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于油画《最后的晚餐》的几点疑问?

回答
说到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幅壁画真是太有意思了,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像是一个故事,一个充满戏剧性的瞬间定格。很多人都会有很多疑问,这很正常,毕竟它太经典了,也太引人遐想了。

比如,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达芬奇要把耶稣和他的门徒们安排在那个时刻?那个被描绘的时刻,究竟是哪一个时刻?达芬奇在这里捕捉到的,是耶稣刚刚说出“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的那个惊心动魄的瞬间。你可以想象一下,在那个寂静的晚餐桌上,这句话就像一颗炸弹被投下,瞬间炸开了所有人的情绪。你看,画面里每个人的反应都不一样,有的震惊,有的疑惑,有的愤怒,甚至有的带着一丝不忍。这种对人物心理状态的精准刻画,就是达芬奇的厉害之处。他不是简单地画出人物,而是把他们内心的活动,那些复杂的情感,都展现在了画布上,或者说,壁画上,因为它是画在墙上的。

还有一个问题常常被提及:为什么耶稣的表情看起来那么平静,甚至有些忧伤?在这样一个充满混乱和猜测的时刻,他为何如此镇定?这可能与他作为救世主的身份有关。他知道自己的命运,知道即将发生的背叛和牺牲,而他的平静,或许是一种预知,一种接受,一种超然。同时,你看他的姿势,双手放在桌上,身体微微前倾,仿佛在向门徒们传递一种信息,一种告别,一种祝福。他的平静,反而衬托出了周围门徒们的激动和不安,让整个场景更加具有张力。

再聊聊构图,达芬奇在这里玩了很多心思。你看,整个画面非常对称,耶稣坐在中间,正好是画面的视觉中心。而他身边的十二位门徒,被分成三组,每组四人,这样一来,画面既有秩序感,又充满了变化。而且,通过人物的肢体语言和眼神的交流,达芬奇巧妙地引导着观众的视线,最终都会汇聚到耶稣身上。你看,那些指向耶稣的手,那些看向耶稣的脸,都是在强调他的中心地位,也让观众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被带入到这个事件中。

还有关于保存的问题,这是很多人关心又感到惋惜的。因为是画在墙上的,而且达芬奇使用的材料和技术也比较特别,所以《最后的晚餐》的保存状况一直是个难题。经历了时间的侵蚀,战争的破坏,还有后来的不当修复,这幅壁画已经变得相当脆弱。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在经过多次修复之后的样子,虽然依然壮观,但和最初的色彩和细节相比,肯定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也让人们对这幅作品的原始面貌充满了好奇和想象。

总而言之,《最后的晚餐》是一幅充满智慧和情感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次对圣经故事的描绘,更是一次对人性的深刻探索。每一个人物的表情,每一个细节的安排,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慢慢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问题让我非常兴奋。因为这是在知乎上很难得的,经过视觉观察和思考之后提出的问题。和“梵高是不是最伟大的艺术家”那种凭空想象的问题很不一样。它很有代表性,其意义已经超过了单纯讨论达·芬奇这件作品本身,它可以解释,在看画之余,我们学艺术史还有什么用。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换张图,也就是先瞅一眼达·芬奇的作品。而由于达·芬奇的作品损毁严重,我们还要拿出他的学徒,贾姆皮特里诺复制的版本来作为支持。

列奥纳多·达·芬奇,《最后的晚餐》,1492-1498,恩宠圣母教堂,米兰

乔万尼·贾姆皮特里诺,《最后的晚餐》,约1520,皇家艺术学院,伦敦

看过之后,题主问的这些问题简单回答来是这样的:

  1. 圣约翰在画面中的确有点像女人,但确实不是女人,这里头有原因。
  2. 耶稣的动作之所以看起来有点别扭,是因为它同时包含两套动作。
  3. 圣约翰和耶稣穿的不能叫情侣装,但也的确不是瞎穿的。
  4. 如果原作依旧完整的话,那么圣彼得的姿势其实还算协调。

至于要仔细回答上面几点,就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了。我慢慢写,您慢慢看。

一、圣约翰为什么看起来像女人?

