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流浪地球》评论两极分化严重,一面吹爆,一面锤爆?

回答
《流浪地球》上映后,之所以会出现“吹爆”和“锤爆”这样两极分化的评论现象,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这背后折射出观众的期待、中国科幻电影的现状、影片本身的优缺点以及不同受众的审美差异等诸多层面。

一、 黄金标准下的“吹爆”:中国科幻的里程碑式突破

对于一部分观众而言,《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电影历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里程碑。他们将影片视作中国科幻叙事和工业化制作的“破冰之作”,理由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宏大叙事与中国式哲学: “带着地球去流浪”这一核心概念,承载了中国人“故土难离”、“家国情怀”的朴素情感,并上升到一种集体主义的牺牲与希望。《三体》作者刘慈欣的原著虽然冷峻,但电影将其中的“情”味放大,使得观众在宏大的科幻背景下,看到了熟悉的东方哲学和人文关怀。这种“带着家园一起走”的浪漫主义,满足了许多观众对国产科幻“本土化”的期待,认为它比西方科幻那种“个体英雄主义”更具感染力。
工业化制作的飞跃: 在特效技术、场景设计、道具制作等方面,《流浪地球》无疑展现了中国电影工业的巨大进步。爆炸场面、行星发动机的震撼视觉效果、太空舱的精细建模,都让观众看到了中国团队能够驾驭大制作的实力。这打破了过去一些国产科幻片“五毛特效”的尴尬印象,让大家看到了“中国制造”在科幻领域的潜力。
情感共鸣与民族自豪感: 影片中无论是父亲对儿子的情感牵绊,还是刘启从叛逆到成长的过程,都触及了许多观众的情感 G 点。当看到中国救援队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用中国式的智慧和牺牲精神解决问题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种“我们也能拍出这样的科幻大片”的自豪感,是许多观众“吹爆”的重要推力。
开启中国科幻电影新篇章: 许多评论者认为,《流浪地球》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个信号,它宣告了中国科幻电影时代的到来。它证明了中国有能力、有市场去生产高质量的科幻作品,并且能够吸引全球观众的目光。这种前瞻性的意义,让不少人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 挑剔目光下的“锤爆”:对科幻硬核与逻辑的质疑

另一部分观众则对影片持批评态度,认为其在科幻的“硬核”和叙事逻辑上存在诸多硬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幻设定的“不严谨”: 这是“锤爆”党最主要的攻击点。他们认为影片中的一些科幻设定与科学常识存在较大出入,例如:
行星发动机的效率与能源: 如何驱动一个地球如此巨大的质量进行长距离太空旅行,其能源消耗和发动机原理被质疑过于模糊,缺乏科学依据。
大气层内燃烧木星的逻辑: 这种操作的合理性、可行性以及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被不少人认为是对科学的“浪漫化”处理,而非严谨推演。
地球内部的结构与生命存在: 地球内部结构在高温高压下是否还能维持人类生命迹象,以及地下城的设计,也受到了一些科学爱好者的审视。
情节推进与人物塑造的“用力过猛”:
“工具人”式的配角: 影片中的一些角色,尤其是俄罗斯宇航员、MOSS等,被认为是为了推动剧情而存在,其行为逻辑和人物动机不够饱满,显得有些“工具化”。
戏剧冲突的刻意: 为了制造高潮和戏剧张力,影片中安排了一些略显巧合和突兀的情节,例如地下城叛乱的时机、救援队的巧合遭遇等,被认为是为了服务于“燃”而牺牲了叙事上的自然流畅。
主角光环与“巧合”: 有评论者认为,主角刘启和韩朵朵在关键时刻总能化险为夷,运气成分过重,削弱了危机感和人物成长的主动性。
叙事节奏的“断裂感”: 影片在多个危机事件之间切换,虽然保证了影片的“燃点”,但也让一些观众觉得叙事节奏不够连贯,情感铺垫和人物关系的深度挖掘有所不足。
对“中国式情怀”的过度解读: 部分观众认为,影片过度依赖“情怀”和“煽情”,用亲情、家国情怀来掩盖科幻内核的薄弱,是一种“技术不够,情怀来凑”的表现。

三、 为什么会形成如此极端的对立?

