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物》关于东航空难的报道为何会出现争议,有哪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回答
关于《人物》杂志对东航空难的报道引发争议,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这类报道一旦触及到集体创伤和公众情绪,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轩然大波。让我们梳理一下可能出现争议的几个核心点,以及其中隐藏的值得反思的维度。

争议的焦点可能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报道的基调与侧重点:
过度渲染悲情与煽情? 有观点认为,《人物》在报道中可能过于侧重于逝者家属的悲伤和痛苦,通过大量细节描写来唤起读者的同情心。虽然情感共鸣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处理不当,可能被解读为过度煽情,甚至在逝者家属承受巨大悲痛时,将他们的个人情绪暴露在聚光灯下,成为公众消费的对象,这本身就可能引起家属和部分公众的反感。
挖掘隐私与公众知情权之间的平衡: 深入报道遇难者及其家属的背景故事,本意可能是为了让公众更了解生命逝去的个体价值和由此带来的巨大损失。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触及了过多的个人隐私,比如一些未公开的家庭矛盾、经济状况等,就可能模糊了公众知情权与个人隐私保护的界限。家属们可能会觉得自己的伤痛被过度剖析,难以接受。
“故事性”与“新闻性”的取舍: 媒体在报道重大事件时,既要追求深度故事性,也要保持客观新闻性。如果为了追求叙事上的戏剧性,而对事实进行一定程度的“文学加工”,或者选择性地呈现信息,就可能偏离新闻的客观本源,导致争议。

2. 对遇难者及其家属的态度与处理方式:
过度打扰与“二次伤害”: 在灾难发生后,媒体的采访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敏感的介入。如果采访过程中的方式不够妥当,比如反复追问、不顾及对方的意愿强行采访,或者在对方情绪极度不稳定时进行深度挖掘,就可能对遇难者家属造成“二次伤害”。一些家属可能会认为,《人物》的报道方式,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加重了他们的痛苦。
呈现方式的“猎奇”或“消费化”: 即使报道的初衷是好的,但如果呈现方式让一些读者感觉是在消费遇难者的生命和家属的悲痛,例如将悲剧当作一种可以被“阅读”的故事来消费,这种“猎奇”心态的满足感,本身就是一种不尊重。

3. 报道的客观性与完整性:
信息不对称与偏颇解读: 深度报道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采访和调查,但信息来源可能存在不完整或片面之处。如果《人物》的报道在某些关键信息上未能做到完全准确,或者过于侧重某一方面的解读,而忽略了其他可能存在的解释,就可能引发质疑。
对事件原因的探讨与责任追究的模糊: 在空难这样的大事件中,公众普遍关注的是事故原因、责任认定等。如果报道将大量篇幅放在了情感描写,而对事故调查的进展、专业分析等方面着墨不多,或者未能提供一个更具建设性的视角来探讨如何避免类似悲剧,可能会让读者感到报道的“价值”有所缺失。

4. 传播平台与影响力的考量:
《人物》杂志的公信力与影响力: 《人物》作为一份享有较高声誉的杂志,其报道的影响力自然也更大。这意味着一旦出现争议,其波及的范围和引起的讨论也会更广泛。这种影响力也意味着,《人物》在报道此类敏感事件时,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更谨慎地处理每一个细节。

从这些争议点出发,有以下几个值得反思的地方:

1. 新闻伦理与人文关怀的界限: 如何在追求深度报道和尊重个人隐私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是所有媒体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报道悲剧时,媒体是“揭示者”还是“守护者”?如何确保新闻报道在触及人性最脆弱的一面时,不至于成为“二次伤害”的帮凶,而是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传递出最大程度的人文关怀和尊重?这需要媒体从业者具备极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判断力。

2. “同情”与“围观”的边界: 当我们以文字或影像去触碰他人的悲伤时,我们是在引导公众的同情,还是在满足他们的“围观”欲?成功的深度报道应该能够激发公众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而不是将个体悲剧变成一种可以被消遣或猎奇的对象。如何避免让报道陷入“消费悲剧”的泥潭,是媒体需要警惕的。

3. 叙事策略的选择与受众的理解: 媒体在选择叙事方式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受众的接受程度。过于直白或煽情的描写,虽然可能在短期内抓住眼球,但长期来看,可能透支读者对媒体的信任。更成熟的叙事,或许更在于通过克制而有力量的语言,引导读者去体会,而不是直接灌输。

4. 真相挖掘与情感抚慰的双重责任: 在处理灾难性事件时,媒体的责任是双重的:一方面要努力挖掘真相,还原事实;另一方面,也要在能力范围内,以负责任的方式,为受难者家属提供一定的精神支持和抚慰,或者至少不加剧他们的痛苦。这要求媒体在报道中展现出专业性和同理心。

5. 媒体与遇难者家属的信任关系: 一旦报道引发争议,就意味着媒体与受众(尤其是直接受事件影响的群体)之间的信任关系出现了裂痕。修复这种信任,需要媒体拿出诚意,承认不足,并用更负责任的行为来证明自己的专业性和人道立场。

总而言之,关于《人物》报道东航空难的争议,并非简单的是非对错问题,而是触及了新闻报道在面对重大灾难时,如何在追求深度和真实的同时,坚守新闻伦理、尊重个体尊严,以及平衡公众知情权与隐私保护等一系列复杂议题。这些反思对于整个媒体行业,对于我们每一个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公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知天高地厚的来答一波。

先说结论,每日人物的做法表面是专注报道,实际上忽视了记者的职业道德。

我之所以敢这么说,其主体内容已经说明了,它更侧重的是达成自己的目的。

至于证据,就在这段被圈出来的内容里。

在马工程的《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第二章,记者的职业道德里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记者要有人文情怀。说人话就是,你起码得尊重人,把人当回事。但就上面的那种做法,他真做到了这一点么?

看到上面明晃晃的写着“反对高人一等地对公众的痛苦和忧患麻木不仁”了吗?

那么问题来了:当每日人物记者拨通遇难者家属电话采访的时候,可曾考虑过对面在承受着什么?!

如果有考虑,那在这个时间就展开会带来刺激的采访,真的合适么?

如果没考虑,那很明显,在记者看来自己尽快在第一时间发稿比家属感受更重要。

再看后面的内容“”她语气克制,告诉每日人物,自己情绪很悲痛,然后无力再多说。”

这就足够说明遇难者家属已经在强忍着痛苦了。

然而记者同志,

你的人文精神呢?

你的关爱公众呢?

你的职业道德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