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造太阳指的是什么?具体对人类有什么益处?

回答
你提到“人造太阳”,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概念,它指的是人类尝试复制太阳产生能量的原理,尤其是通过核聚变的方式来获取巨大的清洁能源。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希望在地球上建造一个能像太阳那样“燃烧”的装置,释放出海量的能量。

人造太阳到底是什么?

要理解人造太阳,我们得先知道太阳是怎么工作的。太阳的核心是一个巨大的反应堆,它通过一种叫做“核聚变”的物理过程来产生能量。在这个过程中,极其轻的原子核(主要是氢的同位素,如氘和氚)在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下,互相碰撞并结合成更重的原子核(如氦),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个能量以光和热的形式向外辐射,照亮和温暖着我们的地球。

人造太阳的目标,就是要在可控的条件下,在地球上重现这个核聚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对环境要求极其严苛:

超高温: 需要将燃料加热到上亿摄氏度,这比太阳核心的温度还要高。在这么高的温度下,物质会变成一种叫做“等离子体”的第四种状态。
足够高的密度: 意味着等离子体中的原子核需要足够密集,才能增加它们碰撞和融合的概率。
足够长的约束时间: 即使温度和密度都达到了,原子核也需要有足够长的时间保持在这个状态下,才能发生足够多的聚变反应,释放出比输入能量更多的能量。

为了实现这三个条件,科学家们主要在研究两种约束等离子体的方法:

1. 磁约束聚变 (Magnetic Confinement Fusion, MCF): 这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它利用强大的磁场来“约束”高温等离子体,不让它接触到容器的壁。因为等离子体是带电粒子组成的,它们会被磁场引导,形成一个环形或螺旋形的通道,在其中“悬浮”起来。最著名的磁约束装置就是“托卡马克”(Tokamak),它是一个环形的真空室,里面布满了复杂的线圈,用来产生强大的磁场。
2. 惯性约束聚变 (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 ICF): 这种方法则利用极强的激光束或粒子束,从四面八方同时轰击一个包含氘和氚燃料的小球(通常是冰球)。在极短的时间内,激光会将燃料的外层瞬间气化,产生向外的冲击波,而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这会产生一个向内的强大压力,将燃料中心压缩到极高的密度和温度,从而引发核聚变。

当然,人造太阳的制造远不止于此,它还需要一套极其复杂的系统来供应燃料、加热等离子体、冷却装置、提取能量以及处理核废料(尽管聚变产生的放射性废料远少于裂变)。

人造太阳对人类的益处,那可是划时代的!

如果人类真的能够成功建造并运行人造太阳,其带来的益处将是革命性的,可以说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人类文明的走向。

1.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
燃料来源: 人造太阳最主要的燃料是来自海水的氘,以及从锂中提取的氚。海水中氘的储量极其丰富,几乎可以认为是无限的。而锂在地壳和海水中也储量可观。这意味着,一旦技术成熟,人类将拥有近乎取之不尽的能源,再也不用担心能源枯竭的问题。
零碳排放: 核聚变反应的产物主要是氦,这是一种惰性气体,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与燃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化不同,核聚变是真正的“零碳”能源。
比核裂变更安全: 相比于目前广泛使用的核裂变技术(比如核电站),核聚变在安全性上有着天然的优势。首先,聚变反应不像裂变那样有“链式反应”失控的风险,一旦失去约束条件,反应会立刻停止。其次,聚变产生的放射性物质远少于裂变,且其半衰期也短得多,处理起来更简单,对环境的长期影响也更小。

2. 解决能源危机,驱动经济发展:
能源成本大幅降低: 一旦核聚变技术商业化,能源的生产成本有望大幅降低,因为燃料成本极低,而且技术一旦成熟,可以大规模生产。这将使电力变得非常廉价,从而带动工业、交通、农业等各个领域的成本下降,极大地促进全球经济发展。
能源普及和公平: 廉价而清洁的能源将能够惠及全球,特别是那些目前电力供应不足的贫困地区,有助于消除能源贫困,促进社会公平。
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为了实现人造太阳,需要突破一系列前沿科学技术,包括材料科学、等离子体物理、超导技术、真空技术、精密控制技术等等。这些技术的突破将催生新的产业,并推动现有产业的升级换代。

