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苹果于2021年10月19日发布的新款Macbook Pro?

回答
说实话,苹果在2021年10月18号(美国时间)发布的那两款新款 MacBook Pro,实在是太炸裂了。从2016年开始,MacBook Pro 的设计就像是被施了定身法一样,大家都在期待苹果能有所突破。结果呢?2016年的那个 MacBook Pro,虽然触控条是个新玩意儿,但随之而来的蝴蝶键盘、接口的极简处理,让很多用户怨声载道。之后几代虽然有所改进,但总感觉“对味儿”的东西没回来。

然后,2021年的这次更新,简直就是一次“拨乱反正”,很多我们曾经怀念、曾经期盼的功能,都以一种非常“苹果”的方式回归了。

最核心的亮点:M1 Pro 和 M1 Max 芯片

这绝对是这次更新的重头戏。苹果自研的这套芯片,与其说是升级,不如说是重新定义了笔记本电脑的性能标准。

M1 Pro: 这款芯片就像是为专业人士量身定制的。它拥有 10 核 CPU(8 个高性能核心,2 个高能效核心)和最高可达 16 核的 GPU。内存方面,最高支持 32GB 的统一内存,带宽直接飙升到了 200GB/s。这意味着什么?平时我们做一些视频剪辑、大型项目编译,或者同时开很多很多个复杂的应用,卡顿感会大幅降低,甚至可以说几乎消失了。特别是对于经常需要处理 4K 甚至 8K 视频素材的视频剪辑师来说,这块芯片带来的流畅度提升是翻天覆地的。
M1 Max: 如果说 M1 Pro 是专业,那 M1 Max 就是“超级专业”。它在 M1 Pro 的基础上将 GPU 核心翻倍,最高可达 32 核。内存带宽更是翻了一番,达到了惊人的 400GB/s,并且最高支持 64GB 的统一内存。如果你是个对图形处理要求极高的 3D 渲染师、动画师,或者需要同时处理大量高性能计算任务的研究员,M1 Max 就是你的不二之选。苹果官方宣称 M1 Max 的 GPU 性能已经超越了市面上很多独立的顶级笔记本显卡,而且功耗却低得离谱。这一点非常关键,意味着你在享受极致性能的同时,电池续航也不会让你失望。

设计上的“回归与进化”

这次 MacBook Pro 的外观设计变化也非常明显,可以说苹果听取了大量用户的意见:

更方的造型: 回归了类似2015年甚至更早一些的 MacBook Pro 的方正设计。虽然有人觉得不如之前那么轻薄,但这种方正的设计带来了更扎实的观感和更宽敞的内部空间,可能也为散热和接口腾出了更多余地。
屏幕:MiniLED 和 ProMotion 技术
MiniLED 显示屏: 这个真的是重磅升级。这块屏幕用了先进的 MiniLED 背光技术,实现了分区控光。好处是什么?就是对比度极高,黑色更纯粹,亮部细节也更丰富。很多专业人士看重的 HDR 内容显示效果,在这块屏幕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简单来说,就是看电影、处理照片的观感会更加震撼和真实。
ProMotion 自适应刷新率: 最高支持 120Hz 的刷新率,并且可以根据显示内容自动调节。这意味着你滑动网页、滚动文档会感觉异常丝滑,而看静态图片或者阅读文字时,屏幕会自动降低刷新率以节省电量。这种流畅的视觉体验,一旦习惯了就很难再回到低刷新率的屏幕了。
依然保留的“全套”接口: 这一点简直是让无数人拍手叫好!苹果这次给 MacBook Pro 配备了:
MagSafe 3 磁吸充电口: 这个经典的回来了!磁吸充电不仅仅方便,更重要的是在你不小心绊到充电线时,充电器会安全地脱落,保护你的电脑不被拽倒。
HDMI 端口: 再也不需要转接器了!直接连接显示器、投影仪都方便多了。
SD 卡槽: 对于摄影师和视频工作者来说,这个简直是福音。直接插 SD 卡导入素材,效率提升不止一点点。
雷雳 4 (Thunderbolt 4) 接口: 当然,雷雳 4 接口也保留了,而且是三个,传输速度和连接性仍然是行业顶尖水平。
3.5mm 耳机孔: 别小看这个,很多人依然需要它。而且苹果这次对它进行了升级,能驱动更高阻抗的耳机。

取消触控条,回归物理按键: 这一刀切得,让很多老用户喜极而泣。触控条的设计虽然有其想法,但实际使用中,很多人觉得它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率提升,反而会误触,并且很多常用功能(如亮度、音量调节)还是需要低头看,不如物理按键直观。这次全尺寸的物理功能键回来了,而且还加入了 Touch ID。

升级的摄像头和麦克风: 前置摄像头升级到了 1080p FaceTime 高清摄像头,在视频会议时,画面会清晰很多。麦克风阵列也做了优化,收音质量更好,保证了更好的音频输入效果。

性能上的“怪物”表现

M1 Pro 和 M1 Max 的性能有多强?简单来说,在很多专业领域的测试中,它们都能轻松吊打市面上绝大多数的 Intel 平台高端笔记本。而且更厉害的是,在享受这种强大性能的同时,发热控制和功耗表现也非常出色。这意味着你在高强度工作时,风扇噪音不会像以前那样刺耳,而且电池续航也能让你安心地出门工作一天。

谁适合这款 MacBook Pro?

