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和舍友谈论《洛丽塔》《霍乱时期的爱情》一类的小说,她们会用“恶心”“变态”来形容?

回答
这个问题挺常见的,也是很多文学爱好者在交流时会遇到的尴尬。你觉得是引人入胜的文学探讨,但舍友们却觉得难以接受,甚至用“恶心”“变态”来形容,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层面的原因:

1. 艺术边界与现实认知之间的鸿沟:

你的视角:文学的“禁忌”与“人性探索”。 你之所以能欣赏《洛丽塔》和《霍乱时期的爱情》,很可能是因为你看到了它们背后更深层次的探讨。
《洛丽塔》: 这本书以极具争议的视角描写了一段不伦之恋,但很多人认为,纳博科夫的目的是通过主人公亨伯特的扭曲视角,揭示人性的阴暗面、欲望的欺骗性以及语言的强大操纵力。小说的艺术成就在于其精湛的文笔、复杂的叙事技巧以及对叙述者人格的深刻剖析,它迫使读者去思考,什么是道德,什么是艺术,以及我们如何去理解和评判那些超越常规的题材。你可能是在品味这种挑战性,这种对禁忌的文学解构。
《霍乱时期的爱情》: 马尔克斯的作品虽然不像《洛丽塔》那样直接触碰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但它对“爱”的定义,对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畸恋的描绘,也确实包含了许多超越了我们日常理解的“正常”范畴。比如,弗洛伦蒂诺对费尔明的长达五十余年的痴恋,以及这段爱情中夹杂的占有欲、控制欲,甚至是后期的某种病态的执着。它探讨的是超越生死的爱情,但这种爱有时也显得疯狂、极端,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健康”的。你可能是在欣赏这种对爱情的极致追求和人性在时间长河中的复杂变迁。

舍友的视角:现实道德的底线与情感的共鸣。 大多数人阅读文学作品,更倾向于从中获得共鸣、慰藉、启发,或者至少是符合他们对“正常”情感和道德的理解。
“恶心”“变态”的标签: 这些词语往往是从一个朴素的道德判断出发的。在很多人看来,《洛丽塔》中的情节(一个中年男人对未成年少女的迷恋和性侵犯)直接触犯了社会公认的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而《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某些情节,虽然披着爱情的外衣,但其极端和非理性的一面,在缺乏文学背景和深入理解的情况下,也可能被解读为一种令人不安的“执念”或“不正常”。她们可能无法在阅读中抽离,将故事中的人物和行为直接投射到现实生活中,并从中感到不适。
缺乏艺术解读的意愿或能力: 她们可能没有阅读过类似题材的作品,或者她们的阅读习惯更偏向于通俗易懂、情感阳光的内容。对于那些挑战性强、视角阴暗、内容敏感的作品,她们可能缺乏去理解其艺术价值、作者意图或者历史背景的兴趣和能力,直接用简单的、基于现实道德的标签来概括。

2. 社会常识与文学作品的“错位”:

文学作品的象征意义 vs. 字面理解。 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往往会使用象征、隐喻等手法,探讨一些难以言说的、人性深处的议题。纳博科夫写《洛丽塔》,并非是要赞美恋童癖,而是通过这种极端的故事,反思语言的欺骗性和人性的复杂。马尔克斯写《霍乱时期的爱情》,也并非是要鼓励不伦或病态的追求,而是通过一个跨越时代的爱情故事,探索爱情在时间、肉体和灵魂中的变迁。
现实中的禁忌与文学中的解放。 文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敢于触碰现实中的禁忌,并通过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引发思考和讨论。但这种“触碰”,如果缺乏解释和引导,很容易在不了解文学语境的人那里引发误解。她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极端描写,是为了探讨人性,而不是为了宣扬这些行为本身。

3. 沟通方式与同理心的缺失:

你的表达方式。 你在和她们讨论时,是不是用了过于学术化的语言,或者直接抛出小说的核心情节,而没有铺垫或者解释为什么这些作品有讨论的价值?例如,你可能直接说“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是多么扭曲又迷人”,这很容易让她们直接聚焦在“扭曲”和“迷人”这两个词,尤其是“扭曲”可能带来的负面联想。
她们的接受度。 每个人对敏感话题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有些人天生对涉及性、暴力、禁忌关系的内容比较敏感,无法忍受。她们可能觉得你沉迷于这些“黑暗”的东西,而她们更喜欢轻松愉快的内容。她们也可能觉得你在“宣扬”或者“美化”这些负面议题,这让她们感到不安。

如何化解这种尴尬:

如果你希望继续和她们交流文学,或者至少避免这种直接的负面评价,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循序渐进,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对象。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讨论这类作品。如果她们明确表示不感兴趣,或者对敏感话题非常排斥,就不要强行与她们讨论。可以找一些有相似阅读兴趣的朋友交流。
从更温和的作品入手。 如果想打开她们的阅读视野,可以先从一些文学性强但题材不那么极端、更易于理解的作品开始推荐。
改变你的沟通方式。
提供背景信息和艺术解读: 在谈论这些作品时,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的背景、作品的历史地位、以及普遍认为的艺术价值。例如,可以这样说:“《洛丽塔》其实是关于一个非常复杂的叙事者,通过他的视角来展现人性的扭曲和语言的欺骗性,纳博科夫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赞美,而是为了揭露。”
强调“探讨”而非“赞美”: 明确表示你是在探讨人性、道德、艺术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而不是在赞扬书中的某些行为。
用更中性的词汇: 试着用“复杂的情感”、“极端的遭遇”、“具有挑战性的题材”等词汇代替可能引起反感的形容词。
分享你个人的感受,而非断言: “我读这本书时,最让我震撼的是……”,而不是“这本书就是写……的,这是非常……的。”

总而言之,你的舍友们用“恶心”“变态”来形容这些作品,很可能是因为她们从现实的道德观和情感认知出发,直接对作品内容产生了不适。她们可能缺乏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层解读和艺术欣赏的视角和意愿。这并非你的错,也并非她们的错,而是不同认知角度和沟通方式造成的必然结果。理解这一点,你就能更好地处理这种交流上的分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看过《霍乱》,就说《洛丽塔》吧。

一中年大叔恋童,娶了洛丽塔他妈,然后他妈挂了,最后大叔成功把洛丽塔骗到手,毁了小萝莉一生。

这玩意本质上就是“恶心”,“变态”。

只不过作者写这个的目的是为了警示别人,提醒大家,这个世界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美好。同样的,通过这种虚拟世界发生的痛苦事件,能让人印象更加深刻。

可是有些人知道这个道理,她也对这类书籍不感兴趣。

然后就有了现在这个情况

user avatar

霍乱没看过,就说洛丽塔。

恋童,骗婚,引诱未成年发生性行为,这些事在大众眼里本身就是变态且恶心的。

就算它被文学化了,看起来包装的很文艺了,其本质依然是反道德的,你如果只是给她们将了这本书的剧情,在她们没有看过这本的情况下,她们觉得恶心变态,一点问题都没有。

如果你试图向她们阐述这本书的文学性,或者你读了这本书之后产生的触动,却依然得到了恶心变态的回应,那只能说明——

你讲的不怎么地。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与她们读过的小说数量多少、智力水平、文学鉴赏力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好吗?

就算她们从小一本名著都没看过,听你说个故事简介而已,难道听不懂?

