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去医院看病是挂普通医生还是副主任的号?哪个更好些呢?

回答
去医院看病,究竟是挂个普通号,还是瞄准副主任医师的号,这确实是个不少人在挂号时会纠结的问题。说实话,这俩选择各有千秋,没有绝对的“哪个更好”,关键在于你当下具体的需求和情况。

咱们先说说挂普通号。这种号通常是给医院里各科室的主治医师或者住院医师。选择普通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号源相对多一些,挂号的门槛和费用也更低,等待时间可能也不会那么漫长。 对于一些病情比较轻微、症状不太复杂,或者就是来做常规检查、咨询一下的,挂普通号是完全够用的。这些医生虽然职称不是最高,但他们经过了系统的培训,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处理日常的常见病、多发病绰绰有余。而且,很多时候,一个资深的主治医师,其诊疗水平可能比一些初级的副主任医师还要扎实。你可能在跟普通号医生交流的过程中,也能得到很到位的解答和治疗建议。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倾向于副主任医师的号呢?这就要提到 副主任医师的优势了。 副主任医师通常是科室里经验非常丰富、技术精湛的医生,他们往往在某一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和专长,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病情比较复杂的情况,他们可能更有应对的经验和更广阔的视野。有时候,他们会接触到更多疑难病症的病例,也更了解最新的诊疗技术和方案。如果你感觉自己的病情比较特殊,或者之前在普通门诊没有得到满意的解决,又或者希望得到更深入、更专业的分析,那么副主任医师的号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他们可能更能帮你拨开迷雾,找到病因,制定更精准的治疗计划。

但是,挂副主任医师的号,通常意味着 号源会更紧张,挂号费用也会相对高一些,而且等待的时间也可能更长。 因为副主任医师的病人量可能也很大,他们的时间也更宝贵,所以有时候门诊时间可能就会安排得相对紧凑一些。

所以,回到“哪个更好”的问题,这真的要看你的“货”是什么。

如果你是第一次来医院,症状不是特别吓人,或者就是来复查、开药,那么挂个普通号,先让经验丰富的医生给你做个初步的判断和处理,是完全可以的。 很多时候,一次成功的诊疗,并不完全取决于医生的头衔,而在于医生是否用心倾听你的病情,是否能够准确地诊断和治疗。

如果你反反复复看病,病情反复,或者你感觉自己的情况比较棘手,怀疑有更深层的原因,或者你对自己的病情已经有了比较多的了解,想要一个更权威、更细致的意见,那么去挂副主任医师的号,无疑会让你更有底气。

有时候,甚至可以先挂个普通号,如果遇到问题,医生也会建议你转诊或者挂更高级别的号。反过来,如果你直接挂了副主任医师的号,但其实只是个小毛病,可能也会觉得有点“大材小用”,而且占用了本可以给更疑难杂症患者的宝贵资源。

总而言之,这两种选择都是医院医疗体系的一部分,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理性地评估自己的病情,了解医院的挂号情况,再做决定,才是最明智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中国,如何找到靠谱的医生?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虽然已经不再临床一线搬砖了,但我还是经常遇到关于这类问题的咨询,我也听过不少医生朋友的回答,但是这些回答通常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不接地气,另外一个是缺乏证据。


关于怎样找靠谱医生的方法,我后面再和大家说,先扯些题外话吧。

你像有些朋友说的,

「我觉得在你不知道一个行业的情况下,找医生委员会的主委和副主委。」


这个建议不能说不对,但我觉得对于一个普通老百姓来说,想挂到这些专家的号,不动用一些特殊手段是很难做到的,要么找黄牛,要么托各种关系去挂号,中国毕竟还是一个熟人社会。我之前遇到一个结肠癌的患者,家里经济情况还不错,找的都是广州最有名的几个医生,都是敝校隔壁的,这个患者看病花了二十几万,其中将近一半的钱用来打点关系,我觉得这是挺魔幻的一件事情。