《最后的晚餐》局部,圣约翰

这一点题主观察得不能算错。事实上,有学者甚至坚持,这哪儿是像女人,这明明就是女人。他们觉得这根本不是圣约翰,而是抹大拉的玛丽亚,这一观点被丹·布朗写进了他著名的小说《达·芬奇密码》当中,并广为流传——但这个观点争议极大。抹大拉的玛利亚曾被魔鬼附身,后来遇到耶稣,耶稣治好了她。她自此信耶稣,并成为耶稣的门徒中极为坚定的一人。当耶稣上十字架时,抹大拉的玛丽亚跟随耶稣,亲眼看着他受难,乃至下葬。

待耶稣复活之时,抹大拉的玛利亚也是第一个见到耶稣的人。她想要触摸耶稣,但耶稣说:

“不要摸我,因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你往我弟兄那里去,告诉他们说,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 神,也是你们的 神。”

(《约翰福音》 20:17)

柯勒乔《不要摸我》(Noli me tangere)1525,普拉多美术馆,马德里

从上述种种,都可以看出,抹大拉的玛利亚的确不是一般人,也因此有学者主张,她其实是耶稣的妻子,耶稣爱她胜过爱其他门徒。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的确有可能坐在耶稣旁边的是她。不过,这个推论目前还没有获得学界的广泛认可,而他们所引用的《玛利亚福音》和《腓力福音》,还被认为是伪经。

何况,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是说最后的晚餐上没有圣约翰了,这实在说不过去。因为根据《约翰福音》的记述,耶稣边上的这一位,是“耶稣所爱的门徒”,而自从公元二世纪开始,教会便认为,这个“所爱的门徒”,是圣约翰。

这个到底是谁,咱们今天的主题不是读《圣经》,就不展开了。说回来,圣约翰俊美似女子,却是有据可查的。

在公元二世纪,流行着一系列并未被教会承认的假托圣徒所作的著作。它们统共被称为《新约伪经》。其中,有一部分叫做《约翰行传》,讲的是《圣经》没有记载的关于圣约翰的事迹。《约翰行传》将圣约翰描写为一个“年轻的,没有胡子”的形象。尽管教会不承认,但是这套著作在教徒当中很受尊重。第一件将圣约翰刻画成青年俊男的作品现已不可考,但至少下面这件作品可以说明,比达·芬奇早差不多五百年的时候,圣约翰就已经是这样了。

佚名,圣约翰像,公元9世纪早期,修道院博物馆,纽约

另外一个支持“画的是圣约翰”的证据来自于达·芬奇在创作《最后的晚餐》期间的一幅草图。

列奥纳多·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习作,约1492年,学院美术馆,威尼斯

这是一幅关于“最后的晚餐”的草图。达·芬奇使用左手,从整张纸的右上角开始往左画。画到中间纸不够了,就另起一行,从右下角开始继续往左推。所以,这幅画PS一下,在达·芬奇的脑子里应该是这样。

列奥纳多·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习作,约1492年,学院美术馆,威尼斯

这幅画依然采用了比较传统的《最后的晚餐》构图,也就是好人坐一排,坏人犹大单独坐。根据《马太福音》的记述,耶稣表示,有人要出卖我了。我把面包递给谁,谁就是要出卖我的人。说完后他将面包递给了犹大。这幅草图画的就是这个瞬间。

事实上,这幅画所呈现出来的构图颇为僵硬,有点不像达·芬奇的手笔。尽管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但是已经有不少学者同意,达·芬奇的这件草图,是临摹自另一幅位于圣安杰洛方济会女子修道院的湿壁画《最后的晚餐》,那幅作品应该是14世纪晚期到15世纪早期的作品。这件湿壁画于1551年被毁,其残片现藏于瑞士提契诺州的布廖内镇教堂。

