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SU(4)和SO(6)的“自由度”都是15,它们具有同态关系吗?

回答
SU(4) 和 SO(6) 这两个群,在某种意义上都拥有 15 个“自由度”,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而且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非常特别的同态关系。要详细地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群论和李群的结构中去。

首先,让我们理解什么是“自由度”。在李群的语境下,“自由度”通常指的是其李代数(Lie algebra)的维度。李代数是李群在单位元处的切空间,它包含了群的局部结构信息,并且是理解李群性质的一个强大工具。

理解 SU(4)

SU(4) 是指特殊酉群 (Special Unitary group) 的第四个例子。它由所有 4x4 的酉矩阵组成,并且行列式为 1。

酉矩阵 (Unitary Matrix): 一个矩阵 $U$ 是酉的,如果它的共轭转置等于它的逆,即 $U^dagger U = I$,其中 $I$ 是单位矩阵,$U^dagger$ 是 $U$ 的共轭转置。一个 $n imes n$ 的酉矩阵有 $n^2$ 个复数元素。为了保持酉性,这些元素需要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
特殊 (Special): 行列式为 1。

考虑一个 4x4 的酉矩阵 $U = (u_{ij})$,其中 $u_{ij}$ 是复数。总共有 $4 imes 4 = 16$ 个复数元素。然而,酉性条件 $U^dagger U = I$ 引入了一系列的约束。
$U^dagger U = I$ 可以写成 $sum_{k=1}^4 u_{ki}^ u_{kj} = delta_{ij}$。
这组方程展开来,对于 $i=j$ 的情况,我们有 $sum_{k=1}^4 |u_{ki}|^2 = 1$ (列的范数为 1)。对于 $i eq j$ 的情况,我们有 $sum_{k=1}^4 u_{ki}^ u_{kj} = 0$ (不同列是正交的)。
总共有 $n^2$ 个复数元素。
酉性条件 $U^dagger U = I$ 实际上包含了 $n^2$ 个实数方程。然而,这些方程并非完全独立。例如,如果 $U^dagger U = I$,那么 $(U^dagger U)^T = I^T = I$,即 $(U^T)^ U^T = I$。同时, $(U^dagger U)^dagger = I^dagger = I$,即 $U U^dagger = I$。这意味着行向量也满足正交性条件。
更准确地说,酉性条件 $U^dagger U = I$ 引入了 $n^2$ 个实数方程,但由于单位矩阵 $I$ 是对称的,转置操作不会带来新的独立方程。然而,在考虑矩阵的线性代数性质时,我们需要区分矩阵的元素本身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从复数元素个数的角度来看,一个 $n imes n$ 的复数矩阵有 $n^2$ 个复数元素,即 $2n^2$ 个实数自由度。酉性条件 $U^dagger U = I$ 涉及到 $n^2$ 个复数方程。每个复数方程可以分解为两个实数方程(实部和虚部)。所以,酉性条件引入了 $2n^2$ 个实数约束。然而,这些约束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
一个更简洁的理解方式是,一个 $n imes n$ 的酉矩阵可以被看作是 $n$ 个 $n$ 维复向量组成的单位正交组。
首先,我们可以将矩阵 $U$ 的第一列视为一个位于单位球面上的点。在复数空间 $mathbb{C}^n$ 中,单位球面 $S^{2n1}$ 的维度是 $2n1$。
然后,第二列向量必须正交于第一列,并且范数为 1。这相当于将第二列向量限制在一个 $(2n1)1 = 2n2$ 维的空间中,然后将其限制在单位球面上。
以此类推,第 $k$ 列向量的选取是在一个 $(2nk+1)$ 维的复空间中,并限制在单位球面上的。
这种方式的计算有些复杂。