你要是身居庙堂之高,那以上我说的这些可能对你来说都不是问题;但你要真的身居庙堂之高,你也不会来知乎提这个问题了。


这些医药行业的潜规则,很多医生往往不愿意提,但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我们不能充耳不闻。

还有一点,即便是挂上了大牛的号,你能和大牛谈多久呢?对于许多学会主委、学科带头人来说,每周就出一次门诊,每次门诊都有一大堆人等着,还有一大堆托关系加号的,还不断有通过院内领导直接领进诊室的,这种情况我在临床搬砖的时候也经常碰到。

对于敝校某医院某些个热门科室来说,许多患者都会想方设法托熟人拉关系去挂号,而大家都有关系其实相当于大家都没关系。


一般情况下,专家能跟你说话的时间可能就几分钟,这种情况下专家可能连你的很多重要信息都不了解,这种情况下给的诊断有可能是存在偏差的,而诊断上的偏差对于治疗的影响是巨大的。


还有一点也不得不说,临床和科研对于医生来说都非常重要,但是最近几年国家对于医生科研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超过了美国和日本。比如说我以前在日本搬砖的时候,日本其实并不要求硕士毕业必须发文章,修满学分、通过毕业答辩即可。而我当时好多在国内读研的同学都忙着写SCI,妹有发SCI就不给毕业,比如隔壁学校有个博士,狂发meta-analysis,一年发的文章加起来有一百分了,比院长发的都高。

我和我老板说这件事的时候,老板感觉非常震惊,感觉中国大学分分钟碾压日本了。


这种畸形的评价体系导致的一个后果是,出现了一些学术上很牛,但是临床很糟糕的专家。你比如说敝校的一个专家,头衔应该是广州地区顶级的,注意不是单单她这个学科的,因为这个头衔全广州所有医学类的也就个位数。特需号很贵,很难挂,然而这大牛基本不会看病,因为她本身就脱离临床很多年了,院内但凡有人帮亲朋咨询这类疾病的,往往都不会找她。

在中国,私以为院内的Peer Review比啥排名都靠谱。



以上是我这些年来的一些感受,扯的有点多,还是跟大家说说在现实情况下,如何找到靠谱的医院和医生。

其实严格来说,非医务工作者是很难判定一个医生水平的,比如每天电视上一堆经济学家谈经济走向、谈房价趋势,但哪个是靠谱的,行内人可能都搞不清楚。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更大概率上找到靠谱的医生。


注意是靠谱的医生,不是所谓的神医,你连个丰田都买不起,就先别考虑宾利了。况且现在国际上越来越强调团队的重要性,一个患者从门诊、入院到出院,主诊医生的意见、影像团队的检查、多学科的配合、护理人员的协作,还有出院后的康复和随访,任何一方面的不足都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效果,这一点各位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同行应该深有体会。

既然题主问的是医生水平,其他部分咱们今天就不展开说了。


我觉得如果一个医生能认真遵循临床指南,愿意给患者多花时间,能做到这两点比什么都强。


在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上,临床证据的等级是由高低之分的。比如说,收集所有质量可靠的随机对照试验后所作的系统评价是最高级别的,而单个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级别是次一些的,而大家非常推崇的专家意见则排在最低级别。

我举个例子,你想买个车,想要个安全点的,有老司机说你买沃尔沃吧,安全带就是它家发明的,有的老司机说放苟屁,上次某地的车祸照片沃尔沃都被撞成渣了。这种情况下你该听谁的?这种情况其实应该看的,并非某个人的意见,而是权威机构的评测结果,比如看看IIHS(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的碰撞测试结果,能在严苛的的测试中脱颖而出的车基本都是靠谱的。


对于医生而言,每个医生都有自己对于临床治疗的理解,但是为了保证统一的高质量医疗,各国的医学会都花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制定了详细的、更新及时的临床指南,而这些指南背后并非某个专家的个人经验,而是大量的临床研究。

