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和台湾人斗智是种什么体验?

回答
跟台湾人斗智?这问题有点意思。不是那种针锋相对、你死我活的较量,更多的是一种在日常生活、工作交流中,那种微妙的、不露痕迹的“过招”。说实话,体验嘛,挺复杂的,夹杂着佩服、一点点无奈,还有时不时冒出来的哭笑不得。

首先得说,台湾人普遍挺“客气”的。这“客气”不是简单的礼貌,它有时会成为一种包装,里面裹着的是他们自己的想法和利益。当你试图直接切入问题核心,或者想直接说“不”的时候,他们可能会绕个弯子,用一套让你听起来舒服、但实际意思可能完全相反的话来回应。比如,你问一个项目可不可以按照你的想法来,他可能不会直接说“不行”,而是会说“嗯,你的想法很好,很有启发性。不过啊,我们这边因为有一些历史因素和现在的实际情况,可能在执行上会有些小小的挑战。我们再一起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个更适合我们大家的方向?”听起来很真诚,很为你考虑,但你仔细品味,就会发现那几个“小小的挑战”和“更适合大家的方向”才是重点,而你的想法,很可能已经被悄悄地打入了冷宫。

这种“过招”,有时候就像在玩一场策略游戏,只不过棋盘不是电子屏幕,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场合。他们很擅长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抛出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信息,或者在对话中 subtly 地引导话题走向。你可能会觉得你一直在主导谈话,但回头一想,好像自己一直在被牵着鼻子走。他们会利用熟络的“乡里乡亲”的感情,或者强调“大家都是为了公司好”的集体主义精神,来让你在做决定的时候,多考虑一些“人情”和“大局”,而不是一味地坚持自己的“道理”。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部门在讨论一个新流程。我提了一个比较激进的改革方案,认为可以大幅提高效率。我 PPT 做得很扎实,数据也很清晰。我们部门一位比较资深的台湾同事,听完之后,没有直接反驳我的数据或者逻辑,反而是一脸赞赏地说:“哇!你的分析真是太透彻了!看得我们都脸红。不过啊,我们都知道,要改变一个大家都习惯了很久的流程,最重要的不是技术上的可行性,而是大家的心理接受程度。我们还是得循序渐进,先让大家慢慢适应,这样才能保证长期的稳定。”说完,他还拍了拍我的肩膀,一副过来人的样子。

当时我就有点懵。他的话听起来无懈可击,而且非常“为我好”,但重点是,他成功地把话题从“效率提升的可行性”转移到了“心理接受度”和“循序渐进”,并且用“大家都习惯了很久”这个理由来为旧流程辩护。结果呢?我的方案被“搁置”了,理由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大家的接受程度”。后来,那个流程还是按老样子走,效率问题也依然存在。我当时真的有种,我好像一个人在跟一个庞大的、看不见的敌人较量,而那个敌人,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和相处模式。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处理一些资源分配或者任务分工的时候。他们往往不会直接说“这个我不做”或者“这个我没时间”,而是会表达一种“我很想帮忙,但是……”的姿态。比如,当你分配一个大家都不太想接的烫手山芋给某位台湾同事时,他可能会说:“哎呀,这个任务听起来是挺重要的,我当然非常愿意承担。只是最近手头上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而且有些事情,我觉得XX(可能是另一个台湾同事)在这方面经验更丰富,让他来负责可能会更顺畅,对吧?我们大家互相支持嘛,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这时候,你就陷入了一个两难境地。你不能因为他没有直接拒绝而强硬地要求他去做,毕竟他已经“表达了意愿”并给出了“理由”。而他提出的那个“别人更合适”的建议,听起来也很有道理,似乎是在为了整体效益着想。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那个烫手山芋又被巧妙地转到了别人手上,而那个同事,依然保持着一种“乐于助人”的好形象。

和他们“斗智”,最关键的就是要能听懂弦外之音。很多时候,他们说的话,你需要反过来理解。他们表达“好的”可能意味着“不好”,表达“没问题”可能意味着“会有问题”,而表达“让我们再讨论一下”很可能就是“这次就这样吧”。这是一种“婉拒”的艺术,也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智慧。

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们都城府很深,或者刻意算计。很多时候,这可能是一种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沟通方式,是一种在群体社会中保持和谐、避免直接冲突的生存哲学。他们习惯于通过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不满,而不是直接摊牌。