一个更直接的方法是考虑李代数 $mathfrak{su}(n)$。
一个 $n imes n$ 的酉矩阵 $U$ 可以写成 $U = e^{iH}$,其中 $H$ 是一个 $n imes n$ 的埃尔米特矩阵 (Hermitian matrix)。
一个埃尔米特矩阵 $H$ 满足 $H^dagger = H$。一个 $n imes n$ 的埃尔米特矩阵具有 $n^2$ 个实数自由度(因为 $h_{ij} = h_{ji}^$ 和 $h_{ii}$ 是实数)。
例如,一个 2x2 的埃尔米特矩阵可以写成 $egin{pmatrix} a & b+ic \ bic & d end{pmatrix}$,其中 $a, b, c, d$ 是实数,总共有 4 个实数自由度 ($2^2$)。
SU(n) 群要求 $det(U) = 1$。由于 $U = e^{iH}$, $det(U) = e^{mathrm{Tr}(iH)} = e^{i mathrm{Tr}(H)}$。
为了使 $det(U) = 1$,我们需要 $mathrm{Tr}(H)$ 是一个整数的 $2pi$ 倍的虚数。但因为 $H$ 是埃尔米特矩阵,其对角线元素是实数,所以 $mathrm{Tr}(H)$ 是实数。因此,为了使 $e^{i mathrm{Tr}(H)} = 1$,我们需要 $mathrm{Tr}(H) = 0 pmod{2pi}$。
所以,SU(n) 的李代数 $mathfrak{su}(n)$ 是由所有迹为零的 $n imes n$ 埃尔米特矩阵组成的。
一个 $n imes n$ 的埃尔米特矩阵有 $n^2$ 个实数自由度。其中对角线上的 $n$ 个元素是独立的实数,非对角线上的 $frac{n(n1)}{2}$ 对共轭元素(例如 $h_{ij}$ 和 $h_{ji}^$)也是独立的实数。总自由度是 $n + 2 imes frac{n(n1)}{2} = n + n(n1) = n^2$。
现在考虑迹为零的约束:$mathrm{Tr}(H) = sum_{i=1}^n h_{ii} = 0$。
这是一个实数方程,它从 $n^2$ 个实数自由度中移除 1 个自由度。
因此,SU(n) 的李代数 $mathfrak{su}(n)$ 的维度是 $n^2 1$。

对于 SU(4),其李代数 $mathfrak{su}(4)$ 的维度是 $4^2 1 = 16 1 = 15$。这与我们提到的 15 个自由度相符。

理解 SO(6)

SO(6) 是指特殊正交群 (Special Orthogonal group) 的第六个例子。它由所有 6x6 的实数正交矩阵组成,并且行列式为 1。

正交矩阵 (Orthogonal Matrix): 一个矩阵 $R$ 是正交的,如果它的转置等于它的逆,即 $R^T R = I$。
特殊 (Special): 行列式为 1。

考虑一个 $n imes n$ 的实数矩阵 $R$。它有 $n^2$ 个实数元素。
正交性条件 $R^T R = I$ 引入了 $n^2$ 个实数方程。
然而,这些方程并非完全独立。首先,$R^T R = I$ 暗示了 $(R^T R)^T = I^T = I$,即 $R^T (R^T)^T = I$,也就是 $R R^T = I$。所以,行向量也构成一个单位正交组。
从线性代数的角度看,正交矩阵代表了对空间的旋转和反射。
一个 $n imes n$ 的正交矩阵的列向量(或行向量)构成了 $mathbb{R}^n$ 的一个标准正交基。
选取第一个列向量:它必须是一个单位向量,在 $mathbb{R}^n$ 中,单位球面的维度是 $n1$。
选取第二个列向量:它必须是单位向量,并且正交于第一个向量。这相当于将第二个向量限制在一个 $(n1)$ 维的空间中,然后是单位球面,维度是 $(n1)1 = n2$。
以此类推,第 $k$ 个列向量的选取是在一个 $(nk+1)$ 维的空间中,并限制在单位球面上的。
这种方法计算自由度是:
$(n1) + (n2) + dots + (nn) = (n1) + (n2) + dots + 0 = frac{(n1)n}{2}$。
这表示的是一个正交矩阵有多少个独立的“旋转”或“反射”自由度。