如果这个说法在未来的研究中得到广泛认可的话,那么根据那幅作品,耶稣左手一侧的那个趴在桌子上悲痛欲绝的人便正是“约翰”,不是抹大拉的玛利亚。

总而言之,画面中您看到的,是圣约翰没错。圣约翰的这个青年形象非常受欢迎,很多大师都采纳了这个版本,比如格列柯。

埃尔·格列柯及工作室,圣约翰,1605,普拉多美术馆,马德里

至于为什么达·芬奇的版本看起来尤其像女子,这里面的缘故在于,或许达·芬奇在创作时真的是用了一个女模特,但这一点暂时还无法得到验证。我们只知道的是,达·芬奇的很多作品,都不是特别强调性别特征,不管是蒙娜丽莎也好,圣约翰也罢,都是这个意思。原因在于,达·芬奇觉得,理想的美绝对不会只局限于男性或者女性。 @庄泽曦 说得没错,达·芬奇相信类似于“相由心生”的概念,圣约翰的样子,和他的性格是相似的。

还有最后一个原因,便是前面所说的,《最后的晚餐》历经风霜,损毁严重。如果我们能够看到本来面目的话,或许会觉得他没有那么像女子了。有个叫做leonardoresearch.com的网站,试图对这幅画进行复原,他们虽然不代表学界统一意见,但是您可以参考着看,如果这幅画经过高强度复原,可能会变成什么样。

圣约翰头像复原效果图

二、耶稣的动作;

《最后的晚餐》局部

耶稣之所以这个姿势,是因为他有事儿要干。上面已经说到了“最后的晚餐”的情节,基本上是分成这么几步(下文均引自《马太福音》):

正吃的时候,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马 26:21》)

他们就甚忧愁,一个一个的问他说:主,是我吗?(《马 26:22》)

耶稣回答说: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就是他要卖我。(《马 26:23》)

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经上指着他所写的;但卖人子的人有祸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马 26:24》)

卖耶稣的犹大问他说:拉比,是我吗﹖耶稣说:你说的是。(《马 26:25》)

《最后的晚餐》草图 局部

从文中可以看出,之前达·芬奇的草图,想要刻画的是《马 26:24》,也就是耶稣已经拿起蘸着葡萄酒的饼,递给犹大并揭示自己和犹大命运的瞬间。但在最终版中,他选择了在这之前的一个动作,也就是耶稣一边说“有人要卖我”,同时从容地伸出双手分别指向饼和酒。这是它所描绘的情节。

除了情节之外,耶稣低下头,双手45度下垂让人想起什么呢?如果您回到文艺复兴那会,整天看宗教绘画的话,就可能联想起来,这是在暗示耶稣人生的另一个瞬间,死后从十字架上取下来。这个瞬间,有个专有名词,叫“Vir dolorum”。(这个真不好翻译,直译可以说叫忧伤的男人)

安杰利柯,《Vir dolorum》,1441,圣马可修道院,佛罗伦萨

所以,达·芬奇笔下的耶稣,虽然正在拿饼,但同时等于已经在下十字架了。透过这样一个一语双关的动作,耶稣的形象便被生华了。他的姿势既显示出他作为圣子的庄严,同时又充满着对于自己即将到来命运的淡然。最终版本确实要比之前的草图更经得起推敲。而如果观众不了解“下十字架”这件事,看着这个动作,确实会觉得别扭。

三、接下来咱们说“情侣装”这件事。

贾姆皮特里诺《最后的晚餐》局部

达·芬奇的原作褪色严重,但他学徒的作品保存完好。在贾姆皮特里诺的版本中,耶稣穿的是蓝色袍子,红色内衣。这种穿法自从中世纪以来就几乎成为了耶稣的标配,至少可以说自从乔托开始,就让他这么穿了。更早些,比如拉文纳的《最后的晚餐》,耶稣穿的还是紫色袍子。

《最后的晚餐》,公元6世纪,新圣阿波利纳莱圣殿,拉文纳

有没有可能拉文纳那个地方人找不到蓝色的马赛克石头子儿给耶稣穿上?这个不好说,但至少,他没把耶稣的衣服分成两个颜色。那达·芬奇画中这种红配蓝的穿法是图什么呢?根据术语学家鲁道夫·斯坦纳(Rudolf Steiner)的研究,认为鲜红代指“生命的光辉”,湛蓝代表“灵魂的光辉”。与此同时,这两种颜色,红色比较富有动态,蓝色偏沉静,这和耶稣两个手的姿势也相配。关于耶稣的手势,咱们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里就不再重复。