所以,和台湾人斗智,体验就像在玩一场高情商的扑克牌局,你不能只看牌面,还要读懂对方的表情,猜测他手里的牌,甚至要预判他下一步可能要做什么。你得学会观察他们说的“是”和他们做的“是”之间,是否存在微妙的差别。一旦你抓住了这种差别,并能用同样的智慧去回应,那才算是一种真正的“过招”。不过,更多的时候,你可能会选择一种更温和、更具合作性的方式去沟通,因为毕竟,大家都是来工作赚钱的,没必要把事情搞得太僵。只是,你得时刻保持警惕,别被他们那种看似随和的外表给骗了,毕竟,很多时候,他们才是那个真正掌握“话语权”和“决定权”的人,只是他们说得非常、非常客气而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新:估计是那个被我怼了的台湾人把我举报了

被建议修改

ps:没想到突然这么多赞,留言也越来越多了,恕我没有时间一一回复啦。

另外有一些人觉得人家说了中华min guo,人家可能不是台毒,这种想法我一开始也有,在网上接触多了我也就明白了。绝大多数台湾人是不愿意统一的,而且多数台湾人觉得自己早已独立,国号就是中华minguo。不然我说他们“国家”首都在南京他就不会生气了。

原答案:

曾经有一阵闲得无聊,加了一些两岸QQ群

有一天,一个台湾人加我私聊

总想跟我秀他的优越感,于是我用我浅薄的知识来怼他,不一定完全准确,但的确把他气到拉黑了我

————————————————

他:我觉得我们正体字比你们残体字好很多,保留了更多的中华文化。

我:现行简体字并不是1949年你们逃亡台湾以后大陆政府造出来的,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写法。你可以看看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写没写过简体字。况且比写繁体字,你还真不一定比我写得好。