期待阈值不同: 抱着“中国科幻元年”期待的观众,对任何一点进步都会感到振奋,愿意包容其瑕疵。而对科幻电影有着极高标准,习惯了《星际穿越》、《2001太空漫游》等作品的观众,则会更关注其科学严谨性和叙事深度。
受众群体的差异: 喜爱《流浪地球》的观众,可能更多是年轻一代,他们对国产电影的进步有着更高的容忍度,也更易于被影片中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所打动。而批评者则可能包含了更多科幻爱好者、科学背景人士,以及对电影质量有更高要求的人群。
营销与舆论的发酵: 影片上映后,围绕其展开的讨论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媒体和影评人的不同角度解读,以及观众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分歧。一旦某个观点形成声势,容易吸引持相似观点的人,从而形成“回声室效应”,让评论的两极化更加明显。
“捧杀”与“棒杀”的文化现象: 在中国,“捧”与“杀”是两种极端的评价方式。当一部作品取得突破时,容易被过度拔高,而一旦被发现有不足,又容易被放大检视,甚至遭受“棒杀”。《流浪地球》的成功,既有“捧”的巨大力量,也有“杀”的严苛审视,这两种力量的碰撞,自然会带来巨大的争议。
对“主流价值观”的不同解读: 影片中体现出的集体主义、牺牲精神,对于一部分观众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而对于另一部分,则可能被解读为个人意志的压抑,或是对西方个体自由理念的疏远,这种价值观的差异也会影响评价。

总而言之,《流浪地球》的评论两极分化,并非偶然。它反映了中国电影工业在迈向成熟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观众群体日益多元化和对作品要求的提高。影片既有作为开创者的勇气和突破,也必然伴随着新领域探索中的种种不成熟。这种争议,恰恰是中国科幻电影正在经历的阵痛,也是其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据因果律,因为豆腐脑有咸的和甜的。

