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北欧人放弃海盗行为后会反过来被波罗的海的斯拉夫海盗袭击?

回答
北欧人,也就是维京人,在他们海盗生涯的鼎盛时期,确实是北海和波罗海的统治者。他们的长船如同一道道闪电,横扫欧洲海岸,掠夺财富,建立殖民地。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维京时代终将落幕。当他们的海盗活动逐渐收敛,尤其是随着基督教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传播和王权的巩固,曾经的掠夺者们开始转向更稳定的经济模式,比如贸易和农业。但就在北欧人仿佛要从海洋霸主的宝座上退位之际,另一个新兴的海洋力量开始崭露头角,并且以一种颇具讽刺意味的方式,接过了维京人曾经的衣钵——那就是波罗的海的斯拉夫海盗,特别是来自文兰(Wends)地区的那些部落。

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多种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地缘政治的真空与力量的转移是关键。

维京人之所以能在早期横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分散且脆弱。罗马帝国早已烟消云散,日耳曼尼亚地区和东欧大部分地区都处于部落林立、缺乏统一王权的时代。维京人凭借其先进的造船技术、航海知识以及军事组织能力,很容易在这些“软肋”上打开缺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了变化。

北欧王权的巩固: 挪威、丹麦和瑞典等王国逐渐建立并加强了中央集权。国王们开始维护自己的权威,打击国内外的犯罪行为,包括海盗。虽然维京海盗并未完全消失,但其规模和对本土的威胁受到了压制。北欧人自身也开始更多地参与到欧洲大陆的政治事务中,例如参与十字军东征,或者成为国王的雇佣兵,他们的注意力被分散了。
欧洲大陆的崛起: 德意志地区,特别是神圣罗马帝国,开始向东扩张。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和他的儿子奥托一世(后来成为第一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领导了对斯拉夫人的征服和“东方殖民运动”(Ostsiedlung)。他们在波罗的海沿岸建立了很多城镇和据点,试图驯化和基督教化斯拉夫民族。

在这种背景下,那些未能被有效同化或征服的斯拉夫部落,特别是分布在今天的德国东北部、波兰西部和波罗的海三国沿岸的地区,例如文兰人(Wends)和其他波罗的海沿岸的斯拉夫民族,他们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方式受到了挤压。

其次,斯拉夫海盗的崛起与维京人留下的技术和模式的“继承”。

虽然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事实是,那些曾经被维京人掠夺或与之接触的斯拉夫部落,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并吸收了维京人的许多生存技能,包括航海和军事技术。

学习了造船技术: 文兰人等斯拉夫民族并非完全没有航海经验。他们居住在沿海地区,自古就有一定的渔业和短途贸易活动。当他们与维京人接触时,无疑会学习到更先进的造船技术,例如维京长船的改良型。他们开始建造出更适合在波罗海恶劣天气中航行的船只,虽然可能不像维京长船那样灵活高效,但足以让他们进行远距离的袭击。
掌握了航海规律: 波罗海是一个内海,其潮汐、洋流和天气模式相对复杂但可以掌握。斯拉夫部落通过长期的海上活动和与维京人的互动,逐渐掌握了波罗海的航海规律,学会了如何利用海岸线、岛屿进行掩护和补给。
接受了海盗模式: 对于许多生活在政治权力边缘、经济基础薄弱的部落来说,掠夺是一种直接有效的获取资源的方式。当强大的维京海盗势力衰退,留下的“市场空白”和“机会窗口”就为这些斯拉夫部落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看到了掠夺带来的财富,以及对抗日益强大的德国和丹麦力量的一种方式。

更具体地说,文兰海盗的活动尤为突出。 文兰人是当时一个强大的斯拉夫部落联盟,他们的聚居地靠近波罗海的重要贸易航道。当维京人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逐渐稳定下来后,文兰人就成为了波罗海南部和西部沿岸新的威胁。他们开始袭击丹麦的岛屿、瑞典的沿海地区,以及德国北部的港口城市,如汉堡、吕贝克等地。他们的袭击往往是突然而残忍的,目标是抢夺牲畜、奴隶和任何有价值的物品。

