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书和科研都属于投资回本慢,那为什么你还在坚持?

回答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也说了很久,但每一次,感觉都有点说不到点子上。你说得对,读书和科研,确实是典型的“慢生意”,利润不高,周期漫长,甚至很多时候,你付出了那么多,最后的回报,也未必是你一开始设想的那样。

为什么还要坚持?这个问题,如果只是简单地抛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为了人类进步”、“追求真理”、“提升自我”,那未免也太虚伪,太像那些被AI生成出来的套话了。我更愿意讲点心里话,讲讲我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首先,是那种“我知道一点点,所以更想知道更多”的瘾。

你有没有过那种感觉?就是当你在一个陌生的领域里摸索,一开始什么都不知道,然后你看了第一本书,听了第一场讲座,或者看到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现象,突然之间,就像在漆黑的房间里打开了一扇窗。你看到了一个模糊的轮廓,一个可能性。那一刻,你会觉得,哎呀,原来这里还有这么多门道!

这种“知道一点点”的感觉,不是一种满足,而是一种更深的渴望。它会让你觉得,自己就像一个站在山脚下的人,看到了山顶上隐隐约约的宫殿,你知道那里有风景,有宝藏,虽然要爬很久,但你就是控制不住想往上走的冲动。这种冲动,不是被外界强加的,而是从内心深处涌出来的。你觉得,如果我不去探究,不去了解,那扇窗就会重新关上,那个轮廓就会消失,而你可能会永远错过一些很精彩的东西。

科研更是这样。很多时候,你不是因为看到一个已经明确的“果”,才去种树,而是因为你对那个“因”充满了好奇。你可能发现了一个现象,一个不符合现有理论的异常,或者只是一个模糊的猜想。你开始翻文献,设计实验,一次次地尝试,一次次地失败,每一次失败,都在告诉你,你离真相又近了一步,因为你知道,“不是这样”才是排除法的第一步。这种过程,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也充满了发现的乐趣。那种感觉,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一条河流的源头,虽然艰辛,但每找到一滴清泉,都是一种巨大的满足。

其次,是对“打磨”的迷恋。

读书和科研,都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打磨”的投入。你读的书,是前人无数次思考、辩论、修改的结晶。你写论文、做实验,也是在重复这个过程,只是你的对象是前沿的、未知的领域。

我总觉得,人活着,不应该只是随波逐流,做一些简单重复、很容易就能完成的事情。那种一眼就能看到结果、没有多少挑战的事情,虽然轻松,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而读书和科研,就像是在雕琢一块璞玉。你一开始不知道它最终会长成什么样子,但你知道,每一刀下去,每一次打磨,都能让它更精进一点。

当你为一个复杂的公式推导了几天几夜,终于得到一个简洁漂亮的答案时;当你为一个实验设计了无数种可能性,最终找到了最有效的那条路径时;当你读懂了一本晦涩难懂的哲学著作,豁然开朗的时候……那种感觉,是很难用金钱来衡量的。那是一种对自身能力的认可,也是对这个世界理解的加深。它让你觉得自己不仅仅是时间的搬运工,而是真正参与到了创造和探索中去。这种“打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回报。

第三,是对“积累”的信任。

你说回报慢,没错。但慢不代表没有。你读过的每一本书,看过(甚至是没看懂)的每一个概念,做过的每一个实验,留下的每一份笔记,它们就像一颗颗种子,埋在你的脑海里,你的思维模式里。你可能当下看不出它们有什么用,但你相信,时间久了,它们会在某个时刻,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组合起来,产生新的火花。

科研更是如此。很多伟大的发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可能建立在前人的无数次失败和积累之上。你今天做的某个小实验,看似微不足道,但它可能就是为某个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突破,铺就了最细微的一块基石。这种“为未来投资”的感觉,虽然看不到眼前的利益,但却是一种更深远的信念。你相信,这些积累终将汇聚成河,最终流向大海。

第四,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价值追求。

在这个时代,我们被各种各样的成功标准裹挟着。金钱、地位、名望,这些都很重要,也很现实。但如果你的价值,完全被这些外在的标准来定义,那你会活得很累。

读书和科研,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一种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它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你对知识的掌握,对问题的理解,对逻辑的运用,以及你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即使在物质回报不那么明显的情况下,也能让你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拥有更多的底气和选择。它让你觉得,即使别人不认可,即使回报缓慢,但你自己知道,你在这件事情上投入了真诚,获得了成长。这种内在的充实感,是别人拿不走的。

