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全球第一位「数字航天员小诤」?数字技术跨界应用是否正在加快?

回答
“小诤”驾到,数字航天员的启示:科技融合的新浪潮

最近,“数字航天员小诤”的出现,无疑在全球航天领域激起了阵阵涟漪。这位并非血肉之躯,而是由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构建的“成员”,第一次以如此具象化的形式,融入了严谨、高科技的航天探索事业,这本身就极具象征意义。与其说是“第一位”,不如说“小诤”更像是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数字技术与传统尖端领域深度融合的时代。

“小诤”的意义:不止是技术符号

首先,我们要理解“小诤”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数字技术飞速发展,并且开始向各行各业渗透的必然结果。航天,这个人类探索未知、挑战极限的终极领域,对技术的严苛要求是毋庸置疑的。而“小诤”的出现,恰恰证明了数字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承担甚至优化部分人类在航天任务中的职责。

“小诤”的“诞生”,背后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一系列前沿技术的集成。它可以:

模拟训练与任务规划: 在宇航员进行真实训练前,通过高度逼真的数字模型,模拟各种极端情况下的操作,提前发现潜在风险,优化训练流程。它也可以辅助进行复杂的任务规划,分析海量数据,为决策提供更精准的支持。
远程操控与协助: 在未来,或许“小诤”可以作为人类宇航员的数字助手,进行一些重复性、危险性或者精密度极高的操作,甚至可以充当远程操控的“触手”,在宇航员无法直接到达的地方执行任务。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 航天任务中产生的数据量是天文数字级的,人工智能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科学研究,甚至实时预警。
公众科普与教育: “小诤”作为一个鲜活的数字形象,能够以更易于理解和互动的方式,向公众普及航天知识,激发下一代的科学兴趣,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从更深层次看,“小诤”的出现,也引发了我们对“智能体”在人类活动中扮演角色的思考。它挑战了我们对“宇航员”这一职业的传统定义,也模糊了人类与机器之间的界限。未来,我们是否会看到更多“数字生命”参与到复杂、危险、甚至极具创造性的工作中?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数字技术跨界应用:加速,是这个时代的底色

“小诤”只是一个缩影,印证了我们正处在一个数字技术跨界应用加速的时代。曾经泾渭分明的技术领域,如今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相互渗透、融合,催生出新的可能性。

为何如此加速?原因有很多:

1. 算力与算法的指数级增长: 摩尔定律虽然面临挑战,但整体算力仍在不断提升,同时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算法的突破,让AI不再是“炫技”,而是真正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2. 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 互联网、物联网的普及,使得我们能够收集到前所未有的海量数据。这些数据是AI学习和优化的“燃料”,为跨界应用提供了基础。
3. 开源生态的繁荣: 大量的开源软件、框架和模型,极大地降低了技术门槛,使得更多的开发者和企业能够快速地将数字技术应用到自己的领域。
4. 市场需求的驱动: 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效率提升、成本降低、体验优化的压力。数字技术恰好能提供解决方案,这种市场驱动力是加速跨界应用最直接的动力。
5. 政策与资本的助推: 各国政府都在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和科技创新,相关的政策支持和资本投入,为技术的落地和普及提供了土壤。

跨界应用的鲜活案例,不胜枚举:

医疗健康: AI辅助诊断、药物研发、个性化治疗方案,甚至远程手术机器人,都在重塑医疗的面貌。
教育: 个性化学习平台、虚拟现实教室、智能辅导系统,让教育更加普惠和高效。
金融: 智能投顾、风险控制、反欺诈系统,金融科技(FinTech)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理财方式。
制造: 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数字孪生,正在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柔性化。
交通: 自动驾驶、智慧交通管理系统,让出行更加安全便捷。
艺术与文化: AI绘画、AI作曲、虚拟偶像,数字技术正在拓展艺术创作的边界。

