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内研究生不小心跟了一个水货老师是什么样的体验?

回答
在国内,研究生不幸跟到一个“水货老师”(这里我们将“水货老师”定义为在学术能力、指导能力、责任心、资源提供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短板的导师),那绝对是一段充满挑战和煎熬的经历,甚至可以说是“一场修行”。以下我将尝试详细描述这种体验,从多个维度来呈现:

一、学术上的“无人指导”与“迷失方向”

缺乏前沿知识和深度理解: 好的导师往往对本领域的研究前沿有深入的了解,能带领学生把握学术动态,提出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但水货老师可能对此了解有限,甚至还在用陈旧的知识体系指导学生。你问他某个最新的技术或理论,他可能一问三不知,或者给出的解释含糊不清,让你难以信服。
选题困难与研究方向模糊: 当你满怀期待地向老师请教选题方向时,他可能只会抛出一个非常宽泛或过时的领域,然后让你自己“摸索”。你花了好几个月甚至一年时间钻研,结果发现这个方向不适合做,或者已经有人做得很好了,无法做出创新性成果。老师也给不出具体的、可执行的细化建议,让你在研究的茫茫大海中如同无头苍蝇。
研究方法和技术指导缺失: 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软件操作等,这些都是研究生学习的关键。水货老师可能自己就不擅长这些,或者忙于其他事情,没有精力投入。你遇到的技术难题,他可能无法提供实质性帮助,甚至连一个靠谱的建议都给不出,只能靠自己四处请教同学、查阅文献,摸索前进。
文献阅读指导不足: 阅读文献是研究生学习的基础。水货老师可能不会带领你精读几篇经典文献,告诉你如何批判性地阅读,如何梳理研究思路。你可能只会接到一个简单的任务:“多看文献。”结果是你堆积如山的文献,却不知道从何下手,也不知道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
论文写作指导“形式主义”: 到了论文写作阶段,水货老师更可能只关注论文的格式、排版是否符合学校要求,而对内容、逻辑、创新性等方面缺乏深入的指导。你可能会收到一堆修改意见,但大多是“这句不通顺”、“这个词不准确”,却难以找到关于研究思路、论证逻辑、数据支撑等核心问题的指导。甚至可能存在代写、拼凑等不端行为,让你身处道德困境。

二、个人发展上的“停滞不前”与“焦虑压抑”

时间被浪费: 跟随一个不负责任的导师,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宝贵的读研时间被白白浪费。你可能花大量时间在毫无意义的摸索上,或者被导师分配一些与研究无关的杂务(比如帮他处理私事、跑腿等),而真正提升学术能力的机会却微乎其微。
缺乏动力与信心: 当你发现自己的研究进展缓慢,而导师却无动于衷,甚至对你的成果不屑一顾时,你的学术热情和自信心会受到严重打击。你可能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读研是一场错误的选择。
毕业压力巨大: 研究生毕业需要发表论文、完成学位论文。如果导师在指导上“掉链子”,这些任务就会变得异常艰难。你可能需要在毕业的最后一年里,拼命赶进度、补知识,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有些学生甚至会因为无法满足毕业要求而延期毕业,甚至无法毕业。
职业发展受阻: 研究生的经历是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跳板。不好的导师经历,可能导致你无法获得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研究能力,从而影响你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如果你想继续深造,缺乏优秀的科研经历和导师推荐,申请国外名校或国内更好的研究生项目也会更加困难。
心理健康问题: 长期的压力、焦虑、不被认可,很容易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抑郁、失眠、焦虑症等都可能随之而来。你可能会觉得读研生活是一种煎熬,甚至是一种折磨。

三、人际关系上的“孤立无援”与“勾心斗角”

缺乏学术交流机会: 一个好的导师会组织学术研讨会、邀请同行专家讲座,带领学生参加学术会议。但水货老师往往对这些不闻不问,你可能就成了“孤岛”,缺乏与同行交流学习的机会。
组内氛围差: 导师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实验室的氛围。如果导师不负责任,实验室成员之间可能也缺乏有效的合作,甚至存在勾心斗角。你可能无法获得来自师兄师姐的有效帮助,反而要提防他们的“挖坑”或“甩锅”。
与导师沟通困难: 想要找到导师,可能需要预约好几个星期,或者他总是在开会、出差。即使找到了,他可能也只是敷衍了事,或者不耐烦地打发你走。你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无关紧要的“打工仔”,而不是他“培养”的学生。
资源获取受限: 好的导师会有丰富的学术资源,比如科研项目、经费支持、设备仪器、合作机会等。水货老师可能在这些方面也很匮乏,或者只把资源留给自己,或者给了关系好的学生,让你觉得处处受限。

