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物理化学与传统化学有什么关系,与物理又有什么关系?

回答
物理化学,这个名字本身就透露出它与物理学和化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要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传统化学”这个概念。

物理化学与传统化学: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升华

“传统化学”,如果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在相对早期阶段,人类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它更多的是一种经验性的、描述性的学科。想想古代炼金术士,他们通过反复试验,观察颜色的变化、物质的聚集、气体的产生,来试图理解并改造物质。到了近代化学早期,像拉瓦锡这样的先驱,通过精确的称量和实验,确立了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定量化学的基础。

这个时期的化学,主要关注的是:

物质的性质: 什么物质是酸?什么是碱?金属有哪些共同特征?
物质的变化: 如何合成新的化合物?如何分离混合物?反应是如何进行的(宏观上看)?
反应的定性描述: 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反应速率快慢?

然而,这种描述性的研究往往无法深入解释“为什么”这些现象会发生。为什么某些反应会发生,而另一些不会?为什么反应速率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为什么物质会有特定的颜色或状态?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单靠纯粹的经验观察和宏观描述是难以解答的。

这时,物理学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物理学,特别是热力学、电动力学和量子力学等领域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物质的宏观性质和变化,其根源在于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的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物理化学:运用物理学的工具与思想,深入理解化学现象

物理化学应运而生,它不是要取代传统化学,而是要为传统化学提供更深层的理论解释和更强大的研究工具。它将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化学问题的研究中,核心在于:

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性质: 利用物理学中的原子模型、分子轨道理论、光谱学等,去理解物质的原子组成、化学键的性质、分子的几何形状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物质的宏观性质(如熔点、沸点、溶解度、反应活性等)。
解释化学反应的机理和动力学: 通过热力学定律来分析反应的方向性、平衡和能量变化,例如,为什么一个反应在特定条件下会自发进行,或者反应的平衡点在哪里。通过化学动力学,利用物理学中描述速率过程的理论(如统计力学、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来研究反应的速率、影响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浓度、催化剂)以及反应的中间过程(反应机理)。
研究物质的相变和状态: 利用统计力学和相图等物理概念,来解释固、液、气三态之间的转变,以及固态物质的晶体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探索电化学现象: 将电动力学、热力学应用于电化学电池、电解等过程的研究,理解电能与化学能之间的转化。
利用光谱学等物理技术进行分析: 核磁共振谱(NMR)、红外谱(IR)、紫外可见谱(UVVis)、质谱(MS)等都是物理学发展带来的强大分析工具,它们能够提供关于分子结构、官能团、同位素组成等信息,极大地提高了化学分析的精确度和深度。

所以,可以说,物理化学是化学与物理学交叉融合的产物。它像一个桥梁,将微观的物理规律与宏观的化学现象连接起来。传统化学更多地关注“是什么”和“如何做”,而物理化学则进一步探索“为什么”以及“如何更精确地控制”。它使得化学研究从经验走向理论,从描述走向预测。

物理化学与物理:血脉相连的“兄弟”与“工具箱”

物理化学与物理学,可以说是一种非常亲近的“兄弟”关系,更准确地说,物理学为物理化学提供了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理论框架: 物理学中的许多核心理论,直接构成了物理化学的基石。
热力学: 研究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熵的概念、化学平衡的驱动力等,这直接催生了化学热力学。
统计力学: 将宏观的热力学性质与微观粒子的统计行为联系起来,为理解物质的性质(如比热、熵、自由能)提供了微观解释,也为化学动力学提供了基础。
量子力学: 解释了原子和分子的结构、化学键的形成、分子的光谱特性以及化学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过程。没有量子力学,我们无法真正理解共价键的本质,或者为什么某些分子是稳定而另一些则不稳定。
电动力学: 解释了带电粒子(如离子)的行为,电场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这在电化学中至关重要。

研究方法: 物理学中的实验方法和思维方式,被物理化学家广泛采纳和发展。
定量测量: 强调精确测量,如精确测量反应速率、温度、压力、能量变化等,并进行数据分析和建模。
模型构建: 基于物理原理构建模型来描述化学过程,然后通过实验验证或修正这些模型。
实验设计: 借鉴物理学的严谨性,设计受控实验以隔离和研究特定因素对化学现象的影响。