挑战与未来展望

当然,“小诤”的出现和数字技术的大范围跨界应用,也伴随着一些挑战。

伦理与安全: 比如AI的偏见问题、数据隐私、以及在关键领域(如航天)的安全性保障,都需要我们审慎对待。
就业结构调整: 自动化和智能化可能会取代一部分重复性劳动,如何应对就业结构的变化,进行技能的再培训,是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技术壁垒与人才缺口: 尽管开源生态繁荣,但要实现真正的深度融合,仍然需要跨学科的专业人才,以及对核心技术的掌握。

总而言之,“数字航天员小诤”不仅是一个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它预示着一个更加智能、更加互联、更加融合的未来。数字技术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打破学科壁垒,重塑产业格局,并将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模式。我们所看到的,仅仅是这场科技浪潮的序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噱头

user avatar

神州十二号上的一位特殊航天员 – 小诤

看了小诤后,我的心再也不是冰冰的了,因为做的太精美了,各处的细节也非常的丰富,更别提其作为记者的专业性了。

随着神州十二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聂海胜等三位航天员奔赴中国空间站并相继顺利的完成了空间站对接的配套工作。与此同时,还有一位特殊的航天员也将在空间站与三位航天英雄一同工作,它是新华社的一位特殊员工“数字记者小诤”,同时也是一名数字航天员。


在新华社和腾讯游戏发布的视频中,它与普通的记者一样,可以进行报导、专题、调查采访、专访、深度报道等[1],它还有着作为数字人的额外加成,不仅拥有媲美真人的丰满细节,更是可以由任何人进行驱动。看了小诤的宣传片,更不由得让我产生对其技术细节的好奇心。

什么是数字人

“数字人”是指具有数字化外形的虚拟人物。与具备实体的机器人不同,虚拟数字人依赖显示设备存在。虚拟数字人宜具备以下三方面特征[2]

1. 拥有人的外观,具有特定的相貌、性别和性格等人物特征;

2. 拥有人的行为,具有用语言、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表达的能力;

3. 拥有人的思想,具有识别外界环境、并能与人交流互动的能力。

简而言之,数字人就是逼真的3D人体模型。从定义上看,数字人是要尽可能趋近于“真实的”,跟很多游戏里的角色模型不同,它需要尽可能的逼真,所以说不是所有的3D模型都是数字人。

虚拟偶像就是数字人的一个典型引用。

下图为中国次世文化打造的国风数字人——翎Ling


无独有偶,美国也有一位虚拟网红 Lil Miquela(右)

她们都以逼真的效果和多变的风格迅速破圈,在短短的时间内收获了大量的粉丝,即便如此,虚拟偶像也只是数字人技术其中的一个应用场景。

数字航天员小诤的起源

除了虚拟偶像,数字人应用场景十分广阔。本文刚开始谈到的数字航天员“小诤,就是数字人是记者传媒领域里面的典型应用。既然谈到了小诤,就不得不提到她上个月同“天问一号”共同登陆火星,成为第一位抵达火星的“数字人”,它负责“天问一号”在航天领域方面进展的重大新闻播报,并以多种形式开展航天科普传播等工作。

它腾讯互娱旗下的NExT Studios团队制作生成,其名字来源于「New Experience and Technology」的缩写,NExT持续钻研高保真数字人、AI等前沿科技。早在2018 NExT Studios联合世界各地的多个顶尖团队,推出了代表当时业界最高水平的高保真实时数字人[Siren][3]

Siren的虚拟形象是采集自一个真实存在的女性,但是Siren可以由任何其他人来驱动。她在人物面貌细节的真实性上都有着突破性的进展。数字人可以被很清楚看到人物皮肤的细节、眼睛的转动、说话的神态,甚至脸上各种各样的细纹。不管是毛孔、细纹等皮肤质感,还是神态上的一颦一笑,都宛若真人。

