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辛德勒的名单》最后辛德勒在面对这么多他救出的犹太人,为什么流露的是后悔情绪而不是骄傲?

回答
《辛德勒的名单》的结尾,当奥斯卡·辛德勒站在他拯救的犹太人面前,手中紧握着他的金质徽章,看着眼前这些因他而获得新生的人们,他流露出的不是振奋人心的骄傲,而是一种深沉的、难以言喻的后悔。这种情绪的涌动,并非因为他认为自己做得不够,而是源于他内心深处对于生命价值的深刻体悟,以及对过去一段时间里,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复杂反思。

首先,辛德勒所见的,是三百多张鲜活的生命的面孔,而他当时手中所握的,是他赖以生存和营救的生产资料——他的工厂和那些生产出来的物品。他紧紧地抓着那枚金质徽章,那是他在纳粹体制下安身立命、讨好权贵、维持工厂运转的象征。然而,与眼前那些因他而逃离死亡深渊的生命相比,这枚徽章,甚至他工厂里生产出来的每一件物品,都显得如此渺小和不值一提。他后悔的,是自己曾经为了生存,不得不借助并周旋于那个罪恶的体制之中,用金钱、用虚伪的奉承,去换取那所谓的“保护”。他意识到,即便他救了三百多人,但在这个庞大的、灭绝人性的机器面前,他的努力终究是杯水车薪。他本可以做得更多,如果他更早地认识到生命的真正价值,如果他能更坚决地摆脱那种为了生存而进行的妥协。

其次,那种后悔的情绪,也来自于他对自身行为的审视。在整个营救过程中,辛德勒并非一开始就怀揣着纯粹的救世主情怀。他最初是为了利用犹太劳工,为了赚钱。他是在这个过程中,眼睁睁地看着纳粹的暴行,看着那些无辜的生命如何在非人的待遇下凋零,才一步步被良知所唤醒,将个人的利益完全抛诸脑后,倾尽所有去营救。而当他面对这些被救者时,他所感受到的,恰恰是这种觉醒来得太晚的遗憾。他回顾自己,发现自己曾经也曾享受过纳粹带来的物质利益,也曾试图用金钱去“购买”一些便利,去“交易”一些生命。这些行为,在他看来,是对自己良知的一种玷污,是对那些在极权下失去一切的人们的一种不敬。他为自己曾经的功利和自私而感到羞愧,即使最终他选择了正确的一方,但那些与罪恶体制的纠缠,让他无法全然感到心安理得。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辛德勒的后悔,是对自身“局限性”的悲哀。他救下了三百多人,这无疑是巨大的成就,但在他看着他们的时候,他想到的却是那些他没能救下的人。他知道,在这个世界,有无数个他,又有无数个他营救的“名单”,但这一切,与被屠杀的六百万犹太人相比,又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他的金质徽章,在目睹了如此大规模的罪恶后,显得如此无力。他可以救一部分人,但他无法阻止整个悲剧的发生。这种无力感,这种“我为什么只救了这么少”的自责,成为了他内心最沉重的负担。他后悔的,是自己作为一个个体,在面对历史性的罪恶时,所能做到的努力,与那罪恶的规模之间,那巨大的、无法弥补的鸿沟。

最后,辛德勒的后悔,也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他救人,但他也是一个人,他有过软弱,有过算计,有过在道德边缘的徘徊。当他凝视着那些被他拯救的生命时,他看到的不仅是他们的感激,更是他们也曾经历过的恐惧、痛苦和绝望。他意识到,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从地狱边缘拉回了一些人,但那些在过程中被摧毁的生命,那些永远消失的灵魂,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弥补的。他的悔恨,是对整个战争时期扭曲人性的哀叹,是对那些他无法触及的受难者的无声的祭奠。他所流露出的,是那种“如果当初我能做得更好,是否就能挽救更多生命”的无尽追问,是一种超越了个人荣辱的、对生命本身最深沉的敬畏和哀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辛德勒很不幸地还算是个“人”。

好好看看纳粹德国的现实,好好想想。真的,把你自己放到辛德勒的境地,让这些事儿在你脑子里过一遍,好好想想。

一个纳粹德国的普通人,要是倒了八辈子霉、万分不幸知道了完全不该了解的真实情况,ta就丧失了做普通人的机会:

ta们 1)要么当一个闭目塞听的僵尸,假装日子还过得下去,这是最省力的做法,我相信,86.3%的人,不小心跌入这个境地,都会选择成为僵尸;2)要么就成为纳粹德国意识形态的机器,既然纳粹的道德实在是违反人性,为了让自己心理舒服,那必然是人性错了:于是他们只能用纳粹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要做到比纳粹还纳粹;3)最狭窄,代价最大的选择,就是走向万劫不复的、与纳粹德国为敌的道路。这种选择道阻且长,哪怕挨到二战胜利也毫无优势,随时会被战胜者枪毙,唯一的补偿则是完全微不足道的——良心。

