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和舍友谈论《洛丽塔》《霍乱时期的爱情》一类的小说,她们会用“恶心”“变态”来形容?

回答
这个问题挺常见的,也是很多文学爱好者在交流时会遇到的尴尬。你觉得是引人入胜的文学探讨,但舍友们却觉得难以接受,甚至用“恶心”“变态”来形容,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层面的原因:

1. 艺术边界与现实认知之间的鸿沟:

你的视角:文学的“禁忌”与“人性探索”。 你之所以能欣赏《洛丽塔》和《霍乱时期的爱情》,很可能是因为你看到了它们背后更深层次的探讨。
《洛丽塔》: 这本书以极具争议的视角描写了一段不伦之恋,但很多人认为,纳博科夫的目的是通过主人公亨伯特的扭曲视角,揭示人性的阴暗面、欲望的欺骗性以及语言的强大操纵力。小说的艺术成就在于其精湛的文笔、复杂的叙事技巧以及对叙述者人格的深刻剖析,它迫使读者去思考,什么是道德,什么是艺术,以及我们如何去理解和评判那些超越常规的题材。你可能是在品味这种挑战性,这种对禁忌的文学解构。
《霍乱时期的爱情》: 马尔克斯的作品虽然不像《洛丽塔》那样直接触碰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但它对“爱”的定义,对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畸恋的描绘,也确实包含了许多超越了我们日常理解的“正常”范畴。比如,弗洛伦蒂诺对费尔明的长达五十余年的痴恋,以及这段爱情中夹杂的占有欲、控制欲,甚至是后期的某种病态的执着。它探讨的是超越生死的爱情,但这种爱有时也显得疯狂、极端,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健康”的。你可能是在欣赏这种对爱情的极致追求和人性在时间长河中的复杂变迁。

舍友的视角:现实道德的底线与情感的共鸣。 大多数人阅读文学作品,更倾向于从中获得共鸣、慰藉、启发,或者至少是符合他们对“正常”情感和道德的理解。
“恶心”“变态”的标签: 这些词语往往是从一个朴素的道德判断出发的。在很多人看来,《洛丽塔》中的情节(一个中年男人对未成年少女的迷恋和性侵犯)直接触犯了社会公认的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而《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某些情节,虽然披着爱情的外衣,但其极端和非理性的一面,在缺乏文学背景和深入理解的情况下,也可能被解读为一种令人不安的“执念”或“不正常”。她们可能无法在阅读中抽离,将故事中的人物和行为直接投射到现实生活中,并从中感到不适。
缺乏艺术解读的意愿或能力: 她们可能没有阅读过类似题材的作品,或者她们的阅读习惯更偏向于通俗易懂、情感阳光的内容。对于那些挑战性强、视角阴暗、内容敏感的作品,她们可能缺乏去理解其艺术价值、作者意图或者历史背景的兴趣和能力,直接用简单的、基于现实道德的标签来概括。

2. 社会常识与文学作品的“错位”:

文学作品的象征意义 vs. 字面理解。 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往往会使用象征、隐喻等手法,探讨一些难以言说的、人性深处的议题。纳博科夫写《洛丽塔》,并非是要赞美恋童癖,而是通过这种极端的故事,反思语言的欺骗性和人性的复杂。马尔克斯写《霍乱时期的爱情》,也并非是要鼓励不伦或病态的追求,而是通过一个跨越时代的爱情故事,探索爱情在时间、肉体和灵魂中的变迁。
现实中的禁忌与文学中的解放。 文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敢于触碰现实中的禁忌,并通过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引发思考和讨论。但这种“触碰”,如果缺乏解释和引导,很容易在不了解文学语境的人那里引发误解。她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极端描写,是为了探讨人性,而不是为了宣扬这些行为本身。

3. 沟通方式与同理心的缺失:

你的表达方式。 你在和她们讨论时,是不是用了过于学术化的语言,或者直接抛出小说的核心情节,而没有铺垫或者解释为什么这些作品有讨论的价值?例如,你可能直接说“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是多么扭曲又迷人”,这很容易让她们直接聚焦在“扭曲”和“迷人”这两个词,尤其是“扭曲”可能带来的负面联想。
她们的接受度。 每个人对敏感话题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有些人天生对涉及性、暴力、禁忌关系的内容比较敏感,无法忍受。她们可能觉得你沉迷于这些“黑暗”的东西,而她们更喜欢轻松愉快的内容。她们也可能觉得你在“宣扬”或者“美化”这些负面议题,这让她们感到不安。

如何化解这种尴尬:

如果你希望继续和她们交流文学,或者至少避免这种直接的负面评价,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循序渐进,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对象。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讨论这类作品。如果她们明确表示不感兴趣,或者对敏感话题非常排斥,就不要强行与她们讨论。可以找一些有相似阅读兴趣的朋友交流。
从更温和的作品入手。 如果想打开她们的阅读视野,可以先从一些文学性强但题材不那么极端、更易于理解的作品开始推荐。
改变你的沟通方式。
提供背景信息和艺术解读: 在谈论这些作品时,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的背景、作品的历史地位、以及普遍认为的艺术价值。例如,可以这样说:“《洛丽塔》其实是关于一个非常复杂的叙事者,通过他的视角来展现人性的扭曲和语言的欺骗性,纳博科夫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赞美,而是为了揭露。”
强调“探讨”而非“赞美”: 明确表示你是在探讨人性、道德、艺术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而不是在赞扬书中的某些行为。
用更中性的词汇: 试着用“复杂的情感”、“极端的遭遇”、“具有挑战性的题材”等词汇代替可能引起反感的形容词。
分享你个人的感受,而非断言: “我读这本书时,最让我震撼的是……”,而不是“这本书就是写……的,这是非常……的。”

总而言之,你的舍友们用“恶心”“变态”来形容这些作品,很可能是因为她们从现实的道德观和情感认知出发,直接对作品内容产生了不适。她们可能缺乏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层解读和艺术欣赏的视角和意愿。这并非你的错,也并非她们的错,而是不同认知角度和沟通方式造成的必然结果。理解这一点,你就能更好地处理这种交流上的分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看过《霍乱》,就说《洛丽塔》吧。

一中年大叔恋童,娶了洛丽塔他妈,然后他妈挂了,最后大叔成功把洛丽塔骗到手,毁了小萝莉一生。

这玩意本质上就是“恶心”,“变态”。

只不过作者写这个的目的是为了警示别人,提醒大家,这个世界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美好。同样的,通过这种虚拟世界发生的痛苦事件,能让人印象更加深刻。

可是有些人知道这个道理,她也对这类书籍不感兴趣。

然后就有了现在这个情况

user avatar

霍乱没看过,就说洛丽塔。

恋童,骗婚,引诱未成年发生性行为,这些事在大众眼里本身就是变态且恶心的。

就算它被文学化了,看起来包装的很文艺了,其本质依然是反道德的,你如果只是给她们将了这本书的剧情,在她们没有看过这本的情况下,她们觉得恶心变态,一点问题都没有。

如果你试图向她们阐述这本书的文学性,或者你读了这本书之后产生的触动,却依然得到了恶心变态的回应,那只能说明——

你讲的不怎么地。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与她们读过的小说数量多少、智力水平、文学鉴赏力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好吗?

就算她们从小一本名著都没看过,听你说个故事简介而已,难道听不懂?

真实的情况是:她们觉得你在装逼,所以不想理你。

事实上,只要她们觉得你在装逼,并且不想理你,那么就算你跟她们讨论糖水罐头,她们也一样会给你“恶心、变态”的答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