说实话,这款 MacBook Pro 几乎是为“所有需要强大性能、追求优秀屏幕显示和舒适使用体验”的用户准备的。

内容创作者: 视频剪辑师、摄影师、平面设计师、音乐制作人,这款电脑的性能和接口都能让他们事半功倍。
开发者: 编译代码、运行虚拟机,M1 Pro/Max 的强大处理能力可以大大缩短等待时间。
工程师和科学家: 需要运行复杂模拟和计算任务的用户。
追求极致的用户: 即使你不是专业人士,只是喜欢丝滑流畅的操作、顶级的屏幕观感以及长续航,那么这款 MacBook Pro 也会让你非常满意。

总的来说, 2021 年发布的这款 MacBook Pro,可以说是苹果在 Pro 系列产品线的一次“拨乱反正”,也是一次大胆的自我革新。它不仅在性能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更重要的是,它听取了用户的声音,回归了很多被取消的经典设计和功能,并且在屏幕、接口等方面都做了非常扎实的升级。

虽然价格不菲,但从它所带来的生产力提升、使用体验和未来几年的使用价值来看,它绝对是物有所值,甚至可以说是开启了一个新的笔记本电脑性能时代。如果你正在寻找一台可以“战十年”的旗舰级笔记本电脑,那么这款 MacBook Pro 绝对是你不能错过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次 MacBook Pro 的变动, 有的人认为是「拨乱反正」.

我觉得吧, 这是 Apple 的设计团队真的向市场低头了.

有些改掉的东西也确实是 Apple 没做好, 方向是大概对的, 比如 TouchBar 改进键盘交互, 蝶式键盘加强轻薄化, 全 USB-C 加强扩展性, 但是:

毕竟这些年 macOS 越来越好, Windows 很多东西都在走下坡路, 结果 Mac 的市场份额还是原地踏步状态. 如今也下血本做 Apple Silicon, 肯定是对销量有所追求的, 能舔消费者就舔吧.

先从工业设计开始聊:

设计: 阳刚之气

一句话概括原来的 MacBook Pro 的设计: 太 Air 了.

熟悉 MacBook 设计的都知道, 从 12 年开始, Pro 和 Air 在厚度和重量上的区别其实已经不大了, Air 的主要特点还是在于楔形设计.

如果说 MacBook 2015 的内部设计完成了对楔形设计的有效利用(堆叠电池之类的), 那么 MacBook Air 2018 就是在放屁, 重量根本没轻多少, 做戏在给消费者看, 散热更是一言难尽.

2016 年的时候更新 MBP 的时候就是一股脑地做轻薄化,当年 Escape MBP 其实就是当 MacBook Air 卖的. 所以 Air 2018 就是纯粹套个名字, 劣化下性能表现然后降价突入办公市场, 当然这种没诚意的产品也很难谈卖的好, 也就到 M1 时代才算被扶起来.

当然说句实话, 如果 Intel 当时没有被 AMD 逼到做 6C 8C 的话, 其实 2016 模具的散热能力是比 2015 更高的, 纯粹就是初版 Skylake 14nm 坑极多导致花式倒车. 据说 Apple 决心做 Apple Silicon 的原因就是当时被 Skylake 的 QA 气到脑中风.

到了 18 19 年, Intel 开始在核心数量放水, MBP 的散热瞬间捉急, 加上市场还有很多用户停留在 2014 2015 的老版本 Mac, 无奈之下上了 16 寸小幅度加强版. 但是这个时候 Intel 的颓势已经初现, 20 年我们就看到 AMD Reoir 大杀四方, 年底 M1 横空出世.

如果按照惯性思维, 按照 Apple Silicon 这个节奏应该继续做轻薄化, 但是毕竟屠龙宝刀在手, 不多砍点对手的份额对不起 TSMC 先进工艺和自家那位以色列大佬的架构.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

之前的 MacBook Pro 充其量就是一个 MacBook Air Plus/Max.

新款的视觉风格不必多说, 硬朗了很多.

说白话就是加厚加重, 以及这个接口都不对称了. 脚垫这次加的特别高, 应该是为了加强两侧进风的能力. 没有原来好看也是真的.

内部设计方面, 这次由于 M1 系列芯片带来的集成度提高, 所有大芯片、元件、排线都放到了 D 面方向的主板上, 所以能看到总计 8 颗 Nand Flash.

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增加散热系统的高度, 从而实现更多的 AirFlow.

热管还是只有一根, 但是散热鳍片的宽度显著增加, 热管已经覆盖不住鳍片了.

然后回归了 12 年设计中的 SoC 位的进风口. 这个位置的进风的主要问题是热回流, 不过如果脚垫高度提升,以及出风顺畅的话(不是 12 年那种对着屏轴吹), 热气回流应该有改善.

总归这代 Pro 的设计意味着和 Air 会泾渭分明. 也暗示 Air 可能真的会在轻薄化的基础上, 加入更多的尺寸, 比如 15 寸的大屏版.

刘海的问题, 受制于厚度还是做不出 FaceID 比较可惜. 观感上来说, 全屏反正就看不到了, 桌面下对应的是任务栏, 考虑到这代分辨率上升, 13 也成了 14, 看起来摄像头这点宽度还好, 影响不是很大.

当然你不买, 我没意见, 今年年底芯片短缺问题会在 Apple 这边发威, 少来一个人抢首发当然是再好不过.