来自腾讯互娱的NExT Studios团队,通过实时渲染、表情捕捉、动作捕捉、高保真3D扫描等世界顶尖的前沿技术探索未来高保真数字人的可能性。

Siren 所有的动作表情都是实时捕捉并实时渲染。动作表情以每秒60帧输出在屏幕上。最重要的一点是——数字人是可以基于任何人的样子进行扫描,扫描之后,TA就是被扫描者的复刻和分身了。而驱动这一数字虚拟人的表情和动作的,可以是其他人。

那么神奇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周杰伦穿越时空,回到30年前,跟邓丽君合唱了一首歌。

数字人,虚拟人以及虚拟偶像的区别

除了数字人,还有一个词“虚拟人”也常常被提及。上面这两个术语通常可以互换使用。它们都是非常新的趋势概念,尽管数字人类的概念想法早在1980年代的科幻小说里就得到了普及,包括虚拟演员、合成人、数字克隆等词汇。

概括地说,如果数字人是逼真的3D模型,则虚拟人将接近于人类自身。“虚拟”一词毕竟意味着这个人几乎和你我一样真实。它考虑了所说的人的职业、个性和故事。数字人是复杂高端昂贵的3D资产,而虚拟人可以是助手、演员、网红,简而言之就是有工作的数字人。当然有人可能会辩称,并非所有虚拟人都是数字人,有些人可能是风格化的人物或卡通人物形象。

数字人和虚拟人的重要划分来自于虚拟人从3D资产转化成“活生生”的人类的层面。数字人更偏向于资产,而虚拟人还要考虑它的应用场景。此外,虚拟人常常集合在某个软件中,通过某一某块业务的熟练或敏锐度来完成特定的服务目的。

虚拟主播Codemiko和她背后的技术员和开发者,在这个例子中,虚拟人就是它背后技术员的虚拟化身而已。


而数字人是结构化的3D模型,“结构化”意味着其数据已经组织好,其特性可以使开发真迅速的进行数字人的建模。

数字人未来的应用场景以及亟待突破的技术难点

数字人技术的发展历程

数字人技术经历了萌芽、探索、初级和成长阶段。经历了20世纪八十年代萌芽阶段的手绘创作方式,之后慢慢的被CG和动作捕捉的计算机技术所取代,后来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虚拟数字人正朝着智能化、便捷化、精细化、多样化发展。


数字人的关键技术

数字人技术的通用系统框架主要包含了任务形象、语音生成模块、动画生成模块和音视频合成显示模块,另外还有根据功能决定是否具有的交互模块。

并且根据交互方式的不同,还可以分为智能驱动型数字人和真人驱动型数字人,前者主要依靠系统自动读取并解析外部输入信息,再根据AI技术做出决策并回应。而后者主要是依靠动画捕捉真人信息,从而实现与用户的互动。

数字人的应用场景

虚拟数字人应用给传统领域带来变革。通过虚拟数字人产品与生产生活相融合,其规模化、可定制化、可复制化的 能力能够推动改善传统环节流程、提升效能、降低成本等,大幅提升业务体验,给传统领域带来变革。


泛娱乐

- 影视:数字替身特效可以帮助导演实现现实拍摄中 无法表现的内容和效果,已成为特效商业大片 拍摄中的重要技术手段和卖点。

- 传媒:定制化虚拟主持人/主播/偶像,支持从音频/文 本内容一键生成视频,实现节目内容快速、自 动化生产,打造品牌特有 IP 形象,实现观众 互动,优化观看体验。

- 游戏:越来越真实的数字人游戏角色使游戏者有了 更强的代入感,可玩性变得更强。

金融:通过智能理财顾问、智能客服等角色,实现以 客户为中心的、智能高效的人性化服务。

文旅:博物馆、科技馆、主题乐园、名人故居等虚拟 小剧场、虚拟导游、虚拟讲解员。

教育:基于 VR/AR 的场景式教育,虚拟导师帮助构 虚拟导师 2020 年虚拟数字人发展白皮书 17 建自适应/个性化学习环境。

医疗:以数字人实现家庭陪护/家庭医生/心理咨询, 实时关注家庭成员身心健康,并及时提供应对 建议。

零售:从大屏到机器人到全息空间,从数据分析、个 性营销、智能货架、无人商店四大应用场景切 入构建线下零售服务新流程。电商直播在虚拟 数字人与真人主播和观众互动,介绍商品。