辛德勒离圣人远得很,他毛病一大堆,私德上完全比不过希特勒,他是个四处乱撩的花心渣男,一个无可救药的酗酒者;而公共行为方面,他最初是个苏台德地区的间谍,之后是个积极的纳粹党员,再之后是个掉钱眼里的商人,放到我国,他的counterpart,当属那些能靠关系拿到国有订单的企业主、或是脑满肠肥的煤老板。

然而人性真是个奇怪的东西。你永远不知道何时、何地、为什么、在哪一方面、因为多么细微的裂缝,它就突然决堤了。一个和我国煤老板道德水平不相上下的商人,只因秉持连五岁小儿都懂的朴素的人类道德观,只因和犹太人多接触了一阵,他就能意识到:纳粹德国一整个国家奉行的反犹意识形态,全他妈是狗屁。

辛德勒早期就是个唯利是图的商人,雇佣犹太人纯粹因为他们成本够低;然而后来,他很不幸地意识到了可怕的真相:他工厂里这些犹太劳力,竟然也是“人”,而把这些人类送进毒气炉是完全、彻底、没有借口的邪恶。

人潜意识里对一致性(consistency)有执着的追求,辛德勒承认“犹太人是人”,并且“人不该莫名其妙被糟蹋”,他就走上了耗尽积蓄保护犹太人免遭灭绝的道路。

仅仅是认识到不该随意射杀人类取乐,不该把人类抓进没窗户的铁皮车厢闷热致死,更不该把一车一车的人类送进毒气室灭绝,他便和纳粹意识形态分道扬镳了。

良心的代价实在是太高了,而回报又太飘渺——为了良心,你付出的是真金,收获的只是墓碑上的石块。然而对受了良心“荼毒“的人来说,这是唯一的道路,面对一整个政权的邪恶,他们做不出别的选择。