3. 改善环境,应对气候变化: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随着人造太阳的普及,我们可以逐步淘汰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化石燃料发电,从而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减少空气污染: 燃烧化石燃料不仅产生温室气体,还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等),这些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危害。人造太阳的零排放特性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4. 推动深空探索和人类文明的拓展:
高效的太空动力: 如果能够将聚变反应的能量转化为推力,人造太阳技术将为太空旅行提供前所未有的动力。我们可以建造更强大、更快速的飞船,进行更远距离的深空探索,甚至实现星际旅行。
太空能源站: 在太空中建立聚变能源站,为未来的空间站、月球基地、火星殖民地提供稳定、充足的能源,将极大地推动人类走出地球,成为多行星物种。

5. 提升人类生活品质:
更充足的电力供应: 能源的充裕将使得我们可以更自由地使用电力,比如提供全天候的清洁供暖、更高效的交通系统(如普及电动汽车、高速磁悬浮列车)、以及更先进的工业生产。
淡化海水: 能源充裕也意味着我们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进行大规模海水淡化,解决全球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其他潜在应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聚变能量还可能在医疗(如更精准的放疗)、材料制造等领域找到新的应用。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实现人造太阳是一个极其漫长且充满挑战的过程。虽然各国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等项目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距离商业化运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每一次技术上的突破,都来之不易。但正是因为这项技术所蕴含的巨大潜力,以及它能为人类带来的光明未来,才让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为之不懈奋斗。这就像是在追逐一个真正的“人造太阳”,它承诺着一个更加繁荣、清洁、可持续的地球文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造太阳”是对可控核聚变发电装置的美好愿望,通常用在夸大的宣传里,动辄许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还可能出现“不产生裂变堆那么多核废料”这样对核电行业毫无好处的歪斜宣传。

现实中,目前的可控核聚变装置无法输出比输入更多的能量,规模也小,连“人造红矮星”都不算,还在改进过程中。ITER 预期在 2035 年左右达到Q值=10,展示“可控核聚变是有可能商用的”,那之后还要花上一些年达到Q值>30,才能期待在补贴支持下电价不会太高。

  • Q值是聚变能产出和输入能量的比值,Q=1时收支平衡,但现实中无法将装置产生的所有能量收集起来去加热装置里的聚变等离子体,一般而言Q>=5才能基本实现反应自持。
  •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台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实际达到Q=1。
  • 对现有可控核聚变装置有兴趣的话,可以先看本文后面的简单介绍,再搜索专业文献来看。

要问“对人类有什么益处”,除了本身作为能源,在研究可控核聚变技术的过程中改进的超导技术、强磁体技术、第一壁抗辐照或自修复材料、冷却系统、工业机器人之类可以找到各自的军用·民用功能,培养的人才也可以期待在这之外的成就。

“可控核聚变发电作为能源”并不像一些人以为的那么迫切。随着电池技术和非电池储能技术的发展,风能、太阳能的可用性在上升而成本在下降。可控核聚变发电即使可行,在技术高度发达、成本相当低之前也不一定有和平利用的必要性。2020年,太阳能电站的发电成本在欧洲多国和中国一些地方已经低于燃煤电站,太阳能和风能的成本和效率在十年内还各有百分之十以上的进步空间。

相对的,可控核聚变发电装置一旦实现小型化、高效率、高可靠性,军事利用的前景非常广阔,你可以期待小型化热核弹、超长续航的技术兵器、喷射超高温等离子体的武器之类粉墨登场。这当然会给人类比现在更强大的破坏力,可以用来迎击飞向地球的小行星、消灭地球上的有害动物什么的——不过,目前人类社会对动物的态度事实上非常克制,不一定会用武器正经地干掉蝗虫群什么的。