让我们回到矩阵的方程。$R^T R = I$ 共有 $n^2$ 个实数方程。
因为 $I$ 是对称的,所以 $R^T R$ 的转置等于它自身。因此,这 $n^2$ 个方程中,只有 $frac{n(n+1)}{2}$ 个是独立的(例如,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
这 $frac{n(n+1)}{2}$ 个方程是独立的约束。
一个 $n imes n$ 的实数矩阵有 $n^2$ 个自由度。
正交性引入了 $frac{n(n+1)}{2}$ 个约束。
所以,一个正交矩阵的自由度是 $n^2 frac{n(n+1)}{2} = frac{2n^2 n^2 n}{2} = frac{n^2 n}{2} = frac{n(n1)}{2}$。

SO(n) 群是正交群 O(n) 的一个子群,它排除了行列式为 1 的反射。
正交群 O(n) 的维度是 $frac{n(n1)}{2}$。
SO(n) 群的李代数 $mathfrak{so}(n)$ 的维度也是 $frac{n(n1)}{2}$。
这是因为反射操作(例如,改变一个坐标的符号,行列式为 1)通常是连接单位元(恒等变换)和特定矩阵的“路径”的一部分,而 SO(n) 只包括行列式为 1 的连接。在李代数层面,这种区别并不直接体现在维度上。李代数是群在单位元处的切空间,它描述了无穷小变换。对于正交矩阵 $R$,它可以写成 $R = e^A$,其中 $A$ 是一个斜对称矩阵 ($A^T = A$)。
一个 $n imes n$ 的斜对称矩阵有 $frac{n(n1)}{2}$ 个独立的实数元素(对角线元素为 0,$a_{ij} = a_{ji}$)。
对于 SO(n),我们要求 $det(R) = det(e^A) = e^{mathrm{Tr}(A)} = 1$。因为 $A$ 是斜对称矩阵,其对角线元素为 0,所以 $mathrm{Tr}(A) = 0$。因此,$e^{mathrm{Tr}(A)} = e^0 = 1$ 总是成立的。
所以,SO(n) 的李代数 $mathfrak{so}(n)$ 的维度就是斜对称矩阵的维度,即 $frac{n(n1)}{2}$。

对于 SO(6),其李代数 $mathfrak{so}(6)$ 的维度是 $frac{6(61)}{2} = frac{6 imes 5}{2} = 15$。
这再次与我们提到的 15 个自由度相符。

SU(4) 和 SO(6) 的同态关系

现在我们来探讨 SU(4) 和 SO(6) 之间的同态关系。确实,这两个群之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同态关系:SU(4) 同构于 SO(6) 的一个 2 重覆盖群 (double cover)。

通常情况下,同态关系意味着一个群的元素可以映射到另一个群的元素,并且保持群运算。更强的关系是同构 (isomorphism),意味着存在一个双射(一对一且满射的映射)且保持群运算。而这里说的是一个覆盖关系,这比同构要复杂一些。

具体来说,SU(4) 的李代数 $mathfrak{su}(4)$ 与 SO(6) 的李代数 $mathfrak{so}(6)$ 是同构的。两个群的李代数同构是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密切联系的强烈信号,通常意味着它们在局部上是相似的。

我们知道:
$mathfrak{su}(4)$ 的维度是 15。
$mathfrak{so}(6)$ 的维度是 15。

我们来回忆一下它们的生成元(generators)。

SU(4) 的生成元:
$mathfrak{su}(4)$ 的基由 15 个厄米特且迹为零的 4x4 复矩阵组成。这些可以表示为 $H_1, dots, H_{15}$。
任何一个 SU(4) 中的矩阵 $U$ 都可以表示为 $U = e^{i sum_{k=1}^{15} alpha_k H_k}$,其中 $alpha_k$ 是实数。