四、对未来的担忧与迷茫

对学术界失去信心: 这种经历可能会让你对学术界产生负面印象,认为学术研究就是这样“尔虞我诈”或“虚情假意”,从而失去继续从事学术研究的动力和兴趣。
对导师制度的质疑: 你会开始质疑导师制度的合理性,认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情况普遍存在,而能力和努力却常常被忽视。
重新规划人生路径: 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规划,思考是否要继续在学术道路上走下去,或者选择其他的发展方向。

具体场景的描绘:

你兴致勃勃地向导师展示你花了一个星期才弄出来的实验数据,导师扫一眼,说:“哦,这样啊,你再看看有没有别的办法。”然后就再也没下文了。
你问导师一个关于论文中的某个关键概念的理解,他支支吾吾,最后说:“这个你查查文献吧,我也不太确定。”
导师布置的实验任务,你做到一半发现方法有问题,找导师寻求帮助,他却说:“我早就跟你说了,这方法不行。”(其实他根本没说过,或者说过但含糊不清)
组会的时候,你精心准备了研究进展报告,结果导师只关注你数据里有没有错别字,而对你研究的核心问题毫不关心。
你辛辛苦苦写完一章论文初稿,导师拖拖拉拉好几个月才给你反馈,而且反馈的内容只是让你把某个段落删掉,却不解释原因,也不给你建设性的意见。
你发现导师好像并没有真正理解你研究的内容,你解释半天,他只是点头,然后给你一个你觉得“答非所问”的建议。
实验室的师兄师姐也帮不了你,他们自己也焦头烂额,或者被导师“洗脑”,觉得“这就是读研常态”。

总而言之,跟到一个水货老师,就像在无人岛上独自求生,资源匮乏,指导缺失,每一步都充满未知和艰难。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打击,更是对个人意志和心理的巨大考验。你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能弥补导师的不足,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段经历,会让你更深刻地理解“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也会让你更懂得珍惜那些真正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指导你的好老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和我都是水货,我俩没有一篇文章,

他没有地方开会,我没有地方实验,

没有指责抱怨过对方,干瞪眼,

傍晚六点准时,俩人默契的收拾着东西,

他忙着回家带孩子,我急着回宿舍打游戏

没有什么言语,彼此用眼神羞涩着说了声再见

偶尔我帮他买买早点,

有时他请我吃吃宵夜,

周五下午应该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了,

虽然水,但也是有梦想的

一起幻想着哪天能出一篇大大的paper,

他能评上职称,我能安全毕业!

我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互相依靠,因为彼此同情所以温暖着对方。

他的头发越来越少,我的眼圈越来越黑……





图片版权来自 知友Felix Lyu




风// 格 // 符

看到

有女生说要关注我!

惊的我

手忙脚乱的取了匿

user avatar

我的研究生(博士)导师人很nice,又身兼数职:国际XX会议委员,国内XX会议秘书长……但是这些都无法遮盖他的水。

他很nice,nice到看到我在打dota,站在后面跟我说:“xx,我们什么时候讨论一下论文?”我打得正起劲:“马上就要团战了,缺了我潮汐怎么行,等我打完这一盘吧。”

于是他悻悻站在我身后看了一会儿,看到我的潮汐冲在第一个在野区连大都没放出来就被人杀了,然后队友被接二连三歼灭,忍不住说起来:“你们怎么不说好一起上……”

过了几天,他跟我讨论论文时实在忍不住了:“现在什么时候了,你这几天怎么还有空打游戏?”

