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 2021 年 10 月 19 日 Apple 特别活动,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回答
2021年10月19日的苹果“来势汹汹”(Unleashed)特别活动,可以说是苹果在下半年的一场重磅发布会。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场活动,我会说它“性能炸裂,定位清晰”。

整体印象:

这场活动给我的感觉是,苹果终于把之前几代产品在性能上的一些“遗憾”一次性给补足了,而且是以一种非常震撼的方式呈现的。以往苹果的发布会可能还会围绕一些设计上的小迭代或者软件上的新功能展开,但这次的焦点无疑是围绕着“芯片”和“Pro”展开的。苹果想非常明确地告诉消费者,他们旗下的专业级产品线,在性能上已经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足以应对任何苛刻的工作流。

值得关注的信息(详细拆解):

1. M1 Pro 和 M1 Max 芯片:性能飞跃的代言人

核心亮点: 这绝对是整场发布会最最核心的信息。苹果这次直接跳过了“M1升级版”,而是推出了M1 Pro和M1 Max两款全新的定制芯片。这意味着苹果在自家芯片的迭代上,直接迈入了“专业级”的竞争行列,而且是以一种“降维打击”的方式。
M1 Pro: 苹果强调了它的CPU核心数量大幅增加(最多10核),GPU核心也翻倍(最多16核),内存带宽更是达到了200GB/s。这意味着在视频剪辑、代码编译、多任务处理等场景下,M1 Pro的表现会比之前的M1有质的飞跃。尤其对于需要处理更复杂内容的创意工作者来说,这都是实实在在的性能提升。
M1 Max: 这款芯片简直就是为“极致性能”而生。CPU核心同样可以达到10核,但GPU核心更是直接飙升到最多32核,内存带宽更是达到惊人的400GB/s。苹果给出的数据非常夸张,比如 ProRes 转码速度是M1的1.7倍,GPU性能是M1的4倍。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提升”,而是直接对标甚至超越了许多独立显卡。这意味着那些在Mac上进行重度视频剪辑、3D渲染、科学计算的用户,终于有了真正能和桌面级工作站媲美的便携式设备。
统一内存架构: 苹果再次强调了其统一内存架构的优势。这意味着CPU和GPU可以共享同一块内存池,数据传输的延迟大大降低,从而提升整体效率。M1 Max高达64GB的统一内存容量,更是给需要处理超大素材的用户吃了一颗定心丸。
“Pro”和“Max”的意义: 这不仅仅是命名上的升级,更是苹果在产品定位上的一次重要宣告。它明确了新款MacBook Pro系列是为专业人士量身打造的,不只是“能干活”,而是“干得漂亮”。

2. 新款 MacBook Pro (14 英寸和 16 英寸):设计回归,实力强悍

外观设计: 阔别已久的“接口回归”!苹果这次终于听取了用户的呼声,为新款MacBook Pro重新配备了HDMI接口、SD卡槽,并且还有MagSafe充电接口。这绝对是让许多MacBook Pro老用户激动人心的一点,它意味着无需再依赖昂贵的拓展坞,大大提升了使用的便利性。
MagSafe 充电: 不仅仅是方便,磁吸设计在意外拉扯时能自动断开,提供了额外的安全保障,也减少了意外损坏 MacBook 接口的风险。
SD 卡槽和 HDMI: 对于摄影师、摄像师和需要连接外部显示器的用户来说,这些接口的回归是生产力上的巨大提升。
屏幕:Liquid 视网膜 XDR 显示屏
MiniLED 技术: 苹果首次将 MiniLED 技术引入 MacBook Pro 系列,配合 ProMotion 自适应刷新率技术(最高可达 120Hz)。这意味着更出色的 HDR 表现,更深的黑色,更高的对比度,以及更流畅的视觉体验。对于视频后期、摄影调色等用户来说,这是非常关键的色彩和画面细节的保障。
刘海设计: 屏幕顶部取消了传统的边框,而是采用了类似 iPhone 的“刘海”设计,用于容纳全新的 1080p FaceTime 高清摄像头。虽然这个设计引起了一些讨论,但从视觉效果和屏占比来说,苹果的目标是为了让屏幕本身占据更大的空间。
性能释放与散热: 得益于 M1 Pro 和 M1 Max 芯片强大的性能,新款 MacBook Pro 在散热方面也做了不少文章。苹果表示其散热系统经过重新设计,能够更有效地在高负载下保持性能。这意味着用户可以更长时间地享受芯片带来的强大动力,而不必担心过热降频。
1080p FaceTime 高清摄像头: 随着远程办公和视频会议的普及,摄像头质量的提升也是一个重要改进。1080p 的摄像头配合 M1 芯片强大的图像信号处理器,能够提供更清晰、更细腻的视频通话效果。