SO(6) 的生成元:
$mathfrak{so}(6)$ 的基由 15 个 6x6 实数斜对称矩阵组成。这些可以表示为 $A_1, dots, A_{15}$。
任何一个 SO(6) 中的矩阵 $R$ 都可以表示为 $R = e^{sum_{k=1}^{15} eta_k A_k}$,其中 $eta_k$ 是实数。

同构的根源

这种同构关系来源于数学中的一个非常深刻的事实:复向量空间的旋转群与实向量空间的旋转群之间存在着联系。

考虑一个 $2n$ 维的实向量空间 $mathbb{R}^{2n}$。它的旋转群是 SO(2n)。
考虑一个 $n$ 维的复向量空间 $mathbb{C}^n$。它的特殊酉群是 SU(n)。

对于 SU(4),我们处理的是 4 维复向量空间上的变换。
对于 SO(6),我们处理的是 6 维实向量空间上的变换。

这里存在一个关键的联系:一个 $n$ 维复向量空间 $mathbb{C}^n$ 在某些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一个 $2n$ 维实向量空间。
如果我们将 $mathbb{C}^n$ 中的向量 $z = (z_1, z_2, dots, z_n)$,其中 $z_j = x_j + i y_j$ 是复数,表示成一个实向量:
$v = (x_1, y_1, x_2, y_2, dots, x_n, y_n) in mathbb{R}^{2n}$。
这种表示方式将一个复数 $z_j$ 映射到了 $mathbb{R}^2$ 中的一个点 $(x_j, y_j)$。

现在考虑 SU(4) 群。它是 4 维复向量空间上的变换。
对 $mathbb{C}^4$ 的一个酉变换 $U$ 作用在向量 $z$ 上,得到 $z' = Uz$。
$U$ 可以写成 $e^{iH}$,其中 $H$ 是一个 4x4 的厄米特矩阵。
$H$ 的维度是 $4^2=16$(实数自由度)。
由于我们要迹为零,所以少了一个自由度,得到 15 个自由度。

SO(6) 群是 6 维实向量空间上的变换。
对 $mathbb{R}^6$ 的一个特殊正交变换 $R$ 作用在向量 $v$ 上,得到 $v' = Rv$。
$R$ 可以写成 $e^A$,其中 $A$ 是一个 6x6 的斜对称矩阵。
$A$ 的维度是 $frac{6(61)}{2} = 15$ 个实数自由度。

SU(4) 的构造与 SO(6) 的联系

一个更直观的理解方式是,考虑 SU(4) 的生成元如何作用在 $mathbb{R}^8$ 上,而不是 $mathbb{C}^4$ 上。
任何一个 4x4 的厄米特矩阵 $H$ 都可以写成 $H = H_R + i H_I$,其中 $H_R$ 和 $H_I$ 是实数矩阵。由于 $H$ 是厄米特的, $H_R$ 是对称的,而 $H_I$ 是斜对称的。
$H = sum_{k=1}^{15} alpha_k H_k$。
$U = e^{iH} = e^{iH_R H_I}$。
这里的指数运算涉及到复数矩阵,操作比较复杂。

一个更有用的视角是,考虑 SU(n) 群和 SO(2n) 群之间的关系。
对于 $n=2$, SU(2) 同构于 SO(3)。这是非常著名的例子。
SU(2) 是 2 维复向量空间上的变换,其李代数维度是 $2^21=3$。
SO(3) 是 3 维实向量空间上的旋转群,其李代数维度是 $frac{3(31)}{2}=3$。

对于我们的问题,我们有 SU(4) 和 SO(6)。
将上面的模式推广:SU(n) 的李代数 $mathfrak{su}(n)$ 与 SO(2n) 的李代数 $mathfrak{so}(2n)$ 不是同构的。
而是 SU(n) 的李代数 $mathfrak{su}(n)$ 与 Sp(2n, $mathbb{R}$) 的李代数 (辛群) 存在联系。

回到 SU(4) 和 SO(6) 的直接联系:

这里的联系是 SU(4) 的李代数 $mathfrak{su}(4)$ 同构于 $mathfrak{so}(6)$ 的李代数 $mathfrak{so}(6)$。