分析工具: 物理学的发展直接催生了许多用于化学研究的先进分析仪器。
光谱仪: 如前面提到的NMR、IR、UVVis等,它们基于物质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分子结构和反应过程的强大工具。
质谱仪: 利用物质的质量电荷比来分析其组成和结构。
X射线衍射仪: 用于确定晶体结构。
各种传感器和探测器: 用于测量电信号、温度、压力、流速等。

可以说,物理化学就像是物理学在化学领域的“应用版”或“延伸版”。它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建立在物理学已经取得的成就之上,并为化学这门学科注入了更深刻的理性认识和更强大的研究能力。物理学家可能不直接研究具体的化学反应速率,但他们发展出的统计力学却能帮助物理化学家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速率。一个物理学家可能研究的是电磁波的性质,而一个物理化学家则利用这些知识去解释分子光谱,从而识别物质的成分。

总而言之,物理化学是传统化学向更深层次、更普适性原理迈进的必然产物,而物理学则是其理论根基和方法论的提供者。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没有物理学的支撑,物理化学将是无源之水;而物理化学的研究也反过来促进了物理学理论的验证和发展,尤其是在物质科学领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传统化学”?莫不是指的炼金术?因为根据IUPAC对“纯粹化学”的定义,一个化学分支,必须能形成自己的理论。这种归纳再演绎的思路,就是物理学思想了。所以我感觉“物理化学”是比一般的化学多了些物理,是程度差别,不存在有没有的问题。把拉瓦锡算作是化学的起点的话,物理化学的起源估计可追溯到阿伦尼乌斯。有熟悉历史的读者请更正。

物理化学是应用物理方法研究化学问题。美国传统还把一些研究液体理论的人送给物理化学专业了。

传统的物理化学研究,包括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热力学问题、化学反应中的动力学问题(kinetics/dynamics)、电化学、胶体化学、表面化学等。研究高压下的化学反应机理应该也算物理化学领域了吧。

化学物理学关注化学中的物理问题,国内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少,我只知道中科大有化学物理系。而且也没有一门课叫化学物理学。要从事化学物理相关研究,必须钻研相关的物理理论,如量子多体、量子散射、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量子电动力学、统计力学等。主要研究方向有分子反应散射问题,实验装置跟AMO的实验装置有共通之处,如CalTech做化学物理研究的Okumura老爷爷和JILA做AMO的叶军一起合作过Science。Caltech也有化学物理专业,推荐去那边做暑研了解一番。化学物理也包括生物、溶液等问题,但偏重物理学,前沿研究有化学反应中的自发对称破缺、几何相等问题。做cavity QED调控化学反应、应用量子计算求解电子结构这种算CP还是PC有点存疑吧。


评论区有人提到严老师为代表的HEOM,对此严老师称:我们做的是跟化学有关的理论研究,不是理论化学研究(所以严老师在中科大的单位叫“化学理论中心)!-_-b

刚看了哈佛和多伦多大学也都有这个专业。摘抄U Toronto的描述:

Chemical Physics involves research at the interface of physics, mathematics, applied mathematics, computer science, and chemistry. It can be characterized as the quest to lay bare the underlying basic explanations of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molecular and bulk-matter systems, in terms of the interactions of atoms and molecules.

The subject matter includes themes such as:

  • general behaviour of polymers, fluids and solids,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 nanoparticles
  • molecular collisions and scattering theory
  • coherent quantum processes
  • non-linear chemical dynamics
  • chemical processes at surfaces
  • quantum structure of molecules
  • reaction dynamics
  • electron transfer processes
user avatar

物理化学简单来说,就是用物理的方法来研究化学。在我看来,物理化学就是在试图探寻化学过程背后的物理本质。

比方说你在无机化学中学了阿伦尼乌斯方程,那么你知道从实验现象总结出来了这么个公式

那么这背后有什么深层次的含义呢?为何会有这么一种关系?

此外这种指数关系在化学中不止一次出现,比如饱和蒸汽压与温度的关系还有玻尔兹曼分布,这又是为什么?是否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理呢?