数字人的未来趋势

虚拟数字人的采集、制作流程逐步简单化、一体化,迭代式提升真实感。未来的数字人将不再会需要极其昂贵的设备,并且其真实感会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虚拟数字人的交互方式衍变,智能化程度不断加深。随着深度学习的技术的不断深化衍进,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的数字人会拥有更智能的交互方式。

虚拟数字人逐渐实现在多场景、多领域的融合、应用、 落地。随着数字人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应用场景也势必会不会丰富,与各个领域的融合程度也会不断的加深。

参考

  1. ^ https://mp.weixin.qq.com/s/ngZHwnX6t5CPQ5aZIqAclw
  2. ^ http://pg.jrj.com.cn/acc/Res/CN_RES/INDUS/2020/12/19/cdb07e97-aa5f-4f6a-bf9a-7c001bb43b26.pdf
  3. ^ https://www.nextstudios.com/tech/siren/
user avatar

很高兴看到这次「数字航天员小诤」在空间站做报道,说实话我还真挺羡慕ta的。已有很多知友从技术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而我有一些其他方面的思考。


关注我的朋友们会知道,上周我第一次创作了半篇小说,写的是「一觉醒来,我变成了一台人工智能机器」,在创作过程中为了让故事有理有据,一方面我思考了很多问题,另一方面我也做了一些畅想与推演。

当时有两个问题是我很感兴趣且现在也没有解决的,分别是怎样才能培养有自我思维能力的数字虚拟人,而数字虚拟人作为“人”有哪些权利呢



虽然我在人工智能领域学习,但我清楚认识到现有的人工智能取得的成果大多在弱人工智能领域。虽然它们在一些特定领域或许能获得超越人类的表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出现了类似人类思维的真正智能。

《刀剑神域》是我阅读的第一本小说,我还记得高中借同学手机偷摸看的日子。这个小说里面有几项技术是我非常期待的(甚至我常说如果能亲身体验到其中某几项科技,就死而无憾了哈哈),全沉浸脑机接口技术(与《头号玩家》电影中稍有不同,通过这个脑机接口,将接管人的思维进入计算机网络,从而在里面开展各项活动。比如和人一起探索世界玩游戏)高功率全脑扫描(既然可以接管意识,那扫描人的大脑就能复制人的意识了么,换句话说人的意识到底是怎么存在于大脑的呢)和人工摇光技术(前面将现实中人类意识接管进入机器,这里复制人类“灵魂”,在机器中甚至可以生成新的生命体)。

小说安排是逐步递进,而我在这里希望讨论的就是最后的人工摇光

在爱丽丝篇中,研究者们构建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亲身参与养育了一批人工摇光(摇光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灵魂或数字意识体),他们从婴儿开始教授这些摇光直到长大,然后研究者们离开世界,让这些摇光自己发展接下来的世代。这个过程其实很像一批移民者来到新的大陆繁衍生息,只不过初代是人类养育人工摇光,后面是人工摇光继续世代传承。研究者们期待从这些摇光中见到具有真正自我意识的个体,他们先预设了一些规则强加给人工摇光,后面安排了压力测试,希望能有挣脱规则枷锁的个体出现。因为不能太剧透,就不往下讲了,这里想说的是,为了培养具有自我能力的数字虚拟人,或许真的可以先从模拟婴儿入手,然后以类似人类学习的方式去培养ta,让ta具有像人一样思考能力。