贾姆皮特里诺《最后的晚餐》局部

有趣的地方在于,耶稣右手边的圣约翰,穿的也是红配蓝,这让他显得和耶稣颇为亲近。没错,其原因正在于,咱们前面说的,对耶稣来说,圣约翰是“耶稣所爱的门徒”。

其实如果仔细观察贾姆皮特里诺的版本,除了圣约翰,画面左数第二位的小雅各也穿着红配蓝——从他的手腕处的袖子可以看出——这也不是瞎画的,这和耶稣同样的穿法,说明他跟耶稣的关系比圣约翰还近——换句话说,小雅各是耶稣的兄弟。

贾姆皮特里诺《最后的晚餐》局部

关于这个小雅各到底是谁,不同教派的说法不同。比如公元2世纪的时候,教父革利免等人根据《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认为,小雅各是耶稣的亲弟弟中年纪最大的一个。但罗马天主教会则认为,小雅各跟耶稣是表兄弟,或者堂兄弟。希腊东正教会则认为,小雅各和耶稣同父异母,并不是由圣母玛利亚所生。这些说法各有各的理,咱们今天不是为了讲神学,所以就点到为止。用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题主观察得没错,圣约翰和耶稣的穿着的确是有讲究的。为您敏锐的观察点赞。

四、最后说圣彼得的胳膊。

达·芬奇还真留下了这条胳膊的手稿给我们。

列奥纳多·达·芬奇,圣彼得右臂习作,1493-1496,皇室收藏,温莎

从这个手稿上看,这个胳膊看起来就好多了。所以,题主觉得别扭,很可能是因为您当时看的图不是原作,加上失去了很多细节。当然,直观上看,解剖不明显,同时它还有很强的透视,这也使得它比一般的姿势别扭。

其实,同样的姿势,达·芬奇在《圣母子与圣安妮》中也用了一次,但是那幅画保存还算完好,看起来就舒服多了。

列奥纳多·达·芬奇,《圣母子与圣安妮》局部,1508-1510,卢浮宫,巴黎

至于圣彼得性格刚烈,一听说耶稣要被人坑,立刻想要替耶稣平事儿,所以做出这样的姿势,已经有答主说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总结

知乎上的这个问题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讨论《最后的晚餐》,更在于充分体现出,在欣赏艺术品的过程中,视觉所能传达出的信息,和可能错过、误导的信息。要回答因此而产生的问题,只凭逻辑推理,不靠艺术史研究的支持是无法回答的。这也正说明了艺术史研究的意义。

如果不了解圣约翰其人,以及达·芬奇的艺术观,便不明白为何他笔下的圣约翰看起来貌如女子。而耶稣的动作,更是要结合对《圣经》,以及前人画作的印象才能看出。这些信息,在当年可能都是妇孺皆知的典故,就好像现在的我们看到一个拿棒子的猴,就知道这是孙悟空一样。但随着历史的推移,画作会残破,传达的信息也会变得陌生。

艺术本身在于给我们灵感、启发和感动。我固然明白有些作品即使抛开其内容,依然可以凭借其视觉美感打动我们。但也有一些时候,如果没有艺术史做支持,可能欣赏起来就会觉得缺点什么,而大师的杰作也如同覆满灰尘的金子,需要经过拂拭才能焕发光彩。

咱们去美术馆看画,也是这样的。视觉带给我们信息,有确定的,有不确定的。欣赏和思考过后,产生问题,再寻求美术史角度的解答。这时候看书的效果是最好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很少推荐知友直接阅读艺术史著作,而是建议先去看画册,逛展览。

就在这个月,特别懂得欣赏艺术的老人家约翰·伯格去世了。他在名作《观看之道》的开篇说:

“观看先于言语。儿童先观看,后辨认,再说话。”

这句话猛一看只是平淡无奇的描述,但值得每一位热爱艺术的小伙伴在欣赏艺术之余,好好想一想。


======

2017年1月18日补:

看过《达·芬奇密码》的各位都对圣约翰和抹大拉的玛丽亚这段印象深刻,我也多说两句我的想法。

《新约》主要是记述耶稣基督的言行,抹大拉的玛丽亚不是主角。但说回来,前文中关于抹大拉的玛利亚和耶稣的那一段,即使单纯从文学上说,写得也真是很动感情的。我不是教徒,但是读到这一段的时候也不禁落泪。就凭这一段,说她和耶稣之间真有爱情,我也觉得言之有理。