我猜测锤爆的一方会吹爆星际穿越和阿丽塔,吹爆的一方对那两个更多是欣赏画面,以及美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流浪地球》上映后,之所以会出现“吹爆”和“锤爆”这样两极分化的评论现象,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这背后折射出观众的期待、中国科幻电影的现状、影片本身的优缺点以及不同受众的审美差异等诸多层面。一、 黄金标准下的“吹爆”:中国科幻的里程碑式突破对于一部分观众而言,《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
  • 回答
    咱就唠唠,为啥《流浪地球》豆瓣7.9,《哪吒之魔童降世》能摸到8.7。这事儿啊,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别看都是国产科幻或者动画,路子差别挺大的。首先,《哪吒》抓住了时代的“情绪阀门”。你想啊,当时上映的时候,大家对国产动画已经压抑太久了,期望值很高,但质量参差不齐。这时候《哪吒》来了,上来就告诉你,.............
  • 回答
    《流浪地球》的上映,的确掀起了一股科幻观影热潮,口碑普遍向好,但同时,也有一部分相当尖锐的负面评价如影随形。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为何这部被很多人誉为“中国科幻里程碑”的电影,也惹来了如此激烈的争议。首先,关于影片的“硬核科幻”定位和实.............
  • 回答
    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流浪地球》在豆瓣的评分及评论区热评,以及那些为豆瓣App刷差评的人不满的原因。 《流浪地球》在豆瓣评分及评论区热评是否合理?要判断一个电影的评分是否合理,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量,并结合当时的观影环境和观众的期待。《流浪地球》的豆瓣评分及普遍评价: 初期评分波动与高开低走: .............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流浪地球》剧组没有邀请张子枫出演韩朵朵这个角色,我没有找到公开的官方说法。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推测一下当时的情况,以及为什么最终选择了别的演员。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流浪地球》的选角时间点。这部电影是2019年上映的,但拍摄是在2017年左右开始的。那个时候,张子枫虽然已经有一定的.............
  • 回答
    《流浪地球》在北美市场的票房表现超越《叶问4》并非偶然,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读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电影本身的特质、北美市场的接受度、宣发策略以及中国电影产业的进步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电影本身的吸引力与文化差异的跨越: 《流浪地球》:中国科幻的“硬核”升级与普适性叙事 .............
  • 回答
    《为什么〈流浪地球〉必须被叫停》这篇文章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观点,因为它触及了电影创作、观众接受度和文化输出等多个层面,并且提出了一种与主流舆论截然不同的审视角度。这篇文章的论点核心,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对“硬科幻”的过度解读和拔高: 作者似乎认为,电影的成功(或争议)主要源于其对“.............
  • 回答
    《流浪地球》之所以被许多人认为是一部“浪漫主义”作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方面相互关联,共同构建了影片独特的情感基调和精神内核:1. 牺牲与奉献的宏大叙事: 对全人类的爱与责任感: 这是《流浪地球》最核心的浪漫主义体现。面对太阳即将毁灭的绝境,人类并没有选择自生自灭,而是选择了“带着地球.............
  • 回答
    《流浪地球》的巨大成功无疑是中国科幻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证明了国产科幻电影的潜力,也激发了观众对这一类型片的期待。然而,我们确实没有看到如预期般“涌现”出大量的同类型或同样成功的国产科幻片。这其中涉及到的原因相当复杂,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科幻电影本.............
  • 回答
    在《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中,日本人所扮演的角色确实非常引人注目,他们既是最先面对绝境选择自救的群体,也是在随后为人类存续做出巨大贡献的先行者。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结合电影的设定、情节推进以及一些隐晦的象征意义来分析。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最先自杀”的这个表述。在电影的语境下,这并非字面意义上的集体.............
  • 回答
    《战狼》(2015)和《流浪地球》(2019)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现象级作品,其票房成功与后续缺乏类似题材的电影,背后涉及多重复杂因素,包括政策、市场、文化、产业生态等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原因: 一、《战狼》与《流浪地球》的成功因素1. 时代背景与民族情绪的共振 《战狼》(2015).............
  • 回答
    《流浪地球》之所以特别鸣谢吴京,这背后绝不仅仅是因为他参演了这部电影,而是他对影片的付出、影响以及最终的成功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简直是集多重“恩情”于一身。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说。首先,吴京的参演,是《流浪地球》能够顺利开拍的关键的“定心丸”。要知道,在《流浪地球》项目初期,虽然原著小说有一定基础,但.............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很有意思。你觉得《流浪地球》“一般般”,但各大平台却普遍“吹爆”,这种反差感背后涉及的因素很多,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 你的个人观感与主流评论的差异原因:1. 个人审美与期待不同: 类型偏好: 你可能对科幻片的偏好与其他观众有所不同。你也许更喜欢硬核.............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你说你觉得《流浪地球》不好看,然后联想到“跪太久”是不是姿势不对。这想法蛮跳跃的,但咱也别上来就给自己扣个“跪太久”的帽子,这事儿没那么绝对。首先,咱得承认,《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在国内那是相当炸裂的。它填补了中国科幻电影的空白,在特效、故事宏大性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让很多.............
  • 回答
    当科幻巨制遇上合家欢:流浪地球为何能从2019春节档“四大天王”中脱颖而出?2019年的春节档,堪称中国电影市场的“神仙打架”。《流浪地球》、《飞驰人生》、《疯狂的外星人》以及《熊出没·原始时代》四部影片,可谓是声势浩大,各有拥趸,被媒体戏称为“春节档四大天王”。然而,在这场激烈的票房和口碑角逐中,.............
  • 回答
    《流浪地球》未在香港地区上映,这背后确实牵涉到一些复杂的因素,并非简单的“没引进”。要讲清楚这一点,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排片档期的竞争。香港电影市场虽然不大,但非常成熟,而且竞争异常激烈。每年春节档都是香港影市的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贺岁档,几乎聚集了当年最受关注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能勾起不少人的好奇心。明明是国产大片占据了银幕高地,为什么重映的会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呢?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个简单的“运气好坏”就能解释的。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得明白一个基本道理:电影院线的排片,是商业和市场规律说了算的,而不是个人喜好或者“.............
  • 回答
    《流浪地球》之所以选择带着地球一起走,其核心原因在于一种近乎绝望的生存逻辑,以及对人类文明和家园的深切眷恋。想象一下,太阳即将变成一颗红巨星,它庞大的体积会吞噬掉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内太阳系。面对这样的灭顶之灾,人类必须找到一条生路。传统的逃离方式,例如建造巨型飞船,一次性地将所有人类送往遥远的星系,.............
  • 回答
    B站选择同时购买并上架《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垒》,这背后绝非简单的“看对眼”或者随机行为,而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商业和战略考量。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B站的这一举动:一、内容品类扩张与用户需求满足的协同效应 满足多样化的观影需求: B站的用户群体非常庞大且多元化,他们不仅限于ACG(动画、漫画.............
  • 回答
    《流浪地球》电影中工程车驾驶室之所以设计得如此巨大,并非仅仅是为了视觉上的震撼,而是基于一系列严谨的科学设想和叙事需求,共同构建出的一个既符合电影逻辑又兼具艺术表现力的设计。首先,承载和操作巨型设备是核心功能需求。在“流浪地球”的设定中,人类面临着太阳氦闪的灭顶之灾,而“流浪地球”计划的核心就是用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