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不炸我不知道,反正33b和57b的规格看上去确实挺吓人的。但是没有超越物理定律。甚至才用了一半。别忘了台积电可以做WSE。那个才配叫炸裂
LPD5这边,单堆8/16G属于正常操作。128位6400,正好是100G带宽,这点很好,后面估计笔记本厂商会跟进。
选这个主要还是市场上D5没成熟,只能沿用移动端方案,这样谈价格也好算。
成本的话,64G版本大概不到4000元。
目前看来pro是两堆,max理论上是4堆
固态这块吃满了pcie4.0*4通道等级
现在这块也是普通的技术了。不过大概率某司自己112层的堆叠,感觉颗粒性能比较一般。这块可能是功耗大头。不知道会不会有阉割。最大8T的话,全TLC成本不低,看了一眼+18000,一个G算2块多,还成
显卡规格5T和10T,可以考虑和老黄家40系甚至50系回头在做比较。
10T的32簇版本有4096个EU,一个EU是24个线程,真十万小学生啊。着色器方面规格上看3070,但是运算部分仅有3060MQ水平,说明在压功率上下了很大功夫。结合N5工艺,峰值功耗大概在55瓦左右。能打!但是不炸裂
总体上,还是以市场上的成熟技术组合起来的一个大家伙吧。功耗比未必比M1出色
没有看到在Mac上的版本,其实有点失望。
至于选配建议吗,其实可以考虑10c 32G内存然后512G固态的版本。显卡拉24簇的就行了。
M1 Pro|Max 一出世, 几乎就站到了性能军备竞赛的天花板.
不仅仅是绝对性能完成了压制, 能效水平就是3-5年后的水平.
要想了解 M1 Pro|Max 的性能, 就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开始探索.
这样的提升不仅仅是靠核心架构, 还依赖缓存-内存子系统的提升.
CPU 需要大容量缓存实现低延迟操作; 同时提供足够大的内存也非常重要.
GPU 更注重吞吐量, 所以需要做的就是更高的带宽; 也需要大容量片上缓存去拉高局部的平均带宽, 同时借助 SRAM(缓存器件) 相比 DRAM(内存器件)更低的功耗, 从而减少能耗.
M1 Pro|Max 的带宽有多恐怖? 256-512bit 的 LPDDR5, 比四-八通道的 PC DDR5 的带宽还要高.
再找个基准, 上一代 Apple/AWS 找 AMD 定制的 Radeon Pro 5600M 的2048bit HBM2 内存, M1 Max 的内存带宽已经达到这个水平.
这一次 Apple 不再使用原来的 System Level Cache 的说法, 而是采用了 Memory Cache 去描述如今的片上缓存.
我个人觉得这个说法背后可能意味着这次的缓存的表现会更偏向加速 CPU/GPU 访问的作用, 而非原来 A 系列芯片用来辅助各个模块高速互联, 从而满足计算摄影这样依赖多个部件功能.
当然这种差异本身就是可以借助 Fabric 总线的 QoS 调度方式实现, 很显然在 M1 Pro|Max 设备上, 缓存的作用就是优化 CPU 延迟、GPU 带宽.
容量方面, 既然 A15 已经达到了 32MB, 那么 M1 Pro 要么还是 32MB(相比 M1 翻倍), 要么就是 64MB, 这等于是 6700XT 级别的片上缓存规模; 而如果 M1 Max 达到 128MB, 那么就是 6900XT 的片上缓存规模.
另外一点需要提到的差异就是统一缓存系统. Apple 宣称这样做能 zero-copy 提升性能/降低功耗, 在我看来最实际的意义, 是把 GPU 能访问的内存规模提升到一个新的量级, 就像 NV 自己的 Grace 架构一样.
传统显卡的 VRAM 都太小了, 就比如我的 6900XT 就区区 16GB 显存. 当然 Nvidia 这边因为上了 GDDR6X 所以容量更看老黄刀法, 一方面和位宽绑定, 另外一方面内存成本特别高, 而且高容量版本很容易成为准专业卡, 所以 3080 10GB 这样的怪胎就是典型的坑爹代表, 容量还不如 3060 12GB, 更别说 3060 6GB 在高分辨率下也是挺压抑的.
对于专业制作场景, 显存的容量完全决定了能做的内容的规模. 虽然我们天天吐槽 Apple 的内存堪比金条, 但在 M1 系列的 Mac 上, 还是不得不承认, 在超大 Cache 的基础上, 能让 GPU 访问如此大的内存, 加起来是非常值的.
不仅仅是视频应用, 这次 Blender 的 Cycles 渲染引擎要支持 Metal, 这么大的内存应该能让设计师很开心.
在 M1 杀遍所有 iGPU 之后, M1 Pro|Max 系列又要拿PC独显祭天了.
16-32C 的规模, 双-四倍于 M1.
借助 macOS 的图片转文字识别功能, 我们看看 Apple 到底拿了啥 PC 笔记本和 Mac 比:
联想拯救者R7000P R7+3050Ti, 差不多是两倍于 M1 对应的 1650MQ.