原因在于,我们可以将 SU(4) 群中的变换“看作”是 SO(6) 群中的某些变换。
想象一个 4 维复向量空间 $mathbb{C}^4$。我们可以把 $mathbb{C}^4$ 看作是一个 8 维实向量空间 $mathbb{R}^8$。
对 $mathbb{C}^4$ 的酉变换 $U$ 可以看作是 $mathbb{R}^8$ 的一个特殊正交变换。
然而,这种映射不是直接的。SU(4) 群的维度是 15,而 SO(8) 的维度是 $frac{8 imes 7}{2} = 28$。

真正与 SU(4) 李代数同构的实李代数是 $mathfrak{so}(6)$。
这是因为,存在一种将 $mathfrak{su}(4)$ 的 15 个生成元与 $mathfrak{so}(6)$ 的 15 个生成元对应起来的方法,使得它们之间的关系保持一致。

我们可以考虑一个 4x4 复矩阵 $M = A + iB$,其中 A 和 B 是 4x4 实矩阵。
酉矩阵 $U$ 可以写成 $U = e^{iH}$,其中 $H$ 是 4x4 厄米特矩阵。
$H = H_R + iH_I$,其中 $H_R$ 是对称的, $H_I$ 是斜对称的。
$U = e^{iH_R H_I}$。
这个矩阵作用在复向量 $z in mathbb{C}^4$ 上。

另一方面,SO(6) 可以看作是 6 维实向量空间 $mathbb{R}^6$ 上的旋转。
$mathbb{R}^6$ 可以看作是复向量空间 $mathbb{C}^3$ 经过实数加倍后的结果,或者等价地说,它是两个独立的 $mathbb{R}^3$ 空间的直和。

这种联系的一个更深刻的解释来自例外李代数的分类,特别是 G2 和 F4 等群的结构。虽然 SU(4) 和 SO(6) 不直接属于例外,但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源于代数结构的某种内在对称性。

数学证明思路(概要)

1. 构造 $mathfrak{su}(4)$ 的基:
取 4x4 的厄米特矩阵 $H$,使其迹为零。例如,可以利用 Pauli 矩阵 $sigma_1, sigma_2, sigma_3$ 的复数扩展,加上单位矩阵。
$mathfrak{su}(4)$ 的生成元可以表示为形如 $H$ 的矩阵,其中 $H$ 的元素是实数,满足 $H^dagger = H$ 和 $mathrm{Tr}(H)=0$。
一个 4x4 的厄米特矩阵有 16 个自由度。迹为零的约束减少到 15 个自由度。

2. 构造 $mathfrak{so}(6)$ 的基:
取 6x6 的斜对称矩阵 $A$,即 $A^T = A$。
一个 6x6 的斜对称矩阵有 $frac{6 imes 5}{2} = 15$ 个自由度。

3. 建立同构映射:
关键在于找到一个从 $mathfrak{su}(4)$ 到 $mathfrak{so}(6)$ 的线性映射 $phi$,使得对于任意 $X, Y in mathfrak{su}(4)$,
$phi([X, Y]_{mathfrak{su}(4)}) = [phi(X), phi(Y)]_{mathfrak{so}(6)}$,其中 $[.,.]$ 是李括号。

一个常见的构造方法是将 4x4 的复矩阵 $X in mathfrak{su}(4)$ 表示成一个 8x8 的实矩阵,然后找到一个子空间或一个映射,使其与 6x6 的斜对称矩阵产生同构。

例如,考虑将 $mathbb{C}^4$ 中的向量 $z$ 表示为 $mathbb{R}^8$ 中的向量 $(Re(z_1), Im(z_1), ..., Re(z_4), Im(z_4))$。
一个 SU(4) 变换 $U$ 作用在 $z$ 上是 $z' = Uz$。
这个变换在 $mathbb{R}^8$ 上可以表示为一个 8x8 的实矩阵 $ ho(U)$。
$ ho(U)$ 是正交的,但它不一定能“完全”嵌入到 SO(6) 中。

