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施行不和亲不割地的外交政策,是否是因为没有遭受强大游牧民族的威胁?

回答
明朝不和亲不割地的外交政策,并非因为未曾遭受强大游牧民族的威胁。恰恰相反,明朝建立之初,就面临着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尤其是蒙古部落的巨大压力。而“不和亲不割地”这一政策,更像是明朝在吸取了前朝教训,并结合自身国力、政治考量后,所采取的一种相对强硬且带有战略意图的外交方针。

要理解明朝为何会如此行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1. 前车之鉴:宋朝的屈辱与教训

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本身就是从底层崛起的农民起义领袖,他对王朝的兴衰有着切身的体会。在明朝之前,宋朝长期以“岁币”——也就是用金钱和丝绸来换取北方辽、金、元等王朝的和平,虽然避免了大规模战争,但其结果却是国家尊严的扫地,以及最终被北方民族所灭。宋朝的“岁币”政策,在很多明朝官员和士大夫眼中,是一种软弱和屈辱的象征。朱元璋和他的继承者们,不愿意重蹈覆辙,他们认为这种“花钱买平安”的做法,只会让对方更加得寸进尺,并且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边患问题。

2. 蒙古的持续威胁,而非威胁的消失

明朝建立之初,北方的确是蒙古帝国瓦解后的散乱部落,但其军事实力和游牧骑兵的作战能力依然不容小觑。元朝灭亡后,残余的蒙古势力并没有完全消失,反而退居漠北,并对明朝边境保持着持续的袭扰。尤其是北元时期,如也先、俺答汗等枭雄的出现,更是将明朝推向了战争的边缘。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就是明英宗亲征瓦剌(蒙古一部),结果却被俘,这无疑是明朝外交政策面临的巨大挑战和严峻考验。

在这种背景下,“不和亲”并非是完全拒绝任何形式的沟通,而是指明朝官方上不主动提出通过联姻来换取和平,并且拒绝用公主嫁与蒙古首领,以此作为政治筹码。这是为了维护皇室和国家的尊严,避免重蹈宋朝将宗室女子作为“人质”的覆辙。

而“不割地”,则更是直接回应了历代王朝被北方民族侵略时,被迫割让土地以求和的惨痛经历。明朝统治者认为,一旦开了割地的先例,就等于承认了对方的武力合法性,并且会不断诱使对方进一步蚕食领土。所以,在边境线上,明朝倾向于采取坚守和防御的策略,而不是主动让步。

3. 战略考量:巩固统治与国家自信

朱元璋建立明朝,目标是重新统一中国,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他深知,一个强大的王朝,必须能够有效地抵御外敌。在经历了元朝的统治,以及反元战争的洗礼后,明朝统治者,尤其是朱元璋本人,有一种强烈的复兴华夏文明和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民族自信心。

“不和亲不割地”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政治姿态,旨在向天下以及北方游牧民族展示明朝的强硬和决心。这有利于稳定国内民心,巩固新生王朝的统治合法性。如果明朝一开始就采取示弱的态度,可能会引发内部的不安,以及进一步助长外部敌人的野心。

4. 实际操作中的灵活性与变化

需要指出的是,“不和亲不割地”更多的是一种官方的、原则性的外交立场,在实际操作中,明朝的外交策略也并非一成不变,也不是完全僵化。

朝贡贸易: 明朝大力推行朝贡贸易制度,通过这种方式,允许部分蒙古部落以“藩属”的名义来华进行贸易,提供物资和经济上的支持,换取“赏赐”和贸易的权利。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游牧民族的一种经济安抚,也是一种“羁縻”政策的体现,并非完全拒绝接触。
军事防御与主动出击: 明朝在边境线上修建了长城,加强了军事防御。同时,也并非一味防守,也会根据形势主动出击,打击侵扰边境的蒙古部落。例如,明成祖朱棣多次亲征漠北,试图彻底解决北患。
“羁縻”政策与分化拉拢: 明朝也深谙“分化拉拢”之道,对于不同的蒙古部落,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归顺的部落,给予封赏和地位;对于敌对的部落,则集结力量进行打击。

总结:

明朝施行“不和亲不割地”的外交政策,绝非因为没有遭受强大游牧民族的威胁。恰恰相反,正是因为长期面对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巨大军事压力,以及吸取了前朝因屈辱求和而灭亡的惨痛教训,明朝统治者才选择了这样一种强硬的姿态。这一政策既是对国家尊严的维护,也是一种战略上的考量,意在树立强大的国家形象,巩固统治,并通过一系列具体的防御、羁縻和贸易措施,来应对和管理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然而,这种政策并非完全僵化,在实际执行中也存在一定的灵活性和调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夏尔谢夫


