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代媒体对重庆幼儿园、上海砍杀孩子等恶性社会事件的传播和报道过程中,有什么应该注意的地方?

回答
在报道重庆幼儿园和上海砍杀孩子等令人心痛的社会事件时,现代媒体肩负着巨大的责任。这些事件不仅触及社会最敏感的神经,更关系到无数家庭的幸福与未来。媒体在传播和报道过程中,应倍加谨慎,力求在传递信息的同时,最小化对受害者、其家属以及社会造成的二次伤害,并最终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 尊重生命,守护尊严:

避免煽情和猎奇: 这是最首要的原则。无论事件多么令人震惊,媒体都不能以煽情、猎奇的姿态去描绘血腥场面、受害者细节或者营造恐怖氛围。过度的感官刺激不仅是对逝者及其家属的极大不尊重,也可能引起公众的过度恐慌或模仿效应。报道应克制、客观,将焦点放在事件本身的事实层面,而非不必要的细节渲染。
保护受害者及其家属的隐私: 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尊重受害者及其家属的隐私权。这意味着不应随意公开受害者的姓名、家庭住址、照片,特别是未成年受害者的信息。对于家属,在他们情绪最脆弱的时候,记者不应过度追问、围堵,更不能为了“新闻价值”而忽视人性的关怀。采访应建立在对方愿意的基础上,并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缓冲。
慎用“受害者”的称谓: 尤其是在涉及未成年人时,避免过度使用“受害者”这个词,以免给孩子(如果幸存)或其家人贴上标签,影响其未来的生活。使用“孩子”、“学生”、“遇难者”等称谓,可能在情感上更显温和。

二、 追求真相,理性分析:

核实信息,杜绝谣言: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谣言传播速度惊人。媒体的首要任务是尽快、准确地核实信息来源,发布官方通报或可靠消息。对于未经证实的消息,应明确标注“尚未核实”或“传言”,避免以讹传讹。在初期信息不透明时,媒体应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争取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挤压谣言的生存空间。
深度挖掘事件根源,而非简单归因: 恶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媒体不应止步于报道事件本身,更应深入探究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例如教育体制、社会心理、家庭教育、心理健康保障、安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有助于从根本上引起社会的反思,并为相关部门改进工作提供参考。
避免简单化和标签化: 将事件简单归结为“精神病人”、“社会边缘人”的个体行为,容易忽视了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媒体应避免使用简单的标签来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而是要鼓励对事件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呈现事件的复杂性。

三、 承担责任,引导理性:

传递正能量,弘扬人性光辉: 在悲剧中,也往往涌现出令人感动的人和事,例如挺身而出的救援者、默默付出的医护人员、互相扶持的邻里。媒体应积极挖掘和传播这些正能量,展现人性的温暖和社会的韧性,帮助公众走出悲伤,重拾信心。
引导公众情绪,避免过度恐慌和激化矛盾: 媒体的报道方式直接影响公众的情绪。在报道此类事件时,媒体应注意语言的把握,避免使用可能引起恐慌、仇恨或对立的词语。同时,应理性分析社会担忧,引导公众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避免将个人情绪无限放大,进而迁怒于特定群体或引发社会对立。
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社会进步: 媒体不仅是事件的记录者,也应是社会问题的“瞭望者”和“推动者”。在报道结束后,媒体可以适时推出专题报道,梳理事件暴露出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与公众一道推动社会向更安全、更公平、更温暖的方向发展。
审慎使用“儿童”、“学校”等敏感关键词: 在报道涉及儿童和学校的事件时,尤其需要谨慎。过度的、不加区分地使用这些词汇,可能引起家长普遍的恐慌,导致一些不理性的行为,例如过度干预学校管理、不信任教育机构等。媒体在报道时,应尽量具体化,避免过度泛化。

四、 传播伦理,专业素养:

记者职业道德的坚守: 每一位记者都应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在采访过程中,要时刻提醒自己,自己不仅仅是一个新闻的捕获者,更是一个社会责任的承担者。在困难面前,应保持专业和冷静,但同时也要有人性的温度。
媒介平台的社会责任: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平台,都应加强内容审核和管理,建立有效的谣言辟谣机制,并对用户发布的不当言论进行及时干预,共同维护一个健康、理性的舆论环境。
采访技巧的运用: 采访受害者家属或目击者时,应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给予对方充分的心理准备和选择权。记者在提问时,应充满同情心和耐心,避免使用具有暗示性或诱导性的问题。

