临挑战等问题。一些平台最终也转型或被收购。

为什么这些平台没有发展成“规模很大”的母婴电商企业?

难以突破综合平台的流量壁垒: 综合电商平台拥有巨大的天然流量,用户习惯于在这些平台搜索和购买商品。垂直平台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才能吸引用户,并且要持续地留住他们。
供应链的议价能力受限: 与综合电商相比,垂直母婴平台在与品牌商的议价能力上存在劣势,这可能影响到其在价格、独家合作等方面的竞争力。
用户生命周期短,转化难: 虽然母婴产品是刚需,但用户的“母婴期”是有一定生命周期的。一旦孩子长大,父母对母婴产品的需求就会下降。垂直平台需要不断地吸引新用户,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将用户转化为其他品类的消费者,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内容与电商的结合瓶颈: 很多母婴电商平台也尝试了内容化运营,例如提供育儿知识、产品测评等。但要做到像小红书那样,让内容本身成为主要的吸引力,并驱动用户完成购买,这需要非常高的内容生产和运营能力,同时还需要解决内容质量和商业化的平衡问题。

三、用户购物习惯的演变与未来趋势

社交与内容驱动的购买: 年轻一代的父母更加依赖社交媒体和KOL(关键意见领袖)的推荐。他们在购买决策前,更倾向于在小红书、抖音、微博等平台搜索相关信息和用户评价。
个性化与社群化需求: 用户不仅需要产品,还需要情感连接和归属感。他们可能渴望加入育儿社群,与其他父母交流经验,获取个性化的育儿建议。
全渠道融合: 线上购买固然方便,但线下体验和试用对于一些母婴产品(如婴儿床、推车、某些奶粉)仍然非常重要。未来的母婴消费很可能是线上线下的融合模式。

总结来说,母婴产品是非常适合电子商务的,但要在这个领域出现一家能与淘宝、京东体量相当的单一母婴品类电商企业,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

1. 用户信任的建立成本极高,且难以通过单一平台完全满足。
2. 综合电商平台已占据先发优势和流量优势。
3. 垂直母婴平台在供应链、流量获取和用户生命周期管理上存在固有难题。
4. 用户需求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偏向于社交和内容驱动的购物方式。

因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相对分散的市场格局,品牌直营、综合电商平台、以及一些在特定细分领域做得不错的内容社区或社群电商,共同瓜分着母婴市场。未来,真正能在母婴电商领域脱颖而出的,可能不再是单纯的货架式销售平台,而是那些能够深刻理解用户需求,整合内容、社区、服务和产品的综合性解决方案提供商。它们可能不会是“纯粹”的电商企业,而是集育儿知识分享、社群互动、产品推荐和便捷购买于一体的生态化平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规模上看

虽然艾瑞咨询的数据常受诟病,但也算是业内最值得信赖数据。

艾瑞预计母婴网购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将增长86.0%,达到610亿元

iresearch.com.cn/Report

为了佐证这些数据我找到了其他数据

  • 中国母婴市场总量在7000-10000亿人民币
  • 2012年天猫母婴销售规模预计100亿,单日最高1.78亿
  • 2012年03月京东月母婴销售额超1亿
  • 2011年11月当当月母婴销售额超3000万
  • 2012年06月当当月母婴销售额超1亿

那么,至少母婴网购今年网购总量超150亿不是问题。


从品类特性上看

母婴产品其实由几大类特性完全不同的商品组成。

其中纸尿裤、奶粉、辅食等品牌效应明显,标准化程度高,体积小,又是消耗品十分适合网络销售。

而童车等一部分商品必须有实际试用才能放心购买。

另外母婴消费是综合的消费,线下服务等也占有重要份额。

所以现在一般独立母婴BtoC均采用网购+目录+论坛+门店的组合销售模式。

母婴市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这个类目竞争很不完全,尚无一个明显占据大量份额的巨头出现。淘宝实际上只是占据了网购渠道。未来真正的母婴服务商,应该是复合渠道的服务商。这对竞争参与者的体格有很高要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