第三,经济和社会的动因。

商业利益的驱使: 随着波罗海贸易的日益繁荣,重要的港口城市如吕贝克、汉堡、维斯比等地的经济地位日益提升。海盗行为,无论是维京人的还是斯拉夫人的,都可以看作是对这些商业利益的一种截然的“拦截”和“再分配”。对于缺乏强大陆地经济支撑的斯拉夫部落来说,海上掠夺是一种直接的财富来源。
抵抗外部压力: 正如前面提到的,德意志地区和丹麦王国都在向斯拉夫人的领地扩张。对于那些不愿意被征服、被基督教化或被剥夺土地的部落来说,海盗行为也可以是一种反抗形式。通过袭击这些扩张者的据点和船只,他们可以延缓甚至挫败这些外部力量的渗透。

第四,宗教和文化因素的“微妙”作用。

虽然维京人最终接受了基督教,但这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在斯拉夫部落中,接受基督教的情况也并非整齐划一。文兰人等部分斯拉夫部落仍然保留着自己的多神教信仰,他们与基督教化的邻居之间存在着文化和宗教上的隔阂。这种隔阂有时会被放大,成为冲突的借口。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11世纪和12世纪,当北欧国家(如丹麦)在向北欧和波罗海地区扩张时,他们自己也成为了被斯拉夫海盗袭击的对象。例如,丹麦国王瓦尔德马一世(Valdemar I)就曾组织过几次针对文兰海盗的远征,以清理波罗海的航道并打击这些威胁。这些远征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力量对比,但并未能彻底根除斯拉夫海盗的活动。

总结起来,北欧人“放弃”海盗行为后,并未完全从海洋上消失,只是他们的活动性质发生了转变。而与此同时,那些生活在波罗海沿岸、受到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新兴民族——特别是斯拉夫部落中的海盗势力——看到了机会,学习了技术,并以自己的方式接过了海盗的旗帜。他们之所以能反过来袭击曾经的海上霸主们,是地缘政治变迁、技术传承、经济驱动以及生存斗争等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恰恰说明了历史的辩证法:一方的衰落,往往是另一方的崛起,而技术的传承,也可能被用于截然不同的目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谢题主邀请。我寻思丹麦被文德人屡屡袭击得手,难道不是因为这个国家陷入了长达20年的动乱吗?

1137年埃里克二世被人捅穿当场去世,奥拉夫·哈拉尔森在斯堪尼亚割据,跟埃里克三世争夺丹麦王位,内战一打就是6年。文德人劫掠丹麦,奥拉夫也劫掠丹麦。奥拉夫比文德人还文德人,埃里克攘外安内大失败。隔壁的盲人马格努斯跑过来邀请他干涉挪威内战,埃里克欣然接受,赔了盲人又折兵。

1146年埃里克三世退位,原因不见史载,可能是心累了(确信)。斯文三世、科努特五世和瓦尔德马一世重启内战,硬是在小小的丹麦打出了个三分天下。丹麦在康拉德三世和“红胡子”腓特烈干涉内战后终于实现了短暂的和平,然而文德人的奴隶市场上已经挤满了丹麦人。1157年斯文三世袭杀科努特五世,在瓦尔德马后面追着打,觉得赢面很大;结果瓦尔德马一转攻势,斯文三世在格拉特被过路的农民摘取首级,被后世称为斯文·格拉特,一种吕布又名吕白门的概念。

文德人也不是什么三头六臂的特里格拉夫。航海部落集团劫掠不来梅、马格德堡这种教会建立的缺乏军事能力的贸易都市或者丹麦这样长年战乱自顾不暇的国家,抢一把就跑还行,跟一个利用基督教会提升了组织动员水平的封建农业国家在正面战场上遭遇就要吃亏。1147年斯文三世和科努特五世响应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的十字军,在港口被文德人的舰队突袭之后互相推卸着责任退兵了,就像没完成小组作业被教授判不及格的你一样。萨克森人在丹麦盟友丢人的情况下依然打得尼克洛特当场改信基督教,虽然萨克森人走后他又当场改回去了。