3. AirPods (第三代):细节打磨,体验升级

设计: AirPods 3 在外观上更接近 AirPods Pro,但取消了耳塞式设计,而是采用了类似 AirPods 2 的半入耳式设计,但腔体设计有所调整。
空间音频和音频共享: 苹果继续推广其空间音频技术,AirPods 3 支持动态头部跟踪的空间音频,为用户带来更沉浸式的听觉体验。音频共享功能也让多人同时聆听同一设备成为可能。
续航提升: 续航是 AirPods 系列一直关注的重点。AirPods 3 在单次使用续航上有所提升,配合充电盒也能提供更长的总续航时间。
Apple Music 无损音频的支持: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意味着用户可以通过 AirPods 3 体验到更高质量的音乐播放。
定位: AirPods 3 的出现,并没有取代 AirPods Pro,而是定位在中端市场,为那些不喜欢入耳式设计但又想要更好音质和新功能的消费者提供选择。

总结来看:

这场“来势汹汹”的发布会,苹果用 M1 Pro 和 M1 Max 芯片为自己打造了一张新的名片,直接瞄准了专业用户市场。新款 MacBook Pro 的回归“接口”,屏幕技术的升级,以及性能上的巨大飞跃,都让它成为一款极具竞争力的产品。而 AirPods 3 的更新,则是在稳固其在真无线耳机市场的领导地位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线。

如果你是需要处理专业级任务的创作者、开发者、甚至是追求极致影音体验的用户,那么这场发布会的信息对你来说,绝对是“干货满满”,而且是那种能直接影响你生产力或体验的“干货”。苹果这次真的用实力证明了它在自研芯片上的决心和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来嫌2021年的16寸pro贵。但算了一下,把17年的27寸iMac和19年的16寸pro卖掉,居然就能换21年pro。

所以苹果的产品特色是保值。一般的电脑用四年就差不多是电子垃圾,4年旧iMac居然还能卖一半的残值,2年旧的pro还值2/3的价

user avatar

这次发布会苹果一共带来了 4 款新品:为专业 Mac 打造的专业级 M1 Pro、M1 Max 芯片,搭载全新芯片、120Hz 自适应刷新率屏幕的 MacBook Pro,支持空间音频的 AirPods 第三代,还有 HomePod mini 的三种全新配色。同时,还更新了Apple Music 声控方案的订阅方式。

M1 Pro 与 M1 Max:「我们创造了猛兽」

没成想去年大杀四方的 M1 只是个弟弟。

没有叫 M2,依旧还属于第一代序列,苹果为专业级用户准备的自研芯片终于亮相,名字分别是 M1 Pro 与 M1 Max。跟 iPhone Pro 系列的命名方式差不多,看来在苹果心里,Max 是要高于 Pro。

M1 Pro 与 M1 Max 均是基于 M1 的架构进行拓展,也就是说,制程还是 5nm,但 CPU 核心数、GPU 核心数、统一内存、内存带宽、封装晶体管数均成倍的增加。

M1 Pro 封装晶体管数达到 337 亿个(i9-11900K 晶体管数为 60 亿个);10 核心 CPU,包括 8 个性能核心与 2 个高效核心;16 核心 GPU;最高可配置 32GB 统一内存,其内存带宽达到 200GB/s。

相对于 M1,M1 Pro CPU 提升 70%,GPU 提升 3 倍。而相对于传统的 8 核 X86 处理器、传统集显和大功率独显相比,简单来说,同功耗下都没有 M1 Pro 性能高,而在同性能之下,M1 Pro 的功耗又少了很多。