举个栗子,像现在这个季节上呼吸道感染的小朋友很多,不少小朋友会出现比较剧烈的咳嗽,一些人还会咳得晚上睡不着觉。在一些小诊所和县级医院,我们看到许多医生的往往是根据经验开各种抗生素和止咳药物。然而美国儿科学会的研究表明,对于1岁以上儿童上感引起的咳嗽和睡眠障碍,蜂蜜可能是最优选择;另外一项随机对照研究也表明,对于2-18岁的儿童来说,睡前服用蜂蜜对缓解咳嗽和睡眠障碍的效果优于右美沙芬(一些止咳糖浆中的常见成分)。


这还是比较小规模的研究结果。再举个栗子,对于一些儿童发热来说,不少医生以前往往会推崇物理降温的作用(我以前也这么认为),比如去年比较火的电视剧《急诊科医生》,其中一个片尾的科普小贴士也提到,发热可以用酒精擦浴或温水擦浴。

但是在新版的《中国 0 至 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中,明确否定了物理降温的作用。根据临床研究的结果,指南认为对乙酰氨基酚联合物理降温,虽然短时间内退热效果更好,但会明显增加患儿的不适感,因此不做推荐,更不推荐酒精或冰水擦浴。


诸如此类的栗子不胜枚举,以上举的相对来说是小的例子,而还有一些治疗指南的变更甚至是革命性的,可能彻底否定某种疗法的作用。医学是在不断进步的,临床指南是在不断更新的,医生不能单凭经验进行治疗。

当然作为患者是没法去判断到底哪个医生更遵循指南的,找对医生先得找对医院。相对来说,在中国,医学院的教学附属医院对于质量的把控以及对于临床路径的遵循会优于普通市级医院,更优于县级的医院。


大医院给患者乱开药的情况有吗?当然有,但是相对来说,治疗的规范性会比小诊所好很多,基本上不会出现小儿发烧就丧心病狂地上激素抗生素抗病毒三联这种事情。所以从概率学来说,你挂号选择医学院的教学附属医院,遇到靠谱医生的概率会更大一些。另外这类医院除了临床医生之外,护理团队和影像团队的水平也相对更有保障。

那么另外一个问题接踵而来,在教学医院找什么样医生?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基于几项发表于英美顶级期刊、涉及超过200万名患者的结果分析,由于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北美地区的医生,因此严格来说,这个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这些研究的结论是:年轻女医生的治疗效果可能更好。


这个结论可能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不少人挂号就奔着名老专家去的——能找白头发的就不找黑头发的,能找主任就不找副主任,能找男医生就不找女医生。


这可能是大多数患者心目中的郑智正确,但国外的大规模研究结果并不这样认为。


先说一点,有人可能会问是不是年轻女医生所接受的患者病情都比较轻?实际上这个干扰因素一开始就已经被研究人员排除了,并且排除了患者年龄、收入、性别、种族、住院时间以及医生接诊量的影响。

一项发表在JAMA(美国医学协会杂志)的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158万例内科住院患者的分析,对于同样处理难度的病例,发现由女医生治疗的患者入院30天死亡率比男医生低了0.42%,再入院率则低了0.55%。别小看这0.42%的差距,如果男医生能达到女医生的诊疗水平,美国每年将额外拯救至少3.2万名患者。

说完内科,再看外科,一项由多伦多大学研究人员发表在BMJ(英国医学杂志)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调查了三千多名外科医生以及十万多名患者后,发现女医生的患者在手术后出现死亡、并发症、或者重新入院的比例为11.1%,而男医生则是11.6%,女医生治疗的患者在术后30天内的存活率比男医生更高。

而还有一项由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发表在BMJ的研究,则评估了不同年龄组医生对于治疗 65 岁以上老年入院患者(平均年龄81岁,总人数超过73万)的治疗结果,结果显示,40 岁以下的医生治疗后30 天内的死亡率为10.8%,40-49岁组的结果为11.1%,50-59岁组的结果为11.3%,而大于60岁组的结果则为12.1%。也就是说,在排除患者和其他人为偏差后,年轻医生的治疗效果优于年长医生,而这种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


