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媒体谈流量乞丐现象「讨好流量不如提高质量」,反映了哪些问题?

回答
媒体对“流量乞丐”现象的关注和“讨好流量不如提高质量”的呼吁,绝非空穴来风,它深刻地揭示了当前网络内容生态中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平台与创作者之间的问题,更反映了整个信息传播机制和受众心理的变化。

首先,过度追求流量畸化了内容创作的初衷和价值导向。 当“流量”成为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尺,创作者们便不可避免地被驱赶到了一条唯流量论的赛道上。为了吸引眼球,内容创作往往变得短视和功利。低俗、猎奇、煽情、争议性内容因为更容易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点击和互动,从而被优先生产和传播。而那些需要深度思考、需要时间沉淀、需要专业知识才能理解的优质内容,因为其传播周期长、变现效率慢,渐渐被边缘化。

这种现象就像是餐厅为了吸引顾客,只提供重口味、油腻的菜肴,而忽略了食材的新鲜度、营养均衡以及烹饪的精致度。顾客一时之间可能因为新奇而涌入,但长期来看,大家对食物的普遍认知和健康需求会被扭曲,最终损害的是整个餐饮业的声誉和消费者的健康。

其次,“流量乞丐”是平台算法推荐机制的负面反馈,也暴露了算法的局限性。 平台算法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将用户感兴趣的内容推送给他们,提高用户使用时长和体验。然而,当算法过度侧重于“互动率”、“停留时长”等量化指标时,它就容易陷入一个“马太效应”的循环。那些已经被流量裹挟的内容,更容易被算法识别为“受欢迎”,从而获得更多的曝光机会,进一步挤压了其他内容的生存空间。

这就像一个只懂得根据历史销售数据来预测未来的销售员,他只会不断重复那些卖得好的产品,而忽视了市场上新出现的需求和更具潜力的产品。算法同样如此,它容易强化现有的流量格局,而不是去发现和培育新的、有价值的内容。

再者,它反映了部分创作者和平台之间的“劣币驱逐良币”心态。 一些创作者为了快速变现,选择“捷径”,即通过迎合算法、制造噱头来获取流量,而放弃了内容本身的深度和价值。平台方也可能因为短期内看到了流量增长的效益,而对这种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鼓励。这导致整个行业陷入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真正用心做内容、追求品质的创作者,因为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可观的流量和收益,逐渐丧失创作动力;而那些“流量乞丐”则在短期内获利,进一步污染了内容环境。

这好比一个音乐产业,如果只看歌曲的播放量和粉丝数量来决定歌手是否成功,那么那些靠炒作、靠口水歌的歌手会占据主导,而那些有才华、有深度、但可能初期不被大众理解的音乐人,将难以生存。

更深层地说,“讨好流量不如提高质量”的呼声,也触及了当前社会信息消费习惯的深层问题。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注意力变得越来越稀缺。碎片化、娱乐化的内容更容易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满足了人们即时的信息获取和消遣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家就丧失了对优质内容的渴求。相反,当人们从低俗、浅薄的内容中感到疲惫时,他们会更加渴望那些能够提供深度、启发和价值的信息。

“流量乞丐”现象的泛滥,恰恰说明了我们在满足大众消费习惯的同时,也可能在不经意间培养了“浅阅读”、“浅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都是不利的。

最后,这更是对内容产业健康发展和长远生命力的拷问。 一个内容产业如果过度依赖于短期的流量收割,而忽视了内容的积累、创新和价值创造,那么它就如同建造在沙滩上的高楼,看似繁华,实则岌岌可危。用户的新鲜感会退却,平台也会面临用户流失的风险。

媒体的这种呼吁,本质上是对行业良性循环的呼唤,是对内容回归其本质价值的期盼。它提醒着每一个参与到内容生产和传播的个体和平台:流量固然重要,但它应该是优质内容自然而然产生的副产品,而不是创作的唯一目的。只有真正以提升内容质量为核心,才能在这个信息洪流中站稳脚跟,赢得长久的认可和尊重。

