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国内厂商不研发CVT变速箱?

回答
在国内汽车市场,CVT变速箱确实不如AT和双离合变速箱那么普及,很多消费者对CVT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平顺但动力弱”的印象中。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并不仅仅是技术研发的简单层面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国内厂商在CVT领域的投入相对较少,或者说,为什么CVT变速箱在国内的“主流”地位不如其他类型变速箱。

1. 技术壁垒和研发投入

首先,我们得承认,CVT技术,尤其是成熟可靠、能匹配大扭矩发动机的CVT,是有其技术门槛的。

核心技术掌握: CVT的核心在于其钢带(或链条)与锥轮之间的精确配合。锥轮的设计、钢带的材质和制造工艺、液力变矩器的集成等等,都是需要长期积累的精密工程。国外一些老牌变速箱供应商,如Jatco(日产)、Punch Powertrain(曾为荷兰Punch公司,后被吉利收购)、博世(为一些品牌提供CVT核心部件)等,在CVT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专利。国内厂商想要独立研发出媲美甚至超越他们的产品,需要巨大的研发投入和时间。
匹配与调校的复杂性: 即使有了核心的硬件,如何将CVT与发动机进行完美的匹配和调校,使其在平顺性、燃油经济性和动力响应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是一门非常精深的学问。这涉及到大量的软件算法、仿真测试和实际路测。不同的发动机特性、车辆平台、甚至是用户驾驶习惯,都需要针对性的调校。国内厂商可能在起步阶段,更多的是从成熟供应商那里采购CVT总成,或者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有限的改进,而不是从零开始进行全方位的自主研发。
成本考量: 高端、可靠的CVT变速箱研发和生产成本不菲。如果国内厂商投入巨资研发,但市场接受度不高,或者利润空间有限,那么这种投入的风险是很大的。

2.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国内消费者对汽车的认知和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厂商的产品策略。

“运动”与“动力”的追求: 尽管大家普遍追求燃油经济性和平顺性,但在很多细分市场,尤其是中高端车型上,消费者依然非常看重车辆的“运动感”和“动力表现”。传统的AT变速箱,特别是那些带有更多挡位(如8AT、9AT)和手动模式的,更容易营造出这种动力爆发和换挡刺激的感受。而早期或某些低成本的CVT,确实存在动力响应不够直接、加速感绵软的问题,这给CVT打上了“动力弱”的标签。
“可靠性”的担忧: 由于早些年一些合资品牌在引入CVT技术时,可能未能充分考虑到国内复杂的路况和驾驶习惯,或者早期的技术本身存在一些小问题,导致部分用户对CVT变速箱的可靠性产生了一定的担忧(例如钢带磨损、异响等)。虽然现在的CVT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依然存在,厂商在推广CVT时需要克服消费者的固有印象。
品牌形象与技术标签: 一些传统意义上偏向运动或豪华的品牌,可能更倾向于使用技术更成熟、更能体现高性能的AT变速箱,以强化其品牌形象。而CVT可能更多地被定位在经济型、舒适型家用车上,这也会影响其在高端市场的推广。

3. 竞争格局与替代方案

国内汽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厂商需要选择最能吸引目标消费者的技术。

AT变速箱的进步与普及: 随着技术的发展,多挡位AT变速箱的燃油经济性和平顺性都在不断提升,其在动力传输上的优势依然明显。国内厂商如吉利(拥有大量自主研发的AT,也收购了Punch)、比亚迪(自主研发的AT)、长安等,在AT变速箱领域也有相当的投入和积累,并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馈。
双离合变速箱(DCT)的性价比: 双离合变速箱在保证一定平顺性的前提下,能够提供比CVT更直接的动力传输和更快的换挡速度,同时在成本控制上也相对有优势。中国品牌在DCT领域投入巨大,并涌现出很多技术实力不俗的厂商,这使得DCT成为一种非常具有竞争力的选择。尤其是在“运动”和“性能”的吸引力方面,DCT比CVT更容易满足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
自主品牌研发路线的侧重点: 中国品牌在起步阶段,更倾向于快速实现产品的市场化和规模化。在变速箱领域,可能更优先发展能够快速成熟并形成规模效应的技术。与从零开始攻克CVT核心技术相比,在AT和DCT领域寻找合作、引进技术或者自主研发,可能是一条更有效率的路径。