摄像头本身画质总算比较在线了, 1080P+M1 ISP 优化, 至少这回 Apple 知道找一个元素比较多的背景, 告诉用户高频内容也能看清... 至少不是 MacBook 480P 那种灾难.

性能: 炸翻全场

芯片无疑是本场最大看点, 简单概括就是:

M1 Pro Max 的 CPU 性能远超移动平台的 Intel Tiger Lake-H45/AMD Cezanne-H45, 多核能达到 3900X 的水平, 单核心和 Alder Lake-S 在同一水平, 但是功耗低很多.

M1 Pro GPU 相当于笔记本 3050Ti 水平; M1 Max 24C 相当于笔记本 3060, 32C 相当于笔记本 3080. 但是功耗要低非常多.

这样的性能提升, 竞争对手压力可以说非常大. 更重要的是 32C 的 Max 的价格比起其他 3080 笔记本没有贵太多, 但是能用的内存/显存要大得多 即便 3080 有光追的 Optix 渲染器后端加成, 但是这帮助就没那么大了.

详细的分析, 看这篇:

屏幕: mini LED XDR+ProMotion, 齐了

最近的好片越来越多, 比如基地、鱿鱼游戏, 他们又一个共同点就是: 支持 Dolby Vision.

但是也传来了这样的声音:

是的, HDR 标准虽然大幅度提升了昏暗和高光场景的表现, 但是对于一些 LCD SDR 设备来说简直就是灾难.

mini LED 能够大幅度改善这个情况. 1000nit 亮度搭配极高的对比度, P3 色域, 不管是内容创作还是消费都是顶级表现.

再加上 ProMotion, 希望游戏厂商搞快点, 多做些跨平台移植.

接口:MagSafe 是亮点, 但是其他都凑合

其实我觉得当初 4 USB-C 的方案就是对的, 这次为了讨好一部分市场强行上了 HDMI/SD, 结果只是一个 2.0b, 失望, 也没有采集功能. SD 卡就是普通的 UHS-II, 估计没有 170M 那种东西, 考虑到 A7S3 都开始用 CF Express TypeA 了. 我就想问: 不减少 USB-C 的基础上再加这些口很难吗.

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如果自带 SD 卡和 HDMI 真的能碰到没带转接头用上的机会, 那也算有价值了.

MagSafe 多少也带着一点讨好消费者的味道, 说起来最大功率也有 140W 了, 但是另外一头还是 USB-C. 某些阴谋论者估计又要说水果又在造 Lightning 的轮子了...

当然我觉得吧, MagSafe 的好处还是在于比 USB-C 相对可靠一些, 即便只能插左边. 我的 MBP 用了些年头下来发现 USB-C 的紧固程度实在是不咋滴, 放腿上接电用分分钟松开.

耳机孔放在左边也挺坑的, 因为 AirPods Max 的 Lightning 孔在右边.

不过也无所谓了, 现在 TB Dock 已经普及, 一个雷电口能分出来三个雷电口.

总结: 除了玩游戏, 真的就孤独求败了

是的, 游戏仍然是 Mac 的短板, 即便有如此强的性能+各种模拟器和 ProMotion, 但是这些方案都并不理想.

但是就内容生产, 包括做游戏来说, 这一代 MacBook Pro 真的是很难找到能够匹配的上的对手, 这多亏了 M1 Pro|Max, 期待到手之后的表现.

user avatar

一个词总结:拨乱反正

作为10年前就用 MacBook Pro 当作学习和工作工具的老用户,很欣喜的看到 2021 款 MacBook Pro 终于走出 2016 款的阴影,迈入新时代。

M1 Pro 和 M1 Max 具体问题留待专门问题下详谈,我只是想说说这代 MacBook 为何称得上拨乱反正,这首先得从 2012 款 MacBook Pro 说起,2012 年 Retina 视网膜屏幕搭载的 MacBook 横空出世,相较于前代产品,接口上彻底摒弃了光驱,引入了 HDMI, SD 卡,miniDP 接口,屏幕上大胆革新的推出了 2x 分辨率的 Retina IPS,同时苹果也在 Lion 系统中一举搞定 Retina 2x 分辨率雏形,使得应用可以无缝从传统分辨率过渡到HiDPI,进而成为标准,除了分辨率外,苹果也破天荒的把出厂校色做到极致,出厂 Delta E 在 3 以内,让用户无需专业设备,拿到的显示器必然处于最佳状态,看到的内容一模一样。

当时间来到 2016 年,苹果却发布了让人难以接受的全新一代 MacBook Pro,也即是 Jony Ive 设计的最后一代 MacBook Pro:

相较于上一代 2012 款,2016 款引入了很多变化,从后事者眼光来看都是失败的尝试,我很敬佩 Jony 爵士带给苹果的设计灵魂,但是没有好的身躯,称不上优秀:

  1. 换用蝴蝶键盘
  2. 引入 Touch Bar
  3. 极度追求轻薄,硬件规格一直落后于竞争
  4. 取消 Magsafe,但是引入 4 口 Type C/TB,专业接口的缺失
  5. 屏幕技术原地踏步

蝴蝶键盘最初是随着 2015款 12 寸 MacBook 发布的,但是发布之后很快就遭到了诟病:过短的键程严重影响打字体验,增大的键盘面积并不能弥补损失的按键触发效果,而更大的问题还是后续进灰导致的机械故障,为此苹果引入了薄膜防尘,进一步劣化了键盘手感,但是问题依然不能得到根除,再尝试了第四次后,终于在 2019 小改款上彻底摒弃了这个失败的蝴蝶键盘