反对这位大兄弟的看法。首先按照这位大兄弟对大萌疆域的标准来看,(用大萌万历十五年和大萌永乐十九年两幅图做对比)大萌失地远不止如此。南方今天老挝越南缅甸没了,北方今天内蒙古东三省(外东北?)没了,东方朝鲜一部分没了,西方今天新疆东部青藏高原没了。然后这位大兄弟得出一个结论大萌天下无敌啊,大萌不割地都特么是骗人的。咋一看是不是很有道理?但是很抱歉这是典型的双标。

关于疆域领土的划分一般有以下标准,第一类有流官治理编户齐民,第二类军队长期驻扎实行军管,第三类土官世袭实行鸡米,第四类番薯附庸。这四类标准,第一类对应两京十三省布政司,第二类对应辽东都司这种实土军管地区,第三类对应如云南布政司下属的缅甸老挝土司以及哈密卫,第四类如琉球朝鲜接受册封等。其中一二类被大萌视为疆域,二三类大萌视为外属地区。然而第一幅永乐十九年图是以一二三四类作为标准起来,第二幅则只是一二类为标准。所以用两个标准来对比大萌失地是不是太偏颇了?

大兄弟所说的第一东失地于朝鲜?

大萌时期士大夫和皇帝看来第三类还有第四类差别不大,甚至第三类和第四类就是一种类型,也就是咸镜道的女真部落接受大萌的官职爵位可以被看成第三类鸡米地区,然后朝鲜国王秉持事大主义,接受大萌册封朝鲜郡王爵位(享受亲王礼仪),然后咸镜道的女真酋长拿着大萌给的条子进京,这叫入贡,朝鲜国王派遣使者进京,这也叫入贡,二者都在朝贡体系以内,最大的区别就是几年一贡,还有入贡后,大萌给双方的待遇厚薄也就是说,朱老四造反成功后,朝鲜立马入贡给足了朱老四面子,请求咸镜道归属朝鲜,朱老四对其投桃报李无可厚非,咸镜道归属朝鲜这一问题在大萌人眼里看来就跟前苏联时代克鲁晓夫把克里木半岛从俄罗斯加盟国让给了乌克兰加盟国而已,无非就是左口袋东西让给了右口袋,咸镜道归属朝鲜有什么影响呢?大概就是牺牲了女真部落的独立性吧,以前头上只有一个大萌,现在头上是朝鲜然后头上的头上是大萌了。

第二大兄弟说大萌丢失关西七卫?

吐鲁番争夺哈密卫的原因无非是想代替哈密卫长官,获得大萌认可,拿到条子入贡然后获得丰厚的回礼。对于大萌来说哈密卫作为第三类土官世袭地区换一个酋长没问题,只要不折腾,安分就行。是吐鲁番酋长镇守还是哈密卫酋长镇守没有区别。那么吐鲁番酋长代替哈密卫酋长有什么影响?大概就是牺牲了哈密卫酋长的利益吧。那么大萌对哈密卫酋长够不够意思呢?当然够意思了从永乐设置关西七卫开始,三复哈密卫,帮助酋长重新获得地盘,奈何扶不起啊。当然也有人想入贡用力过猛了

比如

第三大兄弟说大萌丢了缅北?

太谦虚了哪里是缅北整个缅甸老挝都没了!

那么大萌怎么看缅甸吞并缅北呢,一样的朝贡体系下,第三类缅甸某鸡米土官成为第四类番薯附庸,然后第四类缅甸番薯吞并第三类的缅北宣慰司酋长,诸酋混战,大萌旁观,或调停或允许,或漠视而已。

第四大兄弟说丢了河套大宁?

先看明史的说法,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自成祖弃大宁,徙东胜,宣宗迁开平於独石,世宗时复弃哈密、河套,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其声教所讫,岁时纳贽,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羁属者,不在此数。呜呼盛矣!

很显然如果按明史的标准是只以一二类作为判断依据是否为大萌的疆域的。即只算大萌直辖区域两京十三省,不算所谓鸡米地区,大萌疆域最广应该为洪武年间而不是永乐十九年。那么洪武年间大萌疆域又是多少呢?洪武年间又是对漠南是怎么布置呢?明初边防朱洪武又是安排呢?整个明代边防又是怎么建立兴起崩溃复兴瓦解的呢?还有澳门真的是被葡萄牙人殖民了么?说来话长这个下次再讲。先按下,以后再说吧。

最后再说两句吧,以大兄弟的疆域标准,大萌在嘉靖年间趁着越南南北朝,莫氏上陈户籍地图,册封了莫氏为安南都护,那么又算收复了越南,然后吐鲁番取代哈密卫,安分了,接受册封那么又算收复了哈密卫咯,隆庆年间,俺答封贡又收复了漠南河套, 这么说大萌又是天下无敌了,总之你搞的那一套啊,这些地区大萌都得加上。

借用评论区的知友一句话,都是大萌的苟还要分先后?