不管以哪个维度,M1 Pro 都赢了。

M1 Max 则更为夸张,除了与 M1 Pro 拥有同样的 10 核心 CPU 外,其余规格都大有不同。M1 Max 封装晶体管数达到 570 亿,比 M1 Pro 都多出 70%,比 M1 多出 3.5 倍,如此来说,M1 Max 芯片的面积相当可观,它也是苹果迄今打造的最大面积芯片。

M1 Max 拥有最高 32 核 GPU,最高配备 64GB 统一内存,带宽再次升级,达到 400GB/s,接近 M1 的 6 倍。

而 M1 Max 对比英伟达 GeForce RTX 3080 Laptop(平台为 MSI GE76 Raider(11UH-053)),达到相同性能,功耗要少去 100W,同时带来更少的发热与更为安静的风扇声。

不光是面积最大,M1 Max 也应该是 Mac 上最为强大的笔记本电脑芯片。

除了最为基本的 CPU、GPU,M1 Pro 和 M1 Max 内部还集成了「媒体处理引擎」,给视频处理加速,其中 ProRes 编码视频还能再次加速,提升视频剪辑效率。

另外,M1 Pro、M1 Max 还配备 16 核神经网络引擎,全新的显示引擎,以及芯片内置的安全隔区等等高度苹果定制个性化的芯片核心。

抛开这些硬件规格,苹果自研芯片的一大好处就是能与 macOS 软件进行交融与优化,从而通过深度定制的系统来充分发挥出 M1 Pro、M1 Max 的效率、性能与维持电池续航时间。

M1 Pro、M1 Max 实则更像是 M1 的疯狂「堆料」版本,性能的提升和优异的功耗比其实也都基于核心数的成倍增加,而在性能提升的前提下,更大更快的内存带宽也保证了大容量高负荷任务的流畅运行。

总之,今晚亮相的 M1 Pro、M1 Max 犹如洪水猛兽,足以让苹果「笑傲江湖」。

MacBook Pro:「我们都做了什么?」

你想要的「接口」都回来了,甚至还送了你一个「缺口」。这就是苹果对新 MacBook Pro 所作所为。

「接口」是指 MagSafe 3、HDMI、SDXC 接口的回归,加上 3.5mm 耳机接口与 3 个雷雳 4 接口,MacBook Pro 14、16 均配配备了 7 个扩展接口,堪称奢华。


接口多了,且在配备 M1 Pro 芯片内置显示引擎的助力下,MacBook Pro 最高可同时连接两台 Pro Display XDR 显示器。而配备 M1 Max 芯片的 MacBook Pro 最高可连接三台 Pro Display XDR 显示器和一台 4K 电视。

最为关键的是,每一台新 MacBook Pro 在扩展的同时无需任何转换器。

「缺口」指的是 MacBook Pro 14、16 的屏幕上的「刘海」。在这刘海内,藏着一颗 1080p 的前置摄像头,并且这枚前置能够利用 M1 Pro 或者 M1 Max 中的 ISP 和神经网络引擎,再辅以计算视频技术,进行 FaceTime。

而造成这个缺口的原因之一就是屏幕的窄边框,视觉上更像是摄像头区域下沉,而非是屏幕上移。

新 MacBook Pro 的屏幕升级为 mini-LED,Liquid 视网膜 XDR 显示屏,能够提供最高 1000nits 的全屏亮度,以及 100 万比 1 的对比度。另外,这块屏幕还支持最高 120Hz 的 ProMotion 自适应刷新技术。

  • MacBook Pro 14 屏幕尺寸为 14.2 英寸。拥有 590 万像素(3204×1964),高于上一代 MacBook Pro 16 的屏幕像素。
  • MacBook Pro 16 屏幕尺寸为 16.2 英寸,拥有 770 万像素(3456×2234),为 MacBook 最高。

不光是屏幕特别,MacBook Pro 14、16 也采用了全新的外观设计,相对于前代,新设计的直角元素更多,视觉上也更小一点。

但从数据上来看,新设计变得厚重了一点。

  • MacBook Pro 14 厚度为 1.55cm(-0.01cm),重量为 1.6kg(+0.2kg);
  • MacBook Pro 16 厚度为 1.68cm(+0.06cm),重量为 2.1kg(+0.1kg)。