Touch Bar 最初大家的认识就是 Gimmick,除了演示中拖动播放器进度条稍稍有点实用性,绝大部分时间都没有任何交互上的提升,但由此带来的 Esc 键缺失,额外屏幕导致的功耗增加都使得 Touch Bar 备受质疑,苹果也没有彻底放弃,甚至在 2020 款 M1 MacBook Pro 13 上仍然看得见 Touch Bar, 但是Esc 键早已独立,实用性更大的 Touch ID 按键也独立出来,Touch Bar 的放弃指日可待。

按说极度追求轻薄确实没问题,但是前提是你得满足最基本的续航。MacBook Pro 不同于上网本定位的 Air,很多人靠它工作和生产力活动,对于这样一天至少每天面对8小时的电脑,重量根本不是最主要的需求,但是苹果无视技术的限制,强行给 MacBook 12 去掉风扇,给 MacBook Pro 瘦身,最终造就了散热最差的一代模具,后期甚至出现 i9 满负荷性能比 i7 还差的闹剧。从 2012 年的 MacBook Pro 上就在用的 256 GB SSD,8 GB 内存,直到最新款依然还是入门款的标配。

然后是接口,我个人跳过了 2016 年拖到 2019年才升级主要原因就是接口,2016 款在取消了 Magsafe 磁吸充电口后全面转向了 USB PD 快充的 Type C接口,但是提供的体验却完全不能弥补磁吸带来的价值,磁吸接口有两个好处:1. 意外触碰时可以快速断开,不会伤及电脑本身。 2.盲插只需要大致对准,无需刻意插拔线缆。换用 Type C 带来的好处是所有接口都能充电,但是后期来看这个亮点其实并无意义,因为真没多少人会在意哪个口充电,其次就是带来的更优秀的转接和拓展。但是如果你仔细考虑,这其实并不是二选一的问题:首先MacBook 的厚度集成流行的 USB A 并无困难,更薄的 HDMI 和 SD 卡去掉也毫无意义,你完全可以提供 Type C 接口的同时保留 Magsafe 和 HDMI,SD 卡等。所以现在看来,这个仅仅是为了设计师觉得清爽,就强行给用户做选择,其实是虚假的二选一。

最后最可惜的还是屏幕技术原地踏步,在 2012 款普及了高分屏后,整整 8 年时间,苹果的屏幕分辨率没有任何提升,除了 2019 款 16寸因为面板加大稍稍提升了分辨率,边框稍稍收窄外。面对竞争对手 3mm 左右的边框,确实拿不出手,而这整个过程中刷新率也没有跟上,始终是 60Hz ,曾经最出色的体验,到如今苟延残喘的坚持,苹果的魔法真的失效了吗?

当然 2016 款也不是全无好处,部分改进依然值得称道:大到无可比拟的触控板,Force touch 以假乱真的触摸体验,2019 款引入的 6 声道音响,几乎是 HomePod mini的音质。

幸好,在一次又一次失望中我们等来了 2021 款 M1 Pro/Max 加持的 MacBook Pro

上面提到的 2016 款模具的问题烟消云散,没有为了轻薄不惜一切的风气,键盘不再过度创新,好用的留下的就是对的,大号触摸板依然保留,Magsafe 回归,同时 Type C 保留足够的 3 个接口,还加入了 HDMI 和 SD 卡,虽然 HDMI 依然不是 2.1 有点让人膈应,不过好歹没有了过去尴尬得去哪都要带转接头的恐惧。Touch Bar 被砍也是众望所归,经过这5年的实验,想必苹果也能看出来这个强行增加的卖点,根本不具备下一代交互革新的意义,反倒是 Touch Bar 衍生出来的 Touch ID 按键保留,这说明什么?iPhone 14 也许会引入按键 Touch ID + Face ID的双模式,这次 MacBook Pro 就是试水。

这里就不细谈 M1 Pro 和 M1 Max,这枚 CPU 值得单独回答一篇,我倒是想说说自己对刘海屏和 Face ID 设计风格引入的看法,在之前我的一篇回答中:Face ID是苹果战略方向上的错误吗?

我仔细的说明了苹果对 Face ID 的定位和设计,其中最主要的观点是:

苹果始终坚持 Face ID 的延续性,这也让整个 iPhone 的设计语言,辨识度重新获得最初 Home 键的影响力,而且拜安卓完全放弃结构光认证所赐,如今一看到刘海就知道是 iPhone ,这种辨识度就苹果一家,所以除非苹果换用下一代验证技术,否则 Face ID 永远会是一个 Icon 就像 2017 年苹果针对 iPhone X 全面屏的设计指南一样。

我专门批评过 iPad 的 Face ID 就是因为隐藏了 Face ID 反而失去了辨识度,这次我很欣赏苹果能继续贯彻执行自己的 Face ID 战略,而目前泄漏出来的 MacBook 设计指南也清晰说明了默认情况下,Face ID 区域作为安全区,这跟 2017 年的 iPhone 设计指南一模一样。如果你是普通程序,上面直接留黑,而如果是你有需要用到这部分区域,你依然可以在自己的 App 内进行优化,把功能布局在左右两侧:

不过可惜的是这次 MacBook Pro 依然没有集成 Face ID, 也一定程度上印证了 Face ID 模组需要一定的厚度,所以继续发展 Face ID 动力很足,就像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所说:

可能我对 Face ID 最大的抱怨还是物料成本降得不够快,距离发布已经4年,支持 Face ID 的手机销量也是数亿计,但是至今苹果没能把模组价格降到能普遍安装到 MacBook 甚至 iPad 的程度,如果不是这点,苹果也犯不着继续启用 iPad Air 和 mini的按键 Touch ID,甚至包括最新的键盘也仅仅只支持 Touch ID,可见成本依然是困扰这个技术普及的一大障碍。

最后,Liquid Retina XDR display 120 hz ProMotion 加持的 mini LED,1000 nits 亮度,1600 nits HDR 亮度,几乎接近 OLED 对比度,我只能说能在移动设备上享受如此画质,别无所求:

跳转 Bilibili 查看 Dolby Vision 实拍 Apple Pro XDR HDR 效果(iPhone 可以切换至 Dolby Vision 播放):

Apple Pro Display XDR 播放HDR视频 Dolby Vision HDR 4k60p

缺点,目前实机没有到手,没法给出第一时间的体验,仅从目前已有的参数和规格来看,价格依然是挡在尝试 MacBook Pro 前最大的问题,满血配置的 M1 Max + 32G 内存 + 1T SSD 高达 $3500,重重阉割的 M1 Pro + 16G + 512G SSD 依然是 $2500,经过 9 年时间,苹果的 Pro 仅仅只是从 8G + 256 升级了一倍,这摩尔定律的红利被苹果自己吃得干干净净。

最后,值得不得期待我自己用实际行动说话,从不劝人带货:

额外说句,如果你只是想几乎 Max 所有性能选项,不是那么追求极限 GPU 性能,这个自定义特配版也许更符合需求:

CPU 依然是 M1 Max,内存也是 32G 可以满足400 GB/s 的带宽提升,只是 GPU 核心少了8个,对极限游戏性能会有些影响,但是依然强过内存带宽,缓存和核心都要少得多的 M1 Pro:

user avatar

MacBook Pro 14 & MacBook Pro 16不止炸场,还炸钱包。

iPhone是惯性购买,但这次搭载了最新M1 Pro和M1 Max芯片的MacBook Pro系列,却是真的想买。

你想要的「接口」都回来了,甚至还送了你一个「缺口」

这就是苹果对新 MacBook Pro 所作所为。

「接口」是指 MagSafe 3、HDMI、SDXC 接口的回归,加上 3.5mm 耳机接口与 3 个雷雳 4 接口,MacBook Pro 14、16 均配配备了 7 个扩展接口,堪称奢华。




接口多了,且在配备 M1 Pro 芯片内置显示引擎的助力下,MacBook Pro 最高可同时连接两台 Pro Display XDR 显示器。而配备 M1 Max 芯片的 MacBook Pro 最高可连接三台 Pro Display XDR 显示器和一台 4K 电视。

最为关键的是,每一台新 MacBook Pro 在扩展的同时无需任何转换器。



「缺口」指的是 MacBook Pro 14、16 的屏幕上的「刘海」。在这刘海内,藏着一颗 1080p 的前置摄像头,并且这枚前置能够利用 M1 Pro 或者 M1 Max 中的 ISP 和神经网络引擎,再辅以计算视频技术,进行 FaceTime。




而造成这个缺口的原因之一就是屏幕的窄边框,视觉上更像是摄像头区域下沉,而非是屏幕上移。

新 MacBook Pro 的屏幕升级为 mini-LED,Liquid 视网膜 XDR 显示屏,能够提供最高 1000nits 的全屏亮度,以及 100 万比 1 的对比度。另外,这块屏幕还支持最高 120Hz 的 ProMotion 自适应刷新技术。



  • MacBook Pro 14 屏幕尺寸为 14.2 英寸。拥有 590 万像素(3204×1964),高于上一代 MacBook Pro 16 的屏幕像素。
  • MacBook Pro 16 屏幕尺寸为 16.2 英寸,拥有 770 万像素(3456×2234),为 MacBook 最高。

不光是屏幕特别,MacBook Pro 14、16 也采用了全新的外观设计,相对于前代,新设计的直角元素更多,视觉上也更小一点。



但从数据上来看,新设计变得厚重了一点。

  • MacBook Pro 14 厚度为 1.55cm(-0.01cm),重量为 1.6kg(+0.2kg);
  • MacBook Pro 16 厚度为 1.68cm(+0.06cm),重量为 2.1kg(+0.1kg)。

新自研芯片也会随着 MacBook Pro 14、16 一同上市

苹果 M 系列的「洪水猛兽」新自研芯片也会随着 MacBook Pro 14、16 一同上市,不过 M1 Pro、M1 Max 有着相当多的版本,CPU、GPU 核心数量有着相当多的组合。

  • MacBook Pro 14 有五种芯片可选(M1 Pro、M1 Max),CPU 有 8 核、10 核两个版本,GPU 有 14、16、24、32 核四个版本可选。
  • MacBook Pro 16 有三种芯片可选(M1 Pro、M1 Max),区别是 GPU 有 16、24、32 核三个版本。