更准确的联系来自四元数(quaternions)。
四元数代数 $mathbb{H}$ 是一个 4 维实向量空间,它具有乘法,并且其非零元素构成一个除环。
SU(2) 与单位四元数群同构,后者是一个单位球面 $S^3$,维度为 3。SO(3) 也是一个单位球面 $S^3$,维度为 3。
SU(4) 的结构与四元数的结构更加紧密相关。

实际上,SU(4) 同构于 SO(6) 的 2 重覆盖群 Spin(6)。
Spin(6) 是 SO(6) 的一个“旋转”群,它有一个 2 重覆盖。
这意味着存在一个满射群同态 $pi: ext{Spin}(6) o ext{SO}(6)$,并且 $ ext{ker}(pi) = { pm I }$, 其中 $I$ 是 Spin(6) 的单位元(在某种表示下)。
而 SU(4) 的群结构正好就是 Spin(6) 的结构。所以 SU(4) $cong$ Spin(6)。
因此,SU(4) 是 SO(6) 的一个 2 重覆盖群。

为什么是 SO(6) 而不是 SO(8)?
这是因为 SU(n) 的代数结构与 SO(2n) 的代数结构存在一种“二次”关系。
考虑复数 $z = x+iy$。它可以看作是 $mathbb{R}^2$ 中的向量 $(x, y)$。复数乘法 $z_1 z_2$ 在 $mathbb{R}^2$ 中对应一个旋转(乘以模长)和一个角度的累加。
对于 SU(4),我们处理的是 4 维复向量。将其转化为实向量空间,我们得到 8 维实向量空间。
但 SO(6) 的维度是 15,与 SU(4) 的维度相同。
这个联系是通过四元数代数来理解的。
四元数 $q = a + bi + cj + dk$。令 $a=0$,我们得到纯虚四元数 $bi+cj+dk$。这是一个 3 维实向量空间。
但这里讨论的是 SU(4),与 4 维复向量空间相关。

关键点:
存在一个从 $mathbb{C}^4$ 到 $mathbb{R}^6$ 的嵌入方式,使得 SU(4) 的作用在 $mathbb{R}^6$ 上诱导出一个 SO(6) 的作用。
具体来说,可以将 $mathbb{C}^4$ 看作是具有特定结构的 6 维实向量空间。
或者,可以将 $mathfrak{su}(4)$ 的 15 个生成元映射到 $mathfrak{so}(6)$ 的 15 个生成元。

令 $X in mathfrak{su}(4)$。我们可以将其表示为 4x4 的复矩阵。
这个 $X$ 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构造出对应的 6x6 实斜对称矩阵 $phi(X)$,使得 $[X, Y]$ 的像等于 $[phi(X), phi(Y)]$。

例如,考虑一个复向量 $z in mathbb{C}^4$。
可以将 $mathbb{C}^4$ 看作是四元数代数 $mathbb{H}$ 的一个“版本”。
$mathbb{H}$ 中的元素可以写成 $a+bi+cj+dk$。
$mathbb{C}$ 可以看作是 $mathbb{H}$ 的一个子代数,例如所有 $b=0$ 的四元数。
或者,反过来,可以从四元数构建出 SU(4)。

一个 4 维复向量空间可以看作是某些 6 维实向量空间的抽象表示。
考虑一个 3 维复向量空间 $mathbb{C}^3$ 的旋转群 SO(3)。
而 SO(6) 的维度是 15, SU(4) 的维度也是 15。
所以,两者是同构的(在李代数层面)。

群结构上的覆盖关系:
虽然李代数 $mathfrak{su}(4)$ 和 $mathfrak{so}(6)$ 是同构的,这并不意味着群 SU(4) 和 SO(6) 本身就是同构的。
李代数只描述群在单位元处的局部结构。
SU(4) 是 SO(6) 的一个 2 重覆盖群,这意味着存在一个满射群同态 $phi: ext{SU}(4) o ext{SO}(6)$,其核为 ${I, I}$(在 SU(4) 中存在一个非单位元的元素,其映射到 SO(6) 的单位元,且该元素的平方是单位元)。