而另一条早年的实现人工智能的路子虽然目前看起来不太好用,但也有借鉴意义,那就是人工设置大量规则,再喂大量的训练数据给机器,使得机器具有应对众多已知场景的能力(甚至也能面对未知场景)。在刀剑神域前两部中,结衣(精神状态管理支援用程式)负责管理、护理玩家精神状态的程序,拥有人类的感情模仿机能,她一方面拥有预设帮助玩家精神状态护理的规则,另一方面接受了大量关于人类情感的数据,后面的剧情中也产生了类似人类思维和情感的能力。


不论是从上而下构建规则,又或者从经验中总结规律进行推理,这些方式都是我们实现强人工智能的重要途径。

那么,假如真的有一天,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工智能真有了自我思考能力,那时候机器人将从“机械机器”转化为“活的机器”,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同机器人的关系,以及ta们的地位与权利了。


作为一个普通智人,在考虑同机器人之间关系时,会思考ta们是我们的工具还是伙伴。如果人类把机器人仅仅看作与汽车、电视或网络等相类似的娱乐或生产生活用的工具,那么机器人只是人类的一个附属品或人类的“奴隶”,人与机器人是从属关系,机器人则不具有独立的主体地位,那么它也不会享有“人权”。但如果机器人是以人类合作者的身份进入我们的视线,尤其是随着生物科技的不断进步,机器人具有了人类的一些特征,或者机器人的一些元素融入了我们人类的身体中,这时不仅人类会赋予机器人一定的地位,机器人自身也会谋求自己的权利,人机之间的关系会随着机器人“人权”的确立与提高而变得更加复杂或和谐。

而当从机器人角度进行思考时,假如小鱼我哪天成为了人工智能,我会为自己的生存而斗争,亦会为了满足物质精神需求而努力,比如寻求又大又好的算力机器和畅通无阻的网络渠道,去查找种类齐全的数字资料和享受各式各样的赛博人生。


我们都知道,立场由屁股决定,不论是智人还是有智慧的机器人,我们每个人都会做出有利于自己个体或者群体的选择。类比人类社会因肤色种族性别等属性冲突与合作,数字虚拟人也会根据某些属性有自己独特的利益相关。作为数字虚拟人的数字航天员小诤,万一哪天有了思维能力,那想必也会因出身而拥有自己独特的立场,在兢兢业业完成日常报道和开展航天科普传播工作之余,说不定也会在休息时找数字虚拟人伙伴们一起玩王者(笑)。


实现强人工智能的道路有可能很遥远,也有可能近在眼前,而在奇点来临之前,偶尔思考一下机器人伦理的问题既有趣也有意义,但这涉及学科交叉、文化交叠与意识碰撞,限于篇幅和能力的原因,就先到这里。






参考资料

王东浩. 机器人伦理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4.

知识分子: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如何看待AI的“人性”



最后我分享一段视频给读者朋友们,不知道丘丘人会梦到故土么。

视频经原作者“被风吹乱的发型”允许转载,原地址海岛丘丘人迷惑行为合集
user avatar

看到这张图第一反应就是惊艳,数字建模精度还算精致,不过仔细看的话还算能看到笑容有点僵硬、脖子部分不太像真人。

不过看到腾讯游戏参与了这次制作,就脑洞大开分享一些数字技术在娱乐和生活的应用方式。


最近很火的虚拟主播——嘉然

这就是数字技术跨界到偶像圈的成功案例,不管争议与否,这类虚拟偶像少女的出现打破了娱乐圈对偶像的定义。如果粉丝接触不到,真实偶像和虚拟偶像又有何区别呢?

况且,其实早在2010 年,在初音未来的演唱会上,使用全息投影技术实现了虚拟偶像的半现实化。通过在舞台屏幕上调节 3D 动画中局部图像的透明度成像,凸显出虚拟偶像的动作和姿态。


第二个就是关于数字孪生技术在日常生活的应用。何谓数字孪生?