我在这里不去解释《圣经》,我也没那个资格,咱们只是从文学上来看,下文的耶稣,是文学里的“超级英雄”耶稣,不代表我对《圣经》作为宗教经典的任何解读。

《约翰福音》里写道,耶稣复活之后,离开了坟墓。抹大拉的玛利亚来到坟墓那里,看到坟打开了,以为耶稣的遗体被人挪走了。非常伤心,站在坟外面哭。正哭着,根据和合本,这一段是这么写的:

耶稣问她说,妇人,为什么哭?你找谁呢?马利亚以为是看园的,就对他说,先生,若是你把他移了去,请告诉我,你把他放在哪里,我便去取他。(约 20:15)

《圣经》好看的地方便在这,他的语言特别精炼,很多意思可以回味。比如您看,就从这一句话,就体现出抹大拉的玛利亚的性格。她没有说:“你快说!把我们的主弄到哪儿去了?不说我弄死你。”

您说哪儿有这样的?当然有啦,当初耶稣被捕的时候,彼得就掏出刀来,直接把来抓耶稣的大祭司的仆人耳朵砍了下来。

而后面一段则最动人:

耶稣说,马利亚。马利亚就转过来,用希伯来话对他说,拉波尼。(拉波尼就是夫子的意思)(约 20:16)

这一段在别的版本中,也是如此的平淡而回味无穷,比如在文学上广受推崇的詹姆士王译本(KJV):

Jesus saith unto her, Mary. She turned herself, and saith unto him, Rabboni; which is to say, Master. (John 20:16)

这段译成现代英语(ESV)就是:

Jesus said to her, "Mary." She turned and said to him in Aramaic, "Rabboni!" (which means Teacher). (John 20:16)

联系上面一段,等于耶稣总共就说了这么两句话:“妇人,为什么哭?你找谁呢?”和“马利亚”。其实耶稣怎么会不知道玛利亚为什么哭?那不是明知故问么?这让我想起,《神雕侠侣》里面,杨过和小龙女在绝情谷底重逢一段。

“……但见室右有榻,是他幼时练功的寒玉床;室中凌空拉着一条长绳,是他练轻功时睡卧所用;窗前小小一几,是他读数写字之处……他自进室中,抚摸床几,早已泪珠盈眶,这时再也忍耐不住,眼泪扑簌簌的滚下衣衫。
忽觉得一只柔软的手轻轻抚着他的头发,柔声问道:‘过儿,甚么事不痛快了?’”

这不是和耶稣的那句“马利亚”如出一辙么。


只可惜,和《神雕侠侣》不同之处在于,杨过和小龙女可以“呆立半晌,‘啊’的一声轻呼,搂抱在一起。”但纵使马利亚想要抓着耶稣,耶稣却只能说:

“不要摸我,因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你往我弟兄那里去,告诉他们说,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 神,也是你们的 神。” (《约翰福音》 20:17)

当然,这里的不要摸我,不一定是说马利亚想要拉住耶稣的手,或者乃至触碰他的面颊,甚至像杨过和小龙女那样“搂抱在一起”。因为耶稣允许其他女人抓住他的脚敬拜(《马太福音》 28:9),所以也可能马利亚只是想要抓着耶稣的脚敬拜。但无论如何,耶稣的回答是,不要摸我,或者说,不要(继续抓着)我。因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

咱们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假如她真爱上了救世主,救世主也对她有不同常人的感情,但是耶稣毕竟有救世济人的重担在身,无法回应她的感情。还好杨过和小龙女倒是没有这样的命运,但是《大话西游》里的紫霞和至尊宝可是差不多。

唉。


《圣经》里并没有告诉我们,抹大拉的马利亚是如何放手的。《圣经》直接跳过了这一段,写道:

“抹大拉的马利亚就去告诉门徒说,我已经看见了主。她又将主对她说的这话告诉他们。”(约 20:18)

抹大拉的马利亚内心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决定?在其他门徒面前,又是如何才能够说出,“我已经看见了主”这样的话呢?正是因为后面什么都没写,所以才真是让人悲伤不能自已。