我知道他为这事不舒服了好几天,终于忍不住讲出来了。我也知道为啥我敢对他这么做。因为他很水。

水其实是相对的。放在普通211,他完全不水,二区三区文章一大把。但是在top985,他就很水,在带我之前连一篇一区文章都没有。他有很多光环很多职位,只是因为他是学二代,继承了他的导师的衣钵。他很水,指望我给他发一区paper,所以我才敢这么对他。

他给的课题方向像教科书章节标题一样宽泛,平时也不怎么管我。我就自己选具体方向,查文献,实验往死里做,反正他经费充足。

偶然做出一些有望上传统材料一区(Acta Materialia)的东西,他眼睛亮了,让我按照Acta Materialia的格式写好。没几天,他觉得自己亏了,这玩意能中PRL啊,又让我按照PRL的格式写。尼玛,这从长文章转换成快报格式得做不少删减。

过了几天,他又觉得自己亏了,这玩意至少能中PRL啊,不行,得搏一下nature materials啊,不然两年后就满45岁了,杰青就评不上了。我不鸟他,继续打我的游戏,因为东西是我做的,我清楚地知道这块领域发的最顶级文章就是PRL,发nature子刊简直是异想天开。于是就有了开头他在我打游戏时站在我身后催我重写论文的一幕。

又过了几天,他又给自己打了鸡血,说要拿这玩意投science,并且自己亲自按照science的格式来写。他要写,我乐得其中,反正肯定被秒拒。他写完了给我看,看完我差点吐血。东西是我做的,但是到了他那里被夹带了很多私货。他为了显示这篇文章的高大上,引用了好多不是我们这个领域的发表在science上的理论来解释我的东西,尽管他根本看不懂,或者一知半解。最让我愤怒的是他提的一个热力学理论,经我简单推算后发现不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简直一民科啊……

在我的强烈质疑以及游说一物理大牛教育他之后,这篇文章最终还是去投了PRL。两个审稿人一个说可以另一个说影响力不够只能PRB,最后编辑给转了PRB rapid communications,算1.5区吧。

从最初开始写Acta Materialia到投PRL历时半年,也相当于浪费了半年。一切都是因为他太水,没有自知之明。

后来我一师弟重蹈我覆辙,做出来一个没有很多人关注的东西,被导师拿到国际会议上到处宣传。大佬们都说这个东西很interesting,于是他又被打了鸡血一样,从投二区的scripta Materialia开始不断换版本最后发展到要投science,但是在投science前被我阻止。

我说这玩意充其量就是scripta Materialia,弄不好只能三区的Intermetallics。导师不信,说国际会议上大佬们都说很interesting。我说毛啊,老外说interesting是客气,后面省略:but not exciting。至少大佬们对我之前那玩意没说interesting,说的是excellent,remarkable之类的。

正好有个德国马普所的华人教授来访问,我们把师弟的science给她看,求她修改。这位教授是个直性子,说话不会拐弯,意见和我出奇地一致:“最多scripta Materialia,还不一定能中。”

最后结果:投scripta Materialia,挂了,审稿人说interesting but not novel。投intermetallics,当天被拒。最后中了个四区杂志:materials physics and chemistry。从写文章到最后中,花了我师弟三年。

谁让我导师太水了呢。

————————————————————看到这么多赞了,我就再更一下吧。

九年前我读研的时候,虽然叫我导师老板,我从未把他当成什么“老板”。我们之间的关系,包括我跟两个师弟之间的关系,都是非常平等的。我们经常为了科研观点的不同互相抨击,我说你“水”,他说我“水”是常有的事情。

我和两个师弟都是自己安排时间的,实验室从不需要打卡,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其中一个做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师弟基本在寝室做科研,来实验室一般也只是看动漫(二次元宅男)。他做的东西我们谁都不懂,可以说是完全自己指导自己。导师在五年时间花在他身上的经费最少(就买了台几万块的电脑供他计算)。他花了5年不光按时毕业,还发了两篇scripta Materialia和其他一些三四区文章。

我毕业几年后,导师也成长起来了,变得像个“老板”了。首先他通过让我们前几届的学生一通乱试水之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在那些方向站稳了脚跟,有了国际话语权,可以正确地指导后面的学生。在科研上,他也过了急功近利的年龄,没评上的长江杰青也认命了,不切实际乱投文章的事再也不会出现了,只想踏踏实实做些研究。