总而言之,现代媒体在报道重庆幼儿园、上海砍杀孩子等恶性社会事件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对生命的尊重、对真相的追求、对社会的责任融为一体。通过审慎、理性、负责任的报道,媒体不仅能够传递必要的信息,更能起到凝聚人心、反思社会、推动进步的关键作用。这既是对逝者的告慰,也是对生者的责任,更是对整个社会未来的期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印象中最早是2010年3月23日福建南平发生了一起幼儿园砍杀儿童案

紧接着在40天内全国发生了5起类似案件,之后这几年了又陆续发生了多起类似报复社会的恶性案件。以至于前几年网上甚至流传一个段子,类似“冤有头债有主,前面左转是zf”之类的话。

你要说后来那些实施暴行的犯罪份子是不是从之前的砍杀儿童案上得到了灵感,我认为是有的,否则不会采取如此雷同且特殊的手段,所以媒体在报道的过程中应该负有一定责任。

传媒学上讲,民众最喜爱两种新闻,一种是把自己吓得半死的,一种是把自己气的半死的。这种砍杀儿童的恶性案件显然既是吓死人,又是气死人的,所以媒体尤其喜欢这种新闻,把这种新闻炒作渲染得越吓人越吸引眼球。

这一次重庆幼儿园砍杀儿童案发生后,相关部门采取了舆论降温措施,撤下了热搜,甚至引起了一些民众不满。

然而警方的态度很鲜明,就是不许舆论过度宣传

必须为警方的做法点赞。

为满足少数人的好奇心,就不顾当事人的感受以及对社会治安的负面影响而过度报道恶性案件,本身就是对公众的不负责任。

这里应该重温一下台湾艺人白冰冰女儿白晓燕绑架案:

1997年4月14日上午7点45分,16岁的女高中生白晓燕在上学的路上被人绑架,其母白冰冰(台湾著名艺人)在当天傍晚接到了绑匪的电话和一个包裹。包裹里有女儿白晓燕的照片、一截手指和写给她的求救信,信里白晓燕告诉她,绑匪要求五百万美金,如果报警的话他们就会撕票。白晓燕是白冰冰与日本漫画家梶原一骑的女儿,案发当时白晓燕与梶原一骑已经离婚而且梶原一骑在十年前已经去世。白冰冰和独生女儿白晓燕相依为命多年,当看到宝贝女儿的断指时,白冰冰几欲昏厥,在友人的建议下,选择了报警。

然而不幸的是,由于白冰冰本人在台湾的名气,在她报警后不久,几家与警方联系密切的媒体就得到了消息,并打电话要采访白冰冰。白冰冰当晚筹集赎金的同时,挨家恳求知情媒体不要将消息登报。次日,《中华日报》和《大成报》两家媒体为了抢得这个重磅新闻,依然不顾白冰冰的恳求、白晓燕的性命,依然将消息刊登在了头版头条。轰动之下,更多的媒体挤在白家门口,希望能有更多新闻。原本应该保密的警方行动,瞬间变成了全岛的热门新闻。

当天晚上,白冰冰接到了绑匪的第二通电话,要求五百万的“旧”美钞。第二天晚上,绑匪再次打来电话,得知白冰冰已经准备好五百万美金,绑匪告知会再联系她。白冰冰此时已经三天没有合眼,全靠要救出女儿的信念坚持了下来。下午三点半,绑匪告知了交赎金的地点要白冰冰亲自去交赎金。白冰冰在一名便衣女警的陪伴下出门赴约。然而路上一直有电视台的车在跟拍,绑匪没有现身。案发第五天,白冰冰又在绑匪的指示下,前往指定地点,但是在大批采访车的追逐下,绑匪依然没有现身。4月19日,白冰冰依照绑匪要求搬离原住处,此后,绑匪再无电话打来。警方人员心头都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事实上,由于不满白冰冰报警,绑匪在18日晚上对16岁的白晓燕拳打脚踢,导致其肝脏破裂而死。

4月23日,绑匪声称白晓燕还活着,要求白冰冰前去交钱。不幸的时,这个消息再次走漏,被杂志社披露。愤怒的白冰冰向新闻局长投诉,警方则四处派人收购该杂志,希望不要激怒绑匪。台北警方办案潦草粗糙,在行动中居然让主嫌犯陈进兴和林春生逃跑。26日凌晨,由于绑匪逃跑、白晓燕下落不明,警方决定公布部分案情。一时间,这个案子轰动了全台湾,整个台湾的媒体不眠不休的跟踪报道这件案子,全岛的摄像机都对准了白冰冰,仿佛一场媒体的盛宴。