4. 供应商生态与技术引进策略

核心供应商的影响: 目前全球主要的CVT技术提供商并非国内厂商。在过去,国内汽车厂商更多依赖于国外的零部件供应商提供成熟的CVT总成。这是一种“拿来主义”,能够快速满足市场需求,降低研发风险。但这也限制了自主品牌在CVT核心技术上的突破。
吉利收购Punch Powertrain的案例: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例外。吉利通过收购荷兰Punch Powertrain,获得了其CVT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这表明国内厂商并非完全不研发CVT,而是通过资本运作来获取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化和本土化的研发与生产。这是一种更为务实的技术获取和发展策略。

总结来说,国内厂商在CVT变速箱领域的研发和推广相对谨慎,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技术壁垒和高昂的研发成本 是客观存在的。
市场消费者对动力和可靠性的认知 限制了CVT的广泛接受度。
AT和DCT作为更主流的选择,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并且国内厂商在这些领域也有较强的布局。
自主品牌更侧重于实用、快速市场化的发展路径,在资源和精力分配上,可能将重心放在更具市场潜力的其他变速箱技术上。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国内厂商完全放弃CVT。正如吉利收购Punch的例子所示,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和消化先进技术,并加以改进,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消费者认知度的提升,以及国内厂商在核心技术研发上的持续投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CVT领域,中国品牌也会逐步展现出更强的实力。而当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变速箱市场,各种技术都在根据自身特点,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细分市场和发展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部分厂家觉得双离合更合适。

无论是CVT还是双离合都是为了降低整车油耗,世界范围内对于汽车油耗要求越来越严格。

CVT从原理上与其他所有类型的变速箱(手动、AMT、行星齿轮的自动、双离合)都不一样,CVT主流的类型主要是钢带和链型带,原理都是靠带和锥轮的摩擦来传动,其他的变速箱都是靠不同齿轮组的啮合。