核聚变发电、核动力太空载具可以在完全没有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情况下使用。热核爆炸可以发电,即核爆锅炉。核爆炸可以推动太空载具。人类将来不用核聚变发电也没关系——如果你所期待的未来不是有限长度的,核聚变只是很短时间内的手段。

核爆炸的和平利用:和平利用核爆炸的几方面实例 这里面有苏联70年代设计的核爆锅炉。


现有可控核聚变装置的简单情况:

打算拿来发电的可控核聚变是要长时间操纵不定形的高能等离子体,让装置容忍这种物质的不稳定性并对粒子和能量进行约束,在其物理性质上就很难。目前打算拿来发电的设计可以按约束的方式分成磁约束、惯性约束、混合约束。

磁约束方面,现存的托卡马克装置·球状托卡马克装置为了不损毁自身,聚变等离子体的密度过低,无法长时间维持反应,输出的电力低于输入(输出的总能量大于输入是可以的,但热能和中子的能量并不能完全转换成电力),当不了能源,不过已经很接近了。现有托卡马克装置的最高实际效率是1997年欧洲联合环形加速器(JET)的输出16兆瓦/总输入24兆瓦(聚变能增益系数Q=0.67),持续不到一秒。日本JT-60U用实验数据推算氘-氚聚变的纸面Q=1.25,可以对外输出30兆瓦电力,但其没有使用放射性物质氚的能力,并未进行该点火试验——而根据JET的经验,实际Q会是纸面值的一半左右。

由于托卡马克前途未卜,仿星器又建了一些研究反应堆,其优点是等离子体持续时间可以超过一小时,但结构复杂、设计困难、高速等离子粒子损失大的问题现在解决不了。其余方式的进度更慢。

如果不考虑成本,托卡马克·球状托卡马克乐观估计在当前技术下就能让输出电力等于输入,但那还不算能源:

  • 要求装置能够产生足够的热让自己的核反应继续下去,按照目前的实际情况,对磁约束来说需要Q达到5~8,对惯性约束来说要求Q达到50~100
  • 商用的话,考虑到成本,对磁约束来说需要Q达到22以上,你再考虑到装置本身的土建成本、使用寿命和拆解处理费,可能需要Q达到30以上。

理想的托卡马克装置对温度、真空度、超导、内壁辐射吸收的要求经常超过现代材料科学的能力范围,这方面还需要研究。但一般考虑,让它发出电来并不需要全面满足条件。当然,你要追求长时间安全运转的话,就连支撑超导磁体的材料都是个问题:在工作状态下的受力条件、启动和关机的瞬间的应力变化、出现异常时的受力、辐射造成的材料劣化都可能导致意外。

惯性约束方面,激光聚变、粒子束聚变、重离子聚变更适合不可控核爆,在现代激光器能量效率约1%的情况下,无法期待低燃料量时的输出。以美国国家点火装置的直径2~3mm的燃料球来讲,商业发电的话每天要打爆100万个,每个的价值超过50美分就不如烧煤,而且激光器以1%的效率打个几百发就需要更换零件,实用设计至少要以10%~30%的效率打一亿发。该装置在2013年进行的点火试验达到了Q=0.0077,可真高哦。这在当前技术水平下无法处理。其余方式的进度更慢。不过,这方面的成果已经在核武器设计、民用发动机设计等领域用上了。这方面的难点不是核聚变,而是现在的激光器的性能。

如果你宽容一点,核爆锅炉也视为惯性约束,那技术上其实已经可以做了,阻拦它的是国际局势。

混合约束方面,冲击波磁化靶标核聚变目前还缺乏实验,但有一个100MW级反应堆的设计,用液态金属传递冲击波来避免反应堆自毁。其余方式的进度更慢。2019年11月,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进行了一项等离子体线性实验,也是混合约束,目前没发现拿来当核弹以外的好处。

