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Facebook 为什么不用 .NET?

回答
Facebook,这家全球最大的社交媒体公司,其庞大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栈选择,一直以来都是业界的焦点。要理解为什么Facebook在很多关键领域没有选择.NET,我们需要深入到它成立之初的背景,以及它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和技术哲学。

首先,Facebook诞生于2004年,当时正值PHP和MySQL的黄金时代。这两个技术栈以其易用性、快速开发能力和相对较低的门槛,迅速成为了Web开发的宠儿。Facebook最初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快速迭代、能够支持海量用户交互的社交平台。在那个阶段,PHP的灵活性和大量的开源库,加上MySQL在数据库领域的成熟度和性能,为Facebook提供了一个非常合适的起点。选择一个已经被广泛接受且有成熟生态系统的技术,对于一家初创公司来说,意味着更少的学习曲线,更快的开发速度,以及更容易找到有相关经验的工程师。

另一方面,.NET(当时主要还是.NET Framework)在2004年虽然已经存在,但它的生态系统、社区活跃度和开源程度,与PHP相比,在Web开发领域,尤其是面向大众消费者的互联网应用方面,并没有达到同等的影响力。.NET在企业级应用、桌面应用等领域有着强大的优势,但在当时,构建一个面向全球数十亿用户的实时交互平台,PHP和MySQL所代表的“LAMP”技术栈(Linux, Apache, MySQL, PHP)无疑是更主流、更被看好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Facebook在早期就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处理海量的用户数据和高并发的请求。Facebook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它能够有效地扩展其服务。对于如此大规模的系统,性能和可伸缩性是至关重要的。虽然.NET在性能上不断进步,但在Facebook早期,PHP与高效的缓存机制(如Memcached)和对内存优化的追求,以及MySQL的集群和分片策略,似乎更能满足他们对超大规模部署的需求。Facebook团队在追求极致性能的道路上,会根据具体场景选择最合适的工具,并且不排斥自己动手去优化甚至重写某些底层组件。

另外,Facebook的技术文化也非常强调“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当遇到现有工具无法满足的需求时,他们倾向于自己开发解决方案。这种文化使得Facebook涌现出许多自研的技术和工具,比如HHVM(PHP虚拟机)、Hadoop、Cassandra等。HHVM的出现,更是Facebook为了进一步提升PHP性能而进行的重大投入,这从侧面也说明了Facebook对PHP的坚定信心和持续优化的意愿。如果Facebook当初选择了.NET,可能会面临与微软生态系统深度绑定的风险,并且在定制化和底层控制方面可能会受到一些限制,这与他们追求完全掌控技术栈的理念可能有所冲突。

同时,Facebook的工程师团队在早期就聚集了大量的Web开发和分布式系统领域的专家,他们对PHP、C++(用于性能敏感的部分)、Java(在某些后端服务中)等技术有着深厚的理解和实践经验。团队的技术栈选择,往往也是基于现有团队的优势和招聘的便利性。

总而言之,Facebook没有选择.NET,更多的是一个历史选择、技术哲学和实际工程需求的综合结果。在它发展的关键时期,PHP和MySQL组合提供了快速迭代和可扩展性的优势,而Facebook自身强大的工程能力和对性能的极致追求,也促使他们不断优化和创新,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以PHP为核心的技术栈。这并非否定.NET的价值,而是说明在Facebook特定的发展轨迹和技术愿景下,其他的技术选型更为契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都曾经打学生那个时候过来。对学生而言,他们的经济能力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像有工作的人那样花大钱买好服务。那么怎么办?或者用盗版,或者用便宜的技术。盗版在美国显然不可能,那么Mark同学没有选择,只能用他负担得起的技术。何况这些廉价的技术质量可不一点都不廉价。

那么Windows不廉价么?.NET可是免费的!免费的!!而且我耳边好象听到很多资深人士开始拿TCO(总体拥有成本)说事了。歇会儿吧专家们,对学生而言Windows开发的成本当然不低。