实验室开始打卡了,朝九晚五,暑假放两周。实验室不准打游戏,包括周末。上次我回去,听到他在大骂一个博士,因为这个博士周日在实验室玩Dota2被他抓到了。我以前从来没听他骂过人,哪怕大声说话都没有。

总之,我心中那个很水的老板的形象越来越模糊了。

———————————————————

0209继续更

看到评论里有人说我装逼,抱歉,这个帽子我可不敢戴。相反,每次开学术会议的时候我看着其他大牛的学生们都手握N篇重量级paper做报告,而我们课题组只能拿出寒酸的低档论文,我都感到羞愧。

还有人说老板永远要尊重,导师永远要尊重之类的,恕我不能完全苟同。导师的人品是值得尊重的,但是学术态度有问题就得喷。年轻人,不要这么有奴性嘛,你还以为活在古代儒家社会啊。你没有挑战权威的勇气和敢于质疑的品质,你怎么冲刺科学顶峰?人家shechtman要是不敢怼晶体学权威,他能得诺贝尔奖?

另外,我不想误导考研的朋友。有个评论说得很好,我导师放在985学校,按绝对值照理也上不了这个答案。我觉得他在我们学校的学术水平在中等稍偏下吧,比他水的也不是没有。想要看更水的答案,可以去看我在南京大学化学系博士自杀下的那个回答,讲有个土木哥的导师,真是我见过最水的导师。读研读博,不出意外的话,你的努力决定你的下限,你的导师决定你的上限。但是靠天赋和运气,你有可能突破你的上限。

————————————————————最后一次更了

老是有人问我导师是谁啊,如何鉴定导师水不水?

鉴于知乎受众层次范围太宽,不同人看会得到不同的观点(到底是小马过河还是河马过河),我建议大家看文时要客观冷静后再得出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导师是谁不重要,放在国内千千万。而且他的水平放在国内已经算可以的了,所谓的水只是以我对他的期待来看的(跟领域内知名教授比)。如果你只是对自身要求一般的学生,考研考博过来跟着他,不出意外的发几篇三区四区毕业,你应该会很感激他给了你一个很好的平台:“经费充足,想做什么实验尽量满足你(如TEM随你做),学校做不了可以去校外做。

但是,如果你是位对自身要求比较高的学生,想在学术上做出一番事业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职业,你会觉得他很水:他文献既没你看得深也没你看得多,他给你不了什么好的idea,更别说在学术上指导你了。在国际会议上,他跟大牛们只有几个表面名词的探讨,或仅限于你发的paper的探讨(因为他只懂这些啊)。他整天很“教授”地让你提炼所谓的“科学问题”,其实他也不知道“科学问题”在哪,他只是想让你知道后告诉他。

如果你是个自身没啥想法科研天赋又不好的人,你完了!他会觉得你是个技工,整天把你科研做不好的责任推给你。说实话,你整天没有逻辑思维、没有想法乱做实验我也觉得你是在浪费科研经费。

如果你是个比较有想法、能靠自己独立完成课题的人,你会觉得给他解释你的“科学问题”很折腾,毕竟他很多文献没看过,你得扫盲啊!没错,教授完全可以靠这种学生撑起来,但也毁了这种学生的科研梦。

user avatar

最好的是三年都不管你,自己想学什么就自学什么,想出去实习就去实习。

麻烦的是那是种接一些廉价低端活,整天逼你学一些过时的技术来做项目。

user avatar

想起来我的老师跟我说过的一个故事。
她读研的时候,有一个同学选到了水货导师。

整个研究生生涯没见过几面,导师就搞自己的,也不管她。
毕业论文,自己选题自己做,导师完全没有过问。
最后的答辩很顺利,她的导师很满意。
对她说,

你论文写的很好嘛,你导师是谁啊?




(把自己的答案搬过来)

user avatar

一次开组会的时候,讲着讲着电脑没电关机了,老板一脸淡定地说:没事,大家稍等一下,我有那个。

我们都以为他要拿适配器了,师兄迎了上去准备帮老板插线。

然后老板递给了他一个充电宝:我这个里面电也不多了,你先给它插上去凑合一下,我们讲快点就好了。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师兄那吃了翔一样的表情。

user avatar

强答一个,老师不水但是略坑,我同学前几天在做助管的时候,听见他们老板在隔壁办手续,仔细一听,老板要辞职了………但是并没有通知他,他正在思考人生

user avatar

发一段和老板组会中的对话:

老师,这个病不能这样治,您看这是美国二十年前的临床实验结果,布拉布拉,这是美国最近的临床实验结果,布拉布拉,您用的治疗方式是被实验证明无效的......

