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苹果搭载 M1 芯片的彩色 iMac,有哪些亮点和槽点?

回答
苹果 M1 芯片的彩色 iMac 在发布之初就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它不仅是苹果首次在桌面级电脑中采用自研 ARM 架构芯片,更以其多彩的设计语言和强大的性能表现,为一体机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下面我将从亮点和槽点两个方面,详细评价这款 iMac:

亮点:

1. 惊艳的色彩设计与轻薄一体化机身:

色彩的回归与年轻化: 这是 M1 iMac 最直观的亮点。苹果一改以往 iMac 一贯的银色调,推出了蓝、绿、黄、粉、紫、橙、银七种充满活力的配色。这些色彩不仅让 iMac 摆脱了“沉闷”的刻板印象,更符合现代家居和办公环境对时尚、个性的追求。尤其对于年轻用户和追求生活品质的用户来说,这是一种极大的吸引力。
薄至 11.5 毫米的机身: 凭借 M1 芯片强大的能效比和内部结构的高度集成,M1 iMac 的机身厚度被压缩到了惊人的 11.5 毫米。这使得 iMac 整体看起来更加纤薄,摆放在桌面上更具艺术感,不再是笨重的电脑,而更像是一件现代艺术品。
极简的支架设计: 尽管支架不如机身本身薄,但它依然保持了苹果一贯的简约风格。支架的设计也考虑到了理线需求,通过背部设计将电源线隐藏,进一步提升了整体的整洁度。

2. M1 芯片带来的强大性能与能效比:

出色的 CPU 和 GPU 性能: M1 芯片集成了 CPU、GPU、16 核神经网络引擎和内存等多种核心。对于日常办公、网页浏览、影音娱乐以及轻度到中度的图形处理(如视频剪辑、照片编辑)等任务,M1 iMac 都能提供流畅、快速的体验。尤其是在 macOS 优化加持下,许多原生应用运行效率极高。
惊人的能效比: M1 芯片的低功耗特性是其一大优势。这意味着 iMac 在提供强大性能的同时,发热量极低,风扇噪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大多数日常使用场景下,用户可能根本听不到风扇在工作,这对于追求安静工作环境的用户来说是巨大的福音。
优秀的图形处理能力: M1 芯片集成的 GPU 在同类 ARM 芯片中表现出色,能够应对大部分图形密集型任务。对于创意工作者来说,虽然比不上高端独立显卡,但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其图形性能已经足够满足需求。
统一内存架构: M1 芯片采用了统一内存架构,CPU、GPU 和神经网络引擎可以共享同一内存池,从而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和性能。

3. Retina 4.5K 显示屏:

出色的色彩准确性和亮度: 24 英寸的 Retina 4.5K 显示屏提供了细腻、锐利的图像显示效果。其色彩还原准确,亮度充足,支持广色域(P3),观看 HDR 内容时效果更佳。
TruTone 技术: 屏幕支持 TruTone 技术,可以根据环境光自动调整白平衡,使得屏幕内容看起来更自然舒适,减少眼睛疲劳。
窄边框设计: 相比之前的 iMac,M1 iMac 的边框得到了进一步收窄,虽然不是全面屏设计,但视觉效果更加沉浸。

4. 优秀的用户体验与生态系统:

macOS 操作系统: macOS 的流畅性、易用性和稳定性是其核心竞争力。与 M1 芯片的深度整合,使得整个系统的运行更加高效。
Apple 生态系统联动: 如果用户同时使用 iPhone、iPad 等苹果设备,M1 iMac 能够提供无缝的生态体验,例如 Handoff、Universal Clipboard、AirDrop 等功能,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便利性。
集成高品质摄像头和麦克风: M1 iMac 配备了 1080p FaceTime 高清摄像头和一套出色的麦克风阵列,为视频会议和语音通话提供了高质量的音视频体验。

5. 触控 ID 的便利性:

安全快捷的解锁与支付: 集成在电源键上的触控 ID 传感器,使得解锁电脑、授权购买等操作变得非常便捷和安全。

槽点:

1. 端口数量和类型受限:

雷雳/USB 4 端口过少: M1 iMac 的基础款仅配备了两个雷雳/USB 4 端口,高配款增加到两个 USB 3 端口,总共四端口。对于需要连接多种外部设备(如外接显示器、硬盘、读卡器、网线等)的用户来说,端口数量明显不足,需要依赖扩展坞(Dongle)。
缺少 SD 读卡器和 HDMI 端口: 过去 iMac 配备的 SD 读卡器和 HDMI 端口,在 M1 iMac 上被移除,这对于需要频繁导入照片视频或连接投影仪的用户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2. 显示屏边框设计依然存在:

宽大的下巴: 尽管侧边和顶部边框有所收窄,但 iMac 屏幕下方的“下巴”依然存在,这在追求极致全面屏设计的当下,显得有些“复古”甚至有些笨重。一些用户认为这影响了整体的视觉美感。
白色边框: 所有配色的 iMac 屏幕边框均为白色,虽然与部分配色结合起来也算和谐,但对于追求纯粹沉浸式视觉体验的用户来说,可能会觉得不如黑色边框那么“纯粹”。

3. 理线设计尚有改进空间:

电源线接口设计: iMac 使用了编织网设计的电源线,并且通过磁性接口连接到电脑背后。这种设计虽然美观,但在实际连接时,需要将电源线插头插入电源适配器,再将适配器连接到 iMac,不如直接插入电源线来得直接方便。而且,如果需要更换不同颜色的电源线,也需要更换整个适配器。
支架的调节性有限: iMac 的支架仅支持倾斜角度的调节,不支持高度和左右旋转的调节。这意味着用户需要根据自身的使用习惯和桌面高度来调整坐姿,或者需要配合其他配件来解决。

4. 内存和存储不可升级:

固化内存与存储: 类似于 MacBook Air 和 MacBook Pro,M1 iMac 的内存和存储都是焊接在主板上的,用户在购买后无法进行升级。这意味着用户在购买前需要慎重考虑自己的长期需求,一旦选择不当,后期将无法进行任何升级。
价格相对较高: 尽管 M1 芯片带来了高性价比,但 iMac 作为一款一体机,其整体价格依然不菲,尤其是高配版本。

5. 性能瓶颈与适用场景:

不适合专业级重度工作: 虽然 M1 芯片性能强大,但它依然是集成显卡,对于需要运行大型 3D 渲染、复杂的科学计算或需要专业级独立显卡支持的应用来说,M1 iMac 的性能可能无法满足需求。
单风扇散热: 尽管 M1 芯片能效比高,但在长时间高负载运行下,单风扇散热系统的效率仍然是一个潜在的瓶颈。

总结:

苹果 M1 芯片的彩色 iMac 是一款 “为绝大多数用户而生” 的一体机。

亮点在于: 它成功地将强大的 M1 芯片性能、出色的能效比、精美的色彩设计和优质的屏幕整合在一起,为用户带来了极具吸引力的桌面体验。它以其时尚的外观、流畅的 macOS 系统和苹果生态的联动,吸引了大量追求个性、便捷和高品质生活体验的用户。

槽点则主要集中在: 端口数量的限制、边框设计以及可升级性的缺失,这使得它不太适合那些需要连接大量外设、追求极致视觉效果或有未来升级需求的用户。

总的来说,如果你是普通家庭用户、学生、轻度办公用户、以及对生活品质有追求的创意工作者,并且你已经身处苹果生态系统中,那么 M1 彩色 iMac 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推荐的选择。但如果你是需要连接多种专业设备、进行重度图形处理、或者有未来升级计划的用户,可能需要仔细权衡其优缺点,或者考虑其他解决方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什么亮点,反而倒很明确的表明了苹果的策略

通过向专业客户提供准廉价的准专业级产品(没错mac pro、imac pro和XDR都是准专业产品,而且很廉价 深圳尊正的普通彩监都比XDR贵得多),通过向专业用户让利维持专业性光环。