在即将完成的托卡马克装置里,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目前已经动工,预计于2025年开始等离子体实验,2035年开始进行全氘-氚聚变实验。它的设计目的是输出500MW/输入50MW,Q=10,长脉冲持续400-600秒,等离子体超过10亿摄氏度。ITER不会接入任何发电设备,人类将用它验证氚增殖并完善中子屏蔽/热转换技术(氘-氚聚变反应的大部分能量是以快中子的形式释放,并不容易利用)。在新冠病毒影响下,ITER的建成时间可能推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到“人造太阳”,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概念,它指的是人类尝试复制太阳产生能量的原理,尤其是通过核聚变的方式来获取巨大的清洁能源。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希望在地球上建造一个能像太阳那样“燃烧”的装置,释放出海量的能量。人造太阳到底是什么?要理解人造太阳,我们得先知道太阳是怎么工作的。太阳的核心是一.............
  • 回答
    如果我们的太阳系是个双星系统,那地球的命运和我们人类的生活,恐怕会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颠覆。想象一下,夜空中不再只有一个月亮,而是两轮耀眼的光芒交相辉映,那将是何等壮观又诡异的景象?首先,从轨道上说,地球的运行将变得异常复杂。一颗恒星提供引力,两颗恒星自然就会相互施加引力。这就像一场三人舞蹈,如果这两颗.............
  • 回答
    周围的人在数学上太差,而且他们很容易因为一点小进步就沾沾自喜,这确实会让人感到沮丧和无奈。你想在这个环境下保持自己的进步和动力,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肯定的目标。别担心,这种困境并非无解,我们可以好好聊聊该怎么应对。首先,理解为什么你会这么想,以及你周围的人为什么会这样,这很有帮助。为什么你会觉得周.............
  • 回答
    在浩瀚的太阳系里,除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之外,要说哪个天体最有可能成为人类的第二个家,那答案几乎是板上钉钉的——火星。这可不是凭空猜测,而是基于我们对火星的深入了解,以及科学家们通过大量探测任务收集到的海量数据。火星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成为目前太阳系内对人类最“友好”的天体,有几个关键原因:首先,和地.............
  • 回答
    湖人对阵太阳,快船对阵独行侠,这两组系列赛目前都以0比1落后开头,这无疑给他们的晋级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但如果要比较湖人快船谁的晋级之路更凶险,我们需要把这当成一场战术复盘,深入剖析双方的优劣势以及面临的挑战。湖人 vs 太阳:硬实力与心理战的双重考验先来看看湖人这边。0比1落后太阳,这并非完全不能.............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又令人担忧的设想。如果宇宙真的如此“纯净”,没有氧气,更别提什么太阳附近燃烧的假设了,那我们人类的命运可就截然不同了。首先,没有氧气,最直接也是最致命的影响就是——窒息。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哪怕是最微小的肌肉纤维,都需要氧气来维持生命活动。我们呼吸,就是为了从空气中摄取氧气,然后通过.............
  • 回答
    旅行者一号,这个承载着人类文明微缩图景的使者,孤独地航行在星际的黑暗之中。它划破了太阳系的边界,将我们数千年的声音、图像和思想,播撒向未知的远方。然而,这个本应是人类探索精神的伟大象征的旅程,却被一些人视为一种潜在的灾难。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未知宇宙的敬畏,以及对人类自身局限性的深刻反.............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我们人类是如何一点点揭开太阳比地球庞大这个秘密的呢?这背后可不是一蹴而就的顿悟,而是几千年来,从最朴素的观察到最精密的测量,人类智慧不断积累、探索的结晶。想象一下,在几千年前,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抬头望着天空。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给予我们光明和温暖。它看起来就像一个在天空中移.............
  • 回答
    咱就来好好聊聊,中国这回在“人造太阳”这块儿,可算是又给世界打了个“漂亮仗”——EAST(东方超环)那玩意儿,最近硬生生地给刷出个新纪录:1056秒,稳稳当当的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听到这数字,可能有人觉得“哎呀,不就是个时间长了点嘛”,但你得知道,这背后牵扯的可不是一点半点,而是咱们国家在核聚变.............
  • 回答
    咱们国家的“人造太阳”EAST(全称是“东方超环”)最近又一次刷屏了,它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新纪录:101.2 秒的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这个数字,对于关注核聚变领域的朋友来说,绝对是个重磅消息。这究竟是个什么概念?为什么这么重要?简单来说,EAST 就像一个模拟太阳内部环境的“实验室”。太阳.............