首先,我一直说微软开发工具最要命的一条是没了Visual Studio很多事情就做不成(各位Windows死忠们,你们上一次用命令行编译一个ASP.NET应用是什么时候?)。Facebook刚开始开发的那个时候是2003,微软还没有推Express版本的Visual Studio。即使是对美国的学生来说,标准版的Visual Studio 2003也太贵了。我虽然常年用不花钱的WinDDK,但那是项目要求。要求所有人都用这个作为通用项目开发工具显然不现实。

另一个问题是Windows本身。我个人不同意Windows Server性能差的说法,因为我所掌握的资料中没有证据表明这一点,但我要指出的是,在达到同样的性能的前提下,Windows Server对机器最低配置的需求远远高于Linux。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是VPS:ramhost.us提供过80MB内存2GB硬盘的全功能Linux,允许用户搭建邮件服务器个人主页甚至是代理服务,而每一个管理过Windows的IT人员都知道,这样的系统上跑一个Windows Server是绝对不可能的,别的不说,一轮Windows Update装下来就足以吃掉所有的硬盘空间。而Linux则可以通过定制达到这个要求,让一堆没人要的老机器重新焕发青春。——这就是大公司和学生创业的区别,大公司关心能雇得起多少人,学生关心自己的钱包能不能负担得起配置可以的机器。