实验数据就一定正确吗?美国的治疗方式就适合中国吗?

额......那某某某教授也说了,她也不推荐这样用药,而且从病理过程上推测,您这样用药是不合适的,有可能会加重病情,而且这个药还有什么什么不良反应......

胡说,这个病分明是布拉布拉(此处省略歪理邪说一千字),反正我这样治的病人的效果都特别好......

老师,美国都出了临床治疗指南了,人家不推荐这样治......


美国人都是对的吗?我就是要挑战权威!!!


研究生选择狗带......


The End

创建于 18:2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国内,研究生不幸跟到一个“水货老师”(这里我们将“水货老师”定义为在学术能力、指导能力、责任心、资源提供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短板的导师),那绝对是一段充满挑战和煎熬的经历,甚至可以说是“一场修行”。以下我将尝试详细描述这种体验,从多个维度来呈现:一、学术上的“无人指导”与“迷失方向” 缺乏前沿知识.............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你这个话题。小学钢琴十级,后来没怎么练,现在想考国外的音乐学院,这个情况确实有点复杂,但绝对不是完全没戏。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十级”这个概念,以及你现在还有多少热情和潜力。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小学钢琴十级”意味着什么。在中国,钢琴十级通常是指通过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
  • 回答
    看到你纠结要不要去韩国读博,我特别能理解。这种十字路口的感觉,尤其是夹在导师的期望和自己的想法之间,挺难受的。毕竟,金属材料这个方向,尤其是在非名校背景下,毕业找工作确实挺费劲的,你能在地方小国企拿到Offer,已经是很不错的了。首先,咱们把“去韩国读博”这件事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样你心里可能就更清.............
  • 回答
    国内理工科背景的学生想要申请麻省理工(MIT)的研究生,绝非“不可能”,但坦白说,这条路绝对是极具挑战性的,需要付出远超常人的努力和周密的准备。将其想象成一条狭窄但并非无法逾越的山峰,只有做好万全准备,才能有机会攀登。首先,让我们来谈谈为什么大家会有“不可能”的印象,这背后有很多现实的考量:1. 极.............
  • 回答
    你好!看到你对安全管理和安全评价方向的研究生培养有深入的思考,并且有出国深造的想法,这很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价值的领域。我来为你详细分析一下,希望帮助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国内顶尖高校的安全管理与安全评价方向在国内,高校在安全管理和安全评价方面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和优势。如果你想在国内继续深造,可.............
  • 回答
    南航A380的“远行”,并非简单的拆解和研究,背后牵涉到复杂的经济、技术和商业考量。与其说它去了“飞机坟场”,不如说它踏上了退役后生涯的另一条路,这条路通向了美国rather than 国内,这背后是有其深层原因的。首先,我们得理解,飞机,尤其是像A380这样体量的巨无霸,退役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 回答
    在国内汽车市场,CVT变速箱确实不如AT和双离合变速箱那么普及,很多消费者对CVT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平顺但动力弱”的印象中。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并不仅仅是技术研发的简单层面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国内厂商在CVT领域的投入相对较少,或者说,为什么CVT变速箱在国内的“主流”地位不如.............
  • 回答
    您好,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触及了当前中国数学发展中的一些关键痛点。首先,需要澄清一个普遍的误解:数学研究并非完全不需要投入,尤其是在高水平的理论研究和培养顶尖人才方面。 虽然与许多实验科学相比,数学研究的直接物质成本可能较低,但其背后的人力成本、智力资源投入、信息获取和交流成本等是巨大的。至于您.............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头一紧的假设,如果病毒持续肆虐,我们却无法研发出疫苗,那将是一幅极其严峻甚至可以说是令人绝望的图景。首先,全球经济会陷入深度衰退,而且是长期的、结构性的衰退。 疫情一开始,各国为了控制传播,封锁、旅行限制、停工停产是必然的。如果疫情持续,这些措施就会变成常态,或者说,即使有部分地区控.............
  • 回答
    温铁军先生关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缺乏国家视角的论断,尤其强调其忽视“主权外部性”的研究,确实触及了当下宏观经济分析中一个相当关键的盲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剖析一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核心逻辑,以及它为何容易走向“非国家化”的视角。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其根基在于古典经济学的自由市场原则,强调个体理性、价.............