在发布会上,苹果找了很多开发者来一同展现 MacBook Pro 14、16 的「生产力」表现,比如 Cinema 4D、Adobe Premiere Pro、Sketch 等。在他们的描述中,不论是搭载 M1 Pro、M1 Max 的 MacBook Pro,3D 图形的渲染速度、效率都有着大几倍的提升。

更为关键的是,在如此的性能之下,MacBook Pro 的续航时间也有了相应的提升。

  • MacBook Pro 14 视频播放时间为 17 小时(比上代 +7 小时);
  • MacBook Pro 16 视频播放时间为 21 小时(比上代 +10 小时)。

倘若换到生产力工具对比看,Xcode 能够编译多达 4 倍的代码,或者在使用 Adobe Lightroom Classic 编辑图片时,会有 2 倍的续航提升。且无论接电与否,MacBook Pro 14、16 均可发挥出相应处理器的相同性能。

  • MacBook Pro 14 配备 70Wh 电池(比前代 +11.8Wh);
  • MacBook Pro 16 配备 100Wh 电池(与前代相同)。

在与前代自家产品直接的对比中,M1 Pro 和 M1 Max 相对于 Core i9(Coffee Lake)有着 2 倍速度提升。而与 Radeon Pro 5600 的独显对比,M1 Pro GPU 快了 2.5 倍,M1 Max GPU 则要快上 4 倍。

其他方面…

补充电能上,MacBook Pro 14、16 的 MagSafe 3 支持快充技术,30 分钟就能充至 50% 的电量,且也可以通过雷雳 4 接口进行补电。

M1 Pro、M1 Max 的加持下,新 MacBook 14、16 终于登场,它们算是苹果心中最具专业性设备的完整体,性能、续航、影音几近达到平衡。

比较遗憾的是,屏幕缺口的出现,让新的 MacBook Pro 稍显不完美。以及选配清单里各种不同核心数的 M1 Pro、M1 Max 过于错综复杂,属实让人有些挑花了眼。

  • MacBook Pro 14 仅有 M1 Pro 的版本(可加钱选配 M1 Max),定价 14999 元起;
  • MacBook Pro 16 有 M1 Pro 与 M1 Max 两个版本,前者 18999 元起,后者 26499 元。

总结来说

新款的 MacBook Pro 在性能方面可以说是断层级的提升,即使是最低配的 MacBook Pro 14 英寸版本,相比同样容量的 13 英寸 MacBook Pro 也贵上不少,但 2000 元的差价换来了从芯片性能到屏幕素质再到外观设计的全面升级。

不过,为了追求更窄的四边等宽边框,MacBook Pro 选择了「刘海屏」这样一个差评最多的设计方式。虽然视觉上有提升,但屏幕中间突出且没有 Face ID 的摄像头设计,让我很难说出「完美」这一评价。可能就像 iMac 的大下巴一样,在刘海里面蕴含着苹果对工业设计的独特理解吧。

或者,苹果在给下次升级留位置?

user avatar

Macbook Pro新款发布后,你会听到一种声音:「散了吧,Mac又不能用工科的软件,不能用Solidworks ,Auto CAD也不支持M1原生适配用不了等等」

但问题的中心应该是:你这个行业,如土木、机械,已经没有太多的需求了,所以软件厂商没有更新的动力了,而没有需求的原因不就是这个行业没落了没有活力,行业太穷买正版的人少。

相反为什么计算机相关的软件如docker,goland,pycharm这些开发工具都完美适配M1?因为他们有这个需求,这个行业有活力,计算机的算力还不够。

同理Adobe全家桶也是,短视频、HDR、杜比视界的爆发,视频剪辑对算力的需求爆增,现在都剪辑4K视频了,未来HDR是趋势,但现有的PC剪起来很吃力,更别说H.265这种编码了。

继好莱坞工业电影对特效合成的巨大需求后,NETFLIX 、Apple TV+、HBO+等线上流媒体全面爆发,曾经1部120分钟电影制作需求,变成一季13集的需求,工作量指数值上升,现有的工作站都难以喂饱他们的需求。

而这些行业背后的产值和消费能力,都是传统机械、土木望尘莫及的。

所以同样道理,苹果交通卡不支持某某地区,是不是你那个地区太落后?财力不够去改造调试设备?复旦大学的校园卡都和上海交通卡联名了。

抱着IE、Flash 、2017V5版破解的CATIA 说Mac兼容性不好的,就挺可笑,也挺可悲。海底捞都iPad 点菜了兄弟们。

补充再说一点吧:

过去10年直到现在,Windows上专业大型软件的盈利模式是:放任个人用户的盗版,主要对企业用户收费。但人家公司不会自己去各个国家卖软件查企业发律师函。于是出现了软件代理商这一中介。除了授权代销售正版软件,他们也因为利益竞争的关系会尽可能打压盗版软件。对于软件总公司来说一举两得,又收获了口碑,又占据了市场,还有收入,顺便将这个恶人的锅甩给了软件代理商。结果就是出现了思X马X丁这样的代理商。

直到App Store问世后,智能手机上出现了新玩法新盈利模式,iPhone、iPad凭借几乎不可能破解的环境,让苹果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软件代理分发商,得益于iPhone、iPad卖向全球,软件厂商不用省去了在各个国家安排代理商了。