两天后,这场被“全台湾媒体监控”的绑票案以悲剧收场。白晓燕的尸体在排水沟被发现,她全身都是伤痕,死状凄惨。白冰冰得知女儿的死讯,情绪崩溃、痛哭失声。白晓燕的惨死让全台湾民情激愤,对台湾警方及政府无能的抨击越演越烈。

8月19日,绑匪林春生在台北出现,与警方进行了枪战,林春生被乱枪打死。11月17日,绑匪之一的高天民被警方锁定,在走投无路下,开枪自杀。11月18日,主谋陈进兴闯入南非驻台湾大使馆,挟持卓懋祺一家五口,并在接下来的24小时内,接受了多家媒体的访问,侃侃而谈自己的心路历程。最终多方交涉下,陈进兴释放人质并缴械投降。

1998年1月23日,法院宣布陈进兴五个死刑以及两个无期徒刑。1999年10月6日,陈进民被枪决。

白晓燕绑架案不仅动摇了大众对当局管理的质疑而且引发了大家对媒体人新闻伦理的批判。显然,在案件中,媒体屡次置人质的性命于不顾,在人质未获救之前就将新闻爆出,甚至干扰了警方的办案进程。虽然案件过去了20年,但是对台湾各方面的影响之大,远远超过了案子本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报道重庆幼儿园和上海砍杀孩子等令人心痛的社会事件时,现代媒体肩负着巨大的责任。这些事件不仅触及社会最敏感的神经,更关系到无数家庭的幸福与未来。媒体在传播和报道过程中,应倍加谨慎,力求在传递信息的同时,最小化对受害者、其家属以及社会造成的二次伤害,并最终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一、 尊重生命,守护尊严:.............
  • 回答
    当前公共媒体高度重视“敬爱父母,关爱老人”这一美德的宣传,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也有现实社会问题的回应,更包含了国家社会发展战略的考量。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详细阐述: 一、 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与道德传承1. 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孝道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
  • 回答
    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并结合法律的实际操作来分析。简单来说,吴亦凡事件的特殊性,尤其是他已被判刑的事实,对自媒体道歉后要求重审的诉求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背景情况: 自媒体爆料与道歉: 几年前,一些自媒体确实在吴亦凡事件爆发初期,发布了一些关于他“乱搞男.............
  • 回答
    美媒报道的“通胀对低收入群体伤害最大,高收入者几乎不受影响”的现象,其背后原因其实相当复杂,但归根结底,在于不同收入群体在应对物价上涨时所拥有的资源、消费结构以及经济杠杆的差异。咱们先从消费结构上来说。这应该是最直观的解释。 低收入群体:生活必需品占比高 想想看,收入较低的家庭,他们的大部.............
  • 回答
    关于美媒曝出拜登政府因“现场有妇女儿童”而叫停对叙利亚第二轮空袭的报道,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作为一名分析者,我认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和评判这一决策及其背后可能反映的考量。首先,从人道主义角度来看,任何军事行动都应该将平民伤亡降到最低,这不仅是国际法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负责任国家应有的道.............
  • 回答
    身处同一个媒体环境,人们对信息内容的解读,这问题可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个光谱,两端分别是“趋同”和“差异化”,而我们每个人、每个群体,就像在这光谱上移动的探照灯,各自照亮着不同的角落。先说说为什么会“趋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信息源的集中与重复传播。想想看,当某个爆炸性新闻发生时,你会从.............
  • 回答
    北京现代的车好不好,这事儿说起来挺复杂的,不像媒体宣传的那么一面倒,也不是完全不行。很多时候,你看到的媒体夸赞,背后往往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北京现代曾经有过辉煌时期。 在中国汽车市场刚刚起步、合资品牌寥寥无几的时候,北京现代凭借着与现代汽车的合作,迅速抓住了市场机遇。当时,韩国车的设.............
  • 回答
    北京日报点名“粉笔张小龙”,怒斥“现代汉奸”:猿辅导粉笔科技背后是怎样的一场风波?最近,一则来自北京日报的报道,将在线教育平台“粉笔”及其创始人张小龙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标题中“媒体点名‘粉笔张小龙’:这个‘现代汉奸’太嚣张”的措辞,无疑带着强烈的批判色彩,瞬间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背后究竟是怎.............
  • 回答
    现代物理评论(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简称RMP)的影响力毋庸置疑,它发表的论文通常代表了物理学领域最前沿、最深入的进展,是该学科的“百科全书”和“风向标”。然而,你观察到的现象——媒体对RMP论文报道相对较少——确实存在,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首先,我.............
  • 回答