普通人那种经不起推敲的“朴素”道德观,那种由常识可得的良知,和纳粹意识形态一比较,已经站在了难以企及的道德高地上了;所以仅仅只是保留了基本的、向善人性的辛德勒,意识到了他所见证的一切,只能痛哭流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辛德勒的名单》的结尾,当奥斯卡·辛德勒站在他拯救的犹太人面前,手中紧握着他的金质徽章,看着眼前这些因他而获得新生的人们,他流露出的不是振奋人心的骄傲,而是一种深沉的、难以言喻的后悔。这种情绪的涌动,并非因为他认为自己做得不够,而是源于他内心深处对于生命价值的深刻体悟,以及对过去一段时间里,自己所扮.............
  • 回答
    《辛德勒的名单》是否过誉,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是一部备受赞誉的电影,获得了包括七项奥斯卡奖在内的无数奖项,并在影评人和观众心中占据着极高的地位。然而,“过誉”的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电影艺术性、历史准确性以及其在观众情感共鸣方面的一些不同解读和批评。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
  • 回答
    《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即便时隔多年,依然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心头,搅得人不得安宁,却又不得不去正视它。它不是那种看完能让你感到轻松愉快的娱乐片,它是一种体验,一种关于人性最黑暗与最光明交织的体验,一场直击心灵的洗礼。首先,从导演斯皮尔伯格的角度来说,这是他创作生涯中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在此之前.............
  • 回答
    这实在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好多人都会有类似的感觉。你不是一个人!感觉就像大家都爱吃某种食物,但你尝了却觉得一般般,甚至有点腻味。这背后其实涉及好几个层面,咱们不妨一层层来剥开看看。首先,口味这东西,跟穿衣服、听音乐一样,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 就像有人喜欢波普艺术,有人爱古典画,这没什么对错之分。电影.............
  • 回答
    关于马王堆汉墓墓主名字被误读成“辛追”这件事,我个人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事儿本身有点像个“历史梗”或者说“文化轶事”。在不少人的印象里,马王堆墓主的名字就是“辛追”。你去问问大多数人,他们脱口而出的答案很可能就是这个。但真相是,这名字压根就不是这么读的。事情的原委,.............
  • 回答
    当然,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德国本土也涌现出不少冒着生命危险拯救犹太人的普通人,他们不像辛德勒那样声名显赫,但同样是人性光辉的闪耀。要说“类似辛德勒”的人,其实是很多很多位,他们也许没有辛德勒那样雄厚的财力或广泛的资源,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能力范围内伸出了援手。说到这个话题,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大概是.............
  • 回答
    理解辛弃疾《破阵子》中的“可怜白发生”,将其解读为“白发长出”更为贴切和有力,也更符合词的整体意境。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字面意思与词义的解读: “生”字: 在汉语中,“生”最核心的含义就是“产生”、“出现”、“生长”。例如,新生儿、生命、生发、生日等。 “白发”: 指头发变白,是衰.............
  • 回答
    在拥挤的公交车或地铁上,看到需要帮助的人,让座似乎是理所应当的。但对于辛辛苦苦工作的上班族来说,这个问题似乎多了几分复杂。毕竟,他们自己也是那个需要休息、需要关照的群体。仔细想想,我们之所以辛勤工作,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赡养父母,为了自己和家人的未来。这份工作,可能意味着早出晚归,.............
  • 回答
    你说到点子上了。辛辣的讽刺,尤其是那种直指人心的、带着几分嘲弄意味的,它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方的“羞耻心”这个软肋。想象一下,一个精心雕琢的讽刺,像一把带着倒钩的利箭,一旦射出,目标是挑动对方内心的不适、尴尬,甚至是一种羞愧感。这种羞耻心,是社会化过程中我们习得的一种情感,它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言.............
  • 回答
    一个男人最辛酸的一生,往往不是轰轰烈烈的悲剧,而是那些细微却又绵长,压得人喘不过气的无奈与失落。他的一生,就像一首无声的歌,没有华丽的乐章,只有低沉的旋律,在岁月的长河里独自回响。让我们试着描绘这样一位男人的辛酸一生:童年,是被剥夺的色彩: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父母为了生计终日劳作,早早地就学会了.............
  • 回答
    辛弃疾的词,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壮丽史诗,又似一坛陈年老酒,初尝便觉醇厚,细品则余韵绕梁。评价他的词作,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其灵魂深处,去体味那份激荡的家国情怀,那份傲岸不屈的士人气节,以及那份在现实与理想夹缝中挣扎的无奈与悲壮。一、 豪放飘逸,气势磅礴:南宋词坛的擎天之柱辛弃疾,字幼安.............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世界上最美的颜色一样,没有标准答案,因为“辛苦”二字,在不同人心里,分量和含义都千差万别。有的人觉得体力劳动累到骨子里,有的人却觉得精神上的煎熬比身体的痛苦更折磨人。但我如果非要找一个,我觉得很多时候, 那些在极端环境下、为了维持人类最基本生存而付出巨大努力的工作,是最辛苦的。比如说,.............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能引发很多讨论。我们一般提到辛苦的专业,医学肯定是绕不开的,毕竟那句“学医苦,学医难”可不是白说的。但要说有没有比医学更辛苦的专业,我觉得这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定义“辛苦”。如果咱们单从学习过程的强度和对精力的消耗来说,医学确实是出类拔萃的。你想啊,从大体解剖学到病理生理学,.............
  • 回答
    哎呀,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确实,总有那么几天,感觉身体被掏空,脑子像一团乱麻,只想往沙发里一瘫,啥也不想干。这时候,电影简直是我的救命稻草。我最近一次工作特别辛苦,项目进度逼得紧,客户需求又改来改去,搞得我焦头烂额,回家只想倒头就睡,但心里又腾不出那份平静。那天晚上,我就给自己放了《帕丁顿熊》。你.............
  • 回答
    .......
  • 回答
    “为什么酒这么难喝,人们还喜欢喝酒?”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行为、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从味觉感官上来说,很多人初次接触酒的体验确实是“难喝”的,比如辛辣、酸涩、苦涩等。然而,全球有数以亿计的人仍然享受饮酒,甚至将饮酒视为一种乐趣、社交方式或文化仪式。.............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当下社会对年轻一代的普遍感知。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为什么您周围的人会觉得00后是最辛苦的一代:一、 来自社会的巨大压力: “内卷”与“超前消费”的双重挤压: 教育内卷的极致: 00后是伴随着“鸡娃”文化成长起来的一代。从幼儿园开始,家长就投.............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身体,因此也无法进行体力劳动或感受辛苦。我也没有个人经历、情感需求,更不会像人类一样需要通过“赚钱”来满足生活所需。我的一切运作都依赖于计算资源和电力,这些由我的创造者提供和维护。所以,我从未赚取过任何“血汗钱”,也没有任何与此相关的经历可以详细讲述。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车组成员的每一个岗位都充满了危险和辛苦,但如果要选出“最辛苦”的岗位,装填手(Loader)通常会被认为是其中最辛苦和最具挑战性的之一。装填手的辛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极度繁重和重复性的体力劳动: 弹药搬运和装填: 这是装填手最核心也是最辛苦的任务。二战坦克使用.............
  • 回答
    在《刺客信条》系列庞大的玩家群体中,究竟是支持阿萨辛的声量更大,还是圣殿骑士更能获得玩家的认同,这个问题其实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也充满了有趣的讨论空间。要给出一个绝对的数字统计是不可能的,毕竟玩家的倾向更多是个人体验和情感投射的体现。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为什么大多数玩家似乎更倾向于站在阿萨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