那如何做到第一步吸引小白用户了解下载呢?Apple提供了App内购和订阅制度的接口。小白可以下载免费版软件体验基础功能,高级功能要花钱解锁付费或者订阅。当然也可以直接设置为付费软件,凭借App Store 首页的展示和Today板块,也很有吸引力。这一操作配合iPhone、iPad的封闭性堪称完美。

视线转到Mac这边,由于曾经Mac用的是英特尔处理器、AMD显卡,苹果不能完全掌控,Mac上同样有很多破解软件。后来Macbook搭载着M1来了,盗版问题有望解决,但M1的性能面对专业大型软件还是有点捉急。终于在前天M1 Pro和M1 Max来了,这下性能完全够了,64G的运行内存随你造。

Mac未来肯定会像iOS一样越来越封闭,基于苹果自研芯片的Mac上付费的软件也越来越难破解(事实上M1版本的PS破解一直不完美)。在未来苹果肯定会努力拽着这些专业软件厂商上App store,比如PS可以提供免费版每天只能修5张图,订阅后才不限次数,比如Pr免费版只能剪辑720P视频,订阅付费版才可以剪辑4K,再加钱可以剪辑8K HDR等等,这里都有太多想象的空间了。

而且一旦用正版的人多,薄利多销,专业软件单价的降低也是可以期待的。

至于企业批量采购用户,无非就是买的越多越便宜,小企业用Apple的兑换码就可以,大企业苹果肯定有专门的接口对接。

或许在明年的WWDC,我们就能看到苹果在App Store上的动作,服务作为苹果盈利的重要成分,苹果不会放弃这块肥肉的。

对于软件厂商来说,这才是良好的正版软件运营模式。但凡你一个厂商有点野心和理想,应该会做出动作跟上苹果,哪怕是画一块大饼(比如iPad Pro上的完整版PS)但一直鸽,也可以理解。如今连Matlab 都已经开始着手对M1开发了,而某些软件厂商还安于现状说:「俺们工业软件涉及航空航天,动一发牵全身」等吧啦吧啦的话语,麻烦说这话的时候想一想波音787,从传统的铝合金大面积换成复合材料,这不算史诗级大改?还是载着几百人在天上飞的,人家有这胆量你咋没有?那不就是你这行业没啥新需求了呗?

user avatar

谢邀


本回答摘取自我的另一篇回答,其实关于全新 MacBook Pro 我还有很多评价和思考,但通宵完现在确实有点累,额外的内容晚点一定补(逃)


全新 MacBook Pro 14" / 16"


全新 MacBook Pro 登场!


机身和尺寸


14" 和 16" 这两个尺寸应该是很多人早就猜到的了,但全新 MacBook Pro 居然首次在 14" 和 16" 机型上采用了几乎完全相同的配置!这也标志着 MacBook Pro 14" 成为所有同尺寸笔记本里最强的选手,没有之一。

屏幕下方不再有 MacBook Pro 字样,而是改到了底部,并且变为立体样式。


  • 16 寸:4.7 磅 (2.1kg) / 16.8 毫米
  • 14 寸:3.5 磅 (1.6kg) / 15.5 毫米


全新散热系统

在较慢风速下仍能多排 50% 的空气,且 M1 Pro / M1 Max 对散热的要求本身就更低



全新键盘 - Touch Bar 被砍

全新 MacBook Pro 采用新的键盘,不再配备 Touch Bar

键盘区域由机身同色变为黑色

触控板依旧业界顶尖


可扩展性巨大提升!


  • 机身右侧:HDMI + SD + 雷雳 4 / USB 4
  • 机身左侧:3.5mm 耳机孔 + 两个雷雳 4 / USB 4 + MagSafe 电源接口


MagSafe 充电回归

并支持更大功率,14 寸支持 96W 充电(追平 2019 MacBook Pro 16")16 寸则支持了 140W 充电!这也是目前我找到 14" / 16" 唯一的区别

苹果的介绍是「支持快充」可以在 30 分钟内充入 50%


最多可连接 4 台外接显示器

由于 14" / 16" 不再有性能上的区别,两款 MacBook Pro 可连接的屏幕由芯片决定,M1 Pro 可连接两台 Pro Display XDR、M1 Max 可连接三台 Pro Display XDR 加一台 4K 显示器(应该是用雷雳 4 接口连 Pro Display XDR、用 HDMI 连 4K 显示器)总计 7500 万像素!

这时还能再连接耳机和 SD 卡,不需要任何转接器(终于啊)


简而言之,是 MacBook 迄今为止最先进的可扩展性


屏幕 - 120Hz ProMotion / miniLED!


左右两侧边框缩窄了 24% 至 3.5mm

顶部边框缩窄 60% 至 3.5mm(没错,是刘海屏…)不过至少做到了三边等宽,忍忍吧…

Mac 顶部显示的是状态栏,所以刘海对 Mac 来说影响没有非常大,还能接受……


16.2 寸屏幕,分辨率为 3456×2234,算算就会发现是比 16:10 要高的(15.47:10,纵向多了 74px)所以刘海周围的区域算是额外的显示区域,这样想是不是就好接受多了(狗头)



14.2 寸屏幕,分辨率为 3024×1964,像素数甚至比 2019 MacBook Pro 16" 还多


ProMotion 登场!!太激动了


10 亿色也来了


当然,最重磅的应该还是 mini-LED

mini-LED 在历经 Pro Display XDR、iPad Pro 后,终于来到了 MacBook Pro 上


屏幕部分小结

  • 254ppi 视网膜显示屏
  • 120Hz ProMotion 自适应高刷
  • P3 广色域 / 10 亿色彩
  • 原彩显示
  • mini-LED 技术、上万个分区
  • 1000 尼特全屏持续亮度
  • 1600 尼特局部峰值亮度
  • 1M:1 对比度