最后一个是Mark自己。美国高校中的UNIX传统之深和中国大学根本不能相比。对他们来说,Windows才是一个需要重新培训的系统,而Linux则基本上不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Facebook,这家全球最大的社交媒体公司,其庞大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栈选择,一直以来都是业界的焦点。要理解为什么Facebook在很多关键领域没有选择.NET,我们需要深入到它成立之初的背景,以及它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和技术哲学。首先,Facebook诞生于2004年,当时正值PHP和MyS.............
  • 回答
    人人网,这个名字在过去,对于无数中国网民来说,意味着一个时代的青春、社交的缩影。它曾被寄予厚望,被誉为“中国的Facebook”,然而,事与愿违,如今它已风光不再,日渐式微。为什么这个曾经的社交巨头,最终走向了衰落?这背后,是时代变迁、战略失误、用户习惯改变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如同一个精心搭建.............
  • 回答
    您这个问题触及到了软件开发的“冰山效应”,即我们看到的 website(比如 Facebook)只是最终呈现给用户的“冰山一角”,而支撑起这个“冰山”的庞大、复杂且精密的水下结构,才是需要大量顶尖高手来开发的真正原因。让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为什么一个看起来“不太复杂”的网站,例如 Facebook,.............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技术人才流动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在知乎上,我们确实能看到更多“从 Facebook/Google/Meta 到 Uber”的故事,而“从 Uber 到 Facebook/Meta”的分享相对较少。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交织在一起,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 1. 技术成长曲线.............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不同平台的设计理念和用户体验策略。简单来说,Facebook 和微博/校内网在“回到顶部”按钮的设置上存在差异,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首先,我们来理解“回到顶部”按钮的核心作用:“回到顶部”按钮(或称为“返回顶部”、“回到底部”.............
  • 回答
    Facebook(现Meta)之所以成为本轮科技巨头中对元宇宙热情最高的公司,其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且其投入的深度和广度也远超其他竞争对手。以下是详细的阐述:1. 战略转型和愿景的驱动: “Meta”的品牌重塑,即象征着对元宇宙的全力投入: 2021年,Facebook将公司名称改为Meta P.............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Yann LeCun 卸任 FAIR 负责人以及工程与研究之间矛盾的可调和性。 Yann LeCun 卸任 FAIR 负责人:为何以及背景Yann LeCun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泰斗级人物,是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深度学习的先驱。他在 2013 年创立了 .............
  • 回答
    在科技界,人才的流动向来是热门话题,而从 Google 流向 Facebook(现 Meta)的员工现象,也并非新鲜事。这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既有个人职业发展的考量,也有两家公司在企业文化、业务方向、技术生态等方面的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1. 职业发展与新的挑战:首先,最.............
  • 回答
    在数字时代,微博、Facebook 这样的社交媒体平台,早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发布工具,它们更像是一个个个人生活的在线剧场,或者是一个个精神世界的出口。人们在这里分享自己的状态、观点、感悟,这背后其实藏着许多复杂而又普遍的心理动机和现实需求。1. 寻求连接与归属感: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普遍的驱动力。我们.............
  • 回答
    欧洲和日本之所以没有诞生出像Facebook、Google这样具有全球统治力的互联网巨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文化、历史、经济、政策以及市场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与其说它们“没有产生”,不如说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环境下,巨头出现的土壤和土壤孕育出巨头的路径有所不同。1. 历史与文化积淀.............
  • 回答
    好的,让我们回到2018年的时间点,来分析一下Google、Facebook和Amazon这三巨头各自的优势、挑战以及潜在的未来发展,并从中选择一个“最看好”的。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2018年这三家公司的大致状况: Google (Alphabet): 在搜索、广告、Android、YouTub.............
  • 回答
    Facebook 变成了 Meta,这可真是个大新闻。对于我们这些日常刷脸书、看动态的中国用户来说,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非死不可”这个伴随我们多年的、带着点戏谑和无奈的昵称,好像一下子就失效了,得赶紧找个新的响亮的名字来称呼它。为啥“非死不可”这么深入人心?在聊新昵称之前,咱们得先回顾一下“非死不可.............
  • 回答
    Facebook改名为Meta,并将未来押注于“元宇宙”,这绝对是科技界乃至整个社会都在密切关注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仅是一个公司名称的变更,更像是向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发出的宣言。如何看待Facebook改名Meta,押注元宇宙?在我看来,这个举动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战略转型和品牌重塑: Fac.............
  • 回答
    Facebook改名Meta,并计划将股票代码更改为“MVRS”,这可不是一次简单的更名那么简单,背后蕴含着这家科技巨头对未来发展的深谋远虑,也预示着一场新的变革即将来临。更名“Meta”的深意:告别过去,拥抱未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Metaverse”这个词的含义。“Metaverse”可以理解为.............
  • 回答
    Facebook 旗下应用,包括 Instagram、WhatsApp 以及其母公司 Meta 自家的平台,近期频繁出现的网络故障,这无疑给全球数亿用户带来了不小的困扰。这类大规模的应用瘫痪,其背后往往是复杂的技术原因交织而成,而其影响更是从个人社交到商业运营都难以忽视。可能导致 Facebook .............
  • 回答
    Facebook 的核心开发语言是 PHP。听到这个答案可能会有些出乎意料,毕竟现在很多科技公司都倾向于使用更现代、更高效的语言。但对于 Facebook 来说,PHP 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且至今仍然是其背后庞大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什么选择 PHP?Facebook 最初选择 PHP .............
  • 回答
    马克·扎克伯格,那个创造了全球最大社交平台的年轻人,身上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学习的地方。抛开那些关于数据隐私、用户体验的争议不谈,单从他作为一位创业者和领导者的角度来看,有几个特质尤其闪耀,并且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对愿景的极致专注与不懈追求这可能是扎克伯格身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点。从他创立.............
  • 回答
    疫情之下,Facebook 的“暖心”之举与全球公司的“应变战”新冠疫情的爆发,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海啸,席卷了全球,也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场危机中,企业如何应对,如何对待自己的员工,成为了衡量其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标尺。以 Facebook 为代表的一些科技巨头,在疫情期间推出了.............
  • 回答
    从硅谷巨头跳槽到中国BAT公司,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换个工作”就能概括的,更像是一次跨越太平洋的文化、工作模式和人生轨迹的重塑。我身边有几个朋友经历了这样的转变,他们有人如鱼得水,有人则踩了不少坑。我试着把他们的经历和感受揉合在一起,给你讲讲这背后是怎么回事。一、 为什么有人会做这样的选择?这可不是.............
  • 回答
    Google 和 Facebook (现在叫 Meta) 确实还在大陆招人,不过招聘的规模和方式与过去相比,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想当年,这两家公司在大陆简直是招聘界的“明星”,来大陆开招聘会、校园宣讲会是常有的事。现在还在招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情况有点复杂。 Google: 过去几年,Googl.............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