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媒体在报道重要人物死讯的时候,有哪些事实核验的要求,怎样的报道才合乎行业规范及新闻伦理?

回答
重要人物的逝世,是牵动社会神经的大事。媒体在报道这类消息时,肩负着传递准确信息、尊重逝者、安抚公众情绪等多重责任。这就要求媒体在事实核验、报道角度、语言表达等方面,都要遵循严格的行业规范和新闻伦理。

事实核验:信息的生命线

在报道任何新闻时,事实核验都是重中之重,而涉及人物死讯,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错误的信息不仅是对逝者及其家属的伤害,更会严重损害媒体的公信力。

1. 官方渠道是首要且最重要的核实来源:
最直接的官方发布: 官方机构(如政府部门、相关协会、所属单位)的正式公告是第一手、最可靠的信源。例如,某位政府官员的去世,其所在部门的官方网站、官方新闻发布会或官方社交媒体账号的声明,是必须关注的。
家属的确认: 在很多情况下,家属的确认是必不可少的。媒体会尝试联系家属,获取他们对逝世消息的确认。这需要极大的敏感度和沟通技巧,尊重家属的隐私和悲伤情绪。
亲近的知情者: 在官方未发布,但确有信息来源的情况下,联系与逝者关系极为亲近、且值得信赖的知情者(如亲密的同事、助手、密友)进行侧面印证。但这必须谨慎,避免未经确认的“传言”传播。

2. 多信源交叉验证:
避免单一信源: 绝不能仅凭一个信源就发布消息。至少需要两个以上独立且可靠的信源进行交叉验证。即使是官方声明,如果存在疑点,也需要进一步确认。
警惕社交媒体的“谣言”: 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大量信息,其中不乏未经证实的消息甚至谣言。媒体在看到社交媒体上的传言时,应将其视为线索,而非事实,并立即启动正式的核实程序。

3. 时间节点的确认:
确切的死亡时间: 报道中应该尽可能准确地指出死亡的时间,包括日期和大致时间。这对于历史记录和事件的完整性至关重要。
避免“预告”式报道: 在尚未得到官方或家属最终确认时,即使已知某重要人物病重或情况危急,媒体也应避免发布“可能即将离世”或“情况危殆”这类可能引起公众恐慌或猜测的报道,除非有明确的公共利益需要。

4. 死亡原因的严谨性:
尊重隐私: 死亡原因往往涉及个人隐私。媒体在报道时,应以官方公布的信息或家属同意披露的信息为准。
避免猜测和演绎: 除非有确凿证据,否则媒体不应基于个人推测或坊间传闻去猜测或报道死亡原因。例如,对于一些疾病,除非公开宣布,否则不应臆测。

报道规范与新闻伦理:温度与尺度的平衡

事实核验是基础,而如何报道,则体现了媒体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

1. 尊重逝者,保持哀矜:
尊重生命,悲悯情怀: 报道的基调应是严肃、庄重、怀念的,体现对逝者生命的尊重和对其贡献的认可。避免使用哗众取宠、猎奇煽情的语言。
避免消费逝者: 报道的焦点应放在逝者的生平、贡献、影响力以及他/她对社会的影响上,而不是过度挖掘其隐私细节或制造煽情话题。
慎用遗照: 选择使用遗照时,应选择庄重、得体、能够代表逝者形象的照片。避免使用过于生活化、私人化或可能引起不适的照片。

2. 准确全面,客观公正:
生平的梳理: 报道应包含逝者重要的生平事迹、关键的职业生涯、主要的成就和对社会的影响。这不仅仅是对逝者的纪念,也是为公众提供了解和认识。
多角度呈现: 除非有特殊情况,尽量从不同角度展现逝者的形象,包括他的职业生涯、社会交往、个人生活中的一些侧面(在尊重隐私的前提下)。
引用权威资料: 引用文献、采访记录、官方资料等,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3. 体恤家属,避免二次伤害:
联系家属的尺度: 在核实信息时,媒体应以谨慎、尊重的态度联系家属。如果家属明确表示不愿被打扰,媒体应予以理解和遵守。
报道内容的尺度: 在报道家属的悲痛时,应避免过度渲染,以免造成二次伤害。例如,详细描写家属的哭泣或情绪失控,可能并非必要。
提供家属联系方式的限制: 除非家属明确同意,媒体不得随意公开家属的联系方式。

4. 明确信息来源,区分事实与评论:
信息透明: 报道中应尽量明确信息的来源,例如“据官方消息”、“据家属透露”、“据其生前好友介绍”等,增加报道的可信度。
事实与观点分离: 评论性文章可以对逝者的贡献进行评价,但需要明确这是评论员的观点,而非事实陈述。

5. 语言的审慎与艺术:
避免口语化和网络流行语: 在报道重要人物死讯时,语言应严谨、正式,避免使用随意、口语化的表达。
恰当使用修饰语: 修饰逝者成就时,应使用准确、有分量的词语,避免空洞的赞美或过度的夸张。
把握报道时机: 在接到消息后,媒体需要迅速行动,但绝不能因此牺牲核实的严谨性。在信息未完全确认前,保持沉默或发布“正在核实”的声明,是负责任的做法。

具体操作层面的注意事项:

成立专项小组: 报道重要人物死讯,往往需要新闻部门、核查部门、编辑部门、摄影部门等多个部门协同作战。成立一个临时的专项小组,明确分工,提高效率。
统一发布口径: 在关键时刻,媒体内部应有一个统一的发布口径,避免不同记者、不同部门发布相互矛盾的信息。
持续跟进与深化报道: 在发布初步报道后,媒体应继续跟进,深入挖掘逝者的生平故事,报道社会各界对其的悼念和评价,以及事件的后续影响。
自我反思与改进: 每次报道完这类重大事件后,媒体都应进行复盘,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不断提升事实核验能力和报道水平。

总而言之,媒体在报道重要人物死讯时,是检验其新闻专业性和社会责任感的试金石。只有做到事实的绝对准确,报道的严谨客观,语言的庄重得体,并始终保持对逝者及其家属的尊重和同情,才能真正合乎行业规范和新闻伦理,赢得公众的信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实务角度来说,最简单易行且保险的做法是:

以新华社“大广播”(业内对新华社消息专线的俗称)为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