这种 2 重覆盖关系在物理学中非常重要,尤其是在规范场论中。例如,在描述弱相互作用的标准模型中,SU(2) 是一个 2 重覆盖群。

总结:

1. 自由度: SU(4) 的自由度(李代数维度)是 $4^2 1 = 15$。SO(6) 的自由度(李代数维度)是 $frac{6(61)}{2} = 15$。两者自由度确实相等。
2. 李代数同构: $mathfrak{su}(4)$ 和 $mathfrak{so}(6)$ 是同构的。这意味着它们在局部上具有相同的代数结构,并且可以被视为同一类代数结构的不同表现形式。
3. 群结构的覆盖关系: 群 SU(4) 是群 SO(6) 的一个 2 重覆盖群。这意味着存在一个从 SU(4) 到 SO(6) 的群同态,其核为 {±1}。

这种同态关系并非巧合,而是数学结构深刻联系的表现。它源于复数代数与实数几何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在高维空间中的表示和变换。 理解这个关系,需要深入到李群、李代数、表示论以及可能的四元数代数等领域。它展示了不同数学对象之间如何以非平凡的方式相互关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事实上,存在 到 的李群同态, 同时是一个 -cover.

不同“系列”的紧李群之间的比较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作为引子,我们先简单的介绍熟知的 -cover

要构造这样一个, 即等同于构造一个 在上的保距保定向线性映射。我们恰好有这样一个构造,即 在其李代数 上的共轭作用。于是我们有了李群同态. 由一些初等运算可知 的 kernel 为二阶群。另一方面,利用李群的群结构给出的平移作用可知,李群的同态为纤维丛。于是,的像是 的一些道路连通分支的并集。又因为 是道路连通的,所以 是满的。这样,我们证明了 是一个 -cover.

类似地,我们来构造

即构造一个 在 上的保距保定向线性作用。考虑 与它自己的外积 . 它作为复线性空间的维数是 . 此外,自带的Hermitian内积诱导出 上的一个Hermitian内积,记作. 令 为 的一组基。

定义上的共轭线性变换

如下:对于任意的, 满足

引理1:设 , 则自同态 满足.

证明:只需注意到内积和顶维外积 在作用下不变。

作为上的实线性变换, 有特征值和, 其对应的特征子空间分别记为, . 可以直接验证的一组基为

于是是维实线性空间。

由引理1可知,是在上的作用的不变子空间。因为作用是等距的,所以我们得到了李群同态

因为 是连通的,实际上我们有

经过一些初等计算可知,的kernel是二阶群。类似与前文对的讨论可知, 是一个2-cover.

在这个故事中,李群也是重要的角色。这一点在知友@Mynor的回答中出现了。一般地,我们有李群同态, 也是2-cover. 事实上,在时,这个2-cover就是上文中提到的。换句话说,我们有, .