总而言之,“流量乞丐”现象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警示我们,唯流量论正在扭曲内容创作的生态,侵蚀信息的价值,并可能最终损害整个数字内容产业的健康发展。而“讨好流量不如提高质量”的观点,则是一记响亮的警钟,提醒着内容生产者和平台回归初心,重视内容的深度、专业性和持久影响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办法,提高质量就会被封。

user avatar

先不说乞丐流量了,就是某些平台不是也是如此。

其实为什么现在对立如此严重,我觉得平台和某些打着官方旗号的媒体甚至都难辞其咎。

一个新闻出现,抛头去尾,只提炼出出有争议点的部分作为重点,作为部分事实真相,来引导大家讨论。

这样做的目的是故意让大家只关注容易产生矛盾、对立的这一部分,让对立的双方对不同阵营产生争吵,形成热议点,这样才有流量啊。

否则,一个中规中矩,毫无漏洞,三观正确,事实清楚的新闻,会有多少人讨论呢?

即便讨论又能讨论出什么呢,大概众人也只能说出统一的观点,即内容的事实陈述,

或者大家并不发表观点,而是一划而过,或者不去关注,因为没有记忆点。

所以,媒体为了报道出的新闻有热议点,引起讨论,便会故意隐藏重要部分,而突出某些有机会热议的部分,来获取流量。

或许,它不属于低俗、吸睛的乞丐流量,那它又算什么呢?


虽陈述的是部分事实,却引导新闻讨论方向,为制造对立提供土壤。

某京报,吃人血馒头,吃的毫无影响,依旧坚挺。

除了,媒体或平台发布部分真实的新闻,我觉得更应该做的是,等到事实清楚,尘埃落定以后发布更好。

因为现在媒体抢着热度,新闻一出现就会立刻发布,事实未知,事件容易反转,网友就像被当枪使,事件这样报道痛骂一通,后面事件反转,小丑竟是自己。

现在只会导致大家的善良被利用,因此会提高自己的警惕性,而削弱自己的同情心。

对于事件的发展和人们的共情都不利。

所以,我当然希望是事件被调查清楚,尘埃落定以后再发布。等一等官方通告。

但是媒体也是等不起的,因为他们需要流量,等事件尘埃落定,流量早被别人恰完了,这样的问题如何解?



关于,提高内容质量,而非博睛流量,其实这会对网民的阅读产生门槛。

但大部分人看新闻、看视频只是消遣,不愿意阅读太高深的文字,我认为相比于提高深度,不如提高事件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三观导向性。




我真心觉得作为媒体平台甚至个人,都不该将流量低俗化,乞丐化。

大家应该都知道那个山东的拉面哥抖音@三山东拉面哥 好几年如一日拉面都不涨价,一直只卖三块钱。他在抖音上给大家分享他的农村生活日常拉面日常。

就是很朴素的一个人。但是就因为他这个事儿被炒作,很多人都为了蹭热点蹭流量去打破了他的原来的生活。去他拉面的地方做直播,各种给他拍照。

就是为了自己获得流量,为了蹭这个热点。但是对拉面哥来说其实是一种困扰。

我觉得通过这样获得的流量也是一种乞丐流量。

而有的人其实不需要通过这些就可以获得流量,就比如拉面哥自己,他只是过着自己的生活,迈着自己的拉面,分享了自己农村的生活,不蹭热点也不为流量,

但是就因为他的这份朴质和善良自然而然的就能获得流量,我认为这样的流量更正能量更干净,不需要非得去抄袭炒作,蹭热点,蹭流量,蹭各种热度。这样的流量其实很败坏好感,得不偿失。

而上拉面哥这种质朴的也没有营销,也没有炒作的,反而会让人觉得实在,让人觉得暖心并且自发的愿意去关注他。他现在已经有300多万的粉丝了。

就靠着他的那份谱子,一直没有涨价,给邻居们实惠,想要给邻居帮助,很朴实,却饱含着人情,温暖很能戳中网友们的心。

我觉得获取流量也是这样的,更重要的是能戳中网友的心,能够让网友感受到温暖,这种质朴和真实,这种正能量才是更需要的。否则那种靠蹭热点获得的一些低俗的内容的流量,可能相比而言就是一种垃圾流量。