我们再退一步想,为什么没写呢?因为这段记述,出自《约翰福音》。基督教传统上相信,《约翰福音》的作者是福音书作者圣约翰。也就是前面坐在耶稣旁边那位帅哥。

所以说,这一段并不是一个上帝视角的描述,而是约翰的视角。约翰也不知道抹大拉的马利亚是如何放手的。而历史上如果真有抹大拉的马利亚,从她离开耶稣,到她见到约翰,这之中经历了什么?约翰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只有天地才知道了。

而话说回来了,抹大拉的马利亚非常伤心,万一耶稣也动感情了呢?他难道不知道,抹大拉的玛丽亚对他的感情?他难道不知道,即使叫出她的名字,二人见面,也无法彼此拥抱,而只能静静地拒绝她?

这么说来,耶稣的那句“马利亚”才是最难张口的话。忍心说出这句话的耶稣,真是凡人所不能的超级英雄。

乔托,不要摸我,1304-1306,斯科洛文尼礼拜堂,帕多瓦

这时候再回过来看,中世纪艺术大师,人称开启了文艺复兴的大前辈乔托,他笔下的耶稣和抹大拉的马利亚,是否也如同《圣经》一样,带有一层看似木讷,实则热情似火的克制呢?

有感而发,未经推敲。我这么一说,大伙儿这么一看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幅壁画真是太有意思了,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像是一个故事,一个充满戏剧性的瞬间定格。很多人都会有很多疑问,这很正常,毕竟它太经典了,也太引人遐想了。比如,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达芬奇要把耶稣和他的门徒们安排在那个时刻?那个被描绘的时刻,究竟是哪一个时刻?达芬奇在这里捕捉到的.............
  • 回答
    爱情,这古老而又永恒的命题,如同油画中斑斓的色彩,总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自古以来,无数艺术家便试图用画笔捕捉它的种种形态:热烈、温柔、忧伤、甚至是隐晦的渴求。如果你想寻找关于爱情的油画,那真是如探寻宝藏一般,处处是惊喜。它们不仅仅是画布上的色彩堆叠,更是艺术家们情感与思想的凝结,是穿越时空的.............
  • 回答
    关于汽车加柴油这件事,我来给您细细说说,尽量讲得透彻点,就像跟老朋友唠嗑一样,把那些生硬的科技词儿都给去了。首先,您得明白,咱们的汽车啊,分两种主要 먹거리(口粮):汽油和柴油。它们俩就像是两种不同的能量来源,只能在各自的“肚子”里好好工作。您这问的“汽车油加柴油”,其实就是把本该吃汽油的“胃”,硬.............
  • 回答
    唉,我也是一样的心情,想换个手机,华为的Mate 10系列是真的难抢,一开放购买就秒没,搞得我现在都快放弃了。本来想着退而求其次看看P10系列,结果又被“疏油层”和“闪存门”这两件事儿搞得心里七上八下的,纠结得不行。先说说这个疏油层吧,听起来好像挺玄乎的,但实际上对咱们用手机的体验影响挺大的。你知道.............
  • 回答
    关于2.5L和2.0T发动机油耗的问题,很多车主在购车时都会纠结,毕竟油耗是日常用车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同车型同配置的情况下,2.5L自然吸气发动机和2.0T涡轮增压发动机哪个更省油呢?这二者之间又是否存在可比性?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要明确一点,“哪个更省油”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
  • 回答
    关于B站流传的斗鱼主播油条在《绝地求生》中开挂的传闻,这事儿在游戏圈里算是挺轰动的,而且讨论的热度一直都没怎么下去过。要说真假,这个事儿确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盖棺定论的。事情是怎么开始的?大概是油条当时在直播《绝地求生》,正好是人气比较高的时候,观众也多。有观众在看他直播的时候,觉得他的一些.............
  • 回答
    在探讨古典油画与CG绘画的技法关联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它们视为两个孤立的世界。事实上,尽管媒介和工具截然不同,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常常是基于共通的艺术原理的联系。这种联系并非现代CG绘画对古典油画的简单模仿,而是一种基于对光影、色彩、体积、质感以及视觉叙事理解的传承与演变。共同的基石:对视觉本质的.............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讲完的,里面门道多着呢!你想啊,咱们国内的油井,好不容易挖出来的,现在国际油价低,这听起来是好事儿,咱能省钱买油。可真要是把自家的油井一股脑儿全关了,那后果,可能比你想的要严重得多。首先,咱们得掰扯掰扯这“国内油井”是个什么概念。这可不是随便就能拧个开关就关了的。油井.............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实在了!一块和田玉到底好不好,它“油不油”确实是个绕不开的梗。当然,不能简单地说“油就是好,不油就是坏”,这事儿啊,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来说。首先,咱们得明白,这“油感”到底是个啥?“油感”,本质上是和田玉质地细腻、结构紧密、抛光度高的综合体现。想象一下,你手里握着一块温润的玉,.............