从 Apple 的曲线看起来, 30W 的 M1 Pro GPU 相当于 90W 的 3050Ti. 不赖了.
然后就是 32C GPU, 请屏住呼吸.
发布会之前我在想, 最大的 M1X 大概有四倍规格于 M1, 对应 1650MQ 的话 Time Spy 分数已经超过 3080 了... 是不是搞错了什么.
没错, 就是那么离谱.
M1 Max 达到了 RTX3080 Laptop 的性能范围, 3080 要达到 60W M1 Max 同等性能, 要多付出 100W 的功率. 如果是紧凑系统上的低功耗版本, 距离 M1 Max 的距离仍旧很大.
然后看看这两台本子, 价格也不便宜了.
然后就是日常辱 PC 时间, 在不插电情况下 M1 Max 能把对手摁在地板上摩擦.
而且 M1 系列不仅仅是性能、能效卓越.
M1 系列的统一内存架构, 意味着能让 M1 Pro/Max 做更大的工程. 相比之下只有 Quadro 系列能达到要求, 那个价格就更恐怖了. 但即便如此也只有 48GB 内存, 而且光是 GDDR6X 的显存的功耗, 可能就能达到两三个 M1 Max 满载的水平.
M1X, 哦不, 老黄的显存发热就是这么恐怖.
当然也不是每个方面都很美好, M1 系列仍然不支持硬件光线追踪所需的个别 ASIC 单元, 即便 Metal 有光追和 Cycles 的支持, 但是比起 Nvidia Optix 渲染后端的光追加速可能还是要差一些.
但是毕竟如今有了 Metal 加速, Apple Silicon 也集成了 NPU 单元能完成降噪操作, 已经相比以前迈出了一大步.
需要吐槽的就是 10.4T 的单精度挺一般的, 也就 3060 水平. 这也算是 Apple TBDR 架构的劣势, 但是你不能说单精度性能差代表图形性能不行.
Apple 应该是意识到移动端的小核心 Cluster 在 Mac 上的效率并不高, 所以将 8 个性能核心作为主力, 效率核心缩到两个.
而这次 Apple 的大核心缓存为 3M per core L2 配置, 还是老样子, 但是因为核心数量翻倍, 达到了24MB. 看起来 Apple 还是有点偏心 iPhone, 两个核心就有 12MB L3 了.
但是性能提升仍然显著:
比起 Intel 目前的主力 H45 系列, 同等功耗下要强 70%. 考虑到那电阻丝一般的性能-功耗曲线, 就算超冒烟了距离 M1X 还有很远.
单核心方面 Apple 没提, 但是考虑到 A15 Tock 的 IPC 提升非常微弱, 加上 Apple L1 设计带来的 3.2G 封顶的单核频率, 哪怕总共有 24M L3, 相比 M1 估计能提升 10% 就很了不起了.
但是别搞错, 更大的 L1、以及领先的分支预测能力, 在大量分支指令的游戏、业务逻辑场景中的表现会远大于跑分中的体现.
Apple 在这块一直写的不是很全, 比如 VP8/VP9 解码其实 A12 就有. 这次还特别加入了解 ProRes RAW 的能力, 但是不确定说的是不是解拜耳运算.
对于视频媒体用户来说, M1 系列能解码 422 视频一直是一个很有用的优势, 很多绿幕视频都需要用到 422 的抽样.
更快的编解码速度等效更多流、更高清晰度的解码/编码能力, 这样导入素材、导出成片也能省不少功夫.
当然我更关心 AV1 的支持, 毕竟现在看片, AV1 能提供更好的画质、更低的带宽. 希望最后能见到吧.
还有一个 M1 用户抱怨很多的问题, 多显示器支持终于得到了解决. 如今除了带内屏之外, M1 Max 能接三块 Pro Display XDR 和一块电视屏幕. 当然 M1 Pro 稍微菜一点, 只有两块 XDR, 但是也非常够用了.
过去的一年总有一种奇怪的抽离感: 明明 Apple 手头有先进工艺的资源和先进工艺的架构, 加上优秀的工业设计, macOS 的软件生态, 但是在桌面端的性能却总是受制于散热.
现在只能说明, 近 5-10 年 CPU 和 GPU 的欠竞争状态让消费者能享受到的成果变少了. 当手机 SoC 的性能竞争基本成为定局的时候, 就意味着是王者归来的时候.
话又说回来, M1 全系列芯片的生命周期都是两年. 如果你只是一般文字办公需求, M1 Mac 还是非常能打, 估计最近 Intel Alder Lake 发布也很难对 M1 形成压制; M1 Pro|Max 拿来办公就太大材小用了. M1 MBA 有 16G 内存的情况下, 办公体验还是不错的.