然后用利用光环效应吸引最普通的轻度用户购买高毛利的普通产品。

M1的mac 系列定价都不高,显然不是针对专家级用户去的。

AIO水桶机,拼命堆特性反过来反映的就是用户群体价格敏感而特性不敏感,需求庞杂且不统一。

普通用户现在需求已经基本沦落到一个信息终端就可以满足的地步

和CPU一起封装的8-16GB内存,256G-1TB容量的固态盘,24.5寸的屏幕,和4.5KG的重量,说实话就是一个大号无触控的平板,本质上就是个轻量的信息终端



至于pro产品线会不会全换成ARM,短期来看不是很现实

为了销量比较可怜的塔式、机架式工作站设计一套芯片,单独为了AIO工作站再设计一套芯片,既要支持512GB-8TB级别的内存,又要维持64-128条PCIE的扩展,还要塞进32、64、96个核心,研发成本和制造难度都是飞起。

反而是消费级产品的ARM SOC,反而有可能以加速卡的形式作为选件直接出售,更有意义。

工作站的CPU计算能力本身就是其次,主要是提供一个扩展性良好的平台,供各类外围设备交互。

user avatar

两极分化的外观——极薄的机身,宽广的“下巴”

iMac在8年之后终于换了新模具了。

老的iMac外观已经有多年没更新,虽然看起来并不丑,但在窄边框、高屏占比早已成为大趋势的今天,iMac的造型已然落后于时代。

全新iMac用上了苹果从iPad Pro 2018开始使用至今的全铝合金、直角边机身的外观设计语言,算是达到了与时代潮流接轨的要求。

但为了追求更薄的机身,苹果选择了将主板放置到屏幕下方的区域,来达成整个上半身均匀的11.5mm厚度,结果就是在屏幕下方有了一块巨大的“下巴”。

这样的取舍,你能接受吗?(我个人还能接受)


多彩的配色——致敬20年前的第一代iMac?

这代iMa在外观方面的另一个显著改变是提供了多种颜色选配,除了上代iMac采用的银色外,还额外引入了6种配色,其中包括刚刚加入iPhone家族的紫色。

上一次提供多彩颜色选配的iMac,还是20多年前的第一代iMac G3(1998.8-2003.3)。

两代的可选配色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官网采用的宣传视频也采用了和20多年前一样的拍摄角度,这些似乎都是有意在致敬第一代iMac?


全新的芯片——迈向ARM,但尚未迁移完整

不出所料,iMac成为了继MacBook Air、MacBook Pro和mac mini之后第四个迁移到Apple Silicon的Mac产品线。发布会上并没有带来新的SoC,而是继续采用发布于去年11月的M1芯片。从这个角度分析,苹果其实完全可以在去年发布新iMac,没有发布的原因或许是新模具还没有准备好?

M1在几个月内已经向业界展示了出众的IPC和能耗比,与一众带独显的轻薄本相比也完全不落下风。但与更高配置的x86电脑(不小于8核的十代酷睿或5000系锐龙,配备2060或更高级别的显卡)相比,除了一些苹果独占的软件之外,M1的性能表现还无法与其匹敌。

这些“更高配置的x86电脑”,就包括去年夏季刚升级了配置的27英寸iMac(最高可选配i9-10910处理器、Radeon Pro 5700XT显卡)。

也因为此,在这次发布会上与24寸iMac对比的始终是已有两年未更新的21.5寸iMac(最高可选配i7-8700处理器、Radeon Pro Vega 20显卡),代表着这次的24寸版本定位与此前的21.5寸类似。

而27英寸的Intel iMac并未退市,仍然在Apple Store继续售卖。这意味着更大尺寸的iMac,需要等待后续苹果推出更强劲的M系列芯片推出后才能得到更新了。

【PS:21.5寸的“究极乞丐版”(七代低压i5处理器、1080p sRGB色域屏幕)也还在官网继续销售】


细节的升级——跟上苹果生态发展的步伐

新iMac带来了模具和配置的全方位换代,也带来了其他Mac上已有的一系列设计和生态:

  • 屏幕的物理像素等级从4K增加到了4.5K,使得PPI仍然保持与上代一致的水平(218 ppi vs. 219 ppi)
  • 摄像头升级到了和2020款27英寸iMac一样的1080p分辨率
  • 四个Type-C(2个雷电3/USB 4、2个USB 3.1 Gen2)
  • 无线网络支持Wi-Fi 6
  • 原彩显示、Touch ID、Hey Siri等功能随M1 SoC一并加入
  • 六单元立体声扬声器,音频体验大幅提升

新设计的电源接口还集成了网络传输功能,把RJ-45以太网接口从机身上移到了适配器上,算是一个很巧妙的设计。


抠门的配置——祖传小容量+减配

去年的M1 macbook在能耗比和续航等方面的明显优势非常亮眼,但较小的内存和存储容量也劝退了相当一批用户,部分人甚至声称“如果m1的air能16 g+512g起步,将通杀所有轻薄本”。

然而很可惜,全新iMac的起步内存硬盘组合依然是熟悉的8G+256G。

256G的存储容量在面对现代大型应用、高码率视频的时候捉襟见肘,在一众笔记本早已标配512G SSD的今天也显得实在是“抠”。

8G内存虽然不至于导致卡顿,但几个月前爆出的M1芯片SSD写入容量过大的问题,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较小的内存容量带来内存与硬盘上的swap空间大量的数据交换。而选择16G内存的唯一渠道是官网定制。

不仅如此,在1299美元的最低配上还有以下减配:

  • 没有黄、橙、紫三种配色
  • GPU从8核降低到7核(与低配MacBook Air类似)
  • 两个USB 3接口被移除
  • 配套的适配器上不带RJ-45以太网接口
  • 配套的自带键盘没有Touch ID功能

这些减配让一些发布会上宣传的新特性也随之消失,只能通过后期升级来弥补(重买带以太网接口的适配器和带Touch ID的键盘),带来额外的成本开销。


价格分析及导购建议

24寸iMac有三种官方配置:

7核GPU、8G内存、256G存储(有减配)——9999元

8核GPU、8G内存、256G存储——11499元

8核GPU、8G内存、512G存储——12999元


(1)如果你是老款21.5寸iMac用户,那么这次的新款值得升级。

9999的低配作为入门款,价格与2019年的21.5寸入门款(i3-8100处理器、Radeon Pro 555X显卡、8G内存、1TB硬盘)持平,作为入门演示、办公用途可以考虑,但这意味着被减配到的新特性无法享受到。如果你手头有其他新款苹果设备,个人建议加点钱考虑无减配的版本更合适。

11499和12999的版本只有存储容量的区别,个人建议:如果使用强度较高(经常拿来用PS、LR修图,或用FCPX剪辑一些视频),强烈建议在官网定制16G内存。硬盘容量看你自己的需求,如果觉得官网定制大容量存储太贵,可以考虑购买USB-C移动硬盘作为扩充。

(2)如果你是2020款27英寸iMac的用户,不建议升级,之后的Apple Silicon芯片会在性能、扩展性等多个维度相比M1有明显提升。

(3)如果你只是为了加入M1提供的苹果生态而不需要苹果的外设,选择mac mini外接显示器键鼠是更加经济、灵活的选择(比如sRGB色域的4K显示器只要2000元左右)。

user avatar

iMac: 颜色是真的多, 网课用户是真的多

今年的 iMac 终于换了设计, 也从尴尬的 21.5 寸升级到了近 24寸, 分辨率上了 4.5K. 虽然下巴还是很大, 但是要知道这个下巴换来的是整机的超级轻薄, 你敢相信这玩意包含底座才 4.5kg, 11.5mm 厚?

下巴的部分是塞了所有 IO, 扬声器, 风扇, 处理器. 如果要没有这个下巴, 单就 IO 接口上置, 那就至少得从 11.5mm 厚到 20mm 了, 感觉完全不一样.

至于撞色设计就是贴近家居学校那套室内设计风格, 挺好的. 背后主导就是 Evans Hankey, 没跑了.