补充1,首先感谢知友

@子平丹

评论提醒。

针对第四类番薯附庸国是否能被视为大萌的疆域可以举以下例子。

朝鲜越南是传统儒家文化圈的典型国家同样也是明清两朝的番薯附庸属于第四类。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签订马关条约第一条如下

第一款 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故凡有亏损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

中法战争以后签订中法新约第一条如下

第一款 越南诸省与中国边界毗连者,其境内,法国约明自行弭乱安抚。其扰害百姓之匪党及无业流氓,悉由法国妥为设法,或应解散,或当驱逐出境,并禁其复聚为乱。惟无论遇有何事,法兵永不得过北圻与中国边界,法国并约明必不自侵此界,且保他人必不犯之。其中国与北圻交界各省境内,凡遇匪党逃匿,即由中国设法,或应解散,或当驱逐出境。倘有匪党在中国境内会合,意图往扰法国所保护之民者,亦由中国设法解散。法国既担保边界无事,中国约明亦不派兵前赴北圻。至于中国与越南如何互交逃犯之事,中、法两国应另行议定专条。凡中国侨居人民乃散勇等在越南安分守业者,无论农夫、工匠、商贾,若无可责备之处,其身家产业均得安稳,与法国所保护之人无异。

可见无论是针对朝鲜还是越南,以近代国际视角观之,在东西洋大人看来,两国番薯附庸的主权依然是属于中国,换句话说二国在宗藩朝贡体系下被视为中国一部分,所以在击败大清以后,从法理上废除宗藩朝贡体系乃是当务之急。

是故第四类视为疆域是可行的。

补充2关于澳门,我懒得打字了直接上干货了。

@夏尔谢夫

你说我一个唐人街怎么就成了殖民地? 大兄弟多读书少看网文不要臆想更不要玻璃心。





以上

user avatar

不是,是因为道德包袱太沉重了。

明朝是灭了元朝立国的,他背负了汉族的民族色彩,朱明政权本身就是汉族民族主义的一个象征,所以后世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洪秀全等,提起驱逐鞑虏都要拜谒朱元璋的陵墓,整个清朝的造反派一大半都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

而明朝的上一个汉民族政权是宋朝,赵家人的德行我们是知道的。中国历史上最窝囊的王朝没有之一,从北宋窝囊到了南宋,称臣纳贡,割地赔款天赋点都点满了。结果也没有躲过灭亡的命运。

中国两千年封建史,其实从底层做起来的王朝少之又少,刘邦算一个,朱元璋算一个。其他的开国皇帝少有泥腿子出身的。而且朱元璋的出身比刘邦还低,刘邦好歹是个乡镇干部,朱元璋是个乞丐,可能中国的皇帝里出身比他低的就只有十六国时期的奴隶皇帝石勒了。

要想维护这种政权的合法性,就必须有特殊的功绩。刘邦的功绩是灭掉暴秦,朱元璋的功绩是驱除鞑虏,这是他们统治合法性的来源。

所以,明朝从立国开始,承载了汉族的民族主义色彩,就确定了不和亲不称臣不赔款的国策,从一而终,这种政策的确定是基于正统观念上的,是道义因素高于现实因素的。

明朝并非没有边患,从一开始的北元,到后来的鞑靼,蒙古,明末的满清,都是很有战斗力的游牧民族。而明朝除了永乐年间的出征政策以外,基本都属于消极防御政策。很多地方因为无力防守都主动放弃了,比如嘉靖朝的河套地带。以及嘉峪关外等等。

而且这种政策虽然在道义上看很热血,但现实中并不一定就是合理的。适当的妥协有的时候对维持和平是有利的。比如明朝大部分时候对边境贸易都持消极态度,客观上导致了边境战争。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一般是只打不和,相比于北宋的澶渊之盟带来的和平,明朝的边境长期处于战争状态。

而到了明末,这个矛盾就更加突出,崇祯朝的时候,国内外的局势已经差的不能再差,农民军和八旗军哪个都不好对付,这时候明朝还出于不谈和的原则跟满清接着打,两线开战,押上所有的精锐和海量的金钱维持着无意义的边境战争。

到了崇祯后期,朝廷实在是撑不住了,兵部尚书陈新甲偷偷向皇帝建议和后金讲和,崇祯也比较动心,但是畏于朝野评价,不敢公开。居然偷偷派了个江湖术士去满清讲和,还什么名义都不给,书信语气极其傲慢,本来后金还有点诚意,这样一来根本谈不成。就这么个“谈和”还被言官发现,最后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把兵部尚书陈新甲斩首了事。

最后大明王朝终于在两线作战中被活活拖死了,当年大骂陈新甲卖国贼的言官们,后来多半投了清朝。当年一口一个“建奴”咬牙切齿的文官,纷纷在多尔衮的门前想自称一声“奴才”而不可得。

识时务者为俊杰啊。

所以,同学们一定要记住一句话,主战者未必勇,主和者未必怯,跟风随大流头脑发热谁都会,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理智总比热血更重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