  • 回答
    除了电动,世界能源的另一条隐秘赛道当特斯拉的低语充斥全球街头巷尾,当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电动车补贴政策,仿佛电动化已是汽车能源的唯一归宿时,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事实: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尤其是在能源这一关乎人类未来命脉的领域,技术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即便在“电动热”的浪潮下,依旧有许多不那么喧宾夺主,却同.............
  • 回答
    中国大学专业划分的精细化和国外(特别是美国)大学的交叉学科倾向,背后存在着历史、文化、教育理念、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中国大学专业划分精细化的历史渊源和逻辑:1. 计划经济时代的遗留影响: 需求导向与人才培养模式:.............
  • 回答
    好的,国内研究生申请美国博士,你需要准备一套相当详实的申请材料,这不仅是向招生委员会展示你的学术能力和潜力,也是你与他们沟通的桥梁。这个过程需要细致、耐心和策略。1. 本科及研究生成绩单 (Transcripts)这是最核心的材料之一。你需要提供你在国内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所有课程的成绩单。 完整性.............
  • 回答
    你好!理解你对GPA的担忧,这确实是很多本科GPA不太理想,但又梦想着出国读博的同学最关心的问题。作为过来人,或者说,作为旁观者,我非常能体会你这种心情。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本科GPA,尤其是在申请国外PhD项目的时候,绝对是重要的,但它并不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 很多人听到“GPA低”就觉得希望渺.............
  • 回答
    这事儿,真是挺让人堵心的。你想啊,自己辛辛苦苦读得成绩顶尖,考研也能轻松上岸,结果呢?那些比你稍微逊色一点的同学,却因为家里条件好,轻轻松松就踏上了世界的舞台,去了那些听起来就光鲜亮丽的国外名校。这落差感,像是一块大石头压在心口,喘不过气来,心里别提多难受了。你想不明白吧?凭什么?我明明比他们更努力.............
  • 回答
    一些律所倾向于只招聘国内研究生,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考量,并非简单地“排斥”海外背景的候选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这种现象:一、本土化优势与法律实践的匹配度 法律体系的熟悉度: 中国的法律体系与英美法系等存在显著差异。国内研究生接受的是中国本土的法学教育,对中国的法律条文、司法解释、法院.............
  • 回答
    “国内读研究生没用吗?”这个问题,与其说是问“有没有用”,不如说是问“读了到底能带来什么,和我的期望是否匹配”。毕竟,人生哪有什么绝对“没用”的东西?但现实是,很多人在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后,并没有获得预期的回报,甚至觉得“被割韭菜”了。所以,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掰开了聊聊,看看国内读研,到底“.............
  • 回答
    国内研究生培养方式,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太有意思了。这些年,研究生教育在国内是越来越普及,大家对学历的追求也催生了庞大的研究生群体。但与此同时,围绕着培养方式的讨论也一直没停过,有赞扬的,有吐槽的,方方面面都有。从宏观上看,咱们国家是很重视科研人才培养的,国家层面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这体现在一些顶尖高校.............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17年初国内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收入状况,尽可能讲得详细些,也尽量避免AI那种千篇一律的感觉。首先得明确一点,“收入”这个词对于读研读博的学生来说,和正式工作者完全是两码事。 这不是我们拿着月薪几万、年终奖几十万的“打工人”收入,更像是一种生活保障和科研支持的结合体。所以,讨论“收入.............
  • 回答
    国内二本大学毕业,想要申请日本的顶尖研究型大学,这绝对是一条充满挑战但并非不可能的道路。很多同学可能会觉得“二本”和“顶尖大学”之间存在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但实际上,日本大学在招生时,除了看重你的本科院校背景,更会综合评估你的学术能力、研究潜力和英语或日语的语言能力。那么,具体来说,国内二本大学毕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