等到瓦尔德马大帝推出统一政权、“狮子”亨利变得有钱到足以支持其领土扩张野心的程度之后,文德人的好日子也真正到头了。亨利从陆上进攻自不必说,瓦尔德马的舰队劫掠波罗的海沿岸,宛如拉格纳·罗斯布洛克再世,抢得文德人怀疑人生。可见到头来丹麦人还是所有北大西洋海盗的爸爸。1168年丹麦十字军围攻吕根,瓦尔德马大帝的有力盟友和顾问、哥本哈根市的建立者阿布萨隆大主教下令将岛上的神庙夷为平地,一种查理大帝推倒萨克森神树的概念。岛上的文德人惊吓过度,当场改信基督教。

被基督徒雷普了信仰的文德人从此一蹶不振,日常被丹麦吊打。1172年丹麦摧毁文德人舰队;1177年丹麦军队攻占梅克伦堡;1182年文德人趁着瓦尔德马大帝去世竖起反旗,被克努特六世镇压。1185年文德人最后一次举兵反抗丹麦,以首领博吉斯拉夫和阿布萨隆大主教签订降伏条约后哭着喝醉了被人抬回家去告终。后来克努特六世把尼科洛特的孙子亨利·布尔温从牢放出来当梅克伦堡公爵。梅克伦堡家的血脉后来流入了包括瑞典王室在内的众多欧洲贵族家系,至今还有后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北欧人,也就是维京人,在他们海盗生涯的鼎盛时期,确实是北海和波罗海的统治者。他们的长船如同一道道闪电,横扫欧洲海岸,掠夺财富,建立殖民地。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维京时代终将落幕。当他们的海盗活动逐渐收敛,尤其是随着基督教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传播和王权的巩固,曾经的掠夺者们开始转向更稳定的经济模式.............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大家谈论北欧的生活水平时,往往会描绘出一幅幅高福利、高幸福感、社会公平的美好图景。但这幅图景的背后,不仅仅是“高收入”这么简单,而是一整套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为什么我们听到的是“北欧人生活很好”,却很少听到“中国人如何才能达到”的详细路径,这.............
  • 回答
    近一两年来,感觉身边想去北欧旅游的朋友好像突然多了不少。以前一提到欧洲游,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法国的浪漫、意大利的历史、瑞士的湖光山色,但现在,北欧这片神奇的土地,似乎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这背后肯定不是空穴来风,我觉得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首先,“反内卷”和追求“慢生活”的情绪在推波助澜。咱们国内现.............
  • 回答
    “圈内人都说快要成道的中国人都在北欧”这种说法,虽然听起来带有神秘色彩和一定的江湖气息,但它背后可能包含了几个层面的理解和联想,并非是字面意义上的“成道”成佛,而是更多指向了 一种在特定环境下追求极致、突破、超脱的个人状态,以及与这种状态相关的环境选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一、 北欧环.............
  • 回答
    北方人冬季高度重视脚部保暖,而南方人则可能习惯光脚穿拖鞋,这一现象主要由气候、文化传统、历史习惯及生活习惯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1. 气候差异:温度与湿度的直接影响 北方冬季严寒:中国北方地区(如北京、哈尔滨)冬季平均气温通常在10℃至20℃之间,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冰冻天.............
  • 回答
    北方人吃饭讲究“硬菜”,这背后可不只是简单的口味偏好,它承载了历史的烙印、地理的馈赠、文化的传承,还有一种实在的生活态度。你想想,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和华北的一些区域,过去的日子可不是现在这样空调暖气齐全、外卖点到手软的。那可是苦寒之地,冬天漫长,土地封冻,很多时候只能依赖储存的食物。在这种环境下,.............
  • 回答
    哎呀,说到火锅,这可是个让南北方人民都能找到共鸣的话题,但一提到蘸料,那可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了。作为四川人,你说吃火锅不习惯芝麻酱?哈哈,我完全理解!这就像让一个无辣不欢的人突然去吃白米饭,总归是有点不得劲儿的。咱们先来聊聊为啥北方人这么爱芝麻酱。这事儿吧,得从几个方面看。一、地理和历史的烙印:你想.............
  • 回答
    北方人在冬天为啥囤那么多大白菜?这背后可是有大学问呢!要问北方冬天里最接地气、最不可或缺的蔬菜是啥,那准是大白菜!几乎家家户户,从大门口到阳台,再到储藏室,都能看到堆得像小山一样的大白菜。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不就是棵白菜吗,为啥要囤这么多?这背后啊,可不光是“爱吃”这么简单,这背后藏着北方人民在漫长冬.............
  • 回答