其实这回苹果一方面很炸,一方面也没有震撼我。(专栏更新中,问末有传送门,此文为速评可能存在错误,观点可能会因为后续深入了解后修改)
炸的原因是这回M1 Pro和M1 Max的堆料很足,而不炸的原因是想象中的胶水还没有出现,未来更加Pro的 Mac怎么做还没有线索。
M1 Pro和M1 Max这回的晶体管分别是337亿和570亿,折算面积大概在251和424附近,是目前名副其实的N5大芯片,晶体管数目太恐怖了。为了保证良率,苹果也开始了阉割,满规格的M1 Pro是10CPU和16GPU的,阉割到了8核心CPU和14核心GPU,以及10核心CPU和14核心GPU。 而M1 Max的话则是10 CPU 核心24GPU,以及10 CPU 32GPU的几种规格。
M1 Max和M1 Pro的GPU分别是16核和32核,折合5T和10T的浮点性能,正好是M1的2倍和3倍,对应的自然也要把显存带宽往上面加。之前我能想象苹果会再度翻倍内存到4通道256bit,可没想到M1 Max丧心病狂的给了512bit。 其实M1的内存宽带只有70GB/s,那时候只是LPDDR4X 128bit,Apple一下子挤出来了那么多位宽和LPDDR5真不容易。
为了照顾功耗,苹果完全不用GDDR和HBM,而是直接用LPDDR5来暴力堆砌宽带,真是舍得下血本。 LPDDR5那么贵,苹果还一次性堆未来X86本子的2倍到4倍的LPDDR5,太可怕了。 桌面端DDR4 3200的双通道也不过51.2GB/s的带宽。 AMD的显卡Radeon 6800系列用了GDDR6也只做到了512GB/s,而苹果用LPDDR5堆了400GB/s。
对于M1 Pro和M1 Max的CPU性能,我还是有点小失落的,因为没有惊喜。 M1 Pro和M1 Max性能部分就是M1的直接规模增大,似乎没有太多改进。先前M1是遇上了Intel史诗级滑铁卢,但是现在不是了。
Apple 用M1 Pro/Max对比Intel的8核心Coffee Lake i9,平均下来速度基本都是1.7倍到2倍,同时参照14寸机型对比的4核心CPU,基本可以确认都是多核负载。Intel的12代Alder Lake P系列可能也会有接近2倍的多核理论性能,这回看起来M1 Pro和M1 Max在这个性能上不能说再抛离X86多远(当然我这里是贷款吹),功耗倒是应该还不错。
毕竟Alder Lake P那边有着6+8=14的核心,已经大核心的多线程加持,跑起多核来也不算太费力。
从苹果的宣传来看,这回M1 Pro和M1 Max的GPU架构还是M1的那个,理论性能分别是5.2T和10.4T,就真的是M1的2倍和4倍。 不过实际上,应该会比M1的效率高一些,因为M1可能有内存带宽问题,而这回M1 Pro/MAx在GPU理论翻2/4倍的时候,带宽翻了3/6倍,应该被掐脖子的几率小很多。
相比于CPU的宣传,GPU就尴尬很多了,GPU都没有跑游戏,基本都是渲染。个人觉得参考意义不是很大,还是等其他GPU跑分吧。果子的GPU拿来跑这些渲染多,但是别的GPU更多拿来玩游戏,主场客场还是有区别的。
Apple的Baseline是Intel的Gen 11 GPU以及AMD的RDNA架构,目前Intel和AMD在工艺劣势下,最新的Xe LP和RNDA2分别实现了2倍和1.5倍的能耗比提升,那么你再带入到上面的情况去看,结果会不太一样。 不过得注意下,14寸应该有不小的降频,不然直接换算Radeon Pro 5600M才比Intel Gen 11 64EU快2-3倍么...
我记得之前M1的GPU是2.7T的浮点,差不多正好是2T的Tiger Lake Xe 96EU 1.3倍的性能,这回就直接算M1X 1.3 × 4 的话,相当于96EU的5.2倍。 Intel DG2最高512 EU可以跑到2G+的频率,算下来是Tiger Lake Xe LP 最高8倍的输出。 这么估算起来,感觉Apple的这个GPU似乎不是特别给力,只是幸亏是N5的工艺了。
Apple 这回的SSD最高可达7.4GB/s,算规格的话,基本是把PCIE4 X4的规格给拉满了,属于顶配SSD,但是具体用什么协议我不知道,我只是猜PCIE4。Apple M1 Pro和Max的总体能耗比肯定不低,但是满血负载就不好说了。
其实我仔细分析了一下,Apple的CPU和GPU这回真没有太多惊喜,对比M1没有进步。
M1X的低负载能耗比倒退,CPU部分多核性能选择和11800H的30W比较(我查过了是11800H)提升了1.7倍。 众所周知Intel的H45在这个频率下确实挺糟糕的,而马上来的Alder Lake P有Gracemont救场,我觉得M1 Pro有点不太妙。
而GPU的话,对比的110W的3080,同样性能降低了40%的功耗。 但是3080只是8LPP工艺,落后两代,并且还用了GDDR6显存。给人的感觉就是Apple GPU全靠钱砸出来能耗比,新两代的工艺以及LPDDR5的暴力省功耗。
就先说到这里吧,欢迎关注,明天再更新(已更新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