苹果 M 系列的「洪水猛兽」新自研芯片也会随着 MacBook Pro 14、16 一同上市,不过 M1 Pro、M1 Max 有着相当多的版本,CPU、GPU 核心数量有着相当多的组合。

  • MacBook Pro 14 有五种芯片可选(M1 Pro、M1 Max),CPU 有 8 核、10 核两个版本,GPU 有 14、16、24、32 核四个版本可选。
  • MacBook Pro 16 有三种芯片可选(M1 Pro、M1 Max),区别是 GPU 有 16、24、32 核三个版本。

更为关键的是,在如此的性能之下,MacBook Pro 的续航时间也有了相应的提升。

  • MacBook Pro 14 视频播放时间为 17 小时(比上代 +7 小时);
  • MacBook Pro 16 视频播放时间为 21 小时(比上代 +10 小时)。

倘若换到生产力工具对比看,Xcode 能够编译多达 4 倍的代码,或者在使用 Adobe Lightroom Classic 编辑图片时,会有 2 倍的续航提升。且无论接电与否,MacBook Pro 14、16 均可发挥出相应处理器的相同性能。

  • MacBook Pro 14 配备 70Wh 电池(比前代 +11.8Wh);
  • MacBook Pro 16 配备 100Wh 电池(与前代相同)。

在与前代自家产品直接的对比中,M1 Pro 和 M1 Max 相对于 Core i9(Coffee Lake)有着 2 倍速度提升。而与 Radeon Pro 5600 的独显对比,M1 Pro GPU 快了 2.5 倍,M1 Max GPU 则要快上 4 倍。

补充电能上,MacBook Pro 14、16 的 MagSafe 3 支持快充技术,30 分钟就能充至 50% 的电量,且也可以通过雷雳 4 接口进行补电。

M1 Pro、M1 Max 的加持下,新 MacBook 14、16 终于登场,它们算是苹果心中最具专业性设备的完整体,性能、续航、影音几近达到平衡。

比较遗憾的是,屏幕缺口的出现,让新的 MacBook Pro 稍显不完美。以及选配清单里各种不同核心数的 M1 Pro、M1 Max 过于错综复杂,属实让人有些挑花了眼。

  • MacBook Pro 14 仅有 M1 Pro 的版本(可加钱选配 M1 Max),定价 14999 元起;
  • MacBook Pro 16 有 M1 Pro 与 M1 Max 两个版本,前者 18999 元起,后者 26499 元。

AirPods 第三代来了

AirPods 第三代(以下简称 AirPods 3)的消息从年初传到了年尾,大家对它的期待,甚至超过了上一场发布会的主角 iPhone 13 系列。在上一场发布会「放鸽子」的它,终于在今天正式发布了。

我们先一起看看 AirPods 3 相比前代有哪些升级点:

  1. 全新外观设计,AirPods Pro 同款力度感应器;
  2. 苹果定制的高振幅驱动单元、定制的高动态范围放大器;
  3. 支持动态追踪的空间音频;
  4. 更长续航,支持 MagSafe;
  5. 抗汗防水

新一代 AirPods 3 的外观更接近 AirPods Pro,相比前代耳机柄更短,且采用了 AirPods Pro 同款的力度传感器,可以用来控制音乐的播放、暂停和切换。同时新款耳塞和充电盒均抗汗抗水,拥有 IPX4 级的防水等级。

音质方面,AirPods 3 与 AirPods Pro、AirPods Max 一样支持了最新的自适应均衡、支持动态头部追踪的空间音频等功能,采用了定制的驱动单元和高动态范围放大器,让低音更醇厚、高音更清澈。

AirPods 3 同时也成为了苹果 Magsafe 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支持 Magsafe、无线以及闪电接口充电,单次听歌时长可达 6 个小时。可实现充电 5 分钟,听歌 1 小时。搭配充电盒,可获得最长 30 小时的聆听时间。

AirPods 3 售价 1399 元,现在已经开启预定。

还有 HomePod mini 的新配色

AirPods 不是这场发布会关于音乐的唯一答卷,在发布会的一开场,苹果就推出了黄色、橙色和蓝色三款 HomePod mini 的全新配色,虽然在功能上与之前发布的白色与深空灰色没有区别,但三种新配色足够鲜艳,也足够个性。