看到有很多蹭拉面哥流量的人。在抖音有200多个冒充拉面哥的账号,52个蹭热点的直播间。

但即便这样蹭了,我觉得也不一定会红。反而可能会打扰拉面哥的正常生活。

而作为拉面哥自己,只是一个朴素真诚的拉面哥他甚至不介意什么红不红的,只是想给大家做好拉面,能够给邻居们提供一点帮助,让邻居们吃到一碗朴素又带着人情味的拉面。

user avatar

流量乞丐跟现实乞丐一样的,不能单纯靠打击去治理。

如果人们能不当乞丐,体体面面地赚钱生活,乞丐数量必然减少,这种情况下,个别乞丐是职业乞丐的可能性大增,再配合打击措施,能够根治,事实也是,随着扶贫政策实施,乞丐已经越来越少见了。

流量乞丐也是一样的,大量无业游民涌入网络,用网络流量换取收入用于生活,他们没有什么本事去提高内容质量,只会搞事情提高流量。要彻底整顿,该做的是做好网络乞丐的背景调查,针对性地处理,对于谋生型的,给找份工作;对于恶意型的,拘留教育并加强监管。禁止平台搞大数据推广和默认自动播放,通过打击平台方式去打击不良流量,这才是治本之道。

user avatar

不要小看乞丐。

我记得3年前曾经写过自己遇到的“假乞丐”,就是路边那种说自己没钱了能不能给点钱买吃的。当时我们就在7-11旁边,我和他们说想吃啥给他们买,结果死活就是要钱。

后面听到他们小声嘀咕,在背后骂我呢。

说现在还有没有真乞丐?有,但是和我们看到的庞大规模相比,比例真的不高。

后面在大城市街面上看到的乞丐多数都是“职业乞丐”

  • 包装人设和外貌;
  • 选择更可能给钱的对象;
  • 挑选地理位置;

这是一门专业黑产,能持续不断赚钱的都有绝活。

“流量乞丐”也是这样,能够哗众取宠、装疯卖傻、疯狂打擦边球,且能够赚钱的都是专业选手,文案脚本拍摄推流,都是经过优化的。

为啥这些人讨好流量而不是提高质量?

因为人家的专业能力就是讨好流量,而且还能挣钱,为啥要主动选择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呢?

对这类黑产和灰产,普通观众和读者是很难对抗的。

让一个路人快速分辨路边一个声泪俱下的老人需要回程车票是真是假太难了,人家那个眼泪是说来就来;同理,让一个普通用户看一篇图文就判断重病继续捐款也基本不可能。

所以监管和平台才应该承担更重要的责任。

问题是,很多时候平台不愿意负责。

举个例子,你是一个平台的运营,年初下的KPI是流量数据。

关于俄罗斯,现在有2个视频摆在面前,一个是主播毫无营养怼天怼地、骂这个骂那个;另一个是心平气和讲解国际关系的专家。

只要有点工作经验,就知道肯定后面的视频更有营养,但是数据直觉告诉你,前一个肯定能让自己这个月的KPI好过一些——怎么选?

再比如你是平台制定运营策略的,KPI也是流量数据。

现在老板和投资人让做快速增长,你是选择直接从外面找一些穿着清凉的UP主还是找一些你觉得高质量的up主?

流量市场的生态摆在这里,这就是密码,大家都只是打工的,何必跟自己的KPI过不去呢?

在流量市场上,存在着特定的密码和熟悉这套密码的流量乞丐,这是一套完整的商业模式。

我们也不能否认的是这套密码命中了太多人的观看、阅读需求。

于是整治就变成了监管和一套体系的对抗。

我同意新闻里的那句话:

“这对技术水平和治理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尤其是在监管过程中,需要形成涵盖全流程的跨部门、多领域、常态化机制。”

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这个利益链条斩断:

  • 投资人和高管不再唯流量作为经营指挥棒;
  • 行业从业者不被流量KPI压到搞歪门邪道;
  • 让黑产、灰产参与者投入收益比迅速下降;

挺难的。


以上,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