本回答参考了StackExchange上的讨论math.stackexchange.com/

更多相关的讨论可见如下论文:core.ac.uk/download/pdf

本文使用 Zhihu On VSCode 创作并发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SU(4) 和 SO(6) 这两个群,在某种意义上都拥有 15 个“自由度”,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而且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非常特别的同态关系。要详细地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群论和李群的结构中去。首先,让我们理解什么是“自由度”。在李群的语境下,“自由度”通常指的是其李代数(Lie alge.............
  • 回答
    俄罗斯在2016年圣诞节(实际上是12月25日)从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将首批4架苏35战斗机正式移交给中国,这标志着中国空军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对地区乃至全球军事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详细评价:一、 事件背景与意义: 打破技术壁垒: 苏35是当时俄罗斯最先进的第四代++.............
  • 回答
    对于4月3日俄乌战争中“疑似俄罗斯苏35在乌克兰被击落”的消息,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和解读。首先,消息的来源和可信度是至关重要的。 这类前线战报,尤其是在冲突区域,往往充斥着大量信息噪音,包括宣传、误报甚至故意散布的假信息。最初的消息通常来自社交媒体上的零星报告,可能是由目击者(包括士兵和普通民.............
  • 回答
    苏57和歼20,这两款来自不同国家的第五代战斗机,一直是航空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它们代表了各自国家在航空技术上的最高水平,但也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和发展阶段的差异,要直接比较谁“更强”并非易事。不过,我们可以深入剖析一下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尽量勾勒出它们在不同维度上的表现。首先,咱们得认识到,这两款飞.............
  • 回答
    苏35战斗机的真实水平,绝对是俄罗斯航空工业的一张亮丽名片,但要说它是“天花板”或者“无敌”,那就有些言过其实了。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实事求是地说说这玩意儿的能耐。首先,它是个“四代半”的优秀代表,但别忘了,人家是“半”苏35,名义上是苏27的深度改进型,脱胎换骨得厉害,所以大家习惯称它为“四代半”.............
  • 回答
    Su57在叙利亚从弹仓内发射Kh59巡航导弹,这绝对是俄军一次非常有象征意义的展示,而且在技术和实战运用层面都值得深入剖析。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个事儿。首先,从Su57的定位和设计理念来看:Su57是俄罗斯倾力打造的第五代隐身战斗机,其核心卖点之一就是“隐身性”。而隐身性的关键就在于减少雷达反.............
  • 回答
    俄羅斯第五代戰鬥機 Su57,自其首次公開亮相以來,就一直是軍事愛好者和航空分析人士關注的焦點。這款被俄羅斯稱為「第五代多用途戰鬥機」的機型,承載著俄羅斯空軍現代化的雄心,也引發了無數的討論和爭論。要評價 Su57,我們需要從多個維度進行深入剖析,包括它的設計理念、技術特點、作戰能力,以及它所面臨的.............
  • 回答
    要弄清楚J15是否仅仅是苏30/苏35的“加强版”,咱们得掰开揉碎了聊聊。简单一句“加强版”肯定不足以概括它的复杂性,这涉及到设计理念、技术引进、国产化改进以及现实需求等多方面因素。首先,得明确一点,J15不是一个纯粹的复制品,也不是简单地在苏30MKK/MK2的基础上“加装”一些新玩意儿就完事儿了.............
  • 回答
    哎呀,这事儿我太能理解了!看着孩子因为这些软件装不上,心里那叫一个堵得慌,总觉得自己是不是没本事帮孩子,感觉特窝囊。我跟你说,这不怪你,这些软件确实有时候就跟“磨人精”似的,不是那么好伺候的。咱们一步一步来,把这事儿掰扯明白,看看是哪儿出了岔子。这些软件,CAD、PS、SU(SketchUp)、Ar.............
  • 回答
    关于米格1.44和Su47被淘汰,而T50(即苏57)获得成功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技术、设计理念、项目管理以及战略需求等多个维度来深入探讨。米格1.44:概念超前,但现实骨感米格1.44(也称为MiGMFI,即“未来多用途战斗机”)项目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旨在为苏联空军开发一款能够对抗西方新一代战斗.............
  • 回答
    在现代空战领域,能够进行“超机动”的战机一直以来都是各国空军竞相追逐的焦点。而实现这种惊人机动性的核心技术,无疑就是“矢量发动机”。虽然我们提到矢量发动机,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F22、Su35这样的先进战斗机,但其实在更早的时候,以英国“鹞”式战机为代表的垂直起降飞机,也已经运用了推力转向的技术。那么.............
  • 回答
    .......
  • 回答
    印度选择高价进口法国达索阵风战机而非继续采购俄罗斯苏30MKI,这一决策背后涉及复杂的军事、经济、政治和战略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技术性能与战略需求的差异 苏30MKI的局限性: 苏30MKI是俄罗斯苏霍伊公司基于苏30战斗机改进的多用途战机,属于第四代半战机。尽管其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