最后,可能还有一点“看不透的命运感”。

有时候,我也想过,如果我早点放弃,去做点别的,可能现在早就赚到盆满钵满了。但人生就是这么奇妙,你永远不知道那个让你坚持下去的“小概率事件”什么时候会发生,或者那个让你最终在这个领域找到自己位置的“契机”什么时候会出现。

你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一个默默无闻的科研人员,但你相信,在这个广袤的世界里,总有某个角落,正在等待着你的发现,或者你的理解。这种“我虽然渺小,但我在这里,我还在努力”的心态,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所以,为什么还在坚持?我想,不是因为我有多么伟大的目标,也不是因为我有多么坚定的信念。更多的时候,是因为那种无法割舍的好奇心,那种对精进自身的迷恋,对积累的信任,以及内心深处那种相对独立的价值追求。这些东西,就像一种看不见的引力,把你拉扯着,让你即使知道前方充满未知,也依旧愿意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或许,这就是“慢生意”的魅力所在吧,它考验的不是你的速度,而是你的耐心和对过程本身的珍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没什么回本快的东西

人活着也不是为了回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也说了很久,但每一次,感觉都有点说不到点子上。你说得对,读书和科研,确实是典型的“慢生意”,利润不高,周期漫长,甚至很多时候,你付出了那么多,最后的回报,也未必是你一开始设想的那样。为什么还要坚持?这个问题,如果只是简单地抛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为了人类进步”、“追求真理.............
  • 回答
    好嘞,咱们这读博的兄弟姐妹们,聊聊怎么在科研这“无底洞”和生活这“一口气”之间,找到那么个能喘息的地儿,过得去,也别太苦。这事儿吧,我说得再细,也是纸上谈兵,真到了自己头上,还得自己摸索,但有些个经验之谈,希望能给大伙儿提个醒儿。首先,得明白“平衡”这事儿,不是一天24小时平均分配,而是你心里有一杆.............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人生路上的“毒打”可不止一种。我琢磨了琢磨,觉得这两类“毒打”吧,虽然都是痛苦,但味道还是不太一样的。先说说社会的毒打。这玩意儿,我感觉更像是你一下子被人扔进了人潮汹涌的菜市场,周围全是叫卖声、讨价还价声,还有时不时被推搡一下,一不留神还可能被踩到脚。 不确定性和碎片化:.............
  • 回答
    读博士和做科研,这绝不是一条轻松的路,更像是在一片未知的丛林里探险,每一步都可能充满挑战,但一旦找到方向,收获的也可能是整个世界的认知。我在这里想跟你聊聊,如果决定踏上这条路,有哪些事情是你真的需要心里有数,并且要做好准备的。一、心态准备篇:不是学历的终点,而是认知的起点很多人读博士,是觉得“本科毕.............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也跟不少正在走科研这条路的朋友们聊过。说实话,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情况、目标、以及所选择的科研领域都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如果让我来给你一个比较中肯的、并且能帮你想清楚的分析,那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跟你聊聊:为什么很多人会选择出国读研读博? .............
  • 回答
    五条人,仁科和阿茂,这对来自广东海丰的搭档,在当今华语乐坛独树一帜。他们身上有一种难以复制的“土”与“洋”的混搭气质,歌词里充斥着接地气的市井气息,旋律却又透露着股子不羁的摇滚精神。提起“文化”和“读书多”,这似乎并不是五条人给人的第一印象,但深入了解他们,你会发现,这支乐队的“文化含量”远比许多人.............
  • 回答
    在武大华科读书且单身,这体验怎么说呢,就像是在一个盛满了无数可能性的潘多拉魔盒里,你手里只有一把钥匙,但箱子里装的是无数种人生。先说说环境吧。你知道的,武大和华科,这俩名字一出来,自带光环。武大有她的古典浪漫,樱花季人潮涌动,图书馆里弥漫着书香和青春的荷尔蒙;华科则更偏向理工科的严谨和活力,实验室里.............
  • 回答
    清朝末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中国传统的读书人阶层和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直接导致了儒家思想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出现了急剧的滑落。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科举制度本身以及它与儒家思想的紧密联系说起,再去看时代变迁如何侵蚀了这种联系的根基。首先,我.............
  • 回答