Apple Music 也有了全新订阅方案

Apple Music 声控方案,每月仅需 5 元,就可以享受囊括上千万首歌曲的曲库,包含数百份全新心情和活动歌单、个性化推荐和风格电台在内的丰富内容,以及曾获奖项肯定的 Apple Music 电台节目。

这一方案将于今年晚些时候登陆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 17 个国家和地区,届时可以在 Apple Music 上看到「Just ask Siri」板块,来获取转为 Siri 设计的 Apple Music 声控方案。

总结

新款的 MacBook Pro 在性能方面可以说是断层级的提升,即使是最低配的 MacBook Pro 14 英寸版本,相比同样容量的 13 英寸 MacBook Pro,2000 元的差价换来是从芯片性能到屏幕素质再到外观设计的全面升级。

不过,为了追求更窄的边框,MacBook Pro 选择了「刘海屏」这样一个评论最多的设计方式。虽然视觉上有提升,但屏幕中间突出且没有 Face ID 的摄像头设计,让我很难说出「完美」。这可能就像 iMac 的大下巴一样,里面蕴含着苹果对工业设计的独特理解吧。

AirPods 第三代算是常规升级,虽然相比 AirPods 第二代新增了不少 AirPods Pro 才有的功能,但 1399 元的售价,并没有比第三方平台的 AirPods Pro 便宜多少,如果你喜欢 AirPods Pro 的外观又不习惯入耳式设计,那 AirPods 第三代值得入手。

总体来说,M1 Pro 和 M1 Max 两款芯片加持的 MacBook Pro 强大到足以让所有 Mac 用户心动;全新的 AirPods 第三代虽然没有降噪,但也满足大家的对它的期待;新配色的 HomePod mini 也着实抓人眼球。

可能你对这场发布会还有遗憾,别着急,说不定下个月就满足你了。(狗头.jpg)

user avatar

有人问max带宽是pro两倍要不要买max,完全不需要,带宽增加和cpu没有半点关系,是因为苹果cpu和gpu共用一个内存,gpu规模增加导致的带宽翻倍。cpu几十g带宽都够了



这可能是MacBook在外观上头一次开倒车

这个底部用弧度过度,让我回到了十年前….

十四寸的刘海。。不能说难看,只能说毫无美感

16的,哦也是丑,应用内自动上面变黑,,你告诉我这和我的19年有什么区别

最搞笑的是厚度重量都有增加

至于m1 pro和max

如果需要的人,比如fcpx和logic pro这种苹果自家优化的软件,可能还有adobe这种,会感觉到提升巨大


gpu三倍于5600m。换算一下就是3060ti?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怎么算,因为跑游戏,3d肯定是跑不过nivida,但是渲染速度肯定不会慢,这毕竟是人家最后一块遮羞布

现在需要想的是开发者如何挖掘这种gpu的性能,因为大部分吹mac的人吹的app。。它们压根不需要很强的gpu,我相信不是人人都拿来做8k视频渲染的。

主要还是Metal本身环境不行

总而言之,日常使用的人(包括业余fcpx adobe这种)不推荐购买16寸,除非你真的真的真的真的巨tm不喜欢小屏幕。2.1kg真的很重,1.6都已经不轻了。以前15寸都才1.8kg,一晃都增加了300-400g

其次就是对64g刚需的人,不过这类人也不需要我提醒他们去买16寸。

如果要问我32g还是64g的,如果你的专业里有人说过32g吃紧就无脑64g

这一代的突出点就是业余做音乐,剪辑的人已经不再必须选择16寸,14寸足够,因为两者差距主要是内存大小。你业余总不可能跟我说要去同时剪几条8k视频

但是m1 max是真心没什么必要,按照metal的尿性这个gpu基本是没什么卵用,目标就是8k渲染的专业工作者。至于其他的说什么3d建模的人建议左转去看看windows工作站

最后提一嘴这次是全面支持pcie5,wifi6

我是想买台mac回来通用的,现在好了,必须得再买个游戏本

以后写代码什么的就买个14寸算了。

至于什么时候换,哼我能把这台mac玩到5600m完全跑不动中高画质游戏,还是在开fsr的情况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