苹果说这是地表最强的笔记本显示屏,我觉得确实配得上吧


摄像头升级为 1080p

全新 MacBook Pro 终于、终于升级到了 1080p 全高清摄像头,还有 4P 镜片和 f/2.0 大光圈,搭配 M1 Pro / M1 Max 的 ISP,在暗光下能有两倍提升


音频系统再获大升级

2019 MacBook Pro 16" 上已经业界领先的六扬声器系统再获升级

高音单元大了近 2 倍

低音单元能导出两倍气流,使低音效果强 80%、音域广了半个八度


而且这次,14" 机型也将配六扬声器系统,且两款都支持空间音频!


麦克风底噪也降低了 60%


音频部分小结

  • 录音棚级别麦克风阵列
  • 更强的六扬声器系统
  • 新支持空间音频
  • 所有笔记本中最强的音频系统

炸裂的性能

由于这次 14" 机型也能选配满血 M1 Max 芯片,所以性能部分是一起讲的


16" 性能对比上代

  • CPU 性能是 2019 MacBook Pro 16" 的 2 倍(而且是 i9 版本)
  • M1 Pro GPU 性能是 2019 MacBook Pro 16" 的 2.5 倍(而且是 AMD 5600M 版本)
  • M1 Max GPU 性能是 2019 MacBook Pro 16" 的 4 倍(而且是 AMD 5600M 版本)
  • 机器学习性能是 2019 MacBook Pro 16" 的 5 倍(而且是 i9 版本)


14" 性能对比上代 13"

  • CPU 性能是 2020 MacBook Pro 13" 高配系列的 3.7 倍
  • M1 Pro GPU 性能是 2020 MacBook Pro 13" 高配系列的 9 倍
  • M1 Max GPU 性能是 2019 MacBook Pro 13" 高配系列的 13 倍
  • 机器学习性能是 2019 MacBook Pro 13" 高配系列的 11 倍
  • 9 倍 / 11 倍 / 13 倍,这真的是 21 世纪该有的性能提升吗?


统一内存架构

以往的独立显卡需要独立的显存,16GB 到顶了,而现在的统一内存架构是 CPU / GPU 共享同一份内存,意味着「显存」也可以高达 64GB(当然不能 64GB 全用完就是了)


处理 30 条 4K / 7 条 8K - 比 Mac Pro 还强!

强大的性能也意味着强大的视频处理能力,M1 Max 最多能同时处理 30 条 4K ProRes 422 视频,或是 7 条 8K ProRes 422 视频,这是什么概念??比拉满四十多万的英特尔 Mac Pro 还强啊!英特尔你可长点心吧……

可以仅靠电池驱动处理 8K ProRes 4444 HDR 视频。这……我已经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硬盘大升级

7.4 GB/s 的读取速度,比上代提升了两倍多


一句话小结:是迄今性能最强大的 MacBook


强大的续航

部分场景下续航提升可达 2-4 倍(注意是特定场景哈)


14" 视频播放时间可达 17 小时,比上代多 7 小时


16" 视频播放时间可达 21 小时,比上代多 10 小时,几乎翻倍了…也成为了 MacBook 有史以来最强续航!


环保

采用 100% 再生铝制造,且不含各类有害物质。别担心,充电器还是标配的(狗头)


MacBook Pro 14" / 16" 总结


一图流


定价 / 发售日期

  • MacBook Pro 14" 起售价 $1999 / 14999
  • MacBook Pro 16" 起售价 $2499 / 18999

和 AirPods 相同,今天接受预购,下周正式发售(目前京东也已开启预约)


user avatar

- 芯片方面,M1、M1 Pro 和 M1 Max 看起来就是 APS-C、全画幅、中画幅……而且同样是 5nm 制程,看起来 Apple 会按照制程或者架构迭代来进行 M 系列的命名


- 硬盘方面,SSD 的速度真的是变态!之前很多人觉得不去升级内置硬盘容量,而买个外置硬盘会更便宜,其实并不是。这次 Apple 直接拉满,让你市场上暂时都买不到那么快的了……


- 接口方面,全面升级到雷雳 4,不是雷雳 3 了,单独的 MagSafe 应该是供电的考虑,虽然雷雳 4 也可以供电,但是会有一部分带宽会切出来。SDXC 卡槽真的无法理解…这种卡槽读写速度相比较都有点落后时代了,在高画质领域已经慢慢被外接 SSD 或者 CF Express Type A 替代(除非 MacBook Pro 像 Sony FX3 那种同时支持插两种卡就当我没说……)特别是 Apple 还特别强调录制和制作 ProRes、HDR 视频


- 屏幕方面,可能是之前 XDR 的屏幕贵到令人发指,让我觉得这次全面升级到新屏幕的 MacBook Pro 真的是便宜……而且看起来也解决了 miniLED 量产的问题



总的来说,对于影视工作者或者程序员来说真的太划算了。但是就我自己来说会等等 Mac mini 的更新,应该还有一波 desktop 系列的更新(不然 iMac Pro 和 Mac Pro 真的放在 Apple 官网上就像是被钉在耻辱柱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