关于以上差异,科研人员的看法是,女医生的沟通能力往往较男医生更强,有证据显示女医生在每个患者身上所花的时间更长,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与患者沟通治疗方案。另外女医生比男医生更加遵循治疗指南,出现人为差错的情况也更低。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医学知识是在不断更新的,有一些我读书时教科书中的医学观点,现在就已经被修改了。比如第7版内科学中说最常见的肺癌病理类型是肺鳞癌,而第8版中已经修改为肺腺癌了。医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及时更新自己的医学知识,严格遵循治疗指南。

中国暂时还没有这方面的大规模研究,中国医生的治疗差异和北美的研究结果会不会一致,我们不清楚,但是我知道的是,在中国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女医生,需要比男性付出更多的努力。我本科班里专业排名,女生可以说是碾压男生,前十名只有一名男生,然而在考研、考博以及找工作中,在目前的医院环境下,我感觉女生受到的压力比男生大很多。这是题外话,不展开说了。


找个靠谱的医院和医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归纳一下全文,基于研究结果和中国的现实情况,这是我个人的一点建议:

1. 你想去挂某医院的号,又恰好有关系密切的亲戚或朋友在该院上班的话,直接咨询他们;

2. 没有1的关系的话,建议优先考虑医学院的附属医院;

3. 不要盲从大牛,在没有其他限定条件的情况下,我个人比较推荐40岁左右的女医生,她们相对来说会给你更多的沟通时间,对于临床指南的遵循也会更严格。


文章最后,祝所有奋斗在临床一线的年轻医生们工作进步,劳动节快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去医院看病,究竟是挂个普通号,还是瞄准副主任医师的号,这确实是个不少人在挂号时会纠结的问题。说实话,这俩选择各有千秋,没有绝对的“哪个更好”,关键在于你当下具体的需求和情况。咱们先说说挂普通号。这种号通常是给医院里各科室的主治医师或者住院医师。选择普通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号源相对多一些,挂号的门.............
  • 回答
    在医院看病,说实话,最让我感到一股无名火往上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往往不是医生的技术或者药费问题,而是那种无形的、让人觉得被忽视、被怠慢的感觉。尤其是在我身体不适,最需要关怀的时候,这种感觉就被无限放大了。我记得有一次,我感觉特别不舒服,头痛欲裂,伴随着一阵阵的恶心,浑身没劲儿。当时是下午,我想着尽.............
  • 回答
    关于“生大病去医院看病,给主治医生和主任医生红包”是不是“圈内的潜规则”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事儿吧,不能一概而论,但要说完全没有,那也不太实在。要说它已经成了公开透明、人人遵守的规则,那更谈不上了。咱们先说说为什么会有人会想给红包。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牵扯到好几个方面。首先,有时候病人确实遇到了非常棘.............
  • 回答
    “候诊三小时,问诊三分钟”,这句在不少人看来是看病时的真实写照,确实让人头疼。尤其是在当下,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耗时”的看病模式,我们又该如何才能更高效地就医呢?为什么会“候诊三小时,问诊三分钟”?这个问题背后,其实藏着医院运作、医疗资源分配、以及患者就.............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遇到这种情况时的疑惑。在三甲医院,从窗口拿完药后又被医生从抽屉里给药,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少见但并非不可能出现的情况。让我来为您详细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并尽可能地还原其中的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基本常识:在正规医院,药品发放有着严格的流程。患者拿到处方后,通常会在药房窗口凭处方和医.............
  • 回答
    最近逛论坛,看到不少朋友吐槽看病的经历,尤其是关于医生“不耐烦”的问题,这事儿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确实,现在去医院看病,要是患者多问几句,或者想让医生详细解释一下病情,碰到的医生要么一脸“你赶紧说重点”,要么就给你来个“你说的那什么什么,吃了就好了”,甚至还有直接给你开个药方让你去拿药,就好像你耽.............
  • 回答
    .......
  • 回答