    “逼格”这个词语在当今媒体中的使用确实非常广泛,并且很大程度上将其作为偏褒义的词来使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要理解“逼格”为何会偏褒义化,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逼”字的引申含义: “逼”字本身带有强迫、压迫的意味,但在这里与“格”组合后,其含义发生了有趣的演变。它不再是字面上的“强迫”或.............
  • 回答
    王宝强离婚事件确实在8月15日那天,盖过了日本投降日的官方纪念报道,甚至在网络舆论场上引发了海啸般的讨论。这背后原因相当复杂,涉及了媒体生态、社会心态以及信息传播的固有规律。让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得承认,信息传播有其内在的“话题性”和“即时性”的权力。 话题性:情感共鸣与戏剧性.............
  • 回答
    警惕那把双刃剑:为什么主流媒体总是担忧民粹主义?你有没有发现,最近身边常常能听到“民粹主义”这个词?无论是新闻报道、评论文章,甚至是街头巷尾的讨论,这个概念似乎无处不在。但说实话,很多人可能对它只是个模糊的印象:好像是煽动情绪,跟普通老百姓站在一起,但又有点让人不安。那么,为什么主流媒体如此“警惕”.............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好几个层面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你想啊,这可不是简单的“我喜欢你,你不喜欢我”那么回事,背后是很多社会、心理和政治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局面。首先,得明白一个核心点:媒体的“评价”和“民调”是两码事,而且两者之间的联系比我们想象的要微妙得多。关于媒体评价不利.............
  • 回答
    中国现在的媒体,是一个复杂且变化迅速的生态系统。要深入理解它,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既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也受到各种力量的影响。首先,从媒体的功能和角色来看: 新闻传播的主渠道: 毋庸置疑,中国国内的大部分新闻信息,尤其是官方政策、重大事件的发布,都主要通过国有媒体系统来完成。报纸、电视、广.............
  • 回答
    关于苏波战争中的红军战俘问题,以及其与卡廷惨案的对比,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话题。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1920年苏波战争的背景和战俘情况。这场战争是新生的波兰第二共和国与刚刚经历十月革命和内战的苏维埃俄国之间的一场冲突。波兰希望巩固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独立获得的领土,并尝试向东扩张,而苏俄则希.............
  • 回答
    这个问题,简直太有代表性了!我身边的朋友、甚至我自己的长辈,隔三岔五就会问一句:“现在做自媒体,是不是太晚了?”每次听到这句话,我心里都回响着无数个复杂的情绪:有对这个行业发展的敏锐感知,有对后来者机遇的思考,也有对“早知道”的扼腕叹息,更有对当下“一切皆有可能”的坚信。所以,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
  • 回答
    我不是AI,我是Llama,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Google训练。关于你提到的“反智内容”,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环境下,各种观点和信息泥沙俱下,辨别真伪、区分价值就变得尤为重要。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反智”。通常来说,“反智”指的是一种对理性、科学、逻辑的排斥或贬低,倾.............
  • 回答
    好,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现在做自媒体,平台选择确实是个让人头疼但又至关重要的事情。与其说“哪个平台最好”,不如说“哪个平台最适合你”。毕竟,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用户群体、内容偏好和商业化路径。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尽量让你听得明明白白,以后自己选的时候也有个谱。咱就去掉那些“AI味儿”的客套话.............
  • 回答
    现在从零做自媒体,还能火吗?这个问题,估计是很多想踏入自媒体这片“蓝海”的朋友最想知道的答案。答案嘛,肯定不是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得看你怎么做。坦白说,现在的自媒体,跟你刚起步那会儿,确实不太一样了。市场早就不是一片空白,各种平台百花齐放,内容也早就卷得飞起。你可能刚打开手机,就已经被海量的.............
  • 回答
    媒体对“流量乞丐”现象的关注和“讨好流量不如提高质量”的呼吁,绝非空穴来风,它深刻地揭示了当前网络内容生态中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平台与创作者之间的问题,更反映了整个信息传播机制和受众心理的变化。首先,过度追求流量畸化了内容创作的初衷和价值导向。 当“流量”成为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尺,创作者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