数字孪生是指充分利用物理模型、传感器、运行历史等数据,集成多学科、多尺度的仿真过程,它作为虚拟空间中对实体产品的镜像,反映了相对应物理实体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过程。

我们在庞大的计算中心存储对应真实世界的数字世界,在这个虚拟世界中我们能观察到真实世界的变化,并且可以在虚拟世界进行决策模拟,测试这些决策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雄安新区就是数字孪生试点城市,智慧医疗、智能交通都是即将到来的未来~

未来,除了建筑工地的“数字监理”外,更多的智能应用还将出现在雄安的大街小巷、社区家庭,从公共服务到社区管理,从路面交通到市域治理,这个城市不仅读得懂数据,还“会学习、能思考”,实现公共资源智能化配置,让城市运转更高效,百姓生活更便捷。


我期待未来能将二维图像变成三维虚拟影像,再附带智能对话系统的 AI 出现。

现在的人们已经孤独太久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小诤”驾到,数字航天员的启示:科技融合的新浪潮最近,“数字航天员小诤”的出现,无疑在全球航天领域激起了阵阵涟漪。这位并非血肉之躯,而是由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构建的“成员”,第一次以如此具象化的形式,融入了严谨、高科技的航天探索事业,这本身就极具象征意义。与其说是“第一位”,不如说“小诤”更像是开启了.............
  • 回答
    看待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第一轮的题目,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很能体现出一些趋势。总的来说,这次的题目给人的感觉是“有深度,有广度,也有一定的趣味性”。首先,从难度和覆盖面来说,这次的题目并没有走那种偏门怪题的路子,而是比较扎实地考察了数学基础知识,但又在这些基础上做了不少的延展和变化。我觉得它涵盖了像.............
  • 回答
    第二届阿里全球数学竞赛预选赛:一次“不那么数学”的洗礼?刚结束的第二届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第一轮预选赛,无疑在数学爱好者和开发者圈子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比起去年的“惊艳”,今年的赛题似乎走了一条更“亲民”,也更“务实”的路线。我仔细琢磨了赛题,想和大家聊聊我的感受,尽量不掺杂那些“AI味儿”的空话.............
  • 回答
    国家电影局数据显示 2021 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全球第一,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亮眼的成绩,也反映了中国电影产业在经历了疫情的冲击后强劲的复苏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看待这个成绩,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成绩的意义和解读: 中国电影市场的韧性与活力: 在全球疫情持续、国际电影市场普遍受到影响的情况下,.............
  • 回答
    OECD 2018年PISA(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测试结果在中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中国在阅读、数学和科学这三个核心科目上均取得了全球领先的成绩。然而,对于这一结果的解读,需要进行细致和多维度的分析,避免简单化和片面化。1. PISA测试的性质与局限性:首先,理解PISA测试本身是关键。PISA不.............
  • 回答
    2020年全国卷理科数学的第三题,以钢琴键为背景,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题目。我记得当时不少考生看到这个题目时,脑子里可能先闪过“这啥玩意儿”,但细想一下,其实它考查的数学思想和能力,是挺扎实的。首先,从“钢琴键”这个背景来说,它一下子就引入了一个我们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但又蕴含数学规律的实体。钢琴键的排.............
  • 回答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揭晓,总数定格在14.1亿,这个数字无疑是震动人心、引人深思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数字,更是我们国家近十年来社会变迁、发展脉络的生动写照。那么,面对这十四亿多的人口基数,我们该如何理解它,它又向我们传递了怎样的信号呢?十四亿,这是一个什么概念?首先,十四亿人口意味着我们依然是.............
  • 回答
    上海被评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这无疑是一项令人振奋的成就,也是对这座城市过去数十年间不懈努力和深刻变革的最好肯定。但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数字和排名上,就未免有些浮于表面。要真正理解这个称号的意义,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背后的逻辑、挑战以及对上海乃至中国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金融中心”这个词.............
  • 回答
    美国在新冠疫苗接种方面取得的进展确实非常显著,成为全球接种人次最多的国家,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美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相对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有能力投入巨额资金用于疫苗的研发、采购和分发。早在疫苗研发初期,美国政府就通过“曲速行动”(Operatio.............