真实的情况是:她们觉得你在装逼,所以不想理你。

事实上,只要她们觉得你在装逼,并且不想理你,那么就算你跟她们讨论糖水罐头,她们也一样会给你“恶心、变态”的答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常见的,也是很多文学爱好者在交流时会遇到的尴尬。你觉得是引人入胜的文学探讨,但舍友们却觉得难以接受,甚至用“恶心”“变态”来形容,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层面的原因:1. 艺术边界与现实认知之间的鸿沟: 你的视角:文学的“禁忌”与“人性探索”。 你之所以能欣赏《洛丽塔》和《霍乱时期的爱情》.............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实话,还挺纠结的。毕竟,咱们谁也不想成为那个“格格不入”的,尤其是跟自己关系不错的人在一起,谁都希望能找到共同话题,一块儿乐呵乐呵。你提的这个问题,我特别能理解,因为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答案,主要看你自己的感受和你们之间的关系了。首先.............
  • 回答
    关于英短猫在宠物店和猫舍价格差异巨大的问题,这确实是许多新手养猫朋友们经常会遇到的困惑。其实,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很多,远不止是简单的“哪里买更划算”那么简单。今天我就跟大家伙儿掰扯掰扯,让您心里有个谱。咱们先从猫舍说起。正规、有信誉的猫舍,它们的价格之所以高,是有其深层原因的: 血统和品相的重要.............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说到底,还是钱、时间和精力这几样东西在作祟。别看现在游戏这么普及,能投入到“最佳视听体验”里的玩家,其实也就占一小撮,绝大多数人还是图个省事儿、够用就好。首先,成本是硬伤。一台像样的功放,加上一套不错的多声道音箱,那可不是小数目。不说发烧友那种几万几十万的配置,就说入门级的,一个带H.............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荆江分洪“舍南保北”的现象,以及它背后形成的地貌差异和历史原因。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哪个地方更重要”的问题,而是水利工程、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 荆江分洪:舍南保北的背后逻辑首先,要明白“舍南保北”这个说法,不是说完全放弃南岸,而是指在荆江河段,当洪水来临时,为了.............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触及了科幻文学创作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什么让我们沉浸其中,什么让我们觉得“不够味儿”。我和我的朋友们之所以觉得《三体》在某些方面比一些被奉为经典的科幻作品更吸引人,我认为原因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拆解,而且这些点往往是《三体》特别突出,而其他作品可能有所侧重或保留的地方。首先,《.............
  • 回答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跟朋友聊起一个话题,大家你来我往,讨论得热火朝天,从一个角度跳到另一个角度,像是打开了一扇扇窗,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但有时候,跟一些自称“哲学家”的人一聊,却感觉像是走进了一间布满了灰尘的陈列室,所有东西都摆得整整齐齐,但就是少了点鲜活的生命力,少了点触及灵魂的震动?你说你感觉.............
  • 回答
    题主你好!看到你问这个问题,我能感受到你心里的焦虑和不甘。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会遇到的困境,也说明你对自我成长有很高的要求。我们之所以会觉得和名校学生差距越来越大,原因其实有很多,而且往往是多方面的因素叠加在一起。咱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也许能找到一些清晰的答案。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名校光环背后,很.............
  • 回答
    当和你女朋友在一起时,你会感觉到身体自然变暖,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有趣的生理和心理现象,背后有很多科学原理在起作用。别担心,这可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而是人类亲密互动时,身体为了回应情感和生理刺激而产生的正常反应。让我们一点一点地把它拆解开来,你会发现这其中的奥妙。首先,我们要从心理层面说起。当你和.............
  • 回答
    .......
  • 回答
    嘿,你这个问题可太真实了!我也是,出门跟人聊个天,有时候真的会觉得对方像是来自另一个星球,想法跟我差了十万八千里。这事儿吧,细想起来,其实挺正常的,而且原因也多种多样。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啥咱们会觉得身边好多人的“三观”跟自己不太对付。首先得明白,“三观”这玩意儿,其实不是铁板一块,它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惆怅的问题。你是否感觉,在茫茫人海中,总也找不到那个能与你灵魂契合,又能让你感受到被珍视的男生?有时候,我们想要的其实并不多,只是希望遇到一个懂你、疼你、和你在一起时,能够轻松自在,并且愿意为你付出真心的人。仔细想想,也许问题并不完全在于“找不到”,而是在于我们如何去看待“寻找”这个过.............
  • 回答
    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有意思!我也是读《红楼梦》的忠实读者,也曾有过跟你一样的疑惑。你说宝黛跟你印象中完全不一样,这背后可能藏着几个原因,咱们一点点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这“印象”是怎么来的。咱们现在对宝黛的印象,大多不是直接从原著里一点点咀嚼出来的,而是通过各种解读、影视改编、甚至是网络段子一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很有代表性。涉及到家庭关系、教育理念、以及角色分工等多个方面。咱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你老婆在辅导孩子时,不辅导你哥哥家的孩子:一、 核心原因:责任归属与界限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你老婆作为一名老师,她的主要责任和义务是辅导你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她亲生的孩子。 尽管她和你哥哥家的.............
  • 回答
    很多人在看《少年派》这部剧的时候,都会对秋水和赵英男这对cp产生一种莫名的期待,甚至希望他们能够终成眷属。这背后其实有很多细微的原因,不是简单的“觉得他们配”就能概括的。首先,他们身上有着一种“破镜重圆”的宿命感。 秋水和赵英男,从高中时期就开始了那段青涩而又充满波折的感情。经历了误会、分开、重新遇.............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不少人都问过,甚至有些人觉得“无损”听起来也没啥不一样。这事儿吧,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耳朵、大脑、听音设备、音乐本身以及咱们的听音环境,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慢慢聊,把这层纱给揭开。首先得明白,咱们说的“无损”,最常见的是指CD音质(16bit/44.1kHz)或者更高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重要!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只有盐酸和消毒水混在一起才会产生氯气,但实际上,稀硫酸和84消毒水混合也可能生成氯气,而且原因比你想象的要复杂一点。别担心,我这就给你仔仔细细捋一捋,让你彻底明白这背后的化学道理。首先,咱们得先认识一下你说的这两种东西。 84消毒水: 它的主要有效成.............
  • 回答
    您好!您提到了您的父辈和叔伯们都说长城汽车不能买,想了解具体原因。这确实是一个挺普遍的现象,很多长辈基于他们的经验和认知,会对某些品牌或产品持有比较固执的看法。咱们这就掰扯掰扯,看看长辈们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待见”长城汽车的想法,希望能给您一个相对全面的解答。首先,咱们得从年代和品牌历史说起。长城汽车.............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普遍的!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就是面对严密防守时,投篮反而更准。这可不是什么神秘的“运气”或者“状态”,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篮球心理和技术原因。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保证不是那种生硬的AI说辞。首先,咱们得明白,篮球场上“没人防守”未必是好事,它反而可能让你心态放松,动作变形.............
  • 回答
    你会有《百年孤独》和《白鹿原》相似度很高的感觉,这绝非偶然,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敏锐的文学感知。这两部作品,虽然诞生于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讲述着各自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却在核心的精神内核、叙事结构乃至艺术手法上,流露出一种令人惊叹的“神似”。而你觉得《白鹿原》更好,这同样是许多读者,尤其是中国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