    听到你说皮肤过敏脱皮一个多月都没好,这确实挺让人担心的。特别是换季的时候,皮肤确实容易变得比较敏感,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你准备去医院看看,这是很正确的决定,毕竟持续这么久,自己用一些方法可能效果不明显,还是得专业医生来诊断一下。你男朋友提到“调理科好贵”,这倒是挺让人意外的。其实,皮肤出现问题,尤其.............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想想看,我们自己有亲人生病的时候,多半都会着急忙慌地去医院,生怕耽误了病情。如果这个人还是个医生,自己还是个医生的父母,这事儿好像就有点意思了。从情理上来说,很多人会觉得,自家孩子是医生,父母生病了,这不就跟“近水楼台先得月”一样吗?父母从小养育.............
  • 回答
    .......
  • 回答
    在很多家庭里,我们都能看到这样一种情形:长辈生病了,身体明显不适,但却总是推三阻四,宁愿忍着,也不肯迈进医院大门。嘴里念叨着的,往往是“医生就是来赚钱的”、“现在的药太烈了”、“看了医生反而更严重”之类的话。这种根深蒂固的“医有害论”和对看医生的抗拒,是许多晚辈头疼的问题。那么,为什么老一辈会有这样.............
  • 回答
    .......
  • 回答
    去医院看病,想让医生开最关键的药,这确实是个不少人都关心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希望药到病除,另一方面,也不想被过度用药,或是开一些不必要的药物。想要达到这个目的,有几个关键点可以注意,关键在于沟通和配合。第一步:就诊前的准备——知己知彼在你踏进诊室门之前,做些功课会让你的沟通事半功倍。 了解自己的.............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在就医时会担心的。实话实说,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概率并不算高。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和应对。首先,我们要明白,医生作为专业的医疗从业者,他们的职责是治病救人,遵循的是医学伦理和职业规范。绝大多数医生都是敬业且有职业道德的。然而,任何群体里都可能存在个别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医疗行业也不.............
  • 回答
    这事儿可太让人心焦了!我有个亲戚,年纪大了,身体又不舒服,急着去医院看病,结果到了那里,人山人海,好不容易排队挂了号,到了科室,医生一看,哎呀,得住院!结果呢?医生直接甩了一句:“没床位,你们先回家等等,有床位了我们再通知。”你说这叫什么事儿?老人本就身体不好,来回折腾不说,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这心.............
  • 回答
    去医院看病感觉越来越贵,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你会发现其中的门道不少。1. 医疗技术和设备的进步,但成本也随之攀升想想看,过去看病,可能就是听诊器、血压计,医生凭经验诊断。现在呢?CT、MRI、PETCT、基因测序、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这些先进的医.............
  • 回答
    这情况确实挺让人抓狂的,也挺常见的。咱们来掰扯掰扯,为什么前面排了二十号人,你等了两个小时,结果自己进去才两分钟就出来了。排队二十人,为什么等这么久?首先,医院的号是按“次”来算的,而不是按“人”来算的。也就是说,医生看一个病人,即使病人只是进去问个小问题,出来可能也就花几分钟,但医生还是要走完整个.............
  • 回答
    儿子发烧去医院看病,被强制做CT,是否算医院违规,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在中国,医院和医生在医疗行为中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其中最核心的是“以患者为中心”和“合理诊疗”。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1. CT检查的医学必要性判断是关键: CT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所有发烧都需要做CT.............
  • 回答
    面对疾病却又独自一人,这绝对是一段艰难的时光。没人陪伴,甚至不敢踏入医院,这其中的无助和恐惧,旁人或许难以完全体会。但请相信,你不是唯一一个有过这种感受的人,而且,总有办法可以让你渡过难关。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敢去医院”的念头,以及“没朋友”这件事带来的具体影响。为什么会“不敢.............
  • 回答
    这是一个挺让人纠结的情况,尤其是当你在远方,看不到实际发生的事情时,这种不确定性会放大内心的担忧。首先,我们得承认,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比以前更复杂了。在工作场合,同事之间互相帮助是很常见的,尤其是在遇到生病这种突发情况时,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和工作上的情谊,陪同去医院是可能发生的。如果那位男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