还有这个 Logo 真的是大, 前台姐姐直呼贴心, 化妆品柜台再也不用遵循银白配色了:

还是老算法, Mac mini 的起步价是 699 刀, 这次 iMac 是 1299 刀, 600 刀的差价换来了:

  • 高端素质的 P3 LCD 屏幕, 还不仅仅是 4K, 是 4.5K, 至少值 4000/600 刀
    • 另外这次也有 True Tone 了, 算是仅次于分辨率增加的改进, 两个字, 舒服.
还有句话要提醒, 你花就算 1000 刀买显示器, iMac 屏幕的高亮度、P3广色域、HDR10支持乃至 TrueTone, macOS 的色彩管理和 TV+ 内容生态可都是买不来的, 而这屏幕这些 Feature 都是 Correctly Checked 的
  • 送键盘鼠标, 带颜色的, 至少值 1000/150刀
    • 另外终于知道这个编织线给谁用的了!
  • 加强的扬声器、麦克风和摄像头, 50刀
    • 还是那句话, 水果的扬声器, 就算其他厂家能买到同样的硬件, 也做不到同等级的调教. 摄像头也是, 这次继续告诉你 ISP 画质增强, 麦克风同理, 还有垂直整合的 TV 内容生态, FaceTime 社交关系, 买个 WIndows AIO 能和你 iPhone 女朋友 FaceTime 吗?
  • 再加 200 刀, 送 TouchID, 升级 8C GPU, 多两个 USB-C 和一个千兆网口
    • 这部分丰俭由人, 讲道理如果不在意性能和接口, Apple Watch 照样能代替部分密码(不包含 Safari, 当然你用 Chrome 可以无视)和解锁功能

不过另外一方面看, 现在 M1 家族的设备挺多了, 而 WWDC 也就在 6 月举办, 届时可能就有 M1X 设备登场. 而 iMac 24 面向的是家庭/企业/学生用户为主, 所以采用了大众化的白色前面板. 如果有很强的性能需求, 等吧.

真要说缺点, 下巴和撞色设计确实 emmm 了点, 还有价格稍微贵了点.

至于说不能升级内存的, 27寸 iMac 现在还在, 21.5 寸 iMac 上了 4K 之后, 就从来没让升级过内存, 但是 CPU 和 GPU 的选配可能花掉不少钱.

最后环节, 对比下主流水平的 Windows AIO.

屏幕是 4K, 估计 300nit, 量子点 VA 材质, 有 P3/ARGB 色域, 那和 4.5K, 500nit P3 是两个等级, 而且后者的色彩管理和色彩内容生态完全吊打前者, 属于前者怎么加钱都赶不上的, 强行上广色域反而偏色, 拿来干活还得用 1D LUT 拉回去.

虽然联想也吹了扬声器, 但是 iMac 支持 Dolby Atmos, 还有内容生态.

CPU 部分应该是单核性能超过 4800H, 多核轻微落后, 7C GPU 足够压制 Vega 7, RTX2060 比 M1 强没错

M1 的内存容量和SSD是短板, 不过联想这玩意上了 HDD, 风扇再怎么安静都没救. 以及联想机智的用了「最低噪音」来宣传, 意义不明, 总归 RTX2060 这种独显起来还是得起飞. 而 iMac 宣传的是 10db, 低于人的感知范围.

YOGA 27 的摄像头要单独加, 虽然有 Windows Hello, 但是 iMac 还有 Touch ID.

还有就是 YOGA 这个设计显然更占地方.

iMac 定价万元起步, 不过到了这个价位, 学生优惠带来的差价就比较可观了.

user avatar

工业设计很牛批,外观是真的丑啊,起步价9999的配置还是8+256g。。。

内存和SSD全部焊死,根本不给你升级的机会,

另外,最低配不仅缩水了内存,还缩水了接口,你敢信?

一个一体机竟然只有2个雷电接口,闻所未闻。

不过屏幕很厉害,24寸4.4k分辨率,光这块屏幕就值不少钱了。

另外,虽然我知道苹果把一体机做的这么薄,所以迫不得已将主板和喇叭放在了下巴位置,但是四周的边框也不窄啊,说真的,我宁愿它厚一点,然后正面做成四边窄边框那种,毕竟人每天面对的是屏幕正面,而不是侧面啊。

况且一体机本来就不需要追求薄,难不成真的为了满足某些人把iMac带去星巴克的愿望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