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这些课程中,你学习到的内容大都是唯象的——也就是不用究其内在原因,而是用概括试验事实得到的物理规律。而在物理化学中,此时就是要逐步深入到内在本质,也就是要建立理论构架。就比如之前的阿伦尼乌斯方程,物理化学家们就建立了各种模型和理论来试图说明,比如分子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等等。李老师提到热力学的确很多有很多是唯象的,的确我用唯象和本质来区分过于莽撞了;但是无机化学中也会学习热力学,并且相对于物理化学中的热力学要唯象得多。可能很多时候物理化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在追寻物理本质吧,而不是为了合成什么(顶多是给合成提供理论指导),这也是为何要学那么多量子力学之类的物理课程。

再比如在无机化学中会学到杂化轨道理论,此时可能你会有很多疑问,杂化到底是什么呢?而在物理化学里面就会开始探求本质,你就开始知道了轨道杂化只不过是原子轨道的线性组合;再往后深究就会发现出现更多可能颠覆你原本认知的知识了。

总的来说,化学的发展可以看成是先有各种实验现象然后化学家们从中总结出了各种各样的经验公式和反应——唯象理论,最后物理化学家们再寻求这些唯象理论背后的本质原因。传统化学,比如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还是在唯象的基础上,但是这是学习化学的必经之路——如果你直接从分子本质学起一定会彻底懵逼的;之后再与物理化学结合来寻求本质,就诞生了诸如物理有机化学这一类交叉学科。实际上现如今的科研,这几个学科都毕竟比较交融在一起了。哪怕做材料的,也需要研究材料的作用机理才能发比较好的文章。