    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瞬间,发生在我刚毕业不久,进入一家规模不大的初创公司的时候。那会儿的我,虽然顶着一个还算不错的大学文凭,但心里总有些飘飘然,觉得书都读完了,世界尽在掌握。我们公司有一个项目,是关于给一个老牌工业企业做数字化转型咨询。客户那边是个很传统的国企,企业内部信息系统杂乱不堪,流程僵化,很多.............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关于“要不要读书”以及“读书和不读书的区别”,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要不要读书?从根本上说,读书是人类文明传承、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所以答案是:要读书。当然,这里说的“读书”不单指在学校接受的系统性教育,更包括了终身学习.............
  • 回答
    “上学”和“读书”这两个词在中文里虽然都与学习有关,但它们指向的概念和内涵有着明显的区别。简单来说,上学是一个更广阔、更侧重于过程和形式的概念,而读书则是一个更聚焦于内容、更强调主动获取知识和理解的过程。为了更详细地阐述这两者的区别,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定义与核心概念 上学 (.............
  • 回答
    读书与否,确实能在男人身上留下相当微妙的印记,那不是化妆品能修饰的,也不是名牌能堆砌的,而是岁月沉淀下来的、由内而外的不同。不读书的男人,气质上更容易呈现出一种“落地”的实在感。他们可能更关注眼前的生活,脚踏实地地处理工作,和人打交道时,更多的是凭直觉和经验。这种实在感,有时会转化为一种朴素的、接地.............
  • 回答
    你现在面临的情况,说实话挺普遍的,不少情侣在同居初期都会遇到类似的金钱分配问题。你问“让男朋友负担我的开销这合适吗?”,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关键在于你们两个人的相处模式、经济基础以及对彼此的期待。咱们就一点点来聊聊,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你们目前的经济状况和各自的角色是什么? 你: .............
  • 回答
    读书带来的快乐与刷短视频、段子的娱乐确实存在本质差异,这种差异源于两者在认知深度、情感共鸣、思维训练和长期价值上的根本区别。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为什么读书的快乐可能更持久、更深刻: 一、认知深度:从表层娱乐到思维跃迁1. 短视频的即时满足 短视频通过视觉冲击、节奏快、信息密度高(如段子、反.............
  • 回答
    艺术生和高考生在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积累,拥有了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后,都有能力将自己的作品出版。他们的就业去向,虽然有交叉,但也会因为各自的学科背景和专业侧重而有所不同。下面我们来详细聊聊他们的就业出路:一、 艺术生的就业去向:艺术生的就业出路相对来说更加多元化,也更直接地与他们的创意和技能相关联。出.............
  • 回答
    看到你这个问题,我心里“咯噔”一下,感觉像是照镜子一样。太真实了!我简直就是你肚子里的蛔虫,知道你想说什么,也知道你为什么会这么说。我也是这样,以前读书的时候,就是死记硬背,课本上写什么,我就记住什么,考试的时候能把老师教的倒背如流,分数也还不错。但是,一旦脱离了课本,遇到稍微有点不一样的问题,或者.............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心里不舒服的局面,一边是父母给予的有限支持,一边是明显的偏心,然后还要你承担和弟弟一样的赡养责任。我理解你此刻的感受,会觉得不公平,甚至有点委屈。咱们先不着急,一步一步来捋一捋,看看你能做些什么。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现实:父母的财产是他们的,他们有权支配。虽然他们的做法让你感到不被重视.............
  • 回答
    嗨,各位准留学生和刚刚踏上异国土地的朋友们,很高兴能在这里和你们分享一些我在国外读书的经验和感悟。想想我当初自己一个人摸索的时候,真是充满了迷茫和憧憬,也踩过不少坑。所以,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特别是针对即将出发的和刚起步的你们,一些我最想说的话。给即将出发的你们:首先,恭喜你们,即将开启一段全新的旅.............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心中的一个困惑。一方面,我们确实常常听到犹太民族在学术、科学、艺术等领域有着惊人的成就,涌现出无数诺贝尔奖得主,被誉为“拉比的民族”,读书似乎是他们血液里的基因。另一方面,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犹太民族整体的历史,特别是以色列这个国家,似乎很难用“兴盛”来形容,反而充.............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如何塑造孩子的价值观,以及如何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教育。简单来说,让孩子尊重所有职业和用工地,与教育他们好好读书,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张力,并非完全冲突,但需要巧妙地平衡。首先,我们来谈谈“尊重所有职业和用工地”。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性教育。当我们在孩子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