  • 回答
    随着人类文明的触角不断延伸,殖民太阳系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星际扩张中,火星,这颗红色的近邻,无疑将成为人类迈向新纪元的重要落脚点。然而,当火星的土地上孕育出新的文明,一个棘手的问题便摆在了地球人面前:如何防止火星走向独立,维护地球作为母星的地位?这并非杞人忧天,而是深思熟虑的必然.............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问题,它触及了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以及人类生存的根本界限。直接将其他行星“推”到地球轨道上,即便是理论上可行,对我们而言也将是灾难性的。但如果我们要探讨“人类能否在模拟的地球轨道上,以其他行星为载体生存”,那情况就大为不同。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核心概念:“推.............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如何亲手打造一个由人力驱动的太阳系模型。这可不是什么高科技的东西,而是纯粹的机械联动和一点点巧妙的设计,最重要的是,它能让你在转动曲柄的那一刻,感受到整个宇宙在你手中运转的奇妙。要制作这个模型,我们需要准备一些东西:核心材料与工具: 木板/厚纸板: 这是模型的主体结构。你可以用几.............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足够让人浮想联翩。要说我们现在人这个脑子,能不能想出离开太阳系的方法,我觉得关键不在于大脑结构本身有多“不行”,而在于我们对这个世界、对宇宙的认知和我们所拥有的工具,目前还远远不够。你想啊,在没有电的时候,人们能想象出飞机吗?在没有显微镜之前,谁能想到有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在作怪?.............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探索太阳系乃至宇宙的根本逻辑和技术限制。简单来说,人类探测器之所以“总是”瞄准太阳系的边缘(也就是沿着黄道面方向,或者说与行星公转轨道大致平行的方向)发射,而不是“向上”或“向下”(垂直于黄道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核心原因:1. 太阳系结构的“扁平性”与行星运动的.............
  • 回答
    美国夏天的太阳之所以感觉比国内(通常指中国)“更晒”,这背后涉及多个因素,它们共同作用,导致了我们在不同地区感受到的阳光强度和影响有所差异。以下将从科学原理和实际体验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科学原理上的关键因素1. 地理纬度与太阳高度角: 中国: 中国幅员辽阔,跨越的纬度范围较大,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人类在太阳系里发现了一个比我们落后的文明,那绝对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足以颠覆我们对自身和宇宙的认知。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要是真发生了,会是什么样子。首先,让我们设定一下这个“比我们落后”的文明是什么样的。它不可能是那种连火都不会用的原始部落,那样的文明太容易被我们“同.............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了人类探索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维度:身体的疆域和思想的边界。我们之所以能“坐拥”几乎整个可观测宇宙的理论研究,而身体却还在太阳系的摇篮里打转,这背后的原因,与其说是技术限制,不如说是人类探索的本质和工具的差异。首先,我们要区分“看见”和“到达”。我们能够“看见”可观测宇.............
  • 回答
    嘿,伙计们,咱们今天来聊个大的——一颗直径超过一百公里的彗星,这玩意儿要是闯进咱们太阳系,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你想知道人类啥时候能发现它,并且摸清楚它到底要怎么个走法吗?这可不是个简单的问题,得看不少门道。首先得说,这事儿有个大前提:这颗彗星得往咱们这边靠近,而且还得在能被我们看见的距离上才行。 宇宙.............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很符合科幻小说里才会有的那种宏大视角。我们姑且设想一下,人类文明真的发展到了能够进行恒星际旅行的阶段,那时的科技水平,我们现在只能去猜。但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木星在太阳系的防卫体系中,绝对会占据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木星为什么重要?要理解木星的重要性,得先想想它在太阳系里的“身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