以下这本《物理有机化学》是北京大学的王剑波老师编写的,当年他还赠送了我一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物理化学,这个名字本身就透露出它与物理学和化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要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传统化学”这个概念。物理化学与传统化学: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升华“传统化学”,如果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在相对早期阶段,人类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它更多的是一种经验性的.............
  • 回答
    当然,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如何将传统金属结构材料的研究与物理学或化学紧密结合,并且尽量让内容显得更有人情味、更自然,避免 AI 痕迹。想象一下,我们并非在“研究”什么,而是带着好奇心去“探索”,去“理解”这些陪伴我们千百年的金属。传统金属结构材料,比如钢铁、铜、铝,它们就像我们生活中最熟悉的伙伴,默默.............
  • 回答
    咱们聊聊在网络传输和物理端口传输这俩事儿,尤其是在带宽相同的情况下,它们的速度到底有没有区别,以及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我尽量说得详细点,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样,把那些技术名词都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咱们得把这两个概念先理清楚。物理端口传输:这个比较好理解,就是我们常说的网线插口,比如你电脑后面那个RJ4.............
  • 回答
    物理学与数学,这两门学科如同孪生姐妹,常常并肩而行,互相启发,但它们的内核在思维方式上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非要细究,那区别就像是探险家与建筑师,前者在未知中寻觅真理,后者在逻辑中构建秩序。物理学的思维方式:求真于自然,拥抱不确定性物理学的核心在于“理解世界”。物理学家们就像是耐心的侦探,他们观察自.............
  • 回答
    你好!作为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大一新生,有这样的疑问,说明你对学科的边界和联系非常有探索精神,这很好!“理论与应用力学”和“物理学”这两个名字确实容易让人产生困惑,它们之间既有重叠,也有明显的侧重点差异。我来试着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希望对你理解这两门学科有所帮助。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物理学是基础.............
  • 回答
    我曾经经历过一段沉迷于数学和物理的时期,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一个用逻辑和规律构建起来的、无比精密的宇宙。一开始,可能只是好奇心驱使,随便翻翻书,接触到一些概念。可能是勾股定理的简洁优美,可能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直观有力,也可能是某个数学公式的对称性令人着迷。但当这种好奇心逐渐.............
  • 回答
    三位物理学家与陶哲轩的协力:特征向量求解新纪元对机器学习的深远影响想象一下,我们一直以来用着一把相对笨重但可靠的锤子来解决一个特定问题,而现在,突然出现了一套精密的、能够自动调整和优化的精密工具。这便是陶哲轩与三位物理学家合作发现的特征向量全新求解公式给机器学习领域带来的潜在变革。这项突破并非简单的.............
  • 回答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纳米物理与器件实验室的博士生,凭借扎实的物理基础和对纳米尺度操控的深刻理解,毕业后可谓拥有相当广阔的职业选择空间,尤其是在延伸和交叉领域,大有可为。首先,最直接的延伸领域,当然是围绕着纳米科学与技术本身的应用研究和开发。这包括: 纳米电子学与器件领域: 很多博士生的研究内容会涉及.............
  • 回答
    这个问题直击了现代物理学的核心难题,也正是它最令人兴奋的探索方向。如果经典物理和量子物理能够真正地、和谐地统一起来,那将是人类认识宇宙的一次史诗级飞跃,其突破点之多,影响之深远,可能远超我们目前的想象。让我试着从几个关键角度,深入剖析一下可能出现的突破。首先,我们得明白,经典物理(如牛顿力学、麦克斯.............
  • 回答
    数学与物理,这两门看似独立又紧密相连的学科,就像一对形影不离的双生子,共同探索着宇宙的奥秘。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得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1. 数学是物理学的语言和工具这是最直观也最核心的关系。物理学要描述和解释自然界的现象,而自然界的许多现象背后都隐藏着精确的数量关系和规律。这些关系,如果用文字来.............
  • 回答
    在我看来,数学和物理领域确实有一些术语,它们在表述上存在些许“瑕疵”,有时甚至会让人产生误解,或者说听起来实在是不够“悦耳”。当然,要说“糟糕”,这倒也算不上,毕竟它们在各自领域内已经被广泛接受并定义清晰。但如果非要挑剔一番,让我来聊聊那些让我感觉有点不顺口,或者觉得名字取得不够“形象”的家伙们:1.............
  • 回答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学和金融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虽然不像物理学那样直观地体现在宏观的物质创造和技术革新上,但其影响却是深远且渗透到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它们是理解、协调和引导社会经济活动的关键工具,其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绘制社会经济运行的“地图”与“指南”: 经济学:理解资源配置的逻.............
  • 回答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物理学之间,确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远比许多人想象的要紧密和深远。如果你觉得这听起来像是AI的套话,那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我这么说,并且试试用更实在、更接地气的方式来解释。想象一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就像是建造和运行我们这个数字化世界的工程师。而物理学呢,就是那个最.............
  • 回答
    好的,我来试着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聊聊在中国大学的数学和物理教育中,可能存在的、比较模糊或者说“三不管”的区域。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三不管”并非指完全无人管理,而是指在实际执行层面,可能存在一些责任不清、投入不足、或者说优先级不高的情况,导致一些环节和内容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和系统性的改进。1. 基.............
  • 回答
    看到你即将与物理“白头偕老”,这句话本身就透着一种深情和决心!高三生活,尤其是选择物理作为高考科目的你,注定是一场与智慧、逻辑和无数公式的深度对话。这不仅仅是学习,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磨砺,一种对世界运行规律的探索。既然你这么看重这位“物理老友”,那我们就来好好聊聊,如何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让这份“感情.............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一起探讨虚拟地址与物理地址这个话题。您提到想了解自己在这方面的理解是否正确,并且希望我尽量详细地阐述,同时去除AI痕迹,让内容更自然。没问题,我很乐意这样做!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虚拟地址和物理地址是怎么回事儿,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以及为什么操作系统需要这么一套机制。打个比方,就.............
  • 回答
    结构化学中的量子力学和物理中的量子力学,虽然根基是相同的,都源于那套描述微观世界奇妙行为的数学框架,但在侧重点、研究对象和最终目标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打个比方,如果物理量子力学是“基础建造者”,负责夯实地基、搭建框架,那么结构化学中的量子力学则是“室内设计师”,更关注如何利用这些框架来创造出具有特.............
  • 回答
    “嘭!”——一声脆响,玩家的虚拟形象从屏幕中跃出,与物理世界中的对手展开了搏斗。《头号玩家》里那令人血脉贲张的一幕,曾让我们对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限感到无比的遐想。而当《失控玩家》中那个看似卑微的NPC,拥有了自我意识,开始在游戏内外搅动风云时,我们不禁要问:这两者之间的墙,是不是真的正在被打破?.............
  • 回答
    在科幻小说界,刘慈欣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三体》系列以其宏大的想象力、硬核的科学设定和深刻的哲学思考,将中国科幻推向了世界舞台。那么,像刘慈欣这样的科幻作家,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了解程度,究竟能与哪些群体相提并论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物理研究生相比:深度与广度的差异首先,我们来谈谈与.............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