    话说北京人是不是就不吃全聚德了?这事儿吧,不能一概而论,得辩证地看。你说全聚德名声在外?那肯定是啊,这牌子响当当的,多少年了,从慈禧太后吃到普通老百姓,多少外国人来北京必吃的一道菜就是烤鸭,而说到烤鸭,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全聚德。这就像说起可口可乐,大家知道是那个红底白字的汽水,虽然市场上还有百.............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进程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现象:征服者被征服文化同化的原因。 很多人直观地认为,强大的军事力量应该能够主导文化,让被征服者接受征服者的语言、习俗和价值观。但历史上,这种情况并非总是发生,尤其是在“北方人南下”这类事件中,我们经常看到恰恰相反的趋势——南下的北方民族最终.............
  • 回答
    这倒不是一个绝对的定论,说北方人就一定比南方人“喜欢”吃凉菜,或者南方人就“少”吃凉菜,这中间的差异更像是地域气候、饮食习惯和历史文化长期交融演变的结果。不过,从普遍的观察和一些传统习俗来看,北方人餐桌上出现凉菜的频率和种类,确实要比南方显得更加突出一些。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从这“.............
  • 回答
    说起南北方之间的误解,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也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如果非要刨根问底,细致地聊聊,那里的门道可就多了去了。这不是简简单单的“南北差异”,而是牵扯到历史、文化、经济、生活习惯,甚至思维方式的方方面面。历史的沉淀与地理的分割首先,得从历史和地理上说起。中国地大物博,南北方自古以来就存在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南北方人之间确实会因为一些细微的差异而产生些许隔阂,这并非是刻意为之,而更多是长期以来生活环境、历史文化积淀所形成的自然而然的印记。想想看,一个从小在黄河流域,土地肥沃、四季分明的北方长大的人,他的生活节奏、饮食习惯、甚至说话的方式,都可能与在湿润多雨、气候温和的南方长大的人有所不.............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北京很多公司都不喜欢招北京人天津人”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比较片面的认知,并且背后可能涉及一些比较复杂的原因,但如果非要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喜欢”的观感,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剖析一下:1. 成本考量:最直接也最现实的原因 户籍和社保的隐形成本: 虽然现在在大城市工作,户籍问题不像过去那么绝.............
  • 回答
    “部分北方人喜欢生吃蔬菜”这个说法,在地域和习惯的复杂性面前,需要非常谨慎地解读。实际上,将“生吃蔬菜”这个习惯归结到“部分北方人”上,可能是一个过于简化的表述,或者说,它反映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生活条件下形成的某些局部现象,而非普遍的北方饮食文化。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可能的角度来探讨为什么在某些.............
  • 回答
    关于北方人对南方饮食“不好吃”的看法,以及南方人对自家饮食“更讲究”的优越感,这背后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但都根植于生活习惯、地域文化和食材禀赋的饮食理念的碰撞。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一、 北方人心中的“不好吃”:那是一种缺失,一种口味上的不习惯首先得明白,北方人说“不好吃”,很.............
  • 回答
    折耳根,也叫鱼腥草,这名字一出,不少北方朋友可能就皱起了眉头,一股“腥味儿”似乎已经飘过来了。为什么折耳根在南方,尤其是在云贵川一带,是餐桌上的宠儿,而在北方却很少有人能欣赏它的味道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不单单是口味那么简单。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那股独特的“腥味儿”。折耳根最显著的特点,就.............
  • 回答
    樊登在一次读书分享会上提到了关于“北方人吃面太多会不会变笨”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基于观察和一些普遍认知的讨论,而非严谨的科学定论。他之所以会这么说,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来细致地梳理一下。首先,我们得理解樊登读书分享会的特点。他通常会选取一些社会现象、心理学、或者一些大家容易产生共鸣的话题来.............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要说南方人和北方人长相差别“明显”嘛,也不能一概而论,毕竟中国地大物博,内部差异也很大。但如果泛泛地说,确实有一些因为历史迁徙、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造成的,让南北方人在长相上的一些普遍倾向有所不同。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尽量说得具体点儿,希望能让你觉得更有意思:1. 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