  • 回答
    国际油价飙升至每桶 200 美元是一个非常具有爆炸性的预测,如果真的发生,其影响将是全球性的、深远的,并会触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要理解这一预测的意义以及可能伴随的信息,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预测的依据和可能的驱动因素 (为什么油价会飙升?)首先,要评估这个预测是否可信,我们需要了解其背.............
  • 回答
    涡喷发动机的油门和推力,那可不是简单的“你开大点,它就飞快点”那么直观。背后是一套精妙的控制逻辑和物理规律在起作用。打个比方,油门就像是给发动机吹气,而推力则是发动机给你吹出的风,而且这风的大小可不是随心所欲的。首先,得明白涡喷发动机是个什么玩意儿。简单说,它就是个吸空气、压缩空气、燃烧燃料,然后把.............
  • 回答
    .......
  • 回答
    好,咱们来好好聊聊这国际油价飙升和鲍威尔关于加息的表态,这俩事儿加一块儿,可真是给市场扔了不少重磅炸弹,接下来咱们得打起十二分精神关注几个关键点:一、 国际油价站上 110 美元,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推波助澜?首先得明白,油价破百也不是头一遭了,但这次有点不一样,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供需关系失衡那么简单,.............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中石化对今年油价预测为每桶102美元这个消息,以及背后有哪些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信息。抛开那些僵硬的AI痕迹,咱们就当朋友们一起分析分析。首先,102美元这个数字本身就很有分量。 如果这个预测成真,那意味着我们今年将持续经历一个相对高位的油价环境。这可不是小事,它会像涟漪一样,扩散到我.............
  • 回答
    大庆油田,这个中国石油工业的骄傲,近日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他们在页岩油勘探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预测地质储量高达12.68亿吨!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更是中国能源格局中一块举足轻重的基石,其背后的意义深远。细节之处,方显玄机:为何如此重要?这个12.68亿吨的数字,绝非凭空而来,而是历经数年.............
  • 回答
    “桶贵了”:近十年原油价格变动及其与国家经济调控的深度剖析近十年来,原油价格的起伏跌宕,早已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它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经济的脉搏,也牵动着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当我们说“桶贵了”,这背后蕴含着复杂的供需关系、地缘政治博弈,以及国家经济调控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篇文章将系统地梳理近十年原油价.............
  • 回答
    华夏航空CRJ900在通辽机场发生关闭双发事件,这绝对是一个让航空业内人士和广大旅客都非常关注的事件。我们得仔细梳理一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CRJ900这款飞机,尤其是它的油门杆设计,是否真的存在问题。首先,我们先来回溯一下这个事件。根据公开的信息,华夏航空一架CRJ900飞机在通辽机场着陆后,.............
  • 回答
    3月28日,一个关于青藏高原开发页岩油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无疑是中国能源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解读的事件。 从字面上看,“青藏高原首次规模开发页岩油”这几个字背后,蕴藏着极其复杂的地质条件、技术挑战、经济效益以及更深层次的战略意义。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页岩油。简单来说,页.............
  • 回答
    资源股的持续下行,尤其是在煤炭、油气、天然气等板块出现的跌停潮,这可不是一个寻常的市场信号。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因素,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下。除了已经跌停的板块,还有几个关键信息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当前的市场格局:一、 宏观经济的“冷空气”正在吹拂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预期加剧: 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