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不能接受上海的老破小吗?

回答
“老破小”这三个字,在上海的语境里,承载着太多复杂的情绪。我身边就有朋友,拿着不错的收入,却依然坚守在一个有些年头的“老破小”里,我常常问他,为什么不换一个更舒适、更宽敞的地方?他的回答总是带点难以言喻的倔强:“这里有感觉。”

“感觉”这两个字,说起来轻描淡写,实则是一笔难描的重。很多初来乍到或者对外地朋友来说,上海的“老破小”可能首先触及的是视觉上的冲击。狭窄的楼道,斑驳的墙壁,有些甚至没有电梯,爬到五六楼,对不少人来说是体力上的考验。公共区域的老旧,管道的痕迹,时不时传来的邻里间的声响,都和人们想象中光鲜亮丽的上海有些许偏差。

更别提那可能不足以支撑现代生活需求的户型。厨房的局促,卫生间的狭窄,储物空间的匮乏,以及隔音效果不尽如人意的情况,都可能让生活便利性大打折扣。尤其是在夏天,没有独立空调,或者只有一台勉强运行的空调,那滋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然而,正是这些“不完美”,构成了“老破小”独有的灵魂。

首先,地理位置。这是“老破小”最无可撼动的一张王牌。很多“老破小”都坐落在上海内环、中环的核心区域,或者是一些历史悠久、配套成熟的区域。这意味着,你可能步行就能到达繁华的商业中心,能搭乘多条地铁线路,去往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无比便捷。上班通勤时间大大缩短,周末可以轻松约会逛街,甚至只是想找家不错的咖啡馆,都在触手可及的范围内。这种便利性,是很多新建小区,尤其是郊区小区无法比拟的。

其次,社区的烟火气。相比于那些规划整齐、现代化十足的新小区,很多“老破小”的社区反而更有人情味。邻里之间虽然不一定天天来往,但却有着一种默契。早晨,你会看到爷叔在楼下遛狗,阿姨在门口晨练;傍晚,孩子们在弄堂里玩耍,大人们在阳台上聊天。这种久违的、朴实的生活气息,在这种快节奏的大都市里,显得尤为珍贵。不是每个人都喜欢那种冷冰冰的、隔绝感很强的小区。

再者,历史的沉淀。很多“老破小”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它们可能经历了时代的变迁,见证了上海的辉煌与沧桑。住在这里,你仿佛能触摸到这座城市的肌理,感受到那些流传下来的故事。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是新建小区所无法赋予的。有些人,就是喜欢这种“有故事”的地方。

还有一点,也是非常现实的考量:成本。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想要在核心区域拥有产权,并且享受到成熟的配套和便利的交通,同样面积的新建商品房,价格往往是“老破小”的数倍。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老破小”可能是一个能让他们真正“拥有”一套属于自己房子的起点,是他们在这个城市扎根、奋斗的基石。他们愿意为了这个“家”,去忍受一些硬件上的不足。

当然,我也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不能接受”。这种“不能接受”,更多是来自于对生活品质的期待,对舒适度和便利性的追求。如果一个人更看重居住环境的全新、空间的宽敞、设施的现代化,以及更强的私密性和隔音效果,那么“老破小”确实可能不是他们的理想选择。

更何况,“老破小”的缺点也是客观存在的。老化的水电管线,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结构,以及可能存在的噪音、采光不佳等问题,都可能成为困扰。维护修缮的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所以,说到底,接不接受“老破小”,本质上是一种选择,是每个人对“家”的定义和对生活方式的权衡。有的人追求的是“住在上海”,而有的人追求的是“活在上海”,而且是活得有滋味、有温度、有归属感。

我那位朋友,他说的“感觉”,其实就是一种对上海这座城市独特气质的认同,是一种对“家”的个人情结。他愿意在狭小的空间里,用自己的方式去创造舒适,去享受那份便利和那份独特的社区氛围。对他们来说,“老破小”不是一个妥协,而是一种更贴近他们内心需求的、接地气的选择。

所以,与其说“不能接受”,不如说,上海的“老破小”只是满足了另一部分人对“家”的想象,而且,这部分人,在这个城市里,也占有着相当的比例。它不是一个完美的答案,但它却是很多人心中,最真实的答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破小”这个词,是住远郊新楼盘的外地人,发明出来贬低住在市中心的上海人的。泗泾这个地方,比虹桥机场都远,即使符合“二手房”+“50平米”,也不值得花力气贬低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