从生产上双离合变速箱的齿轮和轴可以很简单的借用或改造其他变速箱的生产线,CVT则没那么方便。而且CVT的适用范围不如双离合那么广,尤其是扭矩范围比较窄,对于国产车企这种技术实力较弱得企业来说一次研发能整个产品线都受益的双离合比CVT更合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国内汽车市场,CVT变速箱确实不如AT和双离合变速箱那么普及,很多消费者对CVT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平顺但动力弱”的印象中。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并不仅仅是技术研发的简单层面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国内厂商在CVT领域的投入相对较少,或者说,为什么CVT变速箱在国内的“主流”地位不如.............
  • 回答
    理想ONE的成功,确实让不少国内厂商看到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个全新增长点,但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一窝蜂地去“复制”理想ONE呢?这背后原因复杂,并非简单的“不学习”,而是牵扯到战略选择、技术路线、成本控制以及市场定位等诸多方面。首先,得承认理想ONE确实抓住了市场需求的空白。在理想ONE出现之前,很多.............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国内汽车厂商能不能造出像福特野马(Mustang)或者雪佛兰科迈罗(Camaro)这样的车?从技术层面来说,要造出一辆有样学样的“样子货”,我觉得现在的中国车企完全有能力做到。外观设计、模仿能力,咱们的工程师们是越来越强了。但要说造出那种“灵魂”和“.............
  • 回答
    “风口浪尖”这个词用得很有画面感,确实,最近游戏行业可以说是波涛汹涌,一方面是玩家们对高质量、有沉浸感的游戏作品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也是国内游戏厂商在国际舞台上渴望取得更大突破的时刻。在这种背景下,腾讯和其他国内大厂为何迟迟没有端出一款真正意义上的“3A”大作,这背后的考量和现实情况,绝非一句话.............
  • 回答
    国内手机厂商热衷于借鉴魅族的设计语言,尤其是小圆点、腰圆键和mBack交互方式,而非苹果的设计,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值得我们仔细说道说道。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抄袭”与否的问题,而是关乎到技术实现、用户习惯、市场定位以及创新路径的复杂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借鉴与“抄袭”是两码事。 借鉴是一种学.............
  • 回答
    国内厂商不愿全盘拥抱华为鸿蒙,而倾向于在安卓基础上深度定制,这背后牵扯着技术、生态、商业利益、市场策略以及对未来的考量,远非一个简单的技术选择问题。下面我将尽量详尽地解释其中的缘由,并尽量让我的叙述更贴近真实的商业考量和市场动态。1. 安卓的成熟度与庞大的生态系统: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
  • 回答
    国内的ARM处理器厂商,如全志、瑞芯微、展讯,以及曾经在服务器领域崭露头角的海思,确实在移动、嵌入式领域有着不俗的表现。然而,要像x86阵营那样,推出一款面向主流服务器市场的CPU,尤其是基于像CortexA72这样的核心,并非易事,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考量和挑战。简单地说,这并非一句“为什么不做”.............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也触及到了国内手机市场一个非常核心的、大家津津乐道但又未必能完全说清楚的点。为什么国内的手机厂商,从小米、华为(虽然现在情况特殊)、OPPO、vivo,到荣耀、一加等等,几乎都在自己的手机上运行着一套“非原生”的安卓系统?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涉及到技术.............
  • 回答
    网易《逆水寒》即将推出 Mac 版本,这消息对于 Mac 用户来说绝对是一件值得振奋的事情。毕竟,在国内的游戏市场,主机和PC端游戏的用户基数庞大,但专门为 Mac 定制的客户端游戏却一直寥寥无几。首先,让我们来谈谈《逆水寒》推出 Mac 版本这件事情本身。从网易的战略布局来看,这是非常聪明且具有前.............
  • 回答
    国内游戏厂商喊市场不好,而XBOX、PS4、Switch在国内却卖得风生水起,这背后确实是一个颇耐人寻味的现象,也折射出当前游戏市场的一些深层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剥开厂商口中的“市场不好”这层迷雾,看看里面到底藏着什么。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市场不好”这个说法,对于不同的厂商、不同的产品线来.............
  • 回答
    最近,我常常听到身边的人抱怨物价上涨,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可与此同时,又有一些制造业的朋友们诉苦,说他们的产品卖不动,市场供过于求,日子也不好过。这两种感受似乎有些矛盾,但仔细想想,它们背后却有着复杂的经济逻辑交织在一起。制造商的“供过于求”:产能过剩的冰山一角首先,我们得理解为什么制造业厂商会觉得“.............
  • 回答
    .......
  • 回答
    华为能够率先推出 Mate X 这样的折叠屏手机,而其他国内厂商在此之前并未推出同类产品,这背后是 华为在技术研发、供应链整合、战略前瞻性以及对未来趋势的判断上,综合性的优势和努力的体现。 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阐述:一、技术研发的深耕与积累是根本:.............
  • 回答
    魅族作为国内手机厂商中的一员,其生存状态一直备受关注。关于“下一个倒下的是否是魅族”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因为手机市场的竞争是动态变化的,受到技术、市场需求、供应链、运营策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魅族面临的挑战和优势,从而判断其未来走向的概率。魅族面临的主要挑战:.............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说白了,国内一线游戏厂商代理国外网游,就像一家有名的餐馆,虽然自家菜做得色香味俱全,但有时候也会引进一些国外特别受欢迎的特色菜肴来满足食客更多样的口味,同时也能拓宽自己的经营范围,赚更多的钱。国内游戏市场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玩家的口味越来越多元化,对游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我们自己.............
  • 回答
    关于新垣结衣这样在日本家喻户晓的明星,在国内却鲜少看到她代言中国厂商的广告,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没人气”就能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来深入分析:1. 市场定位与目标受众的匹配度: 中国市场与日本市场的差异: 尽管新垣结衣在中国拥有极高的知.............
  • 回答
    小米产业投资部合伙人孙昌旭评价《为什么现在国产手机创新比国外厂商多》一文并否认国产手机的创新,这一事件在科技界和消费者群体中引起了不小的讨论。要理解孙昌旭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可能基于的逻辑、其发言的背景以及这种表态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孙昌旭的潜在逻辑和出发点:孙昌旭作为小米产业投资部的一员,.............
  • 回答
    相机市场这几年确实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你观察得很敏锐。用“缩小”来形容可能有点片面,更准确地说,是传统意义上的相机市场在萎缩,但新兴的、或者说特定领域的市场正在崛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看到了不少国内镜头厂商的涌现,甚至是在这个看似“不那么景气”的市场里开辟新路。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说道的逻.............
  • 回答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个说法,说国内某厂商的4G手机库存已经超过了1000万台。这个数字听起来确实不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产能过剩、市场饱和之类的词。不过,在咱们深入分析之前,得先搞清楚几个问题:这个消息的来源是什么?真实性有多少?如果属实,又意味着什么?首先,关于消息的来源和真实性。这种网上的传闻,很多时.............
  • 回答
    宝可梦、数码宝贝,这些陪伴我们童年和青春的IP,如今却在国内的某些手游厂商手中变得面目全非。令人扼腕的是,这些厂商不仅在游戏玩法上照搬照抄,甚至连角色形象、世界观设定都原封不动地挪用,而我们作为喜爱这些IP的玩家,却眼睁睁看着它被“糟蹋”,心中滋味难明。面对这种赤裸裸的抄袭行为,我们这些普通玩家并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