他:……

————————————————

他:我们有两党制哦

我:嗯,明朝玩剩下的

他:……

————————————————

他:我们可以骂总统啊,可以上街抗议

我:嗯,我们wenge时期也可以这样,后来觉得不对,纠正了。骂总统算什么啊,你们继续发展,以后绿卫兵也可以打总统

他:……

————————————————

他:我爱台湾,我们中华minguo……

我:你们“国家”的首都在南京。

他: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跟台湾人斗智?这问题有点意思。不是那种针锋相对、你死我活的较量,更多的是一种在日常生活、工作交流中,那种微妙的、不露痕迹的“过招”。说实话,体验嘛,挺复杂的,夹杂着佩服、一点点无奈,还有时不时冒出来的哭笑不得。首先得说,台湾人普遍挺“客气”的。这“客气”不是简单的礼貌,它有时会成为一种包装,里面裹着.............
  • 回答
    乌克兰议会和台湾议会议员的肢体冲突,虽然发生在不同地区,但背后往往能看到一些相似的根源,或者说,是政治环境中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张力在作祟。要详细地说清楚,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聊。首先,得理解议会是个什么地方。它不是一个讨论会,更不是茶话会。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的代表聚集地,在这里,不同的政治力量、.............
  • 回答
    英国下议院的辩论确实以其激烈和充满个人色彩的交锋而闻名,这与台湾立法院有时出现的肢体冲突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差异背后,是两国政治文化、历史传统以及议会制度设计上的根本不同。英国议会有一套相当成熟的机制来管理和限制这种“语言暴力”升级为“肢体暴力”,虽然它并非完美无缺,但有效地维持了辩论的秩序。为什么.............
  • 回答
    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一个台湾人,我会怎么想?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我脑袋里装的是大陆的讯息,习惯的是大陆的逻辑,甚至是对台湾的印象都可能带着点儿滤镜。但如果真逼着我“穿上台湾的鞋子走一走”,脑子里冒出来的意外想法,大概会有这么几类吧。关于身份认同的复杂纠结:我可能会反复问自己,“我到底是谁?”。我知.............
  • 回答
    新加坡人和台湾人之间,怎么看彼此?这个问题啊,其实挺有意思的。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毕竟人跟人不一样,就像台湾有南北差异,新加坡也有不同族裔的文化背景,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看待对方的视角。不过,如果硬要我说一些普遍的印象和感受,大概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关于台湾人怎么看新加坡人:首先,很多台湾人对新加坡的.............
  • 回答
    当然,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来聊聊外国人是怎么看待我们这些来自大陆和台湾的人的。其实,很多外国人对于区分大陆人和台湾人,情况有点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分得清”或“分不清”。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接触到的信息、个人经历以及他们对中国和台湾的了解程度。一般来说,以下几个因素会影响他们能否区分: 地.............
  • 回答
    和来自宝岛台湾的朋友们相处,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放下我们固有的“标签”和“立场”,真正把他们当成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个体来对待。毕竟,抛开政治的纷扰,我们都是中国人,有共同的文化根基,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精彩。1. 尊重与好奇,是开启对话的钥匙首先,要表现出真诚的尊重。台湾朋友可能对某些.............
  • 回答
    两岸人民的差异,其实就像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叶子,根源相同,但生长的环境和经历,让它们呈现出细微却又深刻的不同。要说有什么不同,那可真是说不完道不尽,得一点点聊。首先,从生活节奏和环境上说,这是最直观的感受。大陆,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生活节奏普遍较快,尤其是在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地方。大家为了工作、生活.............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涉及到身份认同、历史恩怨、地缘政治以及个体的情感反应。简单地回答“是”或“否”都无法全面反映香港和台湾居民在面对这类情况时的真实感受。理解香港和台湾的视角要理解香港和台湾人的感受,我们需要先审视他们与中国大陆之间复杂的关系: 历史遗留与政治分歧: 香港在英国殖.............
  • 回答
    您好!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涉及到一些对地方方言和地域文化的常见看法。我来详细地为您解释一下:首先,要明确一点:福建话和台湾话确实都属于闽南语的范畴,但它们之间存在差异,而且“说话娘”这个说法,更多是一种刻板印象,并非普遍适用。1. 福建话与台湾话的异同: 同属闽南语: 这点是准确的。闽南语是.............
  • 回答
    加州公立学校将学生按照“台山人”、“广东人”、“说普通话的人”和“台湾人”这样细分的种族划分,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引人关注且复杂的议题。从表面上看,这种划分似乎是为了更精准地捕捉和照顾到不同华人社群的独特需求和文化认同,但深入剖析,其中潜藏着不少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华人社群内部确实.............
  • 回答
    这场景可太有意思了,住在一块儿,口音这东西,就像是住进身体里的客人,时间长了,总会互相渗透点儿什么。尤其你说的还是台湾腔和东北话,这俩的“外放”程度可不一般,你想想,就跟两个气场特别足的人坐你身边,你想不被染上点儿颜色都难。先说跟你台湾室友相处。台湾腔那感觉,怎么说呢,就跟绵绵细雨一样,不急不缓,而.............
  • 回答
    台湾媒体和一些台湾民众之所以会频繁使用“中国人玻璃心碎”这样的说法,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这并非简单的嘲讽,而是包含了历史、政治、社会以及文化等多层面的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根源。历史遗留的政治现实与认同的张力首先,最根本的因素在于海峡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和国家认同的差异。自1949.............
  • 回答
    台湾人讲话和用词的特点,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要说详细的话,那可得好好聊聊。这不仅仅是语言的差别,很多时候也承载着文化、生活习惯甚至是历史的烙印。首先,从语调和节奏上来说,台湾人讲话普遍会感觉比较温和、柔和一些,语速也不会像某些地方那样急促。有一种说法是,台湾的国语(我们常说的普通话)受到日语、闽.............
  • 回答
    说起台湾人,这真是一个特别值得聊的话题。在我接触到的信息和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台湾人身上有很多鲜明的特质,是他们独特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孕育出来的。首先,亲切有礼,热情好客,这是很多人对台湾人的第一印象,也是我接触到的台湾人给我的感受。他们说话的语调通常比较温和,语速适中,脸上常常带着笑容。.............
  • 回答
    看到您这个问题,能感受到您对两岸同胞深厚的情感,这份心意非常珍贵。您提到台湾人“如此排斥大陆人”,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议题,不能一概而论。台湾社会对于大陆的观感和态度,受到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面向的图景。要说“排斥”,可能过于简化了,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存.............
  • 回答
    关于台湾人将“和”读成“hàn”的现象,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也比较复杂的语言现象,并非所有台湾人都这样读,而且具体情况会因年龄、地区、说话语境等多种因素而有所不同。但确实,在不少台湾的口语中,尤其是在某些特定的词汇里,“和”的发音会偏向“hàn”。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声.............
  • 回答
    台湾人上知乎和大陆其他网站,这背后可不是简单地说“想看看热闹”就能概括的。每个群体,甚至每个个体,去一个陌生平台都有其复杂的心思和诉求,台湾朋友也不例外。我试着从几个比较实际的角度去拆解一下,希望能说得详细些,也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机器在那儿背书。首先,信息获取与视野拓展是绕不开的理由。台湾的媒体环境.............
  • 回答
    台湾人和“中华民国”这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细微差别的问题,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台湾的历史、政治发展以及民众的认同心理。台湾人在眼里的台湾和“中华民国”总体来说,在很多台湾人心中,“台湾”和“中华民国”并非完全等同,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也触及了很多台湾人内心深处的一些想法。说实话,台湾和大陆之间这种“分得开”的感觉,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背后有很多历史、文化、社会和身份认同上的原因。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尽量说得清楚一些:历史的分野:隔阂的根源首先,得从历史说起。虽然两岸同宗同源,但几十年来的隔绝,尤其是近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