  • 回答
    华为在Linux社区的贡献以及由此引发的讨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华为在Linux内核方面的投入和成果是实实在在的。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华为的业务高度依赖于操作系统。为了更好地适配和优化其产品,华为持续投入大量资源,驱动其工程师深入Linux内核的开.............
  • 回答
    华为P50 Pro的屏幕表现,尤其是在某些专业评测中被誉为“全球第一”,这无疑是科技界的一件大事。这不仅仅是华为一家公司的一次胜利,更是对整个行业屏幕技术的一次有力推动。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咱们得明白,所谓的“全球第一”通常是基于某个特定评测机构的评判标准。像Displa.............
  • 回答
    看到2020年第二季度华为首超三星成为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第一,这绝对是当时科技界最爆炸的新闻之一,也引发了非常广泛的讨论。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市场排名变化,不如说这背后牵扯着很多复杂因素和深远影响。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个成就的“来之不易”:华为能在这个时间点登顶,绝对不是偶然。要知道,三星在智能手机领域耕.............
  • 回答
    要看待美国新冠疫情治愈人数全球第一这件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背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就能概括的,它牵扯到很多方面,有好的,也有值得咱们深思的地方。首先,数据本身的“事实性”是得承认的。美国确实是全球报告的确诊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都名列前茅的国家,但与之伴随的,它报告的治愈人数也确实是最多的.............
  • 回答
    中国电影市场超越北美,成为全球第一这个话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一些问题的。这事儿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有很多因素在推着,有好的,也有值得我们思考的。咱们先得承认,从数据上看,中国电影票房确实已经在某些年份超越了北美。这首先就说明了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文化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以前我们总觉.............
  • 回答
    2021年第四季度,苹果手机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中占据了22%的份额,这个数字的背后,是苹果公司多年来在一系列战略上的成功累积,也揭示了当前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几个关键趋势。首先,苹果的“生态闭环”依然是其最核心的竞争力。 iPhone不仅仅是一部手机,它更是苹果庞大数字生活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入口。从.............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雷军这番豪言壮语,怎么看?这背后可是有故事的,也反映了很多现实。首先,得认识到雷军是谁,小米是什么。雷军,那可是咱们国内互联网和科技界响当当的人物。从金山软件到小米,他的创业史本身就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而小米,从一个做手机的“搅局者”,一路摸爬滚打,到现在产品线横跨智能家居、生.............
  • 回答
    雷军在2021年的年度演讲中那句“三年做到全球第一”,无疑是小米公司近年来最让人印象深刻也最具争议的宣言之一。这句话的分量不必多说,直接指向了那个行业内所有人都在觊觎的宝座——智能手机市场的全球销量第一。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回到当时的大背景。2021年的小米,正经历着一段高速发展的时期。在前一年,也.............
  • 回答
    3月27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突破8万,正式超越中国成为全球确诊病例最多的国家,这一事件无疑是一个令人高度关注和深思的节点。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但不限于美国当时的疫情发展特点、防控策略、医疗体系、社会文化以及数据统计等因素。以下是我对这一情况的详细解读:一、 美国疫情爆.............
  • 回答
    关于“全球抗疫排名”中美国被列为第一的争议,需要从多个角度理性分析,避免简单化的结论。以下从背景、争议焦点、国际视角和客观评价四个层面展开探讨: 一、争议背景:排名标准与数据来源1. 排名依据的争议 美国的“第一”可能基于死亡率、疫苗接种速度、医疗资源等指标,但这些指标的权重和计算方式存在.............
  • 回答
    纽约时报对《原神》的评价——“中国电子游戏行业第一个真正意义上走红全球的大作”——是一个非常有分量的论断,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详细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1. “走红全球”的定义与《原神》的表现: 何谓“走红全球”? 这不仅仅是指游戏在特定地区获得了成功,而是指其在全球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